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4-06 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家中的电视和电脑的普及,孩子在家中看电视、上网、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加上部分学生写字、读书的姿势不正确,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家边看电视边写作业的不良习惯,孩子的近视程度越来越低龄化,且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我国的弱视儿童有1000多万,青少年近视率达40%,大学生近视率超过70%……这说明,保护眼睛、预防近视已经刻不容缓。为此,开展一次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保护眼睛》。

  这一主题活动在经历了主题生成课之后,我们把它分解成了五个活动内容:认识我们的眼睛;了解我们的视力;近视带来的不便;预防近视小常识;爱眼宣传我能行。这些活动动容分五个小组来完成。由于上节课及课后同学们都已经做了充足的调查,所以本节课只是一个调查成果的展示。

  《课标》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优势和活动进行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交往能力;能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自我、他人和小组的活动,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建议,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二、活动目标

  再说说我的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确定了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1、了解眼睛的作用以及眼睛各部分的名称。(认知)

  2、创编"眼保健操",体验大胆表达的成功感。(技能)

  3、懂得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掌握更多保护眼睛(视力)的知识。(情感)

  活动重点:指导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掌握保护眼睛的方法。

  活动难点:创编眼保健操。

  三、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寓教育于情境游戏之中,我做了如下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带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

  2、物质准备:每人一面小镜子、一副自制的太阳镜,眼睛的结构图、对视力有益的食物图片、挂图《眼睛生病了》,上面贴满胶带:幼儿自制的小老鼠指偶人手一个。

  四、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①谈话法

  ②操作法

  ③游戏法等几种方法相结合,动静相结合。

  五、说学法

  本次活动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采用的学法主要有:①观察法②游戏法③讨论评议法④感知体验法

  六、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五个环节:

  (1)黑暗体验,感受眼睛的重要性

  (2)初步了解眼睛的功能

  (3)了解眼睛各部分的名称

  (4)讨论学习保护眼睛的方法

  (5)创编"眼保健操"

  (一)黑暗体验,感受眼睛的重要性幼儿戴上自制的眼镜,体验看不见东西时的感受。认识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初步了解眼睛的功能

  1、谈谈眼睛被蒙住的感受。

  师:在捉迷藏的时候,眼睛被蒙住你有什么感受?

  2、师: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哪些东西?(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

  小结:我们的眼睛真了不起,能让我们看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可是你们了解自己的眼睛吗?

  (三)了解眼睛各部分的名称

  1、先让幼儿用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眼睛的上面有什么?眼睫毛有什么用处?眼睛里面像黑葡萄的是什么?眼睛最中间的小黑点是什么?

  2、出示眼睛结构图,引导幼儿观察。

  小结:眼睫毛对眼睛有保护作用,能遮住眼睛不被强光照射,也可防止尘土落入眼内。眼睛里面像黑葡萄的是眼珠,眼珠最中间的小黑点叫瞳孔。

  (四)讨论学习保护眼睛的方法

  1、师:认识了眼睛,知道了眼睛的用处,我们就应该好好地来保护眼睛,应该怎样保护呢?

  2、出示挂图《眼睛生病了》,提问: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揉眼睛?他的眼睛怎么了?眼睛会生什么病呢?(近视眼、红眼病、沙眼等。)

  3、讨论:眼睛为什么会生病?(如用脏手揉眼睛,看书或看电视时间太长等。)

  4、讨论: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怎样保护眼睛?

  (1)举例:看电视时,距离电视2米以上,看电视时间不能过长:看书时身体要坐正,不能趴着或仰着看书,看书时间长了,要休息或向远处看或看绿颜色的植物;眼睛生病了可以点眼药水等进行治疗等。

  (2)出示对视力有益的食物图片,如胡萝卜、虾、大豆、猪肝等,引导幼儿每样菜都要吃,食品应多样化,荤素合理搭配,这样对我们的眼睛、身体有好处。

  (五)创编"眼保健操"

  1、教师请幼儿取出小老鼠指偶,引导幼儿想象自己是黑猫警长,将指偶呈现在眼前,眼珠随着小老鼠上、下、左、右移动,不让老鼠逃跑。这一过程,轻松达到让幼儿手眼一致、活动眼球的目的。

  2、教师鼓励幼儿随音乐节拍设计、创编运动眼球、放松眼睛的方法。

  3、幼儿分组设计、创编眼保健操。

  5、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许多有关眼睛的秘密。老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从现在起,改掉那些不好的习惯,好好地保护我们的眼睛。

