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4-20 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辛苦了,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礼乐文明的确立》,此框题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大学里的教学法以及我个人的实习经验告诉我,要上好一节课,就必须有备无患,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巧妙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这堂课我将分四步来进行说明:第一步是说教材,第二步是说学情学法,第三步是说教法,第四步是说

  教学过程。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我认为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是备好课的基础,先来谈谈我对这课教材的理解:

  1、教材的内容及地位:

  首先就教材的内容及地位而言:

  《礼乐文明的确立》阐述了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的内涵和影响,

  该筐题希望通过讲述西周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从而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为下一课的“变革与争霸”做了知识铺垫,因此,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人的教学实习经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内容以及作用、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探究精神与分析能力,提高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评价史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同时提高其对初中社会开卷考的适应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能力归纳法,识图法,直观地表现历史基础知识以及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综合探究的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的认同感,加强爱国主义情感,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3、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其思想觉悟)

  根据本课在教

  材中的位置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内涵。确立的依据是什么呢?:

  首先是依据该点在本框题中的地位:首先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是礼乐文明的组成部分,解决该问题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制度概念(其它知识点)

  其次,是依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此框题探讨的

  现实问题,为了培养学生历史的眼观,能够发现、分析生活的受礼乐文明制度的

  是…………现实问题

  影响的现象和问题,就必须以这个问题为依据,因此我将它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为: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影响和作用。确立这个教学难点,我是基于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征考虑的解决这个难点有利于突破的思维障碍(有利于突破初中生理性思维不足的弱点或者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培养的现状)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学法分析:

  (过渡)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这也体现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现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所以第二步我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第一,从认知水平来看,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训练,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的把握具有一定的经验,

  第二,从身心特点来看,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好奇心强,思维比较活跃,

  第三,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且不够持久,教学方式宜采用多样化

  第四,

  因此,学生需要教师的引领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在体验文化,感受文化中,升华情感。

  三:教法分析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在这一节课中,我所采用的教法有:调查归纳法、情景教学法、提问讨论法、自学点拨法、讲授法、比较法、例举法,总的来说,都是启发式教学。具体地说本框的教学方法是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课堂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每一个学习者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

  (过渡)所有的教法和学法都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最后,我来谈谈这一框题的教学过程:

  1、我把第一步设为课前调查,强调参与课前我将布置一个预习任务:上网查阅“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古今的表现”?

  为什么要课前调查呢?我是这样考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够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以史为鉴。所以,在这点上,我想,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就得让学生先到生活中去,让他们自己先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欢乐,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我采用了调查法,让学生在课前就能够积极参与到本框的学习内容中来。

  如果说课堂教学前的这些环节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那么这“东风”就是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我们前期的所有准备都是为这一重要环节服务的。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交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完善心理,都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所以,我在课堂上采取了调查结果展示—创设问题情境—围绕问题探究—拓展问题深度—延深课堂内容五环节课堂活动模式,以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主体学习能力。

  我的第二步是展示结果,情境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正课之前,我先在PPT上打出:谁来展示你的调查结果(或谁来谈谈你的参观感受)”的文字?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展示自己调查结果的兴趣。

  学贵有疑”在学生纷纷踊跃发言,激活学生情感的基础上,我因势导入新课,抛出问题:

  ……,那么……

  ……可见中国最为礼仪之邦的表现的是多方面

  (具体话语)可见……

  的,那么你们知道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是什么呢?这样,在提问中,顺其自然导入新课。我在教学实习的时候曾多次运用该种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我的第三步是:提出问题,落实重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通过情景导入,学生已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时我将以创设问题情境为线索,贯穿整堂课。本课需要解决……个方面的问题:………

  关于西周的建立我采用了问题引领自习的学习方法。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把学习的

  我采用了问题引领自习的学习方法。

  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不在简单明了的知识目标上多花费时间,便于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营造更大的空间供学生交流。这正是新课程的学习理念的要求。

  引导学生解决西周的建立后,我会把重点放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内涵知识点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会采用提问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分别设置问题假设,一起过渡作用,二可明确探讨方向。同时为了适应初中生的心智特点,我尽可能的运用具体事例,配以图片,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思考礼乐文明制度的深刻内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讲解过程中我适当地穿插有趣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4、我的第四步是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我的第四步是合作探究,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我的设计思想是:以情景动情感,以情感激情趣,以情趣诱发求知欲,用情景创设法动之以情。所以紧接着我展示了一段录像,在录像中(设计一个小组活动“梦回西周”四人一小组,一个人充当记者来到西周采访农民、贵族和君主对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看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能会非常激烈,而学生的回答可能也是准确而到位。这便引入本课的难点: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影响和作用。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同时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我们教师不应给定一个机械的答案,但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目的,升华其价值感情。

