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3-26 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纲要中指出: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秋天果实多》是一篇看图讲述。

  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孩子们运用自己的观察发现秋天来了果园和田园的变化。在他们平时的观察中,逐步体验到秋天是果园和田园果子成熟的季节。有了这样的生活经验,为本次的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点目标:

  1,知道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幼儿学习用恰当的词句描述秋天的果实。

  2,幼儿能用恰当的词句讲述动物远果子的情形。

  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也做了相应的准备:

  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带到街上看看水果和田里的果实,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知识储备,做活动前的准备。

  二、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活动除了教师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以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孩子,还采取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1、启发提问法:幼儿的思维活动需要教师的激活,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引起幼儿的思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逻辑性。

  2、直观法:通过自制的动物头饰,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本次活动运用了谈话法、讲解演示法、等教学方法。

  3、游戏法:游戏法是万法之首,游戏更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在活动中亲自做动作用语言描述,就能达到幼儿理解、巩固的目的。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对喜欢吃的水果,他们学习的正是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在活动中我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通过观察法让幼儿运用感官积极参与活动,讨论法是幼儿最喜欢的方法,幼儿可以在讨论、谈话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四、说活动过程:

  (一)、集体交流

  1、谈话: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现在是秋天的?

  2、启发幼儿简洁的语言描述秋天的特征。

  (二)、练习说话

  1、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上的情景。

  2、提出要求:“秋天有哪些果实成熟了?”请幼儿用好听的词句说出果实的颜色、形状、大小和味道。

  3、出示实物,启发幼儿用恰当的词句描述,如:又红又大的苹果,甜甜的香蕉又大又甜南瓜等。

  4、幼儿描述的词好句引导全班幼儿学习。

  (三)、鼓励幼儿讲述“秋天的果园”

  (四)、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1、提问: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它们是怎样运果子回家的。

  2、让幼儿运用恰当的动词(如抱、背、驮、顶、挑、推等),讲述动物们运果子的情景。

  3、请幼儿上台表演,让幼儿们能理解记忆抱、抬、驮、顶等动词表达的不同意义。

  (五)、游戏:运果子。

  1、说明游戏的名称、玩法及规则。老师边戴头饰边说出某个动物的名称后,幼儿看图立即说出该动物运果子的动作,熟悉游戏后要求幼儿边说动词边做动作。

  2、教师与幼儿一起游戏。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的世界》,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是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阶段目标中将“综合性学习”单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和一大亮点。综合性学习目的是为了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下面,我从教学理念、目标;教学内容、过程;教法、学法;教学评价四方面阐释我的教学活动设计。

  说教学理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要求具有学习内容丰富性、学习方法多样性、学习过程实践性、学习领域开放性、学习目标综合性和多向性的特点。综合性学习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合作,乐于探究,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文、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突出了语文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强调学习语文,也在学习其他学科;学习其他学科,也在学习语文。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与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内容是互相联系的。本单元要求学生在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根据以上要求,我制定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积累一定数量有关马的成语和俗语。2.了解有关马的故事、音乐、绘画等常识。3.通过“马的世界”的探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论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搜集有关马的资料活动的开展,学习从事一般课题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课题研究的能力。2.敢于针对有关马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资料,共享学习资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活动的开展,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有关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2.从马的精神价值领域体会马带给人类的精神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

  难点:从人与马的关系中去体验马的精神价值。

  我试图利用这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后研究问题和发展语文能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任何探讨和研究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识马

  学生对于马或许早已了解,但是学生的了解难免不会全面。所以这一环节就通过 1.学生先说说自己了解的马。2.教师利用多媒体和朗读介绍展示马。3.学生再说说现在自己了解了多少马的知识。三个步骤力求学生对马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这也是研究马的基础。

  二、说马

  这一环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搜集的资料,提炼了四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1.关于马的成语和俗语。2.关于马的故事。3.关于马的歌曲和绘画。4.关于马的其他话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前的准备和自己的兴趣自主的选择任何一个话题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来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这就体现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具有学习内容丰富性、学习方法多样性、学习过程实践性、学习领域开放性、学习目标综合性和多向性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议马

  秦始皇统一六国,马之功居其半,兵马俑可为一证;唐太宗连年征伐,所驱策者六骏,贞观之治,六骏有其功。到了当今时代,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火车、汽车,农田有拖拉机、收割机。现代战争中,各种武器也都用最坚硬的钢铁和最先进的电子技术来装备。马已经不可避免地从交通线、从战场上“退役”了。这必然会引发学生的思考:1.马的前途和命运会怎样?马会走向灭绝吗?2.马的价值思考:现在说来,马的精神价值和实用价值哪个大一些?