  七、说、活动延伸

  1、将眼保健操作为一日活动中的常规活动。

  2、进一步开展有关如何保护眼睛的讨论。

  八、活动特色

  这次活动的特色在于首先让幼儿通过游戏了解眼睛的作用,这个游戏很直观,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幼儿自己发现眼睛的主要作用。接着让幼儿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眼睛的结构和知道怎样保护眼睛。最后运用小动物的形象,达到让幼儿手眼一致、活动眼球的目的。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教材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引入统计活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4、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突出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在课堂展开发展性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充分焕发生命活力。我本着设计新、处理活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引入,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小组活动中我让学生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在交流中比较和选择自己喜欢的、较简单的统计方法,为学生的大组活动提供了再创造的机会。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的。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生活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文具的数量,然后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文具店的经理,你要怎样进货"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决策,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学习方法的掌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趣味统计,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作出分析,这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强调自主、合作,大胆更新学法。

  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班上要组织一次比赛,要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应该是全班最喜欢的那项活动,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其次,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在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该用哪种方法比较好?学生先通过"你说我记"的游戏活动,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然后选取自己认为较合理的、喜欢的方法,进而为大组活动做好准备。在练习中,统计小组内每个同学的文具时,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分类、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既解决了问题,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还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体现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唤起主体意识。

  1、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比赛,同学们想一想组织什么比赛好呢?

  2、同学们说了很多种比赛,在这些比赛中。你最喜欢哪项比赛呢?能说说理由吗?

  3、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很清楚地知道全班同学中有多少人喜欢跳绳,有多少人喜欢踢球,又有多少人喜欢套圈或其他活动?(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激活主体意识。

  1、用"你说我记"的方法收集数据。

  2、交流统计结果和统计方法。

  3、比较统计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如果让你再来统计一次,你会用哪种方法?)

  4、大组活动,统计全班最喜欢哪项比赛活动。

  5、整理数据,填涂统计图。

  ①出示"最喜欢的活动统计图",并介绍这是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②让学根据调查结果把教科书上的统计图填涂完整。

  6、分析数据,说说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几名同学,喜欢哪种比赛的人数最多,喜欢哪种比赛的人数最少,班上最好组织什么比赛等。)

  (三)组织小组活动,运用方法统计文具。

  1、统计出小组同学的每种文具的数量。

  2、交流统计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如果你是文具店的经理,你要怎样根据统计出来的结果进货?

  (四)趣味统计,丰富学生的主体意识。

  1、师:每个同学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况满意吗?我们也来做个统计。

  出示三块磁性小黑板,说明统计方法:三块磁性小黑板分别表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还需努力",请同学们排队上台根据对自己的评价将手中的小圆片贴到相应的小黑板上。

  2、观察小黑板,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谈话结束全课,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更大胆地展现自我。

说课稿 篇3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中“平移与旋转”一节。

  一、说新课程理念:

  数学课程致力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唱好活动这台戏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感触很大,它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习“图形与几何”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在讨论简单物体的性质、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学生利用方格纸数出平移的距离。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

  建构主义学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四、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我采取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策略和观察与分析两种方法, 这节课设计了如下十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新知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为了吸引学生兴趣,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 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课件出示游乐场图片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2、多媒体辅助,再次感受平移和旋转,体验本质特点

  (多媒体演示)请大家仔细观察,判断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讲述:刚才大家找出了许多平移的现象,看来平移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小朋友回忆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也是平移的?

  3、分类

  你能把这些游乐项目,按他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为什么?

  4、揭题

  刚才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运动,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旋转)像这样的运动方式呢?(平移)

  5、举例

  除了游乐园和我们的玩具世界中有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是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6、实践体验,培养直观区别两种运动现象的能力

  请同学们试做动作,你能做一个动作来表示平移和旋转吗?请同学站起来做个表示平移的动作,再做个表示旋转的动作。(鼓励做的好的同学)通过观察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中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移动路线,形成对平移概念初步的体验。

  7、语言概括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的运动是平移?怎样的运动是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绕着一个点转动)

  8、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现象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把平移的现象表示在纸上又该怎么做呢?

  师:现在我们就和蓝猫、淘气一起去智慧岛研究平移。(出示课件)与讲述同步。瞧!这就是智慧岛,我们的船 港口出发了。

  师:我们的船在做什么运动?朝哪个方向平移?那怎么样才知道船平移了多远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出示格子图)请大家数一数我们的船从出发向左平移了多少个格子。 生:争论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来数一数,1、2、3、4、5船重合的,没有?能不能只数他们中间的格子?6、7。答对了,我们的船向左平移了7格。

  师:就在我们到达智慧岛的时候,我们的两位朋友发生了争论,怎么回事?想知道吗?

