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化学说课稿 篇1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氯气,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氯离子的检验。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氯气的整节课的一些想法: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
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在内容安排上,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可以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最好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
第三部分:学法分析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不易过多拓宽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强化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处理:
1.本章应预见学生判断溶液颜色有困难:可以准备几瓶Cl2、Br2、I2的水溶液、酒精溶液、四氯化碳溶液,贴上标签、注明颜色让学生观察。
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卤素包括F、Cl、Br、I、At五种元素。
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展示:氯气、空气、氯水、水四瓶溶液,让学生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氯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物氯气归纳出氯气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氯气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氯气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小结:氯气的毒性与氯气活泼的化学性质有关。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能溶2体积氯气),易液化。
强调:氯气是有毒的。闻氯气的正确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引入:新闻材料,配置多媒体讲述:伊普雷战役
问:什么是伊普雷战役?
为什么防毒面具的外形酷似猪嘴防毒面具为啥像“猪嘴”?
多媒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用氯气制造的毒气弹(180吨液态氯气)。一阵黄绿色的云雾飘过后,英法联军人人感到胸闷气短,40分钟后约有1.5万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因为中毒相继死去。但是,群兽中唯独野猪安然无恙。于是,专家迅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习惯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颗粒疏松的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大自然赐予的防毒工具,在这场化学战中幸免于难。于是,科学家们不久后就仿照猪嘴的外形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面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过渡:氯气是有毒的,那么毒性机理是什么呢?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找到防毒的方法与途径,化害为利,造福人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氯气的毒性机理。
引言:按照结构决定性质的原则氯气的毒性一定与它的结构有关,我们首先考察氯原子的结构
【演示实验】氯气的漂白性
【复习提问】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新制氯水中含有哪些微粒?Cl2水中的HCIO是强氧化性的弱酸。
小结:板书:氯气的化学性质:Cl2 +Cu—— Cl2 +H2 —— Cl2水——Cl2 与碱的反应。
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氯离子的检验
实验室中制取氯气应加强基本操作的训练,要求要严要细,安排学生组装实验室中氯气装置(无药品),严到又快又整洁,细到先拿什么后拿什么,先拧什么螺丝钉后拧什么螺丝钉都清楚。结合实验室制取氯气用实验室中制取氢气引导学生提问,问为什么?如为什么收集氢气可用排空气法和排水取气法?为什么制取氢气不需尾气处理?为什么制取氢气需加少许硫酸铜最后所得溶液为黑色?完成实验室制取氯气后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问题:实验室制飘白色的粉温度稍高有副反应发生,甲、乙、丙三人设计如下实验装置:
(1)请指出三个装置的各自的缺点或错误(如没有可不填)甲————————乙——————————丙————————————.
(2)下图中甲由A、B两部分组成,乙由C、D、E三部分组成,丙由F、G组成,从上述甲、乙、丙三套装置中选出合理的部分(按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组装一套较完善的实验装置(填所选部分的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若用12mol L-1的浓盐酸100mL与足量的MnO2反应,最终生成Ca(ClO)2的物质的量总是小于0.15mol,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定各步反应无反应物损耗且无副反应发生).
多媒体回答:(1)甲:①发生装置错误,②U型管右端没有接尾气处理装置。乙:①没有降温装置,②D应换成U型管,改装消石灰。丙:①没有降温装置,②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2)C(F)、B、E (3)MnO2只能氧化浓HCl,随着反应的进行,[Cl-]减小,还原性减弱,反应不能继续进行.
