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说设计意图:
《指南》告诉我们:“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由于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幼儿在外貌、习惯、性格等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我们要正确对待。《一只耳朵耷拉的小白兔》是一个情节有趣,形象鲜明突出,语言中透露着嘲笑和鄙视,容易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拓展孩子的想象力。故事极具创意,从问题-冲突-解决都充满童趣的处理方式,故事描述小兔子由于个体差异而受到别人的嘲笑,于是它想尽种种办法让耳朵竖起来,其实是带出小伙伴们与小兔子之间的关系。小伙伴们不仅没有安慰小兔子,反而三番两次地嘲笑小兔子,于是制造出了更多的问题。最后请小朋友想象故事的结尾。这个故事和生活比较贴近,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讲述中懂得每个人各有优点,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这个故事同样也适合我们广大的家长和老师,读后发人深省。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应该用乐观的态度去认识它,对待它。
2.通过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能够结合相关动词短句讲述故事情节。
3.愿意接纳自己、接纳别人。
(三)说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是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它。教学难点是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结合图片运用相关动词讲述故事情节。
二、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作了以下准备:
耷拉一只耳朵的小兔子图片,教学图片一套,故事课件一套。角色头饰若干。
三、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猜测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呢?
采用直观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看课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或课件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提问法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尝试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如果你是小兔子布布,伙伴们取笑你有一只耷拉着的耳朵,你会怎样?你会用什么方法让耷拉着的耳朵竖起来呢?等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猜测讨论法讨论能开拓幼儿的思维,是激发幼儿言语的重要方法,而言语是幼儿学习阅读和检验阅读能力的基本手段。运用猜测讨论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儿积极言语,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等。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图片和课件直接获得印象。猜测讨论法是幼儿在讨论、猜测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五、说活动过程。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出示主要角色图片,引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2.结合图片,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3.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迁移经验,使幼儿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4.幼儿进行角色表演。
(一)、出示耷拉着一只耳朵的小兔子图片,引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关键,开始部分我就以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角色吸引了他们的眼球,并且通过一个提问直接进入了课题:小朋友,你们看看这只小兔子的耳朵和我们平常看见的有什么不同?(请幼儿讨论并说说,学习词语:耷拉。)这只小兔子有点特别,他的一只耳朵总是耷拉着,怎么也竖不起来,他想去找朋友玩,可是发生了许多事情。你们想听故事《耷拉着耳朵的小兔子》吗?
(二)、结合图片,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此环节我运用了直观法和提问等方法,把故事进行分段讲述。
1.讲述故事第一段,提问:a、布布去找伙伴们玩,伙伴们是怎么对他的?他们怎么说的?(你的样子真滑稽,快把你的耳朵竖起来,你应该和我们一样才对。)b、布布的耳朵和伙伴们的不一样,所以大家都笑话他。如果你是布布,你会怎么想呢?还会怎么做?让幼儿猜猜说说让耳朵竖起来的方法。
2.讲述故事第二段,先讲小兔子用的第一个方法,提问:a、布布想了什么办法让耳朵变直?b、你们猜猜看,布布还想了哪些办法呢?让幼儿说说故事中的原句(倒挂在树枝上、把烧汤的锅戴在头上把耳朵遮住、在耳朵里插胡萝卜、把树枝和耳朵绑在一起、用鱼竿把耳朵钓住、用氢气球绑着耳朵。)它想的这些办法有没有用?c、可是小伙伴们还是取笑他,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讲述故事第三段,布布还会用什么办法让耳朵竖起来?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各种各样的办法。这些办法有用吗?如果你是布布的伙伴,你会嘲笑布布吗?你会怎么办?
4.讲述故事结束部分,提问:后来布布想明白了,他又去找小伙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布布是笑得最开心的?最后小伙伴们喜欢布布吗?
