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4-30 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

  1.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以往的教材特别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数当做被乘数,把份数当做乘数,位置不能颠倒。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例1则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小朋友们用小棒摆出的作品。教材这样设计提示教师在进行乘法的教学时要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与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

  3.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属于基础课,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本节课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因此,能根据求几个几相加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学情

  乘法的意义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切实学好的。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并通过拼摆活动,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 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用最简洁的方法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

  1、情景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早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到大家都喜爱的奥特曼家里去做客,途经图图商店被拦住帮忙摆设篮球,奥特曼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使学生产生想帮助奥特曼的愿望,进而让学生用动手摆一摆。我把‘到奥特曼家做客’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景串起整节课的内容,一方面使教学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采用提问引导探究式的教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教师不主动将结论告知学生,把学生假设于无助的地位,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操作实践,更好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3、音乐辅助法

  轻音乐能缓解人的压力,心情愉悦。因此,在课件中演示中配上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就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学法

  梁启超曾说:“教师不是拿自己得到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可见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对比认识法

  通过对加法算式的观察分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

  2、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

  通过对多个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的观察分析,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3、合作交流法

  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和能力的局限,经过他们自己独立探索所得的结果未必全面、完整。因此,教师大胆放手,采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利用同桌合作、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展示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共进”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奥特曼邀请勇于探索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习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1)[媒体出示:奥特曼领着大家朝前走,来到图图商店门口被拦住了。图图请奥特曼帮忙把6个足球放进几个柜台里,奥特曼为难了:该怎么放呢?]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小熊在柜子里摆放足球,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分组合作,用6个小圆片代表6个足球,往长方形格子里摆,一人摆,一人写相关的加法算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又能达到“共进”的目的。

  (2)根据学生汇报合作情况媒体出示算式:1+5=6,2+4=6,3+3=6,1+2+3=6,2+2+2=6,1+1+1+1+1+1=6……再让学生根据加数特点分类 ,思考为什么分成这样两组?从而引出“加数相同”这一概念[板书:加数都相同]再让学生说说相同的加数都是哪些。[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了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两类。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下铺垫。]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1)遇困惑,激发创造,认识乘法[ 媒体出示:奥特曼计算自己手指的情景(一只手5个指头,奥特曼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5相加)]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5,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板书课题:乘法和正确的乘法算式]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并且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2)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我们把这一环节设计为来到了奥特曼的家,奥特曼拿出食物招待大家与前面相照应。学生通过观察食物的包装说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里设计的是一个变式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习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说课稿 篇2

  一、说课标要求: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和运用词和句,培养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三、说教材:

  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

  四、说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五、说难点:

  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受到启发和教育。

  六、说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七、说教法:

  读书指导、谈话、讨论、讲授、演示

  八、说学法:

  预习、读书、阅读、质疑问难、听课

  九、说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平时我们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去,不知道路该怎么办?

  2、板书课题、读题。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多种情况检查识字情况。

  3、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一、二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播释疑。

  2、重点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A、列宁的住处在哪儿?

  B、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

  C、那么,园子在哪儿?

  D、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E、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2)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A、(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B、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

  C、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D、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学习第四段。

  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

  (1)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2)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3)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4)指导读一读这句话。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5)小朋友,什么叫向导?(向导就是带路的人。)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齐)蜜蜂。

  (6)但是你们想一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不能。

  (7)列宁是*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四)课堂小结:列宁是*动脑,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说板书设计:

  蜜蜂(向导)———园子。

  蜜蜂引路观察思考。

  列宁———小房子(养蜂人)。

说课稿 篇3

  一、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1、落实自主学习。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承认学生认知基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学生。

  2、加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利于学生间、师生间语言交流、情感沟通、思维碰撞。本课“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什么样”的口语交际过程,应是在学生间、师生间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交际的空间。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等。其间教师要深入小组中,注意学生思维空间的打开,在合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但此过程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3、力求学科整合。本课内容与美术学科联系甚密,且学生因年龄小对画画又特别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让学生在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二、说教材:

  本课描写了浩瀚的大海,掀起万顷波涛。辽阔的草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孩子们通过欣赏,能够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用他们五彩的画笔,绚丽的色彩,画祖国,画家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贝、男、虾、原、爱、跑”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家乡美在哪里。能读出家乡的美。

  依据第一、二册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基础确定重难点,学生年龄小不会留心家乡什么样,或根本不清楚家乡在哪。所以家乡一词要从广义理解:生活的所在地、故乡老家等。但不要出现说自己家所在的楼。

  三、说教法:

  根据本课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精读一段,明白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已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课文。填()的家乡,揭题《画家乡》。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生活与学习的距离,体现学为所用,即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挖掘学生已知经验,实现学文的自然过渡。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语。这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确保读书活动的实效性。识字是低年段的学习重点之一,教学中要将识字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突出科学性和实效性,确保学习的高效。

  再读课文,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段落练一练。课文中画了几幅图?分别是谁的家乡呢?让学生入境体验,引导学生角色扮演,促进读书感悟,提高阅读水平和朗读能力。(学生将图文一一对应起来。)在品味中读文,促使学生经历一个深读体验的过程,积累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受到了家乡美的熏陶。

  精读第二自然段,指导感悟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感知走入到感悟语言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积累,读中发展语言,体现语文以读为本的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看图: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哪儿?有什么景物?他喜欢做什么?读文:自由拼读——听同学朗读——找好词好句反复读一—齐声表演读。解说: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意思。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所以我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在合作中形成能力。

  背诵喜欢的段落。(以解说员的身份叙述课文内容)巩固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

  实践拓展,介绍自己的家乡,画自己的家乡。让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体现语文学科与美术的整合。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活动指向既在课内,又在课外,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有效地开发了教学资源。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分小组互说自己笔下的家乡,然后请代表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表达交流,学用课文语言,同时表达对家乡的喜爱或期盼之情。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五单元的一课。学生在四年级已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时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具体的题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图形直观感知和认识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一些解决基本图形问题的方法。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应进一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学习中去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

  五、说教法

  情境导入

  创情境导思维使学生乐学。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利用直观、努力创设情景,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有趣的七巧板",通过"拼一拼","说一说"导出组合图形的意义。

  直观演示法

  直观形象学生乐学,直观容易记忆,快乐激发学习。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

  引导式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精导、生巧学,以学论教,扶放结合。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当学生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时,引导学生自己比较方法的异同点,并进行归纳,同时在此基础上懂得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小组的合作学习以及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进行学习归纳

  以前总是老师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现在由学生自己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帮助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七、教学流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四)、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猜一猜:

  让学生猜测老师准备的信封里是什么平面图形,再让学生从信封中一一摸出来。(以前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2、说一说:以上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用字母公式如何表示?(多媒体出示图形)

  3、拼图活动导入新课:

  (1)同桌合作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任先其中的若干个,拼成一个你们喜欢的图案,最先完成的还可以把你们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向同学们展示。

  (2)请同学说说看你拼的图案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3)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图形,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发现这些图形都是由以前学过的基本图形组成的。

  (4)老师揭示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

  (二)自主探索新知

  1、谈话式进入例题的自主探索学习

  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请你估计他家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用多媒体出示)

  2、学生估计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随后老师抛出问题:如何准确计算出这个客厅的面积呢?

  3、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分割法"和"添补法"(将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用多媒体显示)

  "分割法"即将上述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

  4、讨论"分割法"

  A、对于"分割法"需要与学生讨论其合理性,要让学生明确:分割的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

  B、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

  5、讨论"添补法"

  A、为什么要补上一块?

  B、补上一块后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让学生都理解这一算法)

  (三)实际应用

  1、小试身手

  解决书本76页的"试一试"。由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全班进行方法交流,并让学生试着从中归纳出较好的方法。(进行知识巩固)

  2、出示老师事先拼好的一个七巧板的图形。

  (1)让学生想一想,想求该图形的面积,可将其转变成一些已学的图形?有几种方法?

