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5-11 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

  张家口市宣化区东二道巷小学 郭薇娇

  引入:

  (播放录像)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宣化区东二道巷小学的教师郭薇娇。您刚才看到的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我校校本教材中的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20xx年我校承担了《古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并策划编写了这套校本教材—《魅力经典丛书》(课件:校本教材封面),开设了古诗词课,从此,我们的学生就和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间,这套教材几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这首宋词却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于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学情分析: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名篇,以精炼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而这对于对本词来说,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我想,引导孩子充分想想诗词的意境,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进而理解诗句的仿佛内涵,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重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

  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学法:

  记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法,指导品读法的教学,选择想象阅读法、朗读体的学法组织教学。

  说教学设计理念: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说教学过程:

  简介教学流程:

  一、 引读——与学生对话

  1。 复习《清平乐》,了解作者

  2。 破题,理解题目。

  二、 初读——与文本对话

  1。 读正确,读流利

  2。 读出节奏

  解题初读,这是学习诗词的基础阶段。学生从一年级就已开始接触宋词,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了解题目的组成部分以及题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经历。例如,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地点:黄沙道。事情:行(辛弃疾是这样向我们介绍黄沙岭的),这对学生来说很是容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出示这首词,让学生读准读通这首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见”的读音,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 品读——与作者对话

  1。 站在作者的身边,你同辛弃疾都从词作中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解读该词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需要读懂诗词的景。这一问题统领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和领悟。通过问题的创设,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词人的喜悦之情。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四、 扩读——与宋词对话

  1。 拓展辛弃疾的其他词作 2。 介绍相关网站

  从以辛弃疾的《清平乐》导入开始,到学习他的《西江月》,体会他在词中的思想感情,词人辛弃疾是贯穿这节课设计的主线。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拓展环节,仍以欣赏他的词作为契机,介绍相关网站,带领学生感受宋词的魅力。

  详谈教学过程及特点:

  现在结合我的教学过程,我说说这节课的几个特点:

  一、 注重个性培养,处处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1。尊重每个学生的朗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

  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规定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内容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有所差异。因此,在这节课的朗读指导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

  “你从词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这个问题贯穿于品读词作的环节始终。学生只有口诵文字,心入其境,并赋予形象的体态语言,这时,他们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

  2。作业安排赋予学生选择权

  校本教材内容的讲授刻意淡化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学习,更多的是激发并保护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学最后,我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作业,可以自己尝试再创作一首《西江月》,也可以再去学辛弃疾的其他诗词或其他宋词作品,还可用为这首词配上画,再现黄沙岭美丽的夜景???

  这些作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他在完成的过程中会实现又一次提升。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古诗词的浸润中得以提升。

  二、 以诵读代解析,感受全词意境美。

  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创作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是通过对富于特征的.事物的描绘,与诗人内在的情意有机地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情境交融,含义深远的生活画面。”“境”是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或生活画面,“意”则是这些物景或生活画面中所蕴藏着的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将其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意境美是一首诗词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如何才能去领略唐诗宋词的意境美呢?我认为,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去品诗词,画诗词,

  进而进入个性化的意境世界里,领略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

  于是我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补充资料注重形象感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引联想画面入情入境朗读。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粗略感受转变为细腻的体会,并通过创设情境,把文章中负载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而音乐却能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进而升华情感。

  三、 多媒体,使古诗词教学尽显诗情画意

  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从而对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具体表现在两个环节:

  1。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突破节奏中的难点

  读好宋词的节奏是感悟宋词魅力的前提。在本课的“读出这首词的节奏”环节中,有这样一处难点(播课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一句的节奏划分与前几句是不同的,而学生很容易混为一体。这时,多媒体课件的出现便成功地解决了这个节奏问题。

  2。运用多媒体创设诗词情境

  音乐是开启人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留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

  a教学伊始,我选用了充满古韵的《琵琶曲》,那舒缓、悠扬的旋律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天地。

说课稿 篇2

  同学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篮球原地运球,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本节课。