(三)、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感受小兔子布布被伙伴们取笑的心情,使幼儿懂得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独特性。此环节其实重在揭示思想内涵,进行情感教育,我通过看课件的形式让幼儿完整欣赏故事,有利于幼儿更形象的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涵。同时我还运用了提问法,引导幼儿去发现本质:小兔子有着一只耷拉着的耳朵伙伴们应不应该取笑他?总结: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我们小朋友也有特别的地方,比如有的小朋友胖,有的小朋友个子很矮,但只有加强锻炼,多吃饭,不挑食,身体就会很健康,各自也会慢慢长高;我们看到一些有特别的小朋友也不应该笑话他们。
五、延伸活动:
分组:角色表演。
提供给幼儿头饰和布置简单的场景,请幼儿自己选择扮演的角色进行故事表演,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把故事的叙述部分该成简单的旁白,主要让幼儿练习角色的对话及表演相应的动作。
这一环节能充分满足幼儿的活动欲望,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对话,表达自己的理解,给幼儿提供表现和说话的机会,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最终达到实现活动目标的目的。
绘画:小兔子还可能使用的方法。等等。
六、说活动反思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实施语言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倾听、表述、欣赏、阅读等语言经验,促进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得到发展。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设计教学,首先教师用猜谜语激发幼儿兴趣,接着用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引出课题: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兔子,雄的、雌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聪明的、愚笨的。不过所有的兔子都有一对竖着的长耳朵可有一只小白兔有点特别,它的右耳朵一直耷拉着,怎么也竖不起来。然后教师通过图片讲解小白兔用倒挂、戴锅、绑树枝、绑气球的办法它的右耳朵竖起来。最后,请小朋友们想象故事结尾。
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小结到位。整个教学活动步骤清楚,每个段落,层次结束后,教师都用清晰的语言进行归纳小结。
纵观集体活动中的师幼对话其实是从教师指向幼儿、再从幼儿返回教师,教师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对话,而孩子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看法的声音少。最后如果教师能在最后加上一个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记住故事情节,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不取笑有残疾的小朋友就更好了。
说课稿 篇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同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 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
调达:见利忘义恩将仇报
二、指导表演课本剧。
(一)、指导人物性格分析。
1、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把它演出来吗?(想!)
2、要演好课本剧可不简单,我们应该诊所好哪些准备工作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剧中有哪些人物。(根据回答板书:
王妃、国王、乌鸦。)
3、知道人物后我们就要着重分析体会任务的性格特征。请同学看课本总结王妃、国王、乌鸦的性格特征,并告诉同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交流,王妃性格特征。"她缠着国王要他去捕捉九色鹿。""缠"体现王妃的任性。国王的性格特征。"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重金悬赏九色鹿。""无奈、只好"说明国王良知未泯。
[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朗读说话,从字里行间体会两个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指导台词表白。
1、表演课本剧除了要知道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台词,有感情有个性的台词是一出好的课本剧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背好、表达好台词呢?首先请大家画出课文中的台词。
2、根据回答出示:"救命啊,救命!""谢谢你的救命之恩。……终身受你的驱使……""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知恩图报了。""如果用这只鹿的毛皮……更加漂亮。""九色鹿,……捉你来了!""陛下,你知道吗?……天下人笑话吗?"
1、要想很好的表达出台词,首先必须熟记台词。
2、生读台词。
3、光读熟是远远不够的。还通过读是别人认识人物是怎么样的.
4、指导感情朗读.提示加上动作,配合神情.
(三)、指导修改剧本.
1、要想是我们的课本剧引人入胜,我们还需要适当改动课文.老师送你们一句话
板书: 增加台词 减少旁白
2、指导修改。
出示:"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如果你是调达,你会起什么样的誓言?怎么样是千恩万谢呢?
