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2021-04-15 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说课稿 篇1

  设计理念

  (点课件)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重视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真正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渐发现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在设计《美丽的小路》这课时,我注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教材,包括利用自读、互读、评读、角色读、表演读来完成这一目的,我还通过想象、感受、课件展示、搜集信息、调查实践等形式来达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目的。

  教材分析:

  (点课件)首先,我来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美丽的小路》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鸭先生小屋前小路从美丽、干净变脏,最后又恢复美丽的变化过程以及居住在附近的动物不同的感受,告诉小朋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才有美好的生活。本文图文并茂,情境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小动物的语言、动作都富有性格特征和戏剧化的效果,非常适合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目标:

  (点课件)这堂课我想让学生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会写“先、干”等6个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其中如何抓住描写“美丽小路”的失与回的语句,体会每个角色的语气以及心情变化。更要以文为鉴,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我在教学中感到颇为为难的地方。通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点课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是设计合理的教法。一年级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身临其境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体验法、启发点拨法相结合的教法。充分体现教材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三主”活动。

  学习方法

  (点课件)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我主要要采用观察法、自主体验法、合作交流法来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点课件)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采用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利用课件展示鸭先生小屋前那条美丽的小路后,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先试着说说这儿美丽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点课件)1、播放多媒体动画,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看边听,在这美丽的小路上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自由练读,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小组同学听。

  三、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接下来,是识字教学环节,这是本课的重点。只有认识了字才能更流利地读通课文。识字方法可以多样化,让学生选择自己有效的方法识字。我打算选用以下的方法:

  识字方法

  (点课件)

  1.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文中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给生字注音,然后在小组内多读几次,互帮互学读准字音。

  2. 检查识字情况:①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让孩子比赛叫她们的名儿。②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让学生做小老师教大家认读。学生由于课外阅读,识字量不太均衡。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识字量大的孩子充当小老师,不再觉得识字枯燥无趣,识字量小的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认读,也不至于丧失信心。这样充分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自愿学习。③根据反馈,让学生发现并提醒注意容易读错的生字。如:后鼻音韵母的字:“净、生”以及有轻声音节的词:先生、鼻子、脑袋。④认读生字竞赛: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生字,说出自己识字的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联系事物,如“鼻”、“脑袋”、做动作,如“推”,反义词比较法、同音字比较法识字,自编谜语识字。小组代表汇报时对不满意的其他学生补充。

  3. 通过识字游戏巩固汉字。识字游戏——捉迷藏 玩法:小孩小孩真好玩,你也藏我也藏,我说**快出来,学生把字卡拿出来。游戏反复进行。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巩固生字,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最后出示词组,多形式认读,正音。如开火车读、分组读、男女生读。

  5. 最后,再把生字放回文中来读。让孩子在语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四、朗读课文,促进感悟

  (点课件)

  接着进入朗读课文,促进感悟的环节。这是学生本课学习中的难点。在童话、故事等内容中,不仅蕴涵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而且还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提供了机会。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朗读。

  首先,角色朗读。例如:文中有许多让小朋友感兴趣的角色,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训练朗读,体会每个动物的不同特点以及说话的语气。在感受小路的美丽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导学问题:当你走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会有什么感受?由学生自己的感受引出文中兔姑娘和鹿先生看到美丽的小路时发出感叹:“啊,多美的小路啊!”并进行分角色朗读,感悟朗读语气,从而来体会文中的感情。

  然后,比较读。1、“美丽的小路”不见后动物们的神态语言与先前的感受对照读,把自己融入文本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2、比较带有问号、句号、感叹号的句子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小组练读,体会这三种句子的语气。教师相机指导。

  最后,表演读。在感受了这条美丽的小路之后,课件出示被破坏的小路图。让学生谈谈体会后将课文的5—8自然段来演一演。在小组内排演,再在全班抽小组进行比赛,评出表演最成功的同学颁发“最佳表演奖”。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小组读、个别读、挑战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学生自己的感情体验,代替了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捂住了鼻子”、“皱起了眉头”、“一拍脑袋”,学生的表演是那么贴切、自然。生动自然的表演,把单调枯燥的言语配上动画,让学生配上动作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还符合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劲头。这是对语文内容最好的诠释,是学生个人情感最好的渲泄。

  五、开放实践、合作交流

  (点课件)