  第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使学生快乐学习。

  第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学《体育与健康》内容中基础模块中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内容之一,本课教学内容是篮球原地运球技术,原地运球是篮球运动中最基本的运球技术,是学习其他高级运球技术的基础,为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

  教材要点:五指自然张开,压迫球的顶部,运用手掌将球向下压的动作(不可用“拍”的方式操作)。运球时,眼晴要正视前方,不可看着球。根据教材安排,体现本教材强调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不过于强调技术的规范性和完整性的要求,本课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原地运球动作方法,并能完成相应的原地各种运球的基本动作技能。

  第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篮球运球的兴趣。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练习,努力使95%以上的学生全力投入篮球运球的项目活动中。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练习,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鉴赏能力及发展学生自学、自练、自控、自调、自评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体验成功感。

  第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基本运球技术动作

  难点:变换运球时手对球控制能力

  第五,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为初中学生,虽然存在差异,但这些学生对篮球项目都有着一定兴趣或希望自己在篮球运动中有所发展,同时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自学能力。因此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第六,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第七,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可将本课教学分为引入情境阶段、激发动机阶段、技能学习阶段、总结整理阶段。

  (一)引起注意阶段: (4分钟)

  1课堂常规 ,包括正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等,使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2向学生宣布本课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 3安排见习生

  (二)激发兴趣阶段: 热身阶段 (2分钟) 绕篮球场慢跑2圈。

  关节活动:1、头部运动 4*8拍 2、肩部拉伸 4*8拍

  3、手腕、踝关节运动4*8拍

  (三)新授知识阶段: (20分钟)

  1、原地运球

  2、指出重点与难点。

  1、教师讲解、示范各种运球技术动作及注意点。 2、学生分组结合球做有球练习

  3、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学生代表做正确示范 5、查看课堂反馈意见

  6、如有反馈意见及时召集学生作进一步讲解并继续分组练习 7、安排各组进行展示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

  (四).兴趣提高部分:分组展示 (10分钟)

  小组长牵头,选择适合本小组的运球技术作小组集体展示,要突出有新意

  目的:同学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去,让学生在游戏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技术,体验篮球带来的乐趣,放松心情。

  (五).恢复调整阶段 (4分钟)

  1、边做好放松练习,边总结本课的教学效果。 2、宣布下次课内容和课外练习内容。 3、安排归还器材。

  第八,场地器材:

  室外篮球场2片,篮球40个。

  第九,预计教学效果

  练习密度预计:35 % 运动量预测:平均心率110次左右,最高175次左右。 学生对篮球本身兴趣比较大,因此学生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参与程度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达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说课稿 篇3

  教学对象:高一女生

  教材内容:正面双手垫球

  一、说教材:

  排球运动是中学体育教材之一,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运动,教学内容在初中阶段也学习过,在高中再次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练习,建立一个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使同学们加深对排球运动的理解。

  教学重点:垫球的手型和垫球的部位

  难点:上肢和下肢的协调用力

  二、说数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技术动作,掌握动作要领,并理解运动在生活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②技能目标:使80%学生能独立完成所学的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动作,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思维创造能力、集体荣誉感和爱国情操。

  三、学情分析:

  高一女生多数较害羞、怕运动、同时又爱面子,自尊心强,肌肉力量比较差;另一方面,她们的协调性、柔韧性、艺术感、韵律感比较强,针对这些心理和生理特征,本堂课采用先“尝试”再引出“主题”的教学方法、消除她们种种忧虑的情况下,快乐地学习技术动作,鼓励她们积极、大胆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

  根据高一年级女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自生分析、做到学有所得、本次初步预设的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多媒体演示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给予学生真实的、动态的、正确的动作形象和概念,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启发教学法:通过启发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排球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解法:让学生从简到难的学习,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技术。

  (4)游戏法: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技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2、学法

  (1)尝试法: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展示法:通过展示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游戏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技术。