生尝试表演。
3、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仿照修改剧本。
[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三、当众表演,学会评价。
1、自由合作练习进行表演。
2、点名上台表演。
3、点评。
4、评选最佳演员,最佳合作组。
四、诚信格言的补充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所蕴涵的做人的道理,同时,与当前所提倡的诚信教育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为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写出学了故事以后的内心感受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五、总结:
老师还告诉学生:九色鹿壁画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建议同学们有机会去观赏。[旨在鼓励学生走进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说教学目标:因为 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说教学重难点: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体味学者厚重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教学难点: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每位同学的学习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教法:情境创设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学法:通读感知文意、品读赏析语言、精读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
包括“解题导入”“探究感悟”“品读赏析”“拓展延伸“总结感言五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俗话说:“科技改变生活,知识改变世界。”当今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而在20世纪初的浙江余姚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很长时期内,信客沉重的脚步成为乡村和城市联系的纽带.“他们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的“信客故事”,去解读信客的平凡人生.(此导语的设计,使学生从感性上对信客生涯有一个整体印象。)
二.探究感悟:
此环节是通过三个逐层推进的小组活动,来完成对整篇文章思想内涵的感悟.(我利用早读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解决了生字、词,熟读了课文,初步感知文意,为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活动一:“焦点访谈”要为信客做一期特别节目,题目暂定为“平凡人生”。请同学们客串编导,速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两位信客的人生历程。
附:老信客的一生:有信 → 失信 → 后悔弥补
信客的一生: 从业缘起 → 信客生涯 → 转行之后(此活动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感知文意,并把握了全文的脉络。)
活动二:“创意大比拼”——人 生 “焦点访谈”栏目组对“平凡人生”这个题目不太满意,请同学们伸出援助之手,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出最佳创意。要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师提供事例,抛砖引玉)苦涩 人 生;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此活动使学生立足文本,抓住典型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多角度把握,并为揭示信客品质做好必要的铺垫。)
活动三:“小人物-----大精神”由两个问题引出:1.如果时光倒转,你会做信客吗 ?2.你认为信客应具备哪些品质?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作结,归纳“信客品质”:任劳任怨 、 诚信无私 、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此活动使学生不仅感悟到信客精神品质,而且也能审视自己,达到德育的目的。)
(此环节三个活动,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轻松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读赏析:
品味语言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我选了臧克家的《老马》做比较阅读。(播放配乐朗诵《老马》)比较:两篇文章在主题上同为赞美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美德,但语言风格不尽相同。除了《老马》语言的朴实,《信客》的语言又多了些什么?我重点指导学生从本文中画出佳句、诵读佳句、点评佳句,并作必要的点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作者个性气质、不同的语言习惯决定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从表达(记叙、描写、议论等)和修辞等多方面赏析语言,看看课文是如何通过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精神和性格的,又是如何通过精彩的句子提升文意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秋雨散文“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风格。(比较阅读可让学生了感受到不同的语言风格,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学以致用”,接下来我趁热打铁,请同学模仿本文语言,为两信客写“墓志铭”。全班展示交流后,师出示“墓志铭”示例。 写“墓志铭”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为了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我还提供了余秋雨的相关资料及作品,编排作品名,连接如下:“《行者无疆 》,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特别是《文化苦旅》,推荐学生阅读 ,扩展视野,并巩固本课所学。
五.总结感言:
苍凉孤寂原是生命的一种底色,信客的人生充满了坎坷磨难,但历史的沧桑演绎着一个不变的真理:好人终有好报!祝天下所有任劳任怨、宽厚善良、默默奉献的人们一生平安!
本课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教师仅作点拨引导,而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讨论探究为主,旨在实践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阅读欣赏水平!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开花的心》。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开花的心》是王宣利写的一篇记叙类散文,选自20xx年第4期《文苑》。作者用以小见大手法形象描述了一棵无名小草的生命历程,揭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平凡中孕育着神奇,朴素中体现着伟大,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看到自身价值,要甘于寂寞,自强不息,执著追求,还要经得住诱惑,理智取舍,如此,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潇潇洒洒,每个人的生命之花就会开得色彩斑斓,绚丽多姿。当然,也离不开亲人的呵护,朋友的关爱。
文章篇幅短小(共861字),语言清新秀丽,行文自然流畅,主题积极健康明快又不失文雅,可谓文质兼美,十分适合初中低年级学生阅读。根据新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活动目标确定为如下两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文章清新秀丽的语言。
2、理解文章主旨,体悟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二、说学法和教法
学习本文主要运用诵读法和批注法。