结合氯离子的检验的教学,区别检验与鉴别的概念,比较氯气、氯离子、新氯水、久置氯水主要含有水分子、氢离子、氯离子等概念,用实验室中制取CO2 、H2复习离子方程等概念。
第五部分:信息返馈:
与学生多交流是取得信息返馈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制造师生间的民主氛围,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考试既能掌握学习状况。
化学说课稿 篇2
知识与技能
这包含了“认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性学习目标”。
“认识性学习目标”:
1.知道铝的发现史、了解铝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理解铝的两性和铝的还原性。
3.形成金属钝化的基本概念,并将氧化膜的相关知识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技能性学习目标”:
1.进行3个探究活动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2.能迁移和灵活运用过往知识、进行科学的猜想、完成活动与探究
3.通过铝和氧化铁的个别反应,掌握铝的还原性,并能迁移推广到一类金属的冶炼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按照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步骤,来认识世界。
2.“活动与探究”的方法。
3.学生的分组实验为主、教师的演示实验为辅。
4.通过“包含在生活常识中的疑惑→科学猜想→再次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惑”的认识途径,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5.通过类比、迁移过往知识的方法,来学习新的知识。
具体教学过程:
45分钟的
“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拓展视野”、“资料卡”、“生活小贴士”、“知识
课前一天,我就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任务(观察铁门铁窗和铝合金门窗的锈蚀情况),课上,首先请2组同学分别派代表上来展示他们的活动记录,而后顺势提出疑问:
“观察与思考1”:
根据铝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铝应为较活泼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那为什么铁生锈腐蚀了而铝却没有被腐蚀呢?铝难道不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这样的观察与思考,给了学生一个视角,引导他们去观察。
“交流与讨论1:
“交流与讨论”版块,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
铁在空气中被氧化表面生成fe2o3而生锈腐蚀,且生锈后内部的铁被腐蚀的程度和速度都会越来越严重。而Al比铁活泼,所以,Al在空气中同样也能被氧气氧化,使表面生成Al2o3,但是,Al为何没有继续被氧化而一直腐蚀下去,越来越严重呢?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铝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后,表面生成的物质反而是一层屏障,是一层保护膜,起到了保护作用,阻止了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气氧化,所以,表面生成的物质一定是一层致密的氧化膜Al2o3"。如何用实验证实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呢?先由学生思考,而后再进行交流讨论。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从铝和氧化铝的不同的颜色、光泽、熔点、化学性质等角度去思考。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用砂纸打磨铝条表面,看打磨前后铝条表面的颜色是否会有变化;当然,还可以是活动与探究1中的另一种实验方法:(这种方法,视角比较巧妙独特。既是实验现象明显,又便于操作,更主要的是,还可以吸引学生来思考问题,并从动手操作中来获得知识,了解到Al2o3的熔点高可做耐火材料这一性质。)
“活动与探究1”:
“活动与探究”版块,是学生们自己的动手实验,在亲手操作中,了解实验的规范、提高实验的技能、观察得细致入微、发现蛛丝马迹的不同、记录下实验现象、分析不同现象的原因、进行科学的猜想、得出实验结论,获得化学知识只是其一,更重要是提高了能力。“从做中学”,是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好诠释。
a.用坩埚钳夹住一块擦去氧化膜的铝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现象.再将铝粉撒到火焰上,观察现象.
b.取2条铝片,一条未用砂纸打磨过,一条用砂纸打磨过,分别浸入cuso4稀溶液中,观察现象.
“观察与思考2”:
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时,为何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现象呢?打磨擦去了氧化膜的铝片以及未曾打磨擦去了氧化膜的铝片,由于它们表层的物质分别是Al和Al2o3,二者性质是不同的,Al的熔点较低(660℃),而Al2o3的熔点很高(
“拓展视野1”:
前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Al2o3的两性,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在酸或碱性溶液中,氧化膜会遭到破坏.那么,这层致密的氧化膜,在盐溶液中又如何呢?启发学生来思考,Al2o3作为一种氧化物,似乎其本身是不会和盐溶液发生反应的。但是,需要联想的是,若是表层的Al2o3被破坏,那么,失去了保护的屏障的内部的Al是能和某些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那么,这些盐溶液到底是否会对表层的Al2o3起到破坏作用呢?请用实验事实来说话!再提请学生注意一个生活常识:咸菜不宜久存于铝制容器中.
