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五年级第10册色彩的认识》一课中,关于纯度对比的评讲一课时。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色彩理论知识和明度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总复习。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并掌握色彩的纯度对比的运用方法,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色彩纯度的过程中, 体会色彩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美术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色彩的纯度对比联系中要注意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美化自己的作品。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 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色彩的纯度的概念,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 总结。
(一) 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 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三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自己作品中的问题,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实践应用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 反馈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1课《乡下人家》。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各方面。
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文章语言质朴,采用白描和勾画的写法,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组美画,读之,正如作者所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把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方法。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想象能力,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情感,发挥想象,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体会乡村生活的美。
二、说教法:
朱熹《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因此我选择了导读法、图示法、情景教学法等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体会乡下人家自然、质朴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三、说学法:
终身教育的理念并非要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习者更多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真正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学生掌握以下方法: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对比法、读说结合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语文教育界前辈刘国正老师提出语文训练要讲求“实”与“活”。所谓“实”
指教学体现务实态度,扎实教风,学生在不同阶段学有所得,从而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所为“活”,指教学要目中有“人”,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学。
学习写景的文章,直观的视觉感受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加深对文本的感受。上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乡下游的情境,用多媒体展示乡村生活画面,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乡下美景,为后面想象画面做好了铺垫。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
本课分为两课时,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本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我围绕“课文向我们描绘了哪些乡村美景?”这一问题提出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潜入文本,默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
1、读文想像画面
“读一读,说一说”,感受文中的画面美。
(1)采取多形式朗读,如学生自由读、教师示范读、个别展示读、小组比赛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品味,从读中感悟。
(2)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做到读说结合。
2、凝练概括画面
(1)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示范为画面取名。
(2)生生互动,合作取画名。
3、动情欣赏画面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欣赏画面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句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学生通过读,可以体会到“探”字用的好,因为“探”字让人感到嫩笋的长势之迅速,展示出了勃勃的生机。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体会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引导学生将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瓜藤与高楼门前的石狮子作对比,通过具体事物的想象,一动一静,乡下人家瓜藤的可爱与独特便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情境体验法”进行体会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他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通过“读文想象画面——凝练概括画面——动情欣赏画面”,充分感受到乡下风景的独特、迷人。
(四)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五)布置作业,学法迁移:
为了进一步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
(CAI:请试着运用本文中学到的写景方法,课后写一段话,介绍邹城的一处美景,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板书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课文的主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迷人的夏天》是北师大版第四册最后一单元《夏天》里的主体课文。它是一篇文质优美,富有童真童趣的散文。文章以“炎热——多彩——有趣——悠闲”为主线,从贴近学生生活情趣的事例展开描写,从多个角度写出了夏天迷人的生活。学习这篇文章,会让孩子感受到生活在这样迷人的夏季中是快乐、幸福的。文章结构简单,整篇课文段与段之间均为并列关系段落,每段都是以总--分形式描写,适合学生自学。
基于以上的分析,所以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夏天,感受夏天的迷人,感受夏天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自学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掌握自学的方法。
【说教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空器,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从情景教学入手,先从形式到内容,通过吟读,句型训练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再从内容到形式,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获得知识、情感和能力三丰收。本课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夏天的迷人,激发他们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情感。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1、吟诵古诗的形式导入课文,我以带有启发性的句型训练放飞学生想象的空间,诱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激发喜欢夏天的情感。
2、展示美丽的风景图,唤起学生头脑中对美的喜爱之情,为第二段学习多彩的夏天作铺垫。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①采用指导第二自然段——自学第一、三、四自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和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三)注重读法的指导
通过语言的渲染有感情地朗读。语言的渲染把学生带到夏日美丽的图面当中,通过两段课文的对比,让学生感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带着美的心情朗读,让学生的真情实感自然地流露到课文的朗读中。在朗读过程中我采用了个别读、男女生读、组内表演读、全班读、对比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法,意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者对夏天的喜爱。
【说教学过程】
一、古诗渲染,走进夏天。
1、吟读古诗《小池》。问:你知道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夏天)从哪里知道的?
2、根据你的.观察,夏天到了什么发生了变化?