  (4)评价法: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科学合乎情理的确定,为有的放矢实施教学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五、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热身(教学流程时间约为8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刚开始教师放音乐,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快速进入集合地点,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主动地融合到学生当中,和蔼可亲地与学生们进行情感沟通,使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上课的热情得到提高。用学生喜爱的热身球操来置换常规的准备活动,这是我渗透开放型教学原则的一个设计。课堂上学生自由自在跳着自己创编的热身操,体会着活动带来的快乐。超越传统,这样不仅减少了原有课堂常规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和示范,也避免学生顺着老师的拐杖左右,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由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

  (二)学习体验(教学流程时间约18分钟)

  这一流程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依据循序浙进的教学原则,把排球垫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推进教学。

  第一层次:以兴趣促学练。兴趣是最好的内在动因,为了使学生领悟排球正面垫球技术动作的属性,使学生对排球运动产生浓厚的趣味,利用中国女排的体育精神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并激励学生向中国女排学习。我将进行示范性动作表演,也将向学生出示一些海报和挂图,不断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感知,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实现“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第二层次:以学练求巩固。为了强化学生对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动作的动作定型,掌握基本技术动作。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进行分解教学,让学生先放下手中的排球做徒手练习,我边讲解边示范,这里主要是练习垫球的基本手型,这是本堂课的重点,练习10次后,使动作初步稳定后将做持球练习。二人一组一抛一垫练习,强调垫球部位。由观察到模仿练习,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并进行指导,对于学生共性问题将学生集中进行纠错讲解。根据学生所掌握程度,进行分层次、分小组练习,技术掌握好的同学可以两人相互对垫,技术薄弱的同学将继续重复练习。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不同程度的肯定和赞赏。由此,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乐趣。

  第三层次:以展示树榜样。让各小组推选二至四名学生进行展示交流。通过展示形成学生间自然情感的融合。让表演的学生享受自豪感,让观赏的学生有了对应学习榜样。这样就会让全体学生都沉浸在欢乐而愉快的学练气氛中。

  (三)协作竞争(教学流程时间约6分钟)

  过多的练习学生也许会觉得枯燥,接下来我将用竞赛性的垫球接龙游戏,将课堂学练气氛进一步推向高潮,将学生分成四组提出要求进行比赛,依次连续对垫,看哪组失误最少,胜利的一组我将把今天的宣传海报送给她做为鼓励,输的一组将做成10个俯卧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加练习的积极性、还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恢复身心(教学流程时间约8分钟)

  让学生利用现场器材自编自创游戏如舞龙、抛绣球等,教师可以参与指导学生自行设计、自行组织。看谁玩得有水平、有创意,通过游戏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课的尾声我设计了一套简单易学、动作优美的球操,娓娓动听音乐响起师生翩翩同舞,使学生的身心放松。轻松愉快的学练氛围为本次课划上圆满的句号。最后提出课后思考题: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媒体获得有关排球比赛的体育信息,拓展知识,同时将体育从课堂引入生活。

  场地:排球场和篮球场

  器材:排球40个、宣传海报5张、挂图一张、录音机一台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能行》一课。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的第一框内容。

  一、 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在整体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一课感悟什么是自尊和自尊与尊重他人的关系基础上主要是引导学生肯定自我,让学生体验自信的感受。本节课由“自信一族”和“超越自负,告别自卑”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了自信的含义和表现,以及自信与自负、自卑的区别,以帮助学生走出自信的误区,以自信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总要求和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分三个层次: ⑴知识目标: A、懂得自信的含义和表现 B、了解自信与自卑、自负的区别,以及它们与成功的关系 ⑵能力目标: A、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作客观的评价 B、能够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卑、不自负 ⑶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树立对自我正确认识基础上的自信的生活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自信的含义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七年级学生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对于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需要加强探讨和引导。

  二、说教学理念

  考虑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学生活动为教学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切实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看待自己,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 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本课教学内容的主题是自信,教师本人应以自信姿态从事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拥有自信的渴望,并引导学生培养自己控制和自我调适心态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动画、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小品表演、竞赛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发挥,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说学法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活动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本课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联系生活导入 联系学生的考试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知识展开,层层引进,深入理解) 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知识结构体系,按教材知识之顺序进行讲授。