  第五步是延深内容,实践应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教师可以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所以,本课结尾我又布置了课堂作业: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还感觉礼乐文明制度的影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其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特点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其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正如皮亚杰的告诉我们的:孩子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远比灌输来得好,也更有效。为了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了一定的板书和教具:

  四、板书教具分析

  (一)板书设计

  遵循板书设计的实用性、直观性、灵活性、艺术性的原则,在体系中表现知识点,帮助学生系统把握和理解知识点。我采用线索型板书:在黑板中间画一个圆圈,中央写上“礼乐文明制度”,以它为中心再以太阳光线辐射状向外分别打出箭头,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等。这种板书的作用在于一目了然地揭示了本框所需要讲解的知识点,包括重难点,以清晰直观的图示法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工具

  “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在教学过程中,正式的教学任务不是枯燥的一笔直述,所以我还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投影、多媒体、录像、黑板等,以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上课亦如艺术家雕刻,用心而精致,辛勤而不悔,如蝴蝶脱茧而出,如《蒙娜丽莎的微笑》。

  以上就是我对《礼乐文明制度确立》的说课,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二年级(水平一)的投掷教材原地侧面投掷沙包,它符合水平一学生认知能力差、好玩、好动、好模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通过学习,能够发展学生身体柔韧、灵敏等素质,提高身体的协调与平衡能力。

  学生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水平一的学生,他们具有好动、好玩、好思考等特点,学习新知识速度快、模仿力强,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注意力不太稳定,但是他们具备一定的探索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力量等素质都比较差,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量的增加,逐渐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因此,本课我设置了让学生容易接受的情景教学及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侧向投沙包的基本动作要求和方法。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正确的做出侧向站立、肩上屈肘、蹬地转体、快速向前上方挥臂的动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重视安全的练习意识和习惯,以及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站位正确,肩上屈肘

  教学难点:掌握上下肢协调连贯用力

  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本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为了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快乐为主线,以学练为宗旨”的主题思想,特采用以:

  1、语言、情境导入法:教师创造一定的情境氛围,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欲望。

  2、模仿练习法:通过情景导入,学生自主模仿团身滚动的方法。

  3、讲解示范法:用规范,优美的示范动作,精简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前滚翻动作要领。

  4、表扬、鼓励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满足其张扬、自我的个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模仿练习法、自主学练法、小组互助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去尝试体验,合作探究,养成主动学习、探索创新的习惯。

  需要注意的地方:

  投掷教学,要学生练习按要求,以确保练习安全。要求学生自觉遵守练习常规,按顺序轮流使用同一练习场地设备,并在练习中表现出对同伴的尊重和关心,不妨碍他人参加活动,与同学建立良好合作的关系。

  教学流程

  我分三大板块去实施本课的教学。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我利用自制沙包用沙包完成游戏来导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要把投掷本领学会,从而导出本课的内容,并且通过这些小游戏为投掷做铺垫。由此展现本课的教学内容——知道持轻物侧向投掷的动作要领、初步建立完整侧向投掷动作表象。

  第二板块:基本部分

  1、带领学生徒手练习侧向投掷动作。情景导入,投掷远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侧向投掷的步骤。

  2、教师示范、讲解侧向投掷动作,引导学生分小组练习。

  3、组织练习:利用情景练习投掷动作。

  4、组织学生展示,讲解互评。

  第三板块:结束部分

  1、介绍游戏“勇夺第一”的规则与方法。

  2、请学生示范。

  3、巡视,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

  4、放松练习。

  反思:

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功和内能的关系,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能量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功是能量变化多少的量度,做功的过程是能量改变或转化的过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新课程标准将能量作为三个内容标准之一,可见它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展示,在前面学习功的知识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初步概念,再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展示列举风、流水能够做功的例子,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然后再通过“活动1”的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速度、质量的关系。势能的学习也是先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展示,从做功的角度引入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再通过“活动2”的实验,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大小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在建立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教材又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通过“活动3”研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最后,教材指出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二、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本节需要达成“三个方面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描述所观察各种能量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探究动能和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比较形象直观,易于学生理解,但它是学生理解一般概念的基础;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解释生产、生活中一些能量转化现象的基础,所以建立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让学生形成能的初步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三、 学情分析:

  我执教的对象是普通班学生,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分化”现象较为明显,学习能力强,思维反应快的学生占10%,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占30%。但总体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较高,能感觉物理有趣,有学习物理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切入口,逐步展开教学。

  四、 教法选择:

  教学方法:“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这句醒目的格言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光说是没有用的,听见后很快就忘记了。只有亲自动手去做,才能真正的了解。多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放心让孩子去实践,这样学习到的东西才是孩子自己掌握的。也就是说,动手第一,看见第二,听见第三。再依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

