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4-01 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课改实验人教板第三册第七单元“环保”专题中的一课。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在课文的最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可以知道我同样也是爱鸟的。本课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课后的“我会读”是一个词语积累的练习。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主动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第二课时是学习课文。

  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为: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教法、学法:

  这是二年级的课文,面对的学生已认识了许多生字,并能读懂浅显的童话、寓言、故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本课中我运用情境导入法、媒体辅助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教学。学生的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

  一、媒体导课,激发兴趣。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多媒体设计为:出示课文中小朋友的形象,他先自我介绍,然后出现父亲的图片,由小朋友介绍他的父亲一生都喜欢树林,喜欢爱唱歌的鸟。这时,出现课题《父亲和鸟》。由师提问,这一课到底讲了父亲和鸟的什么事呢?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自读课文,感悟体验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新课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自由读、同桌读、找伙伴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

  反馈学生读的情况时,指导学生感悟出父亲“喃喃地说”该怎么读,可以先指导学生理解“喃喃”的意思再来指导。父亲怕惊动幼鸟时,说话很轻,指导学生读得轻些,学生读不到位时,可通过教师的范读来引导。

  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设计小组分角色朗读。通过分角色,体会父亲深沉的爱和我的天真。反馈学情时让学生给课件配音。课件中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加上学生的配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丰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新课标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出几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

  1、师提问:朗读了课文,你觉得父亲对鸟怎样?从哪里看出?通过讨论深入体会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5页到26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 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 ÷2,被除数 的分子是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 ÷3,被除数 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定位为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定位为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3、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学实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在注重算理和算法教学的同时,体现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淡化笔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现行教材中对估算意识的培养还未凸显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力求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融入教学,在课堂上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加以体现。

  2、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3、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学生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就会随时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反思每一种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本节课中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涂一涂,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 ,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 。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 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我安排了两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展示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你能举出几对倒数的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内容是以倒数为基础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与倒数紧密联系,因此,在引入新课之前,带领学生系统深入地复习倒数的相关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2、展示多媒体: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了一个“买白糖”的具体情境,并展示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在帮助学生复习整数除法的同时,引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数除以整数。由于设置了三个递进的问题,学生不会觉得问题3的提出很突然,并且,由于有了问题2的铺垫,列出问题3的算式也较为容易。

  (二) 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展示多媒体:

  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 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 里有4个 ,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 ,是 。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 ÷2=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 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 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设计意图】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 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 ÷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 ÷3,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了“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 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 。得到的算式是 ÷3= 。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 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 的 ,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 × = 。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五)再次验证,分层练习

  多媒体出示:

  1、 3/5÷3 =; 3/4÷4= ;4/11 ÷5=; 8/9÷6=; 6/7÷8=; 4/15÷12=;

  2、 ( )×9=1/3 ;8×( )=; 5×( )= 4/3;( )×5= 1/2;( )×2= 4/5;4×( )= 1/4;

  3、找规律填数: 8/9,4/9,( ),1/9 ,1/18,( )。

  【设计意图】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四、说板书设计

  把一张纸的4/7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集条理性、科学性、整体性和概括性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能够体现出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儿童诗,讲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这首诗充满童真、童心、童味,字字句句都清纯明洁,全诗语言欢快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想象丰富、美好,诗教育学生尊师、敬师、爱师的好教材。

  根据教材的特点,整合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我预设目标有下面三点:

  1、通过自主识字、交流等多种形式熟练地认识“、”等 个生字,会写“ 、 ”等 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尊师爱师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背诵,充分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体会老师的勤勤恳恳,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理念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领悟诗歌的魅力,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诗歌蕴含的思想,在读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本设计重视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读的层次性和鉴赏性,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 揭题谈话,启动情感

  (1)同学们见过紫丁香吗?(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

  (2)观看紫丁香的图片,说一说紫丁香是什么样的?用个词赞美它。(美丽)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接受新事物通常运用的是自我熟知事物的“延伸态”。紫丁香,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都没有见识过,播放紫丁香的图片,学生心中对紫丁香更加趋于喜爱,为下文的感悟做了强有力的情感铺垫)

  (二) 全心品读,体会情感

  1、今天,老师要领你们到一个小院,听一个《一株紫丁香》的故事。准备好了吗?那我们走吧!(播放课件动画)

  2、故事好听吗?你也想读吗?老师希望你在读的时候尽量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认真朗读课文。

  4、认读词语:踮起脚尖儿、安静的小院、绿色的枝叶、盛开的花儿、

  消除疲倦、时时挂牵、困得眨眼、又香又甜

  读好句子节奏:帮您消除 / 一天的疲倦

  感谢您 / 时时把我们挂牵

  让花香 / 飘进您的梦里

  5、这首诗歌分为几小节呢?(5小节)请5位小朋友来读读。(指名读)

  6、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一群小朋友在干什么?