  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只是一个载体,怎样让学生通过这个载体的学习来引发他们从事一般课题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从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课题研究的能力呢?在课堂拓展延伸活动中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谈谈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自己学到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并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精神。

  说活动内容、过程

  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图书等媒体搜集有关马的成语、俗语、故事、音乐、绘画等资料。有选择性的将资料予以分类,确定自己喜欢的话题。(时间为二周;具体操作略)

  第二阶段:课堂展示活动。(一课时)

  教学过程

  马的世界

  一、 导入活动

  1.谈话导入。由学生属马说起,教师祝学生:“在学习上:一马当先、马不停蹄、快马加鞭、天马行空、马到成功。”(意图:教师用带有“马”字的成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教学。)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马的世界》。在“马的世界”里:打开记忆的闸门;奔涌千年的情感;洋溢起马的知识、马的历史、马的艺术、马的文学、与马共舞。(用CAI 出示课题:马的世界)

  二、识马

  1.师生交流各自心中对“马”的初步认识。(意图: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课前学习成果的初步汇报。)

  2.播放CAI课件,学生看画面,听老师朗读马的相关知识并回答有关问题。(意图:倾听习惯的培养;提炼信息能力的培养。)

  三、说马

  依据学生对“马”的资料收集情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爱好,以小组为单位由四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马”。交流、展示、合作学习,资源和成果共享。(教师巡视学生小组活动,相机指导。)(意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书写能力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互相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议马

  1.马的未来命运会怎样。(意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之间有意义的论辩。)

  2.马的价值思考。(意图:提高人文素养。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从马的精神价值领域体会马带给人类的精神体验。)

  五、延伸性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难度不一的延伸性课后作业,由学生依据自己能力有选择的完成。(意图:体现语文课堂评价的多元性;让学生依自己所长进行作业;加深语文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

  六、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识马、看马、听马、说马、议马、评马。在马的世界里遨游,我们与马结下了深情厚意,我们与马情深深、意浓浓。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多留心、细心观察,处处留心皆学问。去开创自己的天空吧。

  说教法、学法

  综合性学习要求具有学习内容丰富性、学习方法多样性、学习过程实践性、学习领域开放性、学习目标综合性和多向性的特点。综合性学习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合作,乐于探究,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文、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总体发展、课本知识与生活体验的紧密联系。

  所以,我把本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教法制定为:辅助、引导、点拨、拓展。

  学法制定为: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在活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评价、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说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评价手段不是量化评价;评价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评价方式不是单一的教师评价,还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不是学习结果而是学习的过程;强调的不单是学会,还要会学。所以,本次活动的评价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方面:

  1.学生是否积极的通过课外阅读和搜集资料来探究问题?

  2.学生是否主动的发现问题?

  3.学生是否根据占有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4.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如何?

  5.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如何?

  在活动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应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关心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学生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在已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之后的继续学习,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除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及小数除法打下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的例3是在前面学习例1和例2,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之后的知识延伸,要求学生掌握除数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的试商、调商过程,为后面学习例4例5例6打下基础。

  二、学生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前面例1例2的学习,对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也有了一定的接触,学生能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正迁移,但他们对于试商这一概念的理解仍还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参照《课标》,根据对教材及学生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自主探索中,促进学生学习数学并应用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

  教学难点: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调商的过程。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为了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力图教学观念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课堂给学生。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引领下,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会学知识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总体思路是:情景导入,引出新课——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概括总结,形成技能——练习巩固,拓展增高——教学小结,结束课堂。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课

  1、( )里最大能填几?(板书:( )里最大能填几?并写一两个不等式)

  20×( )<85 60×( ) <206 40×( ) <316

  90×( ) <643 70×( ) <165 30×( ) <282

  设计意图:为试商打下基础

  2、昨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对于这样的题,你会做吗?133÷20=(请生到黑板上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正迁移主动、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情景图,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精选出下面两个问题:

  (1)王老师有84元钱,买《作文选》21元/本,能买多少本?