  (2)根据所提供的数据,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懂得在有多种方法时,选择简便、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

  3、动手实践

  学生针对前面自己所拼的七巧板的图形,小组中选出一图,自己动手测量所需数据,求出图形的面积。(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培养,让学生学习在观察图形的基础上,结合所选择的计算方法去测量自己所需的数据,再进行计算)

  (四)质疑问难

  关于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你有何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以人教版小学自然《我国珍稀的动植物》为蓝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为目的而设计的一节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课。下面我从以下五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

  一、教学分析

  1、教材简介:

  小学科学课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大领域: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我国珍稀的动植物》所讲的内容属于生命世界这一领域。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1、认识几种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2、让学生认识动植物珍稀的原因、保护的意义及如何保护。

  2、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观察过身边动植物,知道动植物与环境关系、动植物与动植物之间关系,从电视等媒体中了解一些我国珍稀的动植物。学生喜爱动植物,但不知道保护,因此学习本课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设计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以及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查找、收集和交流信息,体验网上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了解有关我国珍稀动植物情况,激发学生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教给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获取新知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

  三、教学手段: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一定的收集信息能力,能比较好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再加上教材文本较枯燥,信息量少,靠单纯的讲授,看书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这一类课型我选择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

  四、教学过程设计:

  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一)运用信息技术,巧设情境,点击兴奋点

  1.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媒体播放一段我国珍稀动植物录像,把学生带入动植物王国,同时配以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出本节课

  探究主题:1、我国珍稀动植物有哪些,分布在哪?目前状况如何

  2、为什么变得珍稀?

  3、稀少原因?

  4、保护的意义?

  5、如何保护?

  ……………

  (二)自主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整合了网上资源,制作了<我国珍稀的动植物>网页,在网页里,有大量珍稀动植物资料,集图片,文字,视频,声音于一体,内容丰富,每个学生一台电脑,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小组个性化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打破书本知识的局限,文本的枯燥,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删选信息能力,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在活动中感受到网上探究的乐趣,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三)汇报交流

  在这里,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成幻灯片等电子文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是开放的,个性化的,在这里有的组介绍喜爱的几种珍稀动植物,有的介绍珍稀动植物的经济价值,还有的介绍稀少原因,保护的意义。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师—生交流,获取知识渠道,收到师—生,生—生互学的目的,在汇报中感受到动植物稀少原因,保护的重要意义,突破难点

  (四)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这一环节,教师播放《我国目前濒临灭亡物种》,讨论物种与人类的关系,激发了保护珍稀动植物的强烈愿望,一节课学生们热情高涨,意犹未尽,课后又制作了介绍珍稀动植物、保护珍稀动植物的宣传手抄报。[科学探究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通过本堂课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参与“绿色行动”,这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把传统的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式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获取新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几点不足:

  一、运用网络化教学手段教学,使学生懂得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交给学生在网上学习知识,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了探究能力,掌握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感受到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激发保护身边珍稀动植物情感。

  二、不足:由于时间关系,给予学生二十分钟上网收集信息,时间有些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条件会越来越好,我们的教学方式在逐步走向开放,网络化教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作为一名专职科学教师,我将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今天的上课便是一种尝试,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同行的指导、帮助,谢谢!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8号参赛选手,我来自第八实验中学,我的名字叫八哥,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华夏之祖》。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学生学情、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六方面展开。

  一、 说教材

  《华夏之祖》这节课位于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3课,本课内容是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接前两节的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和原始的农耕生活,介绍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人文初祖”黄帝和他对中华文明奠基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禅让制,及禹建立国家、原始社会终结。也提启了下一单元内容国家的产生。

  二、 说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搜集解读、分析归纳能力,进行历史感知、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其全面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 最后,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物质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其民族意识。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部落联盟,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 “禅让制”的实质和表现。