叶圣陶说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熟悉这一类文章的常用阅读方法。像这样一篇优美散文,指导学生诵读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诵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不过,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经历简单,他们的朗读往往流于肤浅,需要在教师指导下、举例示范,边读边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例如:“母亲用手欣喜地轻抚那些娇柔的叶子,笑着说:“这草,它有一颗开花的心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重音“欣喜”来体会母亲的心情;通过联想对比来感受“轻抚”所蕴含的母亲对小草的喜爱;“这草,它有一颗开花的心呢!”通过逗号的短暂停顿,来感悟母亲幸福满足的心理。
所以,采用诵读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中的关键词反复涵咏,让他们渐渐进入文本主旨,这是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语文学习的又一主要方法。精读课文最常用的方法是给文章做批注,要引导学生从语言赏析,思路分析,主题的理解,写作方法等方面做批注,既要独立思考,读出个性,又要分工合作,共享学习成果。
语文课应该是语言习得课,读写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为调节气氛,调动热情,适当变换学习方式很有必要,例如创新复述、仿说、仿写等。
上述学法和教法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尊重学生独立阅读独特阅读的教学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①朗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便于学生上课交流,也可以指导一位优秀学生课前范读。)
②利用工具书自学本课词语。(语言积累首先是词语积累,丰富的词汇是思想丰富的前提。当前教学中有意无意忽略了这点。而且,让学生动手,就应该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开始。)
③写出初步阅读的感受和体会,格式是,“初读本文,我印象最深的是-----,或最让我感动的是------。”(根据心理学研究,初次阅读能满足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感受最真切最可贵,引导学生写出瞬间感受,可以维护学生阅读兴趣,从教师角度说,教学指导更有针对性。)
④预习中遇到的疑惑有哪些,可以用纸条记录,便于上课交流。(学生注意力可以更集中,培养他们探索质疑精神。)
(二)导语设计:
拟采用时尚热点人物导入——朱之文,他先参加山东台《我是大明星》,后参加央视节目《星光大道》。他1969年出生,是地地道道农民,属于草根一族。他酷爱唱歌,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终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该实例既有生活气息,学生感兴趣,又暗合本文主旨。)
(三)明确活动目标,学生齐读:见前(带着任务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四)交流预习成果:
找中下等学生交流词语,找较好学生谈初读感受教师简评,上课之初,做到由易而难,顾及全体。
点评学生预习成果(鼓励为主,体现成功教育思想),转入诵读环节:
(五)书声琅琅识小草。
配乐朗读课文,同时思考:小草“开花”的原因是什么?
①齐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明确课标要求和努力方向。)
②找一个优秀学生配乐朗读全文,音乐钢琴曲《初雪》(展示优秀学生才华,激励其他同学跟进。)
③请学生点评朗读。从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等几方面点评,(引导学习朗读技巧,努力做到合理客观评价他人);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诵读文章,选择关键语段反复涵咏,探讨朗读技巧。
(六)披文入情品小草。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掌握做批注的常用方法,具体方式是小组分工合作。
①你认为哪些语言优美,请选择最喜欢的做批注。(例如:赏析文本中的拟人句子“它依然在喧闹的花香蝶舞中沉静安然,像个绅士,从容成长”指导学生用固定句式来做批注。)
②你认为哪些句子比较重要,或自己不理解,找出来共同研究。
例如,你如何理解第六段中母亲所说话的含义;表现作者态度变化的句子。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可以完成学习任务,体验学习的快乐。)
(七)变换角度悟小草:
①小草为什么会“开花”,有哪些原因?
②结合题目和文章的结尾说说本文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③从母亲或小草视角创造性复述故事。
(上述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从语言到主题再到写法,层层深入的学习课文,在赏析文章中掌握学习方法。这样,培养了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八)联系生活学小草:说说自己的经历体会或感悟。
(九)布置作业:书面完成说话训练,再拟一个新颖形象的题目。
上述两项设计遵循了“由课内到课外,由课文到生活”的原则,把学文章和学做人有机统一在一起。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清晰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文章脉络。(图表略)
后记:
本文是参加区级说课比赛原稿。遗憾的是我并没能获得什么奖项。清楚记得我是第一个选手。按要求比赛完又征得评委许可,我旁听了接下来几位选手的说课比赛。平心而论,远不及我。有的根本不得要领。
然而我也不敢窃喜,因为,这样的比赛既有公开的比赛流程,也有私下交流的因素。回忆两年前,全区组织教学能手比赛,我校两位老师参赛,比赛结束后,一人积极与主要评委交流,一人按兵不动,结果后者名落孙山;此番比赛结束后,另一名参赛老师找我商议相关事宜,我以“安能折腰事权贵”的风范婉言拒绝了。结果很快出来了,名落孙山的那位毫无争议的让位于我了。好在我并不在意。办公室同事议论此事,说:“某办公室某某和你一样,也没把私下交流当回事,和你一样结果。不重视和领导沟通,真是性质很恶劣,后果很严重。老夫子,这回领教了吧。”我一笑了之。晚上和哥们喝酒聊起这事,一哥们嘲笑我,比赛分三阶段,你只完成前两项,答题不完整啊,就你这样不懂规矩,罚酒一杯。我哈哈大笑,举杯扬头,一饮而尽。有酒有朋友,嬉笑怒骂,无拘无束,何其潇洒。其实我也不差钱儿。只不过,我以为,钱是用来买快乐的,不是用来换尊严的。
唉,本性难移,追记如上,聊以释怀。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了解两个或几个数的和、积的奇偶性,初步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2、使学生经历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过程,感受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发现方法,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累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说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判断和与积的奇偶性的方法。
三、说教学难点:探究和与积的奇偶性,归纳出判断和与积的奇偶性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1、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摸奖游戏
2、介绍游戏规则:从这两个口袋里各摸一个乒乓球,然后把乒乓球上的数加起来,结果是多少?中奖图中相应数字的礼物就是你的。
3、学生试过后都没有得到,引起学生们的思考。
4、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谢谢”都在奇数的位置上,“奖金”都在偶数的位置上,每次摸出的两个球上的数相加结果都是奇数,所以只能得到“谢谢”,而得不到奖金。
5、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 奇数+偶数=奇数 (板书)
(二)探究与发现1:两个数和的奇偶性。
1、师:刚才我们摸奖游戏中的数只是10以内数。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来举例验证。
学生借助计算器用大一些的数,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2、师:你能再举一些例子,验证自己的发现吗?
