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3-31 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1.课文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2、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我班学生多数思维较活跃,课堂上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孩子天生就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 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只需精心设计好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的探究,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共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读、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2)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

  4、教学重点: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5、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

  一)品读送别段,感悟海鸥情

  过渡:海鸥善解人意,是人类的好朋友。海鸥把老人当朋友,老人把海鸥当亲人,海鸥已经和老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导入课文)

  1)学生自读15~17自然段,感受海鸥送别老人的内容。

  2.提出自读要求:意想不到的事是什么事?你又怎样的感受?进行批注。

  3.学生再读课文,快速阅读,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小组内进行交流。

  5、全班交流。(进行交流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

  二)深情朗读,升华情感

  1、学生自己深情的朗读触动自己心弦的段落。

  2、指名朗读。

  三)表达祝福海鸥老人 ,出示CAI课件。

  1、老人离我们而去了,许多人来送他,没有悼词,没有哀乐,只有那张与海鸥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随,你想不想来祝福一下老人?假如你是海鸥,你会怎样祝福老人?假如你是人们,你会怎样祝福老人?

  2.如果那位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说什么?(预设答案:老人可能会说:再见了海鸥,我的朋友;孩子们,人类是爱您们的;……)

  四、总结话和谐,激发和谐情

  1.我们回头想一想,课文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写具体的,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的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2.同学们,课文学到这,我想大家一定悟出了一点小道理,谁来说说?

  五、拓展延伸

  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回报以爱。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2、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建议。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爬山》的第二课时,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大方面进行展示。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课文重在说理,都是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事例之中。本课主要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这篇课文具体体现了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让他们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针对学生及课文特点,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1、我能讲出父亲说的话的含义,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重点)

  2、我能初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体会“青山的沉静”和“父亲的智慧”指什么。(此条预设不呈现在学案的目标一栏中)

  二、说教法、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这节课,我利用导学案的“渔场”功能,在每个环节中充分挖掘适合学生尝试的学习方法,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交流和反馈能力。借助导学案采用了“三大导学方式”,即:目标导学、学法导学和问题导学,再加上穿插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适时点拨,它们构成了我本节课的教学方法,统称为“导学法”。那么,新课改主张的“独学、对学、群学”就必然成为了本节课的主要学法。

  在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处理上,为了改进阅读教学结构,我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体裁和写作思路,准备尝试运用列表助阅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预习、讲练和小结。

  三、说教学过程

  在“高效课堂”背景下,我将教学流程设计为:定向——导学——合作——点拨——检测——评析六个环节。具体如下:

  第一步:定向(时间大约为5分钟)

  课堂开始,我设计了“复习铺垫”这个环节,主要有两道习题。第一道是复习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回忆法来统领全篇。第二道是填空题,考查的是课文第一句话“父亲爱,爱,也爱,——尤其是。”用来引出下文,顺势设问“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引入新课,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考虑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论述阅读教学时有这么一句话:“讲读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的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篇课文的结构形式恰巧就是“总——分——总”,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如此设计,既符合大纲要求,又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接下来,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齐读学习目标的设计,主要对应的是第二、三项学习内容的达成目标,也是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和展示提升要完成的主要任务。通过齐读,做到“目标导学”。

  第二步:导学(时间大约为1分钟)

  您可能要问:1分钟,可能完成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学案的设计上,每个环节我都考虑到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需求,所以明确提示了各种阅读的方法,比如圈、画、批、注等,还做了些典型示范,在学案的第二项“品读课文”中尤为凸显。

  这项,之所以会运用到列表法来引导分析,是因为课文的重点我定为理解父亲的话,而理解父亲那些有哲理的话必须要引导学生结合一系列的相关问题来感悟,也就是“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说话目的”、“我懂了吗”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文中的每部分里都有,但是又都不一样,有很强的类比性,我觉得运用列表法比按顺序一段一段追问来的简捷。表格的横纵向对比,更利于学生自己理清文章脉络。乍一看,表格里面的内容很丰满,但实际上它没有一个空格需要学生课上动笔填充,都是提示批书方法的,所以您也不用担心解决它的时间问题。

  我的学案设计是属于课前下发的那种,学生事先按照提示做了独立预习,完成了至少20%的学习任务。所以

  课堂上的这步,我只需要说两句话即可:第一句“请认真对照学案上的提示和要求,看看哪里还没有完成好,作为小组交流的重点。”第二句“各组交流后,组长组织做好展示安排。”这样,你还认为我课堂上的导学时间1分钟不够吗?

