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4-11 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画杨桃》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2、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说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3、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朗读体会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书形式之中,以具体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画画态度,感悟父亲对“我”的教诲。

  2、角色体验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老师,当作文中的“我”。 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想象说话:为什么同学们对我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由此进行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获得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五)、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六)、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七)、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立论文。议论文单元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重点是要领悟作者是如何敏锐的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的;同时体会文章语言犀利、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等特点。

  这篇议论文在论据运用和论证方法上较为清晰,重在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尊重客观实际,以人为本,全面考虑问题,并通过丰富的联想来揭示中心论点。

  二、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2、理解课文中两个故事的道理,从而养成勤于动脑筋思考的习惯,能从故事中书本中、现实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3、学会多角度的理解问题。

  教学重、难点:从课文中两个故事的分析理解得出文章的论点。

  三、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材处理:

  教师启发引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到手、脑、口、心、耳并用将课文故事情节进行创造性浓缩,借助课件创设情景并配以图片,将课文作范例,让学生举一反三,学有所获。

  教学方法:

  情景激趣、启发引导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式学习、五动学习法(“脑动、口动、心动、手动、耳动”)

  根据课文范例活学活用。

  四、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分别是一、课件导入激趣;二、教师指导分析13-19段“晏子使楚”的故事:三、学生小组自主学习1-11段“牛顿开猫洞”的故事。四、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论点,找出论据和论证方法;五、学生小结本堂课收获。六、拓展延伸:在故事里领悟道理;多角度思考问题;七、课后反思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用课件播放“晏子使楚”的故事启发学生要学会在故事中去领悟道理,引出新课。

  (二)教师指导分析13-19段“晏子使楚”的故事:

  课件展示:

  1、楚国人和晏婴就门的开设问题上观点有什么不同?

  2、他们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楚国式”以人为准——这里的标准其实是人的身份和等级,

  事实:并非人本身。

  “齐国式”以国为准——以实际情况为标准。

  观点: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3、联系生活转人对中国历来的楚国式的行为方式的批判。学生先谈观点再进行举例论证

  结合课文以中国最古的大学“泮宫”为举例说明了中国历来是楚国式;

  4、由“北大‘状元桥’上走的人不仅限于状元,人人都可进”的例子,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想证明什么观点?

  5、小结:这部分内容中,作者运用了_________论证方法,选用_______论据,证明了_____________的观点。

  (三)学生小组自主学习1-11段“牛顿开猫洞”的故事。

  1、思考:作者用____________论证方法,选用________的论据,证明______的观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2、从人出发:主观考虑事情,不重实际。

  事实:牛顿开猫洞

  从猫出发:尊重客观事实。

  作者观点: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3、展示课件:小猫的话

  师:开猫洞要站在猫的角度考虑,那么人做事情、考虑问题也要从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

  4、情景再现:【展示课件】早自习一学生迟到,手里还拿着一个馒头

  教师甲:将馒头扔到垃圾框;

  教师乙:赶紧接过馒头,对学生说老师知道你一定是有事情耽误了吃饭,先委屈一下,下课了老师给你把馒头送来。

  (四)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论点,找出论据和论证方法;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展示论点相关课件)文中的两个观点是分论点,

  你觉得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什么?故事里面有道理

  (五)、学生小结本堂课收获。

  1、举例论证的方法;运用事实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

  2、在处理问题时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

  3、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在阅读中不断积累知识。

  (六)拓展延伸:在故事里领悟道理;多角度思考问题;

  1、展示“曾参杀人”的故事,让学生悟出故事中所含道理。

  2、考考你的脑瓜子

  (七)课后反思

  六、教学评价:

  对学生采用师评、互评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主要在课堂提问反馈、课堂讨论总结、听说训练展示等环节加以补充评价,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七、时间分配:

  一、课件导入激趣5分钟。

  二、教师指导分析13-17段“晏子使楚”的故事15分钟。

  三、学生小组自主学习1-11段“牛顿开猫洞”的故事8分钟。

  四、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论点,找出论据和论证方法6分钟。

  五、学生小结本堂课收获4分钟。

  六、拓展延伸:在故事里领悟道理;多角度思考问题5分钟。

说课稿 篇3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册里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讲的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小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观赏两岸美丽的风光,如同在画中游。下面是编者整理飞关于本课的说优秀教材: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

