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4-03 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等式的基本性质》,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小学数学冀教版第十册第单元《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等式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重点,更是今后学习解方程的基础。

  我搜集了人教版的教材近行对比,发现:虽然版本不同,内容编排不同但是数学学习内容大体相同,都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现在的版本把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和性质二都是以文字的内容具体的呈现了出来,而人教版教材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的,具体的性质内容是在后来的解方程当中逐步体现的。我个人觉得现在的版本还是可取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1、在用算式表示试验结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2.通过学习理解并能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讨论归纳的意识和习惯,养成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具准备:天平,教学课件,学生导学案等材料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习惯进行高效课堂模式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在学习了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再加上对天平已有知识的经验积累,应该根据我的教学设计能够一步步研究出等式的基本性质。当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差异,对于学困生还是应该照顾到。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课堂生成:

  四、说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

  (一)、速算比赛:

  6.6÷11= 128÷3.2= 250×12= 60×0.2=

  36÷180= 2.6×10= 190×0.4= 74÷0.2=

  这几道题是一直以来坚持的口算训练。不过在处理上采取了比赛的方式,时间是一分钟,我公布答案后学生迅速自评,并由组长算出组内共算对了多少道题,以此作为标准评出优胜小组,并及时进行加分评价。

  (二)、创设情境

  教师导语:刚才的比赛中某某组表现的很棒,为他们组赢得了宝贵的2分,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同时老师更希望其他组能有出色的表现。上节课我们用了什么仪器了方程的意义呢?(学生肯定会异口同声的说是天平)教师随机出示天平。每组一台。我们这节课还利用天平学习,学习什么呢?请大家看导学案并齐读课题和目标。教师相机板书。

  (三)、独学导学一

  导学一:

  小实验 1、根据图片演示实验。列式为( )

  实验2、在天平左边的托盘里再放入2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出现什么情况?接着再天平右边的托盘里放入20克砝码。根据这时天平的情况列式( )

  实验3接着再在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放入100克砝码,天平会怎么样?可以列出等式( )

  实验4接着在天平左边的托盘里再拿走20克的砝码,在天平右边的托盘里再拿走20克的砝码。天平会怎样可以列出等式( )?

  总结:通过上面的实验:观察上面的4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我的设计大多数同学根据已有经验会很快列出算式,可能有同学会利用我给出的天平来验证,独学充分后教师要做好评价。

  (四)、对学、群学。

  学生充分独学后,对子之间交流进入对学阶段。对子之间交流,交流完后组长组织组内组内总结展示。小组长要根据情况确定待展同学。教师巡视观察那个组利用天平利用的效果好准备接下来的精英展示。教师要关注学困生。特别是双差生。教师还要做评价。

  (五)、精英展示

  我这个环节准备一组或两组展示。展示的方式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名同学一块展示。教师要做好规律的总结提升和及时的评价,特别是听展。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学生列出的每个等式。

  六、完成导学二。

  导学二 (1)根据图片写等式

  (2)根据图片写等式:

  比较上面两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有了学习经验,这个环节应该很顺利.还是按照高效模式进行,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教学课件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有的小组可能还会出现加减的情况,教师要适当引导到倍数关系。

  达标训练:(1)30+x=100 (2) x - 71=4

  30+ x-30=100( ) x–71+()=4( )

  x=( ) x=( )

  (3)21 x=105 (4) x ÷21=3

  21x÷()=105( ) x÷21×()=3( )

  x=( ) x=( )

  学生理解了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论,我觉得由理论到实践应该给学生一个过渡空间,所以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学生独立完成后挑选组长进行展示,此时教师重点强调学生填空的依据,这样就更好的巩固了刚学完的理论。完成后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谈收获。

  最后是达标测评.我选的是教材42页的第一题。学生做完后教师公布答案,学生互评。教师要做好评价。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分数到分式” 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是中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式的概念与整式是紧密相联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和巩固。学生掌握了分式的意义后,为进一步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值为零的条件,是以分数为基础,类比引出分式的概念,把学生从对式的认识从整式扩展到有理式。学好本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运算速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能力,并让学生体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我任教班级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不够高.通过分数的学习,学生可能会用分数的定义去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含有字母的整式。为了让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作了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分式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有理式是不是分式。

