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科里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讲述的是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告诉了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发”来讲的。科里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样思考的,科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的重点。科里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的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二、说课时安排
本课课文篇幅较长,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针对本课叙述顺序清楚的特点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字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埋木匣”的内容。第二课时理解 “挖木匣”及从中“得到启发”的课文内容。
三、说目标
下面仅就理解理解 “挖木匣”及从中“得到启示”这一课时进行说课。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学生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习惯。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倡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五、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说、读、画、议”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的氛围,很愿意和老师一起学习。让学生明白今天学得文章与变化有关系, 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且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意图:通过复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入新课学习,体现课文整体思路。)
二、学习第二段
1、在挖木匣时,妈妈和科利亚各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意图:采用对比的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
2、重点分析、理解、朗读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的句子。此环节教学通过重点理解词句、指导朗读。
(意图: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同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采用分角色的方法学习9、10自然段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11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是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分析出第一次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边读边找出科里亚想出的挖不到木匣原因的句子,读后指名说出句子,然后通过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意图:在学生读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的方法使学生明白科里亚第一次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这样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
5、学习12自然段,让学生理解“果然”的意思。
6、体会科利亚是什么样的孩子?
三、通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科利亚从这件事中明白的一个道理。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意图:将语文学习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体会、去思考,体现“生活第一”的思想理念。)
五、作业
学习的时候,我们在长大,玩耍的时候,我们在长大,甚至睡觉的时候,我们在长大。生活中,往往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自己长大了,现在请你以《变》为题目把这件事写写吧。
(意图: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使学生明白自己起变化了。)
六、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 步子小
挖 步子大
受到启发 一切都在变化
(意图:这样设计板书简明扼要,条理分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摆在学生眼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识字中的第三课《小青蛙》。
一、说教材
《小青蛙》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识字中的第三课。这是一首儿歌形式的字族文识字,读起来节奏明快,音乐和谐。儿歌讲述了青蛙的外形和本领,号召大家要爱护小青蛙。课文中的“清、晴、情、请”都是由共同的母体字“青”做声旁的形声字,充分展示了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构字规律,同时体现了汉字的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课文将字族文识字寓于儿歌之中,通过读文识字,能有效避免学习形声字的枯燥。将字与文融合在一起,不断巩固青子族中各字的音行义,既有利于读文识字,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识字教学的要求,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会写“青、清、晴、情、请”5个生字。
2、通过联系课文,老师范写,学生跟写来学习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小青蛙做了不少好事情,我们要爱护小青蛙。
三、说重点和难点
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会写“青、清、晴、情、请”5个生字。教学难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小青蛙做了不少好事情,我们要爱护小青蛙。
四、说教法学法:
针对以上学情,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读,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对比学习法:将课文中的由共同的母体字“青”做声旁的形声字“清、晴、情、请”放到一节课来对比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掌握对比学习法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谜面,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学生自读,听录音范读,跟老师读课文,通过多种方式读课文,反复读课文,知道小青蛙它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我们要爱护小青蛙。这样能让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习惯。
(三)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青”,引导学生观察“青”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便于规范学生的书写。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语。
3、范写生字,强调重点笔画,学生书空生字。
4、练写生字。
5、激励评价。
6、同样的方法学习“清、晴、情、请”。
7、指名学生认读生字,巩固学习的知识。
(四)巩固练习。
通过对这四个形近字的练习,掌握这五个字的写法,以及它的运用。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生字,一个是青,另外四个是:清、晴、情、请。我们还知道小青蛙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我们要爱护小青蛙。
(六)板书设计
3、小青蛙
青(青蛙)(青色) 清(清水) 晴(晴天)
情(心情) 请(请问)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97—98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1。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2、学习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分页标题#e#
三、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学生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自主探索,领悟方法(猜 一猜)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习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
通过 拼、量,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分页标题#e#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请你帮老师配玻璃:老师办公桌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块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忙算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校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地,中间有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是草坪。请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七课《动与静》。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请各位老师指导。
一、说教材(教材及学习情况)
在学习了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之后,本课开始进入本单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运动。在本课中,将解释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如下。
1、探索目标:使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重点和难点: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参照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所以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
定位在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科学,以学生生活中的科学为学习的起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要我们能主动探究,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能认识科学的真面目,因此我采用了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
三、教学设计
(一)、设计特色:
围绕“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一主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行师生交流。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课开始,我首先由问题导入,提出一个学生很熟悉的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听到这个问题后,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然后从这些疑问入手,接着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假如你站在路旁,你认为那些房屋和树木还是运动的吗?”激发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接着我又播放一段坐在汽车里游览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看完视频后,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更浓了。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安排了让学生默看课文中“荡秋千”这一部分内容,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秋千上女孩的角度来看,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所以她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而对于地面上的女同学来讲,秋千的男同学对于自己来讲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运动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中判断秋千上的男同学是否是静止的,是将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判断者自己作比较,看两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说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人或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反之,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的。接着在播放一次坐在汽车里游览的视频,让学生再次熟悉判断物体动与静的方法。
3、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
效果。在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之后,我就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奔腾的骏马》,让学生判断视频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又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分析课文中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最后让学生分析电风扇工作时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体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我也感到,跟采用传统手段教学相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轻松。
板书:
动与静
秋千上的女同学 静止
秋千上的男同学 秋千下的女同学 运动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回击,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
2、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学习楚王与晏子之间的三次较量,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的表达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叙述的,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习生字、词,理清的结构,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重点学习楚王与晏子的三次较量。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时地点拨,抓住课文中关键的、重点的语句(词语)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再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晏子使楚》的影像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晏子这个人物。最后,再进行一点知识的拓展,出示有关晏子的另外一个小故事,让学生继续去体会晏子语言的艺术性以及人物的个性。
三、说学法
首先让学生找出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通过反复的朗读、思考,以及一些重点词的提示,理解楚王的阴险、傲慢、骄横。接着,运用上述方法,让学生找出晏子是如何反击楚王的句子,谈感受,谈体会,进而让学生说一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晏子使楚》的影像资料,进一步感受晏子这个人物。最后,再了解有关晏子的其它故事,对晏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晏子出使到楚国,却受到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循循引导,潜心会文
1、师: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大屏幕出示相关语句)让学生读一读,说说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知道”、“瞅”、“冷笑”、“打发”、“笑嘻嘻”等词语理解,感受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
3、师: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请同学们再次快速地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大屏幕出示相关语句)让学生读一读,说说体会,说说晏子每次说话妙在哪儿?