  这是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的一篇诗歌,诗歌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漂亮的江南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诗歌我将分2个课时进行授课,这是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

  2.学会由远至近,由左至右地看图;

  3.体会江南风景之美,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爱护环境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

  2.感受江南之美。

  教学难点:

  1.在无法亲临其境的情况下感受江南之美

  二、说教法: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本课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知导入法。温故而知新,运用旧知导入可以为学生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2.境陶冶法。由于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在无法让其亲临江南的情况下,为学生创设一个旅游的情景,让他们可从听觉、视觉感受江南的美。

  三、说学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评价成为学生朗读提高的推动力,同时也在正面、互动的评价中为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为此,在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

  1.读感悟法。

  2.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巩固知新

  一个字由陌生到熟悉乃至识记在心,是需要反复巩固练习的,因此,我选择了用开小火车的形式来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而这种富有童趣的识字游戏有效地避免了识字的枯燥,巩固了生字识记。

  2.创设情景,激发想像

  在复习完生字词之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即将坐火车出发去江南了,你们准备好了吗?那么,现在让我们带上生字宝宝一起出发吧。这样我们可以从语言上为学生营造一个想像中的旅游情境,激发学生对江南进行想像。

  接着,我再以一个导游员的身份向学生简单介绍江南,让学生对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学习下文打好基础。

  3.配乐朗诵,渲染气氛

  本环节我将会采用以音乐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读一读等来感受江南的美。

  (1)听一听

  在音乐中,我运用语言将学生带入江南之中。哇!同学们看,小小的竹排顺水飘流,两岸都长满了绿绿的树木、禾苗,鸟儿在尽情欢唱,鱼儿欢喜地跳出了水面,江南的景色多美啊!通过配乐来渲染气氛,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想像的情境。

  (2)看一看

  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有很大的跳跃性,他们往往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在这里我有意识地教会他们从远到近,从左到右地看图。看图后引导学生说感想,可以让学生有口语练习机会的同时,也让其对江南的感情加深。我是从两个问题引导的:

  ①远处有什么?近一点呢?再近一点呢?

  ②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你在这样美的风景中,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3)读一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多读、多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为此,我采用了学生朗读,老师解释交叉进行的方式进行教学。

  把课文分为三句。第一句指名朗读,再重点解释顺水流,通过让学生动手贴一贴的方式,帮助其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第一句读给你的组员听,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把鸟儿、鱼儿的欢快之情表达出来。这可以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文章第二句学习中,我将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教学,再次引导学生看图,图文对应。我是从两个问题来引导的:

  ①两岸有什么?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②树木的数量多还是少?禾苗是什么颜色?

  接着再解释什么是禾苗。

  学习第三句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江南是鱼米乡,以及为什么说竹排是在画中游。帮助学生释疑。

  4.课后练习,拓展知识

  课后作业:

  (1)把江南的美丽风景介绍给你的父母或朋友;

  (2)对江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索有关江南的资料。

  设计两个层次的作业,可以有效地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五、说板书

  小小竹排画中游

  江南鱼米乡

  远:房屋、树木

  近:树木、鱼儿、鸟儿、小男孩、燕子、禾苗、竹排

  树木:数量多密

  禾苗:颜色绿绿油油

  相关信息:

  语文一年级锄禾说课设计

  语文一年级:蚂蚁和蝈蝈汇报说课稿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内容分析

  《三亚落日》是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正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象,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漂亮风光的赞美的思想感情。本文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三亚落日的深深喜爱和赞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情感熏陶、背诵积累的好教材。

  根据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主的要求,结合课后四道练习题,我们不难看出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结合课文学会文中的10个生字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是继续进行朗读、背诵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品味中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

  本文安排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把握了识字记词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进一步把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提升体验文本的能力。本文篇幅不长,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没去过三亚,也没亲眼看到三亚的落日。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拟定基本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情感目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任何僵化的教学目标都是不足取的。因此,以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只是一个大致的教学方向,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教条。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要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和生成的教学情境,灵活调动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达成的水平。

  其中目标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也是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本节课教学,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情感感悟法”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使之见于书,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在“读”“画”“悟”进行学法指导,加上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我力求体现以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美言美景,在理解和体验文本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唤起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根据这些理念,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为:

  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

  组织交流,指导朗读;

