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文本分析:
《翠鸟》一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它毛色鲜艳、叫声清脆、动作敏捷,令孩子们十分喜爱,以至于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这个念头,把翠鸟当作朋友。这篇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文本文字优美,写法特点鲜明,是培养学生语感、指导学生写作的好范文。
二、学情分析:
本人所在三(6)班的孩子纯真而富有爱心,特别喜欢小动物,可以预见对学习本文将会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又是一群活泼的小淘气,较活跃,但精神常常不易集中,对单纯的解读文本有一定困难,故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直观与趣味性。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思维敏捷,表现欲强,要充分利用其起带动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鉴于以上的文本及学情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读课文上,在读通读好课文后,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而体会写法则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根据文本特点及本班学生实际,在教学本文时我将摒弃生硬的讲授写作特点的做法,采用朗读感悟、角色体会的方法,以读促学,以读代讲,在熟读、品读中体会翠鸟的可爱、作者精妙的写法,让学生自主感悟翠鸟的美、文字的美,并培养起爱鸟、爱自然万物、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意识和感情。
五、课时计划:
本文我计划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读通读透课文,感受翠鸟的美,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第二课时主要进行角色体会,换位研讨,领会写作方法,培养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六、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目标:
1、自学14个生字,能自主选择重点或难学字与同学交流。
2、读通读透课文感受翠鸟美、文字美。
3、培养展示自我的欲望,努力使学生愿读、爱读,乐于与他们分享成功快乐。
第二课时目标:
1、通过角色体会,进一步感受文本美、鸟美,培养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2、进一步品读研讨,领会本文写作方法。
七、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一)、赏图激趣,引出课题,探究“翠”之所在。
教学伊始,我会给学生们展示一组色彩鲜艳的翠鸟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课题。课题中的“翠”字恰好是生字,且是难写字,所以在板书课题时,我会以请教者的口气向学生讨教:“翠字怎样写呢?请大家给我做小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翠”的“羽”部是不带钩的。
接着我以这一“翠”字做探究点,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翠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样弄懂这个字的意思的?”学生可能会回答是通过看图弄懂的,也可能回答是通过读课文弄懂的,或回答是通过问别人弄懂的,也许还会有其它的回答,我都会加以肯定,让学生懂得这些就是获取知识的好途径、好办法。
最后,我让学生再思考:“为什么不叫绿鸟,而要叫翠鸟呢?”引导学生感悟音韵的和谐美。
过渡语:同学们真聪明,我们还没正式学习课文,同学们就懂得了这么多知识,如果我们认真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一定能懂得更多。有信心吗?下面我们就到课文中去,看谁学得更好。
(二)、熟读文本,感受鸟美、文美。
1、录音范读:
南方的学生说普通话容易带上地方音,且本人普通话也不甚标准,加上本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有困难,故我决定利用录音朗读作示范,降低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同时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并让学生先从听觉上感受文章的美。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听完录音,我向学生煽情:“这位阿姨读得真好啊。不知同学们能不能读得像她一样好,或者读得比她还要好呢?”并明确初读的任务:“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谁不仅能把课文读通顺,而且还能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会,读准它的拼音,记住它的字形,等会我们比比谁学懂的生字多。”
学生自读自学完后,我布置二人小组互查互助:“把你会读的生字词读给你的同桌听,同桌不会读的字请你当小老师教教他。两个人都不会读的做个记号,等会向其它同学或老师请教。”之后抽样检查哪个二人小组自主学会的生字多,加以表扬奖励。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有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对这个学习任务,自主学习是可行的,教师起的是帮导的作用。
这个环节控制在5分钟以内。
3、细读课文,感悟鸟美、文美。
自学生字后,我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学课文:“同学们真能干啊,不用老师教就把生字学懂了,真了不起!请你再把课文读上两三遍吧,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看谁懂得的最多。”
学生充分地读了之后,我安排四人小组进行学后交流,让学生学会从他人处获取知识与经验,同时也起到帮助学困生读懂课文的作用。
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我引导学生寻找支持自己意见的依据,并引入到相应的段落或句子,进行品词品句的训练,引导学生谈个人对文句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环节,我准备了可灵活切换的课件,以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句,深入感受鸟之美、文之美。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时,我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三)、竞读、展示读。
待学生读透、读懂文本后,我组织学生开展竞读或展示读活动,在进一步品读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展示自我、乐于与他人分享成功快乐的品质。
第二课时:
对于第二课时,我重点说说三个主要环节:
(一)、角色体会,培养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通过开展采访活动,进行角色体会:学生扮演翠鸟,教师以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身份对翠鸟们进行采访。我设计了下面三个采访问题:
(1)、翠鸟们,你们长得真漂亮啊,能否自我介绍啊?