  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当学生充分朗读、尽情表演之后,产生了疑问: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小鸭忽然一拍脑袋,“这都怪我”。小鸭为什么说“这都怪我”。我不忙着让学生回答,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布置的调查“我们校园的垃圾从哪里来?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呢?”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设计,理解先生的“这都怪我”这句话。并让学生告诉动物们怎样才能做到让小路一直和大家在一起。学生想出了许多值得一做得好办法。如:安放垃圾桶、每天安排人值日、树立一个“不乱丢乱扔”的警示牌等。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让课堂成为社会、学校教育的连线,又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增强了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意识。

  六、指导写字

  (点课件)

  在指导写字的这个环节中,我觉得重点指导的是左右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让孩子自己观察之后说出来,教师作相应补充。例如:明字和净字要注意写得左窄右宽。“起”字和“赶”字的走字旁,笔画要伸长略平些,注意要写得外大里小,捺是平捺,要拖住“干”字和“己”字。

  七、拓展练习

  (点课件)

  最后,我结合课文,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 我做学校“美容师”?根据一年级孩子的调查、表达能了力的特点,我设计了下面的表格供孩子学习。

  我们的学

  校美吗?

  校园的垃圾

  是从哪儿来的

  我这样为学校美容:

  这样既拓展了语文课程资源,把净化校园、环保知识收集宣传引入语文学习的园地,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给孩子们提供了学习、展示的舞台。

  教学板书

  根据板书应简单、美观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

  11、美丽的小路

  J I

  美丽----脏、臭-----美丽

  既表达出了课文得主线,又显示出了道德主线。以上就是我个人在教学中一些粗浅的看法,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的大家

  辅助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使识字与阅读课成为了学生最大的乐趣,将有限的课堂延伸到了无限的生活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大语文观。

语文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我说的课是浙江义务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文《葛洲坝工地夜景》,文章写了我在葛洲坝工地上看到的热火朝天的紧张劳动场面,赞扬了劳动人民巨大的力量和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贡献。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抓重点句帮助理解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学好这种方法,又能为下一单元学习抓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方法打基础,本课又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所以在本课学习中,若能更好地领会这种学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本课教材,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根据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8个词语。

  2、学会根据重点句帮助理解课文的方法,这是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决定的。

  3、理解课文,体会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力量和伟大贡献。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为本课文字优美,感情丰富,所以确定这一目标。

  教学重点: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所以我确定目标2学会根据重点句帮助理解课文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力量和伟大贡献。这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而且要从文章中的词句中去挖掘出人民的力量和贡献,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确定这一目标为难点。

  本课我将分3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习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并理清脉络进行分段,找出重点句

  第二课时:抓重点句学习课文

  第三课时: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进行仿写

  教法:

  我想主要采用重点词句突破法,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抓重点句帮助理解课文这一学习方法,落实教学重点。同时还采用情境教学法,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文章,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专场迷人的夜景,通过老师生动而充满激情的语言、课件、录音等手段,使学生入情入境,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课文;采用举一反三,学法迁移法,因3、4自然段结构相似,用此方法能促使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转换的过程。

  学法:

  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好的办法,而本文感情丰富,更是适合用此方法;另外,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读-划-品-想-读等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充满激情的导语,将学生引到美丽迷人的葛洲坝工地,使学生入情入境,一下子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从而产生课文的兴趣。紧接着简介葛洲坝的雄伟,为下文体会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力量物伟大贡献作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三、检查预习,学习新词

  四、理清脉络,分清段落

  五、找重点句,初步落实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再次读后,很容易能找到两句话:

  (1)课文开头第一句,(2)第5节第一句

  在此,应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句话的意思,再确定重点句,这时,学生的思维会入于积极活跃状态,从不同角度分析出第(1)句是概括课文了主要内容,第(2)句点明文章中心,所以要确定第(2)句为文章的重点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读重点句

  二、理解重点句,引导质疑

  1、让学生反复读重点句,然后问: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由质疑入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智慧,并能找准教与学的起点,起到教学导向的作用。

  2、梳疑后,归纳出三个问题:

  (1)作者目睹到怎样的工地夜景?(2)从哪里看出大坝凝聚着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智慧?(3)作者为什么要高喊人民万岁?