(出示课件填空:夏天到了,知了叫了。夏天到了。夏天到了,树更绿了。夏天到了,更。)
(创设情境,并从学生经验活动出发,让学生轻松投入课堂学习活动。)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默读课文,找出夏天的特点。
2、认读词语。
(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通过预习,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认读生宇,并在课堂上检查他们的自学情况,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让学生有展示成果的机会)
三、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一)指导学习第二段。
1、播放美丽的风景图片,学生谈感觉。(引导学生发现因为有了色彩使图片看起来更美)
2、找出描写色彩的段落。
3、如果去掉写颜色的词,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4、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发现夏天的多彩,发现夏天的美。(画出表示颜色的词)
5、你还知道哪些颜色?能把它放到夏天的景物里去吗?
6、再读第二段。
7、总结学习方法:读----划------想----再读
(二)自学一、三、四段。
1、从1、3、4自然段中选自己喜欢的一段把它读熟。
(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学习空间,使之完全放开,更有利于激活形象思维,达到物我—体的最高境界。)
2、把喜欢的那一段读给大家听听。(根据学生读的顺序进行教学调整,喜欢哪段先读哪段。)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再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这篇课文里是怎样描写夏天的?(结合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炎热。
①夏天这么炎热,你为什么还喜欢它呢?(教学“炎”字)
②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小作者为什么喜欢它。“如果下起雨来就在小雨中奔跑,洗一个痛快的凉水澡。”这是什么样的感觉?
2、第三自然段----有趣
①你从哪儿看出:“有趣”?(生答)
②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③让我也欣赏欣赏你们的朗读好吗?
④如果你正坐在树荫下,稻田边或小溪旁……你还会看到或听到什么?
3、第四自然段------悠闲:
①指名读。
②出示星空图,夜晚,望着星空你会想些什么呢?(放飞想象,痛快,尽情地想,这就叫做畅想)
(学生望着星空图想象,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同时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想中缩短了学与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
③夏天可以……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或者……(师生接读)
④夏天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用这样的句式练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并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回忆起夏天悠闲之事,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四)学习第五段。
①你们那么喜欢夏天,难怪我们的小作者也说夏天是迷人的。
②为什么说一切都在夏天里走向成熟?
四、分享收获,整体回味感受迷人的夏天。
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组合练习朗读全文——学生自由组合上台展示配乐朗读。
②学了(课文)《多彩的夏天》这一课,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环节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再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活跃了课堂气氛,而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学习空间,使之完全放开,更有利于激活形象思维,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说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
1、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注重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培养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已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作标记,自由选择同学读词语,让学生感觉到自已是学习的主人。
2、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线,整节课始终围绕读中感悟,以读促思,采用对比性朗读、感悟性的朗读、理解性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欣赏到夏天的多姿多彩,感悟到夏天的快乐。比如:在读讲第二自然段时,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边读边想象“盛开的鲜花”,“漂亮的衣裙”的色彩,体会夏天的丰富多彩,并读出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3、注重学法的指导,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①采用指导第二自然段——自学第一、三、四自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②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和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本节课的遗憾:
1、本节课教师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是在后面的自学环节没能很好的实行,学生的自学还没有落到实处,后面一段的教学教师应让学生按着第二段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握还需进一步加强。尽量少说,让学生多读。
3、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过于琐碎,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说课稿 篇4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感悟亲情》,这是首师大版初二思想品德上半学期第一单元“温馨和谐的家”第一课。(在座的所有政治老师都讲过,因此,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在说课还不如说是把我讲课时的一些体会拿来跟大家分享,欢迎各位前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初二上册思想品德的主旋律是“生活”,再确切点说是学生的生活,如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及生活中应遵守的一些游戏规则。家庭生活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第一个生活领域,也是伴随人一辈子的领域。本册书的第一单元的内容设计就是帮助学生主动适应日渐丰富、复杂的家庭生活,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家庭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热爱生活的积极人格。而《感悟亲情》是在学生了解了家庭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之后,进而把这种作用落实到家庭的主要成员-----父母身上,感悟亲情主要感悟的是父母的亲情,因为我们说家庭的重要性不是家里的那栋房子,而是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给我们的爱,也只有理解了父母之爱的无私与伟大才能冷静、理智地面对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逆反心理,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和父母沟通,进而一起营造和谐大家庭。