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第十九课。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一只小鸟和一只青蛙对于天有多大而展开的一组对话。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自以为是,而应该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一)教学目的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才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为教学难点。
(三)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 通过各种方法阅读课文,理解词意,理解课文。
(2) 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卷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从而揭示寓意。
(3) 设计“跳出井口”,以此来拓展学生们的思维想象。
教法设想:
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力差,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我在教授本课以运用启发性原则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引导他们自由朗读,以读代讲,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因此我采用了看图片、做实验、分角色表演等直观性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此我运用了谈话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使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样也使老师寓教于乐,学生在乐中,学有所求,乐有所悟。
学法设想: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会从“不会学”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从而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目的。而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采用比赛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地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目的,也使教师充分地发挥了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运用迁移规律模仿学习,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练习设想:
积累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本课我主要进行听、说、读、写、演五方面的技能训练。
听——学生听老师有感情朗读,老师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说——以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
读——个人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效果。
写——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演——让学生分角色表演,锻炼他们的表达与表演能力。
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路。可以安排两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首先,我以谜语的方式揭示本课课题,“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那你们都知道一些什么故事呢?”这时的学生会结合平时所看到听到的说出一些白雪公主、葫芦娃、宝莲灯等故事。紧接着我再问“今天,我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再说这个故事之前,我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一只青蛙坐在井底看天,打一成语。以此揭示出本课课题《坐井观天》。
因为“创新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为了使低年级的孩子学会创新,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引导学生审题质疑,初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提出“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后,会有哪些想法,会想到些什么呢?”让他们小组讨论,然后我再梳理好问题归纳小结,可以得出三个问题:
1、通过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2、这到底是讲的一个什么故事呢?
3、如果小青蛙跳出井口后,又会看到什么呢?
并板书:道理、事、看
(二)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他们自由读,然后提问“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一只青蛙和一只小鸟在争论天到底有多大)“这么有趣的一件事,同学们想不想来表演一下呢?”(想)这时的学生兴趣高涨,我再一步步地引导“想要演好戏可得先熟读剧本。”以此来激发他们自由、主动地来朗读课文的欲望。
这样,当我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时,教室里顿时会书声朗朗,学生们都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朗读练习中,而从他们丰富的表情与动作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在朗读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并且还会有所感悟。
接着,让他们来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再提问:“为什么小鸟以为天无边无际呢?”他们通过上面的表演会很快答出(因为天非常大,大得很)。“还有哪些地方是无边无际的呢?”他们会结合平时所看到的说出“大海、蓝天、草原”等,在此基础上我再让他们用“无边无际”说话,并引导他们加“?”“!”这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标点符号。(以此来让他们体会这两个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也因此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会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无论他们怎样说,说得好不好,老师都应该给予表扬。)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通过上一环节学生对“无边无际”的说话,我紧接着提出“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的这只小青蛙听了也忍不住想跳出进口来看一看了,来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想想如果他跳出井口之后会看到一些什么美丽的景色呢?”而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运用他们的童真,会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结合起来,说出许多美丽的景色,如:“来到田野里,看见了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而小青蛙就在稻田里捉害虫……”或者“小青蛙来到了公园里,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儿,还许多的小朋友在那里捉迷藏……”等等。以此来抒发他们纯洁的心灵,完成了问题“看?”
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其道理。
再通过上面的说话,我又提出了“这么美的景色,为什么小青蛙以前不知道呢?”并通过卷纸筒“观天”让学生明白其原因,然后再让他们说出“你们愿意像小青蛙这样什么也不知道吗?小青蛙和小鸟,我们更喜欢谁呢?为什么?”由学生自由说,而这时的小朋友会说出“不愿意,因为这样整天呆在井底没有意思,而应该像小鸟一样每天到处飞,看得多,听得多,才会知识丰富……而他们说的这些正是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虽然他们并没有说出“不要做目光短浅,狭隘的人”,但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已有所感悟。卢梭说过:“在达到理智年龄同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其实,岂止是孩子,形象的东西,谁都接受得快,记得牢。
3、归纳总结,提示寓意,拓展知识
学生说出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后,由我归纳出完整的寓意。学语文与生活实际应用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揭示寓意后我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并联系生活实际,沟通课堂内外,互相交流学习的方法,从而拓宽知识面。并提出了“如果小青蛙霜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应该怎样做呢?”并让他们想一想:“如果小青蛙做了一个见多识广、知识丰富的青蛙之后,再一次遇到了小鸟,它们又会进行一组怎样的对话呢?”这些问题就留给他们下去思考,下去解决。以此来拓宽学习的空间,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9 坐井观天
事? 小鸟 天 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看?