  (1) 自信一族(板书)

  ①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自信的含义和表现。本目一开始就给出了一个自信的榜样——王海波。在阅读王海波的故事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王海波能在高考中创造“奇迹”,从而使学生对自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相信自己),为下面的讲解做铺垫。

  ②自信的含义和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唤起学生内心对自己肯定的感受,在情感上体会“我能行”,将自信的理解从感性的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夸夸我自己

  “我能行”的范围很广泛,可以是学习上,生活上的,也可以是体育、文艺领域方面的,还可以是知识技能、特长方面的。

  在活动中,让学生陈述“我能行”的种种表现,尤其是对未建立起自信的同学要鼓励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我能行”。

  ③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能行”,进一步加深自我肯定,我设计了

  活动二:说一说自己感触最深的“我能行”

  首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两位同学说说感受,在学生进行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自信的含义和自信的表现。

  “我能行”的态度就是自信,自信是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事,实现自身所追求的目标。

  自信的表现: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动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④为使学生对自信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自信的认识更加具体化,我又设计了

  活动三:自信者的风采

  展示多位自信者的风采,让学生感受自信带来的成功和精彩。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个性魅力的人,而这一切,都是自信所赋予他们的。

  (二)超越自负,告别自卑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把握的关键在于自负、自卑都源于对自己不正确的认识,由于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和不成熟,对自信易产生误解,将自负和自信混为一谈,自卑和虚心相提并论,在此环节,我设计了活动四:请你来分析,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区分它们。

  活动四:请你来分析

  材料一:王海波进入大学后,发现周围的同学分数都没有他高,就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最好的,就开始目中无人,连教授老师也不放在眼里。

  提问: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进入大学后王海波还相信自己吗?他表现出来的还是自信吗?这种心理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心理呈现出的就是自负(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忽视或看不起他人,自以为是),并让学生阅读课本“谁最大”的故事加深对自负的认识。

  材料二:

  进入大学不久,王海波在自己生存的小环境培养起的自负和骄傲迅速被现实击得粉碎─竞选干部的失败,参加书法比赛的失利,人际关系的紧张使他的心理严重失衡,导致成绩急剧下降……王海波开始怀疑自己,进而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并认为同学们都瞧不起自己。

  提问:王海波还相信自己吗?他表现出来的还是自信吗?这种心理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心理就是自卑,分析出自卑的含义(轻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可能会存在各种认识上的差异,教师可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式加以疏导,树立学生正确理性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自信、自卑、自负,了解它们对成功所造成的影响,我设计了知识结构图(多媒体展示):

  为深化学生对自信、自负、自卑之间区别的认识,让学生充满自信,最终告别自卑,超越自负。我设计了

  活动五:情景剧场——在成功面前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都曾有过自负或自卑的心理经历,下面,让我们进行一个即兴小品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三名表演的同学;

  2、小品内容:数学考试后,自卑的小风、自信的小佳、自负的小辉都得了满分,三个同学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分别会有什么表现)。

  3、分组讨论(约三分钟),同学们为表演的同学设计人物和语言。

  4、其他同学根据表演来猜测他们所扮演的角色。

  5、最后评一评哪一组表演的更形象。

  游戏是学生普遍喜欢的活动,有益的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启迪,受到教育,我利用这个情景剧场组织学生分组围绕情景进行表演,然后请观众打分。通过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又能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超越自负,告别自卑。

  第三个环节 归纳总结

  用简练的语言把本节内容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既有概括性,又要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自信是对自我能力的确信,而自卑、自负都源于对自己能力的错误估计,现在,同学们正处于一个注重个性张扬的青春阶段,都渴望拥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充满自信心是必要的,但各种不适当的心理状态都会成为我们前进的绊脚石,让我们告别自卑,超越自负,走向自信,好好学习,快乐生活,做未来生活的强者,做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第四个环节 知识梳理 1.你在本节课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觉得本节课中有哪些问题没有清楚或者你又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索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四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9篇

2.【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3.【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4.【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5.【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6.【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7.【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8.【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上一篇:惊弓之鸟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