(1)猜一猜:打开数学书,任意翻到第几页,左、右两边页码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2)说一说:任意两个相邻自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奇数+偶数=奇数,那么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呢?你也用举例的方法,找找规律,说说你的发现。
交流发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板书)
4、知识运用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10389 + 20xx
11387 + 131 268 + 1024
(三)探究与发现2:几个数和的奇偶性。
1、用计算器计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你发现了什么?
(1)268 + 1024 ,再加6,再加30,再加96,再加712……
(2)11387 + 131,再加5,再加43,再加89,再加253,再加387……
(3)1+2+3+4+5+6+7+8+9+10
(4)31+22+3+14+25+6+72+89+10
2、任意选3个、4个、5个或5个以上不是0的自然数,写成连加算式,先想想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再看看加数中有几个奇数。
学生填写活动表
观察举的例子,再讨论一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与加数中奇数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2、教师总结:
规律1:加数中有1个、3个、5个……奇数时,和一定是奇数。
规律2:加数中有2个、4个、6个……奇数时,和一定是偶数。
3、知识的运用:判断加法算式,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
1+3+5+7+……+19 1+3+5+7+……+29 1+2+3+4+……+100
(四)自主探究:几个数积的奇偶性。
1、几个数的乘积,什么情况下是奇数?什么情况下是偶数? 你打算怎样进行研究?
2、学生举例探究,小组讨论发现。
3、教师总结:
规律1: 乘数都是奇数,积也是奇数;乘数都是偶数,积也是偶数。
规律2: 几个乘数中,只要有一个偶数,积一定是偶数。
(五)回顾与反思
回顾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想法?
说课稿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奋不顾身、浩浩荡荡、狼狈、奔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题目是《飞夺泸定桥》,作者为什么以主要篇幅描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这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词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飞”、“夺”)
2、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组织自读:
1、学生小组学习:
(1)学习生字词;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3)对课文再质疑,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交流自读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掌握情况。
(2)刚才提出的问题,哪些已经读懂了?
(3)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3、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
课文重点写了“飞”、“夺”:
§2——5:飞
§6——8:夺
学生根据重点分清课文的条理:
§1:起因
§2——8:经过
§9:结果
三、学习起因:
1、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学生找出课文中说明“天险”的词句。
2、朗读体会。
四、引导学生理解夺桥的艰难:
1、布置自读:找出描写泸定桥的句子,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组织交流,重点体会夺桥的艰难:
(1)分小组阅读,找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夺桥的困难?
(2)交流:桥险、水急、敌狂
(3)朗读体会。
3、作者是怎样介绍泸定桥的?有没有顺序?
先写桥面——下——岸(近——远)
五、布置作业 :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1、泸定桥是一座横跨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谁能介绍大渡河的有关情况?(多媒体显示湍急的水流撞击两岸高山峻岭图象,播放阵阵水流声。)
2、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大渡河的唯一通道——泸定桥(画面切入泸定桥),可是敌人妄想阻挡我军北上抗日,他们想出了什么诡计?我军如何粉碎这一阴谋?
3、命令只要求“夺下泸定桥”,那课题为何要说“飞夺泸定桥”?(紧扣题眼飞和夺,显示:抢时间攻天险)
二、指导学生理解“飞”:
1、轻读三至五自然段,要求:围绕“抢时间”尝试提问。
2、显示: a、为何要与敌人抢时间?
b、战士们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把敌人抛在后面,在抢时间一战中取得胜利的?
3、提问:战士们碰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这两部分内容可以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串联起来。战士们的精神可歌可泣,谁来赞一赞他们?
