说课稿

2021-05-22 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代数式》是浙教版七上实验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课程。本节是在完成了实数数集的扩充,了解了字母表示数后,进一步学习代数式及列代数式。从数到式是学生认识上 “质”的飞跃,是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基础,可以说本节是“代数”之始。同时,本节课所渗透的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和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说学生情况】

  在本节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具有了如下的“现有发展区”。但对初一新生来说,从“数”到“式”这种认识上的飞跃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还不深刻,尤其是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较弱,所以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感到难于理解。

  【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习任务分析和学生认知特点,我从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了解”、“运用”与“发展”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水平来确定的。

  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是根据本节教材的独特性、抽象性,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确定的,以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的概念及用代数式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说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现有发展区”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解决“最近发展区”的认知矛盾,促成“最近发展区”向“目标发展区”转化,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波利亚的问题解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情境教学法,融入地方文化、参观情景、导游角色、问题解决等元素,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一般规律;并附以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创设有趣、直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烘托重点。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融、验、探、合”四字学习法,即融入情景,在情景中快乐学习;体验过程,在过程中建构知识;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培养品质;合作交流,在交流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会”为“会学”。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是从一个小狗活动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圆的面积。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弧长等有关概念、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面积的推导过程中,潜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二、目标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也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而预备年级的学生只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备,所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帮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难点: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对圆的无限平均分割,“弧长”无限的接近“线段”的理解以及将圆转化为长方形时,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的理解。

  四.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刚迈入初中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1、复习(1)长方形面积公式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求法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面积来解决。

  2、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一只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1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狗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

  问题:1、小狗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是一个什么图形?

  2、如何求圆的面积呢?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导:

  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圆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

  (2)实验操作: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分给各小组(前后四人为一组)。请同学们试试看,是否可以将圆转化成为长方形。

  (3)动画展示:略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第一课时的内容。我的说课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方面进行。下面我将详细说课。 一、说教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依据小学“新课标”的要求,参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自学,让学生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能用两种形式写比例。

  (4)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归纳能力。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教学难点是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能正确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我校以生为本,和谐课堂;过程简单,效果扎实;培养自信,快乐愉悦的高效课堂理念,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与“和谐教学法”为主,并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的过程,使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去发现,而不是草率的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说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人身上的有趣比吗?例如: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长与身高长度的比大约是1:7??

  你们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处吗?比如你到商店去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了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身材的大致高度??。这里实际上是用这些比去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去计算的。你想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

  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用学生感兴趣的身体上的有趣的比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组成比例,用形象直观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绪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参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二)、探究新知

  1、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

  出示教科书中的主题图,找学生说出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让学生用两种形式写出长和宽的比。指名汇报并板书其中的两个比,之后让孩子求出它们的比值。

  观察求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说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时完善板书。告之学生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时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结合刚才的计算,描述比例的意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让孩子由身边的实际问题提炼知识,经历了计算、观察,自己总结出了比例的意义,加深孩子的理解。

  2、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已经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自学教材第34页内容。

  学生汇报,板书名称。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3、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在主题图的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这一环节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讨,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刺激学生多方位思考。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

  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2.4×40=96 1.6×60=96

  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5、小结:研究到这,我们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这题既考查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也为下节课解比例奠定了基础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10:2.5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 、3 、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用4、5、6和( )可以组成比例

  四说板书设计

  这节内容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说课稿 篇4

  “角与直角”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教材试用本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与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够动手制作直角,能用直角量具测定和判断直角。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角与直角,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并积累了许多关于角的经验,本节课是将这些经验初步上升学习角的概念。本节课对于下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分类、角的大小等知识作好必要的准备。

  本堂课的探究过程是“感知角→概括角→应用角”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知活动就是不断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再把结论应用于实际,从而实现“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具体思维”相互连接的两个飞跃。

  首先,我从寻找生活中的角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将生活中的角抽象为数学中的角,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来感知角,再从说一说中得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的定义。再根据学生对于角的定义的掌握,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画出一个角,加深学生对于角知识的掌握。