(2)、你们叼鱼的本领很高,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叼鱼的?
(3)、你们还想向我介绍些什么呢?
(4)、你们还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吗?
前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文本,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并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改述课文的能力。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说说课本中没讲到的,自己懂得的有关翠鸟的知识,让学生感受课外学习与积累带来的好处。
第四个问题通过学生与鸟换位的思考,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审视现状中人和动物的关系,内化地衍生出爱鸟、爱自然万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二)、换位研讨,领会写法。
本文的写作特点十分鲜明,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好范文。但对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写作方法是十分抽象的概念。为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我采取与学生换位的办法,将采访活动转移到请教的角度,把学生推到自主研究的地位,让学生把从文本中间接得到的写作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方法,从而领会到写作的方法。
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请求:
(1)、回去后我要写一篇介绍你们的文章投到报社发表,你们这儿有没有现成写你们翠鸟的文章供我参考啊?谁帮我读读?
(2)、我的文章该怎么写才写得生动、吸引人呢?请大家帮帮我好吗?
(三)、拓展探究,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
文本是教学的载体,也是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至课外的一个桥梁,课内的学习是有限的,而课外的知识却是无限的。所以,在学完本课后,我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文本中走出去,到更广阔的课外领域中吸收更多的营养,通过设计下面两个作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1)、网上及我们学校图书馆里有不少介绍翠鸟和其它动物的文章或书籍,你们可以去看看,一定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有位三年级的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后,做了一个“翠鸟之家”网站。同学们可以向他学习,也试着做一个网页或出一份手抄报,技术上可以向电脑老师或美术老师请教。比一比,看谁的作品做得更好。
八、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板书:
12 翠 鸟
外形:美 动作: 快
第二课时板书:
12 翠 鸟
(外形)——(叼鱼的本领)——(住处)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40课《设置动画效果》。
首先说说教材
《设置动画效果》是学习PowerPoint这一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制作静态的演示文稿,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课设置动画效果的学习,可以使静态的演示作品变为动态的演示作品,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创作提供较为完整的知识构架,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及结合教材的分析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自定义动画”的相关操作;
2.学会幻灯片切换方法:
3.了解插入声音等多媒体的功能。
4.能制作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
本课主要围绕自定义动画和幻灯片的切换展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动画效果的制作。
具体说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课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始。所以一上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播放两副内容一样但是一副是设置了动画效果的动态PPT,一副是静态的PPT,两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副呢?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设置动画效果”的学习尝试中。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通过各个击破的学习,使学生在“自学—尝试”的实践中温故知新。
第一步:我通过提出“想让你们的PPT也由静变动,更生动活泼吸引人吗?”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明白设置动画效果可以使幻灯片生动活泼的道理。
第二步:请学生根据教科书自学“自定义动画”,然后来做“小老师”,学生示范老师详细讲解步骤,学生印象更深刻。又抛出问题:可以调整播放次序吗?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协作研究
我充分利用发现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学—尝试”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
我引导学生认识“自定义动画”命令,要求进行自主探索,协作研究,看看这个命令能不能解决调整播放次序的难题。然后,请同学上台演示解决难题的方法,并具体说明解决的步骤,进行表扬和奖励
最后我在学生演示回答之后进行总结,自定义动画命令可以快速简单的设置动画,
第四环节:共同研究,丰富作品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幻灯片的切换”教师讲解与学生示范相结合,师生共同研究,注意力相对集中。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呈现作品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信息技术的学习重在把所学知识综合的创造性应用。在学生创作的同时,我用电子教室进行转播;创作完毕后,组织小组先进行展示,推荐出好的作品在大屏幕上展示,让学生说说设计思路和简要介绍图片资料。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充分体验到了创作的愉悦和成功的快乐。
上完这节课,我在思考一个问题:
以上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1章第三节第三课时《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面积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增长率问题。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继续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加以巩固,而且会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面积问题,给以后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征和新课标要求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1.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应用题。2. 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类问题.3. 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过程与方法:利用提问的方法复习几种特殊图形的面积公式来引入新课,解决新课中的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 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元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四、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方面: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已经很熟悉,适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