4、显示:虽然,但是。他们啊!
5、小结:战士们个个英勇,个个机智,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靠着英勇与机智,在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这一关键的一战中取得了胜利。(显示:英勇机智)
6、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决心,语气坚定。
三、指导学生理解“夺”:
1、虽然两个旅的援兵被我军抛在后面,没能赶来支援防守泸定桥的两个团,但这两个团的敌人仍然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他们凭的是什么?
2、指读第六节,思考。
3、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明白敌人疯狂的原因。(一:天险;二:人险)
4、显示泸定桥,出现有木板和木板被抽掉的对比画面,播放震耳欲聋的涛声,体会敌人的险恶用心。
5、面对敌人的疯狂,我军马上发起总攻,他们是怎样进行这场恶战,攻下天险的?
6、轻读七至八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战士们奋不顾身的句子多读几遍。
7、显示: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 )短枪,( )马刀,( )手榴弹,( )敌人( )的枪弹,( )向对岸冲去。
(1)指名填写(同步显示答案),学生动手完成课后填空。
(2)指导朗读,重读突出英雄大无畏的豪迈气概。
(3)分组读(四组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最有气势)
(4)战士们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显示:勇往直前)
8、播放录像,感受当时的战斗场面,注意观察二连突击队员们的表现。(注:本录象取自电影《飞夺泸定桥》)
9、显示:战士们有的;有的;有的。
10、练笔:发挥想像,渲染激烈的战斗场面。
11、学生交流。
12、他们的英勇行为真令人钦佩,让我们来赞一下二连。显示:他们!
13、说话训练:说出战士的英勇气概,你的赞美之情。
14、突击队员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终于冲到了对岸,可是战斗却并没有结束,战士们又碰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战斗结果怎样?
15、引读第八自然段。(由点及面)
16、结合所看过的战斗画面,想象战士们冲进城去后的激烈搏斗场面。口头练说。
四、学习结果
1、夺下泸定桥,使红军主力安全渡过天险大渡河,北上抗日。播放大军北上画面。(录象取自电影《飞夺泸定桥》)
2、轻松、愉快的语气齐读。
五、复述课文
谁能尝试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抗日故事,班内召开故事会。
说课稿 篇7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渭南市实验初级中学杨玲娜,能参加这次送教下乡活动,我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整式的加减第一课时。
以下我就五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②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享受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②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数学中的情境导入设计,既要挖掘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要注重数学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既能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想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以给汶川捐款的这个具体生活情景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既从侧面教育了学生,又使学生体会到体会到分类思想,顺利的引入新课。
总之,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教师不仅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在情境的问题中,为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悬念。而且问题的创设不能偏离课本,它为学习新课而服务。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学生一开始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更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第二环节:目标解析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有了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有序、有方向的进行学习。科学制定学习目标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合理的目标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要知道“怎样才能学好”,“ 学到什么程度”,并为课后评价学生“学的怎么样”提供依据。
所以,我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2、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熟练进行合并同类项。
第三环节:出示核心问题
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数学课堂中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若教师能把数学内容进行加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提出适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便积极诱发学生的思维。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什么叫同类项?二是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会合并同类项。
第四环节: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志力;能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为了降低难度,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我以有趣问题为导向,使学生产生好奇并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心静、脑动、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并对疑点问题进行标注。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有关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求的思维活动。
所以,本节课第一个知识是同类项的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找朋友游戏,让学生观察给出的单项式,要求把你认为相同类型的式子归类,并说出分类依据。关键是这个分类依据,直击概念。这样让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概括这两组单项式的特征.教师倾听学生交流,在学生概括出上述几组单项式的特征之后,提出同类项的概念,紧接着进行强化训练,通过想一想,温馨提示,判断同类项,考考你,延伸拓展题来达到对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直接参与到同类项概念产生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为巩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由学生一个个单独完成,并简单阐述理由,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另外还设计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两组同类项,组内交流写出的项是否符合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帮助加深理解同类项的含义,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第六环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有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
这个环节,主要针对核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保持缄默,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既要确保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思考、合作交流讨论,又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便于点拨,也可以根据情况适时进行个别辅导。
本环节,先引导学生利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再问学生这一运算过程像之前学过的乘法分配律的逆用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通过对简单的、熟悉的数量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欲望,从而较自然的引入新课题合并同类项。分解难度,设计过渡问题,使学生能自然的感受法则的探索过程。
然后,趁热打铁,出示课本例题1,能根据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教师追问,如果每次这样是不是很麻烦,你能试着总结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得出法则。