  在认识角与直角后,学生又通过自主地摸索、尝试、判断角与直角的过程中,脑中对角与直角的理解逐步深化。最后,学生拿着自己的三角尺,在自己的身边寻找直角。这让学生有机会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一方面提高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加深对测量直角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角与直角》是一节操作性较强的几何图形课,设置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与直角。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复韵母教学的第一课,是拼音教学的难点。教材包含四部分内容:复韵母ai ei ui的读音和它们的四声读法。ai ei ui的形体和书写规则。ai ei ui与声母的拼读练习。含有复韵母的带调音节组成的拼音词。本课配有大图1幅、小图3幅和横幅图1幅。利用大图——情境图,营造一个有教育意义的语境,逐层剥离出ai ei ui这三个复韵母来进行认读,并让学生接受绿化祖国、爱护树木的环保熏陶。

  根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本组拼音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实

  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的读音,掌握ai ei ui的发音方法,能够自主地用发音方法学习它们的四声,达到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使用拼读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练习声母与复韵母ai ei ui的拼读音节,正确熟练地读准每个音节,提高拼读音节的能力。

  3、回归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运用所学知识。

  由于复韵母ai ei ui是由两个单韵母合成的,学生容易发成

  两个单韵母的音,学生对复韵母的发音方法掌握不够,因此我将掌握3个复韵母的音、形、四声及标调方法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给ui标调作为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的教法如下:

  一、新旧链接循序渐进

  因为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在新授前,我安排了复习旧知——本课涉及到的声母及单韵母的发音,这样在教学新知——复韵母时,学生很快在头脑中形成新旧知识的链条,解决了复韵母发音难、容易混淆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学这三个复韵母时,我体现了从扶到放的过程,先是老师带着学,然后学生讨论后尝试学,最后完全自主学,遵循了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二、借助情境、语境学习复韵母

  对于刚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汉语拼音字母他们很少见过,有的甚至从未见过,但用这些字母标识的语音在儿童口语中是经常出现的。只要我们在教学时善于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生活经验,就可以化难为易,大大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基于这样的考虑:

  1、利用情境图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如:教学ai时,看语境图。让学生说出弟弟的个子矮,利用矮的音帮助学生学习。再

  如:指导学生看语境图,小弟弟用力砍木头时发出ei,ei, ei音。

  2、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来学拼音。如:指导学生练读“语境歌”,从而使所学的韵母回归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再如:学习ai的四声。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ai四声的朋友。学ui的

  四声时,让学生看图,说句子,词语等。四声的学习不是孤立的,给予了生动的情境和语言环境,把学习拼音和发展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丰富的感性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思维,并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呈现方式富有童趣

  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方法教学,轻松愉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儿歌诵读法。低年级小朋友特别喜欢儿歌,因为儿歌富有童趣、琅琅上口、便于记忆,通过诵读儿歌,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如:指导学生读,小bái兔,bái又bái,两只耳朵竖起来。ài吃萝卜ài吃cài,蹦蹦跳跳真可ài!有目的的训练了孩子发准ai的音,同时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学习充满乐趣。

  2、游戏记忆法。如:师生齐心协力帮助小兔拔萝卜。一起用力ei ei ei,拔萝卜呀——(生:ei、ei、ei),用点劲呀——齐心协力——,加油干哪——!再如:模拟山谷回声。师:ui—,大山你好!生:ui—,大山你好!师:ui—,我喜欢你!(生答)师:ui—,我会念ui了!(生答)不仅使学生牢牢地记住了ei、ui的发音,还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调动起眼、耳、口、手、脑去完成活动中的各种要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故事启迪法。用幽默的故事讲解枯燥的标调规律,激发

  学生拼读音节的兴趣,形象、生动,学生很喜欢,教学效果较好。如:复韵母的小帽子该怎么戴呢?单韵母中,谁是老大?a o e i u ü,所以复韵母戴帽子时,有老大a,老大戴,老大不在找老二o,老二不在找老三e,老四老五是双胞胎,谁在后面谁戴帽子!

  4、比较学习法。学完三个复韵母后,让学生自己比较,和以前学的单韵母有什么不一样?(生答),师再总结,他们叫做复韵母,复韵母这个新的知识点是学生主动去学习发现的,不是第三者给予的,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加深了理解和印象。

  四、学导结合,学以致用

  大家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年级小朋友虽然年龄小,知识也很少,但也应该从小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如:在教学第一个复韵母时,我先让学生充分的模仿ai的读音,然后,通过老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找到复韵母的发音方法,教师总结后,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摸索,去实践,通过小老师领读,同桌互读等方法学习第二、第三个复韵母的发音方法。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比较、敢于尝试、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做好准备

  1、抽读字母卡a o e i u u

  今天老师来上课还带了几位老朋友,你们看看他们是谁,和

  他们打个招呼!