  品味语句,想像体悟;

  图文对照,指导背诵;

  (一)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在活泼轻快的音乐声中默读课文,看看日落的过程由哪几幅画面组成?估计学生能够找出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二)组织交流,指导朗读。通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描写?”组织学生交流。结合交流,媒体出示相应的画面,再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三)品味语句,想像体悟。主要抓住太阳的变化、海水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如第3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进行的: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不难回答“像孩童”。再进行研读: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估计学生很快就会抓住“红扑扑、抖落、溅出”这些词语体会到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为了让学生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作者对夕阳的喜爱,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并结合动作去感受夕阳“孩童”般的快乐形象。再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由此体会三亚落日那富有诗意的情景。

  学习第4自然段其它两句比喻句时,我也将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我让学生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轻读想像,体会大红灯笼在“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蹦跳的可爱情趣,感受似跳水员“轻快灵敏弹跳入水”的日落情景。

  三亚落日的全过程,我紧扣文中三句描写落日的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并穿插课件中相应画面的播放,通过引导点拨、朗读品味、想象日落时变幻奇异、瑰丽无比的大自然景象,从而深深体会到三亚风光美,在这样饱含诗意的地方看那么美的日落,使学生对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转化为发自肺腑的感受。

  (四)图文对照,指导背诵。课的最后,我将留5分钟左右,让学生先理后背,逐段击破,再连段成篇进行背诵练习,以竞赛加星插红旗来激励学生,提高背诵能力。让优雅活泼的日落画面定格在学生脑中,让诗意的文字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感悟理解——品味深化——积累运用之目的,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类似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完课文,进入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我设想让学生观察我们这个地方的日出或日落景象,进行一次小练笔,学习作者用丰富的词汇,正确生动的比喻、拟人等写法,进行写作练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简洁、概括、重点突出的板书能给学生一目了然,加深理解。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看图作文是借助图画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写话要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快乐的儿童节》这篇看图写话,以图片的形式讲述小朋友欢庆六一的情景。另外参考新课标对学低年级说话、写话的要求,结合本课教学实际,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写话,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

  4、激发学生自主表达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有序地观察图片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学习兴趣深厚,思维活跃,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另外他们生活经历不丰富,写话水平偏低,写出来的内容空洞,写话后还不会自己检查修改。因此教学时我先采取谈话法,激发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接着,用引导法,帮助学生看图理解图意。对于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看图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但是完全看懂图意还需要引导。所以我只要引导学生们去看图,他们就能很快看明白图意。然后,用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们分小组说说图上的内容,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并从中感受写画的乐趣。最后,要求学生把图片上的内容写下来,并加入自己的联想,训练他们的写画能力。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谈话导入——看图解图,练习说话——展开想像,拓展内容——看图写话。

  (一)故事导入引起兴趣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六一并不陌生,幼儿园时也过过六一儿童节,因此他们对这节课也比较感兴趣.并且让学生明白六月一日是儿童节的基本常识。

  (二)看图解图,练习说话

  这一环节就是引导学生与老师双向交流给大家自主表达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

  我会先让孩子们把这四幅图先浏览一遍,提出一个问题:

  现在每位学生差不多都会对图片上的内容进行简单地叙述,但是可能有的语言组织能力差一点儿的学生会表达的还不够完整、准确。现在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分小组说故事。

  把同学们四人一组自由分组,给大家五分钟至八分钟的时间自由讲故事说内容,看谁的说得得更通顺、具体。这个环节不仅体现了新课标中的合作学习,也给大家一个提高自己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并从中体味与伙伴们分享内容的轻松和快乐,还能给写话能力差的同学一个学习的机会,听一下别人是怎样用自己的优美语言来讲这个故事的。

  (三)展开想像,拓展内容

  (四)写下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写话是在说的基础上进行的,说好才能写好,怎样说的就怎样写。现在可以让学生们写话,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加以整理,使它完整、具体、有序地串联在一起,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排列起来,这样写话的基本思路就清楚了。要求学生写完整、通顺的句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200字,还要注意写完后要自己读一遍,进行修改,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师生双向交流为主,以引导学生自主表达为辅,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为了降低起始阶段写作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注重培养思考、表达能力。”因此,这次看图写话训练中我让同学们先观察、思考,再帮助他们分析图意,然后讲练习说话,这样待他们握笔在手时,学有东西可写了,从而激发学生对写话的浓厚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努力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写作内动力,就能使学生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使写话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事儿,从而迎来一个收获的秋天。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音社小学音乐第八册第六课《风景如画》中欣赏课《森林的歌声》。森林的歌声通过音乐向学生展现了一幅美丽的丛林画卷,通过参与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音乐的美。

