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评价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而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更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章节。
二、说学情
新课改下成长起来的五年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再加上他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是一个难点,需要他们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基于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探究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转化,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的编排意图与学情状况,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实际操作法、观察比较法和引导探究法等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他们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2.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设计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观,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结合教材与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导入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在新课伊始,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出示长方形的模型)把它拉伸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你能画出它的高吗?你能计算出此图形的面积吗?通过这样的活动,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也制造出了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无法解决的麻烦,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更是水到渠成的导入了新课:(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习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正是因为导入中制造的麻烦,让学生们有了探求的欲望。于是,我顺水推舟的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围了两个图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一样大)。然后出示设计的问题:
1. 请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平行四边形的边长和高。
2. 请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3. 你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
带着这几个问题,开始小组合作探究。虽然探究可能会出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这样的结果,但是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彰显,能让他们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在学生们展示完自己的结论后,我先不评价其结论的对与错,而是出示第四个问题:
4.请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结论。(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这样,就促使学生们迫不及待的去验证自己的结论,从而达到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准备的目的。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们归纳出对这两个图形的认识:两个图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虽然他们能认识到这些,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他们的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于是我又设计一个活动: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1.请画出它的高,测量它的底和高的长度。
2.沿着它的一条高裁剪,将会剪出两个什么样的图形?
3.你能否把这两个图形拼成一个我们熟悉的图形?
4.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和高相等,面积也相等)
5.你能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去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实验验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更渗透了转化与平移的思想。
在学生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即S=ah之后,我又让学生们独立学习课本上的例1,再回过去解决导入中的问题,以此加深对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三)巩固
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我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安排这样几道练习题:
1.画出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高。
2.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的长度,并计算其面积。
学生们独立思考,完成练习,使其进一步理解了公式的运用,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拓展
巩固新知后,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
1.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多少?(P82/3)
2. 出示导入中可活动的长方形框架,任意拉这个框架,形成平行四边形,你知道它们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变化?什么情况下它的面积最大?
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题,合作探究第二题,从而达到拓展视野,加深理解的作用。整个习题的设计,虽然题量不多,但涵盖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同时练习题的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
六、说评价
整节课我始终坚持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对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双向反馈来落实。
总之,本节课我贯穿新课改的理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构建模型”的学习过程,让他们都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实现面向全体。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且水果的品种丰富。常见的有苹果、香蕉、葡萄、橘子、梨子、柚子等,它们大小、颜色、形状各不相同。幼儿虽然知道一些水果,但对水果的用途和营养价值等还不了解。家长有反应幼儿在家不喜欢吃水果,喜欢吃膨化食品。因此,有必要让幼儿形成对水果的正确认识,对水果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幼儿想吃水果、爱吃水果的欲望。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的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利于幼儿(幼儿食品)的身体健康(健康食品)。而且任何的季节都有着各种不同的水果,取材方便。水果的种类品种繁多,用途之广,它的形状、颜色、味道及生长的地方都有所不同。然而,幼儿虽然在生活中随便都可以看到水果,但对水果的用途、种类、生长的地方、都还不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幼儿对水果的内部构造、生长的地方和它的水里的变化有所了解,加深对水果认识和了解。我们认为选折此教材有一定的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的,既要符合幼儿园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及情感两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相互合作的部分,目标为:1)通过了解水果的名称;2)尝试运用句型I have___表达自己的所有物。3)鼓励幼儿参与到游戏中,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根据目标,我们把重点定位于:感知水果的外形,了解水果的名称。通过谈话—水果分类—尝水果—水果拼盘—运水果,五个环节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引导幼儿主动活动,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要回忆生活经验,将水果按颜色、形状、吃法等进行分类和制作水果拼盘,主要通过小组商量和讨论,自主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准备:1)经验准备:活动前参观过果园。2)物质准备:苹果、梨子、香蕉、葡萄、柚子、香蕉等水果若干个;塑料盘子,塑料刀子、毛巾一组每人一套。削水果的工具、牙签、运水果的小筐。录音机,音乐磁带、投影仪。布条、小礼品若干。情境创设:水果王国,背景是各种各样的水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分组交流探索的结果,分组合作制作水果拼盘,分享共同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