  2、知道这几个字母叫什么名字吗?对,单韵母是6个兄弟,他们口型大小排顺序,你们谁来给他们排排队,大哥是谁?对a的口型最大是大哥。二哥是谁?三哥呢?四哥?五哥?小弟弟是u,口型最小在最后。

  (通过复习单韵母和他的排列顺序为后面学习复韵母的标调方法和发声做好准备)

  3、兄弟6个排排队,相亲相爱不吵闹,口型大的在前面,口型小的在后面,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看口型猜字母。

  (二)看情境图,引出新课

  1、小朋友眼睛真厉害,看的谁说的对,看的准,请再用你们的眼睛仔细看看这幅图画了什么?

  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就是和图上的这几个字母有关

  2、看图学习复韵母ai

  姐姐和弟弟比个子,姐姐的个子高,弟弟的个子矮,矮把第三声去掉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一个韵母。

  (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学习汉语拼音,通过看情境图使学生了解汉语拼音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生活中常常用到它,它并不是什么陌生的神奇的东西)

  3、师范读。发ai音口型要变动,先发a的音,口张大,声音响亮,慢慢的向i滑行,i发音轻又短,合起来一口气读成ai 老师先范读,然后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面向全体学生,了解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佳木斯市第十小学的教师闫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一数》。今天我将分为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读懂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版学习乘法的起始课,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教材通过数熊猫、数圆片、数格子、数苹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同数连加的问题,了解这种加法的简便表示就是要学习的乘法,这样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学生通过数数抽象出算式对于大多数的孩子并不困难,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充分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去数,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而以前的教材只是教学生知识,而不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数,为学生后面理解两个因数可以交换位置而积不变埋下伏笔。

  读懂学生:

  在教学设计前我设计了三个前测问题:

  1、观察方阵图,让学生说说一共有多少个图形,你是怎么列式的,说说为什么这么列,我出示的是每排6个,有4列,通过调查孩子的列式有三种方法,

  (1)6+6+6+6= 4+4+4+4+4+4=(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竖着看每行是4个)

  (2)只列出了6+6+6+6=(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

  (3)6+12+6=(第一行是6个,第二行和第三行一共是12个第三行是6个)

  2、你知道乘法吗?并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听说过乘法,但是说不清楚。)

  3、会背诵乘法口诀吗?(共同的答案不会.)

  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在数物体的时候,不一定有序的按照排和列来数,同时教材中数一数的活动充分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数数的经验和技巧作为乘法学习的基础,这是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的。

  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经常有灵动的思维火花闪现。

  确立目标:根据教材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为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在教材处理方面

  以“动物园召开运动会”为主线。并把四个内容通过一个情景串了起来。数的层次与每个层次的思维要求逐步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两种方法数方阵排列物体的个数,并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感受相同加数连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把数一数的活动与乘法的意义沟通起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方式

  我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为学生创设主动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具体在教学流程中体现。

  精心预设

  在2个多月的网络教研和施教过程中,务实校长和武秀华校长给我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建议,研讨中,我五易其稿。具体的流程是这样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首先对不规则、规则物品计数,列式,简单比较异同。这个环节是我充分研究学生和教材后,创设的环节,目地是让孩子通过观察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则和不规则物体的计数不同。

  二、充分经历 探究新知

  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不同方法数的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列出不同的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

说课稿 篇7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要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学会鉴赏,懂得什么是诗歌的美,怎样才能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会随之上个台阶。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因为,这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他们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学目标]

  认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及了解体现诗歌特色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在朗读、想象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从而体会、感悟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之情;在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创作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诗歌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三美”并以此来鉴赏诗歌。

  2、再选一个意象,进行诗歌创作,为“乡愁”再添一韵。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旧知识;运用已有知识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帮助学生在分析体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中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诗歌;在诵读、想象、品味、感悟中学会鉴赏诗歌;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关于作者与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谈谈作者,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 、运用读、想、品、悟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1、散读(参考学习建议中的节奏,并运用朗读的重音、语调。)

  个别学生范读——配乐(其余同学可以闭上眼睛展开合理想象)

  2、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人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抒发这种情感的?

  3、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分别想表达乡愁的什么特点?

