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说课稿 篇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自由落体运动》是司南版必修1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章从最简单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入手,讲述运动学的重要知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科学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2.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索的回眸。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知识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理想化方法比较重力与空气阻力的大小,识别自由落体运动。
2.通过探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知道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不一样。
4.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到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5.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对理论的推导普遍感到困惑;并且严重受(重的物体下落的快)前概念的影响。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教学的难点是:物体下落快慢与重力无关。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物体的下落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演示实验和科学的辨析,认识自由落体的规律,通过对其研究,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法、实验观察法+合理推理+实验验证+归纳、总结的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轻、重的物体,哪个下落的快?)、引导学生思考、勤于动手,引导学生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采用:“提取旧知识——积极思维——实验探索——构建新知识——巩固深化”的学法。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提出问题(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物体下落的快慢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可能回答:重的物体下落的快;体积小的物体下落的快等)。
2.新课教学:(大约35分钟的时间)
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下落的快的印象很深,为了克服学生的前概念,教师要创设物理情景,通过演示实验(比较硬币与纸团的下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用牛顿管实验进一步探究,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如果处于真空环境,物体就会同时落地。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教师提出新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规律?并引导学生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速度公式
平均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位移速度关系
推论
同时给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让学生阅读教材47页的信息窗,知道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不同。培养学生推导能力。最后,教师让学生阅读49-51页;通过伽利略的悖论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逐步体会伽利略的“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 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 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 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4) 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方法
(1) 实验观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 实验研究: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 讲练结合式: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四、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五、说教学程序
(1) 复习提问
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板书:a恒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 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 板书:ΔS=aT2
(2) 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 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学生:金属球先着地,纸片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
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
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
学生:纸团先着地,棉花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
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怎样从道理上论证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
阅读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
学生: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着地。
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
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
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
学生: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直线运动、 初速度为零、变速。
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
根据:ΔS=aT2
对闪光照片及数据表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竖直向下。
(3) 推导
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学生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 巩固练习
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P90练习(1)(2)(3)。
物理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配置与设计,增设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效果反馈。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分析
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三、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四、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用媒体可把抽象变具体形象。
五、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课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引课: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媒体展示)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多媒体展示较新奇的发声现象。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学生试完成展示的小实验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
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媒体展示实例。
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媒体动画:真空铃。把抽象变具体形象。
5、媒体: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变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
6、媒体:回声现象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七、媒体展示练习、小结。