2、学生年龄特点:九年级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好胜心理。容易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适合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式。
五、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节课的特点,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探索、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交流为形式,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合作、交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学法:突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六、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衔接自然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面积问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学生活动:某学校准备修建一个面积为200平方米的矩形花园,它的长比宽多10米。设花圃的宽为X 米,则可列方程为:
X(X+10)=200
【设计意图:由具体简单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2.例题讲解:先设置了三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1) 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何理解?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再点评:依据题意知:中央矩形的长宽之比等于封面的长宽之比=9:7,由此可以判定: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进而用两种方法解答。
解法(一):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cm,中央矩形的长为(27-18x)cm,宽为(21-14x)cm.进而用两种方法解答。
(27-18x)(21-14x)=×27×21
解法(二):设中央矩形的长为9Xcm,宽均为7Xcm.
9X*7X=21.3
解答学生自己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其次还需学生正确细心地解方程】
(三)小试牛刀:用多媒体出示两道习题让学生练习,顺路突破重点。
(四)应用拓展: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训练思维的严密性。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和拓展,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面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解决本节课教学难点,同时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五)归纳小结,浅谈收获
(六)布置作业及补充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后自觉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石缝间的生命》是作家林希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字里行间涌动着对高昂生命力的赞颂。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借讴歌石缝间的生命,把从自然现象中得到的启示延伸到了人类生活,用石缝间的生命象征了困境中人类的拼搏精神。本文文质兼美,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从教材、目标、过程、方法、评价五个方面来谈谈这篇课文教学的设想。
一,说教材
《石缝间的生命》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一篇
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的主题是“面对逆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领悟到,面对逆境必须保持不屈不饶的精神,让学生在接受挫折教育的同时,达到这样一种共识:一个人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过于悲伤、沉沦,而应该顽强拼搏,奋力前进,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文本适合八年级学生阅读,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的教育。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作者“托物”所言之“志”,通过对石缝中三种生命:野草、蒲公英和松柏的描述,告诉人们在面对逆境时,要像野草般看重“生”的权利;像蒲公英般战胜环境,成为强者;像松柏般改变环境,开辟天地,证实自己的价值。也启迪人们,越是在困厄的境遇中,越要顽强拼搏,努力向上,严峻的生存环境是扼杀不了自然界的强者的。
二,说目标
八年级的学生正在慢慢摆脱稚气,他们愿意把目标转向社会和自然,开始关
注人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都是文本和学生心理结构的最佳契合点。
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结合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我拟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诵读、圈画、讨论,认识石缝间三种生命的顽强生命力,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奋勇拼搏的精神。(重点)
2,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难点)
三,说过程
这是一篇主题鲜明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喊口号、说空话,在教学
中要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的字里行间,通过圈画和反复诵读,真正领悟文字背后作者要传递的信息,对“面对逆境要顽强”有深刻的感受。
1,用来展示大自然丰富的景观,让学生打开视野,欣赏自然界壮美的景色。领略自然界的精彩,感悟生命的美好与无处不在,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心态投入对课文的学习中。
2,整体感知课文,发现生命。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跟随作者的目光,发现石缝间三种生命具有共同的性格特点:倔强。以“石缝间倔强的生命”,为什么“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为本堂课的主问题,引出对课文内容的探讨和思考。
3,精读课文,认识生命。学生圈画出作者着力表现生命倔强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反复有感情地诵读,认真品味。如描写野草,文中抓住了叶子的特点“三两片”、“长长”、“细微”、“瘦”、“自己生长”等等,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去挖掘这些文字背后所具有的内涵。
4,联想迁移,拓展思维,感叹生命。解读文本最后一段,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通过形式,出示有关名言,全班齐读、感悟。
四,说方法
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精神的教育,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来营造教学氛围,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等等,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的内涵。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活体验,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切忌拔得过高。在学生朗读、交流、体会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美好情感的熏陶。
五,说评价