  (2) 技能目标: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如果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会推断分式的分母中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

  (3) 能力目标:学习观察类比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4) 情感目标:通过类比学习分式的的意义,培养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式的意义;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2)难点:分式无意义、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

  本节课运用启发类比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知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类比归纳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认识,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分式的意义,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值为零的条件,使学生体会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下面这样几个环节

  1.复习回顾,以旧探新,类比联想,形成概念

  教师先问学生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整式,并从中找出不是整式的式子备用。

  复习:下列式子那些是整式?那些不是整式?

  然后教师再请学生看以下两个问题。

  填空:

  (1)长方形的面积为10 cm2,长为7 cm,宽应为 cm;长方形的面积为S,长为a,宽应为 cm.

  (2)把体积为200 cm3的水倒入底面积为33 cm2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cm;把体积为V 的水倒入底面积为S 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

  学生通过运算、比较,可以发现是一种新的代数式。教师介绍这种新的代数式,我们称它为“分式”,从而引出课题“从分数到分式”。

  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归纳概括出分式的概念。即两个数,相除可以用“”或“”来表示,如果两个代数式A,B相除我们也可以用“A÷B”或“”来表示。

  分式的概念:两个整式A,B相除时,可以表示为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么叫做分式。如:分母中都含有字母,都是分式。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刺激学生复习和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选择能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的旧知识,将新知识的各因素联系起来,并以组织好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的同时,也学到了新的知识。通过比较概括,是新旧知识相联系,通过启发,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使他们对分式的概念先有一个粗略的总体认识,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铺垫,使学生对反映新知识内容的文字、符号先有一个表层的认识。)

  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得到分式的概念后,紧接着教师给出:

  练习:

  下列式子中,哪些是分式?哪些是整式?

  通过对分式的概念的理解,指出判断一个代数式是不是分式,不是决定于这个式子里是否含分数线,关键要看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最后指出“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观察感知,启发引导,指导运用,巩固概念

  在掌握了分式的概念以后,教师通过“要分数有意义,只要使分母不为零”让学生很自然得过渡到“要分式有意义,也只要使分母不为零”即可的思想。

  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给出:

  例1下列分式中的字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有意义?

  教师板演解题过程,再给学生机会练习

  练习:下列分式中的字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有意义?

  讲到这里,教师又乘胜追击,问学生:

  那么以上各分式,当取什么值时,分式无意义?

  3、变式训练,讨论辨析,揭示内涵,深化概念

  在掌握了如何求当未知数取什么值时,分式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以后,教师将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对学生来讲思维又将象每个跳动的音符一样活跃起来了。

  教师问学生:

  若使分式的值为0,则对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要求?

  由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在本质方面还是肤浅的,很多学生只会考虑满足分子为零即可,教师对此先不做评价,出示例题:

  例2下列分式中,当字母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教师给学生几分钟的讨论时间,这时就有考虑问题较周到的学生通过(2)(3)两个题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找出了症结。这样教师就能及时得对症下药,指出“分式的值为零必须在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分式的值为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分子的值为零;(2)同时分母的值不等于零。

  练习:

  4.反思小结,自主评价,培养能力,激励奋进

  一节课已进入尾声,教师指导学生反思:我们是如何得到分式概念的?分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分式意义的本质?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你的收获有哪些?类比分数与分式的学习你认为本章将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归纳小结:

  (1)分式的概念:两个整式A,B相除时,可以表示为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么叫做分式。

  (2)要分式有意义,也只要使分母不为零

  (3)分式的值为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分子的值为零;(2)同时分母的值不等于零。

  5.分层作业

  (1)课本133页1、2、3.

  (2)取何值时,分式的值为负数?