  生:在同一条船上的淘气和蓝猫都说自己刚才走的路要比对方远一点。

  师:同学们1你们评评理,究竟谁说的对?谁经过的路长一些?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谁说的对?我们这样,请1、2两组数蓝猫,3、4两组数淘气(课件同步出现两次)集体交 流,你们数的各是多少格?

  师:都是7格,他们向左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将具体船模变为抽象的几何图形,在图形中线段的连接点上画上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都在船上的不同位置,有各种颜色,请大家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颜色的点,选好了吗?

  师:请同学们自己选择点,每位同学观察自己选的点,数一数你观察的点向左平移了几格。(多媒体演示移动情况)同时让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发现。

  小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左平移了7个格,点平移的格数正好是我们的船平移格数。你们说呢? 生:回答

  师:既然一样,那么我们今后要数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可以巧妙的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观察点,只要数清了点平移的格数,就很快地确定图形平移的格数。

  9、情境练习,启智培能

  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我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再创设房子会搬家的情境,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习。师:现在,蓝猫的好朋友恐龙大哥,最近搬到新家了,他遇见头痛的事,需要小朋友来帮忙,你们愿意吗?生:回答

  师:他想把房子安在离大树向上平移5格的位置且向右平移7格房子靠近石头边的位置,都找好了,不知道对不对,大家来帮忙参谋一下。生:回答

  师:如果建议房子分别安在这两个位置,向什么方向平移多少格呢?生:回答

  师:是这样吗? 演示。瞧!蓝猫送我们一颗智慧星,答对了

  10、课堂小结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五、说媒体运用和板书设计

  媒体运用:在初步感知新知环节运用多媒体出示游乐场图片,在再次感受平移和旋转环节,运用媒体辅助,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举例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在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环节,运用多媒体呈现去智慧岛船移动现象,创设房子会搬家的情境,都运用到多媒体。

  板书设计:

  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平移与旋转

  旋转现象 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 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 方向不变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 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 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

  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 扭转乾坤 一鼓作气 不同凡响

  翌年 横亘 酝酿 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色 (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说课稿 篇5

  【导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小说阅读训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说是最能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阅读小说,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察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课程标准对小说导学的要求,结合小说《变色龙》具体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导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习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2、能力目标: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俄国沙皇走狗的讽刺之情。

  根据以上导学目标和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俄国十九世纪社会现实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本文导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则本文是导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及导学方法运用】

  1、学情分析:本文的导读对象是初二学生,经过八年的语文阅读训练,他们对小说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动作、表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

  2、导学方法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导学对象的特色和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本课的导学过程中,我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入情地演,出色地评,大胆地想,尽情扮好学习主人这一角色。

  充分地读: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为了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我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在边读边思边议中学习课文。

  入情地演:表演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本文故事性强,表演难度不大,角色易于装扮的特点,我将把课文交由学生自主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让学生在无限兴趣的情节表演过程中品味小说的语言,领悟文章的主旨。

  自由地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展示各自给课文另拟的题目等环节中让他们充分交流,自由地议论,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教师适时地给予评定和表扬,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不但可以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出色地评:评,既是学生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同学的评价,也是学生之间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在本篇小说导学过程中,我将通过引导学生对同学们给课文另拟的题目进行评议,对课本剧表演的优劣中进行评议等等,让学生在平等的融洽的气氛中互相交流,导引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胆地想: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为了加深学生对小说所揭示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形象特征的理解,我启发学生根据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案件时的对话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奥楚蔑洛夫警官当时的心理和神态进行再创造,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导学流程设计】

  1、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不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啊?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动物世界》节目曾经播出过的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在播放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后引导:“录像中的蜥蜴叫什么名字?变色龙给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刻、最有趣的印象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过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题目就是《变色龙》,既然小说写的是人,作者为什么要用变色龙这种动物的名字来做为小说的题目呢?下面请同学默读小说全文,想一想,根据您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重新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这则导语,借助多媒体导学手段,通过观看介绍变色龙特征的录像,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分析小说主人翁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旨。

  2、给课文另拟题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后,让学生根据各自对小说的初步理解,另给本文拟一个题目,并说说拟题的原因。

  由于学生在拟题时着眼点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从情节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可能从人物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从小说的主题方面去命题,即使是从同一角度去命题的同学,由于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不一样,所命的题目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另拟题目的目的有三:

  ⑴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理解并领会小说的主题。

  ⑵ 在学生重新给课文起一个题目,对所命的题目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⑶ 通过另拟题目,教师从中发现可以学生对哪些内容了读懂了,哪些地方还不完全读通,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为下一步有针对地导学调查摸底。