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为水果分类,主要是探索水果的外形和特征,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活动是制作水果拼盘,让幼儿在感知和认识各种水果的基础上,提升经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一个有特色的拼盘。
2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了“水果王国”的世界,以水果皇后的形象出现,引起幼儿的注意。并结合秋收,引发幼儿融入到说水果名称、分水果、尝水果、运水果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积极思考,动脑,以达到个性与素质的共同发展。
1、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活动引导幼儿扮演各种水果娃娃,我扮演水果妈妈(妈妈食品)共同创编水果娃娃的动作,并组织玩《找水果》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从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是让幼儿通过切、掰、拨等方法来发现水果里果核的秘密。第三次是让幼儿把水果放到水池里发现水果沉浮的秘密并进行记录。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谈话讲解把实物或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是通过观看vcd让幼儿更加直观的理解各种水果生长的地方。
4、互动法:让每一个幼儿都动起来,有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教材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除此,我们还适时的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话使幼儿从中获得对水果秘密挖掘的认识和体验。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渠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潜移默化的让幼儿对水果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让幼儿参与水果王国的水果宴会,并通过回答问题,分水果,尝水果,做水果拼盘,运水果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沉浸在游戏的乐趣中,体验水果王国里的快乐。
3.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分水果,引导幼儿按水果的特征、外形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协商、合作、尝试不同的分法。第四次的活动中,幼儿能动手尝试制作水果拼盘,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通过对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拓展了知识面,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1、多通道参与法: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种感官的参与,活动中幼儿能在快乐在游戏探索中获得了知识。
2、操作法: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切、掰、拨、挖等方法来发现水果肚子里面的秘密。
3、观察法:在活动中让幼儿各种水果都放到水里,通过观察发现水果在水里的秘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情境:水果皇后的邀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打扮成水果皇后的样子,把幼儿带到了神秘、新奇的水果王国,引发幼儿观察水果的兴趣。并通过回答水果皇后的问题:“你知道秋天有哪些水果?他们叫什么?有什么营养?”过度到下一环节。目标1能自然落实。
二、根据水果的特征分类(为水果王国的水果分家)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我们为每组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水果,供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通过让幼儿介绍,和集体小结的方式,巩固对水果外形特征和用途方面的认识。
三、品尝分辨水果的味道(品尝水果王国的水果)
感知完水果的分类,幼儿就会对水果的味道产生兴趣了,因此及时的提问:你们想尝尝这些水果吗?幼儿通过蒙眼睛品尝水果,这样大大增加了幼儿品尝的兴趣,这一环节充分满足了,幼儿爱吃,喜欢吃的天性。同时渗透,水果营养多,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对人体有帮助,让幼儿意识到多吃水果的好处。此环节主要落实目标3
四、制作水果拼盘
幼儿已经不满足品尝水果了,他们蠢蠢欲动,想自己亲手制作一盘可口的水果拼盘。我们在每组提供了各种水果、塑料切刀、叉子、盘子等工具,让幼儿动手操作,制作一盘有特色的水果拼盘。制作结束后,让幼儿进行交流分享,将制作好的拼盘放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向大家做介绍。此环节落实目标2
五、运水果
活动结束前,通过游戏运水果,让幼儿把水果王国的水果运回家,来延长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幼儿在吃了水果,动手制作水果拼盘后,需要运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动静交替的,因此,我们在最后一环节,让幼儿动起来,用小筐将剩下的水果运回家,并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请幼儿将剩余的水果带走,既是为水果皇后帮忙的表现,又达到了运动的效果。相信幼儿对水果会产生持续的兴趣,从中生成出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
说课稿 篇3
[教材简析]
《三个小伙伴》是鄂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爱和奉献”
[学生分析]
刚刚读二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该有“语文味”,通过情景创设,互动阅读等多种形式让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体现语文的“读味”,;在教学生阅读方法的过程中实现圈点批注的“写味”;在语言描述、想象感悟中入情入境,实现品词品句的“品味”。
[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和课程阶段目标及教材特点,我初步制定一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懂课文。
2、能力目标: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兴趣地合作表演好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会三个小伙伴互相配合、各显其能,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的愉悦心情,明白“同心协力才能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从中明白事理。体会三个小伙伴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的愉悦心情,明白“同心协力才能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准备制作课件能表现文本内容、动物头饰。
[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
2、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灵活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媒体创设画面,表演等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读书、发现。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一: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三个小伙伴,他们去干什么呢?在说话的练习中相机理解生字词“一起”。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栽树吧。
情境图二,树上的叶片上含有生字,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二、自由选择,自主阅读。
1、三个小伙伴中,你最喜欢谁?请你自由读课文,找出和它有关的段落,感受它哪些地方可爱。
2、在小组内交流。
三、感情朗读,品味语言。
先说说自己最喜欢谁,然后读出相关段落。随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
1、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硬硬的,拱这两个词语时可以联系生活和动作理解。
自这里可以比较句式: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
我有硬硬的嘴巴。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两个句式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2、第三自然段:在知道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故意挺起肚子,做出吃力的样子,来回走。
3、第四自然段:读到“用长鼻子吸足了水吧树坑浇得湿湿的”时,可以让学生伸出手臂模仿象的动作。
学生交流完每一段,都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句式,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小动物的心灵。
4引读2、3、4自然段,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品味重点词句,去感受小动物的可爱。
5、学习最后一段后,让学生用“又……又……”的句式说一句话。
6、分角色读课文。
四、情境表演,体验情感。
1、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
2、邀请几名小伙伴合作,戴头饰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故事。
3、表演后,师生同评议。
五、引导评论,深化情感。
1、小树栽好了,三个小伙伴手拉手,围着小树又唱又跳。在栽树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呢?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单靠他们中的某一个人,能把树栽好吗?