  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探究法。

  五、 学法选择: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六、 教学程序与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所学新课

  利用幻灯片播放《超强台风》电影片段:排山倒海的巨浪冲入城镇,横扫一切,击碎一切。嚎叫的龙卷风中,汽车被贴在墙上、一艘艘巨轮在空中飞舞,然后砸向房屋!身陷绝境的人们到了最后的生死关头……。军民一心抗灾救人谱出一曲惊心动魄的乐章,人性在天灾面前绽放出瑰丽光辉。

  为什么巨浪和龙卷风有如此大的危害呢?由此引入新课。

  2、建立能的概念,知道功和能的关系

  演示实验:在讲台上放一塑料玩具小汽车,用吹风机对着小汽车吹,车子向前行驶。

  让学生仔细观察演示实验总结出:车子向前行驶是因为吹风机吹出的风对车子做功了。电影中巨浪推动汽车、龙卷风吹动汽车也都是对汽车做功了。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图,讨论分析:

  (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 这些物体是否能够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 从功的角度来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出能量的定义。

  然后可以让学生列举具有能的实例,并从能否做功的角度分析,加深对能量的理解。

  紧接着,可通过播放视频“微风拂柳、台风来袭”和演示实验“吹风机大小不同的风吹讲台上的玩具小汽车”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大小和如何去判断能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实验的总结,得出功和能的关系。

  3、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播放视频“风车转动”和“冲浪运动”,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总结出动能的初步概念。然后补充几个生活中动能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进一步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列举具有动能的实例。

  利用幻灯片展示车祸的图片和报道,让学生猜想动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然后进行“活动1”的实验,在实验前,可让学生先动手实验:

  1、探究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处滚到水平面时速度

  2、探究不同小球从同一高度处滚到水平面时的速度

  引导学生得出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渗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安排两道题反馈,努力引导学习成绩较弱学生发表看法。总结时,可让中等学生思考后回答,鼓励学生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再安排一道探究题让学生明白动能与质量和速度都有关,其中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从而明白为什么要对车辆限速,而且不同的车型限速不同。

  然后播放“车窗垃圾”的公益广告,让学生从动能的角度分析它的危险性,并倡导文明。

  4、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播放视频“打桩机”和“撑杆跳高”,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然后补充几个生活中势能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进一步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列举具有势能的实例。

  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哪块大石头让你感到不安?”,让学生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进行“活动2”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渗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然后播放“请勿高空抛物”的公益广告,让学生从重力势能的角度分析它的危险性,并倡导文明。

  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愤怒的小鸟”,让学生猜想弹性势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进行实验:哪种情况下的'钢尺可以将小木块弹得更高?,

  引导学生得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渗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5、机械能的转化

  让学生明确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演示实验摆球的摆动,播放视频:跳板表演、蹦床、过山车,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再演示实验:乒乓球的下落过程,让学生知道克服摩擦阻力做功,机械能会不断减少。

  最后,举一些例子,让学生知道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6、归纳整理知识,及时反馈矫正

  引导学生归纳整理,问学生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主小结。

  最后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谢谢!

说课稿 篇4

  说设计意图:

  我们的《纲要》中指出:社会教育应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进入大班后,孩子们交往的圈子越来越大,他们生活在群体中,会有困惑,同伴之间会产生矛盾甚至冲突。在班上经常会看到小朋友之间为了一把小椅子互相争抢、自己占有玩具、不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分享等不愉快、不友好的现象。他们处理问题往往意气用事,缺少经验,方法简单。大班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外露、不稳定、容易变化等特点,容易发脾气,产生生气的情绪,如果不及时将不良情绪排解掉,就会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我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用较为生动形象的绘本《小路上的画》作为显性线索开展本次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调整心态,以乐观的态度、友善的做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与人和谐相处。本次活动既是社会活动,同时又是绘本阅读活动。整个活动过程非常清晰,主要采用了PPT展示的方式,从绘本的封面导入,然后根据画面内容一边讲述一边引导孩子观察,同时猜测故事的发展。

  说目标定位:

  1.欣赏绘本,比较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态度,体验友善情感。

  2.尝试用“换种想法、换种做法”的思维方式,排解不良情绪。

  3.体验助人和自助的乐趣。

  说活动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让孩子通过阅读绘本故事深刻体会“换种想法,换种做法”的思维方式,尝试去排解不良情绪,体验与同伴之间的友善情感。

  说教学方法(过程):

  1、情景教学法:本次活动通过环境的创设,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幼儿融入到不同的环境中来体会不同的心境,