  三、抓重点句,根据问题(1)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领会葛洲坝的美丽和巨大作 用,初步领会感情

  1、学生速读课文,划出写葛洲坝工地夜景的句子

  2、出示第二节课文

  (1)这句话运用比喻写法,写出大坝的美,所以我采用先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你怎样感受到大坝的美--引导仙女、珍珠、宝石分别指什么,从而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大坝的美,为了深入理解,我再通过CAI课件播放,让学生再次感受美,最后让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读这句话。

  (2)这么美的大坝有什么用呢?引导读第5节,理解夜明珠指的是葛洲坝建成发电后各地的电灯,从而领会大坝的巨大作用,为理解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干是为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铺垫。

  四、抓重点句,根据问题(2)学习第3、4自然段,深入领会感情

  1、先扶学第3自然段

  (1)读:读段落

  划:划出写了哪些工人,他们在干什么

  品:从哪些词句中最能看出工人们的劳动热情和智慧

  想:闭上眼睛联想当时场面,加深理解

  读:进行感情朗读,通过个别读、小组读、比读、齐读等方式,体会工人紧张地为建大坝而不分昼夜地紧张劳动

  (2)总结学法

  2、迁移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4节,既理解内容,又形成自学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反馈后,教师帮助理解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因为这几个比喻句表面上看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这样比喻及作者倾注在句子中的感情理解起来就较难,所以我先采用播放由工地上各种声音合成的录音,再播放一些合奏曲、交响乐,让学生比较这两种声音的异同,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达到领会作者内心的感情。

  五、抓重点句,根据问题(3),升华感情

  再读写大坝作用的句子,理解人民万岁,及作者当时的心情,达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最后让学生饱含深情地读课文结束本堂课的学习。

  第三课时

  一、指导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二、选自已喜欢的语句再进行朗读,背诵,达到积累的目的

  三、仿写练习《参观____》

  板书:

  5 葛洲坝工地夜景

  迷人:你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

  大坝

  作用:夜明珠撒遍祖国大地

  迷 人 人 民

  的

  夜 景 工人:紧张工作

  劳动情景 万 岁

  声音:像-像-像-像-

  板书的设计既能突出抓重点句帮助理解课文的特点,又能提纲挈领地将课文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起到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的作用。

  总之,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让学生积极动脑,发展思维,同时注重学法指导,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培养语感,读中陶冶情操。

语文说课稿 篇3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

  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说课稿大自然的语言: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语文说课稿 篇4

  说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

  说教材: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看图学文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下面我重点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随文理解字义。(2)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嫩容的基础上,学会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人物心情,读准相应语气。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分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巧设导言,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前在的内动力,消除大部分城市儿童因地域差异和生活经验贫乏的障碍,我首先播放录象,这段有声有色的录象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所吸引。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巧妙导入新课:青蛙妈妈生下小蝌蚪就离开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它们就到处去找妈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整体感知,明了大意。

  三、这一环节我坚持从整体入手,图文结合的方法。

  1、投影演示。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想:每幅图画的是什么?再把这四幅图连起来观察思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就使观察更完整、更系统,在直观上使学生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有了鲜明的感性认识。

  2、从图入文。根据低年级儿童爱看动画片的特点,我请学生边看动画录象边听课文范读录音,一方面使学生直观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语音、语调等朗读技巧。看完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重点检查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三、精读品味,参悟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渗透了学法指导,侧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略讲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2、精讲第二自然段,层层深入,渗透学法。

  3、首先投影演示,使学生了解小蝌蚪此时长出了两条后腿。

  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活动投影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同时在“体会人物心情”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所限,理性思维尚处在萌芽阶段,于是我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对比理解(“游过去”和“迎上去”换位比较),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紧紧围绕“迎上去”一词及时追问:小蝌蚪为什么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联系你的日常生活体会一下它此时的心情?这样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无疑降低了教学难点的坡度,使低年级的朗读指导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8个小节一韵到底,朗诵时显得铿锵、悠远、激情。在方法上,本诗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为一体,反复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突出了诗歌直接抒情的特点,每个小节中景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境的再现(如,“军舰长风破浪”)都极具匠心而融情,使无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声、直观、可感的载体。

  另外,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 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说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欣赏:祖国风光,配乐《长江之歌》。图片举例。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图片,富有激情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诱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交流资料

  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收集的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资料举例:

  “枫桥的钟声”:(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漠的孤烟”:《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佳节之一,人们在这一天的重要活动,就是赛龙舟,这一民俗,由来已久。相传战国楚三闾大夫屈原眼看祖国灭亡而报国无门,自投汩罗江而亡。当地居民为防止水中鱼类咬坏屈原尸体而在江中遍撒鱼食,划舟保护,后有神鱼将屈原尸体驮至他的故乡秭归。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划舟来怀念屈原,这一天就是五月初五。如今,端阳龙舟竞渡已形成为群众性的水上体育运动。

  哈达:哈达是藏族最珍贵的礼品。据传说,黄教祖师宗喀巴时代已经在西藏高原形成了互赠哈达、表示敬意的习俗。另有一种民间传说,声称菩萨的佛光,天上的祥云,都是幸福无疆、吉祥如意的征兆。于是,下界百姓,争相模仿,互赠哈达,以取吉利。哈达是一种工艺水平很高的编织品,有白麻织的,也有茧丝织的,长度二米、三米不等。哈达的颜色有四种:红、黄、蓝、白。上面编织着莲花、宝盖等宗教的八宝纹图。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早在西汉初已出现。芦笙大小不一,管的数目也不尽相同,从单管、双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较常用的是六管芦笙。六管芦笙的构造,是用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二排插入木制的笙斗;每管的根部各装一个铜质簧片;管的下端各开一个小孔,吹奏时手指按孔发音。芦笙多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经过多次改革,先后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芦笙出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的查找资料、积累资料的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要试着让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

  四、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⑴ 读准字音。 幻灯片出示: 翱翔、莽莽、昆仑、水浒、女娲、大禹、萦绕、蹒跚、敖包、铭记、焊接、璀璨、芦笙、唢呐、竞相。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重点是多音字:刚劲(jìn jìng)、哈达(hā hǎ)

  ⑵ 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本的东西,必须掌握。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这样处理,一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节约了课堂时间。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一个儿童的口吻生动地说出人和树的关系:人类保护树木,树木为人类造福。

  全课共有三个自然段,两幅插图。

  第一段写的是在什么地方有这么一棵小树。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我家的门口有什么”说话。

  第二段写的是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让小树暖暖和和过冬。所配插图画面是:爷爷在认真地给小树的树干捆绑稻草。

  第三段写的是天热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让爷爷在树荫下乘凉。所配插图画面是:夏天,小树枝叶茂盛,爷爷悠闲地扇着大芭蕉扇,在树荫下乘凉。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知道课文中的“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要切实引导学生把词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课文中准确地理解意思,使他们初步学习到联系句子、联系课文理解词句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过程

  课文有三个自然段五句话,写天冷了,爷爷爱护小树,照顾小树;天热了,小树给爷爷遮挡烈日,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文字活泼,富有情趣,且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根据课文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本课第一课时可通过“听、看、读、演、议”进行教学。

  1、听──创设情景,移情入境

  良好的情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出适合课堂教学的情景,给课堂学习打好基调,对于接下去的教学非常重要。所以我在学习课文之前,通过一系列的声音感悟,把学生带入了寒风刺骨的冬天、烈日炎炎的夏天。让他们设身处地地为爷爷和小树着想,为后面的看、读、演、说,奠定良好的感情基调。

  2、看──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新课程其中的一大改变就是图文并茂的课本。课文中的插图其实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而且新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学生的观察能力、说话能力等,教师就要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我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是说话能力的培养。

  3、读──弄懂课文,培养读书能力。

  课文比较短,而且通俗易懂,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指名读、同桌对读、齐读、赛读等。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

  4、演──深化理解,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教材只是例子,可以灵活运用,借助文中直观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爷爷和小树是怎样友好相处的,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

  创设情境:大屏幕展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在黑板上画出大大的房子,并配以合适的音乐。

  让学生3人一组分别扮演爷爷、孙子和小树。尽量让更多的小组有机会上台表演,要求在课文基础上有所发挥。

  例:

  孙子:爷爷,外面这么冷,您在干什么呢?

