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 教学内容:
一年级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第11课。
二、 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第三单元爱心行动篇。爱心的培养,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现在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只知受人关爱,不知去爱别人的现象,本单元以爱心为主题,编排了《小手拉小手》、《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乐于爱。让他们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的成长。《小手拉小手》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遇到困难应学会求助,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在互助中学会爱,在爱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地成长。
三、 设计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学期,班级开展了“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活动,班级即将成立互助中心。前期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爱心标志,制定了成员守则。这节品生课,就是与班队活动相整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怎样互帮互助,明理导行,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即以活动促教学实效,以活动促自主发展。
四、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求助及互相帮助,培养儿童爱同学、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2、了解并学会求助他人时要用的文明用语,培养与同学团结友爱的精神,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3、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帮助他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理导行。
本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课堂学习中的一个困难,忘带画笔。这一小困难,如何解决、如何向同学求助。别的同学又如何帮助解决困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二)——爱心互助,行为辨析
通过“忘带水杯”A、B两组情景剧的辨析,“一把雨伞”小组讨论后的几种不同做法与结局,进一步明确“求”要有礼貌,“助”要尽我所能。
活动(三)——情感热线,升华道德
以小朋友喜欢的卡通形象“爱爱鸽”做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启发学生交流,说出助人后的快乐和被人帮助后的幸福,被别人帮助和助人后的感受,只是表述出来才能升华为道德的内驱力。
活动(四)——成立互助中心
表演唱《小手拉小手》,上口的儿歌,表达了被人帮助后的快乐感受,通过吟诵儿歌,既把本课的活动推向了高潮,又整理了全课的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又深化了示题。最后老师推出 “爱心花”,同学们可以把平时帮助别人的事添入每一片爱心花瓣,真正使互帮互助之风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五、 教学反思:
要改变长期以来传统思品课的弊端,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就必须让我们的课“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加深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这样做才可能达到此项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在本堂课中,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例如通过创设“忘带画笔”这一生活情境,让“爱心”回到生活,回到课堂、回到身边。增强了学生兴趣,体验到“爱”的乐趣,充分提高了学生体验的主动性。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兴趣是学习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如在“忘带水杯”两组情景剧表演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感悟,辨析小品中两人言行,展示出学生对别人的爱心,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实现生生互动的自我教育目的。品德与生活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表演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把音乐、班队、品德进行有机地整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看来,教师巧妙选择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鲜,得到锻炼,让课堂充满活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学生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家庭、社会中,与家长携手并进,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全课尾声中布置与同学共同填写“爱心花”图:把每天为他人所做之事填入到花瓣中,并将此项习惯持之以恒,使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识字的小秘密》是“读课文趣味识字”的第二课,课文学的是形声字的造字规律。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形声字“声旁多表音,形旁多表义”的特点,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课文内容共三首儿歌,第一首写了一组带有“尧”字的形声字;第二首揭示了形声字的规律;第三首写3个带有门字框的形声字。
说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小学语文低年级各阶段学习目标》我制订了三方面的教学目标。(详见教学设计)
说策略:
围绕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两大教学板块:情景引入以及学习课文。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分步学习三首儿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发现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学习形声字的规律,最后进行拓展巩固。
