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4-10 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这五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是七年级地理中学生首次接触人文地理的开端,意在让学生了解世界人文的概况,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同学们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通过让学生观察聚落的景观图片,例举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传统聚落的保护意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促进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形成,因而,在整个世界地理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本课主要知识点:

  ①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②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④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都有所了解,这为研究本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其次从学校的地理位置来看,虽然地处城市,但因面向全区招生,可能有部分生活在农村或集镇的学生或者到过乡村旅游,他们都对自己生活的居住地非常的熟悉,这也为学好本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另一方面,文峰中学坚持推进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的模式已有多年,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动手、讲解和评价能力,学生应已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勤于动手能力、上台讲解能力和互相评价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评价等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目标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殊地位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

  ①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②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④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自学、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居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居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与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根据新课标及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为本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设计

  《课标》中明确指出: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制订以下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以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示案导学-交流讨论-精讲评析-练习巩固-反思拓展。教学的理念可概括为“三先三后三促进”。三先三后三促进是指:先学后教,以教促学;先思后启,以启促思;先做后评,以评促能。

  本节课对的使用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按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景观认识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并能通过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和说明其中的原因,故我对设计的要求一是用充当图片展示道具,让学生通过展示的图片去观察其中的地理本质;二是将课置于学案之下,不能让的展示干扰到学生对学案的关注度;三是万一学案不能印刷到位,则临时用电子稿充当学案展示。吃偏饭合上述考虑,我将的展示只设计用于第一个循环完成之后和第二个循环之前,只预计使用十分种左右的时间。

  五、教学过程设计

  考虑到本次区教研室组织的“课内比教学”活动采取的是异校教学,在备课前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亲自去了解,同时考虑到我所抽到的班级毕竟只是才进入初中的一年级新生,在文峰中学涉及先学后教时间不长,故我将先学后教设计为三个层次的循环:即基础知识以个人为主体的先学后教(只涉及到教材现有的文本)、再到综合梳理以小组为主体的先议后教(加深涉及到本节考点的提炼),同时又改为表格这种学生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最后才是综合运用以小组为主体的先议后教(加深到本册考点的综合),这样通过先易后难的自主学习,也降低了教师管控课堂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熟悉学案的程度。

  至于教后的反思,因时间短促,没能形成文字加以研摩,故以聆听各位领导、评委专家意见为主,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评委专家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专题是大气圈的最后一节,是学习了大气圈后的小结。教材通过 四 个典型的大气环境问题来突出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候,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具有前瞻性。 通过了解 地球上出现的 主要 大气环境问题 —— 它们形成的原因 、 对环境的危害 及可采取对策。 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关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上海二期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生了解地球上出现的 主要 大气环境问题,知道它们形成的原因 、 对环境的危害 及可采取对策 。

  教学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 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收集与交流,学会 分析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和发散 性 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 形成 更加强烈的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 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大气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须要有“全球意识”,故确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措施。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 ,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学生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教师讲述在前;学生活动在中,学生评价和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抓住时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

  1、网络收集资料法和汇报交流法——分大组选定研究课题,再分小组合作上网查资料,选取内容,制作地理课件,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法——在收集资料和汇报交流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并推选小组长和汇报交流的同学。

  3、联系生活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4,多媒体教学法-在重点环节探讨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

  三 ,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约2分钟)

  多媒体课件放映城市发展和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的图片,教师配以画外音( 创设学习氛围) :近几十 年来,除了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外,世界经济也在高速发展。我们人类社会的特快列车,在 21 世纪的大道 上 正高速奔向高度现代化的美好未来。你看,城市里到处在建设,到处起高楼,到处盖新房,到处是脚手架。世界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人类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与此同时,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让我们感到不安了。异常的气候现象正对我们生存的环境不断的产生威胁。

  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我们人类的各种活动引发了哪些异常的气候现象?

