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识字中的第三课《小青蛙》。
一、说教材
《小青蛙》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识字中的第三课。这是一首儿歌形式的字族文识字,读起来节奏明快,音乐和谐。儿歌讲述了青蛙的外形和本领,号召大家要爱护小青蛙。课文中的“清、晴、情、请”都是由共同的母体字“青”做声旁的形声字,充分展示了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构字规律,同时体现了汉字的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课文将字族文识字寓于儿歌之中,通过读文识字,能有效避免学习形声字的枯燥。将字与文融合在一起,不断巩固青子族中各字的音行义,既有利于读文识字,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识字教学的要求,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会写“青、清、晴、情、请”5个生字。
2、通过联系课文,老师范写,学生跟写来学习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小青蛙做了不少好事情,我们要爱护小青蛙。
三、说重点和难点
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会写“青、清、晴、情、请”5个生字。教学难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小青蛙做了不少好事情,我们要爱护小青蛙。
四、说教法学法:
针对以上学情,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读,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对比学习法:将课文中的由共同的母体字“青”做声旁的形声字“清、晴、情、请”放到一节课来对比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掌握对比学习法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谜面,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学生自读,听录音范读,跟老师读课文,通过多种方式读课文,反复读课文,知道小青蛙它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我们要爱护小青蛙。这样能让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习惯。
(三)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青”,引导学生观察“青”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便于规范学生的书写。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语。
3、范写生字,强调重点笔画,学生书空生字。
4、练写生字。
5、激励评价。
6、同样的方法学习“清、晴、情、请”。
7、指名学生认读生字,巩固学习的知识。
(四)巩固练习。
通过对这四个形近字的练习,掌握这五个字的写法,以及它的运用。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生字,一个是青,另外四个是:清、晴、情、请。我们还知道小青蛙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我们要爱护小青蛙。
(六)板书设计
3、小青蛙
青(青蛙)(青色) 清(清水) 晴(晴天)
情(心情) 请(请问)
说课稿 篇2
活动目标:
1、愿意尝试和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
2、关注生活中转动的现象,发现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生活中、活动室里常见的能转动起来的物品,包括纸杯、盘子、积木、废弃的光盘、磁带、勺子、筷子、绳子、饮料瓶、呼啦圈、风车等,物品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2、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塑料齿轮玩具、当中有孑L的积木、纽扣玩具、光盘、各类绳子、牙签、不同形状的中心用针戳洞的纸片、纸杯、筷子、勺子,以及两只透明水杯中各盛半杯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快乐小转盘
1、引题并介绍游戏玩法。
师:孩子们,瞧这是什么呀?(地上摆放彩色圆形泡沫垫代表小转盘)我们的“快乐小转盘”又要开始转啦!想玩吗?
游戏的玩法是这样的:大家张开双手站在圆垫上准备。
师:快乐小转盘!
幼:大家一起转!
师:“转呀转呀转呀,转出可爱的动物来!”儿歌结束时就站在原地不动,并做一个可爱的小动物的动作。然后老师倒数5--0。如果念到0,大家还能保持不动的话就算胜利。
2、师幼一起游戏。(第二次游戏时,教师倒计时,让幼儿感受游戏的快乐)
二、第一次探索,让各种物品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师:哇,你们今天转得这么快乐,瞧瞧都转出些什么了呀?(教师故作神秘揭开屏风,让幼儿说说有些什么呀?)这些物品看见大家转得那么开心,也想玩“转起来”的游戏。请大家帮帮忙,用你们的办法让它们转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观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幼儿已经想办法使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宜用提问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如当幼儿把长柄花放在手心并搓动使小花转动时,教师可以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这个动作叫……”
当幼儿已经使一种材料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尝试更多的材料:“请试一试不同的材料。”
有些材料可有多种转动的方法,如风车可用吹气、跑动等方法使它转动。幼儿尝试了一种方法后,教师可以用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能使它转动吗?”
3、交流与分享。
师:你刚才玩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让什么转起来了?
(这种填空式的提问能够帮助中班幼儿理清思路,尝试完整表达自己的探索重点,)
4、出示图文相结合的汉字,师幼一起总结探索方法。
(当幼儿说出教师估计到的一些方法时,教师就翻开E经打印好的图文相结合的汉字;如果幼儿说出教师没有估计到的方法,教师就直接在空a纸i写出此方法,虽然教师并不强求幼儿认识所有出现的文字,但以上做法可以满足部分对文字敏感的幼儿的表达需要,另外有了图解配上文字对中班幼儿更容易理解,同时有利于梳理归纳探索方法。)
师:你们用拨、搓、拧、转、扭……那么多方法使物品转动起来了,真了不起!