一、设置情景,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识字,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处于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特殊位置,这无疑会压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亲近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实践证明,在这种气氛下进行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浓,主动性高,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教师在课堂最初设置了一个自己作为汉字国使者来访的情景,模仿小海獭的语气转述国王口令,在称赞学生识字能力提高,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将自己完全融入了学生之中。此时,教师已不再是教师,而是作为一名孩子的伙伴和引领者,和他们共同踏上了寻找识字小秘密的道路。在整堂课中,小海獭贯彻始终,没有一个命令或要求是以教师的身份所发布的,而是借由小海獭之口提出要求,让学生在快乐的探究之中轻松地发现形声字的规律。
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
传统教学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识字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先出示某个字,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规律是······这样,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即使当时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因为他并没有经过主观的努力。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所获得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授之以鱼,只供他餐;授之以渔,终生受益”。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去寻找识字的规律和方法,先扶后放,让他们自己找,自己想,自己说。通过他们自己观察、讨论、思考去获得结论,教师再进行归类总结。这种理解性地记忆,方便学生的运用,远甚于单纯机械性地记忆。
因此在这一课中,教师并不直接揭示形声字的规律,而是让学生在第一首儿歌中找出相似的兄弟们,然后想一想他们相同在哪?不同在哪里?再引导他们发现汉字中的部首都代表不同的意思。这时,教师也没有直接把形声字的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趁势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首儿歌,读一读之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在学生找出形声字的规律之后再让他们在第三首儿歌中找出形声字说说哪部分表声,哪部分表形。相信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对于形声字规律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都应当不成问题了。
三、穿插游戏,进行趣味识字
孩子在游戏中总是非常积极的,欢乐的。高尔基说:“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教学中,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松弛欢快的环境,让孩子们简单、容易地认识了每一个字,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识字的热情高涨,识字的效果达到空前。
在《识字的小秘密》中就是采用了“叫名游戏”以及“比比谁的眼睛亮” 两个游戏对课文中所学的生字进行了阶段性巩固。
另外,结合本课课文的特点还可采用一些趣味化的识字方式。例如
猜谜法:口进门是什么?心进门是什么等。
编顺口溜,在课堂上编一些儿歌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同这篇课文就是以儿歌的形式出现,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 模仿课文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也来为形声字编编顺口溜。例如“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等,通过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学生识字、辨字、记字,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方法多样,帮助学生轻松识字
在备课时,教师已有意识地对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进行归类分析,考虑结合哪一部分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考虑哪几个生字可进行归类教学,考虑不同的生字分别该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本课重点在于学习形声字的规律,在生字中,形声字也占了大部分,于是教师就将“浇、烧、饶、挠、翘、晓、”这6个字结合第一首儿歌进行第一部分的生字教学。让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寻找形声字的规律。考虑到“丰”和“富”的构词率较高,可采用组词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容、易”两字作为第三部分的生字教学,结合“困难”这个反义词,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识记。如此一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得枯燥的识字教学不再那么单调那么艰难。
五、识写结合,提高写字质量
写字是小学生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在认知的基础上教会学生会写字,写好字。一年级教写汉字,教师要逐笔领写,让学生看清楚汉字的肩胛结构,在田字格中的起笔、落笔以及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使学生一笔不苟地先描写,再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规范的汉字。一定使学生养成写规范汉字的习惯。
《识字的小秘密》就是在一个“叫名游戏”对门字框的字进行拓展巩固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写好带有“门字框”这一类型的字。
说课稿 篇3