  二、 说学生

  四年八册的学生已经快要进入五年级,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同事具有一等的逻辑性,孩子们喜欢创造,喜欢探索,喜欢通过活动获得感知。

  三、 说教法

  在整个欣赏过程里面均应用奥尔夫教学理念,并引入国家教育部推广的儿童音乐剧进课堂理念。用参与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法、律动法、多媒体情景创设等。

  四、 说学法

  小组合作法、游戏法、参与法等

  五、 说教学准备

  交互式电子白板、PPT、音乐编辑软件,钢琴等

  六、 说教学目标

  1、能从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并能参与音乐表演、具有一定编创能力。

  2、在欣赏过程中,用图谱的方法区分音乐主题,理解曲式结构。

  3、通过乐曲欣赏感受音乐美、自然美。

  七、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参与音乐表演、区分曲式结构

  教学难点:区分曲式结构

  措施: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PPT、音乐编辑软件等现代教学设备,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从而解决难点问题,将重点问题轻松解决。

  八、说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创设置身森林的情景,在这个神秘的森林中住着王子和公主兄妹。让学生在穿越森林寻找公主王子的游戏中参与音乐、感受音乐。

  教师语言描述一片神秘的森林,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是什么样子。2、教师用蛙鸣筒敲击节奏,学生随节奏走进所创设的森林情景中。

  此时,交互式电子白板中PPT播放森林图片,使用PPT激光演示笔播放音乐,记形象,又方便快捷,摆脱键盘鼠标的束缚。 这样设计

  1、培养学生想象力。2、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稳定拍、并训练学生自我空间感。

  (三)感受音乐

  1、初听引子部分

  要求学生随音乐节拍和情绪律动,感知音乐,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 。此时交互式电子白板中PPT播放森林图片,使用PPT激光演示笔播放音乐,记形象,又方便快捷,摆脱键盘鼠标的束缚。感受A主题

  2、初听A主题(森林中游戏)

  随教师用小跳步进行游戏,让学生感知音乐稳定节拍。课件播放音乐

  3、复听A主题

  由学生自己创编游戏,发挥学生编创能力。课件播放音乐。

  4、感受B主题(森林中的舞蹈)

  创设森林中有王子和公主,他们喜欢跳舞,在见到他之前,排练出一个舞蹈与他们共舞的情景,通过舞蹈熟悉乐句。、在律动中轻松感受乐句这一音乐元素。同事融入舞蹈元素,让学生更加关注音乐,更形象感受乐句变化。

  5、感受C主题(森林采花)

  a、初听C主题

  创设森林中菜花献给公主王子的情景,让学生感受高音6这一音乐元素,并能应用到律动中。学生在围城圈行走在高音A时做采花动作,教师用三角铁进行引导

  b、复听C主题

  学生离开教师三角铁引导在高音A出做采花的动作。让学生能准确感受高音A的出现,提高学生音乐听力。

  (四)、完整聆听、参与音乐

  1、完整初听

  a、学生随教师用图形记录乐段变化

  初听时出示图形谱,设问共用了几种符号记录音乐,教师为主题音乐取名ABC,聆听时用手律动区分不同主题音乐。这样可以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准确区分主题音乐,通过聆听乐曲中有谁的叫声更加激发学生的聆听欲望。在这个环节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与PPT动画功能结合,让图形谱的符号随音乐节拍而出现,更加直观,更加生动,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b、揭示课题

  教师通过设问,让学生说说在初次完整聆听音乐时听到的叫声。让学生学生猜乐曲名称,让后教师揭示课题,简要介绍乐曲创作的背景。让学生更加想了解乐曲并积极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提高课堂效益。