  2、演示法

  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及音频,将故事书制作成了PPT,声音、图画完美结合,为孩子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感性经验,是很适合孩子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方式。整个活动围绕孩子的感受而展开,让孩子能够视听结合,多次感受。活动中我利用PPT课件帮助孩子们分析萨沙和卡佳的人物形象,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画面,对比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态度,体验共同生活的友善情感;通过“调动经验,设疑猜想”“巧设追问,解决难点”“质疑促思,突出重点”三个环节,帮助孩子们进_步理解了故事内容。让孩子们对故事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好的达到熏陶幼儿的心境,让孩子们深刻地体会“悲伤,难过”和“开心,快乐”的不同心情,在这一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游戏法:本次活动用了两次次操作游戏的活动

  第一次,玩“跳远”游戏。让幼儿比赛跳远,体验失败、不开心的心情,使幼儿有一种切身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克服自我中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即:遇到不开心、不快乐的事情,学会换一种想法、换一种做法,令自己快乐起来。正像活动结束后有的老师说的,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体会不是很深刻,也许应给换个更贴切一些的游戏,或则给这一游戏更充足一些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够融入到游戏中。

  第二次,述说自己的烦恼,让幼儿说说自己记录的、曾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情,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并迁移经验,自己找到排解不开心情绪的方法。其实这一环节在活动中并没有呈现出来,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孩子的兴趣点已经过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上一环节中美丽心情,我不想打断他们,二是,我觉得活动到了此刻孩子们已经能够有了深刻的体会,不用再画蛇添足了,所以最后我把这一环节给省略了,但在课后我也帮孩子们完成了最后这一环节,效果也是可喜的。

  这就是我对我的这一节活动课《小路上的画》课后简单思考,希望大家能给我更多的指点!

说课稿 篇5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科学活动的指导要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科学活动正是遵循了这一要点,内容《神奇的纸》与材料“铅画纸”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进行提炼、深化,在层层递进的环节中,引导幼儿多次实践尝试,探究“怎样才能让纸站于桌上不倒?如何折叠才能在纸上放多块积木?最多能摆放几块?……”整个活动幼儿都是在动手动脑中探究问题、产生问题、再次尝试,就这样在探索、实践和游戏中幼儿的探究欲望增强了,亲身感受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说活动重难点:

  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说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体验操作与发现的乐趣。

  (本人依据《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要求,并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动目标。)

  说活动准备:方形铅画纸若干张、木头积木数小筐。

  说活动过程:

  过程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以《纲要》理念为指导,体现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原则。

  第一环节: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让纸站住不倒。

  1、幼儿自主探索让纸站住不倒的不同方法。

  2、共同小结让纸站住的不同方法。

  (在这第一环节中本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由说说自己以前对“纸特别是铅画纸”的认识,为下一个环节作好良好的铺垫。通过幼儿的“说”使幼儿的已有经验与现有经验进行了整合,也让我对幼儿的水平有了更深了解,为接下来的活动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

  第二环节:

  二、再次设置情景,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在站着的纸上面摆放多块积木。

  1、猜测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并个别尝试。

  2、比较纸的不同折法,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

  3、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测。

  4、幼儿自主尝试。

  (这第二大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是活动的主要环节。在这里我首先是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和创造的机会与条件,本人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接下来引导幼儿自由自主去探索“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在站着的纸上面可以摆放多少块积木?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让幼儿带着目的、带着疑惑去探讨,这个过程就是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通过亲自尝试、亲自探索来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学会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再次去实际操作、自主探讨,做到在解决众多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观察力、探讨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探索活动中与探索活动后的交流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幼儿的合作、讨论、分享能力也会由此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动、师幼互动形式。)

  第三环节:

  三、产生挑战的数量,引导幼儿再次尝试。

  1、师幼一起讨论尝试后的结果,产生挑战数量。

  2、请个别幼儿上来挑战最多的。

  3、经验交流:如何折叠才能挑战成功?

  4、结束。

  (这个环节放在活动的后面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挑战同伴的最高成果”的自主实践尝试活动中巩固积累的经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实践挑战能力。通过趣味性的操作游戏幼儿再次得到了发展,相互之间又有了经验交流、互动成长、分享成果的机会,我所处的位子仍是引导者鼓动者,幼儿仍是自主发展着。本环节准备在5分钟左右完成。)

  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设计中我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幼儿在充满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学得主动、轻松、快乐,并运用多种感官解决多个问题,真正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在玩中学、做中学、学得快乐,由此设计的活动过程也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大环节。

  延伸活动:

  可以在探索区域中继续深入活动,不断在尝试中产生挑战数量并用“操作”去迎接挑战。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2.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3.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4.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

5.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

6.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7.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8.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9.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上一篇:思想品德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