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4-02 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必修二《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的一轮复习课。

  我通过对教学指导思想以及教学背景的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此设计了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最后并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效果分析。

  一、 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倡导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化学高考说明中强调:要借助本部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应用一定的化学思想方法;并适当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背景

  学情分析:到目前为止,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熟练掌握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此时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可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分析: 周期表是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生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是每年高考的热点,学生通过本节课的一轮复习,可以深刻的理解位——构——性的关系,体会元素周期表、周期律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接下来我根据教学理念和高考说明以及教材分析,从学生的实情出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理解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会用元素周期表去推测和判断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学会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的学习方法。

  2。 让学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量变到质变、一般与特殊的学科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感悟科学理论对科学实践和学习的指导意义。

  2、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严谨求实、乐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四、 教法和学法分析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

  五、 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阐述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通过知识线、素材线、能力线、活动线四条主线穿插在三个教学环节中来落实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

  环节一:复习课的引入

  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的元素周期表,提出问题:“科学家们为什么要研究周期表的编排呢?”,这样设计,可以借助鲜活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周期表结构及应用的复习种,让学生感悟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同时落实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环节二:周期表的结构

  此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师点拨—反馈练习五步完成。首先提出问题一,其中的第一小问主要借助氧元素考察周期表中一个小格的具体结构,后两问主要考察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整体把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学生不难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其中包括周期的种类及每个周期的元素种数,族的种类及每族在周期表中的具体位置。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与归纳的学习方法,落实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的点拨和强调:同主族原子序数的差值和同周期第ⅡA族和ⅢA族原子序数的差值,各族的排列顺序,以及镧系锕系出现的位置,这个时候问题一也就迎刃而解了。紧接着由反馈练习进行落实,三个题分别考察了周期元素种数,族的排列顺序,周期表的结构,针对性强,在落实学科主干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周期表结构的理解。

  环节三: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此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教师归纳——迁移应用—反馈练习六步完成。首先提出问题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元素化合价的递变规律以及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以周期表中左下角和右上角为两个主方向,总结出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非金属性如何随着原子半径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讨论体会结构决定性质,量变到质变,一般到特殊的化学思想方法。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接下来第五步,迁移应用。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元素性质总是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为研究物质结构,发现新元素,合成新物质,寻找新材料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指导。引导学生迁移应用,在第四副族到第六副族之间寻找耐高温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在金属非金属的交界处寻找半导体材料,此外,人们还利用周期表寻找合适的超导材料、磁性材料。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元素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最后是反馈练习,通过对制冷剂相关性质的考察,让学生学会应用元素周期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元素周期表的社会价值。

  六: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复习为主,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教学素材,通过四条线穿插在三个环节中来落实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课后检测来看,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后进生对这种复习方式有些吃力,还需要在课下加以辅导。

说课稿 篇2

  我的说课课题是“北美洲概述”。“北美洲概述”是我在学校开展各科素质教育探索公开课的活动中,尝试的以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要目的、以活动和讨论为主要形式的地理探索课。今天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

  首先说一说教材:教材中的“北美洲”一章,是《世界地理》分洲地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将北美洲概述部分的内容分成了两大块,一部分是自然地理部分,另一部分是人文地理部分。我的这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北美洲自然地理的特征。在备课时,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层次,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课时重点知识目标是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思维,我设置了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浏览我制作好的“北美洲”网页,分析北美洲的地形、气候特点,以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掌握一种分析的方法;同时,在课的过程中我期望能够达到我的情感目标,即让学生从哥伦布的探险经历中体会出探索是无穷尽的,知识要在探索中求得,同时小组共同完成任务,让学生体验团队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我说一说教法:本堂课以目标教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前提测评目标~任务认定目标~成任务达标~达标测评”这一模式,运用“北美洲”网页,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随着二期课改精神的深入,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式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发展方向,为此,我事先查阅了大量资料,利用FrontPage平台制作了一个“北美洲”自然地理部分知识的网页,以便于学生浏览,在浏览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第三讲一讲学法指导: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授之以“渔”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学生能“渔”则有“鱼”,我在设计教案中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1.通过让学生在浏览网页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网上查找知识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读图,认识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分布、气候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自学、分析及归纳能力。