2、小组讨论。
3、教师
4、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就是这棵小树苗,你想说什么呢?
5、咱们认识了三个小伙伴,你最喜欢谁?你想对他说写什么?
六、指导写字。范写“栽”、“浇”
七、阅读实践,知识拓展。
1、同学们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亲人或者好朋友听听。
2、收集关于“团结起来力量大”的谚语或成语。
三个小伙伴
挖树坑?小野猪(图)嘴巴拱
运肥料?小袋鼠(图)口袋运
浇水?小象(图)鼻子吸
团结起来力量大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
一、说教材
我认为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草原》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一组第一课,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给我们展现一幅美丽的草原风光,也给我们展示了热情的草原民族,文章条理清晰,作者从风景到人情的描写展现了草原上的风土人情,最后用一句含义深刻的诗结尾,体现了作者对草原的依依不舍。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对这样写景抒情类型的文章并不陌生,但对于内蒙古草原上的风土人情不能很好的理解,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渲、勒等生字,明确文章分为风光和人情这两个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两个主要描写方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会采用视频导入,播放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顺势导入本课,跟随作者老舍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这样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够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光,顺势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
首先,让同学通读全文,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1、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写草原的,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草原进行具体描写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引导学生发现,本文从风光和人情两个方面展开描写。适时讲解生字“渲”字,并板书:风光,人情,渲。
2、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在学生了解本文是围绕两个部分展开描写的之后,我会把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去朗读相应的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最后,引入赛读:男女生比赛从文中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那组读得更有感情。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并且对于文章的语言有了初步的感悟。
(三)深入研读
这一环节是逐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学生通过刚刚的朗读比赛,已经体会了草原的风光美,下面我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草原的风光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这样一句,“四面都有小丘……轻轻流入云际。”并且体会句中说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的为我们展示了草原的生机,并且讲解比喻的修辞手法。板书:比喻。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渲染”“勾勒”体会画面感。草原风光的总特点是洋洋洒洒的,风过草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绿色的中国画,而不是一幅描绘细致的工笔画,这里从侧面写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下面我会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在这样的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可爱的民族,他们对待客人是怎样的呢?请你找到关于“人情”描写的相关段落,勾画出草原人们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现。引导学生由景色入情,体会草原民族的热情,迎客、吃饭、饭后载歌载舞。
引导学生思考,客人与草原民族的语言是不相通的,我们为什么能如一家人一般其乐融融呢?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们的热情,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最后,全班朗诵文中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作者分别时的心情,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以把握文中的主旨,感悟蒙古族的真情。至此,我达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做到了语文教学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四)延伸作业
搜集与蒙古族相关的资料,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并且为你的画配上相应的文字。这样不仅能够巩固课上所学,同时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近些年来,对文学作品的考查,只注重诗歌和散文的鉴赏,而对小说的阅读鉴赏考查成了冷门。我们应当看到,近几年高考虽仅在现代文阅读中涉及到散文的赏析,但也不排除今后在小说、戏剧作品上命题测试。因此,在面临高考的改革,强调考查创新精神的形势下,重视小说鉴赏学习,提高鉴赏能力,意义尤为重大。
2、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一节的片段,课文主要写了三个故事:一是抢夺梳妆匣,二是骗取继承权,三是看守密室。从情节发展的情况看,它不像其他独立成篇的小说具有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是在交代了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了矛盾冲突以后,再现了三个矛盾冲突的上升阶段,即抢夺梳妆匣,骗取继承权,抓取法器。波澜起伏,层峦叠峰,将葛朗台的性格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出来。
3、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