道理? 青蛙 天 井口大 (目光狭小)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所执教的是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5 What would you like?B部分的Readand Write一课,这是一节典型的四年级读写课,而且这种课型也始终贯穿于整个四年级上册课本。
小学四年级是小学阶段强化学生读写能力的起始阶段,尤其是培养学生书写的能力的重要时期。对于四年级的读写课,它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四年级的读写课重点突出对于单词的书写和记忆。作为句子的组成部分,单词在小学三年级只是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认读,而到了四年级这一转折阶段,单词的记忆就变的尤为重要,它也成为今后书写句子的一个重要铺垫。正因为这样,这就要求四年级学生不仅能够正确书写每单元的四会单词,而且能够达到正确记忆这些单词的要求。
当然,写和读是分不开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再现”。我们四年级的读写课是以话题为中心展开听说读写紧密结合的教学:要求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我们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读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的朗读、认读,当然也有获取句子结构和词汇的目的。所以在读写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让读和写紧密的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来说一下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单元围绕“食物”这一话题展开,让学生学会有关饮食的一些句子和习惯用语,如Whatwouldyoulikefordinner?I’dlike…本课重点让学生掌握四个有关食物的四会单词rice,beef,fish,chicken。这四个单词同学们在A部分的'Let’slearn中已经学过,因此我上课之前以歌曲和菜单的形式让学生复习一下本课的四会单词。以即将到来的圣诞节为话题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力目标:能够用英文表达自己喜爱的食物。
(2)知识目标:能够听、说、读、写本课的四个单词rice,beef,fish,chicken.
(3)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
A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好习惯。
B学习策略:注重阅读,书写能力的培养。
3.重点与难点
依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及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英汉语言差异,我认为正确书写本课的四会单词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What would you like?I’dlike...”句型,学生也需要熟练地掌握并且正确地运用。
4.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以课标为指导,以读写结合为方式,坚持“词不离句”的教学原则,坚持以话题为核心,以读写结合的方法安排本课教学。用即将到来的圣诞节作为贯穿整节课的一个线索,激发学生单词书写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语言拓展练习,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读写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1)以歌曲“What would you like?”开始本节课,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一份圣诞菜单自然地引出本单元有关食物的单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对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从而为下面四会单词的书写做好铺垫;
3)以同位练习的形式对A部分的功能句“What would you like?I’dlike...”适当的操练,从而使本课的单词自然融入到句子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呈现和操练阶段
1)呈现圣诞菜单,通过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猜测老师喜欢的食物,从而呈现本节课的四个单词,以图片的形式呈现显得更加直观,体现了直观教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感官上对单词进行记忆。
2)以四线格形式出示这四个四会单词的书写,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空手拼读,为单词书写做下铺垫;接着进行了一个猜单词游戏,更加强化了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游戏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听过录音之后,老师开始依次板书四会单词,同时让学生在作业纸上书写。学生完成之后,老师展示书写优秀的学生作品并给予小奖品。这样评价不仅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书写榜样,更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书写的效率和质量。
4)对于课本上的“Writeandsay”部分,我不仅让学生完成补全单词这一任务,同时以同位对话的形式巩固了本课重点单词和句子。真正实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4.拓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长以早中晚三餐分别询问其余三个学生,单词不仅仅局限于本课的四个单词中,而是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单词来完成对话,从而实现语言的拓展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5.家庭作业
加强对本课四会单词的巩固,同时增加了一个书写句子的拔高作业,从中体现了四年级的书写由单词向句子的过度。
6.板书设计
单词的逐个书写更能突显教师的示范作用,同时简洁的布置更能让学生一目了然,方便观察和仿写。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图片呈现单词---空手拼读单词---书写单词---运用单词做对话这一环环相扣的设计,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本节课的四会单词并加以灵活运用。我在课中设计的猜单词的小游戏不仅可以口头检查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情况,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筋思考的能力;对于展示学生书写作品这一环节,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书写有一个评价,同时小奖品可以更加激励学生书写的积极性,使书写这一比较枯燥的过程变的更加有趣和高效。
但是,上完这节课后,总觉得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对课堂的调控和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很缺乏经验,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能不断改善今后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升。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
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是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比法:
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利用人物对照、意境对照,激发孩子读诗的热情。
想象法:
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维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 、课前活动,接近文本
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 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 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梧叶 灯 儿童捉蟋蟀
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 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借助注释知道的。对,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现在开始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习惯。
C 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好象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里既起到了范读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体现了师生平等,师生互动。还起到了品诗赏画的效果。
D 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秋天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E 出示课件,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和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起读书的热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情),
客的意思课件 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这个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人叶绍翁(讲小故事,简介作者)。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什么?(亲人,家乡)就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哪,家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滤,可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更深了。我们来把浓浓思乡情深深的读一读。此时此刻,我也想把浓浓的思乡情读出来!读完后,同学们,不由自主的鼓掌,请同学评议我读得好在哪里,再请同学读出诗人的浓浓的思乡情。 这就是以见衬不见,诗中有诗,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把抽象的思乡之情与温暖的家庭生活拉近,增加层次感。还让学生评议老师,真正体现民主、平等。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这我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是学习三角函数定义后安排的一节继续深入学习的内容,是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工具,是整个三角函数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中学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A、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猜想出两个公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基本关系式在两个方面的应用:1)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能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2)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B、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通过求值、证明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例题与练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知识迁移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 同角三角函数函数基本关系在解题中的灵活选取及使用公式时由函数值正、负号的选取而导致的角的范围的讨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接触三角函数的内容,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陌生,很有好奇心,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采取诱思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类比、讨论、总结、证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主动探究中汲取知识,提高能力。
2、学法分析: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决问题.数学学习必须注重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突出数学本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强调:sin是(sin)并不是sin
设计意图: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完成抽象与具体之间的相互转换
2、思考:
问题1:从以上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一般规律?