“拓展视野1”,我觉得,是本节课中比较精彩的一个版块。说其精彩,不是因为它的声、光、色、影,这些它都不具备,表象的华丽吸引,它一点没有。说其精彩,是因为2个原因。首先,它是一个从生活常识中提炼出来的问题(咸菜不宜久存于铝制容器中.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包含在生活常识中的疑惑→科学猜想→再次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惑”的认识途径,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既符合认知的基本规律,又符合学生心理乃至兴趣的需要。其次,这是一个很能提升学生能力的问题。在目前的高考中,这类带有拓展视野成分在内的、体现发散思维的实验探究,就是一种重要的题型。
“活动与探究2”:
取
2条未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一片浸入cucl2稀溶液中,而另一片浸入cuso4稀溶液中,观察现象的差异.
实验后进行原因猜想:当有cl_存在时,铝表面的氧化膜易被破坏,就促进了Al与cu2+的反应。而当有so42-存在时,溶液中的so42-抑制了Al与cu2+的反应。接下来,自然引出:
“生活小贴士”:
不能用钢丝球擦洗铝制容器.
铝制餐具不宜蒸煮或长期存放酸性或碱性的食物.
咸菜不宜久存于铝制容器中.
这是一个“温情”的版块。让学生了解点生活常识,能够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最大目的吧。有的学生之所以不爱学习,就是觉得那些东西学了也没用。提醒学生,回家后,别忘了把这些“小贴士”作为一个“
“交流与讨论2:
铝表面的致密的氧化膜,只能在空气中形成吗?在其它介质中,是否也能形成呢?
“资料卡1”:
向学生介绍“金属钝化的机理”。金属或合金受一些因素影响,化学稳定性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钝化。1.由某些钝化剂(如浓HNo3、浓H2so4等)所引起的金属钝化现象,称为化学钝化。2.用电化学方法也可使金属钝化。
我想,教学中,不是所有的新知识,都必须由教师的口来传授的,学生自己的阅读,也是一个好方式,眼、耳、口、鼻、大脑、手、脚,若都能行动起来,各司其职协调好,或是轮流担当主角,才是最佳拍挡呢。
“活动与探究3”:
取4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分别放入4支洁净的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分别加入6mol/L盐酸、6mol/LNaoH溶液、浓HNo3、浓H2so4各3mL,观察现象.
这个活动与探究的设计,是学习铝的两性的一个既常规又有效的方法。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是最有说服力的,而且,对比的实验方法,也更能说明问题:铝只有在浓HNo3、浓H2so4中才会发生钝化,在稀酸溶液中就会持续反应直至结束。
“知识
由学生来填写4个反应的现象、结论和离子方程式,进行知识的
一节课,虽然只有45分钟,不过,容量大,活动多,头绪也多,所以,必要的知识
“交流与讨论3”:
在工业生产中,如何储存和运输浓HNo3、浓H2so4呢?
进行了之前的“活动与探究3”之后,有了金属钝化的知识,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解答了。
“知识
a.铝是一种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的金属.
2Al+6H+=2A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b.常温下,铝遇浓HNo3、浓H2so4时会发生钝化.
重点分析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实质的分析,可以从铝与水的反应开始,尽管铝与水的反应很微弱,几乎观察不出明显的现象,但是,因为铝与水反应生成的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能够与NaoH反应,就造成了Al(oH)3浓度的降低,从而促进了铝与水的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在这里,所灌输的,就是一个初级的平衡的理念,这也符合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规律。
“拓展视野2”:
已知,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镁弱,
a.烧杯中盛有稀硫酸,将砂纸打磨过的镁条和铝片浸入其中,用导线连接起来,再接上一个电流计,形成闭合回路,那么,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b.依此,若在NaoH浓溶液中,又如何呢?