《扎根在家乡的传统》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的第二个主题。教材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当地的民间艺术、风土人情等等。该主题共计三课时:第一课时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第二课时了解家乡的民风民风俗。 第三课时《快乐的节日》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本节内容是这个单元主题的第二课时,尝试整合资源,以家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调查、访问等形式,汇报、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在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民间文化艺术、乡风乡俗的特点等,初步形成批判地对待家乡民间传统风俗文化的意识。为此,我确立本主题活动目标:1.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及其特点,知道家乡风俗文化是家乡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在本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交往,多维互动,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
2.直观教学法:主要借助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内容创设成鲜艳的场景、图片展示给学生,辅助教学。
3.合作探究法:本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学生的汇报交流为主线,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引导学生了解并感受家乡的风俗文化。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家乡和社会成为迫切的需要。本课主题源于百姓生活,在生活中了解家乡,学生兴味盎然,乐于接受。但本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能合作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这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学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提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将本节主题活动设计为“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交流体验 师生互动——回顾总结,传承文化”,有层次地启发学生思考,强调学生对家乡风俗文化的体验与感悟。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开始我播放多媒体课件《小拜年》片段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x。我告诉学生它讲述的就是我们家乡的一个传统风俗:正月里女儿带着丈夫回娘家拜年。古老的中华民族民俗风情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各式各样、独具特色的乡风乡俗。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从而引出主题活动。
2、交流体验 师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我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课前布置学生从家乡风俗文化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住房习俗、戏曲艺术中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研究。然后学生分小组汇报、展示。
(一)传统节日(出示春节习俗的图片)
学生结合查找的图片谈过年习俗如贴春联、贴福字、贴门神、贴窗花、挂灯笼、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饭、吃饺子、穿新衣、封压岁钱,还有看春晚等。然后我让学生思考我们家乡有哪些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又有哪些习俗呢?学生汇报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等节日习俗。最后,我引导学生讨论哪些节日习俗要弘扬?哪些节日习俗要摒弃?重点讨论:过年要不要放鞭炮? 清明节烧不烧纸钱?最后总结:传统节日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我们要弘扬一些优良的风俗习惯,如贴春联、贴窗花等,同时我们也要摒弃一些落后的风俗习惯,如过年放鞭炮、清明节烧纸钱,其目的是让人们更加文明健康的过节。
(二)饮食文化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展示调查成果,如粘豆包、渍酸菜、杀猪菜、猪肉炖粉条、蘸酱菜、地三鲜、饭包、冻梨、冻柿子等。我让学生讨论:这种饮食风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饮食风俗值得提倡,哪些饮食风俗存在隐患?最后总结:“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家乡的饮食文化与地域、气候等密切相关,我们的饮食普遍口味重,人们爱吃酸菜等腌制类食品,它们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增加了胃癌发生的危险性。
(三)住房习俗
学生展示调查成果,如火炕等。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修建火炕?最后总结:北方冬长夏短,火炕是北方居室中常见的一种取暖设备,寒冷的气候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住房习俗。
(四)戏曲艺术
学生展示调查成果:二人转(播放二人转片段),介绍二人转由来。引导学生思考:二人转这种戏曲文化的利与弊。最后总结:漫长的冬天,老百姓迫切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催生了极具东北特色的二人转等文化形式。二人转作为北方戏曲文化的代表,还缺少普遍性,现在一些年龄偏大的人爱听二人转,大多数青少年几乎很少听二人转。目前有些二人转粗俗搞笑,丑化了戏曲文化,只有二人转由“俗”到“雅”,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此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家乡在饮食、住房、戏曲文化的风俗与东北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的关系,初步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三、回顾总结 传承文化