  (2)王老师带了196元钱,买磁带39元/盒,又能买多少盒?还剩多少元?

  接下来,引导学生列出84÷21和196÷39两个算式,问学生会计算吗?想学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84÷21= 196÷39=)

  2、教学84÷21:

  (1)我让学生观察84÷21与133÷20,除数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利用四舍五入法将除数看成近似数20。(板书: ————除数看成整十数20(四舍))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被除数与除数的特征,你认为应该商几?动手算一算,你的商合适吗?如果商大了怎么办?小了呢?

  (3)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完成计算。

  3、教学196÷39

  (1)让学生应用前面计算84÷21的方法,带着三个问题试一试能否自己独立完成:

  A、除数39应看成哪个整十数来试商?

  B、你觉得应该商几?

  C、你的商合适吗?如果商大了怎么办?小了呢?

  (2)根据学生独立完成的情况再次带着前面这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小组内解决自己独立完成时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并试着说一说除数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一般的计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将新自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进行分组指导。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完成计算:

  A、将除数39看成40来试商;(板书: ———除数看成整十数40(五入))

  B、把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如果商大了,就改小一个数再试商,如果商小了就改大一个数再试商,直到商合适为止。这里需要各小组相互补充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的适时引导来形成这样一个结论。

  (三)概括总结,形成技能

  根据前面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结果,在这一环节,我将及时概括总结,得出结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需要应用四舍五入法取把接近整十数的除数看成一个整十数来试商,如果商大了,就改小一个数再试商,如果商小了就改大一个数再试商,直到商合适为止。(板书:除数→整十数 试商 大→改小 小→改大)

  通过总结,形成结论,有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同时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练习部分,让学生进一步形成计算技能。

  (四)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力求练习的多样性,全面性。我主要出示了一下几种题型:

  1、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直接说出下面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应该看成几进行试商?

  64÷22 350÷58 444÷79 249÷31

  这是进行基础性的训练,让学生再次体验此计算方法,保证绝大部分学生吃得了。

  2、算一算。

  69÷23= 185÷38=

  这是今天的主题,着重训练。

  3、生活智多星

  (1)一共有200棵树苗,每行种28棵,一共可以种几行?还剩几棵?

  (2)学校一共展示了336件昆虫标本,每块展板放49件,可以放满几块展板?

  4、智力挑战题

  279÷3□=□ 商最大是( ),商最小是( )

  3、4;两题是练习提高,保证优生吃得饱。

  (五)教学小结,结束课堂:

  这一环节,我将提问: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呢?通过师生之间的亲密交谈,再次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在轻松愉悦中结束课堂。

  总之, 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法去组织教学过程,使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轻松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极大地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本课选自初中一年级信息技术的第一章第七课。下面就我在实施本课时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路进行简单地阐述: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使用

  这节课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章第七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这一课叫“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本课针对初中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了简单介绍,学生通过对计算机感性的认识,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本着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为宗旨。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五大功能部件),简单了解其功能,并能对各种硬件进行识别;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②.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学习的思想,树立将来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确定依据:根据初一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是对计算机产生感性认识,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学生能指出名称,所以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

  学生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的了解

  确定依据:理论比较抽象,不好理解

  二、教法阐述

  计算机硬件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基于本课内容的特点,本课主要采取“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自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获取,力促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三、学法指导

  信息技术是操作性比较强,而且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仅仅教会学生某一些操作,某几种软件的使用,而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本课通过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硬件环境:有40+台机器的机房 多媒体

  软件环境: windows20xx操作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一套,自制导课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教师简单枯燥的讲述,学生是不能深刻体会的,我设计了“介绍自己的一位好朋友”这样的环节,请一名同学介绍一下他的好朋友,在学生介绍后,我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和它认识一下?”出示课题:常见的微型计算机。

  设计意图:将计算机以“认识新朋友”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课堂教学在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二)、认一认

  1.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叫上你朋友的名字,我们的新朋友——计算机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你知道吗?请两名同学回答一下。学生一般情况下只会说出看得见,的设备(键盘,鼠标,显示器,主机)。教师小结:一套常见的微型计算机,从外观看,它是由显示器,主机,键盘和鼠标组成的。我们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称为计算机的硬件。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说,再由老师总结,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准确。

