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如果说正确把握教材的意图,领会新课标精神是肥沃的土壤,那么随时更新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则是源源不断的清泉。只有源源不断的“清泉“灌溉着肥沃的“土壤”,才能使土地上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 说教材与学生
《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二、 说教学理念
1、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数学素养培养目标:
1)应用意识;
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2)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五、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课的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教师借此让学生在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预算顺序。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 延续情节,学习连减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3、 观察对比,小结算法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4、寓练于乐。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一个悬念“只要猜出大脚印下的数学秘密,就能通向一个美丽的数学城堡。”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调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六、反思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在练习看算式画圈中,虽然我演示了一个学生得本子,如果在这里再拿几本学生的本子上来演示,让学生自己来作一个评价,这样的话会更好。
3、在上完新课后,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连加连减得例子。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诗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板书诗题:春日偶成)
教师简介作者程颢。
[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
一、二句写景——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
(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
(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
(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3、办手抄报:
“诗歌里的春天”。(选做)
4、和家人一起春游。[老师带着学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实最有利于学生创造。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小学美术教材第6册第8课《快乐卡通》这一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与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6个方面来浅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谈到卡通画,许多同学会津津乐道,同样,上一堂卡通画的课,同学们更是激情四溢。把影视作品、书籍画报中学生熟识的卡通形象引进课堂,把学生喜爱的卡通玩具、卡通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作为上课的一道风景线,在一定的情景创设下,使学生初步了解卡通画的基本知识与设计过程,并初步了解中外及不同时代的卡通形象,在发展学生想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构思和创作能力,这正是本课的立意所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卡通画的基本知识和绘制、设计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与了解、联想与想象、示范与交流等方法丰富学生的创造与表现能力,使之能够独立创作出独幅、多格卡通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卡通画学习,体会卡通世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添画(临摹)或创作的形式,画一幅或多幅卡通画。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创作出个性化的卡通形象。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播引导,使得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过程中能够获得新知,并使得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四、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有关卡通画的资料、与卡通有关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以及各种绘画工具。
学生:(让学生课前把自己喜欢的卡通玩具和与卡通有关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分放于教室的四周)
与卡通有关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图片以及各种绘画工具。
五、教法与学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达到本节课所设立的教学目标,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创造过程,针对小学三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再从教法与学法上谈一谈。
教法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索发现法、小组讨论法、创作实践法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培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学法指导: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在说一说、看一看、论一论、做一做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过程(展示——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图)
1。导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介绍自己所带来的卡通形象(实物或图片),从形象、色彩上说明喜欢的原因。(引出课题)
2。合作探究、教师讲评:一起观看影视作品中精彩的卡通形象,边看边思考:
(1)卡通形象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一样吗?有何区别?区别在什么地方?(动画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灵活直观、新鲜有趣)
(2)试以形象说明卡通形象的外形特征(夸张、变形、比拟、象征等特点)
(3)小组讨论交流,卡通形象的颜色该如何搭配?
3。教师示范:以人物或动物、植物的形象,示范卡通画的创作绘制过程(铅笔定稿、设计外形——赋予其动作、神态——着色)。使学生初步了解卡通画的基本知识与设计过程,并欣赏了解中外不同时代的卡通形象。
4。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所带的各种造型、各种表现形式不同的卡通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使得学生感受到卡通就在我们的身边,卡通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
以小组形式讨论:
(1)你准备设计怎样的形象?
(2)你又准备以哪个卡通形象为基础,重新改画、添加成自己更喜欢的卡通形象?
5。学生创作:学生开始创作一个卡通形象或在原有的卡通形象的基础上通过改画、添加成为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多样性。
6。巡回指导:巡回指导时为学生准备充分的卡通图片,供学生欣赏、临摹或改画、添加。
7.作业展评: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形式。这里主要激
励学生自己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其设计思路。这样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8。课外延伸:举办一次卡通形象校园展览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
9.板书设计:(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8课 快乐卡通
1。卡通人物的特点(夸张、变形、比拟、象征等特点)
2。教师范画(一、铅笔定稿、设计外形 二、着色 )
3。优秀卡通范画欣赏
4。学生作品展览
本节课我就是通过让学生欣赏动画、介绍卡通形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师评的方式来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本次音乐教学活动选用了匈牙利儿童歌曲《火车开了》,这是一首轻快的大调式的歌曲,一段体,它由四个乐句组成,全曲的节奏简单、明快,旋律流畅。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我把歌曲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前奏、间奏部分):主要表现火车准备开动或进站时的情景。第二部分(第一、二句):表现火车慢慢启动的情形。第三部分(第三、四句):舒展的节奏与前面的乐句形成对比,表现火车在迅疾飞驰。歌曲展现的内容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生活情趣,乐于被他们所接受。同时,歌曲的节奏鲜明,当中X—、X、X这三种基本节奏,适合做开火车的游戏,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创编。通过有趣的`节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
2、主题活动《有趣的交通工具》分为12课时完成,内容有:火车篇、飞机篇、轮船篇、汽车篇、摩托车篇和自行车篇,其中火车篇分为2课时完成教学。本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提炼歌曲《火车开了》中的三种时值音符,设计三种节奏型,开拓丰富多样的节奏练习;在节奏练习的基础上发展音乐游戏《火车开了》。第2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火车开了》。
二、教学目标:
1、按歌曲中的三种节奏型做声势、律动、打击乐器演奏练习,加强对X—、X、X 三种音符时值的感受认识,并学会在音乐游戏中加以运用。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分组目标如下——
A组:按节奏做声势、律动、打击乐器演奏。
B组:跟着老师做声势、律动、打击乐器演奏。
C组:体验节奏练习的乐趣。
2、创设生活化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动作、声音去表现火车开动的情景,体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乐趣,让学生玩乐于学。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游戏《火车开了》,并培养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教育学生做一名守秩序的小公民。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节奏练习,加强对X—、X、X 三种音符时值的感知认识。
2、教学难点:在熟练节奏型的基础上,开展音乐游戏《火车开了》。
说设计理念:
1、此次教案设计,我是根据奥尔夫教学以即兴与节奏为核心的特点,中度智障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及课改的理念这三方面进行的。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审美教育,它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创造等方面的健康成长。根据以上特点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许多学生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达到认知和掌握技能的目标。给予学生自我创作的空间,充分感受创作的乐趣,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与自信心。以激发兴趣为抓手,音乐课中的动、玩、乐、创必须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情绪下才能进行,不然就“动”不起来,“玩”不积极,更谈不上“乐”,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有了情绪,有了动力,才能参与到活动中去。
2、交通工具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他们对其充满好奇,渴望深入探讨这些有趣的工具。主题活动《有趣的交通工具》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音乐开展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活动中,深入认识每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从而帮助他们认识身边的事物,建立自立生活的信心。
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对节奏的感受、参与音乐活动和自主创作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多听、多读、多想、多做、多动的环境中培养节奏感。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采取“寓教于玩”、“寓教于乐”等办法,采用奥尔夫教学法,配合多媒体,在课内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宗旨,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素质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足够自由想像和随意发挥的空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在感兴趣、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和体现节奏的奇妙,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关系,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用火车声音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清晰、快速进入学习主题,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跟着老师做声势,为本课做节奏铺垫。
2、设计老师是“音乐火车站站长”的角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开展音乐活动。
二、提炼节奏。
1、音乐火车站长出示买到的火车票,提问学生能否读懂三张带有节奏型和象声词的火车票,并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模仿火车的三种声音。(创设生活化课堂,提取歌曲《火车开了》的三种时值音符与三种不同的火车象声词结合,设计富有音乐特色的火车票,使枯燥的节奏练习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结合火车象声词,向学生简单讲述X—、X、X 三种音符的特点。
3、请学生读一读节奏卡,先熟读再加入声势朗读,加深节奏印象。
三、创编动作。
1、让学生观看火车开动的真实视频,使学生对火车的动态产生直观印象,为创编动作做准备。
2、激励学生为火车的三种声音创编动作,享受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把三组动作设计到歌曲《火车开了》的乐句当中,并连接起来练习,以律动的方式培养节奏感与肢体协调能力。为音乐游戏做准备,紧密连接每个教学环节。
四、音乐游戏《火车开了》
律动游戏——
1、把三组创编动作结合音乐集体进行律动游戏。
2、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代表三种声音,分组练习后共同合作完成律动游戏。
打击乐器活动——
1、出示木鱼、串铃和三角铁三种打击乐器,引导学生为三种火车声音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把三种乐器分发到小组,让学生自己根据火车声音的特点,设计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然后分组练习。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2、把三种乐器设计到歌曲《火车开了》的乐句当中,学生分组练习,熟练后配合音乐进行打击乐器活动,培养与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1、教育学生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要自觉排队上下车,做一名守秩序的小公民。
2、给学生派发印有本课学习内容的纪念小火车票,使课堂紧贴主题,前后呼应。
说:
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的内容与画面生动活泼,条理清晰,连接严谨。导入了真实的火车视频,使课堂更有直观性与生活化。简单明了的板书设计让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有效辅助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自评:
音乐是一种感人至深的艺术,仅凭理论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切身的感受、才是刻骨铭心的,只有在生动的内容与情节发展中让学生主动地体验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美,才能使智障小孩的心灵世界更丰富、更完美。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动、自己创作,让其尽情的表达着自我,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从而使音乐教学成为一种游戏、一种生活、一种体验。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
今天我所说的是苏教版第八册《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全文内容浅显,叙述清楚,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教材。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结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将制定以下一些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注意“魅”字的读音,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清晰”“魅力”造。情感目标:能从课文内容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其中能从课文内容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重点和难点,上课前布置学生带几个苹果到学校,在上课的时候让他们亲手操作一下,亲自感受一下。把课文第5自然段的内容打印出来。
二.教学程序
本课篇幅不长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采用以读为主线,采用三个层面的朗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自主形式正确朗读有关词语,并尝试理解课文。通过初读,再读,感知读等形式来理解课文。用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买报的故事导入新课,然后提问:从这一故事中,你们发现到什么?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做评价,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把句子读通顺。在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读准“魅”。再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感知读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切苹果展开的,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前的?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时的?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后的,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在第一教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重点段落,采用同学间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课文内容。
接下来,我将重点对一下第二课时做如下说明。我将采用复习导入,抓重点段动手操作,练说解读,研究研究,布置作业4个环节来学习课文。