物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电与热》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电流的热效应跟哪些因素有关,二是电热的利用和防止。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电能、电功率知识后及时地安排了本节课,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教材在学生知道了在电流一定时,导体产生热的功率跟电阻成正比后,及时地安排了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本节课也为下一节安全用电的教学做了某些知识准备,本节课在全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分析】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已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探索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和本节课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b、知道焦耳定律
c、知道在电流相同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等。
d 、知道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习电热的利用和危害,学会辨正地看待问题。
b、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地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的第一部分。即电流产生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这是知识的重点,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过程意识、体验意识和实践意识,因此,我把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列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如何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如何推导公式Q=I2Rt以及Q=W=Pt则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探究教学法
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是:电流产生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这里我将采取了探究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教学中完全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首先是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很愿意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探究,或者说这样能迎合学生心理,其次采用探究教学法,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学总体思路明析。当然在探究教学中,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提出问题和进行实验设计是本次探究实验应侧重的两个环节。
2.演示实验法
演示实验好处是形象、直观,能快速切入主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演示实验也可揭露事物的来龙去脉,引发学生思考等。电流的热效应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教师若能把学生的生活体验搬到课堂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那么学生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欲望将有所提高。此外,电流相同时,电流产生热的功率跟什么有关,这个本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如果要学生提出来,简直太难了,怎么办呢?要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实验演示。当然教师还要运用巧妙的语言进行启发和引导。
3.谈话教学法
谈话就是坦诚地面对面的交流,本节课中,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需要谈话,实验探究需要谈话,学生自我展示需要说话,课堂探究需要谈话,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谈话教学法,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气氛,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1.主动探究法
科学探研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在这里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都是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2.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形成一种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物理说课稿 篇5
一、有效的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有效备课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有效备课,我觉得因每个人的不同,无论什么样的方式只要适合自己就行,能达到高效就行。平时我是这样备课的:
1、先自己备课,用比较常长的时间,自己钻研,不参照任何参考书,自己独立深入钻研教材。刚毕业时,我们物理教研室友三位青年教师,我们都是自己备课到深夜12:00,很多次都是锁门的把我们赶走。
2、参照教科书,把握重点,修改不妥之处。
3、积极学习,借鉴名师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风格,适当调整,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
4、精心设计提问。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对每一个问题都经过反复推敲,怎样设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避免课堂提问在问题设计上:问题太多,问题太滥,问题太浅,提问时机不好,没有启发学生质疑等。
5、课后反思,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长期坚持这样的备课,自己深钻教材,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才能真正领会名人专家的教学精髓所在,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集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集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很多时候我们的集体备课都是在走形式,甚至不能备下去,老师凑在一起,集体说说话而已,这种认识是万万要不得的,我认为集体备课应该注重实效,注重过程,注重老师的提高,“高师必有好徒”。
1、集体备课应该所有老师都参与。我们也经常集体备课,一般每周有固定的一下午或者一上午的时间,所有老师都没有课,专心参加集体备课;
2、集体备课所有老师都要发言。我们的做法是设定一个主讲人,其他人都要参与。主要做法:
(1)先由上周的主讲人很反馈人(都有专门老师负责课后学生的反馈)对上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馈,讨论是否进行一些必要的强化训练或者即时的反馈练习,讨论学生在上周这部分知识中是否有掌握不当的地方,然 后每位 老师谈谈自己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是怎么处理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包括习题也是这样处理的)
(2)评论上 周中 老师的听课情况,每位老师都参加评论。我们一般一周至少共同听一位老师的一节课,对这节课中的优点和缺点分析探讨,讲课中有哪些是需要改正的,怎样讲学生能接受等,主要找不足之处,下次改正。这样老师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利于 老师的专业成长。
(3)由主讲人讲下周需要讲解的内容以及如何讲授,还有讲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如有遗漏,其他老师可以补充。主讲人还要将进度安排好!
(4)集中备一部分习题。这一部分习题一般比较有代表性,可以作为讲课中的实例和例题,所有老师讨论讲授的方法,做到一题多解。
3、认真备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步到位;同时,学生学习知识也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这一部分掌握的好,而另一部分掌握的差,老师必须做到知其所以然。所以学生的实际状况必须了如指掌,那就需要认真备学生,我们也是通过讨论完成。
4、集体备课 后所有 老师的工作有明确的分工。为了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一般都指定年老的、有经验的老师讲授,稍微年轻一点的,负责反馈和查漏补缺,中等的老师负责找课后作业题型等,做到每位老师都有事情可做,并且能完成的比较好,老师自己也是一种成就感。
5、集体备课还不限时间和空间。刚才说的这些大部分是在固定的时间内,集体备课完成的,其实集体备课完全没有必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讲完一节课,在休息的课间,几个老师凑在一起,就这一节课中遇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探讨一下,在下一节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在上完一节课后,回到办公室,就问题很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6、确定下周的主讲人,及时轮换。
三、设计、安排好学生上课的活动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要想有效安排好活动,我经常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都知道什么?
2、学生都能做些什么?
3、学生需要什么?
4、学生的活动时间怎样安排?