  2、 处理主题音乐

  教师出示主题音乐色块乐谱,让学生辨别具体那条个主题音乐。

  2、再次聆听不同色块的题音乐,设问用的是什么乐器演奏。

  3、用唱名演唱色块中的主题音乐。

  4、引导学生了解主题音乐中的音乐元素(稳定拍、乐句、高低八度、高音 la),

  3、完整聆听,区分曲式结构

  用之前的律动引导,交互式电子形象出示图形谱予以辅助,要求学生根据不同音乐主题不同活动进行律动,并记清音乐主题出现的顺序。设问什么地方没有用符号标记。讲解回旋曲:式引子ABABCA尾奏。这样可以更加形象帮助学生区分曲式结构,轻松解决重点、难点。通过图式直观展示让学生轻松掌握回旋曲式这一音乐知识。

  4、参与表演音乐

  学生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节进行音乐表演,检验对音乐主题的掌握情况,通过音乐表演,让学生的学习注意曲线保持在高位,同时轻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音乐主题及曲式结构。

  (五)拓展创编

  1、学生分组对三个主题进行全新排列出自己的回旋曲,并取名,教师用音乐制作软件为她组合

  2、学生对自己重新组合的音乐进行创编表演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全体参与到音乐创作中。同时巩固回旋曲式这一知识点。

  谢谢大家,以上就是我设计的欣赏课《森林的歌声》。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学习本组课文要完成的目标是: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1.课文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2、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我班学生多数思维较活跃,课堂上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孩子天生就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 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只需精心设计好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的探究,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共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我在这里重点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着重理清课文的脉络,切实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读、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2)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

  教学重点: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使学生人人有机会与文本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动,敬佩,震撼等感受,使学生真切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熟读课文;搜集海鸥的图片资料。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品读送别段,感悟海鸥情

  过渡:海鸥善解人意,是人类的好朋友。海鸥把老人当朋友,老人把海鸥当亲人,海鸥已经和老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导入课文)

  1、学生自读15~17自然段,感受海鸥送别老人的内容。

  2.提出自读要求:意想不到的事是什么事?你又怎样的感受?进行批注。

  3.学生再读课文,快速阅读,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5、小组内进行交流。

  6、全班交流。(进行交流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

  [勾画、批注已成为高段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笔,“不动笔不读书”]

  a、师: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海鸥的心情吗?

  (预设)生: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焦急万分、心如刀绞般疼痛,等等师: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预设)生:因为老人十多年来,一到冬天,就每天必来给海鸥送食物,和海鸥做伴。

  因为老人把海鸥看作是自己的亲人。

  ……

  b.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飞、叫、站”等研读课文,感悟海鸥情。

  师: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谁是你的亲人?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师: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 海鸥和老人、动物与人类之间有血缘关系吗?很显然没有 。但是,老人把海鸥当作了自己的亲人,海鸥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了。文中哪一句话直接点出了海鸥是老人的亲人?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和图片。

  ①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瞻仰”写出了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

  从“急速”一词,我感受到了海鸥那种焦虑、急切的心情。

  师:你还从哪里读出了海鸥对老人亲人般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交流,随机出示cai课件。

  交流1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①海鸥看到照片,为什么翻飞盘旋,连鸣带叫,姿势跟平时不一样?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只海鸥,你会怎么想?(预设答案:海鸥通人性,可能是悲哀,也可能会感到吃惊,会有很多问题,会……)

  交流2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生:从“纷纷”一词,我体会到这么多海鸥行动一致,似乎有谁在无声地指挥。

  “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白翼天使”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对老人的一片深情。(指导学生朗读,读好这句话)

  交流3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师:这里两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飞”呢?

  (预设)生:因为海鸥们意识到就要和老人永别了,所以希望能阻止我们拿走遗像,希望能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老人的遗像能停留一会儿,所以用“扑”比较好,更体现出海鸥们那种伤痛,那种无奈,那种急切、焦虑的心情。

  师:这么多的海鸥快速扑来的景象是多么壮观、美丽啊!这么多的海鸥来送别老人,这场面是多么悲壮啊!一起读读这两句话,读出美丽的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学生朗读)

  接着,教师出示说话练习“海鸥的心里是老人,海鸥在鸣叫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把前面的课文说进去)

  [设计意图]

  本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生生交流的思维碰撞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及海鸥回报以老人的爱,在引导交流体会的同时,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说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

  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和心地交流,是生命和生命地对话。此环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先整体感知再深入感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不仅仅是停留在字、词、句、段、篇地教学上,停留在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层次上,而是充分引导学生的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朗读中去意会、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老人与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老人和海鸥的情思,和作者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二、深情朗读,升华情感

  1、学生自己深情的朗读触动自己心弦的段落。

  2、指名朗读。

  三、表达祝福海鸥老人 ,出示cai课件。

  1、老人离我们而去了,许多人来送他,没有悼词,没有哀乐,只有那张与海鸥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随,你想不想来祝福一下老人?假如你是海鸥,你会怎样祝福老人?假如你是人们,你会怎样祝福老人?