这是针对学有余力的、能力较强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而设计的。这个问题,也是为后续的<必修2>的电化学的学习打下一个伏笔,不至于在将来显得那么突兀,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更透彻的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视野,镁和铝相比,因为镁比铝活泼,所以,在稀硫酸溶液中,必定是镁的表面产生气泡更多,当教师添加一个条件,用导线将镁和铝连接起来时,开始,他们仍然会认为是镁的表面气泡多,此时,正是启发学生思考的好时机,镁和酸反应时是失去电子的,失去的电子也一定是由溶液中的H+得到的,不过,H+得电子的场所在何处呢?学生一经思考,也同样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另外,在将来的电化学的学习中,总有学生会认定一个死理:在原电池中,金属活动性强的做负极活动性弱的做正极,镁和铝相比,因为镁比铝活泼,所以,总是镁做负极。其实,在NaoH溶液中,情况恰相反呢!但是,必须承认,这样的问题,无疑是有难度的,希望学生在现在或是将来的一次学习中,就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会有反复,现在就让学生先接触一点,有点这方面的意识,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资料卡2和3”:
这2个资料卡,是特别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一看到这,学生们都忍不住要七嘴八舌,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吐为快呢!因为,“开往春天的地铁------苏州轻轨一号Vs房地产”,和学生们家庭的生活、家庭的闲钱的投资方向,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呢,他们怎么能不各抒已见呢!而且,我以为,虽然这样的资料卡的出现,似乎会让学生们的思维有2分钟游离于化学知识之外,但是,学生是不可能永远生活于象牙塔之中的,了解一点投资知识,多一点经济意识,没什么不好。更何况,我们的这个资料卡,并不是完全与化学无关,我们从轻轨的规划,完全可以联系到轨道的建设,联系到轨道建设的材料,联系到其中的化学反应------铝热反应。让学生来阅读教材,理解铝热反应。在这里,因为铝热反应很剧烈,有火星四射发光发热的现象,所以,为安全起见,该实验,是由教师来进行演示的。
“交流与讨论4”:
铝桶能否用于配制波尔多液?为什么?新买的铝壶在第一次使用烧水时,为何表面会变黑?
这2个问题,都是与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节课,学生既用眼观察、用耳听声、用手操作和书写,用口交流
“练一练”:
“练一练”版块,是对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及时的反馈、及时的调整,是认知规律所认可的。这几个问题,都是换个角度再来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内容,没有什么难度,仍然是属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梳理。
“课后练习”:
1、写一
2、进行一个社会调查:“废铝的回收途径?再生利用价值如何?”
问题1和2,都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一个拓展。问题1,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了解这方面的常识,以便更好的安排我们自己的生活。而问题2,则更是一个全社会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培养环保和节约意识。
[结束语]
本节课我们主要运用&ldq
uo;活动与探究法”,首先去探究了“铝表面是否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这层氧化膜在盐溶液中是否也是万能的?”这样的问题,并联系实际请大家交流讨论了“家庭生活中,厨房所用铝制餐具该如何保存和清
洁?”、“工业上运输浓硫酸和浓硝酸用铝槽车的原因所在”等问题,紧接着在上一节课学习了两性氧化物氧化铝、两性氢氧化物氢氧化铝的知识以后,本节课,我们运用“联想方法、类比方法、迁移方法”来假想“铝是否既有一定的金属性又有一定的非金属性”的问题,又通过当堂的活动与探究,来确认了这一假想,最后,结合我们苏州这个城市的轻轨建设,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铝热反应”的原理和运用,并将此原理推广开来运用到许多金属的冶炼上。
学习化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这一观点,我想,是始终贯穿于我们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之中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目标。
1.通过若干个探究活动(课前1个、课中3个),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对
2.了解铝的发现趣话、铝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3.通过“生活小贴士”的温馨提醒,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而且,能够对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4.通过“包含在生活常识中的疑惑→科学猜想→再次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惑”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虚假。
5.“苏州轻轨一号Vs房地产”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了解,知道一点金融知识,有一点金钱意识。
6.通过“铝与人体健康”、“废铝的回收途径”等课外问题,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培养环保和节约意识。
化学说课稿 篇3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把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安排在《卤素》这章里讲述,是由于这章介绍的氧化还原反应较多,客观上有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需要,并能加深对卤素和其他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有斗争性,又有统一性,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2教学目的要求与编排特点
本节要求学生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的理解并学会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箭头正确表示电子的转移。本节教材从复习初中学过的狭义氧化还原反应入手,也即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入手,继而从化合价升降角度(或观点)分析,最后上升到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转移)的观点来揭示氧化、还原的实质,从而形成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这种由狭义至广义、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宏观到微观的安排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3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本节教材所要探索的主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重点及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用相关知识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从而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至于难点还有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氧化剂,以及如何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及其该两种方法的区别之处。