  四、说学生学情

  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尤其是对比较遥远的上古史非常陌生,此外还保留着许多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感性的图片、动画、影像资料比较感兴趣,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则相对陌生,难以理解把握。因此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和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比,加强理解,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需教师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

  五、 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创新素质培养目标,本节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相结合。具体以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课前预习,课堂上分析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通过分析归纳、分组讨论,古今对比,情境体验和联系实际,达到师生交流互动,每个学生都能自主获取、应用和升华知识。

  六、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给学生播放录像《海内外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并向学生提出问题:炎黄子孙的说法从哪里来,什么是炎黄?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首先多媒体展示介绍《黄帝图》、《炎黄战蚩尤示意图》,使学生对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和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范围及其征战有直观的了解认识。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炎黄战蚩尤的部分,理解思考的基础上,概括并简述部落联盟的概念和涿鹿之战的征战双方、过程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得出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孙中山的一段话,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参与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要求学生找出可以论证此结论的传说依据,并自由发表观点,之后让学生讨论段末的动脑筋“ 你对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 引导学生思考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关系,均由教师加以评述总结。最后多媒体展示出《祭黄帝文》,加深学生对黄帝功绩的认识。再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黄帝的评价和感受。

  禅让制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在讲述尧、舜、禹的“禅让”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理解“禅让”的特点,由教师指出 “禅让” 的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再由学生阅读有关小字的材料,解答说明。随后教师设问: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它与当今的人才选拔制度有何异同。最后在说明“夏朝建立,原始社会终结”时,指导学生联系、归纳前两课的有关内容,初步向学生引入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财产、及阶级等概念,帮助和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对原始社会发展过程的系统完整认识。

  教师可以作一图示讲解说明。

  (三)升华

  讲课完毕后,留下思考题:国家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课下结合所学知识多渠道搜集材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形成整体的发展的历史观,而不是分裂地、孤立地看待某一历史,培养学生的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

  另外,向学生推荐与本课相关的影视资料、网站及书籍等。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赐教!谢谢!

说课稿 篇7

  其他词句类似处理。考虑到全文要背诵,学生的回答是零星的、琐碎的,因此请学生再读读第二段,整理刚才板贴的方位词的顺序,这一过程其实是在整理作者的叙述顺序“小河—河上—河里—河岸—过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便于记忆。

  在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我让学生以板贴的顺序,带着“自己就是月亮湾的一员,正在向别人介绍自己村子的美景”的这样一种情感进行练读,配以月亮湾的美景和悠扬的音乐,学生朗读时自豪、喜悦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对情感的体会也得到提升。

  第四环节,巩固复习

  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最有效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设计。我根据二年纪儿童的特点,在巩固复习这个环节中,首先请同学回忆本课中学到的生字,然后,以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部分,必答题,以课文内容为依据,请同学用学到的生字进行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不光是对课文的复习,也是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再一次复习的本课的生字,体现了新课标对二年纪学生以识字教学为主的课程标准。

  第二部分,抢答题。在课前,我对本课时学到的每个生字都设计了相关的题目,或从字型上,或从重点笔画上,或从字的意思上,在最大的限度上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个环节中来。

  (四)说板书

  这个板书设计,最大的特点是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附板书设计:

  月亮湾 (美丽)

  小河—河上—河里—河岸—过桥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六部分:(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程序 (六)说板书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月亮湾》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篇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家乡月亮湾美丽怡人的田园风光,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全文共分为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的介绍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第二、三自然段介绍村前和村后的美景。本文的一个主要特色是通过写景表达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另外,教材中的插图展示了月亮湾的美景,应该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并借助图画理解课文内容,练习背诵。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即《古诗两首》、《蚕姑娘》、《月亮湾》、《快乐的节日》。这些都是关于写景的。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两首》和《蚕姑娘》,初步领略作者写景的方法和对具体事物进行描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月亮湾》巩固了所学方法,为学习《快乐的节日》做好铺垫。通过学习,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景的技能同时得到提高。