在复习导入时,我通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这一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第一段我抓住重点词:两个“新”字,展开教学。然后通过感情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直奔重点段——第二段来教学。我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四人一组练习切。关照同学们不要一齐切,最好先切一个,观察观察再切第二个,再观察再切第三个、第四个。然后请学生汇报刚才切苹果的情况。估计到许多学生第一次切,是找不准腰的,所以我让他们小组一个一个切,观察后再切。我事先对此做过多次尝试与测量,最好在苹果的黄金分割点上才能切出好看的五角星。所以等他们汇报完后,我让他们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苹果,绘制一张图谱,说明什么是拦腰切?怎样才能切出五角星。而让学生绘制图谱也有利于学生从动手实践的角度深刻理解这种切法的魅力所在,才能与一般的切法形成对比。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什么叫拦腰切。
接下来我就直奔第5自然段,在这一段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一句话,我出示第5自然段的内容,并且这一句话用红色显示,引导学生多读。因为魅力这个词不好解释,而本课学习,如果每个孩子不能真实的理解这个词,孩子也很难理解什么是作者告诉学生们的创造力。所以在这点教学上,我不急于忙着让孩子回答,而是要求他们反复读课文,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当然也允许学生借助有关手段来理解这个词。同时“魅力”这词用红色显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加以点拨指导。怎么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我想学生一定能够自己理解这一自然段的内容了。在研究研究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了两个问题。同学们,老师有两个问题没搞清我想请同学们帮老师来解决“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两个问题。可以吗?用这一富有鼓动性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探索: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从刚才观察学生切苹果中估计到学生会回答:不拦腰切好看,不拦腰切能体现公平,不拦腰切也是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
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估计学生会有这样的回答,所以我设计这样一番总结语:亲爱的同学们,太感谢你们了!我听出来了,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我被你们创造性的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感动了。我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发现的喜悦之情,用你特殊的那份感情,重读这篇文章。
关于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这一问题参考书中没有告诉这个五角星是由谁最早发现的,而了解这一问题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就布置学生课后借助计算机上网查找这一活动性作业,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以上所说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预案,但我的教学设计很难预见到课堂教学的全部,我的教学设计不可能事无巨细地罗列出所有的细节,许多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知识都是在师生互动中自然生成的,我将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根据学生情况不断调整,力求有所突破。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小节里的内容。
教材地位: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从教材的纵向联系来看,几年前已学过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以及加法的运算定律,知道它不仅适用于整数加法,而且也适用于小数加法。那么是否也适用于现在所学习的分数加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当然,结果是肯定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后面学习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奠定基础。其次,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也拓展了加法运算定律的使用范围,丰富其内涵。而且加法运算定律字母表示形式,为以后代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初步基础。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训练计算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3.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渗透“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同时通过小组之间的对抗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分数计算采用简便的算法;
难点: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地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观察—比较--讨论—思考--应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景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小组讨论交流法: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以加法复习题为观察点,引导学生个人探索,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讨论等实践活动,发现并交流,总结规律,从而将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这样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练习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运用相关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本课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巩固练习。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当前课改研究的热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几组加法式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点,得出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加法的定律有进一步的认识。
交流讨论法:学生个人探索,同桌交流,小组讨论。通过观察、计算、讨论等活动,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总结出加法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分数加法的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练习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深化理解,本节课的练习采用基本练习、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数学学习,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已形成了初步的分析、概括、综合和理解能力,以及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对于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的理解并不难,关键是结合具体的试题的灵活运用,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课将紧扣这一中心开展有效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交换律 a+b=b+a
结合律 (a+b)+c=a+(b+c)
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加法运算定律的定义。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④(0.5+1.6)+8.4=0.5+(1.6+8.4)。
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既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对加法运算定律的回顾,即加深对定律的理解,也了解定律的适用范围,同时也激发学生加法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加法的疑问。为下面探究新知识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
那么,这个运算定律是否对分数加法也适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2.研究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的适用性
出示式题:
提问:上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得数是否相等?
先指名学生练习,算出得数后,再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这两组试题有何共同之处?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共同概括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点,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通过讨论明确: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直观感知了加法运算定律同样也适用于分数加法。这种通过自己实践得来的东西,学生理解得更透,掌握得更牢。
3.运算定律的应用
出示
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教师提问:在计算过程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教学例3
观察:这些加数的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找出规律。
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教师:说出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教师: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性的认识,找出共同点,将同类结合起来,简便运算。体会到运用定律的好处,也增强学生运用定律、简便运算的意识。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