  3.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不同的任务,进一步加深对北美洲的认识,增强知识点的落实,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往往是成功的关键。

  4.通过鼓励学生上讲台表演,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形体表达能力。

  5.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始终贯穿激励教育原则,让所有同学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继而变成享受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我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着重突出以下四个特点:

  1.“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生就会“兴”起,“兴”之所至,学风自成。所以,我安排了几个“趣”点 :一是哥伦布航海故事的引入;二是直观的活动方式:比如我的任务设置中有小组成员的分角色演示,小组幻灯片的制作等;三是精彩图片在网页中的展示,五是个人观点的讨论和发表。这些都是遵循初中学生爱新奇、爱挑战、爱表现自我的特点而设计的,它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2.“活”,要求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活学活用,把已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分析讨论题中去,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和表述自己的观点。

  3.“广”,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自由地展开思维,天马行空,任意联想,尽可能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

  4.“容”,无论学生的回答如何,我都以包容的态度去接受,只在必要时适当引导,但不下对错结论,鼓励学生创新和大胆发表个人看法。

  这四点的考虑,给了学生一个自我学习的广阔空间,使整个课堂学风处在一种积极、活跃的氛围中,由始至终都保持着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真正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翁的精神。

  最后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

  1.首先启发学生自己讲述哥伦布的航海故事,引出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就是我们今天要去了解的地方,让学生一开始就感觉到学习的兴致。(2分钟)

  2.完成前提测评题,复习旧知识,作为新课的知识基础。(2分钟)

  3.简单介绍“北美洲”网站的导航栏,以便于学生自己查找需要的知识点。(1分钟)

  4.将本课的重点设计成五大任务,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并分派任务,第六小组任务是出一套本节内容的测试题来考考同学们,要求学生浏览网页,每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我参与各小组的讨论,提出一些指导意见。(20分钟)

  5.发表观点,培养创意: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大家共同获取知识。同学们的创意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更不是老师的讲述可替代的。(15分钟)

  6.小结新课,掀起高潮:第六小组同学出题,请同学回答,我从同学们的回答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简单小结。大力表扬和肯定同学们的表现,鼓励同学们以享受的心境去上好每一节课,引发高涨的学习情绪,掀起高潮,使同学们感到“课将尽,意犹存。” (5分钟)

说课稿 篇3

  《论求知》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所写的一篇议论文。编在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中。

  第四册主要突出训练议论文,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第六单元则重点训练论证这一要素。

  根据教育学和人类智力发展变化规律表明:十二、三岁的初二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低于形象思维,分析、归纳、推理能力较弱。因而,学习议论文普遍较为吃力。

  鉴于上述认识,我认为,本节课必须先从议论文的特点入手,抓住论证这一重点,突破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使用及其作用这个难点。这也可以说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需教。具体到语文教学活动,结合今后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向,联系实际,我认为,本文没有必要精讲细读。只需从整体上把握,训练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课堂设计及程序可按如下十个步骤进行:

  一、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作知识上的准备。因为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知识的掌握具有阶梯性,只有做好了必要的准备、铺垫。学起新知识来才会有一种水到渠成之感。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目标教学是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学理论的核心。其目的是摈弃传统教法的弊端,以目标分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让学生明确要求,积极配合教师,达到预期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自读提示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整体感知是语文新大纲较为突出的提法,亦是语文自身规律的体现,是知识熏陶的一个方面的要求,是真正提高语文素质、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符合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可以避免把语文教学搞成支离破碎的文字游戏。

  四、从修辞角度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一遍,找出采用了排比、比喻的语句。切入点的选取是教育教学艺术的体现,切入点选得好,学生能快速进入教师设计好的教学轨道,有利于知识的衔接、过渡。让学生找出排比、比喻语句,难度不大,但作用不小,一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二则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篇不离段,段不离句,句不离词的阅读习惯;三则可以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导入做好准备,使课堂教学环节紧凑、有序。

  五、从学生找出的排比、比喻句中,选出二、三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及作用。集中目标、重点分析是认识规律的要求,是教学的另一重要手段。本文的攻关内容就是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所以,到了这里,教学必须聚焦,以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六、堂上训练。

  (1)找出教材P226227《说谦虚》一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语句,并说出其论证了什么问题?有何作用?