化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以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3课时《离子》一课来谈一谈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教学实践的有机整合。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能力。下面我将结合《离子》一课来对怎样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离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2.学生分析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3.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二、教法与学法:
我根据重点和难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采用了体验探究、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等学习方法,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我采用了拉幕、探照灯、遮盖、拖拽、删除、批注、链接、倒计时、色子、即时回放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实现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程序:
计算机多媒体进入课堂是现代教学的标志,而传统的媒体经常出现程序性较强,人性化欠佳的问题,它往往使教学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弱化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关注了媒体的展示,而了弱化教师、 学生、 媒体的多元交互;关注教学软件的达成度,而弱化教师操作的简便度;关注课堂容量的增加,而弱化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关注PPT的板书作用 ,而弱化传统黑板的地位……我利用电子白板的强大教学功能与九年级化学《离子》一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何在教学程序解决上述问题,形成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科学素养,如何突破重难点加以具体的阐述。
( 一)知识回顾、情境引入(12分钟)
知识回顾: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利用白板中的拉幕功能,使学生逐一回答问题,巩固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创设情景: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用我设计了遮盖、拖拽的功能,把要思考的问题: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它们会相互碰撞打架吗?电子在核外的排布会有什么特点? 和答案分开给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演示课件)3.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此处设计了探照灯的功能,突显了原子结构示意图,使学生感到它的神秘,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以趣置疑集中注意力轻松突破这一难点,这是传统媒体无法这样操作简单的实现的。
4.巩固练习 画出氦氖氩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从模板中拖拽出模型让学生有依可据的来书写,并让学生小组讨论它们的意义。并为接下来,分析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由结构决定作好铺垫,也巩固了这一难点。
(二)引导观察、启发探究(16分钟)
1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用白板中的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分析讨论针对性强)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创设问题)大家猜想如何让钠原子和氯原子答到稳定状态?学生猜想与假设。(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钠原子和氯原子用一个篮球扮演钠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利用漫画链接视频氯化钠的形成。设计理念:充分利用漫画效果,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分析氯原子和钠原子得失电子的趋势,使学生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接受难懂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3.拓展视野师生讨论:(一边分析,一边白板演示)在氯化镁的形成过程中,我又设计了拖拽功能使学生更形象和直观的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突破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这一难点。也为以后的化学价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4.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强化重点)利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遮盖和拖拽功能将上节课的原子符号和这节课的离子符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课件制作简单、操作也简单,针对性强,温故而知新、对比性强,很容易突破原子、离子的符号书写、含义的准确性这一难点。
(三)学用结合、展示个性 (10分钟)
整个的巩固练习我利用男女生分组竞赛的方式,我采用了倒记时和发牌积分的方式促进了分组竞争的激烈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在练习中由易到难,潜入深出,利用交互电子白板的强大的功能,书写、擦除、拖拽等学生可以轻松自如的在白板上操作。例如:我设计了"找朋友"这个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电子白板的自由拖动功能,将名称拖往相应的符号上,让学生与白板亲密接触拉近了学生与白板的距离,这个操作令学生直接感受、体验学习的乐趣,远比教师在画面上反复演示、讲解的.效果好。另外,交互式电子白基本实现了教师、 学生、 媒体的多元交互,而且教师操作的简便,学生的可接受性强。
(四)联想反思、形成体系(3 分钟)
融汇贯通的环节,我将物质、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理清思路,使学生把本节的知识和前面的知识完整的连接在一起。也体现了媒体与传统黑板教学的有机整合。
(五)小结交流、布置作业(4分钟)
畅谈收获:在离子的教学课堂中,我采用了在教学的最后的环节(你收获了什么)进行回放,操作简单随机性强,学生谈到哪一点就可以回放哪一点并留有标注,使学生对这堂课的目标一目了然,做到心里有数,更可以让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交互白板的交互功能,体现课程的生成性。
布置作业:(1)搜集交流:日常生活中由分子和离子构成的物质各三种;(2)发散思维:以"我是一个小小的离子"为题目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设计理念:体现分层要求,有利于各种层次的学生获得最佳发展,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以"情境教学、问题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自主探究、自主合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下,实现了教师、 学生、 媒体的多元交互的人性化教学过程。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微观思想方法的建立,学习心理、品质的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课后反思
这堂课运用交互式白板的特殊效果和应用技巧,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形成了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但教师在堂课对学生的各种各样的生成还应把握的更准确,处理的更加巧妙。而对于电子白板的功能开发与应用上应更加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教学更好的服务!