  3.课时安排

  《月亮湾》这篇课文,我准备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借助录音带和图画介绍月亮湾;学生自学本课生字,然后自读课文,说出三个自然段的大意。第二课时,深入学习课文,找出作者描写的主要景物,体会作者写景的方法,理解新词。第三课时,检查识字、背诵情况。现在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

  4.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和表达能力,以及动手和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月亮湾的美景,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这样的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5.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文的前后联系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体会月亮湾的美丽景色。

  在这篇诗情画意的课文中,关于月亮湾的地理位置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要想教好一节课,了解学情很重要。二年级的学生基础功底薄,识字量少。但他们看图说话比较积极。我相信,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新词,同时结合课文的插图以及图画,这节课一定能收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法

  1. 以读促解法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引导学生多读,反复读,有感情地读,才能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直观教学法

  通过幻灯、图画等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新词、理解课文。

  3. 图文结合法

  本课文的插图,充分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通过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和本人的板图,进行口头说话,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学法

  “好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与教相适应,我指导学生运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练一练——画一画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一上课就板书课题<板书:3

  月亮湾>让学生大声齐读题目,接着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乐曲和幻灯出示月亮湾的田园图片,问学生,“月亮湾是个怎样的村子?”(答:美丽的村子)“作者是怎样介绍它的美呢?”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 默读,并讨论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学生自读,并讨论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 指导用叙述的语气朗读本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找出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共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个别回答,学生每说出一种,教师边画图,边问问题:

  (1)怎样的小河?(月牙一样的小河)

  (2)几座石桥?(一座石桥)

  (3)河水怎样?(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

  (4)清清的河水怎样?(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5)满树的桃花像什么?(像一片灿烂的朝霞)

  ...

  通过说出景物和其特点,以及结合教师的板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段的内容,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2.出示写有词语:月牙、缓缓地、倒映、灿烂、朝霞的小黑板,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抢答,教师再借助幻灯让学生核对答案。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表扬。通过讨论和激烈的比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协作学习的技能。

  3.读一读,比一比,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1)/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2)/过了桥,是一片农田。

  \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学生集体交流并讨论。通过比较,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技巧。

  4.让学生说出这一段的比喻句,并说说这句话用什么比作什么?再要求学生用“像”说一句比喻句。从中培养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技能。

  5.学生边看板图,边复述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学这一段,并回答问题:村子的后面是什么?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五>检查学习效果

  为了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测评题:

  1.基础题:填空。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拓展题:画图写话。

  你的家乡哪儿最美?试着画一画,然后写几句话,再向同学介绍。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我通过板书让学生了解了月亮湾的地理位置,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附板书:(略)

说课稿 篇8

  《鸟岛》这篇文章介绍的是青海湖上的一个小岛。本课是新单元的第一课。课文的学习目标是在认识生字、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并让学生感受鸟岛是鸟的世界,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他们喜爱鸟类、热爱自然,保护动物以及环境的情感。根据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实际我做了以下设计: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生的知识面较小,课前我让他们谈谈自己喜欢的鸟类,但大多集中在啄木鸟、孔雀、燕子等这些常见的、能说说他们的益处的鸟类。因此,我在教学开始时直接出示大量的群鸟飞翔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壮观的场面,触发他们对神奇外界的向往和兴趣,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课文的学习。在复习词语时又利用鸟儿飞出时的动画同时带出词语,有利于小朋友在读词的同时感受鸟类的众多,在游戏中巩固词语,让小朋友在课及课尾都能兴趣盎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义。