因此,我们说,《感悟亲情》在整个教材中是基础的,在整个单元的架构中又起着关键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我们的学生大都是出生在93-94年的独生子女,他们有着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们习惯于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们的父母虽然也偶尔提到孩子不懂得心疼父母之类的话,但也只是说说而已,他们愿意为孩子奉献一切。于是,现在的学生大部分不能体谅父母的付出而认为生我养我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比如我上学你就的送,我花钱你就的给,我的任何要求你就应该满足,否则你就是不合格的父母。当然,13-14岁的孩子们毕竟还处在半成熟的状态,很多的时候他们对父母的辛勤付出没有确切的理解或在理解上有一些偏差也是难免的。也有一些比较懂事的孩子,他们知道父母是辛苦的,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应该得到回报,但又觉得家人之间不需要客气,不必要感谢。总之,无论什么样的原因,本课所面对的就是这些对父母之爱不能形成正确认识、认识还不够到位以及认识到了却又不敢言谢的孩子。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正是鉴于对教材和教学对象的理解与认识,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懂得孝敬父母的做法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让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父母之爱、体会父母之辛劳,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进而提高学生孝敬父母的.意识。
四、重难点的确定与突破
应该说本课的落脚点在于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并学会怎样孝敬父母,当然学生的孝敬父母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自愿的。这就需要一个前提,即学生自己认识并认可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就是说懂得父母给了我们无私伟大的爱,我们应该回报父母。所以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对父母之爱有正确科学的认识,有感恩的态度这是必须要解决的,因此,我把“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列为了本课的第一个难点。其次,明白了父母的辛劳之后学生自然会意识到自己应该回报父母孝敬父母,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会认为,我们是应该孝敬父母,但现在还是未成年人,因此孝敬父母是将来的事。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孝敬父母是本课的落脚点,自然是本课的重点,同时解答部分孩子对于未成年人如何孝敬父母的疑问也是本课的第二个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学生自我讲述的方式,发现自己父母给自己的感动,为了鼓励学生说出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我还采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方式,通过学生的讲述让大家评选“感动父母”,这样,大部分的孩子们都很积极,也会在许多的事情中梳理出那些看似平凡却最能让大家感动的例子。在类似故事会的过程中,突破第一个难点,同学们慢慢地体会到了平时习以为常的父母之爱的伟大与辛劳。接下来虽然大家都知道要孝敬父母,但是很多的孩子很难一下子改掉自己现有的生活习惯,自然对于如何孝敬父母也就显得有点束手无策了。于是在小组讨论中,让他们集思广益,寻找方法,针对他们的方法我又适当补充,很自然许多孝敬父母的方法也就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好多的方法,好多应该做的事情都是未成年人能做的,应该做的,所以那些认为孝敬父母是成年以后的事的同学也自然就认可了孝敬父母应从小做起的观点与要求了,就是说,本课的重点和第二个难点是在小组讨论中得以实现和突破的。
五、教学方法及教具
基于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采用了小组讨论、个人讲述式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方法确切地说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表述,一会儿我说完教学程序后大家可以帮我归纳一个词)。主要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导入:韩红的《天亮了》歌曲flash,看完后请学生讲歌曲的背景,如果学生不知道就老师讲。结论: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父母想到的是自己的孩子,又给了这个孩子第二次生命。
其实,这样的感动父母又何止这对父母呢?讲述类似的例子。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老师讲也可以学生讲,如唐山大地震时的例子,还有孩子从楼上掉下来的例子等等。学生很爱听这样的故事,正当他们被这样的父母感动得时候,适时引导:刚才我们讲的都是别人的父母,那我们的父母呢?难道他们没有为我付出?他们没有给过我们感动?下面2分钟留给同学,好好想想就在我们身边的这些让你们感动得父母,也许我们平时因为学习的繁忙,因为习惯或其他原因没有好好想过,也许我们的父母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但是平凡更见伟大,平凡中更有伟大。
接下来,主要是同学们自己讲述自己父母给自己的感动。我们的要求是你尽量说出你父母最感动的地方,不仅能感动你,也能感动在座的所有人,最后同学们根据讲述选出本次活动的“最感动父母”,然后每个同学写一句话,连成一封信送给这对父母,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同学们讲的很投入,有的将自己病了,父母不分昼夜的照顾,有的讲生活中的细节如每天吃饭都会问“吃什么”,有的讲因为自己晚回家父母不停地打电话等等,好多女同学都哭了,我也被感染了,想起了远在老家的父母。当时的课上从没有过的安静,包括8班。
讲完后,如期选出了感动父母,并写了信给这位家长。评选结束后,我为了平息那些没被选上的同学,说:无论今天选出来的父母是谁,都不重要,因为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这种爱都是无私的,都是伟大的!其实,大家能把生活中很平凡的例子讲出来就说明你们其实是理解父母的,是懂得父母辛劳的,那么我们面对对他们的这种爱能视而不见吗?学生自然回答不是,应该懂得孝敬父母。进入第二个问题,如何孝敬父母。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特点,在孝敬父母的方法上也会有一些差别,因此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一起归纳能起到集思广益的效果,最后归纳出好多孝敬父母的方法:体贴父母、尊敬父母,帮父母干家务,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等等。一般同学鉴于年龄的限制,想不到赡养父母这一条,所以在综合了各小组的方法后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加以点拨,提到的要强调,没提到的要补充。最后,将这些方法以副板书的形式列出来,提问,这些方法与子女的年龄有没有关系,或者说与是否成年有没有关系?同学分析,除了赡养父母,其他的未成年人都能做,而且还有几条是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因此孝敬父母要从小开始。
最后,以歌曲《感恩的心》结束本课。
七、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再讲本课时自我感觉还不错,孩子们的表现也出乎了我的意料,我们平时看到他们感觉不懂事,实际上他们懂,只是不愿意或不会表达,也或者是自己不能完全地控制自己,要不怎么叫孩子呢,如果他们做到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的话,就是大人了。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地理解。其次,只有善于拨动学生的感情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在形式上成为课堂的主体,更主要的是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中也成为主体。同时,作为教师还应该多了解学生,比如,6班的一个孩子平时特别能言善辩,但这节课上一声不肯,问后才知道他基本没有和同时和父母生活过,因此提起家提起父母自己很伤心,如果事先有了解的话,我就应该多做工作。