问题2:你能否用代数式表示这两个规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来处理问题,通过观察思考,感知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3、证明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
(1)、平方关系: (2)、商的关系:
回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学生回答: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则:
sin=y;cos=x,
引导学生注意:单位圆中
所以: sin+cos=;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4、辨析讨论—深化公式
辨析1思考:上述两个公式成立有什么要求吗?
设计意图:注意这些关系式都是对于使它们有意义的角而言的。如(2)式中
辨析2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
设计意图:注意“同角”,至于角的形式无关重要,突破难点。
辨析3思考:你能将两个公式变形么?
(师生活动:对于公式变式的认识,强调灵活运用公式的几大要点。)
设计意图:对这些关系式不仅要牢固掌握,还要能灵活运用(正用、反用、变形用)如:, , 等
5、运用新知、培养能力。
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家只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也许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刚才我们发现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那么这些关系式能用于解决哪些问题呢?
例1、
思考1:条件“α是第四象限的角”有什么作用?
思考2:如何建立cosα与sinα的联系?如何建立他们与tanα的联系?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所拥有的探求心理,让他们学习使用两个公式来求三角函数值。
思考:本题与例题一的主要区别在哪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对比之前例题,强调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且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α可能所处的象限分类讨论。
变式2、
设计意图:类比练习,已知正弦,也可求余弦、正切。
变式3、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与变式使学生掌握基本关系式的应用: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能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并在求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中注意由函数值正、负号的选取而导致的角的范围的讨论,培养学生分类讨论思想。突破重难点。
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3,注意:若α所在象限未定,应讨论α所在象限。
设计意图:利用例题与变式,共同总结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例2、已知tan=2,求 的值
设计意图:
利用商的关系的灵活使用,解法多样,通过对公式正向、逆向、变式使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认识。
证法2:通过变形等式,先把分式化为整式,再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即可证得.
设计意图: 同角三角函数平方关系灵活使用,通过对公式正向、逆向、变式使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认识。
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
方法3:左边减去右边,如果等于零,则等式成立。
方法4:左边除以右边,如果等于一,则等式成立。(保证分母不为零)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为下面的总结做好铺垫, 突破本节难点
总结证明三角恒等式经常使用的方法:
1:从等式左边变形到右边;
2:从恒等式出发,转化到所要证明的等式上;
3:左边减去右边等于0;
4:左边除以右边等于1(保证分母不为零)。
6、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教师再补充.这样做,会检测出学生听课、分析、思考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公式推导:具体算式→观察→猜想→论证→基本关系式
公式应用:
一般方法(例1):先确定象限角再求值。分类讨论思想
特殊方法(例2):化切为弦 和化弦为切。整体思想、化归思想
灵活运用公式(例3):证明恒等式
7、作业布置:
(1)、已知,求 、
变式1、
变式2、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公式,并灵活运用;分层设计,题(1)是在课堂例题的延伸,题(2)是在课堂上没讲的题型,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8、板书设计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一、公式 二、例题 例2
1、sin2+cos2=1; 例1
2、tan= 变式1
公式变形: 例3
, 变式2
, 变式3
三:总结
……
五、教学反思:
如此设计教学过程,既复习了上一节的内容,又充分利用旧知识带出新知识,让学生明白到数学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每一节内容都应该把它牢固掌握;在公式的推导中,教师是用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关系式,多让学生动手去计算,体现了"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探索得材料,研究获本质,思维促发展"的教学思想。通过两种不同的例题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明白到关系式中的开方,是需要考虑正负号,而正负号是与角的象限有关,角的象限题目可以直接给出来,但有时是需要已知条件来推出角可能所在的象限,通过分析,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了。由于课堂在完成例题及变式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与尝试,故对学生的检测只能安排在课后的作业中,作业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可以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下节课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加以评讲,并设计相应的训练题,使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4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