  第三步:合作(时间大约为7分钟)

  这里所谓的合作,其实就是先将自己课前没有完成好的项目在组内提出来,寻求大家都比较认可的答案,同时留存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然后,由组长组织,大家共同商量班级大展示的分工内容。期间,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深入到各组,了解学生完成任务情况,适当做些简单指导和帮助即可。

  这步的设计,是使学生通过“兵教兵、兵练兵”的方式,促进学生完成大约70%的学习任务。

  第四步:点拨(时间大约为20分钟)

  班级大展示开始后,学生首先要按照项目的提示有秩序的交流学习成果,质疑留存的问题。在“兵强兵”的对抗质疑、互助点拨过后,难免还会有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师教兵”的直接点拨了。

  比如,本课中父亲说的三句含有哲理的话和课文结束时的那些抒情的话,其实以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来看,是很难达到彻底领悟其含义的。所以,在班级大展示环节中,教师必须要在学生似懂非懂之间做个恰到好处的点拨。

  根据学案的提示,我估计学生会对上山途中父亲那句“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理解的不那么透彻,所以我准备了三个引导发散思维的追问:1、爬山会遇到什么困难?2、遇到这些困难,人自然会产生什么不良情绪呢?3、“征服自己”是说自己在困难面前应该怎样做?

  而课文结束时的那些抒情的话中,最难理解的就是“青山的沉静”和“父亲的智慧”这两个关键词。在学案上,我已经将其设计为填空题,因为它们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尤其“青山的沉静”这个词指什么,我估计学生理解上也会遇到瓶颈。此处,我准备这样引发学生思考:1、“沉静”是什么意思?2、作者说“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难道是说以后他要少说话吗?3、结合全文父子间的对话想一想:青山的沉静到底指什么?

  除此外,学生在抓住关键词彻底感悟句意后,教师还要随机点拨关键句子的读法,做到当堂就能比较有感情地读出课文,实现第二项学习目标。

  第五步:检测(时间大约为4分钟)

  此环节,我设计了三道分层检测题,学生可在规定的时间内自选感兴趣的问题解答。

  尤其是第三题,属于句子的仿写习题。语文教学一直提倡“一课一练”,这个“练”指的就是仿写练习。所以,此项练习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语言。通过迁移练习,使学生真正将课文中的规范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达到学以致用。

  第六步:评析(时间大约为3分钟)

  内容主要是对正和交流“检测”的答案,最后做个简短的小结。

  此环节重在分享第三题的思考成果,促进学生开拓思路,提高写作水平。

  四、说板书设计

  此项,被我设计成了全课总结的内容,在第四步“点拨”之后,由教师引导概括:读了课文,你明白爸爸要告诉儿子什么了吗?在全班同学的总结中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21、爬山

  上山——尽力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总之,整节课我力求做好“第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和幸福者。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问题、总结知识能力。

  2、掌握酸碱的区分方法。

  3、培养学生的知识衔接、推理、归纳、总结能力。

  4、培养学生实验推理论、理论指导实验能力。

  二、说课重点、难点:

  1、重点:酸碱与指示剂作用。

  2、难点: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推理法、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对酸碱有初步的认识,我对本课题内容讲解上作了调整,将溶液的导电性先作了讲解,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酸碱盐,这样对于掌握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有了更好的认识。

  复习提问:什么是酸、碱,

  结合所学知识引入新课: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掌握到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在溶液中碳酸、氨水分别以H+、CO32-、NH4+、OH-形式存在,那么能使紫色石蕊、无色酚酞变色的到底是阳离子的作用还是阴离子的作用?电离出的阳离子全是H+是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是碱,从定义中是否隐含着酸、碱在化学性质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通过提问、假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使学生课程学习目的明确化。

  讲叙新课:实验[10-1],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好,记录好,并做好对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对比,分析中找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结论,启发引导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酸的共点是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碱的共点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酸碱在溶液中的存在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与指示剂作用时,酸呈现的颜色变化相同,碱呈现的颜色变化也相同,这说明了什么?探究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并在脑海中初步形成酸碱在化学性质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五、板书:

  1、指示剂能验证物质的酸碱性。

  2、

  物质 指示剂

  紫色石蕊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

  酸

  变红

  不变色

  碱

  变蓝

  变红

  3、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是H+,OH-与指示剂的作用。

  练习:练习册P39,同步演练B13题。

  作业:探究实验、练习册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第三章加减法,第八课时————可爱的企鹅。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能根据情景图做有关的加减法。

  (二)教学知识目标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有关的加减法。

  (三)教学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情景图————可爱的企鹅1)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观察讨论,学习新知1

  (观察图片:可爱的企鹅1)

  教师:仔细观察图,说说图的意思,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2、 教师提问

  (1)想一想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又表示什么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这幅图的意思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6+3=9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自由交流)

  (二)活动二:加深理解,强化新知。

  1、(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2)

  2、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1)仔细看图,完整地说一遍图意。

  (2)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问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3)怎样算出藏起来多少只企鹅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3、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展示课件3)

说课稿 篇5

  一、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谢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二、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吴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谢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学生学生身边的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手掌面等图形以及比较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的同时,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由学生总结出面积的意义。接着通过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颜色,感受它们面积。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的活动,这个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了面积的概念,学生对面积有初步认识之后,大屏出示的圆、三角形等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吴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

  识了面积之后,通过画一画面积相等的图形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面积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吴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面积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怎么办?讨论有三种情况:1、剪一剪、拼一拼再比一比的方法。2、摆硬币的方法。3、铺格子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比较出了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三、解决实际问题。

  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面积的认识。四、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如:学生在回答得很精彩时,老师没有给与语言上的评价,而是给他加分,难道老师每节课都要带加分上课吗?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想办法比较。(三)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知了叫 夏天到》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夏天是本单元设计的自然背景,本主题活动由夏天动植物生态图景、动物与夏天的天文、夏天小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探究蝉或其他会鸣叫的动物四个部分组成,融常识、生活、生态意识、探究活动于一体。

  (二)教学目标

  l 知识与技能:1.能仔细观察季节的变化,从多方面感知夏天。

  2.能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学习简单的探究方法。

  l 行为与习惯:感知夏天的自然和生活,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

  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l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夏天的自然现象及相关常识的探究兴趣。

  (三)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中针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环节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课标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谈话交流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比较法等,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学会从自己生活的各种现象中,从自然界的变化、人们生活的变化中捕捉季节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发现夏天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从而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对小学生来说,探究季节特征十分明显的夏季,生活性强,操作性易,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发现、观察大自然中一些奇妙的现象。因此,我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情出发,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

  感知夏天的自然和生活,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和生活中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这个重点体现课程内容标准“了解天气、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能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等内容。从本课教材来看,本主题活动由夏天动植物生态图景、动物与夏天的天文、夏天小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探究蝉或其他会鸣叫的动物四个部分组成,融常识、生活、生态常识、探究活动于一体(课件出示相关图片)。首先,以“感知夏天为题”,引导学生学生主动获取夏天到来的信息,说说对夏天的感受,初步激发学生探究夏天的兴趣;从故事“好奇的丁丁”入手,把夏天的自然现象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探究自然问题的欲望;与学生一起探究小动物的鸣叫,理解知了鸣叫的原理,继而通过查找资料寻找其它小动物鸣叫的原理,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后是展现夏天的自然和生活场景,讨论儿童对夏天的感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对学生进行安全、防护教育。教材四个方面的主题活动都是围绕我们这一教学重点采取层层递进方式设计的。

  说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探究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说,培养探究能力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希望通过本课能对学生起引导的作用。

  (五)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青蛙、知了的叫声;雷鸣声、大、雨声的录音;与夏天有关的图片。

  二、说教学重点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究性学习。本课教材侧重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探究自然的美”。同时本课为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教师用书对本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感受观察生活、探究生活、创意生活的乐趣,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学习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方法。”本课课题《知了叫 夏天到》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正是热爱所以产生探究自然界季节性变化的欲望。从当前我校一年级学生的已有经验认知来看,他们对一年四季的循环交替有一定的表面认知,但对于每个季节的具体变化和一些奇妙现象的认识,还是一知半解,因此,引导学生学会从自己生活的各种现象中,发现季节的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精神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以下环节,让学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等方式进行有效学习。在第一课时中,我们主要拟通过“寻找夏天”这一主题开展不同环节的活动,继续让学生感受夏天的自然和生活,并进行有效探究。