1,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逆境中拼搏者的事迹。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由文本解读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体会。
2,交流学生积累的有关名言警句。
3,请学生用“面对困境,我会……”的格式写一段话。
整篇课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
间的生命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综观整个教学设计,我将以文本为起点,以生活为范畴,以学生主体活动为手段,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教育的大语文观。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本次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容的授课对象是以商务专业类学生为例设计的《圆的标准方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服务类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同学计算
好,但对图形不敏感;而有些学生很愿意学习几何知识,但不会进行根式和配方运算等,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传授知识时以需要为主;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应用科学归纳法进行归纳总结,并举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圆的标准方程》是语文出版社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八单元第六节的内容,它既是进一步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又是解决生产实际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工具,通过对圆的标准方程的学习,为今后圆锥曲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和本课的主要内容并联系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专业能力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及应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参数a, b,r的方法;
(2)理解应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步骤.
2.方法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圆的标准方程的实际应用,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
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自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利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学生能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我所用. (三)教学内容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及圆的三个参数
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之间的关系,掌握在给定条件下求圆的标准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运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重难点突破
教师下发教学任务单,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运用直尺,圆规画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单导学法、科学归纳法、数形结合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动手,培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信息化手段的选择与应用设计】
本节课中:课前---学生通过校园网络、E-mail、QQ等信息化资源完成任务单的相关内容;课中---利用Flash、图片展示等信息技术,进行知识讲解;课后---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因特网进行拓宽拔高训练,实现信息化教学设计资源共享,为教学提供生动的直观教材,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
本课将充分考虑数学课程的特点,在尊重数学教学的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有意义的拓展数学教学空间和时间,重视多媒体手段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素材准备
本课件需要的素材主要有:
A、任务单
B、图片
与圆有关的一些图片,如轮胎,桥梁等
C、网络资源
还链接相关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信息资源,利用搜索引擎快捷、丰富、全面的特性,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获取有用资料,并在信息交流平台中发帖交流,通过合作、探询、甄别、处理的方式,解决课文的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一)任务回顾,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任务导学单的完成情况,并对预习情况进行总结。(任务导学单:关于圆的相
关知识及图片)
附:《圆的标准方程》学习任务单.doc ;演示学生收集到的与圆有关的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上网查找关于 “圆” 的所有相关知识和图片,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查找、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任务导学单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圆”已有了基本印象,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环节,播放有关赵州桥的视频,让学生体会我国被列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的赵州桥的匀称美,同时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赵州桥圆拱所在的圆的方程,播放视频,从生活实例引入本节新课,架起一座“认知的桥梁”水到渠成导入新课。
(三)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本部分通过Flash播放圆的画法,师生共同探讨推导出圆的标准方程,
并归纳出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步骤,即建立直角坐标系——设任意一点M
(x,y)——找等量关系——代坐标——化简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对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步骤的总结,学生掌握应用
直角坐标系求解曲线的方程的办法,有利于以后圆锥曲线的学习。
(四)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直接应用 内化新知
本部分设计一道直接应用以上步骤求解圆的标准方程的例题;
通过例1的设置,给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刚刚学到的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理论与实例有机结合,降低学习难度,加深对圆的标准方程本质的理解。
习题 1.写出经过点,圆心在点.的圆的标准方程:
2. 写出圆(x?2)2?y2?(?2)2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设计意图:我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小习题,可以安排学生口答完成,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圆心坐标、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是圆的标准方程在头脑中得到强化的过程,有利于巩固新知,提高学习的水平。
II.实际应用 回归自然
例2赵州桥的跨度约为37.4 m,圆拱高约7.2m,如何写出这个圆拱所在的圆的方程?