⑴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这也是教学重点。
⑵把握作品主旨,针对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崇洋媚外思想严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实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是教学难点。
以上两个目标用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应遵循教育心理学的量力性原则和最近发展区原则,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情况进行区别教学,考虑差生现有的学习可能性和优秀生的学习潜力,帮助他们各自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做法有:
激趣法:这篇小说不像其他小说那样情节明显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适当补充相关情节,故事梗概。
问导法:如:巧用谬问,开启茅塞;虚拟情境,投石激浪;分解迂回,曲径通幽;变换说法,平中显趣;反问追问,穷根究底。
激思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设置创新性问题。
三、说学法
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第一步,自主:早读时参看有关补充材料,预习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解决音义问题,概括故事情节,做到会复述,在复述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情节的要点。
第二步,合作探究:课堂上,分角色朗读课文,甚至加以表演,品味小说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行动等细节描写,进而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
四、说教学程序
1.导语:(导语的设置应该由浅入深,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由中国文学作品中几个有名的吝啬鬼形象说起。)
《儒林外史》中有个人物叫严监生,非常吝啬,在他临死时,只因为家里点着两盏灯,总不瞑目,直到非常了解他的心细的老婆将其中一盏灯吹灭了,他才放心死去。郑廷玉的元杂剧《看钱奴》中也有一个为富不仁的财主,叫贾弘义,一日想烤鸭吃,却舍不得花钱买,便趁机挝了一把,挝了一手油,回家来一顿饭咂一个手指头,已经咂了四个了,没想到睡觉时被狗舔了最后一个手指头,结果心疼得一病不起。在外国文学中,也有类似的吝啬鬼形象,今天我们来学其中一个,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课文题目叫做《守财奴》。
2.介绍作者,点明应该记住的重点,并补充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然后介绍与之相关的情节,以使学生完整的了解故事情节、前因后果,增加学习兴趣。
3.分析人物形象,鉴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
第一步:请同学举出一个你认为印象最深的片断或细节,并说明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此处可找七八个学生回答,回答的范围估计能涵盖了全文。
第二步:共同鉴赏“抢夺梳妆匣”一节。
先问:在“抢梳妆匣”这个场面中,你们认为最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是哪个?
学生会齐声回答:“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再问:好在哪里?——动词“纵”、“扑”;比喻。
此时可采用变换说法的提问方式,使平中显趣:“老头儿”一词的运用好不好?能否换成课文中其它地方所运用的“葛朗台”“老家伙”“箍桶匠”等称呼?通过一一比较可以看出,“老头儿”一词的运用重点在一个“老”字上,此时的葛朗台已是76岁了,76岁的老人如老虎一般一纵一扑,令人惊愕,令人喷饭,令人深思。
然后再找几处细节描写加以分析,并提醒学生注意其中几处侧面描写及其作用。
第三步:运用想象的方法鉴赏“诱骗继承权”一节。这个场面不像“抢夺梳妆匣”那样不仅有动作、语言,而且语言往往配合着动作、神态,描写是立体的。它更多是对话,没有什么人物的神态、动作,因此布置学生展开想象,给人物补充上适当的神态动作描写,小组讨论之后上台表演。
通过这个练习设计,进一步激发学生热情,使之获得感情上的共鸣。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十五分钟。
最后总结: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守财奴形象之一,他贪婪、吝啬、专横、凶狠、虚伪,对黄金的占有欲贯穿于他的全部思维活动和行动之中,对金钱的追逐、聚敛、守扩完全支配了他的心灵。
——以上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4.课堂讨论:有人说,葛朗台为了金钱,逼死了妻子,葬送了女儿的一生,是可恶的;也有人说,葛朗台一辈子做了金钱的奴隶,是可悲的.。那么,葛朗台为什么这么做呢?请联系现实生活,阐述你的观点。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值得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葛朗台的做法是由资本主义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这种对黄金的贪欲不仅为葛朗台所独有,而且普遍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作品启示我们,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需要有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千万不可沦为金钱的奴隶。
——以上完成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5.布置练习
⑴将课堂上想象补充的葛朗台在诱骗继承权这一场面中神态动作等描写整理到练笔本上。
⑵阅读《读本》中《泼留希金》与《悭吝人》(节选)两文,找出典型人物的典型细节,与葛朗台进行比较阅读,并进行深入研究。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上的例题,“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七第1~5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是在学生学习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比,今后学生才能对周长和面积正确区分,理解实际意义。所以本节课内容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生其它几何体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区分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4、教材编排特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具有层次分明的编排特点,也注意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来编排,这样,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新知识。