然后进行课本例题2,学生扮演,善于利用错误资源来让学生加深理解。以设计意图:一道例题的训练为桥梁来得出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接着用一道“看谁算得快”一题,让思路不同的两位同学板演,从中体会先化简再求值的简便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设计意图: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第七环节 :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精练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但是讲解不可过多,仅仅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问题进行讲析和强调。
第八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懂得适时课堂小结更是一门艺术。俗话说:编篓编筐,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收口”和“点睛”是小结的神圣使命,需要艺术创造。设计好的课堂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缭绕,回味无穷。课堂小结不单可小结本课知识点,也可适时小结学法,也可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小结,甚至也可把生生间的互评带到课堂小结中来。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本节课通过1.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2.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3.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惑来达到对本课知识的总结和归纳。
设计意图: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渗透数学分类思想;使知识结构更完善。
第九环节:目标检测
课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拓展知识,形成应用能力。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学生在经过自学、置疑、解疑、教师点拨后作一套本节的检测题。做完后,教师或学生给出答案,并给予简单解析。教师对检测成绩做以简单的统计,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检测题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检测题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检测题的功能,设计检测题时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在试题设计上,应将知识、素质、能力的考查统一起来,既有知识性、分析性题目,又有应用性、直觉形象性题目。提高创新性题型的比重和难度,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对某些问题,你以为如何”等,增强答案的发散性。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起到课后巩固和反馈作用。
第十环节:作业布置
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本中调选了几道题.第一题是合并同类项,第二题求代数式的值,既能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又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计算,起到巩固新课的目的.第三、四题是实际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数学意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老师批改,做好批改记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便于进行课堂教学优化。
说课稿 篇8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静平衡,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发现受平衡力的物体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完善平衡的概念。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我根据初二学生的好奇心,将书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打了八个孔,学生用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两个受力点,实验操作简单方便,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增强了实验的全面性。
课本中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探究,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理解,我在课件中增加了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会对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什么是平衡状态;
②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③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简单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中领略物理的简捷之美,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平衡的物体受力情况,培养关注科技的意识;
4.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而学生刚刚接触到力,对实际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学生感到比较生疏,因此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教法分析
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主要以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
6.教学资源
教师:多媒体课件、示教板、弹簧测力计
学生:两端带有定滑轮的木板、带孔的硬纸板、细线、钩码
二、教学过程分析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 图片引入
从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景出发,激疑生趣,引发学生思考,很直接的引出平衡的概念。
环节二:观现象、究本质→认识平衡与平衡力
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结合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列举出他们认为平衡的物体,例如:桌面上的物理书,悬挂的灯管等,进而得出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这是学生看到的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是什么呢?老师立刻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师生合作、解读探究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猜一猜] 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方面考虑,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
[议一议]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说明合理的实验步骤;
[做一做]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照老师提供的实验探究卡,分组合作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做法:让学生按照投影上的步骤去操作,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填空。然后让学生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关系和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以及合力。
活动二:对比演示、观察归纳
◇ 与学生实验对比,老师对硬纸板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学生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进一步体会同一直线的深刻含义。
◇ 硬纸板处于平衡状态,用剪刀将硬纸板一剪两半,钩码和半张硬纸板会向两侧掉下,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学生通过讨论、补充的方式完整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一个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活动三:深入探究、完善概念
◇ 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受平衡力的物体一定静止吗?老师演示钩玛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学生通过观察,深信不疑的得出: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也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熟悉的厢式电梯中间的运行过程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结合生活,学生清楚了平衡状态,不仅局限于静止,也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但完善了平衡状态的概念,更清晰了平衡状态与平衡力的关系,为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为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讨论问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
【议一议1】: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表示物体所受重力?