  伊宁县第四中学 葛吉凤

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思想情感。

  2.了解诗歌中的比喻与用典。

  3. 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中诗人之“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 临江仙》)有多少英雄能在历史长河之中经得起千淘万漉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期留下最浓重一笔的人物。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提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曹操是个志士,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今天,就让我们借助《短歌行》来了解曹操。

  二、 简介

  (一)题解:

  什么叫短歌?《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幻灯片)

  (二)作者: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幻灯片)

  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曹操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幻灯片)

  (三)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完成统一大业。大战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饮酒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因感此景,持槊而歌——《短歌行》。历史上著名的横槊赋诗的典故就来源于此。(幻灯片)

  三、 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幻灯片)

  譬如朝露(pì) 青青子衿 (jīn) 呦呦鹿鸣(yōu) 何时可掇(duō)

  契阔谈?(qì) (yàn)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2.全班齐读。

  3.找出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或者句子。)

  明确:就是“忧”字。

  四、合作探究

  分析诗歌,合作探究。

  1.结合注释对课文进行翻译。

  2.六人一组进行讨论分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表面上看,作者非常忧愁。“唯有杜康”才能解除得了心中的忧愁,到底作者忧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作者“忧”的是人生短暂,此时他已53岁,人生已过半百,可是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不得不忧啊!

  明确:人生短暂,功业未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作者分别使用了什么手法?为何而忧?

  分析:前四句作者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比喻对“贤才”的思念;但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后四句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后面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明确:比喻、用典和起兴。贤才难得。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八句作者使用什么手法?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明明如月”作者将贤才比喻为天上皎皎明月。“何时可掇”意思是我何时才能得到贤才呢?这种忧愁的心不可断绝。后四句想象贤才归己时的那种欢乐场面。

  明确:比喻。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思想感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八句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前四句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用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透露出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

  后四句先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明确:比兴、用典。表达作者渴望多纳贤才,一统天下的愿望。

  五、写作特点

  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幻灯片)

  2.引用典故和《诗经》成句,贴切而典雅。

  六、课外拓展

  重读全诗,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

  明确:诗人由人生无常所带来的忧思和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用对理想、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心头的忧思愁绪。总之,开头低沉,后来昂扬。情调健康,内容积极,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能给人们以鼓舞向上的力量。

  小结:全诗感情基调健康,内容积极向上,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贤才难得的感慨,透露出作者统一天下的远大政治抱负。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的曹操;一个关心百姓疾苦,大济苍生的曹操。

  七、作业

  许绍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请你结合《短歌行》来评价曹操其人。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1、课文地位及作用:本篇在单元中属阅读课文,以学生自我分析为主,教师辅导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能力目标:实用阅读能力

  语言目标:领会文章思想内容,感受作为纯真美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一、导入新课(以下是课件教学)

  1、运用媒体播放《漂亮妈妈》电影片段

  2、问:同学们见过大海吗?知道大海吗?

  答:播放的大海画面,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大海如此广和深。这深、广的大海、远古孕育了生命,养育了生命。

  3、问:平常人们常以海喻什么?

  答:常以海喻:知识的海洋生活的海洋......

  4、问:设悬念:

  本文写沙子见到了大海,将意味着什么?

  答“通过学完全文,明确本文题目含义。

  二、1、这单元:通过不同文章的学习,了解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记人为主的记叙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的一般要求。了解记叙文为何和抒情、议论相集合,明记叙文的写作。

  2、范读或学生集体朗读:

  问:这是一篇以什么为主的记叙文?

  答: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2、记叙文人称有那些?

  答:有第三人称,本文采用第一人称。

  3、本文用第一人称写发的好处?

  答:令人感到亲切,可信。

  4、记叙文表现手法?

  答:记叙文是记叙描写的表现手法为主,此外,抒情、议论、说明的表现手法为辅。

  强调本文是以记叙和抒情统一于一体,深深的情感蕴含在娓娓的记叙之中。

  5、记叙文中以记人为主、势必有对人物的描写。任务描写法有那些?