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课题是《老人和儿童》,选自苏教版美术教材第三册第十七课。

  一、说教材

  1、内容、地位、作用:

  老人与儿童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演绎着多彩和生命。老人和儿童在生活中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孙子(女)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特别亲近,经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学生对这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非常熟悉,创作起来得心应手。同时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我在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比较来讨论老人与儿童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老人与儿童的绘画作品,体验绘画的快乐。

  在本册教材中,只有本课提醒学生用线描来表现作品。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过于专业的线描知识可以不作太深入地探讨,只要求他们能结合所学的〈〈感觉肌理〉〉和〈〈画触觉〉〉中运用不同线条、不同点的结合表达自己的感官感受,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运用凹凸不平、长短交替、流畅圆润、粗细不一的线条所体现的不同质感,充分表现出老人面部的粗糙感和儿童的细腻圆润感,更深入地学习线条质感的表现知识,也为以后学习专业线描画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人的认知规律,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 知识与技能:

  了解老人与儿童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运用线条所体现的不同质感来表现出老人与儿童粗糙和细腻的不同外貌特征。

  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索、运用线描的手法表现出熟悉的生活情景,创作出构图完整的绘画作品。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各种感知,观察,回忆,让学生感受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品质。

  3、 教学重、难点:

  ①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创设老人与儿童在一起的情景,让学生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

  ② 难点是运用线条所体现的不同质感表现出老人与儿童粗糙和细腻的不同外貌特征。

  4、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作

  学生准备:小记号笔、纸等

  二、说教法:

  细致入微的教材分析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第一步,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又是关键所在。教学效果的体现,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所以,围绕以上的重点、难点,并且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认知现状,本课以营造良好融洽的师生互动氛围为主线,创设的几个不同的教学情景为线索,充分动用学生已有生活体验,不断采用观察、比较、启发、欣赏、归纳、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图片的比较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开发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课件、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认识,体验热情。在观察老人与儿童不同的外貌特征这一过程中,我采用比较观察法,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探究创作能力。

  三、说学法:

  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完成一张美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技法的纯粹传授,而是要让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作为一种载体,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探究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生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一堂好课,教法的运用是必要的、学法的指导更是值得推敲。

  造型是视觉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包含许多专业系统的造型知识,抓住老人和小孩不同的外型特征。要想让小学二年级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既理解知识又完成技能操作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用不同点、线表现肌理、触觉的知识,引导学生抓住已学和将学领域中既相互联系又有共性的地方,逐步深入的理解、掌握用不同的线来表现老人与儿童不同外貌的肌理感觉,并通过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情景,主动交流,激发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展开回忆,并采用低龄段小朋友特有的线描表现形式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感受到绘画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要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师生生命力的系统,是一个以学生为认知、实践、发展主体的特殊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的过程。

  第一环节:游戏激情,导入新课

  二年级学生拥有着无尽的活力和激情,所以我改变单调、平淡的平铺直叙式导入揭题,而是和学生一起和着“健康歌”的节奏跳起了欢快的热身操,同学们脸上漾着兴奋的笑意,学生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了,而我自然地借由小萱萱和爷爷一起跳健康操的情形引导学生说说最喜欢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干什么,顺势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老人和儿童》。

  第二环节:比较欣赏,分析讨论

  在第二环节中,我提出“再过六十年,你将变成什么样子?”这样一个设想。并由学生上台模仿老人的行为、声音,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并带着这份兴趣欣赏一组由老人和班中学生的脸部照片特写,然后他们在比较观察中得出老人脸部多皱粗糙、小孩细腻光滑这样一个结论,并随之找到与两者脸部相对应的线条图。接着我让学生画一个老人脸部短时速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显得无从下笔,这时,我会抓住这些学生的想法指导他们在考虑的时候简单一些,并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出对老人脸部的第一印象。在简单讲评中我肯定那些抓住了老人特征,比如表现出皱纹、胡须等的作品。这样一来学生的探求欲更强了,我乘机做一下简单的示范,学生在这一点拨的基础上会更放开手脚地去表现。

  在初步掌握用不同线条去表现老人和儿童的脸部特征后,我继续让学生欣赏一组儿童画的老人与儿童的完整作品,并通过讨论,分析让孩子们了解构图中画面要满,要有黑有白,有疏有密。水到渠成的提出作业要求。

  第三环节:交流想法,完成作业

  我让学生回忆并讨论和老人在一起时最深刻的趣事,在学生明晰了形象思维后,允许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完成的方式进行作业实践,这样既可以张扬学生艺术个性,又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辅导学生画面主题的突出,动作和神情的表现。

  第四环节:评价反馈,点画成“金”

  学生完成作业后,把作品呈现在展物台上,然后组织群体学生参与评价交流,教师在学生评价时应注意评价方法的引导,尽可能让学生说,如果可能可以立即修改。这样的设计既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表现能力和美术欣赏评价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生动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情感传递,从而获得成功的愉悦和健康的审美品质。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教师再次让学生欣赏一组由多种表现手法,如水粉、雕塑、废旧材料、油画等表现出的老人与儿童造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在总结中教师强调要关心、爱护老人和儿童,让世界处处充满爱,使学生的感情再次得到升华。

  第六环节:教学探讨与反思

  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感情的表达。《老人和儿童》这一课既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亲情,又要让学生尝试用线条的形式表达生活中最熟悉的老人和儿童形象,所以要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才有学生对艺术的真正理解。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人,所以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教师把这种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活动下有效学习,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4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2.【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3.【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4.【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5.【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

6.【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

7.【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8.【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

9.【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语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