5、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是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求周长或面积。
二、教法分析
这节课我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并坚持以启发式教学原则,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活动,采用实验操作,引导发现,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操作观察、说理、思维等活动有机结合,从而击破重点,分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分析
教会学生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操作迁移分析概括自学等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
四、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共安排以下几个活动: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用什么公式?计算周长用什么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什么是面积?面积和周长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周长和面积的对比。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对比。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想一想、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四个层次,在每个层次的教学中,我大胆放手,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体会到知识的内涵。
1、一想
先让学生想一想,回想学习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公式,得出周长和概念。
2、摸一摸
用实物让学生摸一摸,在摸的过程中感受到面积的形式,得出面积的概念。
3、比一比。
出示例题:计算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让学生根据图形给出的数据计算周长和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它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由学生对板演同学的计算进行评价,从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比长方形周长与面积计算方法的不同,也感受到概念的不同。
4、说一说
结合例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之间联系:都需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或正方形的边长;区别是概念不同、计算方法不同、计量单位不同,面积表示围成平面图形的大小,计算方法要用面积计算公式,使用面积计量单位。而周长表示围成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计算方法要用周长计算公式,使用长度单位。
(三)、巩固练习,反馈巩固
1、基本训练
做教科书第101页“做一做”1、2题;练习二十七第1题。
2、拓展训练
用一根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长、宽取整厘米)
想一想,试一试,你一共能围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长(厘米)
宽(厘米)
周长(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亲身掌握到知识的要领,达到巩固反馈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五、总结(略)
六、独立作业。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13课。它是一首充满儿童生活气息的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所、牧、捕、蝉、闭、立樾”等生字,会写“童、闭、立、黄”等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读懂诗句的意思。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3〉情感、态度、价值观:真切喜欢这首诗,愿意主动诵读,激发向往大自然,并有在大自然中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识字、写字教学〈2〉;会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牧童活泼、好奇的特征。
4、教学准备:音乐、图片、课件等
二、学情分析:
古诗短小浅显、琅琅上口,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会背诵。这首诗小学生应该喜欢,因为它生活气息浓郁,形象生动,语言充满机趣,且这些夏天里的故事、景致也是很多儿童所能经历,感受的,但由于它是古诗文,意蕴较为丰满,学生不易读懂。
因此,应巧妙地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导。另外,诗中出现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词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作引导解释。
三、教法、学法
1、反复诵读法
经过千百年来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古代诗歌都积淀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理解和体味。通过诵读来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欢同喜,感受诗歌的意蕴,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诵读者的情感之中,换言之,诵读者的情感自觉地融入古诗的意境中。这种自觉替代的情感反过来会进一步作用于诵读过程之中,诵读者脑海里呈现的画面,事物也会强化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情境教学法
古诗的教学易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也很难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教学时,我分别采用观察图片、聆听音乐、动作表演、语言渲染等多种方法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儿童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让学生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3、合作学习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一种师生、生生平等的和谐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设计理念