  答:人物描写法: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强调侧重在心理描写。写得精练、传神。

  重点:本文通过写“我”—一个身体畸形的女孩,在继父的鼓励下,出了家门,战胜了自卑,成了一个能自立于世的人。

  四:段落分析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

  一(1):介绍“我”是个畸形的女孩,八岁前,没迈出过大门一步。

  本段:简洁而形象的几句话,读后令人无限同情。她的童年,没有自由,没有游戏,没有欢乐,也缺少父母的慈爱。

  二(2—25)“我”在继父的鼓励、教育、帮助下,掌握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继父鼓励、教育、帮助下——战胜自卑独立于世界过程:

  一层:(2段-12段):在继父鼓励下,跟继父上街了。

  这层有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都很贴切儿童的特点。(指的课文那些句子?)

  沙子由害怕、羞怯—高兴地与孩子们一起去玩。

  二层(13—17):大海的故事使沙子确立了生活的信念,有了奋斗的目标。

  强调:这是沙子的童年生活中重要一次。

  分析:沙子和别的儿童一样,特别爱听故事、而其继父当过海员、最熟悉大海了。写其继父给沙子讲大海的故事、一定很心动、令人感到自然、真实。所以沙子:“我听得着了迷”--对大海产生了无限向往,继而向继父发问:“我能看见海吗?”,继你说:“能、等你再长大些,等到15岁,我就带你去看大海。”--“我的眼前豁然亮了”。

  为什么会这样?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沙子想去看大海,到15岁继父会带她去看大海。沙子幼小的心灵中有了一个信念、生活中有了一个目标、精神上产生了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生活也就立刻感到有了意义,有了乐趣,自然“我的眼前豁然亮了”。

  三层(18-22):在继父的鼓励、教育、帮助下,沙子独自商店、做家务、学文化,最终能自立于社会。

  分析:沙子的继父:退休海员--年近60--哮喘严重--经济条件差--沙子母亲离开了他们。

  沙子--不是他亲生女儿---还有残疾。

  沙子继父却以顽强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中的一切困难。以博大的胸怀爱护沙子、关怀沙子的成长、帮助她战胜自卑、树立生活信念、指导她学文化,督促她学会料理生活中各种事务、鼓励她的点滴进步,使沙子终于自立于社会。

  沙子继父在文中只是作为一个陪衬人物来写、但其极普通人身上闪射出耀眼的光辉、感人到深。

  四层:(23-25)沙子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但继父却因病去世了。

  分析:“我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

  ----原来一个“怕极了”“羞怯”“见人”,现在“在镇子上穿街走巷、为继父请医生、买药、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独立承担了全部家务。”继父在弥留之际,向沙子承认“我对你撒谎”,从中可看出什么?

  答:1、看出继父是个诚实的仍

  2、继明知过敏性哮喘、必须远离大海、但又答应带沙子去看海,完全是为沙子考虑、用心良苦。他撒谎,但无愧于心。

  3、临终前勇敢承认自己不对,相信沙子最终会理解他一番苦心的。

  三(25)沙子终于领悟到“看大海”的真正意义---继父把沙子领进了生活的海洋。

  分析:这段来在全文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文章不写这一段、全方就成了一个不幸孩子的故事。

  沙子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沉浸在失望委屈和伤心之中。文章的基调就变得哀怨、感伤和低沉。而且文章前面所写的沙子的一切努力,在失望之中也变得毫无意义了。

  有了这一部分“带我去看大海”,就不仅是字面上的意思,面是有了深刻的内涵,文章前面的所写沙子的一切努力到此就完美地表现为沙子真正成长为一个自立于社会的有用之人了。使全文具有一种催人奋进不力量、基调显得积极健康了。从面深化了主题。

  这一段有与无,是有质的区别的。

  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极为成功。

说课稿 篇5

  一、游戏导入

  一个精彩的导入能让学生情趣盎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我正是运用了这种激趣导入的方式,别出心裁的利用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特点,用“猜故事”的游戏方法导入,例如:芝麻芝麻开开门。《啊里巴巴和四十大道》,让学生从一句话而想到一个童话故事,从而引入今天的童话故事《三袋麦子》。这样一来使学生对课文立即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同时体现出课内和课外知识的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曲径通幽”之效。

