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3-19 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的图像》,这是北师大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四节课。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逐一分析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二次函数的图像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地位体现在它的思想的基础性。一方面,本节课是对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系数由常数转变为参数,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新课程标准精神和高一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中a、b、c、k、h的作用,能熟练地对二次函数的一般式进行配方,会对图像进行平移变换,领会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二个层面是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作图、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养成即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个层面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二次函数各系数对图像和形状的影响,利用二次函数图像平移的特例分析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划归思想。难点是图像的平移变换,关键是二次函数顶点式中h、k的正负取值对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感受数学的自然美。为了更好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此,我设计了5个环节: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交流探究——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形成结论;④训练小结——深化巩固;⑤思维拓展——提高能力。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注重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感受学习乐趣。根据教材内容,我首先出示20xx年高考题第20题,以需要画y=2x图像为引子,让学生画y=x和y=2x图像,进而比较这两个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背景切入,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函数y=x与y=ax图像的关系,得出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即二次项系数a决定图像的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

  由浅入深,下面让学生画y=2x,y=2(x+1)与y=2(x+1)+3的图像并寻找它们的联系,再让学生与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的图像进行对比,最后总结出图像的变换规律:a决定开口方向、h决定左右平移、k决定上下平移。由于二次函数的重要性,本节课我以考题为背景引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高考题就在我们的课本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练习中。

  2、探究交流——发现规律。

  从特别到一般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做出y=2x与y=2x+4x-1的图像,再与课件上的图像对比并叙述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得出结论: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bx+c,先将其化成y=a(x+h)+k的形式,从而判断出y=ax+bx+c的图像是如何由y=ax变换得到的。在课本第42页例1(1)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在含有参数的解析式y=a(x+h)+k中,顶点坐标应是(-h,k),而不是(h,k)。所以,例1(1)中二次函数f(x)顶点的横坐标是4,即-h=4,h=-4,括号里面就是x-4(这里容易出错)。例1(2)中h、k的值是已知的,只需要确定a的值就可以了。

  3、启发引导——形成结论。前面的练习和例题,基本涵盖了二次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各种情况,启发并引导了学生将实例的结论进行总结,得出y=x到y=ax,y=ax到y=a(x+h)+k,y=ax到y=ax+bx+c(其中,a均不为0)的图像变化过程,即a>0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h正左移,h负右移;k正上移,k负下移。

  4、练习小结——巩固深化。为了巩固和加深二次函数y=ax+bx+c中的a.b.c对图像的影响,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练习,完成课本44页练习1—3题。上课时间有限,为保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练习和讨论,我一直坚持让学生规范使用演草本。课堂上需要学生动手演练的地方不急于安排学生马上讨论,而是让学生思考后将自己的答案整齐地写在演草本上,然后小组内四人相互交换进行量分,因为是在课堂上,量分标准要简单,我要求用30分的整分制。用时较短10分,书写整齐规范10分,解答正确10分。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学生之间的三次竞争: ①看谁解的快、用时最短;②看谁书写的整齐;③看谁做的对。这个自己做和批阅的过程,也是学生对题目加深理解的过程。量完分后组织学生对不同解法进行探究,这又会产生学生之间的第四次竞争,看谁的方法简便,思维更严密。当然做题时有的学生会做的很快,可以让他们判断黑板上演示学生的解题得分情况,这也促进在黑板上演示的学生同下面学生之间的竞争。这个充满竞争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通过演草本无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收获新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思考、比较、辨别能力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这样每节课都有竞争,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的长处,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切实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真正的活起来。考试中,成绩必然会逐步提高,能避免现在我们教学中学生“考试什么都不会,考完后什么都会”以及阅卷中发现的学生书写凌乱的通病,经过长期这样的练习,每个学生练就了快思考、求准确、写整齐的能力。

  5、延伸拓广——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分类推进,分层教学原则。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提高练习题组,共两道被选题目,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题能力,取得进一步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熟悉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本课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课1《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个框题的内容,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综合探究的内容是依据新课程标准4.14规定的“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是前面第十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具体表现,又是下个框题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时代背景。所以本课内容既是前单元的延伸和深化,又对下单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改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经济全球化含义及其主要的表现形式;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利弊影响的分析,提高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如市场调节的作用、劳动生产率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体现全球化的事例和经验出发,通过直观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彰显。同时培养合作的精神,感受合作的快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到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从而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树立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通过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趋势的了解,确立对外开放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立的依据

  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我们应对的态度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我们应对的态度