  学生自然而然地回答:温室效应,臭氧洞,酸雨,城市的热岛雨岛......引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约29分钟)

  1, 出示漫画 “ 地球出汗了!” 并提出问题: 地球怎么啦?

  然后出示 “ 全球气温上升图 ”,提问:

  一百多年来全球的气温有什么变化?

  学生看图后得出结论: 一百 余 年间,全球的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0.3—0.6 ℃ , 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

  教师补充: 甚至有科学家预言,到21世纪末,地球将没有真正的冬天。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 原因之一是温室效应。

  2、研究温室效应的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温室效应的概念、主要温室气体)

  请其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并总结。

  3、教师提出问题: 有人说,全球温度上升,是件好事啊!冬天暖和一点有什么不好呢?可以不用穿棉袄 了。此时引导学生联系上海的暖冬天气,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就很容易理解全球气候变暖。

  请学生思考 :温室效应 使全球气候变暖, 对我们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有哪些影响?

  (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考虑)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 只可能对局部地区带来好处,从全球角度来看,在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造成的损失更大。 简介课文第 104 页专栏《海岛小国的空间危机》。

  教师接着提出问题:看来 弊远远大于利, 那么,人类如何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减少 其 危害 ?可以采取哪些对策呢?指导学生看课文第 107 页找到答案。讲到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之一: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时,引导学生联系朱泾镇上煤气管道改造,有的同学家里已经使用了天然气。

  教师简介课文第 第 107页, 专栏 ,并讨论国际主要气候条约。

  4,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题: 大量植树造林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

  教师总结: 第一,过量排放二氧化碳超过了植物吸收能力,地球仍将变暖。

  第二,温室气体不仅有CO2,还有 其他气体 。 然后指导学生 看课本P 105 页 的 《 主要的温室气体 》 表, 指出 这些温室气体的含量虽小但增长迅速,而 且 难以通过绿色植物吸收。

  此时,学生容易产生误会,认为植树造林没有效果我们就没必要去搞绿化了。教师一定要说明:虽然 大量植树造林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地球的温室效应 ,但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气候变暖,还有调节气候、优化环境等作用。

  5、教师 (过渡) :同学们我们了解了城市绿化的重要性,也知道城市是人类活动影响最大,干预最强烈的地区,那么城市的气候有哪些特殊的地方?

  下面请研究城市热岛与雨岛的小组交流研究成果。(城市热岛的定义、成因、减轻措施和后果,城市雨岛概况等)

  教师总结概括并简单介绍五岛效应。

  6,出示漫画“雨中垂钓”引出酸雨。

  看影片“酸雨”(主要内容: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等)。

  然后出示世界酸雨区图,引导学生指出我国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93年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

  7,简介我国酸雨情况:通过几个小问题使学生掌握我国酸雨的分布及类型。

  8,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11专栏“补天” -臭氧洞

  教师(过渡):大自然不仅给予地球生命、大气和水,还给了它一件“保护层”——臭氧层。但是现在这件衣服破了,它是怎么破的呢?

  教师设问:?什么物质消耗了臭氧层中的臭氧呢它是怎么被消耗的?

  结合化学知识,写出化学方程式。教师可以通过提示或设问,归纳出方程式,解决难点。

  9,阅读课本P110-111相关内容,归纳臭氧洞的影响。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本资料,每个小组用一句话概括臭氧洞的影响,并做好记录。

  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交流归纳“臭氧洞的影响”。

  (三) 课堂小结 (表格形式,约8分钟)