  活动一:夏天的声音。

  通过放夏天的蛙鸣声、知了叫声、大雨声等录音给学生听,让学生判断,感知夏天的声音。

  活动二:夏天的色彩。

  播放收集到的图片:夏天开花的植物、夏天雨后彩虹、夏天女孩子穿花裙等。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学生进行观察、交流、想象,帮助学生感知夏天的色彩。

  活动三:夏天的秘密。

  1.创设情境,讲述《好奇的丁丁》的故事,把夏天的自然现象:“从小鸟低飞和鱼儿露出水面判断雨天即将来临;由雷雨天到安全避雨”等一连串自然现象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探究自然问题。

  2、动物的鸣叫。通过媒体呈现了知了鸣叫的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途径进行自主探究。

  2.说一说:与同桌交流自己观察、了解到的夏天的小秘密。

  3、议一议:东莞的夏天什么时候来到?中午为什么不能给花浇水?知了为什么会唱歌?下雨前小动物有些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汇报等形式进行探究,从而更真实具体地认识夏天。

  环节四:夏天的歌谣。

  以“夏天到”童谣导入,展现夏天的自然和生活场景。学生齐读,在读中感受夏天。然后,可以发动学生寻找其它与夏天有关的童谣或自编童谣。继而讨论学生对夏天的感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说明原因,请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老师要同时进行安全、防护教育。

  最后,我们拟通过实践活动布置进行结课,把教学重点落实延伸到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尤其是在探究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有限,需要得到家长在知识、方法和条件方面的帮助。我们将设计以下实践活动:夏天到了,请与家长一起观察大自然中更多的奇妙现象,并进行有效记录。

说课稿 篇7

  课文的特点和地位: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学生们接触的第一种烷烃。对学生来讲能否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将直接影响以后有机化学的学习。本节重视与初中化学的衔接,不仅重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态度,以及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在初中化学中的已学知识点。比如它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

  2、在巩固旧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着重介绍它的正四面体型结构。

  3、在学生初步了解甲烷的正四面体型结构基础上,联系它的结构和得失电子情况讲述它主要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受热反应)等。

  4、着重强调甲烷的取代反应

  5、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和由分子结构决定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的化学性质、甲烷的分子结构和正四面体结构、甲烷的取代反应以及反应的本质。

  三、教法分析:

  演结合、自学引导、对比教学、学生互动。

  四、学生现状分析:

  大纲中只要求学生了解甲烷的结构式。但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学生将会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的了解,并最终影响他们对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了解和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对有机物分子有个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其化学性质。

  五、教学过程分析:

  1、由于学生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教材在介绍甲烷分子的结构时,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首先通过学生对物质组成知识的回忆,再结合碳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共价键的知识,逐步给出甲烷分子的结构式,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学生互动):请学生总结甲烷的分子结构的特点。并能预示由甲烷的分子结构特点所决定的甲烷的化学性质。

  2、在学生了解甲烷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甲烷的化学性质上。分析其反应的机理和本质。

  (1)以甲烷分子中的碳原子与氢原子之间能形成牢固的共价键为依据介绍甲烷的性质。

  (2)分析甲烷在空气中的燃烧反应跟甲烷与酸性溶液的反应的对比,甲烷不能和酸发生反应,但是能在空气中燃烧。

  (学生互动):请学生总结对比的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正确的结论:甲烷在通常条件下是稳定,但是能和一些氧化剂发生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甲烷也可以发生氧化反应。

  (3)甲烷的取代反应是烷烃的特征反应,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学生了解甲烷立体结构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先使学生有一个甲烷分子中氢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模型,然后再通过给出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几步方程式,分析它的反映机理,再向学生说明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不仅一个能够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

  (学生互动):请学生写出甲烷被氯取代的反应,从一取代到四取代。最后讲清取代反应的确切涵义。

  (4)用对比法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中取代反应和无机化学中置换反应的区别。

  (学生互动):请学生总结两个反应的区别。

  3、回顾这一节所学的新知识点,并强调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本节的思路。

  4、布置相关的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一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这一部分用一个课时完成。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秋思》的主题思想,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学生体会《秋思》的意境。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知道:马致远及元曲的文学常识。