在学习内容上构建三个维度:即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师选择的学习内容;学生自行选择的学习内容。三个维度之间在课上以教材内容学习为主,另两项内容作为延续。
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合作学习,留出充分的时间,留出充分的空间,通过学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进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情感的体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继续阅读的欲望,也许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设置情境,促成互动,合理评价,在教师有效地参与下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一)、一读感知:
1、揭示课题。(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来进入《所见》这首诗)
2、“所见”是什么意思?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图,“所见”就是诗人所看见的。
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3、出示古诗。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上,有一首诗。借助拼音,谁能读会它?(应该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并纠正字音,必要时教师范读或领读,并指导读出节奏)。
4、组成合作小组,互帮互助,看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5、检查小组朗读情况。
这一环节通过合作,引领学生走进诗中描绘的情境中,为解诗意、体诗情设下伏笔;通过合作,借助拼音、读通、读熟诗歌。
(二)、二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拔。
在这个阶段,通过学生之间有效地互动,教师的相应点技,以及不断地丰富画面,不正是理解诗意的过程吗?这里展示的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讨论、交流、判断。学生在过程之间得到发展。
(三)、三读想像
1、看着画同带着想象朗读全诗。(齐读)
2、想像一下,这牧童唱的会是什么样的歌。
3、有感情地朗读过首诗(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读)
体会诗情,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儿童的言语描绘也好,动作表演也好,无不是用他的生活经验来诠释、演绎动人的诗境,同时,兴趣也在这里涌动。
(四)、四读成诵
1、根据画面背诵这首诗(愿意背的齐背随着音乐)。
2、向好伙伴背诵这首诗(可加上动作)。
(五)、写字指导
1、让学生自己说出书写要点
2、学生练习
说课稿 篇8
一、设计来源及意图
《吃“伞”啰!》出自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中班上册的“伞的世界”单元。在这个活动之前,小朋友已经通过围绕“伞”来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对伞的结构、外形特征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让幼儿认识像伞一样的植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然要数“蘑菇”了。小朋友平时在家里或在幼儿园里经常都会吃到蘑菇,它的外形特殊,像一把小小的可爱的伞,小朋友看见蘑菇都会忍不住拿来玩一玩,摸一摸,甚至闻一闻。同时,蘑菇的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可是由于它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许多幼儿都不喜欢吃它,一种极有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优秀食物就这样被幼儿拒之嘴外,真的是很可惜!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这些可爱的“小伞”,并愿意与它成为“好朋友”,从而使幼儿能更加健康的成长,特此设计了《吃“伞”啰!》这一个综合活动。
二、说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认识不同的像伞一样的菇类食品,激发幼儿喜爱蘑菇的情感(其中重点认识各种食用菇)
2、培养幼儿的分析和观察能力
3、体验尝试合作烹饪的乐趣
三、说活动准备
1、购买各类食用菇。如:香菇、金针菇、平菇、茶树菇、草菇等
2、一把美丽的伞,录音机,录音带,有毒蘑菇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3、不少于师幼人数的碗筷,盘子多个
4、电磁炉,烹饪材料——盐、油、酱油、糖、葱花、蒜粒,已炒好的肉丝、鸡块等
四、
活动程序
(一)我和伞来做游戏
活动开始,老师指着场地中央放着的一把伞,用游戏的口吻说:“哟!太阳都老高了,伞还在睡懒觉呀,真羞!小朋友,我们去捉弄一下伞,把它叫醒,好不好?”小朋友就会很高兴的响应。音乐声中,幼儿快乐的进行游戏,或碰或拍或摸伞。
游戏的时候,老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把注意力放在伞的结构上,用动作或语言进行提示,比如让幼儿摸一摸伞面,拍一拍伞柄,嗝吱一下伞骨等等。如果老师不加予引导的话,小朋友碰摸伞的位置大多数都会集中在伞的一个地方,象伞面或伞柄等,那伞的其它结构就会被小朋友忽略了。因为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幼儿在和伞玩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伞的基本结构,为后来的“认识蘑菇”做好铺垫。所以老师一定要让幼儿把伞的基本结构都注意到了。
游戏的最后,伞就要醒了,老师赶快引着幼儿背对着伞躲起来,配班老师悄悄的把伞藏好,藏伞的时候注意不要给幼儿看到,否则会影响游戏的效果。
(二)通过伞来变魔术,让幼儿找像伞一样的蘑菇
很快的,幼儿就会发现“伞不见了”,小朋友正在奇怪的时候,伞出现在大屏幕上。
通过课件,让伞来告诉小朋友,伞躲起来是在玩变魔术,伞变了好多“样子长的像它的,可以煮来吃的菌”出来。伞要考考小朋友,能不能猜出是什么?并把它们找出来。小朋友看完了以后,就会很开心的一边猜一边找。
可能大多数幼儿都不知道菌是什么,他们在找的时候,不单把场地周围事先放置的蘑菇找出来,也会把用来装饰主题环境的美工小伞或玩具伞也找了出来,教师就可以提示:“它可以煮来吃吗?”让找错的幼儿重新再找。找到蘑菇以后让幼儿把它们分类放好。这里不要求幼儿了解菌是什么东西,因为这个对中班小朋友来说,有点难,只要幼儿知道蘑菇是一种菌就行了。
这个环节通过外形的联系,让伞来变魔术引出蘑菇,幼儿在找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他们想认识
蘑菇的兴趣。
(三)让幼儿认识常见食用菇以及它的简单结构,在这部分解决“让幼儿观察和认识各种食用菇,激发幼儿喜爱蘑菇的情感”这一教学重难点
1、识蘑菇的简单构造
蘑菇和伞的结构很相似,基本的部分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地方
比如:伞面——菌伞伞柄——菌柄伞骨——菌褟
老师可以把伞和蘑菇放在一起让幼儿对比一下,或让幼儿在蘑菇上找一找伞的影子,看看哪些地方象伞。小朋友很容易就弄清楚了蘑菇的基本结构。在前面“我和伞来做游戏”这个环节中所做的铺垫在这里就派上了用场。
2、认识常见食用菇
(1)结合识字,让幼儿认识各种食用菇的名称
老师分别向幼儿提问:你喜欢哪一种蘑菇?
你吃过哪一种蘑菇,什么味道的?
你刚才找到了哪一种蘑菇?