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 脏》下面,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 等方面说说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课的内容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
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
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能力目标:
(1)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 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且,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 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说教法
1、自学导思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老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通过观察猪心脏的挂图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后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通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通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 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
倒流。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
4、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最后是课堂小结: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节课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图文混排》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第四章中文处理软件Word2003第四节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WORD文字处理已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文档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想办法增强文档版面的美感。而图文混排更好的体现了版面设计功能,是WORD软件排版各种功能的综合运用,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等等,达到图文混排的效果,从而掌握美化和装饰文档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在文本中插入图片艺术字和绘图工具栏的使用,学会图文混排的技术,为文字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完成学生熟悉的任务。同时,体现自主探索,分层次学习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图片的插入和调整
教学难点:图文混排在版面设计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1、学习者一般特征:学习者为大一年级学生。
2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包括一下三方面:
2.1 态度:学习者对因特网有一定的了解,希望通过更深的学习。没有对本节课存在着偏见和误解、没有畏难情绪等。
2.2知识: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
2.3技能:学习者已会熟练的使用电脑,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讲述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教学。为此,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采用以上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践操作等方式获取知识,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提高上课效率。(如完成教学难点图文混排在版面设计中的灵活运用就是采用演示法。采用直观演示法组织教学,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这节课的具体实现是在我校的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比较方便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也能让学生及时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学准备
制作上课所用的课件,将学生所需使用的文字资料下发到每台学生机上。
四、说学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思考、去探索、去学习,既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思维随学习内容而转动,又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知识的使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协作精神,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课学生将亲历制作过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结合组间合作互助,学有余力的帮助困难的学生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协同学习的方式,通过任务驱动,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教师讲解,学生再综合练习的方式进行的。
(一)情境创设(5分钟)
首先问学生:大家知道在2010年暑假都上映了那些电影吗?把你们最喜欢的一部说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引出电影后,这个时候问学生还记得电影的主题内容么?在学生都说知道的情况下,出示一张电影剧照(唐山大地震)。问学生知道它是那部电影的剧照及含义?出示一段介绍的文字,让学生对文字说明和图片进行比较。
在学生弄清楚后,引入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怎样在文档中插入图片,使文字和图片二者结合,对文档进行图文混排。让学生首先通过网络,把电影的剧照下载到计算机里面来。
(二)小组合作学习新知(25分钟)
1、学习新知
在学生把图片下载完成之后,出示任务:把刚才下载的照片插入到介绍的文档中。老师指出文档的位置和名称,通过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和范例。告诉学生书上已经介绍了插入方法,大家边看书边进行操作,学生接受新知识后,再启发学生参照以前学过的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分组操作。
看到有完成的小组就询问哪一小组的同学完成了,让该组的一名成员上台来给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在学生讲解完成后,老师对其进行补充和梳理一下操作要点,介绍图片插入方法为:先插入,后调整。调整主要是对图片的属性进行设置,包括图片的位置、大小、环绕方式等。
这个内容先让学生看书自学,为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参照插入艺术字的方法也可以知道插入图片的方法。通过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自主探索
在讲解完图片的插入操作后,老师引出美化和装饰文档的方式,除了设置文字和段落格式,还有插入“艺术字”、插入“自选图形”、插入“剪贴画”、插入“文本框”等。