  3、演评课本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将小说改编成课本剧并上台来表演,使参与表演有的同学置身于狗咬人事件之中,从情节到主题,细加揣摩后,形之动作,述之以语言;观看课本剧的同学,通过直观形象的动作和语言,感受到小说的情节发展,品味小说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学生表演课本剧结束后,我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从台词的表演、表情、角色配合、道具的运用等角度去自主评议课本剧表演的优劣,谈谈各自对小说的内容的体会和感悟,

  4、启发点拨,导引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我设想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

  ⑴ 从刚才同学们所表演的课本剧中,我们清楚地看出奥楚蔑洛夫警官对案件先后做了几次判决啊?这六次判决对被告的狗是怎么看的?我们可以想象出在说这些话时,他心里会是怎么想的呢?说话时的神态又是怎样的呢?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奥楚蔑洛夫警官处理狗咬人案件的最大特点?

  ⑵ 他这五次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从他五次变化的语言中,同学们可以归纳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⑶ 小说结尾的这句话“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谁能说说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

  ⑷ 你们看,狗走了,奥楚蔑洛夫也走了,从他对将军家的狗的态度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奥楚蔑洛夫也是一条走狗,同学们想一想,他是谁的走狗?是什么样的走狗?哪位同学能给这条狗加上适当的定语?

  ⑸ 那么,是什么样的社会,使奥楚蔑洛夫这位执法者变成了一条走狗呢?

  这五个层次提问设计,一问把学生阅读的注意诱引到奥处理案件的奇特之处──根据主人身份判案上引导学生想象;二问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归纳出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三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时在广场上的人较杂,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对所遇见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处理案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因此,虽然同样的笑,但笑的内涵却大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一笔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的警官,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一幅统治者奴才的嘴脸;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和将军沾上边,结果就不一样了;有的人可能笑这样的社会,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有的人可能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等,因此,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要给予肯定,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问引导学生认识奥的走狗本质;五问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意义。这五个层次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为了随着《变色龙》一文导读过程,有条理地再现了奥楚蔑洛夫警官根据狗的主人身份处理狗咬人案件的五次变化的经过,归纳出其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指出这一形象的走狗本质,为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这一人物的深远的社会意义提供了帮助。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整个板书结构简洁美观,板面达意流畅,线条符号疏密得当,揭示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性格、本质的关系。

  【马惠潮书记对《变色龙》一课的点评】

  何玲玲老师的这堂课是一堂成功的课,主要讲三个方面:

  一、三大亮点

  1、整合巧妙。在分析主人公几次变化时,先让学生个体阅读,在文中圈点勾画的前提下,再群体阅读,分析主人公围绕着“狗的主人”身份的变化,对“狗”的称谓,对赫留金的态度的几次反复,出示多媒体课件,并用箭头表现出起伏变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2、教学机智。在组织学生概括主人的人物性格时,一位同学出人意料地提出“胆小怕‘势’”一词,这个词教师在备课中没有料到,何老师立即充分肯定,并立即板书。

  3、拓展合理。在课的最后环节,分析了题目的好处后,教师提出:“‘变色龙’成为一类人的代名词,你还能列举出几个与本文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称呼吗?”学生思维活跃,纷纷提出诸如“铁公鸡”、“应声虫”、“井底蛙”之类的生活积累。

  二、两个感觉

  1、教学设计精巧,层次清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先个体阅读再群体阅读,遵循阅读的客观规律。

  2、围绕小说阅读的要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各环节中,有效地对学生的概括能力、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分析赏析能力、迁移能力多方面指导,有的放矢。

  三、一点思考:能否让课堂的“亮点”再放大?

  在多媒体出现主人公的五次变化之后,教师能否再点拨一下,这些变化除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之外,也构成了小说的故事情节,这些情节恰恰是人物本身的对话构成的,所以用人物自身的语言来构成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写法。

  在学生提出“胆小怕‘势’”一词时,老师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能否再追问一下:“主人公是不是只是胆小怕‘势’?”学生阅读之后,指导学生明白主人公有时也“胆大妄为”,这在文中也有很多表现,而有时胆小,也有胆大,正是他见风使舵的最好佐证。

  在学生提出“铁公鸡”、“井底蛙”之类词后,老师能否再因势利导,设置一个特定情境,让学生明白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什么不同的语言,学生的印象会更深。

【关于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

2.关于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3.关于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4.关于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

5.关于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

6.关于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

7.关于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

8.关于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上一篇:小学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