5、引出转动和“力”有关。
教师可以捕捉选择风车的孩子并提问:“刚才是怎么让风车转动?”幼儿可能会回答:“吹。”这时,教师故意不用力吹,使风车转动不起来,然后问幼儿怎么办。当幼儿提出“用力”时,教师顺势出示文字“力”,并追问:“我们刚才所想的那么多方法都要用力吗?”最后总结:“原来这些转动的方法都和‘力’有关。”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转动需要两个要素:轴和力,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感知“力”这个要素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三、探索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在幼儿掌握一定的使物体转动的方法之后,对幼儿提出的新挑战。)
1、交代任务。
师: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手势2,这次代表两样东西)?接下来要增加难度了哦,请你到后面的桌子上选两样东西,让一样物品帮助另一样物品转动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观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幼儿出现初步的组合意识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并鼓励。如:幼儿用绳子穿进光盘的中心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用力甩动绳子。一方面帮助幼儿成功,另一方面自然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转动要素——力。
当幼儿已经通过组合使两个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在哪里也看见过这种转动”,引发幼儿回忆转动与生活的关系。如当幼儿用筷子在水中搅拌,使水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提出上述问题。
3、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小结:留出空间,让幼儿边演示边讲解。教师适当总结、提炼。
(选择一些幼儿为大家演示创造性地转动物品,由此自然引导到生活中的转动。比如,请幼儿演示用筷子或绳子让光盘转动,并提问:“光盘除了这样转动,还可能在哪里转动?”幼儿会联想到光盘还可以在播放器上转动。这时,教师追问:“光盘在DVD上转动后可以怎样呢?”幼儿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回答。教师再适时总结:“转动给我们带来美妙的音乐、精彩的动画片,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如果想拓展幼儿的思维,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家里除了DVD会转动,还有什么会转动?”)
四、游戏:想得快说得快
师:你们发现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会转动的呢?想得快说得多——开始(孩子一边说,老师一边把自己事先收集好的会转的物品照片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
师:原来转动可以给我们带来那么多方便、那么多快乐……还有哪些转动也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呢?是不是所有的转动都是有好处的`呢?有没有不好的转动呢?让我们到生活中再去仔细观察和发现吧!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在正式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但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的给以肯定,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近思辩的过程。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让学生在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扩大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二)自主探究,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三)巧设练习,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蔚蓝色的地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中的第一课,分为两部分内容:从太空看地球和人类对地球的探索。第一课时教学的内容是从太空看地球(就是教材第92-93页)。本课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并引发学生从欣赏的角度,产生对人类所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的喜爱与好奇心。
2、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根据课标的理念、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⑴情感目标
引发学生从欣赏的角度,产生对人类所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的喜爱与好奇心。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⑶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
3、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课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为引导学生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并引发学生从欣赏的角度,产生对人类所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的喜爱和好奇心。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科学知识还不够丰富,对体会地球的体积巨大以及给地球照相的难度有一定困难,我便把这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从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不难看出小学阶段的学生富有好奇心,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抱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尤其喜爱神秘的事物或故事。从太空看地球这部分内容正可满足孩子们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三、说教法和学法
要有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特别需要学生在课前搜集和整理出有关的信息。鉴于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布置孩子们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搜集上课所需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从而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我采用情境导入合作交流实验论证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共享性的学习活动中共同建构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起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真正奏响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一旋律。
四、说教学过程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多媒体播放赞美地球的歌曲,导入课题,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中去。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二)以学生熟悉的照片为导线,利用师生课前搜集到的地球照片,再用多媒体展示,师生共同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在本环节中,我让学生看了地球的照片后说出自己的发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等常识,感受地球之美,激发他们对地球的喜爱与好奇心。
(三)在此情境中,我及时过渡到下一个内容:地球的确太美了,当宇航员亲眼看到地球时,他们有什么反应?引导学生读第93页加加林的资料和师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类从太空看地球的历程中有趣的故事,进一步认识地球和热爱地球。
(四)在学生此时已被地球的神奇所震撼的情感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地球的形状,我激发学生思考:人们还用什么办法证实地球是球体?引导学生读教材第93页你知道吗里的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这部分内容较难,针对这一点,我采取师生共同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埃拉托色尼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数学原理,让学生在既动脑又动手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地球的形状,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发挥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作用。