  二、回忆内容,整体感知

  进入授课时,我首先是带着学生,将昨天通读过的课文进行回顾,唤醒学生之前在脑海里存有的信息,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新的学习。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串联式”的问题:“这个故事里有几个人物?”学生回答师板书:土地爷爷 小猪 小牛 小猴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从而影射出整片课文的关键词“三袋麦子”。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自读完课文后,对学生的设问中我打破了传统的:“小朋友们喜欢谁?”这种单一的问题模式,而是提出了:“谁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这样的提问方式,无疑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主,成为真正了解这些小动物的主人。

  三、 精读品悟,渗透读法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在这部分中我所要授予学生的是在阅读中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当然这种探索式的学习方法也要始终贯穿于精读品悟之中。首先,通过投影,向学生出示描写小猪的段落,向学生示范老师在读书的方法,勾画出重点字、词、句。比如:开心、迫不及待。明确的引导学生读书时的步骤,引导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自学,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合作性。

  接着,就是本课所要阐释的重点,即如何通过一个片段的讲解,实现以读代讲,渗透读法,从而实现读中品悟。要让学生通过单一的课文来把握文章的思想,有感情的朗读出课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和实际生活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之后再去读,这又是容易做到的。但如何将学生的这一情感培养起来呢,这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就只有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仔细推敲,反复揣摩,来感悟出课文的情感。所以在授课中我是用这样的引导方式。出示:“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指名让学生读,提问:“小猪当时的心情怎样?”开心。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小猪的开心呢,我着重营造了两个情景:一、小猪眼中的麦子是什么样子?它看到这么多黄灿灿的麦子想到了什么?它的表情(开心)。二、快过年了,有了这袋麦子小猪的新年将会过得怎样?(很快乐,很美好)这样一来开心语气也就轻松的朗读出来了。其次,在领悟小猪的性格特点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思考:“有了这袋黄灿灿的麦子,小猪对这个新年充满了期盼,它怎么做呢?”(迫不及待)“这袋麦子在小猪的手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小猪如何啊”(能干)这样一来学生把自己置身于那般情景中,边读边想象眼前那只可爱的小猪。

  当然这样的引导方法,还存在一个这样一个问题,便是学生在朗读时会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来判断事物,在这篇具有教育性的课文中,为了提高学生辨别生活的是非观,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按顺序一一讲解,而是采用了跳跃式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进入到第六自然段,将一年后的小猪的生活情景再现在学生面前,一年前的小猪把开心和快乐带给了大家,而一年后的小猪把麦子吃完了是不是应该伤心了呢?通过这样引导学生用老师刚才读书的方法认真的读第六自然段,一边想一边画出表现小猪特点的词语和句子。学生通过读,汇报(憨厚可爱)(他不由得舔了舔舌头)。这样一来能让学生对小猪有个可比性,留给学生深度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得到发挥和拓展,使他们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自主学习

  最后我将用自学的方式,来完成描写小牛和小猴的段落,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1.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小动物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2.最后进行汇报:怎样处理麦子的?这样的设计正体现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合作性学习以及学生的参与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

  四、读读悟悟

  1.阅读讨论:三个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的做法?为什么?(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体验也各不相同.,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希望学生从三个小动物中都能看到优点) 2.如果你也得到土地爷爷送的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 (设计这些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希望学生从三个小动物中都能看到优点,学生想出了各种处理麦子的好方法,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表达也有了提高。在讨论中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本文中心。从而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师总结: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体现了“情感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相融合,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塑造个性化思维,顺应了新课下:“语文课教学应以学定教,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情寄朗读中”。以上便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个教学设计,若在说课过程中有所肤浅之处和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原谅,并请予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正确评价自己 增强自信》这课由多角度评价自己、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和为自己喝彩四个确立自信的方法构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自己 确立自尊》,从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开始,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促使学生超越自卑,树立自信,走向成功。学好本节内容对让学生清醒的认识“我心目中的我”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一方面觉得自己长大可以做很多事情,希望在多种场合表现自己,但又由于自身知识、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往往缺乏自信。特别是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时常与家长、老师的期望有距离,因而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对自己产生怀疑。据调查,预备(3)班大部分学生对自己都处在不太自信或极不自信的水平,因此,帮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增强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说目标