在教学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觉得很简单的活动,学生却觉得很复杂,我们觉得很复杂的活动,学生又反而觉得很简单。这就要求我们把自己当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估计学生可能达到的思维发展空间,预想活动可能达到的效果,从而选择教学策略。有时,我们也应对可能出现的生成做各种维度的预设,这样我们可以确定哪些活动学生能独立完成,哪些活动学生需要互助,哪些活动需要教师指导,这样能很好地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已深入我们思想的深处,因而我们常常期望让活动都进行得充分些,可是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结果造成时间不够。如果我们在备课时能把时间安排也考虑进去,那么在备课时我们就会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活动的组织上,学习方式的指引上多思考,课堂上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会减少很多。
四、有效准备教学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具制作途径日益增多,CAI课件图象、文字、声音、动画兼备,给学生多方位的视听感受,自制教具富于创意,能较直接地为教学目的服务。比如,讲解万有引力定律一章,学生手中的篮球,就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在复习课中,我们每节课都准备讲学案,讲学案包括了很多栏目,学生自主活动、学生自己推导、老师学生互动、即时反馈练习、课后小结、课后反思等。
五、采用灵活多样的备课形式,也是有效备课的一种体现。
如果我们都能根据自身的素质、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等条件,选择备课的方式,我想这样不仅保证了备课的质量,又会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深入地探寻、实践教育教学的规律,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自己和专业的发展。
有效备课,我感觉这四个字有两层主要含义,一是备课,二是有效。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教学的准备过程非常重要,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等,但作为班主任,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占据了自己大部分时间,很多时候的备课就等同于写教案了。
在课改的今天,我的备课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培训了很多次,对于”有效备课”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理解和做法。
物理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 弹力》。下面是我对本课题的设计思考,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分析
本节教材处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本章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压 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而第一节力 弹力 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教学关键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为 后几节教学做好铺垫。 内容分析 本节首先生活中的推、拉、举、压等生活实例引出力,并用压弹 簧或气球的事例体会弹力,紧接着介绍一个弹力的实际应用——弹簧测力计,在 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最后 还点了一些生活工具或玩具从而更好地体会弹性势能。 所有的知识都是用学生看 得到、摸得着的实例呈现,与我们的生活很贴切、学生更容易接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并不难学,引领 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 知道弹力及弹性势能。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会正确使用。
【情感与态度】 :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弹簧测 力计的使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力的定义理解、弹力概念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二、说学生
本节内容主要是力、形变与弹力、弹簧测力计、弹性势能,知识点较零碎, 学生对力很熟悉,并且都有亲身感受,采用从生活实例中体会力的存在;弹力与 形变、 弹性势能较抽象, 学生对此缺乏认识基础, 需较强的观察和归纳思维能力, 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教师引导的手段;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较简单,采用自 学即可完成。
三、说教法
本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 力.教学实践表明,被动力(如弹力、静摩擦力)的概念是学生难于接受的.因此 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 件是什么。本节通过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利用弹力的作用效果来了解弹簧 测力计测力的原理,从而达到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通过实例引出力的一般性分析,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的`作用;分析具体图 片中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通过对如何知道物体受力的疑问引出力的作用效果, 进而通过自主活动探究物体形变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及物体形变的大小和外力的 关系,引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自主探究的形式了解弹 簧测力计构造、使用方法;并观察图中的日常现象——发生形变的物体对其他物 体产生一些作用,学生体会弹性势能。
四、说学法
1、亲身体验:力的概念的建立。
2、动手实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约 2 分钟)
讲故事:张飞与关羽比力气。三国时,刘、关、张三结义后,张对自己排第三不服气,就提出与关羽比谁的力气大,他使出最大力气抓自己的头发使劲向上 提,尽管憋得满脸黑紫甚至头发都拔掉了一把,结果还不能使自己离地面,而关 羽找了一根绳子一端拴在自己腰上,另一端跨过树杈,双手使劲向下拉,结果他 慢慢离开地面。
问:张飞为什么失败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八章力,帮他分析原因吧!
新课教学(约 30 分钟)
(一) 力是什么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四幅图或用多媒体展示。 (也可借助自己准备器材 体验) 完成学习引导第一部分内容。
问: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引导分析
力:物体 作用于 物体
施力物 受力物 (为区分两物体引入施力物、受力物)
(二) 力的作用效果
观察课件中的图和演示实验,完成学习引导第二部分内容。
问:我们如何知道物体是否受力?你能做展示一下里的作用效果吗?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弹性形变的情景,感受弹力的存在,总结弹力的概念。
(三) 形变大小与所受外力的关系。
学生试完成学案中的第 3 个表格。
请同学上台展示结果。 学生观察、并交流总结出两者间的关系。
(四)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用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和弹簧测力计。请同学自学回答下列问题:
(1) 弹簧测力计由( 、 )组成?