本部分以例题的形式解决引例中赵州桥圆拱所在的圆的方程的问题,通过正确建立直角坐标系,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并归纳出解题步骤,通过课件的播放,形象直观的演示了求解过程,便于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设计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归纳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建模的习惯,促使学生逐步完成由例到类的`学习,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概括化,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五)设置问题,学生小结
问题一:圆的标准方法的推理步骤?
问题二: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在原点和圆心不在原点)?
问题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总结部分我采用提问总结,根据教学内容
归纳出若干个问题,提问学生给予回答,可以讨论,利用问
题,对知识进行总结,激发学生思考,提示教学重点,检查
教学效果,及时强化薄弱环节。
(六)分层作业,拓展引申
应用性作业: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
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设计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后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并通过QQ, E-mail进行讨论交流,尝试解决办法.
思维拓展型作业:
1.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表示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在本课的结尾设计这两个问题,作为对这节课内容的巩固与延伸,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起点与终点都蕴涵着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在知识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另外它为下节课研究圆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准备.
六、【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适当的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从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到标准方程的求解都是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通过本堂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预计达到如下教学效果:
1. 80%的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70%的学生学会建立直角坐标系,将曲线用方程来表示,理解解析几何研究平面图形的基本思路,为其它圆锥曲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3.60%的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以上就是我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是二年级下册的第24课。它所在的第六单元课文是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排的,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本文主人公“渴望要小汽车”和“坚决不要妈妈买”这一巨大的心理反差,强烈地向我们传达着“爱母亲”的信息。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认11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课文中的人物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学习重、难点:读好人物的对话,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小男孩关爱父母的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孩子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及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手段:自主合作探究、自读自悟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合作学习一:
1、借助拼音小组合作读课文,争取把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小组内认读生字、词语,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认读情况。
3、用上其中的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品读感悟
合作学习二:
1、小组合作再读课文,可以一人读一段,读的时候注意倾听,如果他读得好,请向他学习,如果读错了,请你为他纠正。
2、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喜欢这篇课文里的哪个人,读出课文中的语句作为依据,并画上横线。
3、交流汇报,达成共识,相机板书:懂事的小男孩、善良的阿姨、为难的妈妈、有爱心的小女孩。
合作学习三:
1、分角色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延伸体验:学完课文,说说你想到了什么?准备怎样做?
板书设计:
24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懂事的男孩
无奈的妈妈关爱父母
善良的售货员阿姨关爱他人
有爱心的小女孩
五、教学反思
精彩点:
1、导入恰当。
2、师生齐写课题,形式好。
3、出示文章图片好处多。
恰当点:
合作一,选择正确。如:读文要求读通顺、认字、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有提示语,如: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这样就降低了坡度。
改进点:
1、合作二:不能过于开放,如:你喜欢文中的谁?问题太大了,主要是说小男孩,着眼点在小男孩身上。对于二年级学生,问题太大,不好操作。
2、评价的结果要在下课前及时作出评价。如:哪个学习小组红旗最多,哪个小组获胜?
学生独立思考题意不够,要先思考再合作。
说课稿 篇7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本节课内容出自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 它承接上节课发展生产有关问题,也为第七课第二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为本单元生产与经营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障。因此本框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本框题有关内容,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本已经有所表述,高一学生对于这一知识其实并不感觉陌生。但是对于现在更高的要求,高一学生还显得缺乏分析综合理解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教师必须设置一定的情景,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更好掌握知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2)理解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体现
2、过程方法目标:
运用事例说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到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参与社会经济生活,从而树立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点是:
1、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了解这块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对基本经济制度内容全面把握,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难点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及主要实现形式
(学生对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股份制会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把握起来有些难度)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部分
展示资料:“神八”是谁造出来的?