  2.问题二“主机里面的部件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算不算计算机的硬件设备?” “是” 出示计算机主机内部及外部构造图。提示各部名称让学生对号入座,并说出其功能。教师小结: 给出图示(图示如下),指出计算机五大功能部件的各组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图示更直观。

  (三)、比一比

  “将人的耳朵比作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将口和手比作输出设备,将大脑比作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说一说做一道算术题上述各部分是如何协调一致工作的?”从而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教师小结:叙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并指出此工作原理是由冯·诺依曼(计算机之父)提出的,即冯·诺依曼原理。

  设计意图: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很抽象,比一比,使学生更易接受。

  (四)、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五)、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同学把大显身手中的两个题目解答出来,写在作业本上,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中的《推理》,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目标

  本课是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形式多样的猜测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经验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4、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作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四点

  (1)是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数学思考”中做如下要求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中,发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中单想法。

  (2)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推理》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二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事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设计成猜一猜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推理游戏,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据此,我讲学习重点确定为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能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 说教法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再具体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我采用情景创设法、谈话引导法、讲练结合法等。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推理和生活情景紧密的联系起来,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来源于生活。”谈话引导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考过程中每一个判断的理由和依据,使得思考过程变得清晰而有条理。这样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所以我运用了讲练结合法。

  三、 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本节课我的学法指导是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因为课标中说:“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在讨论交流中理解每一个判断的理由和依据,从而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四、 说教学过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关键落实于教学的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下面我把每个环节的意图阐述一下。

  第一个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初步感知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本质,不是()就是()。通过食物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对这个推理过程不仅一目了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重点掌握用连线法辅助推理。

  第三个环节: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夹练夹趣的应用环节,思维训练层层深入。由此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推理的过程,理解推理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 的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概括,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说板书设计:

  《课标》中说:“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的同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数学教学内容的脉络。”

  我在板书设计时呈现了用连线法辅助推理,把推理的方法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是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开篇,从教材内容看,是以亚洲为案例的大洲自然环境的描述,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区域自然地理的框架,由“世界上最大的洲”、“地形起伏大河流众多”、“气候复杂多样”三部分构成。教材通过地图、图片和数据,阐述了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并补充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亚洲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立形象、直观的印象。这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中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要将上册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地理区域学习中,而且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后面的相关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技巧。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初中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利用地形图说出亚洲地形的特点,知道亚洲河流的流向特点;

  2.能够推测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能基本掌握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等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亚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以及地形与河流的关系,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五、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学法如下:

  教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情境创设法、探究法、案例法等。

  1.地图法:对这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其制成富有动感的色彩鲜艳的画面。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地图设计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的线索,有助于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2.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且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3.情景设置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法:读图法、自学法、归纳总结法、合作探究法、实验法、角色扮演法、练习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谚语导入:本节课,我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句谚语,那么,有没有同学帮我们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是怎样的呢?

  这其中就包含了两项构成我们非常重要的两个地理要素:一个是地形、一个是河流。

  设计意图:采用大家熟悉的名言俗语,能够拉近地理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导入结束后从地理学角度提出本课重要的两项要素,把导入和本课内容紧密挂钩。

  (二)新课教学

  1.亚洲地形特点

  首先给学生呈现“亚洲地形图”,并且给学生介绍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技巧。

  分层设色地形图,它是一种用不同颜色来代表不同的海拔高低,用以展示地球表面五种基本类型的地图。(高原、平原、盆地、山地和丘陵)人们又把某一地区具体的地形叫做地形区。

  设计意图:给学生讲解该类地图判读技巧,为后面学生读图扫清障碍。

  【活动一:知地形】

  ①读“亚洲的地形”图,在三分钟内对照图例查找以下地形区,读取海拔信息,并尝试记忆它们在亚洲所处的位置。(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②请大家一会根据老师的提示,我读出一个地形区,大家举手抢答,第一举手的同学,将代表该地形区的“名称条”和“高度条”标在大家右侧的地形图上,我们看看哪些同学记得最准,标的最快。用珠穆朗玛的和死海的高差来讲解地势的概念。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给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进行学习和讨论,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活动二】“说见闻”

  创设问题情境“说见闻”。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动:组号为单号的按照情境1进行,双号的按照情境2进行。请每一位同学记清楚自己的分工。创设如下两个情景:

  情境1:你们小组自北向南沿80°E经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情境2:你们小组从西到东沿30°N纬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一路上你们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它们海拔多少?请讨论后用流畅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你们在这条线上对地势变化的感受。

  现在老师给大家呈现两幅非常熟悉的地形剖面图,而且他们就是沿着80°E和30°N作的亚洲地形剖面图。

  教师总结:亚洲地势特点:

  转折:那么现在请大家回忆,老师刚才的那句话“水往低处流”,地形特点已经得出来了,那你此时认为亚洲的地形会对他的河流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

  设计意图:与导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相呼应,前后呼应使课堂为一个有机整体,课堂更具有生命力。同时提出疑问,让学生思考,为后面学习亚洲河流的特点奠定基础。

  2.亚洲河流特点

  【活动三】“识河流”

  ①读“亚洲的地形”图,在图中描画出以下四组河流,观察并总结其流向特点。

  a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b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东

  c恒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d锡尔河,阿姆河; 自东向西

  教师总结:

  总结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活动四】“识湖泊”

  呈现“亚洲的湖泊分布图”和“死海”“贝加尔湖”的景观图,学生看图交流。

  亚洲湖泊众多,在湿润气候区多为淡水湖,在干燥气候区多为咸水湖。

  亚洲湖泊之最: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里海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

  死海是世界上盐度最大的咸水湖。

  设计意图:提供湖泊的图片,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

  (三)拓展+作业

  拓展: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我们的思路应该是怎么样的?

  ①分析某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②读图、文等资料了解自然环境中地形、河流等的概况;

  ③能总结该大洲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特点;

  ④综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生,让学生归纳出探究某一地区自然环境的方法思路,能够提升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和学会知识的迁移。

  作业:

  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别有什么特点?两者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呢?

  设计意图:利用前面总结的方法,学习另外一个地区,学会知识的迁移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小结升华

  采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分析了亚洲的地形特点、河流特点,老师希望大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既能认识到水往低处流在亚洲的体现和原因,也能真正做到人往高处走,不断的攀登,永不停息。

  设计意图:小结部分与导入前后呼应,同时在课堂结束知识让学生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以升华。

  七、板书设计

  这种结构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析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完整。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1页“小数点移动”。

  2、本节课教材分析: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理论依据,又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点移动的方法。

  2)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3)通过观察、概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4、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和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如何发现这个规律和当移动小数点时,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情况。

  教学关键:则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发现并归纳出这一变化规律。

  5、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二、说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小数点自我介绍这一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从故事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和直观教具的使用。老师准备教学电脑课件。

  三、说学法

  本节课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自我探究、闯关等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知慧的火花。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2操作感知,探究规律——3多层训练,巩固规律——4自我检测,反馈评价——5课堂总结,故事升华等。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动画小数点的自我介绍让他们明白小数点在小数中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奥秘”,(2)以孙悟空招收徒弟为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以听“孙悟空棒打妖怪”故事,同时出示4幅图片设置悬念,从故事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培养学生认真听故事的良好习惯。(3)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1)给学生明确的探究指向:0.0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向哪边移动?移动了几位?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0.9米、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的移动情况与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等等。 (有了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方向十分明了,这时可考虑到提问的广度。)(3)既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那你会联想到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又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自己设疑,想到了小数点也可以向左移动,而移动的位置与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完全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自主探究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等等。(有了前面规律的认识,这一环节学生能比较快速的解决问题。)在这节课,我让孩子们不同的思维火花得以闪现,再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互教互学互长。

  3、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我以孙悟空招收徒弟为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所学知识得以巩固。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我会填,我真行——我会辨,我真棒——我会说,我真牛这样的多层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4、自我检测,反馈评价。让学生及时检测自己一节课的收获,查漏补缺。

  5、课堂总结,故事升华。

  我以总结孙悟空招收的徒弟,将课堂推向高潮,再以《小数点的悲剧》这一故事警诫学生要认真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6、说板书设计:

  板书:

  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奥秘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到 左移 . 右移 扩大到

  1/10 一位 10倍

  1/100 两位 100倍

  1/1000 三位 1000倍

  ……

  位不够 0补足

【有关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相关文章:

1.有关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2.有关说课稿集合七篇

3.有关说课稿集合七篇

4.有关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5.有关美术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6.有关历史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7.有关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8.有关幼儿园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上一篇:小学说课稿 下一篇:语文说课稿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