  (2)依例仿写句子。

  例: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是检测知识、能力掌握情况的必要过程及重要手段,亦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训练知识迁移的一个教学重要环节。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与否,与教师是否重视这方面有好大的关系。学以致用,让学生有一个成功的体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七、学生略读课文一遍,理解标题的准确性。这是着意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一次回顾、疏理、思考,也是有目的地将学生从局部了解、分析引导到整体认识、理解中来。

  八、学生质疑,教师释疑。这可以大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所掌握知识、能力反馈检测的一个手段与方法。有利于教师查缺补漏,辅导基础较差、领悟能力较弱的学生,此一步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的希望工程。

  九、教师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来一次概貌性的认识,有目的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亦是再一次使学生从局部感知到整体把握。

  十、作业布置。

  (1)认真阅读课文,摘抄自己喜爱的语句。

  (2)写一篇题为《论交友》的短文。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累的学习习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让他们便于模仿,对自己熟悉的事情发表看法,有利于知识迁移,达到能力的训练。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应用,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倍数与因数、分数的再认识、约分、通分,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下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教法与学法的思考。本课教材创设了折纸的情境,利用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得出算式1/2+1/4,然后通过计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但是,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以上思考,我确定这样的教学整体思路,另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质疑、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理解算理,获取新知。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设计教学活动程序,以达成下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知识迁移,结合数形分析,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操作、观察、对比、分析、联系、归纳、推理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数形分析,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教具和学具:同桌两人一组,一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纸片或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或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但部分优秀的学生什么都没有,目的在于促进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思维的无限可能。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本课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1、回顾旧知,揭示课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将教材中折纸的情境改为了五(1)班学生参加运动会的情况。因为我认为这样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不能利用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得到不同分数相加的算式,利用以前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帮助学生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分子才能直接相加的算理,既从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凸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亲历活动,探求新知。这一层次,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组织教学。一是思考判断,大胆猜测。以1/4+1/8为例,通过预设同学们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根据以前的认知判断计算结果对不对,从而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相加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并大胆地猜想计算结果,阐述自己的理由。二是实验操作,探究验证。让学生利用学具或者画图的方式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感知面、体、线在操作中的实际应用,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关键是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分母互质、分子都为1的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三是利用知识迁移,探究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独立计算1/4—1/8,找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共同点,归纳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巩固应用,强化技能。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他们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这个时候,利用练习强化巩固对新知的掌握。

  4、自主阅读,交流体验。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再一次巩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数学经验,从而再让学生经历一次再发现、再创造、再体验的过程。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唐诗《早发白帝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北师大教材的编排特点为单元主题式,本诗是单元主题为“远行”的一篇主体课文。全诗运用夸张手法,以轻快的笔调抓住极具特色的回荡在耳畔的猿声和早已越过万重高山的轻舟,竭力描述了长江水流之急,轻舟之快,景色之奇,充分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该诗气势豪放,画面明丽,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儿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及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早发白帝城》这篇课文,图文并茂,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文化、培养审美情趣的极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语感。

  评:站在“课标”高度分析教材,言简意赅,表现出教者居高临下,把握教材的能力。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二年级儿童在学前班就已接触古诗和儿歌,加上前几个学期的学习,对古诗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会7个生字,渗透性识字9个,辨认多音字“朝、重、还”,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在过程与方法上,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词义,教给学生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培养想象能力和语感;在情感价值观上,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根据儿童认知水平来理解诗意;难点是通过诗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喜悦欢快的心情。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评:着眼于人的发展,目标定位正确,重难点揭示清楚,且行文上下过渡自然。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一是情境再现策略。主要通过CAI课件,图文对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二是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轻舟疾飞”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脑中的图视,从而体会作者欢快愉悦的情感。