引导学生要弄清楚这些企业的经济性质,我们就要了解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板书)
(通过材料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讲解新课部分
为了讲清教学重点,
二、公有制为主体
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地位、范围 (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小组探究的形式来找出现阶段我国公有制经济有哪些成分?
学生阅读课本,得出结论。
接下来展示材料三则,通过三则材料的对比,并结合书本可以使学生清晰认识到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
(这里通过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并结合教师讲授,掌握知识点,并结合具体案例加深理解)
在此基础上,过渡到难点的学习-----
2、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板书)
展示具体的股份制改革的材料并结合一则视频学习知识;
接下来为了突破第二个难点,首先展示材料,并且抛出探究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自助探究。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这种认识实际上背离了生产力标准,实践上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讲解其控制力体现在两方面:
3、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板书)
(通过文字材料和视频播放,通过学生的有效阅读,学会挖掘分析问题的角度,归纳知识点,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视频播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合作探究,进一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接下来引导学生引导学生阅读书本并归纳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内容,
学生回答完毕后,展示这三者的对比的表格:学习几种不同类型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含义、地位、作用。
(这里表格比较,直观清晰,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顺利理清重点,---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个体经济
2、私营经济
3、外资经济(板书)
对于本节课最后一个教学重点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板书)
展示这样几则图片:牛耕地、农业机械化生产、现代化的温室种植
请学生来回答,对我国生产力现状的认识,教师总结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正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现状决定的,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
(这样设计,既把握教学节奏,运用图片直观易懂,由浅入深,加深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接下来呢是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巩固知识。
(这里我运用的是提纲式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把握内容、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也就是教学评价环节
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青年创业基金的实施项目,并写出一个方案。
(这样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这
对继父深深的怀念、感激与愧疚之情。是一
知识目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继父对“我”海一般深沉、博大的爱及我对继父的怀念、感激与愧疚之情。
2、使学生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并思考自己怎样去爱。
教学重点:结合继父为我做的四件事,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继父对“我”的爱。
教学难点:通过对“……骗局……”、“看海的意义”两处的探究,进一步地体会继父对“我”的爱是那样的无私、伟大。
教学时数:三课时
课前准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略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父母之爱,他们感受到的只是父母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而像继父这种为了女儿的独立甘愿被误解的博大胸怀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种爱、感受这种爱,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是教学本课的重点。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对这样长的一
(2)学法:由于这
四、教学过程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爱。首先,让学生结合继父为我做的四件事,画出重点词句,体会继父这样做的用意,明白继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我独立生活,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继父对我的关心和爱。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探究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进一步感受继父处处为我的将来着想,宁愿被“我”误解却对“我”毫无所求的伟大、无私的爱。
2、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升华爱。在学生感受继父对“我”的爱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引读三种不同形式,使学生一次次的感受到继父的爱,一次次地受到感情的熏陶
3、启发学生思考爱。我们现在的孩子可谓生活在爱的包围圈中,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理所应当的享受着父母、亲友、老师的付出、给予,可是孩子们的人情味却越来越少。所以在课的结尾我力图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孩子知道,爱的形式有很多种,可像继父那样,给河子生活的信心、教河子生活的本领,而又毫无所求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伟大的爱。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真正去爱一个人。我想这正是他们受用一生的财富,也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本课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雅致。本课所处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幽径悲剧》通过渲染浓烈的悲剧色彩,引发人们对时代和人性的反思,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颇有曲径之感,文本内容显得别具一格,相对单元中的其他四篇选文,既是一种视觉的冲击,更是一种认识的补充。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单元主题——人与自然的认识会更深刻而全面。
【本课与《课标》的关系】