介绍插入“自选图形”、插入“剪贴画”、插入“文本框”的方法大体相似。“绘图”工具栏可以帮助大家快速完成这些图形的插入操作。老师让学生回顾插入图形方法,尝试插入自选图形。然后按照刚才学习到的通过对图片格式的操作,对自选图形进行美化。
(三)综合练习巩固升华(10分钟)
“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把所学知识综合的创造性应用是我们的目的。”因此,在学生学习了以上的方法后,立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用同样的方法插入其他电影剧照的照片,使文档内容更丰富,进一步美化文档。
在学生综合练习的过程中,课件展示两种图片工具栏中的作用:裁剪、旋转,其余的功能让有能力的同学去尝试。(实现分层教学,但不明确划分学生层次,在实践中,鼓励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继续进行创新实践。另外,跟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让学生都能完成任务,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都有继续自主实践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四)激励评价总结归纳(5分钟)
把学生完成的文档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并进行评价。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评价从作品效果和操作技能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图片插入的位置是否正确、是否便于阅读、自选图形是否美观、文字环绕方式设置效果是否恰当等。通过作品的交流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长处得到弘扬,
使学生得到激励,还可以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提高自己的美感,体现学习过程的创造性。)
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感受和收获,完成学案,老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并对学案中的知识拓展环节给予必要的提示。要求学生课后搜集素材设计版面完成制作关于2010年暑期大片的宣传小报。
六、板书设计
借用PPT课件进行本课内容板书,强化图文混排的重点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文字图表的布局给学生以知识和美感
说课稿 篇7
一、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两只小狮子》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一只小狮子非常勤奋,另一只却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通过一勤一懒两只小狮子的对比,以及狮子妈妈对懒狮子的教育,告诉学生,从小应该勤奋学习,学会生活的本领,不能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
(二)、学情分析:
《两只小狮子》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在识字方面,已经认识了一千个左右的生字,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词语。在阅读理解方面,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乐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朗读方面,大多数同学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部分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教材地位:
《两只小狮子》所处的这组教材是以好孩子、好品质为主题编排的。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带领孩子走进故事中人物的生活。依据课标要求,我们既要带领学生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具备的语文能力,还要继续培养学生识字、阅读、积累词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
二、我的思考
综合以上分析,教学这一课,关键要把握住两点:一是识字写字,二是感情朗读。首先说识字,因为这篇课文中要求学生认识的生字比较多。我注意到,14个生字比较集中的出现在第二自然段(9个)、第七自然段(3个)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边读文边识字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使用课件、生字卡片等辅助手段,来完成识字的教学任务。再说读文,我们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一年级的学生也不是零的起点,我准备采用朗读法、图文结合法进行教学,达到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教学任务
(一)、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学情、教材及其地位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我设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读准“狮、整”等14个生字,能够正确美观地书写 “练、习、苦”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狮子妈妈说的话,懂得从小要刻苦学习生活的本领,不依靠父母。
3、喜欢阅读童话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乐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运用多种方法识记14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六个生字。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确定为“理解狮子妈妈的话,懂得从小要刻苦学习生活的本领,不依靠父母”。
四、教学环节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板书课题,认识生字“狮”。
二、 通读全文,相机纠正字音。
三、 学习课文,识记生字,理解词语,感情朗读。
四、 巩固生字新词,积累词语,指导书写。
五、 布置作业,给爸爸妈妈讲故事或者展示汉字的书写。
接下来,我重点说第三、第四两个大环节。
(三)、学习课文,识记生字,理解词语,感情朗读。
这个环节主要分以下三大块来进行: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第二自然段,认
识这是两只什么样的小狮子,随机板书“勤”、“懒”。然后指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集中认识 “整、练、习”,看图认识“滚、扑、咬”六个生字。
2、先理解“整天”,再借助图片展开想象:勤狮子在整天练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像这只小狮子整天练习,不怕困难,不怕累,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就是“非常刻苦”。紧接着,板书 “非常刻苦”,认读这四个字,并初步了解他们的写法,使识字写字教学更加扎实有效。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句描写勤狮子的话。
3、借助懒狮子的图片,理解“懒洋洋”这个词语,板书”什么也不干”。然后进行语言训练: “懒洋洋地干什么”,如“懒洋洋地睡大觉”、“懒洋洋地走路”等。最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句描写“懒狮子”的句子。
4、赛读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3——6小节。这个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提示语、标点,通过自由读、范读、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问号和感叹号的语气,加上动作,带上表情,读出自己的滋味,展现自己的个性,使学生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想读,让课堂真正成为指导学生朗读的训练场。