  表格:学生填入相应内容并找出大气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和措施方面的共同点。

  此表格也就是本节课的板书即知识内容要点。

  教师特别强调:1,需要全球协作, 举例我国松花江发生水污染事件 。

  2,发达国家因排放量大,更应承担主要责任。

  最后教师指出:蓝天是全世界的蓝天,地球是全世界的地球。

  (四)布置课外作业:练习册(约1分钟)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神奇的石头》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课本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自然的赠礼”中课题一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审美的眼光重新审视、欣赏身边常见的小石头,感受他们的质朴、自然之美和形态之美。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由浅至深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大胆表现,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则围绕着石头的自然美,对于石头的想象、石头的传说和对石头的创作等进行展开。因此,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在石头上的添画创作。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赏心悦析身边平凡的石头,了解石头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利用石头的不同形状、质地、颜色等特征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艺术活动,感受石头的神奇、质朴、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不同的石头,体会石头的神奇、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石头的形状、质地、颜色等特征进行再创造,使平凡的石头变为艺术品。

  教学用具:一些小石头,水粉颜料等。

  二、说学情

  本课内容主要针对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学生进行教学。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蓝天白云、山川河流、红花绿叶等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小路、河流、大山中的石头随处可见。而小孩子们天性喜欢玩耍,漂亮奇怪的石头形象亦是他们的玩具。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神奇的石头画是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作品。所以,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是先要启发学生想象。在课堂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学生看各种千奇百怪的石头照片,照片中的石头具有明显的特性,学生进行想象没有多大的困难。初尝想象乐趣的学生这时一定会对着自己的石头进行联想,进行讨论,进行探究,课的进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术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最忌讳学生作业只有一种模式,一种风格。解决好想象的问题后,就要解决好如何绘画的问题。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思考创作,从构图、涂色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2、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本课中要做到使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学习观察、体验、探究、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我,则是一个引导者。使学生的创造力在不知不觉中被挖掘、被激发。

  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学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课的开始以歌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为导入,歌声委婉悠长极富感染力,点题和导入一箭双雕,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石头是神奇的,到底多神奇?”我这样问。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播放出神奇的石头图片使得这个悬念瞬息即破。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播放歌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问:从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生: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我的预设是:学生能注意到这句话,因为对石头本来就充满着好奇,本来就是自己喜爱的物品,会唱歌的石头则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让他们由好奇进而想象。接下来的教学就变得顺理成章,荧屏出示五张图片,用以说明神奇的石头会唱歌。

  世界上最大的石头:座落在澳大利亚的艾尔斯石,纯天然的,高出地面348米,长3000米,因为它的大而闻名于世。

  利智复活岛石像:特大的石头,奇怪的人物,是神秘的石头。

  古埃及金字塔:石头建筑,规模宏大、数量之多被世人惊叹为奇迹。

  海南三亚鹿回头:我省本土雕塑家林毓豪的雕塑作品。具有海南特色,黎族风情传说色彩的雕刻。

  海南南天一柱:座落在我国三亚著名的天涯海角,一块最南端的名石。

  石头,自然界中最为普通的东西,在人们的创造和想象中,却散发出神奇的色彩。今天我们就来体验神奇的石头。

  2、探究学习,了解石头。

  荧屏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比较、观察、合作、探究,说说喜欢那一块?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石一木都有美,一山一水都有情。”“美源于发现,更源于创造。”

  (1)了解石头,初选石头(板书)

  图片欣赏的优点是选材容易,可以选取很多典型的例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艺术实践必须建立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上,亲身体验是艺术实践的重要环节。了解石头就是从玩石头和鉴赏石头开始的。

  师:老师带了很多石头,仔细观察,哪些石头你认为比较好看?

  学生选石头。

  选择自己喜欢的石头,从带有玩耍性质的辨别中开始接触石头,并加以自己的理由,这也是进行艺术创造的前提。

  (2)观察石头,展开想象。(板书)

  老师讲一个旅游趣事。今年,老师到广西参观一个溶洞,导游指着一块块大石头,说这是一只老虎,那是一位放牛娃……老师对这些石头赞叹不已。同学们也来说说,自己手里面的这些石头都像些什么?

  生:葡萄、蘑菇……

  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从旁引导。

  师: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让石头更加形象?