  2.如果那位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说什么?(预设答案:老人可能会说:再见了海鸥,我的朋友;孩子们,人类是爱您们的;……)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使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些。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让学生读懂作品,领悟真谛,通过超越文本的读书让学生变得智慧、变得美丽。

  四、总结话和谐,激发和谐情

  1.我们回头想一想,课文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写具体的,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的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2.同学们,课文学到这,我想大家一定悟出了一点小道理,谁来说说?

  五、拓展延伸,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回报以爱。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2、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在使学生用心灵颂读,用心灵倾听,用心体验,用心灵表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们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走向新的课堂,开始新的探索。

  【板书设计】

  21 老人与海鸥

  老人喂海鸥情深深

  老人谈海鸥情浓浓

  海鸥送老人情切切

  [设计意图]本板书设计彰显了行文思路,凸现了文章主旨,画龙点睛地浓缩了文章的内容。

  【特别建议】

  语文教学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作出周密的安排。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的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水平之间的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使阅读教学有效,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滴水不漏的,它有时会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课堂教学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只要有利于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要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必去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天安门广场》的学习。是在前面学生通过观察《节日礼物》,体会了从高低、远近看同一景物,看到的范围不一样,今天这节课,教材呈现了天安门广场的一组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和形状,确定照片的拍摄位置,体会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是在一年级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和二,三年级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为学生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二、说学生

  学生已有的能力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材给学生提供同一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判断这些画面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的拍摄位置和方位。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变化想象位置的变化。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法,指导学生通过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比较,讨论,实际操作等活动获得观察经验,提升空间观念,来完成对知识点的突破。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空间能力,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反馈式教学法,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探究、班内交流分享、评价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升华、拓展应用达标等六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将这堂课设计成五个环节完成。

  (一)创设情境

  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 让学生观看天安门广场的一组照片,然后提问学生。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以前学习的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另一方面是借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小组探究讨论、班内交流分享、评价质疑问难

  教师多媒体出示课本58页的上半部分。

  1.师:你发现了什么?

  2.你能提出那些与观察有关的问题?

  3.让学闭上眼想象从正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天安门广场的样子。

  教师出示58页下面的四副图片。

  4.让学生讨论分别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5.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和方法。

  6.评价学生的回答,生评或教师评。

  7.验证猜想;和你前面的猜想有什么不同。

  8.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的中应用,通过猜测、想象、判断推理建立空间想象的意识,培养想象能力,正真体现做数学的理念。

  (三)拓展应用达标

  1.课本59页的第一题。

  2.课本60页的第二题。

  让学生说出是如何判断的。

  3.游戏:出示学校照片让学生说出是从什么方位拍摄的。

  (四)梳理总结,课外延伸

  (五)总结概括升华。

  1.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到过或感受到的因位置不同而画面不同的现象。

  2.谈谈你的收获。

  五、说板书设计

  1.板书上课题。

  2.板书位置二字。

说课稿 篇9

  1、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教学14乘12时,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理解算理。先是渗透了估算的思想,又问学生实际结果怎么算,学生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还自己给方法起了名字,拆分法。然后又通过点子图,教师示范之后,让学生去圈、算,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学生又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结果。真正体验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

  如课前热身、计算14乘12的方法等。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

  3、练习题少而精。

  教师没有进行繁冗的计算练习,而是选取了典型的习题练习,重在让学生掌握方法。

  4、学生上课的听课习惯好、坐姿端正,教师的付出功不可没。

  建议:

  1、学生汇报点子图时,教师可以优化算法,指导学生将12拆成10和2方便口算,也利于竖式的教学,为后面学习乘法分配律做铺垫。

  2、例题教学完之后,可以让学生交换因数的位置算一算,渗透了验算。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2.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3.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4.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5.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

6.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7.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8.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9.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

上一篇:小班说课稿 下一篇:自然之道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