最后总结:这些扎根家乡的传统风俗文化,凝结着我们家乡人的性情和智慧。让我们传承优良习俗,摒弃落后习俗,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传统风俗!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重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品德与社会课程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本节课的内容涉及面广,需要学生搜集整理的资料多,所以教师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要在指导学生活动中下功夫,关注学生探究的细节,加强过程指导,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建议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既是一个主动参与全部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养成独立思考、形成自我主见的过程。在本节主题活动中,要让学生在收集信息的前提下,更加深入地思考相关问题,如哪些节日习俗要弘扬?哪些节日习俗要摒弃?过年要不要放鞭炮?清明节烧不烧纸钱?等,教师必须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畅所欲言,这样才能增强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说课稿 篇4
对于在课堂上第一次正式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英语就是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外国人的语言,在电视或电影里偶有听见,也是只听其声,不会其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上好孩子们人生中第一堂英语课,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上好孩子们这堂课是每一位英语老师该认真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内容着手:
一、课前精心准备一张英语名片
小学生好奇心、模仿性都很强,利用这个特点,在第一节课就开始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那么在课前该做哪些准备呢?首先,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英语老师。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英语老师是个会说外国话的老师,和其他老师还是有点区别的。所以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准备一份小礼物——自制的英文名片,既能拉近我们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了解老师。发放带着英文的名片又能让学生真切的体会英语,用英语来做事,课后还能让学生也试着动手设计制作一张名片,送给老师,让老师更快更好地了解学生。
二、课堂交流——英语开场白
既然是英语课,就应该有一个“带有英语”的开场白。走进教室后,我一边招手一边面带笑容的用英语和学生说“Hello! Boys and girls!”,并简单介绍“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You can call me Miss Yan"然后互相用”Hello!"打招呼,这个时候学生还有些胆怯,不能完全放开,我就竖起大拇指略微夸张的表扬他们:"Very good!"“How nice!"进一步打消他们对英语的畏惧感,并且让学生在第一时间领略到英三、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英语
英语其实离我们学生的日常生活一点都不远, 在他们的学习用品上、书包上、文具盒上、故事书上等等,很多地方都能找到英语;外出就餐,很多食物名称其实就是英语直译过来的,如coffee,hamburger等;还有很受孩子们欢迎的牙膏品牌——纳爱斯,其实就是nice的音译,表示美好,整洁;而一些感叹词,如:Yeah! Wow! Cool!等更是广泛出现在孩子们的口中。这样一一介绍之后,孩子们突然豁然开朗,发现其实英语也不是很神秘很遥远的,无意识中我们已经在运用英语了。
四、要让学生有学好英语的信念
我们还应该引导和培养学生有一个坚强的意志。首先,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我们是同时开始学习英语的,谁勤奋了,谁努力了,那么谁就是冠军,谁懒惰,谁不思进取,那么谁就落后。如果大家都想成为冠军也是未尝不可的,只要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那么大家就可以并肩齐进。因此,就是要和学生一起订立一个学习英语的制度。比如,坚持每天听英语磁带10~15分钟,每天大声朗读课文,每一页内容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老师处过关,同学之间尽量用学过的英语进行对话等。同时要强调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要过了几天就把学英语的事忘了,没有恒心。
五、学习评级制度——学好英语的保证
1、书面作业方面:发放作业本评价制度表格
2、口头作业方面:家长评和师评相结合(发放朗读评价制度表格)
3、课堂发言:优秀者可得到一张贴纸
总之,在上第一堂课之时,教师就要让学生建立起对英语课的初步印象,激发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培养他们不畏艰难的学习意志,以保证他们日后的英语学习一路顺风。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课文由“故事屋、聪明谷、故事屋、活动角”四部分组成。教材中的故事“蚂蚁搬蛋糕”告诉学生人多力量大的道理;聪明谷的谚语让学生通过经典的文字见证集体力量的巨大;故事“动物搬水果”旨在让学生明白有时候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互补长短、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发挥出巨大的集体力量;活动角的取珠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到“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是催生集体巨大力量的催化剂。教材内容的呈现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所蕴含的教学点清晰明确,较好地凸显了本课的教学关键词——学会合作。
二、目标定位
在品社三下的《竞争与合作》中,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合作的重要性,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合作的方法,体验由合作带来的成功,感受齐心协力力量大的真理。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与预测,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明白集体力量大的道理,懂得只有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分工合作才能发挥集体最大的力量。
2.愿意与人合作,并学会在交流中让合作更成功。
