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二年级上册《乌鸦和狐狸》。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乌鸦和狐狸》这篇寓言故事的内容,学生在没上学之前就通过看连环画、动画片以及听家长讲述,了解得差不多了。甚至有些孩子能绘声绘色地讲这个故事。只是对课文的寓意讲不清楚。针对以上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就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明白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五、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借助图片,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集中识字,指导写字。
(四)品读课文,了解寓意。
六、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重点就是通过品读狐狸跟乌鸦说的三次话,来体会狐狸善于说奉承话,乌鸦爱听奉承话,才使得狐狸从乌鸦嘴里骗去了肉,从而揭示出“爱听好话容易上当”的道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狐狸说的三次话为线索,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狐狸和乌鸦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步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揭示寓意。主要方法如下:
1.读。抓住提示语,引导学生读出狐狸在问候时尊敬而又假惺惺的语气,读出狐狸“馋得直流口水”的味道。
2.画。引导学生读456自然段时,边读边把狐狸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乌鸦说的话用浪线画出来。
3.比。比较麻雀和乌鸦的羽毛,听一听乌鸦的叫声。引导学生体会狐狸的用心。
4.析。通过狐狸对乌鸦所说三次话的对比,分析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说得对不对,从而弄清乌鸦是怎么上当受骗的。
5.演。通过让学生带着头饰朗读课文,创设情境,激发读文兴趣,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这篇寓言故事语言的精妙。
以上就是我对即将讲授内容的初步设计,在授课过程中也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 年级上册第 单元第 课。单元内容及单元知识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________________能力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目标:
这_______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难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布置预习; 利用工具书,掌握课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的音形义(农村中学学生的语言功底差,应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图书馆资料查找
二、教法学法: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拟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A:教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B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勾画圈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注意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三、教学程序: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反馈”等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5分钟;整体感知需要10—13分钟;合作探究15—20分钟;拓展延伸3—5分钟。至于教学反馈这一环节是否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要视学生对本课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情况而定。
(一)、导入新课(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导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激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本环节主要采用诵读法、勾画圈点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
(三)、精读感悟(合作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紧扣“提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1、细读悟理
(1)整体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
A、提供自学材料;B、个人尝试练习;C、小组交流反馈。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导读、交流、自学)
2、精读悟情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
(四)、拓展延伸(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
语文说课稿 篇3
讲解这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让学生较具体地说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本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心。
二、学情分析:本文内容较长,词语较多,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对不熟悉的词语加以解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引发学生兴趣,熟悉内容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教师先作示范,让学生模仿。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受贝聿铭的爱国之心,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重点、: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由歌曲《我的中国心》导入,让学生自己谈谈歌中的感情。
2、整体感知:读书后填表,了解贝聿铭的巨大成就和成长轨迹。(学生互相交流)
3、研读课文:
(1)作者在介绍贝聿铭这些伟大成就时,全文是按照一种什么结构和顺序来介绍的呢?有什么好处?
(2)观察图片,说说贝聿铭的建筑特点。
4、拓展讨论:
(1)既然是介绍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为什么会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本文的标题?联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从贝聿铭这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身上,你能学到些什么?
(3)现代汉语词典对“根”一词的解释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水分和养分,贮藏养料”。请你说说下面句子的“根”该如何理解?
A.我的根在中国。
B.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
c.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4)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一词的解释是:“(几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配合得很恰当”。
“和谐”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是如何体现“和谐”的特点?