  理解:

  ①每句曲句的含义。

  ②曲的主题思想。

  ③体会:《秋思》的意境。

  (2)重点:

  ①朗读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难点: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二、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称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

  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脑又动笔,激发深长伯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家乡我们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而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都用古诗来寄托他们的思乡之情。比如说小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天我们将学一首别样的小诗《天净沙 秋思》。

  (二)新课讲授。

  1、解题:《天净沙·秋思》的思:

  (1)做动词为平声,如:思考、思索。

  (2)做名词为去声,如:思维、思绪。

  2、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

  教师介绍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知道: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一个。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首先,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呤诵,边读教师边指导,在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这样反复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以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涵和丰富的情味。 《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

  其中“鸦”、“家”、“马”、“下”、“涯”以“a”押韵。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而《秋思》给人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另外,它讲究炼字,格律要求严格,仅仅五句28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漂泊天涯游子孤寂之情,

  4、会意。

  会意就是能领会诗文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之情。虽情调低,但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故境中有画。我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心情地去设想境中画,既而产生情趣。再循循善诱,设疑提问:这首小令前几句写多少景?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我及时归纳:小令前三句仅18个字就写了九景:

  (板书):“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个修饰词,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时实景表达了游子孤寂之怀。

  (板书):实景。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传媒体。

  “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如此萧条和暗淡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三者正好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笔锋一转为我们推出一幅悠远恬静的画面,这是全文的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照应,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虽然还只是说景物名称,但是这三个词却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苍凉寂寥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这已经不是单纯地写景了。而“瘦马”一词,在这里还应该包含骑在马上的人,这是主要部分。“夕阳西下”写时间,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游子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他更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时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5、下笔。

  在学生体会了《秋思》的意境后,我让学生仿写,并大胆地改写,以启迪艺术灵感。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或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

  6、小结。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仅意境突出,还包容了音乐美、绘画美等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我们学习了这首小令,从中受到了各类美的熏陶,它不愧为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中华文化之精华,所以,我们应多读一些诗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此小结再次强调了古典诗文的重要性及作用,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写。

  7、作业。

  背诵这首小令。

说课稿 篇9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自主选择和创新学习。以“激趣导入、实践与体验、身心调整”为主线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我运动的参与和创新中,体验运动、创造和合作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掷实心球的锻炼价值,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提高自身投掷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能掌握一至二种投掷方法,且动作协调,用力顺序正确。

  3、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三、学生情况。

  学生有个性,有自己的主见,好动、好学,兴趣广泛,认知能力、自锻意识、自控能力强。班级的体育骨干能力较强,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同学之间团结合作,集体荣誉感较强。

  四、教材分析。

  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大多不喜欢上投掷课,一是嫌器械又脏又重,二是嫌练习的形式单调乏味。如何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品质呢?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以实心球贯穿全课,设计了选择性投掷、掷远练习、趣味性投掷、跑跳绳往返接力比赛等练习方法来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并采用小组自主选择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来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

  五、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1至2种投掷实心球的练习方法。

  2、教学难点:全身协调用力。

  六、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激励性教学法、探究法、指导法、比赛法、评价法等,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愉悦的学习。

  2、学法:采用小组练习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等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七、实践与体会。

  1、选择性投掷练习。

  (1)上一步双手头上掷球。

  (2)左右手推球。

  (3)双手胯下前抛球。

  (4)双手侧撇投球。

  (我选择、我练习、我喜欢)

  2、实心球掷远练习。

  以投远为目的进行创新投远练习,不限姿势,只要能投远就行。

  (爱拼才会赢)

  3、趣味性投掷练习。

  打保龄球、打靶 。

  (学以致用)

【实用的说课稿汇编九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说课稿汇编8篇

2.实用的说课稿汇编八篇

3.实用的说课稿汇编7篇

4.实用的说课稿汇编五篇

5.实用的说课稿汇编10篇

6.实用的说课稿汇编八篇

7.实用的说课稿汇编5篇

8.实用的说课稿汇编8篇

上一篇:思想品德说课稿 下一篇:小学音乐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