每次提问后,请发言的幼儿看一看刚才找到的蘑菇里有没有所说的,如果有,就拿起来向其他幼儿介绍一下。有些蘑菇幼儿不一定知道名称,或者叫法不是很规范,老师就可以把这些蘑菇的正式名称告诉幼儿。在幼儿认识名称的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蘑菇出示相应的识字卡,让幼儿进行识字
(2)幼儿自由的讨论和比较一下,这些蘑菇有什么不同蘑菇的外形看起来都像一把伞,但仔细看来各有差异。幼儿的发言可能千奇百怪,毫无条理性和系统性,只要他们能够仔细观察并踊跃发言,老师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3)把差异比较大的两种蘑菇放在一起让幼儿进行比较,老师要充分的引导幼儿从蘑菇的大小、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来进行观察
观察能力越强的幼儿发现的东西也就越多,比如:平菇长得像一把油纸伞,开的平平的,草菇长得像一把还没打开来的伞;香菇又矮又胖,金针菇又高又瘦……观察能力弱一点幼儿的也能区别简单的颜色、大小等等,老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启发和引导。
(4)让幼儿自由的选择两种自己喜欢的蘑菇和它们做好朋友,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拿到蘑菇后,小朋友都会摸一摸,闻一闻,玩一玩。这个和磨菇玩的过程也是幼儿进行比较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过程,老师要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很快的,幼儿就会发现不同的选择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比如:香菇有时变高了,有时又变矮了;茶树菇的颜色时深时浅……,这会让幼儿惊奇得不得了,幼儿探索蘑菇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激发了幼儿喜爱蘑菇的这种情感。
这个环节,老师要充分鼓励幼儿从多个角度去探索和认识蘑菇,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从中解决“让幼儿观察和认识各种食用菇,并激发幼儿喜爱蘑菇的情感”这一教学重难点。
(四)简单区分食用菇和有毒蘑菇,然后通过课件,让幼儿感受蘑菇的益处,进一步激发幼儿喜爱蘑菇的情感,引发幼儿想吃蘑菇的强烈愿望
1、出示有毒蘑菇的图片
“这些蘑菇和刚才认识的一样吗?”引导幼儿从颜色上进行区别
“你见过这些蘑菇吗?如果见过是在哪里见过的?”“菜市场里有得卖吗?”“吃了以后会怎么样?”
通过这些问题让幼儿知道图片上的蘑菇都是有毒的,有毒蘑菇大都有鲜艳的色彩,如果小朋友在野外、大树下、草地上看见一些长得很漂亮的蘑菇千万不要用手去碰或采来吃,否则会有危险,而菜市场里卖的和刚才所认识的蘑菇都是可以吃的,营养很丰富。
2、演示课件
老师可以在一旁加以简单的解说
课件的内容:
(1)把蘑菇所含的营养素设计成健康的可爱的卡通形象,围绕在蘑菇的周围,整个画面被撑得满满的
(2)画面上出现各种冒着诱人香气的蘑菇佳肴,有肉丝蘑菇,鸡块焖蘑菇,蘑菇杂锦,美味蘑菇汤……香喷喷的,冒着热气
(3)一个又瘦又小的小孩直盯着香喷喷的蘑菇,吸着鼻子,口水都流了出来,直嚷:“好香!好香!”
(4)小孩终于忍不住了,狼吞虎咽地猛吃着蘑菇,吃得肚子鼓鼓的
(5)吃完蘑菇后的小孩开始变,变得漂亮了,长高了,聪明了,身体棒了。画面的最后小孩竖着拇指说:“蘑菇真棒!我最喜欢吃蘑菇!”
小朋友一边看,感觉自然就会跟着画面走,看完了以后,小朋友也会觉得蘑菇好香!蘑菇好棒!想吃蘑菇的愿望很强烈
(五)与幼儿一起分工合作,做“伞”大餐
通过前面一系列环节的铺垫,当老师提出“我们也来做一顿‘伞’大餐”时,幼儿一定会积极的响应
首先,老师和幼儿一起商量怎样才能做一顿美味好吃的“伞”大餐,然后让幼儿自由分工合作。老师可以示范一下如何把蘑菇撕成小细块,就可以开始了,有的幼儿撕蘑菇,有的幼儿洗蘑菇,小朋友操作的时候,可能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在那乱忙,这不要紧,只要幼儿能开心参与其中,这就很好了,老师可以适时的进行指导小朋友做好了准备,最后就是老师进行烹饪,做“伞”大餐啰!