4、引导学生抓住:“严肃”、“为难”、“拱手”、“面不改色”、“也许”等词语理解,同时抓住这些重点句子体会晏子说话的巧妙,进一步感受晏子这个人物,感受他的能言善辩,爱国情怀、高超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对晏子的喜爱之情、敬佩之情。
4、带着对晏子的这种喜爱、敬佩之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观赏《晏子使楚》的影像资料,进一步感受晏子的人物形象
师:今天,我们一直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晏子这个人物,其实关于《晏子使楚》这个故事还有一段影像资料,你们想看吗?(想)下面,让我们跟随这段影像资料进一步去感受晏子这个充满智慧的人物。
(四)课外拓展
师:还想不想多了解一些关于晏子的故事呢?在这里,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大屏幕出示晏子的故事——鸟)
(五)布置任务
继续搜集有关晏子的故事或是找《晏子春秋》这本书读一读。
(六)板书设计
11、晏子使楚
楚王 晏子
(侮辱)———— (反击)———— 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赔不是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这篇散文,作者用诗意的题目、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读着它,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淡淡的回忆与美好的向往之中。
学生分析:让孩子们从这些绿叶中不仅收获了知识、快乐,更收获了美丽的"梦"……童心就从那里一天天走向成熟,相信,通过学这一课,学生对看似平常的树叶会充满感情的。
设计理念: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读,合作交流,把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碾磨、启蒙、标本、觅食、洋溢、清热明目、除痰止渴"等词语的意思。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顿号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孩子们在大自然里和绿叶快乐嬉戏的场面展开想象,体会绿叶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和作家所要传达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乐于像作家一样热爱生活,关爱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演示文稿(图片、视频、文字);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
学生准备:
1、课前去搜集树叶,去制作树叶作品。
2、带来自己童年生活的照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展示童年生活的照片,谈自己照片的来历。
2、教师展示童年生活照片。
3、师:其实,生活中很多人童年时的快乐,都来源于身边的大自然。今天,我们就追随着作家葛翠林的足迹,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绿色童年。
揭题:绿叶的梦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初读时,学生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鼓励学生自己解决。要做到读准字音,了解生词意思。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采用多种方式去理解词语。
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觅食""洋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弄懂"标本"的意思;"碾盘"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认识;"启蒙""清热明目""除痰止渴"等词语则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去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品析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想:"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是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在书旁写下批注。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3、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谈体会,并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要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读出情感来。
品读时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去美美地阅读,细细地品味,体会绿叶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和作家的情感。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要求记忆的段落。
4、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疑问,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自己尝试解决。
5、总结:是啊!我们的生活当中不光有漂亮的芭比娃娃、变形金刚,不光有酷鼠滑车、卡通游戏,还有很多的快乐来自于我们生存的大自然,()来自于我们熟悉的生活。同学们,会创造快乐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我真心地希望你们有自己的快乐的生活,有一个美好的、难以忘怀的童年。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注意不要把"汇"字的左半部写成"工";"戒"字的撇不要丢掉;"垂"字书写时要做到布局均匀、紧凑。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第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过渡: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如:绿叶最使我着迷)
2.绿叶为什么会使我着迷?齐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是下文的总述,同时也解释了上文的悬念)
3.同学们请看,多快乐的场面!
(播放录像)
4.通过看录像,你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5.默读第三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作者收集绿叶觉得很快乐的地方画出来,把重要的动词勾出来,认真读一读。
6.秋天的收获更大,请你们采用老师刚才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看看有什么收获。先默读,再讨论。(动词)7.教师配乐朗读第3和第5自然段,让学生想象画面,并把想象的内容说出来。
8.绿叶不仅单带给"我们"快乐,还让"我们"了解了许多丰富的生活知识。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想想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的。
三。朗读课文,加深感悟
1.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投入,最有感情。
(可以边读边做动作来感悟课文的内容)
提示学生要读出深深的留恋之情,浓浓的喜爱之情。
2.读到这里,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
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2.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五。拓展内容,讲述自我
1.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
2.指名把最有趣的童年生活说给大家听。
六。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佳句。
2.小练笔:结合课前自己找来的童年生活照片,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把难以忘怀的一件事情写一写。
【【必备】说课稿范文六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