  三是拓展延伸策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经验自学相关古诗,把教与学,学与行紧密联系,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将用一课时完成(不含课外延伸)。

  评:教法、学法、课程资源融为一体,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教学策略。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解诗题知诗人

  课始,谈话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唐诗吗?你们都读过哪些唐诗?这些诗你们是从哪儿学的呢[让学生背背说说,意在了解学生课内外古诗学习情况]?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大诗人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大家愿意吗?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课题--早发白帝城,并让学生看老师在田字格中写“帝”字。齐读课题后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知道白帝城在哪儿吗?李白为什么要到白帝城呢?当学生急于想知道问题答案时,教师顺势介绍白帝城的传说及地理位置,并讲讲李白获罪遇赦的故事。这样,以讲故事的形式相机交代背景,引导学生解诗题、知诗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全诗作了铺垫。

  (二)、自主合作读诗句明诗意

  当学生对诗题,诗人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读诗,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第一步出示目标,让学生自学。

  第二步检查识字情况。通过摘星星、开火车等活动检查识字,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重点指导“还、朝、重”这几个多音字的读法,并让学生记住“啼、猿、辞”的结构。

  第三步检查读诗情况。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第四步,交流评价。对不理解的词语,鼓励学生互动学习,自行解决。重点理解:“辞、还、啼不住”等词语。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互相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教师相机点拨。

  (三)、品读揣摩入诗境、悟诗情

  这一环节,我力求通过“三读”,把文本中“轻舟疾飞”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脑中的图视,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1、图文对照导读

  首先,出示[CAI课件1] 彩云缭绕的白帝城图(从白城巍峨、朝霞灿烂中体会景美人欢;导读第1句)。

  接着,出示[CAI课件2] 白帝城到江陵的线路图(从“千里”与“一日”的鲜明对比中体会行船之疾、诗人的心情之欢,体验读第2句。)

  再出示[CAI课件3] 三峡壮丽的风光图(青山峭拔、轻舟漂飞,体会诗人逍遥自在、快乐如风之情。美读第3、4句)

  最后出示[CAI课件4] 飞舟放歌图(根据动态的画面有创意地齐读全诗,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2、个性体验品读

  在导读的基础上,学生闭上眼,边品读边驰骋想象。老师相机诱导:你在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喜欢哪一句,就让他读哪一句,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努力走进诗人无比欢悦的情感天地。

  3、整体感悟赛读

  当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后,老师也参与进去,开展“小李白”赛诗活动,把全诗连起来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出诗的整体美,意境美。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小李白的口吻把自己此时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

  (四)、实践拓展求内化促迁移。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知识积累的开始。这一环节,我分二步走。第一步,指导写字,并让学生说一说“猿”和“啼”的字意关系;第二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自学其它诗文,促使能力迁移。

  本课的板书设计由青山、江水、轻舟等背景和整首诗构成,通过CAI课件将图文并茂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以突出教学的重点。

  评:以上环节,把读与悟、想与说、课内与课外融为一体,通过想象美读、比较品读、个体赛读、集体赏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情感体验,并感受语言的优美。CAI课件的相机出示,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另外,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促成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培养了探究精神。

  总评:本设计体现了下列特色:一是以读为主、培养语感的本体特色,二是尊重差异、自主探究的创新特色。过去教古诗,都是逐词逐句分析讲解,教师包办代替多,学生读悟少、体验少。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二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差异,通过多种形式导读,以读促悟,批文入情,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明意、入境的境界。在学习中,儿童对诗的理解可能是朦胧的,浅层的,但在学习中扩大了识字量,培养了想象能力和语感,感受到了景色的美,体验到了作者的情,这都是了不起的收获。另外,鼓励儿童运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去自学其它诗文,去自主探究,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读书与藏书的情结》活动二:藏书票的制作。

  一、说教学内容及教学理念:

  本课学习内容是融绘画、手工、印刷为一体的版画形式的藏书票制作,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教学活动分两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本课设计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藏书票的设计原则及制作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创造性的进行美术构思和设计,表达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本着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广泛的人文情境中认识美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赏析作品,使学生把握藏书票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学习藏书票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依照藏书票设计要求,学会运用不同的版画制作方法,创造性的构思、设计、制作藏书票。

  情感目标: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感悟藏书票精巧秀美的形式和意蕴隽永的内涵,能创造性的进行美术构思和设计,表达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作品,把握藏书票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学习藏书票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版画的不同制作方法,创造性的构思、设计、制作藏书票,促进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感悟藏书票精巧秀美的形式和意蕴隽永的内涵,能创造性的进行美术构思和设计,表达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讲授法、启发谈话法,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探究实践法等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约占2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运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的方法。课前把准备好的自制藏书票赠送给学生,让他们欣赏并讨论准备把老师送的礼物珍藏在哪儿?上课后,先让学生互相交流然后回答。当有学生说出夹在自己最喜欢的书里时,老师趁机与学生交流古今中外读书与藏书、爱书的名人轶事,引出并板书课题《读书与藏书的情结》,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学习新知(约占18分钟)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欣赏感知

  首先,多媒体展示2幅图片,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欣赏,使学生知道中外读书人藏书方式有所不同,加深学生对藏书票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设计制作藏书票的兴趣,板书副标题 ——————藏书票的制作。

  接着请学生欣赏一组以版画形式表现的藏书票作品。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欣赏作品:

  1、 这些藏书票是以哪种绘画形式表现的?

  2、制作藏书票为什么多采用版画形式?

  3、藏书票票面设计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内涵?

  师生交流时,我将采用分组抢答竞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和竞争合作的意识。通过欣赏藏书票作品,巩固学生对藏书票的构成、规格、款式、题材等相关知识的把握,使学生明确藏书票画面的设计要求,懂得藏书票内容的`设定应体现作者的思想内涵。增强学生对藏书票设计制作知识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运用不同方法创作藏书票的欲望,为下一步动手实践作好铺垫。

  活动二: 设计制作

  这一活动里我安排了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欣赏藏书票图片,分析设计思路。

  在欣赏藏书票作品的过程中,用启发谈话法引导学生观察感悟藏书票的画面构成及体现出的内涵,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从中发现作者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内涵?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更多更美的创作素材,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使学生了解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 取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第二部分内容:欣赏藏书票实物,归纳制作方法。

  把用吹塑纸、硬纸板制作的版画藏书票作品分发到各小组,让学生比较、分析不同的表现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使学生在欣赏中去发现藏书票与底版之间的差别,特别是“文字须反写”的特点。接着教师直观演示吹塑纸版画、漏印版画的制作步骤,鼓励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大胆提出质疑,从而理清学生的创作思路。

  这样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会制作方法的同时,加深对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的这一创作原则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表现创作(约占19分钟)

  1、出示作业提示

  根据喜欢的内容选取恰当的表现方法设计制作一枚藏书票。

  2、教师巡视辅导,提出合理建议,协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这一环节重在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表达提供一个空间。

  第四个环节:作品评析(约占5分钟)

  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多维多级的评价方法,从作品的内容设定、版面效果、表达的思想情感及表现手法。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及表达能力上的发展提高,体现出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评价这一理念。

  第五个环节:发散拓展(约占1分钟)

  多媒体播放一组其他版画形式的藏书票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使学生再次感受不同制作方法制作的藏书票所带来的形式美感,培养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对书籍进行装饰美化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情趣。

  最后出示课后活动小建议:

  1、为自己的父母、师长或朋友设计并制作一枚藏书票。

  2、尝试使用制作藏书票的方法,制作具有个性的书签。

  总之,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时刻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时调整问题的切入点和提问方式;注重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努力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说课稿 篇7

  一、说理念

  足球运动是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内容之一,被人们称为“世界第一运动”。通过足球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习,足球文化导入,创造文化氛围使学生对足球文化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发展学生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以及勇于竞争,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精神

  二、说教材:

  足球运动是世界上开展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具有参加比赛人数多、集体性强;争夺激烈、战术多样、趣味浓厚、容易开展的特点,所以他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通过足球运动,能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人的体质;能改善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和锻炼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是一项有很高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

  本课教学内容是足球运动中的脚内侧传接球。脚内侧传接球是足球运动中最基本的技术,在比赛中运用得最多,主要用于传球和射门。这部分内容是足球基本技术中的重点教学内容,是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提高了动作的难度和要求,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对于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体验足球比赛中攻防对抗的特点十分重要,是足球技术的基础。

  三、说学情:

  本次课的授课为七年级150班,共36人。学生体育的运动技能虽然有差异,但初中学生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1. 认知目标:理解脚内侧传接球动作概念。

  2. 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脚内侧传接球、对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五、本课的重、难点确定:

  重点:脚内侧传接球技术动作、对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

  难点:脚内侧传接球动作的正确性、传球的方向性和力量。

  六、说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全课的组织形式为整体教学。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循序渐进、分解和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陶冶了学生情操。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1’)

  1、课堂常规

  2、本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二)准备部分(7’)

  (三)基本部分(32’)

  1、讲解示范踢球的脚上部位,并提出脚踢球的五个环节。(6’):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布置练习思考:各种脚部位踢球如何运用,助跑方向和支撑脚位置的练习体会提问。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人一组,一人踩球,另一人做跨步踢球和助跑踢球练习(交换进行)(7’):

  体会脚触球部位,同时自主体会助跑方向和支撑脚位置。

  3、2人一组,相距5米,用脚内侧互相踢球练习(7’)

  组织学生分散练习,体会助跑的方向,摆腿的路线、方法及两脚的配合。

  4、总结讨论各种脚法的运用(2’)

  集合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助跑方向,支撑脚的位置。

  脚触球的部位是否准确,是踢球质量的关键,踝关节的紧张程度和脚形控制是极为重要的。三种脚背踢球时,踝关节要绷直,要紧张固定。这样踢球才能有力、准确触球及防止踝关节受伤。

  5、定位球踢准练习球(4’)

  学生在集合队形基础上成圆形散开,运用各种脚法对准圆心踢准练习。

  6、游戏:“逗猴”(6’)

  通过游戏,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脚踢球技术,同时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结束部分(5’)

  1、放松(3’) 2、对本课进行小结3、布置收回器材(2’)

  八、场地器材:

  1、场地:足球场;2、足球15只

  九、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25--135次/分,

说课稿 篇8

  1、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氨分子的结构、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使学生理解氨的化学性质

  ③引导学生探究氨的性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意识;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想和创新意识;

  ④通过体验实验模型、模拟实验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2、教学重、难点

  ⑴理解和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⑵引导学生探究氨的性质。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内容、各种参考资料(相关资料内容、学法指导内容、重难点阐释内容以及思维训练习题等)进行个人和小组(集体)的探究,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⑶氨的催化氧化——氨的还原性

  3、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引出研究课题:《氨的性质》

  如,提问:

  ⑴在农业生产上常用哪些化肥?(铵盐、氨水、尿素等)

  ⑵当你接近碳铵或氨水时,有什么气味?(刺激性臭味)

  ⑶说出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二)展示《氨的性质》课件资源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件中所包含的“九大”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网上可用资源和使用方法。

  (三)探究指引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并要求学生提建议。

  (四)个人、小组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教材和课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个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寻疑、质疑、解惑,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自由使用教学媒体和网上教学资源,分析、讨论问题,找出答案。

  3、教师演示氨的“喷泉”实验,学生演示氨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和检验氨存在的实验;

  (五)小组之间交流

  在个人、小组内探究之后,接着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初步肯定研究成果。教师巡视指导。

  (六)师生交流

  1、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给出问题,要求各小组(至少3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氨的结构特点、氨的物理性质、氨的化学性质等。并用实验验证,教师加以肯定(实际上是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2、教师再给出问题,由学生自由抢答问题,教师点评;

  3、学生提问老师,老师对部分问题进行作答或提示解答问题的思路。

  (七)课堂练习,思维训练和思维创新

  1、让学生熟悉本课件中全部思考问题,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思维创新的问题上,个人和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抽查个人回答或抢答问题。

  (八)课外研究,拓展思维

  1、教师给出两个案例:氨对人体危害和对环境造成污染:

  ⑴氨气事件;

  ⑵氨气超标。

  教师作指导性的知识简介;

  2、教师给出新问题让学生探究:氨为什么易液化和易溶于水?