(三)、学习第七自然段。这段话中有“将、靠、应”三个生字,尽管不多,但是并不好读,因此必须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来理解狮子妈妈的话,为突破“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这一难点,我换了一个角度来帮助学生思考,首先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展开合理的想象,“听了狮子妈妈的话,这只懒狮子会怎样做?”经过交流, “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然后再通过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读好狮子妈妈的话。
四、 巩固生字新词,积累词语,指导书写。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检测孩子是否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并积累“ABB”式的叠词;二是指导学生写好“练、习、苦”三个生字。以“练”这个字为例,首先让学生能正确书写,右半部分的第三笔是“横折钩”,其二注意字的整体结构“左窄右宽”,以及最后两点之间的呼应。
再说第二课时,这一课时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环节:
一、复习巩固,给“练、习、苦”三个字组词扩词,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
二、指导书写“非、常、学”三个生字,要提醒学生注意:1、“非”的笔顺,以及两竖、左右三横的对称与呼应;2、“常”与“学”这两个字上半部分的不同。再通过“送字回家”的游戏,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常”和“长”
常 长
( )短 经( ) 非( ) ( )发
1、妈妈( )( )夸我是个好孩子。
2、柳树姑娘的头发( )( )的,真漂亮!
三、续编故事。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会怎样做,指导学生试着运用课文中学得的词语和句子练习说话,规范学生不规范的口头语言。
五、教学特色
第一、识字教学,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降低了学生的识字难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检测反馈。写字的教学,分散到两课时中,不仅指导学生写正确,更要指导学生把字写漂亮,书写时要注意字的重点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把汉字认真规范地写在田字格中,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阅读教学。泰戈尔用诗歌道出真谛:“像阳光一样拥抱你,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在课堂上,学生是风景,教师是背景,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的个性发展,才是我们真正要关心的内容。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作为引导者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善于创造情境,擦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尽量退到幕后,而把学生推到台前。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指导学生利用图片、结合生活理解“懒洋洋、慢吞吞、刻苦”等重点词语。读文方面,在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以后,指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读得更好,符合新课标中“让学生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读书的乐趣”的要求。
第三、巧妙过渡。为使整堂课的各个环节紧密地衔接在一起,我很注重各个环节间的过渡。例如,在学完了整篇课文之后,为自然地过渡到写字的环节,巧妙插进去一句“小狮子不仅自己改正了错误,它也提醒我们小朋友,出示小狮子的话:‘小朋友,要刻苦,趁年少,勤练习,长大才能有出息’这句话。简练的过渡语像一条线一样把整节课贯穿在一起,而且不留痕迹地渗透了人文教育。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它重新见面。作者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又很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该作品以小见大,富含作者深沉、蕴藉的情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自然也颇受教材编委的青睐,因此人教(实验)04年5月版将其选编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第一单元。这几篇课文艺术构思精巧独特、语言优美隽永。而《囚绿记》又以其新奇精巧的结构、深沉婉转的抒情、纯朴清丽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仍安排进入必修教材,是考虑到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要求由“欣赏”到“鉴赏”层次的提升,通过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作用是不可忽视。
【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所以本人尝试让学生通过抓住标题和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而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会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本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了解作者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或者批注认识肤浅,不能深入思考与联想,表达不能做到准确完整,以致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深度不够。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鼓励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教师小结引导。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圈点批注的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四、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标题与文章的关系。品析本文标题。通过文章标题,学生思考,教师小结标题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即: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告诉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介绍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让学生对本文有的情况能有所了解。
磁带范读
圈点批注
老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囚绿” 是本文重点描写的情节,要求学生带着《研讨与练习》第1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问题阅读文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并对相关文本语言做批注。
班级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教师引导小结,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问题学会圈点批注,复述文章脉络: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以囚绿为核心,明确紧扣一个“绿”字。
品读、鉴赏“寻绿”“赏绿”
品味、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欣赏圈点的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感受文本语言的纯朴清丽。
讨论“寻绿”“赏绿”里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热爱。集体朗读
鉴赏“囚绿”:讨论既然热爱,为什么要囚绿(朗读、分析第8段);讨论第9段的“闲笔”;囚绿的效果如何?