  理解课文内容,字、词、句是环环相扣的。二年级的课文篇长量多,生字的教学不可能再面面俱到,我在教学中强调音形义的侧重,让他们学会抓住难记的、易错的地方,相互提醒。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进行圈圈点点找出重点词、关键词来理解句意,并注重了在语言环境中通过换词、说话来进行词义的理解,不做死记硬背,培养学生不同的理解方法和读书的习惯。比如理解“闻名中外”,小朋友说就是“著名”,我随即就引导“在哪些地方著名呢?”小朋友立即联系到了“中外——中国和外国”,通过小结,很快就理解了是“全世界著名”的意思。再如理解“陆续”,小朋友很容易将它和“连续”混淆,我就设计了一组贴近生活实际的选词填空,让小朋友进行联想、辨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理解词义。

  三、结合课题,进行课文内容的拓展和主题的升华。

  讲到鸟类,很自然的想到益鸟对人类的贡献。结合课文内容中提到的人类对鸟岛的爱护,设计了说话练习“当你来到鸟岛,看到那么多的鸟和鸟蛋,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小朋友的发言都是围绕着环保展开的。他们提醒大家要爱护幼鸟,不掏鸟蛋,也有人说到要保护那里的环境,不破坏鸟儿的家园,甚至有的小朋友提到走路也要小心,别踩到幼鸟和鸟蛋呢。不需要老师多说什么,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已经树立起来了。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冬阳童年骆驼队》。

  本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在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绕。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感受活泼激越的情绪还比较容易,而要感受这样悠远伤感的情绪就比较困难。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了解作者对童年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重点词语、段落感受童年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童年的情感。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为:从作者回忆童年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本节课,我采用阅读法与电教法进行教学。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请看我的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2、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3、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我以学生细读文本、感悟内涵、升华情感为明线,以学生的明情、激情、入情为课堂教学的暗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得,我认为这很好的体现了语文科的学科魅力。

  那么,我是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并体现出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的呢?下面请看我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众所周知,本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上课伊始我利用课件导入了电影《城南旧事》的片头,在学生认真地观看与师生交流中,有效地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奠定了本堂课的情绪基调。请看大屏幕。我通过合理选择媒体资源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课件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2、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本环节是整堂课的主体,也是本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童年的天真与美好,同时借此感受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我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深化学生的读,激发学生的说,促动学生的感。

  首先,深化学生的读。在学习问驼铃这一段,学生的朗读始终停留在表面,读不出父女二人的人物特点。于是我适时地利用课件导入电影中关于这一段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模仿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练习。感官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情境,接下来的朗读表演自然更加惟妙惟肖。多媒体课件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问骆驼”部分我亲自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扮演妈妈的角色,与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同时对课文进行了调整,去掉了不必要的旁白部分通过大屏幕展现给学生。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局面。多媒体再次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其次,激发学生的说。

  作者林海音通过对小英子模仿骆驼咀嚼食物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好奇的形象。为了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小孩子这种好奇的天性我再次利用课件插入了一段文字,《城南旧事》中对于小英子观察小鸡的描写,这样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思维也得到了拓展。我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类似的经历。活泼、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有了教师的引导配合合理的资源应用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经历,并从中体会课文的内涵。

  再次,促动学生的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我通过文中老师教给英子的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待学生解决了上述问题,我再出示骆驼行路时的画面,让他们通过观察再次感受骆驼的安静与沉稳。我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3、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本篇课文的结尾部分充满着作者对童年的怅惘与怀念跟前面轻松愉悦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充分的体会作者略带忧伤的情感,我出示了林海音的另外一篇文章《苦念北平》的片段配合音乐与与大量图片进行教学。在师生诵读中,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的苦苦怀念。以下是本环节的课堂实录。

  我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结合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在读与说中品味课文的内涵,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同时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道德熏陶。

  下面我对本堂课做简要的反思。

  我认为本堂课有两点比较成功

  一是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因为学生琅琅书声、入情入境的表演和个性化的交流凸显了语文科的特点,体现了语文的学科魅力。

  二是发挥了课件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在课堂中我多次运用课外资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声情并茂。