3.感受团结合作带来的欢乐。
重难点:让学生明白集体力量大,人心齐,力量才能真正大;愿意为集体出力。
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品德学科作为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材已不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唯一依据,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成为丰富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常用手段。围绕一个教学点,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地、恰当的处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有所使用,有所抛弃,而两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学会在集体中与他人合作,共同提升集体的力量。教材中的四部分,我保留选用了聪明谷、故事《动物搬水果》的内容,又自选了“拉你过河”游戏,设计了数扑克牌的游戏活动,又利用了音乐素材为本课教学服务。
四、教法、学法的使用
学生在课前的调查搜集信息、教学游戏、欣赏、讨论、讲故事等多种方式将课堂变得立体,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较好地体现品德课程的活动性、实践性。教师将音乐、部分文字图片做成PPT课件,以辅助教学。准备一张写有课题的彩色卡纸。
五、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课教学我以游戏——童话故事——游戏——歌曲为线索贯穿课堂,围绕集体力量大的主题,共设计了五个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童话故事,加深感受;搜集谚语,领会含义;游戏竞赛,学会合作;歌曲欣赏,感情升华。
下面我介绍一下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第一个“拍手游戏”,我先伸出一只手,不借助东西拍不响,然后老师有节奏的拍手,然后一组学生鼓掌,再接着全班同学鼓掌,告诉学生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鼓掌声震天。接着我拿出绳子让学生做“拉你过河”的游戏,通过谈谈感受,在游戏中让学生体验到人多力量大的道理,这就是集体的力量。揭示课题。
板书 人多 力量大
第二个环节:童话故事,加深感受
新课程、新教材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走进童心世界,回归生活,回归童趣。我把教师参考用书配备的教学光盘中童话故事《运水果》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上下集的观看,讨论让学生明白人多力量不一定大,知道了只有目标一致,齐心协力,互相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集体的力量。板书 心齐
第三个环节:搜集谚语,领会含义
通过以上的学习,大家都对“集体力量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在这个条件下让大家收集关于集体的谚语,进一步让孩子们领会到集体力量大的含义。并让学生们反馈课前搜集的表现集体力量大的谚语,将谚语树叶卡片贴在黑板的我画的简笔画——智慧树上,这一活动设计既培养了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的能力,又让其领会“集体力量大”谚语的含义。
第四个环节:游戏竞赛,学会合作
通过前面部分的学习,我把话题引入游戏竞赛中,开展学生们最喜欢的游戏活动“数扑克牌”,我事先给每四人小组一只装有若干数量扑克的信封,,准备开始,看哪一组的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数出每一种扑克牌的张数,还有总共有几张扑克牌。竞赛后采访获胜的小组,说说成功的原因,让学生们更加深切的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新课程的学习。
第五个环节:歌曲欣赏,感情升华。
在孩子们感受到合作的成功,情绪高昂的时候,我顺势进行总结,一滴滴小水珠汇成大海,一颗颗小星星构成明亮的星空,一个个可爱的你们组成了咱们这个班集体,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在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集体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战胜困难。接着播放音乐,让我们在一曲《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在歌声中将学生们带进一个合作的集体中,感受内心的情感,愉快地结束本课的教学。
说课稿 篇6
小学社会学科是引导学生从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基础学科。三年级的教学主题着重是让学生认识周围的社会。《城市公共交通》一课属公共生活单元,主要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有关城市公共交通的工具、设施和规则,使学生认识到公共交通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识遵守交通秩序的重要性。依据教材的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特点,我在本课教学中作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一、 生活模拟,“乐中学”
1、 设置情境,产生兴趣。我在一堂课的开始,就创设一种特定的情景:出示南桥三线的站牌让学生知道我们南桥有很多线路,上海更多,及时出现上海公交线路篇,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共鸣,上海的车实在太多了。从而让学生自己领悟到上海交通设施的发展重要。
2、 提供样式,指导行为。我模拟生活中乘车的样式,让一小部分学生先模拟,其他学生观察,辨别,评议,让学生在行动中知道乘车要依次排队,先下后上,不要争先恐后等。
二、 主动学习,引导探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六。”所以,在社会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和大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取知识。因此我在教学认识站牌时,注重让学生自己去研究71路站牌,知道的懂得的让学生尽量讲,学生不易理解的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让学生懂得站牌上有车辆行驶依次停靠的各站站名,行车方向,票价,以及车辆头班与末班时间等。又通过玩翻牌游戏,让孩子进一步了解上海的站牌还有许多,拓展孩子知识面。最后又出现上海线路表,通过看表,让学生产生心的问题,让孩子针对新问题进行新的探究,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等能力。
通过这课的试教,以及今天的教学,让我深深体会到社会课的教学必须面向社会,体现社会性,同时面向全体,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