讨论“释绿”及原因
思考面对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和理性思考(联系时代背景)理清感情线索,体会隐含的文意:通过作者的写景状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惊喜——热爱——占有——敬佩——怀念思想感情的线索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点明“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言志”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象征是赞美也是作者自己的心灵写照
课堂小结阅读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我们从本文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在于,不仅巩固了散文阅读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2、3
六、板书
说课稿 篇9
一、 说教材
㈠教学内容
《金色的草地》是鄂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小男孩子无意中发现草地会变颜色,然后开始观察,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并从此和蒲公英成了好朋友的故事。本文语言优美,再现的景色奇特美丽,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体验“美”的好教材。
㈡学习目标
1、 学会8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又”。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
3、 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㈢教学重点
文章语言美,景色美,文中小男孩“发现”的行为也美。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让学生通过朗读,在读中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体验发现自然奥秘的乐趣,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㈣教学难点
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特别是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通过读课文,与文中小男孩一起去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二、 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三、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四、说教学程序
这里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分四大步骤:一是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二是自由朗读,寻草地之美;三是指导朗读,品草地之美;四是拓展延伸,谈自然之奇。
㈠、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教师激情导课:孩子们,喜欢比赛吗?今天我们来一次“看图猜物说话”的比赛,好吗?然后随之在电脑上勾画出一棵小草,并说:看到小草,你能说一说与小草有关的话吗?这样以“看图猜物说话”这一比赛巧妙地导入新课,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当有学生说到“金色的草地”时,教师用自己肢体语言表现:皱着眉头,显出很吃惊的样子,以此激起学生质疑,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草地应该是绿色的,怎么会是“金色的”呢?这样激起学生学习之兴趣,激起学生探究之欲望。
㈡、自由朗读,寻草地之美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因此,在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欲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美美地多读几遍,教师巡回倾听。这样学生有充分读书的时间与空间,同时,通过读、找、画等方式去寻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为“美读”打下基础。
㈢、指导朗读,品草地之美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更应重视“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赏颜色之美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小男孩发现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让学生自由读,教师适时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明白草地变成金色的原因,进而读出草地之美。
③出示金色的草地图,教师说道:“看,这片金色的草地就在眼前,看着图,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说出自己面对这块金色的草地想说的话,自然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因而对草地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自然就能读好“金色的草地太美了”这句话。
2、听第二自然段,悟变化之奇。
①教师描述:蒲公英开放时,草地一片金黄,这景色真令人陶醉。孩子们,这块草地还有更神奇之处呢。听听,小男孩向我们讲述啦!
②教师利用课件边出示草地变化图,边播放第二自然段的朗读,让学生在听中发现草地的神奇之处。
③在听后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感知,知道小男孩发现草地一天之中在不断变色,让学生产生探究之欲望。
3、读第三自然段,探变化之因
①教师激情:可爱的小男孩发现草地在变魔术,他多想快点找到答案。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来到草地上,找到一朵蒲公英仔细观察起来,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看看小男孩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读后很快就能找出小男孩的发现。
②指导朗读重点句:“蒲公英的花瓣就像我们的手掌一样,可以张开、合拢。张开时,它是黄颜色,要是攥成‘拳头’,黄色就被包住了,成了绿色。”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一句更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读中明理,读中悟情,读中享受?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可以配合表情读,因为学生明白了草地变色的原因后,心情一定很高兴,可以笑眯眯地读;配动作读,边读边用动作演示,这样学生很快明白“张开”、“攥”的意思。可以配道具读,也可以配课件展示的图片读,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读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的形式,让学生能在读中悟出草地变色的原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草地变色的奥妙,难点也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多种形式地读,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从而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③对比欣赏读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草地变色的原因,我用动画展示蒲公英开放的情景,并让学生美读“清晨,太阳升起来,我看到了蒲公英慢慢地张开了自己的‘手掌’,草地也就变成了金色。”这一句再用课件出示金色草地和绿色草地的对比图,同时,让学生做填空练习:傍晚,太阳( )下山了,蒲公英慢慢地( )了自己的( ),草地又变成( )色了。这样在欣赏对比读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明白草地神奇的奥妙,从而感受发现的乐趣。
㈣、拓展延伸,谈自然之奇
1、美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自己读后的收获:孩子们,今天我们到一块神奇的金色草地上玩了玩,你们有些什么收获呢?学生会说我们欣赏了草地的美,我们知道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我们还知道蒲公英会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随着太阳落下去而合拢。
2、在学生兴致盎然时,进行拓展延伸。教师进一步激情:是啊,蒲公英这种植物真神奇,其实在大自然中这样神奇的植物可多呀!仔细回忆一下,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神奇的植物?