我相信随着技术日臻成熟,熟悉白板的特性后。教师不再被鼠标所牵制,可以面向学生站在白板前了,使教师从远离集体又回到学生集体当中。借助白板的计算机界面,还可以实现多种众多教育资源的直接调用。随着交互白板使用经验的不断增加,教师逐渐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注释库、资源库,能够将已有资源和自主设计的白板资源整合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是交互白板充分整合已有资源的优势体现。我相信:交互式电子白板像一块磁石会将学生牢牢地吸引,使有效教学最大化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2.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4.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为学好化学做充分准备。
5.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6.绿色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策略】
1.魔术表演。
(1)魔棒点灯。
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管里(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即可产生火焰。
(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
(3)白纸显字。
预先在白纸上用酚酞溶液写好"奇妙化学,源于生活"八个字,晾干呈无色,将稀氨水贮于小型喷雾器内,表演时,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8个红字。
面对学生好奇、兴奋的眼神,教师很自豪地告诉学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小组交流"你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组内最好的1个同学到全班交流。(针对不能很好合作的小组,让他们加强合作重要性的体验)3、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以下要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学习化学的要求:
①认真预习,重视实验。
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③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究。
④独立完成作业(包括书面、手工、调查、研究等作业)。
5. 化学的作用
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
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
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
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
怎样学好化学
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一部分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感到"容易懂、记不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2.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3.认真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思考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4.良好的思维习惯。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5.学好其他学科。学好化学,除要注意化学的学科特点外,更要注意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学好数学、物理、生物等是学好化学的有力保证,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除进行化学实验外,更要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通过了解世界上关于环境、生命科学、材料、能源等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明确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总之,只要同学们能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多看书、勤记忆,认真做好实验,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 "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化学说课稿 篇6
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一。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二和课题三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⑵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⑴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⑵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⑶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⑵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⑶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⑷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水槽、塑料瓶、红磷、水、火柴,蜡烛、木条、注射器、石灰水。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气的存在
头脑风暴: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
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
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
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空由什么物质组成?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列举的实例和实验可能有: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塑料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瓶口冒出,松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化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初中化学简单介绍了解甲烷、乙醇、乙酸等有机化合物,在高一也刚刚重点学习了饱和烃代表物甲烷和不饱和烃烯烃的代表物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可以说苯是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由链烃向环烃的的转折,本课时主要包括苯的发现,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等知识,属于有机化学的范围,是在学习烷烃和烯烃的基础上,这是有机物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后深入学习有机化学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⑴知识技能
①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理解苯的分子结构; ②掌握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⑵过程与方法
①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方法;
②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学习使对学生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③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以及分子结构的特点。