(五)设疑过渡,让学生具体认识地球的大:大家都说地球是球体,是圆的,那我们站在这个地球上应该随时会歪倒,我们的教室也可能向一方滑去,地球上所有的事物都可能乱了套(我边说边用球体做实验给学生看)。但我们站在地上却感觉到大地是平平坦坦、方方正正的,这是为什么呢?这部分教学我是利用我们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感觉来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大小的欲望,再根据埃拉托色尼的数学计算原理,师生共同动笔算一算地球的大概周长。接着根据教材第93页最后一个方框里的内容,请几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手牵着手表演,理解4000万名同学手牵着手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在前面交流资料时已初步感知地球之大的基础上更深刻地体会地球的巨大。
(六)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用彩色笔等文具画画地球,并设计解说词。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旨在把刚才学生接受的有关地球的外在的知识,真真正正转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东西。我估计这一步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必须靠教师有效的引导和启发。而要做到有效,教师必须在课前设想学生可能设计的各种各样的解说词,想好相应的引导和启发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七)拓展延伸。我用多媒体出示要求:在你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中,在你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果你发现了能证明地球是球体或能计算出地球大小的新方法,请及时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老师会根据你了不起的发现开展一次我的发现的活动,活动中也可以把你其他的了不起的发现说给同学们共享。这一个环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设计这一环节时,我眼前竟出现了在高山上大叫、回声阵阵那震撼人心的一幕,真希望我的教学也能达到这种效果。
(八)情感升华:师生一齐在优美的乐曲中充满激情地朗诵《感谢地球》这一首诗,使学生的情感达到沸点。
感谢地球
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
感谢朝霞捧出的黎明
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
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
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
感谢生活赠友谊爱情
感谢苍穹藏理想幻梦
感谢时光长留永恒公正
感谢你我衷心谢谢你
我忠诚的爱人和朋友
感谢你我衷心谢谢你
这旋转不息蔚蓝色的星球
感谢生活感谢和平
感谢这一切一切真所有
感谢这美好的所有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板书要简洁明了的要求,我把下面这张放大的地球照片中黑色的宇宙部分裁剪,只剩下蔚蓝色的地球,再在它的左边写上圆,右边写上大,上方写上美,下方写上探索。这样的板书有利于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球,感受地球的大和美,激发起对地球的喜爱和好奇心。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九三分局山河农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王芳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系列教材基础版第七章第二节《文件与文件夹》,本课内容在初一年级进行教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媒体运用、教法、教学策略设计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信息技术》第七章第二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教材以任务形式详细地介绍了文件夹的创建、选定、复制、移动、改名、删除和查找等操作,主要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会文件及文件夹的相关操作方法,最终理解外界的各种信息是以什么形式存放在计算机中的,计算机又如何管理文件文件夹的。这部分内容在本书中占重要地位,在以后各章节的学习中,都要使用到文件及文件夹的管理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打开"资源管理器",如何查看计算机资源;初一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进行探索学习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一节课时安排为2节课,本节重点讲解文件夹的创建、选定、复制、移动、改名。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利用"资源管理器"建立文件夹,能对文件或文件夹进行选定、复制、移动、改名操作。
2.技能目标: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掌握操作方法的同时,自学、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利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去获取知识。
3.情感目标:通过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使同学们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在操作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机房。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教学准备
六、教法:
1、头脑风暴: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产生质疑→思考→探索的学习兴趣。针对实际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分享集体的智慧,享受成功的欢乐。
2、探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背景信息(学校准备由班级承办资料室整理工作)和一个可能完成的并且是有趣的任务(模拟进行资料归类训练),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脚手架,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3、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课的重点是文件或文件夹的创建、选定、复制、移动、改名的操作。难点是对文件、文件夹的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背景信息(学校准备由班级承办资料室整理工作),和一个可能完成的并且是有趣的任务(模拟进行资料归类训练)。把硬盘比做文件柜,把柜中的抽屉比做文件夹,把一本本的资料比作文件,让学生在“整理资料”中学会文件夹、文件的相关操作,这种教学策略,比较容易地突破了文件夹、子文件夹、文件以及三者关系的抽象性。
信息技术课的宗旨是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在内容安排上不仅是书中计算机文件文件夹的相关操作,同时教学内容与语文、美术、地理、生物多学科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著、名画、自然风光、动物图片以文件的形式放于资料库文件夹中,学生在学习文件、文件夹的操作时,欣赏这些名著、名画,使整个学习内容更丰富,掌握的知识更全面。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假如我们把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那么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所以我利用webquest教学模式设计了一个网络课件为学生做“脚手架”,导言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背景信息,提供一个可能完成的并且是有趣的任务,但是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更高级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教学过程中老师将完成任务的过程分解成循序渐进的若干步骤,并就每个步骤向学习者提出了短小而清晰的建议,并在过程中为学习和交互提供指导。扩展资源是有助于学生完成任务的网页清单,作为上网查找资源的定位点。由于对要查找的资料已经有了一个定位,可以避免学习者在网上漫无目的地遨游。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结论:为总结学习内容和经验、鼓励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及对学习成果进行拓展和推广。
在探究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寻宝奇兵”,通过在多层文件夹中找对方只给出某些特征的文件,这个游戏的适时给出一是训练学生灵活掌握建文件夹,出入文件夹的能力,二是为了鼓励学生,三是避免先完成任务的学生无事可做,四是为了为下节课讲文件的查找做铺垫。
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分组探究-反馈评价-归纳反思,形成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点评、指导。谢谢大家。
【【精华】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