课后反思:因为课文比较长,所以处理材料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因此采用媒体幻灯片,可以更好地有助于教学。课前预习要做到充分。在具体教学中觉得比较成功的是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思考,改变预设方案,使得教学衔接自然,而且解决难点很轻松。但是遗憾的是开头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可以放在结尾,与体会贝聿铭的爱国情可以结合起来。文章来
语文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范进中举》,下面我主要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范进中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这是一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目前语文教材版本较多,但都选入了《范进中举》,可见本文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本篇课文共需二课时,今天我重点说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教科书上的单元说明中明确指出本单元的教学要点为: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从而逐步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因此,结合本文内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通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3)体会小说夸张、讽刺的手法。第一课时完成前两个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说教法、学法:
1、教法: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以下教法指导学习:
提问法,长文短教,因而教师提问的导向作用是很有必要的。提问精而巧,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表格法,填写“中举前后对比”表格,突出主旨。
2、学法:初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初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在鉴赏本篇小说时,采用圈点法、讨论法、朗读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从上册学过的《孔已己》导入,联系到我国古代封建科举考试。
(二)交流预习:
1、首先简单交流教学案文学常识填写情况,让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个初步的了解;
2、通过批改教学案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重点地进行强调,完成字词积累。
(三)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这个环节主要分课前和课堂两个步骤完成:教学案的课前预习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故事情节,知道小说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大致分两部分。请学生在书上画出他中举前后的巨大变化,并口头复述。这样学生对情节和人物就有了整体的看法,通过课堂上预习交流环节进一步加深认识,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也突出了老师的指导作用。
3、速读课文,完成表格。教学案上显示表格内容,从四个方面对范进中举前后进行比较,这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完成表格的过程就是全面把握课文的过程。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旨做好铺垫。
(四)课堂探究。
针对课文我设计了二个问题:你认为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文中对范进的刻画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学生根据问题先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
(五)拓展延伸: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成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通过和《孔已己》的对比,加深对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提升。
(六)小结:归纳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明确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七)布置作业。
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范进中举前后分为两部分,力图表现情节的清晰。然后引导学生从范进的外在表现挖掘人物背后的内在本质。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种种对比,将范进中举前后的性格特点“猥琐懦弱”和“圆滑世故”分别写在“疯”字的两旁。通过探究范进发疯的原因,明确其自身原因就在于“热衷功名”。我的板书设计力求干净精炼,而又能突出人物形象。
我的上述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理念,围绕《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展开。在教的过程中,我试图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主要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把握范进形象、理解主题的目标。本着这样的思考,我精心设计教学案,争取对学生学习起到辅助作用。上述的设计与想法如有不妥,请各位老师领导不吝赐教。
语文说课稿 篇5
抓住特点说教材
《小英雄雨来》是本册第四单元一篇略读课文,第四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取材,教材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们对和平的呼唤。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我在解读本文时特别关注了三点:一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将一位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少年英雄塑造的活灵活现。二是文章中有些语句含义比较深刻,三是课文分六部分,每部分用空行隔开,便于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3、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练习给每一部分课文加小标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难点是文章篇幅较长,要训练学生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根据实际说教法
叶老说: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课文的教学在于提纲挈领,使其自得。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抓住要点阅读,实现长文短教,也为高年级学习浏览做准备。
依据课标说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尤其是略读课文,更应体现以读为本,所以本课重点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法学习,学生通过“读画思议”感知文本。
情感互动说流程
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我把这一过程概括为12个字:读进去、悟出来、记得住、用得上。我追求的课堂理想效果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笔尖沙沙、情意浓浓。依照这样的教学理念本科教学我设计四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抗日战争时期,曾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小英雄。其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谁?
交流后教师导入: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鬼哭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小英雄雨来》。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情感兴奋。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学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指导读准多音字“还(huán)、弹(dàn)、扎(zā)、拧(二声)”的音。2.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雨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给课文加小标题。这一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有梯度地帮助学生顺利达成这个目标,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小标题的概括没有标准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炼板书:游泳 读书 掩护 斗争 枪声 脱险