  4、诗人为何选择这些意象?他又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浓浓乡愁的的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诗人由这些意象所展开的联想再结合我们刚才闭上眼睛所想象到的画面,来说说你的理解。

  三 、引导学生从诗的形式、语言、意境等角度去感受诗歌的美。

  1、在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2、在结构中感受诗歌的建筑美。

  3、在语言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四 、体会感悟,拓展延伸

  1、欣赏罗大佑为《乡愁四韵》谱写的旋律。

  2、创作练笔:给乡愁添上一韵。

  3、作品交流。

  五、 课堂小结 渲染激情

  1、谈收获

  六 、作业

  1、反复吟诵《乡愁四韵》

  2、在余光中和席慕容的同名诗作《乡愁》中,任选一首,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赏析。

  《乡愁四韵》说课

  由于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的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显然,原先只是用来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解读诗歌的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要让学生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教会他们如何鉴赏,只有懂得了什么是诗歌的美,才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赏析它,这样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才会深远而透彻,并且还懂得如何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将会随之提高。

  因此,本着“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过程”的新课程理念,我给本节课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在体验感悟中习得了新的知识,并当堂进行了实践——诗歌创作,这样一节课,课堂教学环节比较清晰,新旧知识的衔接、过度也很自然,学生也在体验感悟中获得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和提高。因为,在这这节课上,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学生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学情

  本节课是 20xx 年最新审定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 6 页至第 8 页的内容。学习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数、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所以学习比多少时学生上路还是比较快的。另外这一课、也是后面认知各数大小的基础、是学习后面数学知识的基础。书中是以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说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 一一 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 、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能准确地比出同样多、多些、少些、并会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四、说教学策略

  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用于生活、因此我们的教学尽量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教学也应不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好。基于这些理念、本课可以通过挂图和讲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系列模拟活动或游戏、让学生更乐于融入课堂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五、课前小游戏

  伸手指做游戏:左手伸出一个指头、右手伸出一个指头、同时嘴上唱:“ 1 对 1 、一样多”;类似的办法、一直唱到“ 5 对 5 、一样多”。

  这个小游戏是 为了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感受到同样多就是数量一样、数量一样就是同样多。同时也为画对应线比较多少、打下了很巧妙的基础。

  六、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大部分学生是喜欢听的、教师在学生答后播放一段三只小猪的故事。(事前录好略)。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三只小猪通过实践发现砖头房子最坚固、所以当小免要盖房子时、小猪就来帮小免、我们看到图上(出示主题图)有几只小免 /? 从而引出新授

  2、新授

  1)教学“同样多”

  师:观察图上有几只小免、一只小免搬了多少块砖? (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免头的图案和砖头的图案 ) 一只小免搬一块砖、小免的只数和砖的块数谁多谁少?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 : 一只小免对一块砖、不多也不少、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数量一样多。同时在图案中间画对应线。这样一个对一个的比较方法就叫做一一对应。教师要让学生口头说:免子和砖同样多 . 板书:同样多。之后让学生找找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并让学生口头说说谁和谁同样多。

  2) 教学“多一些”、“少一些”

  教师:观察图上有几只小猪、几根木头?生一边回答、师一边贴小猪和木头的图案。一只小猪对一根木头、有没有多余的小猪、有没有多余的木头?谁多谁少 ? 根据学生情况、适时的说出用连对应线的方法比。一只猪对一根木头、两只猪对两根木头…边说边连线、同时正应课前游戏 1 对 1 、 2 对 2 、 3 对 3. 说明木头多、猪少、让学生口头多说木头的数量比猪的数量多、猪的数量比木头的少、要学生说完整。板书:“多一些、少一些”、类似地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些物体可以比多比少的。

  3) 动手操作

  为加强印象、我们以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让学生动手用自制的小圆片和三角形、摆出同样、多一些、少一些的情况、根据自己摆的情况完整地说出谁多谁少。师循视、并给予评价。

  4)巩固练习

  教会学生做题之前先读题、读两遍。做数学书本第 7 页。

  对于数学书第 8 页的 3,4 两小题。分别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3 是用画 对应线的方法、摆的长度一样、可是疏密不一样、这时画对应线是学生常出错、还是用 1 对 1 、 2 对 2 、从左对到右的办法对应画过去、这样不易错。 4 题就用数数的办法。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题、选用最好的办法。

  七、板书设计与作业略。

【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相关文章:

1.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2.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3.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4.有关小班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5.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

6.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7.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8.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9.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上一篇:小班数学说课稿 下一篇:幼儿园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