  重难点确立的依据:这一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理论层面较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德育功能。只有准确理解,我们才能全面地、辩证地看待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对的策略,从而更好的认识到,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要树立自尊、自强、自立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由于信息的发达他们几乎每天都会感知全球化的气息,已具备了基本的认知和经验,也对这一问题比较感兴趣。但缺乏辩证的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有可能不能全面地分析全球化的利与弊,这就形成一定的学习障碍。

  三、教法、学法及理论依据(教学策略及手段)

  亚里士多德说:“告诉我的会忘记,给我看的会记住,让我参与的会理解。”所以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知识传递的促进者。因此,我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1.教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所以我以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为指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全员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求异创新的新课程理念。

  2.学法:

  通过合作学习法、自我探究法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主动获得新知,这也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

  3.手段:

  本节课将充分利用的视觉,听觉效果,将视频、图片、数据等有机组合,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觉问题,激发探索的愿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教学流程

  【总体设计思路】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本课从美国记者萨拉的一次“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试验入手,选用中央电视台“探究发现”“绝对挑战”“梦想剧场”三个板块的模式,用视频、图片、数据与材料相结合的特色,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提问——交流讨论——形成理念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中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原因、表现、载体,进而重点理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从而有效地落实本课的三维目标,这种设计富有生活气息,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流程框架】

  《面对经济全球化》说课稿

  【导入新课】背景显示中国玩具照片 视频播放《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片段。

  [设疑探究]:

  1、通过观看视频,“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萨拉一家受到了哪些影响?

  2、除了玩具,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畅销?

  3、你平时接触过哪些外国品牌?

  4、假如没有了“洋货”,我的生活会……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通过视频以学生感兴趣的中国玩具的的例子引入,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通过学生交流国际品牌有哪些,让他们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就在自己身边。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顺其自然的导入本课《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学习。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探索发现”

  师生互动、共探新知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教师过渡:在中国人购买耐克鞋的同时我们的李宁品牌也在远销国外,这是商品在国际间的流通,除此之外还有技术与技术之间的交流、资金的流动从而推动生产要素的配置,那么这种流动和配置不仅局限在国内与国外,而是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学生一起归纳)

  [设疑探究]你所理解的经济全球化是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商品之间的流动和配置,还包括技术、劳务和资金的流动

  教师过渡:那么经济全球化有哪些表现呢?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全球化

  展示图片“空中客车”A380客机生产过程。

  [设疑探究]

  a、飞机的生产涉及到哪些国家?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那个表现?

  b、许多国家共同生产这架飞机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和第一个设问,让学生认识到许多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国际分工与协作,强化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许多商品,虽然许多品牌是某国的,其实是许多国家共同完成的。顺利得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生产全球化。通过第二问,让学生思考生产全球化的意义所在。

  展示图片:大家喜欢穿的耐克鞋就是生产全球化的突出典范

  (2)贸易全球化

  展示图片和材料:马云、“淘宝首页”、 “阿里巴巴公司结构图”、 “杭州阿里巴巴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网站”

  [设疑探究]a、 材料中阿里巴巴为来自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60多万企业和商人提供网上服务、提供商品交换的平台.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哪个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四幅图片展示,用分析材料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第二个表现——贸易全球化。旨在开阔学生思路和视野,引导学生体验出贸易不仅仅局限于网络平台

  名词解释:贸易

  (3)资本全球化

  展示材料和图片:20xx年阿里巴巴网上交易市场总额近4千亿。20xx年第一季度比重最高

  [设疑探究]

  a、网上贸易经营的业绩如此的好,假如你是一个企业老板并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你愿意投资其中吗?

  b、作为消费者,你愿意足不出户体验一键式的消费吗?

  教师过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并且买、卖的是国外商品,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贸易全球化过程当中来了。那么同大家一样,很多的国外企业也看准了网上贸易这个商机纷纷把资金投入到了阿里巴巴旗下。

  展示材料:“外国资本向阿里巴巴注册以及阿里巴巴向外国注册资本”。

  [设疑探究]

  a、材料说明什么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

  b、在资本全球化过程中,资本流向哪里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以及材料展示,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第三个表现——资本全球化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一直在说阿里巴巴集团公司,那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呢?