三、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想真正长文短教,必须抓住文本特点,以点带面。 在这个环节中, 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哪些段落表现雨来的机智勇敢?重点阅读三四自然段,找出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谈谈体会。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全班汇报,交流,对重点语句,指导朗读、体会。
如抓住三次“我没看见” 品读、交流进入人物内心,感悟雨来的英勇无畏的品质。具体设计如下:
1)师出示以下句子,生自由朗读三个“没看见”所在的句子:
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2)师引导学生体会三次“没看见”的不同点与共同点。(从标点、字数上等观察)通过交流,感受雨来的坚强与勇敢。
3)师运用提示语分别引读上面三个句子。
这样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感悟雨来的品质,真正发挥了“读”的作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读到最后学生就深深体会到了雨来的那句“没看见”的背后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板书: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第三步,这两段足以表现雨来雨来机智勇敢,为什么还要写讨论,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内容。略读其他段落,体会关系。环境描写部分,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初步感受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夜校生活使雨来受到教育;人们对于来的评价衬托雨来的可爱。
四 、巩固延伸、积累语言
为了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对雨来英雄行为的认识,课后布置学生熟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景物描写的词句或其他好词句,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突出教路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是一个微型教案,本课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炼:
小英雄雨来
游泳 读书 掩护 斗争 枪声 脱险
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这样的设计,抓住了课文主线,理清了课文的思路脉络,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有序性、直观性, 实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统一。
语文说课稿 篇6
作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7单元“战争”的起始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全诗既简洁,又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而它后面的《出塞》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之情.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学生在经过了5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由于六年级是小学过渡到初中的重要时期,简单字词理解,难字注音,乐府诗的相关资料的了解被我放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而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而目标的达成必须要运用语文的手段和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回顾与战争相关的诗歌、文章,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深入学习诗歌时,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将这篇诗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并贯穿到我每一处的教学设计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回顾导入: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和诗歌,导入本课这首有关战争主题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让学生在诗题中从“从军征”了解是与战争有关。
2、交流乐府诗,了解《十五从军征》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检查冢,窦,雉,舂,羹,贻的读音,让学生说说预习时了解的词语意思。然后后老师范读,把学生引入诗歌的学习情境之中,并尝试与学生交流诗歌大意。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看插图,学习第1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年龄的跨度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并要求学生个性化朗读。
2、深入学习第2、3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让女生扮演老人朗读体会老人此时的心情,有迫切见到亲人的感情,也有对家里人的担忧等等并要求学生在说原因的同时用个性化的朗读表达。男生扮演乡里人朗读,体会他告诉老兵家里情境时的心情,抓住本诗重点词语(松柏冢累累)感受本诗悲凉的意境。
3、学习4、5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让生结合插图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详细述说现在的荒凉破败,想象曾经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松柏冢累累与曾经家人的其乐融融,结合老人家里今昔的强烈对比,体会其悲凉场景。
4、让学生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样荒凉破败的家中,一个80岁的老人该怎样生活呢?让生齐读6、7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谈饭菜的味道(苦)让学生结合刚才学过3、4、5句体会饭菜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5、面对这一切,老人只能(让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让学生想象老人出门东向看,看什么?泣,又在泣什么,为什么而泣?并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松柏冢累累),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只用了三个字,忧悲泣,来总结老兵回乡的情感历程。
五、小结,升华主题:
1、用有感情的朗读再次走进80岁老人的回乡遭遇。
2、多媒体出示南京大屠杀图片,感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六、课后作业:
1、以老人或旁人的视角,让学生利用合理的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为记叙文
2、观看日本动画片《再见萤火虫》,通过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生活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基本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要求,我觉得这两方面做的比较好1、按照“激趣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在我感到得心应手的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一边看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把一副副画面立体的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3教学中把朗读作为教学本首诗贯穿始终的方法,使学生很自然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我的朗读训练设计有梯度:初读,正确、流利;再读,理解词义;又读,明白诗意;反复读,体会情感。最后是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①教师范读。②重读重点字词。③边读边想象画面。④根据内容变化语气、语速、语调。⑤最主要的是教师充满激情的渲染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在引导学生联想时的语句不够精炼与到位。最后一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指导读还略显不足。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编排在鲁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六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并非易事”,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也将面对种种困难,这一单元的文章告诉我们怎样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不幸,是初一新生非常需要的,从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教材中的单元导读明确指出: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关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生命生命》写的都是寻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美好的人生。这篇散文,语多不赘,尽意而止,非常简洁,向你娓娓道来生命的真谛,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可以在作文选材方面有所收获。