这一顿“伞”大餐在小朋友看来一定是很美味的,因为对自己参与煮出来的东西,幼儿都会很期待去尝一尝,吃一吃,就算味道不怎么样,幼儿都会吃的很开心。这个过程不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与人分工合作的能力,也让幼儿从此喜欢上了蘑菇的味道!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个环节可以延续到下课后。
(六)活动的延伸
让幼儿平时留意一下其它像伞一样的东西,收集有关的材料,放在观察区里,让大家来进行观察认识。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本课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学习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本节课就“图形与几何”进行讲解。根据大纲要求,有关本节课内容需要会画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能判断简单物体的视图,并会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三视图,并掌握三视图的画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2、在教材中的位置:
《三视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第二节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高中进一步学习空间几何打下基础。
二、说学生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平行投影、正投影、中心投影以及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
2、本班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高,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在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突破。
三、说目标
1、通过探究与学习,理解视图、三视图的概念,掌握三视图画法,能够进行三视图与几何图之间的转化。
2、感受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通过对三视图的分析,(采用实物模型)以小组探究的方法掌握三视图的基本画法,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外显,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三种视图才能确定一物体,启发学生认识问题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注重引导与启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法和体验学习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掌握学习重点。由于本节课知识相对较抽象,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所以在教授过程中采用直观的演示法来突破知识抽象性这一难点。对于较简单的理论概念,教师为保证课堂教学效率,采用讲授法。
2、学法: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了尽力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角”,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学画三视图时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
以古诗《题西林壁》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设计意图】切入主题,激发学习兴趣,另外也能展现学科间并不是孤立的,有其互益性,数学也可以充满文学是色彩。
2、讲解“视图”的概念
结合上次课所学的“正投影”的概念延伸到“视图”的概念。
【设计意图】新知与旧知结合,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
3、用图片展示三视图在生活中和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通过三个方向的视图,就可以确定一物体,引出对三视图的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三视图的组成
4、通过直观的动画演示,说明三视图的形成过程,与此同时讲解“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概念;将三种视图之间的位置关系(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及大小关系的推演过程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用直观的动画演示来完成这一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5、本节课重点内容为掌握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画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将学生分为十组,每组4—5人,将“四棱柱”“三棱柱”“圆柱”“圆锥”、“球体”的实物模型分发给各组,其中每两个组所发模型相同,向学生说明任务要求。
活动任务:小组成员讨论,探索如何将立体图的三视图画出来。五分钟之后,从所画立体图相同的两个小组选出一组将小组成员讨论出的三视图画到黑板上,另一组在此过程中仔细观察,并对其进行评价。
根据学生所画三视图情况,引导学生总结画三视图的步骤(正投影、找位置、定尺寸)及应注意的问题。
老师重点说明画三视图时的细节问题,如看不见的边用虚线表示、尺寸的确定与实物一一对应(严谨性),总结寻找画几何体三视图的规律(柱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都为矩形、圆柱和圆锥的俯视图都为圆形,但圆锥俯视图中间有一黑点、球的三视图都为圆形)。
【设计意图】画三视图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组合作探究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6、在PPT中由逆推法逐一呈现主视图、主视图+左视图和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让学生说出相对应的几何体,训练学生由视图到立体图的转换能力,进一步说明确定一个立体图形需要三种视图来描述。
【设计意图】几何体与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是本节课的难点,用逆推法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由三视图判断几何体的方法,易于学生接受。
说课稿 篇10
一、从教材方面说
《植物趣谈》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本课内容一课时。从信息技术知识模块上看,本课是文字输入学习和网络浏览的一个知识整合。从任务内容上看,本课又是语文写作和信息技术学习的一个整合。让学生通过网站获取文字资料并用写字板编辑成一篇短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上的应用,培养学生网络浏览、文字输入,文字修饰、语言组织等多项能力。
从课堂内容上看,本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趣味植物”介绍怎样从网上寻找想要的资料。第二部分“为我所用”介绍怎么从网上获取文字信息到写字板中。第三部分“修改文章”介绍怎样完善这篇短文,并且提出尊重知识产权的初步做法。
本课的练习是让学生模仿本课示例,通过网上获取资料,写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从知识目标来说:要让学生知道从网上可以获取文字资料并要有所选择。
从能力目标来说:让学生学会获取网上的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并学会写字板的字体设置。
从情感目标来说: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操。
本课的重点是获取网上的文字资料
本课的难点是网上资料的筛选。
二、从教法方面来说
教师在占用课堂时间较少(大约是30%)的情况下,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来达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给予学生启示。
三、从学生的学法来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有差异,分成几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电脑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四、从教学过程来说
分成四个部分:新课导入,新课教学,上机操作,课堂总结
(一)第一部分:导入(3-4分钟)
首先问学生:你看到过会吃动物的草吗?再让学生浏览中国科普博览馆的植物馆里的图片及资料
然后问学生:我们怎么样把自己到网上查到的东西保存下来?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引出网络下载的教学内容
(二)第二部分:新课教学(8-10分钟)
1、有选择地选中自己需要的文字
2、突出复制操作的作用(右击后选择复制选项)
3、突出文章编辑时几个键(光标定位键、回车键、退格键等)的使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文字的美化操作可以通过对画图软件里美化操作的知识迁移来完成。
在下载的文字前面或后面给出原作者信息或下载的网站网址,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及网络道德。
(三)、第三部分:学生上机操作(20-25分钟):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进行下载并修改。
出示要求:(1)、文章必须有标题、作者姓名、正文、引用出处
(2)、部分资料可以从网上复制
主题:一种动物或植物
内容:网上下载部分内容,结尾加上自己的看法
(3)、同学之间相互观赏,学习
4、第四部分: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一:从网上下载资料(文字型);二:对文字进行修改(要注明资料的出处,重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说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