  课件的应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的开放,更加的精彩,也更加具有实效。我今天的说课就到这里,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音乐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草原》中的第一课欣赏《天堂》。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领悟课标,把握重点──说教材

  《天堂》是一首优美抒情的蒙古族歌曲,抒发了蒙古族人民对美丽草原和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蒙古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其民歌有着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歌中时时透射出蒙古人开阔的胸襟。这首歌曲采用五声调式,极具蒙古族牧歌风格,悠长起伏的音乐旋律把人们带入到了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蔚蓝的天空,如茵的绿草,洁白的羊群,弯弯的河水无不尽收眼底。

  《天堂》的作者及演唱者腾格尔,出生在内蒙古,他的演唱浓厚而富有激情,以其真挚的民族情感及全身心投入的演唱深深感动着听众。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蒙古族音乐,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天堂》这首歌,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

  2.音乐素养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欣赏蒙古民歌及了解相关文化,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感受、欣赏歌曲《天堂》,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及特点,听辨乐段。

  二、彰显主体 自悟探究──说学法

  音乐新课标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学法的指导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练习、自信表演等学习方式,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精选教法激趣乐学──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作用,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采用了激趣诱导、体验学习、情境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参观那达慕盛会──游玩农场──篝火晚会”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蒙古的民族音乐、舞蹈及有关风土人情,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和继承蒙古族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能进行一些创新,培养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养成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四、参与活动丰富体验──说过程

  (一)兴趣导入──感受美

  1.跳跳筷子舞,引入音乐

  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上课伊始,我出示教具筷子,向学生介绍:筷子不仅是生活用具,它还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可以作为道具用来跳舞。接着播放《天堂》伴奏带,带领学生表演一段极具蒙古族特点的筷子舞,使学生随着老师的翩翩起舞而进入意境。让他们在观赏中激发起本课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与本课学习有关的文化,同时也建立了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观看多媒体,了解风土人情

  学生们通过视听,能说出这是蒙古族的音乐。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漫谈蒙古族,然后播放多媒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拓展学生的知识。

  (二)逐层聆听──品味美

  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是我们音乐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

  让学生从歌词和音调两方面来感受歌曲的民族特点。

  2.再次聆听,听辨乐段。

  引导学生从速度、音区、力度、节奏上听辨并感受歌曲两个部分的内涵及情绪。

  3.深入聆听,体会情感。

  通过简介腾格尔,及蒙古人民与草原的密切关系,深入聆听,启发学生体会情感。

  4.感受风格,作曲练习。

  感受风格,学以致用,完成课本上的作曲练习。

  通过四次不同要求的听,使听、辨、品、练有机融合,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提高了感受鉴赏能力,品味了蒙族音乐的美。

  (三)丰富体验──表现美

  首先,我用筷子歌曲节奏,请学生模拟并诱发联想。通过进行草原小骑兵,那达慕盛会,农场挤羊奶的活动,在体验的过程中模拟音响、表演动作表现蒙古族音乐的美。

  营造全员参与的气氛,注重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中体验蒙古族音乐舞蹈所表现的奔放情绪。唤起学生心底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兴趣。

  (四)发散思维──创造美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说:“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以“篝火晚会”为情境,以创编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组合并分组,如骑兵组、筷子组、演唱组、挤奶组等等,通过深化体验充分运用体态律动、共同合作来表现歌曲,绘画组的学生画下自己感受到的美,诵读组的学生收集并诵读有关诗文。师生共同创造音乐美。

  五、多元评价激励唤醒──说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因此我采取了多元评价:有表情的鼓励评价,如一个赞许的微笑、惊喜的眼神;也有肢体语言鼓励评价,如夸张的眼神、风趣地竖起大拇指或轻拍一下学生的肩膀;还有对学生个别差异灵活评价,针对学生个别特长、强项评价,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接受,树立学习的信心。

【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相关文章:

1.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

2.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3.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4.有关历史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5.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

6.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7.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8.有关体育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

9.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数学说课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