(2) 、力的国际单位是()?
(3) 、图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分度值() 。
(4)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试一试
(a)弹簧测力计指针指针开始偏离了“0”刻度线处,应如何调节?
(b)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让重物悬挂于哪个位置?手持哪个位置?
(c)弹簧测力计应如何读数? 做一做:分别测出你用手竖直向下轻拉和重拉弹簧测力计的力的大小,同桌互相读数。
(五)生活物理社会
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几幅图,思索这几幅图说明了什么。
(六)小结
你获得哪些知识?在使用具有弹性的物体需注意什么?还有什么困惑?
学以致用(约 10 分钟)
不足之处:
1、本节课教学中没有把学案充分的运用。
2、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
3、习题设计的较好,但运用的不理想。
4、教师讲的较多,没有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附板书:
一、力弹力
1、力:物体--作用于--物体
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①弹性形变 ② 范性形变
2、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 形变就越大。
3、弹簧测力计
① 结构:
② 原理:在弹性限度 (即弹簧发生弹性形变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③ 使用方法:校零、量程、共线、读数
4、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
物理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阐述对本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初中物理电学知识中重要的实验内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和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基础, 可以说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又是对新学知识的铺垫,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原理;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 。
难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求出小灯泡的电阻;得出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学生刚刚学习了“欧姆定律”,第二次同时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电学仪器,在这种情况下来学习本节课,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能否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步骤。
(2)能否准确的连接实验电路。
(3)能否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问题引导、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学法:思考、讨论、探究、分析、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约2分钟)
通过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用公式表示欧姆定律,及公式的变形,让学生考虑如何测灯泡灯丝的电阻,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测出U、I,再根据R=U/I,即可算出灯丝电阻。
由于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知识掌握的很好,所以这部分内容比较好引入,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学生已经在上节课学过公式的变形,很容易得到变形公式,为如何测电阻打下基础,很容易引入课题《测小灯泡电阻》。
(二)设计实验方案(约10分钟)
各实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能测灯丝电阻的电路图,可能出现电路中没有滑动变阻器的情况。然后以此为契机讨论到底用不用滑动变阻器,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滑动变阻器在此电路中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画出测电阻的电路图,大部分学生都没画滑动变阻器,让同学们想想自己所画的电路图只能测几次电阻,同学们都想到只能测一次,那么老师设疑如果要多次测量应该怎样改进你所设计的电路图呢?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改变电源电压,一种是用滑动变阻器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方便,学生很容易得出用滑动变阻器。在电路图中加入滑动变阻器。
电路图确定之后,再给学生时间讨论实验步骤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设计表格较为简单,学生容易完成。
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后让学生简单叙述一下,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成果进行交流,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评价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0分钟)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实验次数
电压(V)
电流(A)
(四).分析数据,得出结论(5分钟)
由两个实验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在黑板上,学生会发现随着电压和电流的改变,灯丝电阻也在变化,这一实验结果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导体的电阻和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流过导体的电流无关”,发生冲突,以这个冲突为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三次测量得到的电阻为什么不同。可让学生重复刚才的实验,仔细观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除了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的变化,电路中还有什么现象。很快学生会注意到灯泡亮度的变化。灯泡越亮,就说明灯丝温度越高,三次测得电阻不同是因为灯丝温度发生了改变。
(五)交流和评估(5分钟)
学生小组间交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代表性的一起讨论。
(六)小结(2分钟)
由学生小组逐一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并记录。
(七)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五、板书设计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实验原理:R=U/I
电路图: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 保护电路
(2) 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六、教学反思
学生在连完实物电路,闭合开关时,灯泡不亮,此时只需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减小接入电路的电阻即可,而学生却普遍认为是电路故障,不知所措。今后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加强此类问题的联系。
【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11-26
初中物理说课稿09-21
初中物理说课稿11-22
物理说课稿范文06-27
物理说课稿模板03-29
物理说课稿模板05-04
物理说课稿范文03-28
初中物理的说课稿01-17
高中物理说课稿07-07
高三物理说课稿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