  生:画、雕刻……

  师:今天我们就用画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石头,使它们更加形象化。

  看到石头,我们展开了想象,这是创作的源泉。

  (3)教师引导,学生创作

  引导学生以手里的石头为基础,展开想象,然后创作。

  3、训练技能、拓展延伸

  1)欣赏、讨论、探究(板书)

  教师提供一组图片,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让学生进行欣赏、讨论、探究。

  2)作业

  利用手上的石头想象创作一副神奇的石头画。

  3)评价——个性展现

  (1)教师将学生作品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输入电脑。

  (2)展示。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创意。

  (3)教师小结。

  (4)延伸——知识拓展

  关于石头的话题有许多,它的瑰伟、它的坚定、它无言的奉献,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可体悟,生活是美好的,泰山之高,非一石之积,高山需要千千万万的一枚枚石头,才能巍巍壮丽。同学们,假如你是一颗小石头,你想做怎样的石头呢?课后写写自己想说的话,在下节课交流。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课题二《藏在石头里的画》”

  五、说板书设计

  神奇的石头画

  选石头

  外形 色彩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纸的立体表现——纸浮雕》,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说教材: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第5课,是一节设计应用课,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强调了两点,一是欣赏、二是制作。对于这两点我主观认同,并在讲课过程中加以挖掘。首先增加有艺术性的图片,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力;同时辅以适合学生程度的制作材料,降低制作难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眼高手低”。

  说目标:本课是一节既有知识性又有实践性的综合课。认知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本节课中了解面材成体知识,同时学习制作方法;德育目标要求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体会创作的愉悦,与生活相结合,美化生活,提高情趣;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尝试制作一个纸浮雕作品。目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说重、难点:本课的落脚点是制作,因此作为重点的纸浮雕制作步骤,一定要讲清楚,让学生在制作时头脑清晰,有的放矢;针对难点,即纸浮雕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教师旨在引导,侧重学生的思考练习,不做精、高、难要求。

  说教法:本课教法主要有讲授法、展示法、演示法、讨论法。教法的穿插,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展示法、演示法起到一个“视觉刺激”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讲授法在本课应用时要有引导性,使学生有一个“听觉刺激”,从而使学生放松情绪,进入情景。

  说学情:本课针对的是初一学生,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好奇、活泼、情绪饱满:但胆小、上课发言讨论不充分、动手能力相对不足。针对学情,本课以赏带练,边看边讲,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同时,降低作业要求,使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从而“放下包袱,开动脑筋”。

  说过程:本课教学过程遵循这样一个主线,了解知识—欣赏图片—学习方法—尝试制作。(这样安排使本课脉络分明、层层递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领路人”。)

  导入新课:纸既是艺术的载体,又是艺术品,通过精巧的双手我们 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一、了解纸浮雕基本知识:

  1、什么是纸浮雕? 展示教师作品《龙》 思考讨论

  2、材料:

  1)纸质材料:包括硬纸、软纸、白纸、彩纸; 举手回答

  2)其他材料:剪刀、刻刀、铁笔、格尺、胶水;

  二、纸浮雕作品欣赏:屏幕展示

  1、欣赏:教师讲解; 欣赏观察

  1、欣赏思考:纸浮雕作品的制作方法? 讨论回答

  三、纸浮雕作品的制作方法及技巧:屏幕演示

  1、折:直折、曲折(利用铁笔或油笔); 静听了解

  2、剪刻:剪刀(直线部分)、刻刀(曲线部分); 练习

  3、卷:铅笔卷(软纸)、格尺抽、桌边磨(硬纸);

  四、纸浮雕作品的制作步骤:

  1、造型设计:构思形状、大小、色彩并画好图形; 静听思考

  2、分部剪刻:将画好的图形分步骤剪刻;

  3、组合粘贴:将各部分进行组合粘贴;

  4、进行调整:整体观察,调整局部。

  五、互动练习:

  1、 利用工具制作一幅纸浮雕作品; 静听

  2、 要求:合理利用工具、材料; 尝试创作

  制作干净,合作完成;