从“课标”提出的三个纬度要求来审视,本课无疑是一个合适的文本范例。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纬度上体现的十分突出,文本所传达出的对“真、善、美”矢志不移的情感契合了《课标》提出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本课基本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达到“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的训练要求。另外,课文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特色也为课标提出的“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供了范本。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重点理解文本中的文言词汇。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4、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5、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6、引导学生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树立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说明]教学目标1、2、3属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纬度”范畴;4属于“过程与方法纬度”范畴;5、6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纬度”范畴。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以上几个目标的实现过程是相辅相生、环环紧扣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点击此处观看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创设情景法、问题导引法、诵读品味法进行教学。我以新课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为指导,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品读、美读文本,边读边思,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质疑、交流,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说学法】
本篇文章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备课时我力求扣住文本本身,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诵读法、小组讨论法。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文本体会到藤萝的美,并力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法理解作者对被砍前的藤萝和对被砍之后的藤萝的不同情感,通过这种情感的剧烈反差让学生体会到真、善、美的重要性,从而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老师想跟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20xx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被一个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鸟儿堕地身亡。接下来的一幕让世人震撼: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神情沮丧,马上终止比赛,跑到小鸟跟前,毫不犹豫的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表示忏悔。他因自己的失误而深深的一跪已经成为经典的一幕让世人永远难忘。而在我国,北大教授季羡林悲天悯人,因为一株藤萝被他人无情的砍伐,引发内心深深的痛惜,其博大的胸怀可见一斑,他奋笔疾书,将痛楚化为文字,呈现于世人的面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字——《幽径悲剧》。
●本环节通过相关联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顺承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本环节运用“书写大比拼”这个活动对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学习,完成教学目标1,为更准确的解读文本扫除障碍,同时这也是一个积累项目,有利于扩大学生词汇量。
(三)走近作者
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心灵独白:“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我要活到108岁。”
●本环节中一些资料性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堂上我补充了一个“心灵独白”的小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进而更准确的理解文本。另外,推荐观看中央10套“子午书简”:《本色季羡林》。
(四)交流初读感受
●本环节比较开放,学生自由发表初读感受,了解学生不受干预独立阅读文本所达到的思维层次,以便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五)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让学生按照“幽径”、“藤萝”、“藤萝被毁”的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并为每一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本环节是在已经预习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文本篇幅偏长,课堂上通篇阅读略显耗时,所以此环节要求学生扫读,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主。
(六)细节探究。
1、文中的古藤萝是一棵什么样的藤萝?在文中画出作者对她的描述。
2、探讨藤萝被砍之前和被砍之后,作者的情感变化。
3、文章内容写的是古藤萝的悲剧,为什么题目却是“幽径悲剧”。
●本环节以学生讨论、碰撞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品读穿插其间。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内心对悲剧主人公的真、善、美认同,为以后的毁灭所带来的悲剧震撼奠定心理基础;第二个问题是为了把握作者的情感落差,在反差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宣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契合的载体和诱发悲剧感受的共鸣点;第三个问题则是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通过这个问题主要想使学生明白:1、写幽径美是为了衬托藤萝美,写藤萝美是为了渲染藤萝悲剧色彩,这样一种层层铺笔的写法。2、藤萝的悲剧是幽径悲剧,更是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类的悲剧。
(七)品味语言
1、自由品味
学生选择一句或一段,自我赏析。
2、限定品味
补充学生未涉及的重点语句。
●本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用固定句式:“ 段(句)好,好在 ”来作答,内容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实现教学目标3。
(八)拓展写作
请你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劝告世人,一定要保护好环境。
●本环节是日常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练习。
[说明]本课安排二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五)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六)——(八)个步骤。常规流程:布置作业一般在课下进行,这里不再赘述。
四、说板书设计
[说明]板书设计一是为第一课时设计的,设计简单、明了,内容是文本的结构层次。设计二是第二课时的板书,本设计的创意是以汉字“悲”的字形为基点进行演绎,运用字体的色彩区别和对比,着重突出作者在藤萝被砍前后的情感变化和落差,也进一步渲染了文本所显现的悲剧色彩。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