难点:理解苯环上碳碳之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
键。
二、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所采取演示法和讲授法,属于物质性质课学习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 已经具备基本的有机化学的知识,思维已由经验、直观向理论、辩证逻辑转化, 所以采用演示法和讲授法,有利于启迪学生对化学事实的分析与思考,培养他们 对化学客观事实的分析、推理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药品和模型展示,使学生对苯的性质、结构有直观印象。在已有知识的 基础之上让学生初步推断苯的可能结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进行 了探索。在初步推断出苯的可能结构之后,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构是否 正确,这样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获得了新知识。在探索出苯的分子结构之后, 再由学生总结归纳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真正理解,并 为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说教学程序
四、说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二节 苯
一、苯的分子结构
二、苯的物理性质
1.无色、有特殊性气味的液体 2.不溶于水 3.密度比水小 4.有毒
三、苯的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
3.氧化反应
因为苯中含碳量高,故燃烧不充分,出现黑烟。 反应方程式。
2C6H6+15O2→12CO2+6H2O
布置作业:课本第72页 1—7小题
化学说课稿 篇8
设计思想:
新课课倡导“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知道乙醇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其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一性质一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无止境。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只是在烯烃的学习中开始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氢氧化钠和乙醇钠的对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能完成乙醇与氧气、与钠反应的实验操作,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初步学习羟基、官能团等概念,并能解释羟基对乙醇性质的影响;
(4)通过阅读、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学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3.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四、教学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句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学第一环节──学生讨论、交流所知道的乙醇
学生讨沦、交流所知道的乙醇,归纳出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乙醇的物理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提出与已有经验相联系而义具有新的自己可望进一步了解的东两,如饮酒与人体健康、司机酒后驾驶等问题)
教学第二环节──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以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酒驾切入本节课的教学。创没情景: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50—60%的交通事故均与司机洒后驾驶有关。提出问题:人在过渡饮酒后,会出现种种不适症状,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教师向学生展示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
提出问题:
乙醇生成乙醛的变化在人体外也存在着。铜银焊接时表面会生成发黑的氧化膜,工匠说只要把铜银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这是什么原理?
实验探究:
学生分小组模拟这一实验过程。
实验改进:
将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浸入到500C左右的热水中,以保持反应所需要的温度(参考苏教版教材),铜丝使用细电线中的细铜丝,经砂纸打磨后绕成螺旋状,改进之后的实验增大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只需l一2次就可以成功的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学生观察铜丝表面的颜色变化,对比实验前后试管中液体气味的变化,书写方程式,思考铜丝的作用)
归纳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方程式,认识羟基结构,得出铜丝在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
教学第三环节──阅读、交流,认识乙醇与强化剂的反应及应用
乙醇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乙醛,它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乙醛能够麻痹大脑的中枢神经,继而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四肢不协调等症状。交警是如何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呢?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卡片。学生了解乙醇与强氧化剂反应,直接被氧化为乙酸,同时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第四环节──观看录像,探讨乙醇汽油的利与弊
教师播放一段录像,目的让学生关注乙醇的能源价值。学生了解到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节约了石油资源,解决了能源危机。教师提醒学生乙醇汽油的生产消耗了大量的玉米,从而出现汽车与人争粮食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警醒,培养学生参与礼会建设的意识。
教学第五环节──探究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创设情景:百度搜索──乙醇钠,乙醇钠是制造二十余种西药的原料。提出问题:由乙醇如何制得乙醇钠?(类比水与钠的反应)实验探究:学生分小组完成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实验改进: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将一块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人其中,再将注射器活塞装上,之后轻拉注射器活塞,使乙醇进入注射器中,可以观察到钠与乙醇发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将注射器内的不纯气体排出,迅速倒转注射器,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将乙醇排出,待钠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轻推注射器活塞,点燃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减少了反应物的用量,氢气无需验纯,操作简单,适合学生完成。
归纳总结:
学生模拟钠与水反应的原理书写方程式:
概括整合──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学生观察发现乙醇的两条化学性质均与羟基结构有关,讲解官能团的概念并强调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结构一性质一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化学说课稿 篇9