  六、板书设计:

  5、纸 的 立 体 表 现——纸 浮 雕

  一、纸浮雕的基本知识: 三、制作步骤:

  1、什么是纸浮雕? 1、造型设计:形状、大小、色彩;

  平面——半立体 2、分部剪刻:

  2、材料: 3、组合粘贴:

  二、制作方法: 4、整体调整:

  1、折叠:直折、曲折; 四、课堂互动:

  2、剪刻:剪大、刻小; 1、小练习:折纸、卷纸;

  3、卷:3种方法; 2、制作作品:合作完成;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图(例1主题图)所示,环保分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①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

  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名队员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

  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

  (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指出:思考讨论交流中,可看图说方法,也可以动手算一算)

  ②交流汇报,总结方法——移多补少(结合课件展示)

  汇报中,教师:

  一是结合课件直观展示队员收集的`数量,强调指出他们收集的个数“不一样多”并板书:“不一样多”;

  二是学生汇报将多的移给少的时,结合课件展示移动方法,启发学生说这种方法可简单概括为几个字?(“移多补少”,同时板书)。

  三是质疑:移多补少后,他们平均收集的个数一样多吗?是多少?这个数叫什么数?,学生认识明白后在板书“移多补少”后面板书:“一样多”,再在“一样多”下面补上“平均数”。

  ③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

  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方法算式与计算过程,说想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算式: (14+12+11+15)÷4=52÷4=13

  平均数算法质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队员收集个数的和——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总数量平均分为4份,4表示总份数,结果13就是4名队员收集瓶子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环保小分队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 也印证了移多补少法的结果。

  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强化平均数意义

  质疑:13这个平均数是每人收集到的饮料瓶的实际数量吗?同学们发现了什么?13是怎么得来的?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怎样?

  (不是,每人收集的实际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数13是通过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个数据的平均值;平均数大于四人收集的四个数组中的最小数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数)

  2.教学例2

  (1)教师质疑谈话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数,谁能说说平均数的意义?

  生: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师:学习了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呢?人们常常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例2及主题图)

  (2)问题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课件出示)

  从主题图和数据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男、女生队人数相等吗?

  成绩比较哪个好?怎么判定?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结合课件展示思考讨论问题和问题解答)

  教师重点质疑:你是怎么判定的?可否根据两队各自的总人数来比较判定?为什么?怎样计算各队的平均成绩?

  问题解答后质疑强调:如果男、女生两队人数相等,还用计算每队的平均成绩来比较吗?但在两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来表示和比较各队的成绩更为公平。

  (三)应用拓展,强化巩固新知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教材后“做一做”与习题进行变式拓展应用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

  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

  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内容】

  《小桥流水人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8课。这篇课文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与流水相和喝,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劳之劳形,犹如世外桃源。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本文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说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四乡之情的。

  【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朗读体会法:

  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2、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

  2、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你有什么感觉?

  3、这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它选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初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分段读课文,相信课外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方面来表达自己的四乡之情的?

  精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感受家乡人民太平安定的日子。

  “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渎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指导学生感情地朗读,加深对故乡美景的热爱。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面直角坐标系》,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1节第2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引入,标志着数学由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这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个飞跃。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坐标系中,会根据点的位置找到坐标,由坐标描出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画坐标系、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通过讲述笛卡儿创立坐标系的故事,激励学生敢于探索,勇攀科学高峰。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1)在给定的坐标系中,会根据点的位置找到坐标,由坐标描出点的位置;(2)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特征是全章的重点,在学习函数的图象时都要用到,因而要对这部分知识反复的练习和应用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难点确定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及点的坐标特征。

  二、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学案导学,展示激学”的教学模式,并辅助采用问题式、互动式结合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激发兴趣 引出课题

  我首先出示教室座位图,约定“列数在前,排数在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会用有序数对表示自己的座位吗?”