本单元是初中学段第一个单元,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另一方面要注意到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要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努力形成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
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根据本课的特点,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
意图。
(2)学习从平常小事中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的写法。
(3)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相关课外材料,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初读并不难懂,为了防止浅尝辄止,不但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意,而且要比较深入地研究课文,争取有更多的收获,所以把通过对三个事例的分析比较,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确定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这个教学重点。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生命这个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可能很少或者比较肤浅,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人生的问题并且真正有所收获,不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调动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和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三、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依据新课程标准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指导学生朗读: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本节课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语音准确,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力求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在读的过程中辨析作者选材的精当,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启发点拨:初一新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于养成,对新的教学
方式也不够熟悉,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和组织者应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进行学习方法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学法
1、朗读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
达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大胆发言,学会围绕中心明确表达自己的思考。
3、联系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通过各种形式获取有效信息,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开阔语文学习的思路。
五、教学过程
语文说课稿 篇8
青春随想主要分青春的心愿、青春的座右铭、青春的知识、青春的颂歌。通过多板块有创意的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素养,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实现本人情感上的认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掌握分析性学习的一些基本要求、步骤,学生对本节课材料收集、整理掌握很详尽,学生积极性很高,也非常感兴趣,这就为学习本课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分析性学习,让学生多侧面了解青春,进一步感受青春的魅力,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分析能力。
(3)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树立本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收集材料、筛选信息、研讨问题、口头交流
难点:本人动手、合作互动,展示观点、参与活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读写交流法解说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互动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邰丽华的事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说出本人的心愿。
2、古往今来,有许多智者和哲人以他们的洞察力和智慧,总结出许多人生的名言警句,把你找出的名言警句给大家读一读。
3、生活体验,引用诗词文句解释青春是什么?(学生不住搜集、整理、展示)
4、写一条名言警句,来激励本人也送给别人?下面大家开始本人为本人,为同学,为同龄人写一句话。(学生练习写)(你的格言是送给本人、同学的,还是送给朋友的?把它标注出来,在交流时,大家可以点评一下。)
5、写一写本人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消极的念头。
大家来帮助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笔写,由学生抽出后交流,解决问题。)
6、同学起立一起读《青春的誓言》内容附在教案上。
7、朗读小组声情并茂朗诵《青春万岁》(王蒙)内容附在教案上。
教学反思
在本文的教学中,对整个教学设计,我找准本人的位置,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学习,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在分析性学习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促进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课堂气氛融洽而和谐,学生都动了起来,能力得到了锻炼。
语文说课稿 篇9
本课是一篇意蕴丰富、内容浅显、生动有趣的童话。写了一只蜘蛛专心致志织网捉虫的故事。课文共有9个小节。第一小节写清晨蜘蛛在农庄的篱笆上织网,2-7节写小动物向蜘蛛发出邀请,蜘蛛“没回答,忙着织它的网”,第8节写当公鸡要求蜘蛛逮住苍蝇时,蜘蛛用网把苍蝇逮住了,最后写当猫头鹰夸蜘蛛的网漂亮时,蜘蛛已经睡着了。故事很简单,但小动物的话写得很有情趣,有一种具有一定规范的韵律美,很适合一年级孩子阅读。
在教学设计时,我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
1.分步识字,提高效果。
识字教学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但必须以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为本。通过儿歌识字、形象识字、游戏识字等形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在字音、字形易混淆的字,教师则有意识地分层次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本课的生字编排,理一理,会发现它出现的地方比较集中,在课题中有:“织”,第一小节有“晨、抽、丝”;在小动物门的话之中出现了:“散、岩”等;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安排在揭示课题时出示:蜘蛛织网,让学生找找蜘蛛在哪里织网,出示句子:清晨,蜘蛛从身上抽出银闪闪的丝,在农庄的篱笆上织起网来。通过读好这句句子,学会:晨、抽、丝三个生字。在学生找出小动物们对蜘蛛说的话后,整理学生的回答。通过读好这些句子,既帮助学生了解了故事概况,又可学会生字:散、岩。这种把分散的生字有机的组合起来,提供更贴切的语言环境的识字方法,效果会很好。
2.朗读为主,加深理解。
本课由于内容浅显,理解基本不会给学生造成困难,因此教师在朗读的设计上,要体现实效性,读有提高,读有收获。每一次读目标要明确,且目标要有层次感,螺旋上升。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先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在达到这一目标的基础上提高要求:读出相应的语气来。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扩大视读广度,培养学生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言谈体。
3.合理拓展,规范表达。
“说”的能力培养,并不应局限于说话课,应体现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教师应善于挖掘每一篇课文中说的素材,让说话的训练扎根于课文。本课的拓展,我们安排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对蜘蛛说什么。这个说话环节的安排是基于读懂读好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说话训练时,注意引导学生朗读、比较,明确小动物说的话中地方、事情都不同,而她们说的事情又符合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发现,会让学生在说的时候既能打开思路,又有比较规范的格式,体会到课文编写特点所表现出的语言美。
【【推荐】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