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处理
充分利用“思考与交流”栏目,让从得失氧的角度得出原有的氧化还原反应初步概念,再让学生分析3个有得氧、失氧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明确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再用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思考与交流”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二) 教学环节
本节课是按照概念的学习过程,即概念的建立、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应用这三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1.概念的建立过程
首先,在课堂引入时,教师首先展示一些色彩比较突出的图片,如:精美的食品包装袋中的脱氧剂、维生素C的作用、汽车的尾气处理系统等,使学生在视觉上引起兴趣,再充分利用教材中“思考与交流”栏目的作用,让学生先从得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比较熟悉的反应,如CuO与C的反应,从而发现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情况。这样有利于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很顺利的将概念化的知识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已有概念知识的基础上慢慢过渡到概念的核心上来,学生较容易接受,同时也促进概念的逐步建立。
其次,概念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初中所学的概念知识深化和拓宽,重新构建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体系。因此,教学过程中,通过一连串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概念的实质。如: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完CuO与C的反应后,产生一系列问题:
[问题1] 在H2O与C、CuO与H2的反应中,也存在得失氧的情况,有没有化合价的变化呢?
[问题2]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如何变化?
[问题3]含有变价元素的物质发生了什么反应?
[问题4]Fe与CuSO4的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分别发生什么反应?
[问题5]Cl2与Na、Cl2与H2的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变化?
通过[问题1—3],促使学生抓住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相似点,切入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从而使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由 “被动接受”变为“初步生成”,通过[问题4、5]三个反应的比较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再佐以设置的相应【练习1】巩固概念的建立,再因势利导的提出[问题6]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为什么会有变化?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促进了较深层次概念的建立。
2.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过程
首先,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更深层次的概念,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如: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之后,利用教学多媒体模拟钠原子与氯原子在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而使教学难点内容顺利突破的同时,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其次,在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以后,用言简意赅的概括语言,概括中形成“升失氧,降得还”,从而真正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3.概念的应用过程
教学环节最后,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实质,同时得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五、说学生收获
通过本节课,学生收获的是分类思想、以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会用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基本的氧化还原方程式;同时,由表及里的思维、分析、讨论、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六、说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以化合价为线索,分解知识难点,循序渐进,自主建构概念。通过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为协助学生理顺化合价升变化与电子得失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整合,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注重学法指导。
【不足之处】
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学预想不一定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可能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
其一、教学环节的衔接不能循序渐进。
预设学生能从“问题—生成—问题”中逐渐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从而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问题和预期的生成衔接不顺畅,如:元素化合价为什么会变化?电子转移的数目与化合价变化数目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会使学生陷入疑惑的困境,从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其二、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度不高。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概念知识本身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思考与交流的想象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概念的形成受阻。
其三、学生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例如,在分析Fe + CuSO4= FeSO4+Cu反应时,学生仍然用物质得氧失氧角度判断,认为Fe得氧生成FeSO4 和CuSO4失氧生成Cu影响了概念的理解。
其四、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没有很好的渗透。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教学中应该通过认真引导,但由于只重视概念的形成,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
七、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一、氧化还原反应
1.基本概念
氧化反应
得到氧
化合价升高
失去电子
(或电子对偏离)
被氧化
还原反应
失去氧
化合价降低
得到电子
(或电子对偏向)
被还原
同时发生
理解片面
反应特征
反应本质
物质变化
小结:升、失、氧,降、得、还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化学说课稿范文集合九篇】相关文章:
1.化学说课稿范文
6.化学键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