  爷爷:我们冷,小树也会冷的,我要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它就不会冻坏了……

  小树:(微动着树梢,用双手做树梢)谢谢爷爷,我真的不冷了,以后,我也会帮助您的。

  5、议──发散思维,增强环保意识

  本文的情感目标主要是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通过四人小组的讨论交流,让学生的情感能进一步得到升华,从而体会到爱护小树是人人都要做到。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单元目标:

  通过对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欣赏,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戏曲的能力。

  2、大纲要求: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3、教材特点:

  语言优美动人,情景交融生辉。

  4、学生特点:

  对戏曲感兴趣,具有诗词鉴赏的经验。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心理。

  (3)学习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意境的方法。

  (4)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鉴赏曲词的音韵美

  (2)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说教法

  1、诵读鉴赏法

  2、合作探究法

  3、同步迁移法

  五、说学法

  1、资料搜集法

  2、替换想象法

  3、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首曲词,借助资料搜集,合作鉴赏。

  1、初步感知:有感情朗诵。

  2、深入探究:合作鉴赏。

  3、同步迁移:搜寻具有相同表现手法的诗词曲。

  (二)导入新课:

  展示《长亭送别》昆曲版,连环画版,回忆课文内容,并营造惆怅哀伤的情境。

  (三)曲词鉴赏:

  1、本组派代表完成:

  (1)有感情朗读曲词。

  (2)展现全组对曲词的鉴赏感悟。

  (3)针对本曲词所用表现方法,在已学的诗词中延伸迁移。

  2、其他小组对鉴赏进行评价

  3、教师指导鉴赏,引导迁移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同步迁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四)方法总结:

  如何画尽愁与恨:

  1、借助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情景交融)

  2、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

  3、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营造意境

  (五)课堂结语:

  清人杨芳灿曾说:"声声是泪《长亭》曲,道尽千古离人意。"张生与崔莺莺这份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宛如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而且将在更加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长流不息。

  (六)课后作业:

  背诵最喜欢的一首曲词,并写下鉴赏感想。

  (七)板书示例: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

  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点染

  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

  抑之情。

  后两句写离人之情,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

  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凝重

  的离愁,蒙上了沉郁忧伤的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

  化而为一,营造了委婉深沉,

  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同步迁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如何画尽愁与恨:

  1、借助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

  2、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

  3、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营造意境

  谢谢

语文说课稿 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拓展探讨,了解“月”的不同的象征义。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三、教学难点

  1.要求学生结合诗中的情景意象推敲炼字,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理解诗中景、情的融合,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四、教学手段

  1、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诗歌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采用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使学生感受与领悟“月”的丰富意象。

  3、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八月太子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鄜州的妻子。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

  (二)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由画面的月亮引出话题,要求学生回答看见月所产生的联想,得出结论:同一轮明月,在不同人看来,是有不同的象征义的。再引出杜甫的望月诗《月夜》。

  (三)朗读

  (四)交流研讨

  1、在诗歌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

  2、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思亲之情的?

  3、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

  4、妻子明明有儿女在旁,为何诗中却说妻子独看月?

  5、妻子的思念程度如何?

  6、诗中仅仅表达了离别思念之情?

  7、诗歌主旨

  8、诗眼

  9、指导朗读

  (五)拓展探讨

  1、杜甫其它写月诗

  《月夜忆舍弟》——怀乡思亲情深意切。

  《江汉》——怀才不遇悲情绵绵

  《后出塞五首》(其二)——边塞苦寒苍凉悲壮

  《客夜》——天涯作客孤独凄凉

  小结:同一轮明月,同一位诗人,由于时、地、心境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象征义。

  2唐宋其他诗人望月又产生了什么遐想,思怀、失意、永恒、高洁等

  (六)总结

  月的象征义非常丰富,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月的象征义也在变化发展。

  六、课后反思

  1.教师定位。

  在课堂各环节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提纲契领的讲解之后,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最后教师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受益。

  2.学生定位。

  始终把学生定位在课堂主体的地位,对学生采取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集体合作、共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课前指导学生查找资料,鼓励学生利用校图书馆馆藏书籍和网络信息资源,充分搜集占有资料,并进行归纳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的看问题,让他们的思维火花互相碰撞,最终形成正确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了学生研究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3.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在这堂课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4.教学的互动性——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层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盘旋上升,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坡度,努力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附人评诗常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或主旨的关键词语.请指出《月夜》中的“诗眼”。

  “忆”。既然“忆”是诗眼,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也就是说它能串联起整首诗,那我们就围绕着这个“忆”字来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诗。

【【实用】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

2.【实用】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3.【实用】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4.实用的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5.【实用】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6.实用的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

7.实用的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8.实用的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上一篇:语文说课稿 下一篇:数学说课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