既学习了竖直方向的受力分析,又实现了测量物体重力方法上的逆向迁移;
【议一议2】播放视频
起重机竖直匀速吊起重2×104N的货物,在空中水平匀速移动3m,又竖直匀在这三个阶段,起重机的拉力大小关系:
注重方法教学,指导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议一议3】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一下物理课本沿水平桌面移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目的:应用知识、迁移能力
环节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以解决杂技椅子顶为话题,总结出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二力平衡条件,又结合图片,利用平衡知识解释生活中其他的平衡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六:巧布作业,动手动脑
作业的布置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布置,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不但巩固新知,而且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以上是对这节课教学设计的阐述,谢谢各位!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学期第5单元第一课。内容包括停电对生活的影响,认识电的作用,电从那里来,停电的原因,节约用电的倡议等五大部分。
二、说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初步了解能量可以转换。
b. 能力与方法:经历一次简单的调查与数据整理的过程,培养学生根据一些生活经验对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的猜想能力。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电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电的有关内容的兴趣和欲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电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初步了解能量可以转换。因为这些猜想活动与之前的猜想活动有很大的不同,这些猜想是较以前的猜想的加深,学生需要拥有更多的课外知识,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推想,从而发现这些知识:而调查活动则是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对电器的工作作必要了解,并集中汇报。
四、说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是经历简单的调查与数据整理的过程,培养学生根据一些生活经验对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的猜想能力。学生能调查并整理数据,但是对于他们,用电多少为什么停电,平时他们熟视无睹,知之而不问,教师要从中引导他们根据生活中的点滴现象,启发他们认识电的作用大及停电的主要原因等问题,从而为安全用电节约用电打好思想铺垫,完成知识的积累。
五、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学习,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下,对电有初步的认识,关于电的作用,电的转化,停电的原因等内容略有所知,但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电的认识是不完善也不够深刻的,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本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引导学生亲历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学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法:情境体验法,谈话引导法,问题激疑法,举例分析法,媒体展示法等
学生的学法:体验交流法,猜想举例法,查阅资料法,调查统计法。
七、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停电后居民情况的录象,电的作用、电的来源录象,停电的原因新闻报道等,铝线(各小组一根),并事先印发好P53电器调查表。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调查家用电器的作用,调查停电原因。
八、 教学过程;
1、关于停电的猜想(11分钟)此环节教学目标是认识停电后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推想停电对社会生活巨大的影响和危害,从而认识到电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
教师的活动有:播放停电后居民生活录象,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推想停电给社会造成的影响,组织学生进行统计后交流。
学生活动:观看录象,进行讨论谈感受,猜想停电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并交流。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创设情境,进行猜想,汇报交流。
2、电器大调查(15分钟)此环节教学目标是认识电在电器中所做的工作,认识电能可以转化,通过调查分析,从而感受电在人们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为停电原因的猜想活动作好铺垫。
教师的活动有:引导谈话,播放录象,组织交流,举例分析,分析小结。
学生活动:猜想问题,观看录象,填写家用电器完成工作表格单,思考修改表格单,小组统计分析表格单中数据并汇报。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问题激疑,举例引导探究,统计分析汇报。
3、停电的原因(12分钟)此环节教学目标是通过以上的教学作知识铺垫,猜想停电的原因,并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验证停电的原因,并联系生活实际,拟写倡议书.
教师活动:谈话激疑,播放录象,证实猜想,再次播放录象,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节约用电,安全用电.
学生活动:学生倾听,猜想停电原因,观看录象,回忆生活事例进行讨论,写倡议书进行汇报.
教学方法是:谈话引入,录象引入问题情境,回忆生活,交流汇报.
九、课堂小结(2分钟)
此环节教学目标是通过此环节,用以了解学生对学用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每个学生作一评价,把握本课主要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谈话法
学生活动: 交流汇报.
教学方法: 谈话创设问题情境.交流汇报,评价激励.
十、教学设计
停电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设计是学生能清新准确的把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十一课《我多想去看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北京,祖国的首都,一个人人都向往的地方。本文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和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本课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看图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感情激发。
二、说教法、学法
采用看图片、朗读课文的形式以达到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自读、范读、展示读等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大多数学生没去过北京,但对北京有一种自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通过口述、看升旗仪式插图,点燃这种激情,逐层加深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现在谈谈我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 复习旧知识:
1) 齐声背诵上一节课学过的课文《日月明》。
2) 听写生字,叫两位同学板演。
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认为这篇课文的课题命得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我多想去看看》,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也是文章的内容所在。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呢?仔细读读课文,试试自己行不行,好吗?学生很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就会兴趣盎然地去读。
3、 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生现在的拼音掌握得可以了,他们完全有能力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于是我首先采用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认为难读准的字或难读通的句子标出。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然后,指名读、范读,学生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感情。
4、 学生字:
我板书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13个生字,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这些生字,然后让他们把音节写在生字上,最后叫学生读生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我在领读,加深学生的记忆。
5、 布置作业:
读熟并且背诵本篇课文。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