3、课件出示向日葵等植物,唤起学生的回忆。引发学生谈向日葵、夜来香、太阳花、含羞草等植物的神奇之处。
4、最后教师总结:孩子们,你们知道得这么多!是啊,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神奇的植物、奇特的现象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不仅发现它们的神奇之处,还能找到其中的奥妙!这样更能引发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荷叶 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这篇文章通过描绘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动人场景,歌咏母爱,表现荷叶母亲美好而伟大的形象。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学会用心灵跟读者交流,联系生活体悟母爱的温馨,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启迪,在生活中更加珍视亲情。时间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首散文诗的特点,我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真情诵读,学会感动;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感悟文本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三)教学重难点
(1)体味散文诗的思想感情,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体悟亲情,理解借物写人的写法。
二、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才十二三岁,心理不够成熟,对亲情的理解与认识也深浅不一。只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情景的创设,对本文的主题理解不是问题,可能对于结尾的作用和本文借物写人,托物寄情写法的理解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
(二)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本文的感情非常真挚动人,课前再播放感人的音乐和图片的话,能极力渲染母爱,让学生入情入境,为理解诗的情感打下感情基础。
2.朗读法:因为这篇散文诗感情细腻,语言优美,通过有感情的读才能更好地体会。
3.设问讨论法:用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领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交流;通过讨论解决重难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新课标要求,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一定要关注学情学法,课堂上既要让学生“学”起来,更要让学生“活”起来。具体学法安排如下:
1.朗读法:这是一首散文诗,特别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读能够直观地品味蕴含其中的感情。
2.讨论法:学生可以互相帮助,集思广益解决疑难问题,在合作学习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3.品读法:能够专心地品读文章,品味优美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走近“爱”的冰心
1。导入新课:借用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齐诵一遍。 教师激情导入:是啊,母爱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嘘寒问暖,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言牵挂,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儿女们永远也无法感恩的情感。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是古今中外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冰心的《荷叶 母亲》,再次感受一下诗人心
底那一份浓浓的母爱情结。
2。走近作者
出示课件。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冰心寻找那份母爱,感受那份温暖。
(二)初读,寻找爱的感动
思考:作者感动于一幅怎样的画面?找出相应段落,有感情朗读、体会(加小标题)【荷叶――护――红莲】。
探究:
1。设想,如果红莲没有了荷叶的荫蔽,结果会怎样?(像白莲一样)找出描写白莲的句子,体会联系的感情,学习朗读的技巧(语速缓慢、感情深沉)。
2。相比白莲,红莲是幸运的。假如你是文中的那朵红莲,你会对荷叶母亲说些什么?
(四)拓展,书写爱的感动
习作:冰心说:“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有人说:“如果我是一棵草,您便是一片土”。请你也借助一个具体的事物,仿照句式,写一个句子,加深对“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歌颂。【母亲――爱――我】
, 。
(五)诵读,领悟爱的感动
1。诵读感悟:在习作的基础上,让学生齐诵自己的作品和课文最后一段(“主旨段”)。
2。探究领悟:“心中的雨点”是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高潮延伸:我们的人生也会遇到许多风雨,那么你会是风雨中的那一朵红莲还是那一朵白莲呢?为什么?(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设计高潮语延伸到课外阅读)
(六)课外拓展
诵读冰心《繁星》《春水》中的一首诗,模仿课文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七)结束语
母亲的记忆是无暇的,她像一本渊博的日记,记录着我们的点点滴滴。 母亲的目光永远是高尚的,不容置疑,目光中,透露出慈祥。
母亲是绿叶,我们是鲜花,母亲用自己无穷的力量为我们遮挡住心中的雨点。
五、说作业设计
1。回家的时候,把课文背给妈妈听,把自己的爱说给妈妈听。
2。下载歌曲《母亲》,并唱给妈妈听。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
护
荷叶 → 红莲
借物喻人
爱
母亲 → 我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03-27
春风说课稿说课稿《春》11-18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_说课稿10-28
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11-28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