  (九)教学总结

  教师归纳总结出本课的教学知识要点(提纲),并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十)布置作业

  1、书面练习(有关习题)

  2、预习新课:铵盐

说课稿 篇9

  新《纲要》在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指出: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而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对科学本身的兴趣,从而顺利地实现活动目标。

  在《动物园里装电话》第一环节:讨论家中电话号码的秘密时,高老师头戴狮子头饰带孩子们进入了活动中,让孩子们从日常生活经验着手,回忆电话号码及其作用,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区分出了固定电话和移动号码的区别,感知了电话号码不能有重复。不足之处,就是这一环节时间稍微长了点儿,可少几个幼儿介绍自家的电话号码,还有教师要交代一下856是新埭地区的号码。动物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亲密伙伴,给小动物装电话既激起孩子们对活动的兴趣又联系了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第二环节:为动物装电话,教师是直接导入的,提出设计要求,先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教师针对幼儿在示范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指导。在孩子们清楚明确操作要求后,集体进行设计,教师巡视指导。在这一环节里,教师也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欲望,她让先完成设计的幼儿相互之间交流自己设计的电话号码,然后进行拨电话游戏。在周俊超小朋友提出疑问:“什么叫重复”,高老师及时解惑。第四环节:我的设计,请几位小朋友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请集体检查是否按要求完成。孩子们在继续动脑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了6个数字的不同排列顺序组合,体验了数字的神奇。第六环节:延伸活动,告诉幼儿以后我们将为小动物设计移动电话号码,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一节课听后,让我学到了很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借鉴同事们的好方法,这样会让活动的目标达成度更高。

说课稿 篇10

各位同行、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二章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第二课时去括号,下面我将从知识背景,设计理念等方面简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 知识背景:

  1.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第二课时内容。 2.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较、猜想与归纳。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充分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突出了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的整体认识。教师要组织学生立足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他们每一个运算步骤都要依据的重要性。相信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知识分析:“去括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加减》的第4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合并同类项之后,且对字母表示数已具有一定的认知的基础上展开的,重点探讨去括号的法则。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与合并同类项相同,是整式加减及以后化简代数式、解方程等知识点当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去带有负号的括号,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不难看出,该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4.学习目标: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学情我把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过程目标:经历类比带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5.重点与难点:

  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6.教学评价:

  (1)评价量规:随堂提问,练习反馈,作业反馈。

  (2)评价策略:坚持“及时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定量化评价与定性化评价相统一”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概括引领,激励式点评相结合,既有即兴评价,又有概要性评价;既有学生自评,又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力求在评价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助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二.设计理念: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及动画演示,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学生们动脑、动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学直觉能力,还启发了学生的探索灵感,从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素质”,同时也获取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思考、讨论、探讨的气氛,要为他们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方法、科学精神。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的方法组织教学,以问题的设置为主要引导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积极观察,共同探讨等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思想,进而体现“主 2

  动获取,落实四基,发展能力”的数学原则。

  (2)学法指导,为充分体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同时鉴于七年纪学生的思维所呈现出的具体、直观、形象之特点,为突破难点,选用“情境——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学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活动流程和时间划分:

  五.教学流程(见教案)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的聚焦点,在教育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展示教学思路,引导思维的作用。黑板分作两部分右边屏幕投影和左边板书,中间板书课题,下面板书去括号法则和板演等。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热门】说课稿范文十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十篇

2.【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十篇

3.【热门】说课稿十篇

4.【热门】说课稿十篇

5.【热门】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

6.【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7.【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十篇

8.【热门】说课稿集锦十篇

上一篇:落花生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