  (含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自信的含义,了解自信对个人发展的意义,懂得树立自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信测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初步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并针对自己的情况,掌握增强自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认识自己,树立增强自信的自觉性。

  2.重点和难点

  掌握增强自信的方法。

  说设计思路 围绕教学课题和知识点,我选择了同学比较熟悉和了解的刘翔作为线索。他经历过成功与失败,却依旧一次次满怀信心的站起来,是很多学生崇拜的对象。通过这样的人物作为例子来分析,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也能够更加认同增强自信的重要性,增加教学效果。

  在导入阶段我采用提问启发法,让学生了解自信的重要性,吸引学生兴趣。接着让他们进行自信自测,从而展开整堂课的学习。

  在“多角度评价自己”和“为自己喝彩”的环节,采用模拟和游戏的方法,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克服羞怯,熟悉和掌握增强自信的方法。

  在“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和“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用刘翔作为例子,采用一般的讲授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并配合练习,帮助学生学会施加积极的心理暗示。

  说教与学的过程 导入开始出示刘翔奥运夺冠前的几次接受采访说的话,根据材料和平时对刘翔的了解,提问学生刘翔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性格和他取得成功有没有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紧接着,请同学完成书商的自信自测。针对大部分学生不够自信的情况,告诉同学,自信是可以培养的,鼓励同学。老师接下来将会教他们几种增强自信的方法。

  通过讲述一个“变劣势为优势”的小故事,引导学生发现,天生我材必有用,换种角度看待自己,也许缺点可能会称为优点。于是得出第一种方法“多种角度评价自己”。

  随后进行看图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换种角度。

  再出示潘长江照片,询问他有没有不足?为什么没有因此产生烦恼或痛苦?让学生多个角度看待别人,最终学会看待自己。

  出示刘翔奥运夺冠后的出赛记录,提问同学,刘翔在成功后是不是就沾沾自喜,停滞不前?在夺得奥运冠军、打破世界纪录之后是否就一帆风顺,没有尝过失败?他是怎么对待失败的?请同学归纳,刘翔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胜不骄败不馁。于是得出第二点“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展示爱迪生是如何形容自己在发明电灯中几千次的失败的?引导同学理解,自信就是拥有乐观的心态,在面对问题和失败的时候,不轻言放弃,会想方设法创造成功的条件。

  讲述借千斤顶的小故事,请同学分析失败原因是一开始就担心自己不成功,施加了消极的心理暗示。

  请同学讲述破釜成舟和四面楚歌两个成语的典故,比较不同的心理暗示会对结果造成不同的影响,从而引出第三点“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接着,出示刘翔比赛的新闻报道,请同学猜猜他赛前自言自语的内容。同学很自然地猜出他在自己给自己打气。老师点评,不能忽视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我们也要学会经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并问同学,哪些语言是积极的?同学热烈发表意见。

  出示刘翔夺冠后照片,寻找刘翔的习惯动作。从动作表明,流向在每次成功后都会为自己喝彩,这是他不断前进的一个动力。于是引出最后一点“为自己喝彩”。

  为帮助同学发现自己的突出表现,随即在班里进行各方面“班级明星”的选举,为自己喝彩,增强自信。

  最后以全班朗读一首“相信自己”的小诗结束

  说教学效果 气氛和谐,学生思考积极,回答踊跃。从游戏和讨论来看,他们还是有所收获的。这也说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说改进设想 几个方法介绍的次序上还欠缺一定连贯性。需要好好整理思路,努力让教学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思路更加清晰。

【【热门】说课稿集合六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集合九篇

2.【热门】说课稿集合5篇

3.【热门】说课稿集合6篇

4.【热门】说课稿集合4篇

5.【热门】说课稿集合8篇

6.【热门】说课稿集合9篇

7.【热门】说课稿集合7篇

8.【热门】说课稿集合10篇

9.【热门】说课稿集合八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