  然后我念几组有序数对,请对应座位上同学站起来并喊“到”。

  借助多媒体演示,同学们很快发现这些同学连成“心形线”,并产生浓厚兴趣!这时我作补充:早在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就借助坐标系,用方程表示了“心形线”,并讲述笛卡儿与他观察蜘蛛织网发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故事。学生对此感到好奇并产生持续的兴趣。

  (2)研读课本 自学探究

  接着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本6.1.2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完成学案“复习引入”和新课学习。我下去检查督促,大家完成后我用多媒体精讲释疑。

  (3)小组合作 展示交流

  解答后,我将班级学生分成七个小组,完成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每个活动由两个组完成,一个组展示,一个组补充说明。最后一个组总结,全班补充。讨论交流期间我下去督促指导。讨论出结论后,我鼓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纠正。我作适当的引导!

  (4)当堂检测 对比反馈

  学案活动完成后,运用多媒体展示学案上的当堂检测,增强竞争机制。并及时批改、点评、表扬。下课时收上学案,及时批改。

  (5)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练习册6.1.2

  选做题:习题6.1第4,5题

  上网浏览《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阅读笛卡儿的传记,并搜索心形线的感人故事。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谢谢!

说课稿 篇8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依据学段目标,我为第一课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初步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理解春天、夏天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特别是春天和夏天的美丽;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但对刚上三年级不久的同学来说,体会文章准确地运用词语、恰到好处地表达还处于学习和积累的阶段,是他们的薄弱环节。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语言生动,用词准确。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主,在生、本对话中感知“美丽”;抓住特点,在师、生对话中领悟春、夏美景;感情诵读,在师、生、本互动中迸发情感。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就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多元对话中,培养他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能力。

  本节课,我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环节一、森林之外看森林

  对于生活在江南地区的孩子来说,他们看惯了小桥流水,杨柳依依……但对北方的原始森林却不大机会见,很难体会原始森林的广袤,所以这个环节我主要让学生从小兴安岭的上空看小兴安岭,对小兴安岭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学习第一自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树的多,树的范围广,树的绿,加深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树多,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这个印象。

  环节二、走进森林看

  站在森林之外看小兴安岭,好一片绿色的海洋,走进这片海洋,那又是一帆怎样的景象呢,我紧扣学生对小兴安岭的向往,激起了孩子们的阅读期待。这时我主要以学生的朗读为主,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景色的段落,从森林里体会小兴安岭的美。通过补充课题和朗读,更加加深学生对小兴安岭美丽的印象。

  环节三、感受春天夏天的美丽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春天和夏天,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结合本篇课文,关键是把握段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语言情境,从中受到情感熏陶。同时抓住文中用词准确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

  在教学这两段时,我主要以个性化朗读为主,让孩子们在自己有滋有味地个性化的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的优美,琢磨词语的精妙,从而实现了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学习春天部分时,以自由朗读的方式学习,你学得春天的哪个景色最美,美在哪里为主要问题,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并品词析句。如对“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枝叶”一句中的“抽出”一词,通过还能抽出什么,让学生体会这抽出这个词的生动性。在品读中,还可以模仿可爱的小动物的动作,姿势,如,俯下身子喝水,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水中倒影的小鹿,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夏天一段时则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以风景朗读展示会为形式。老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并对重点句创设情境,加深理解,如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创设情境:置身在这样一片森里中——向前望,我们能望到什么?只有……

  向左望,我们能望到什么?只有……向右望,我们能望到什么?只有…… 抬头向上望,我们能望到什么?只有……

【有关说课稿集锦8篇】相关文章:

1.有关说课稿集锦九篇

2.有关说课稿集锦六篇

3.有关说课稿集锦6篇

4.有关生物说课稿集锦5篇

5.有关说课稿集锦7篇

6.有关说课稿集锦9篇

7.有关说课稿集锦5篇

8.有关地理说课稿集锦5篇

9.有关说课稿集锦5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