  3.跨国公司

  出示材料:阿里巴巴公司简介

  [设疑探究]

  a、什么是跨国公司?

  b、你知道有哪些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他们的总部在哪里?

  c、请你谈谈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

  出示材料:海尔以及十大跨国公司中丰田公司图片

  [设疑探究]

  d、丰田公司看中了天津的什么优势?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跨国公司的发展情况,让学生观看阿里巴巴跨国公司图片来回答跨国公司的含义,并且出示“20xx年世界十大跨国公司”吸引学生目光,让学生了解时事,通过第二个设问,让学生自主探究出跨国公司的影响,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它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力的载体。

  第二环节:“绝对挑战”

  生生互动 追根溯源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师过渡:经济全球化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快速发展,给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鲜花;也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祸水。

  [设疑探究]根据你们所感受到的经济全球化,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由两个小组派代表小结组员的观点汇报探究成果)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对网络感兴趣的心里,利用新型的网上论坛跟帖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述自己的观点,并要求学生用实例加以证明“理不辩不明”,通过讨论的形式,让不同的观点碰撞与交流,在碰撞中提高能力,在交流中提高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是叼着鲜花的狼。

  在学生讨论汇报的基础上,再出示相关的上海纽约等大城市的图片和七国集团的材料以及视频《美欧金融危机波及全球 各国寻找应对之策》。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设疑探究]

  a、 经济全球化是鲜花,那么经济全球化带来哪些机遇?

  b、 经济全球化会使所有的国家都受益吗?

  c、 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一定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

  d、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e、 探究:经济全球化是祸水,那么经济全球化带来哪些挑战?

  f、 发展中国家如何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

  [设计意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的态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所以通过6个设问,环环相扣,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6个问题概括了本课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图片、数据、和视频相结合来解决,从而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质疑、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同时也更好的落实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深刻体验到时代的使命感,树立为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志向。

  1、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2、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3、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4、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第三环节:“梦想剧场”

  图片展示:30年前的天津危房遍布 30年后变化

  [设疑探究] 现在又逢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如火如荼进行

  我们如何借着经济全球化的契机,打造魅力西青我们可爱的家乡呢?

  分别请学生以决策者身份、CEO身份、学生身份进行回答和畅想

  [设计意图]在天津滨海新区国际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新时代的西青人,有使命有责任担负起打造魅力西青这重任。尤其是在学了这节课的理论知识后,通过当堂布置探究不仅能有效地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学以致用,体现新课程的标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成长。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小结,在宋祖英《越来越好》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五、板书设计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含义

  2.经济全球化表现

  3.经济全球化载体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2.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4.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的设置,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从而使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辨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既自然而然的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过程,又实现了知、信、行的有机统一。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可谓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通过这次做课,使我再一次认识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如果能用心体会岁月潮痕、用眼睛细察时代的变迁,用双手拨响学生心灵的琴弦,我们就一定能迎来新课改绚丽美好的春天!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艺术教材三年级第七单元《民族乐器的传说》,本单元含“来自草原的故事”、“瑶家敲起郭咚郭”、“叶笛声声”三个课题,教材旨在通过让学生从了解几种较有特色的民族乐器,进而去了解这些更有特色的民族,从而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富有特色的艺术。下面我主要针对“来自草原的故事”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我国蒙古组的民族乐器马头琴,以民间传说故事引起学生兴趣,讲述乐器的来历,欣赏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使学生对马头琴这一少数民族乐器、乐曲,从形象、声音到发展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第一,学生在听《马头琴的传说》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蒙古组的乐器——马头琴,结合欣赏马头琴的乐曲及蒙古族的民歌与风光,了解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传说、乐器及各种艺术形式。第二,通过欣赏歌曲、乐曲及其他一些活动,使学生对马头琴的造型、材料、音色特点有深刻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透过马头琴艺术了解蒙古族的音乐艺术精华。

  二、说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某些少数民族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但较为模糊,甚至会产生混淆。我通过让学生搜集图文资料、欣赏歌曲乐曲、听辨乐器音色,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学习了解蒙古族和马头琴。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动乐演的特点,我用故事、律动、表演等学生喜欢又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让他们走进蒙古族,了解蒙古族,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认知规律中,低年级学生以感性思维为特征,而进入中年级的三年级,在感性基础上会稍稍增加一些理性的色彩,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些认知活动,让学生通过听辨多种乐器的声音,和辨别多种乐器的图片,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去感知马头琴;通过交流各自搜集来的关于马头琴和蒙古族的资料,让学生课前就去接触了解有关内容,使得学习更深入、更有针对性;通过欣赏马头琴乐曲和蒙古族歌曲使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一些关于蒙古族的资料,可以是故事、传说、风俗、音乐等等,我也制作了教学课件,课件包括音乐、图片、歌曲、风光短片等内容,有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并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有声有色,教学结构更为严谨,教学环节更为紧凑,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马头琴的传说”、“草原上的歌声”和“马背上的民族”三大版块的学习活动。

  首先是第一板块:马头琴的传说。

  我用大屏幕播放一段描写蒙古大草原的风光短片,并以马头琴音乐为背景音乐。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从而引出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接着让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各自搜查到的相关资料,然后一起聆听以马头琴演奏为北京音乐的故事《马头琴的传说》。媒体出示马头琴的图片,边听边观察马头琴的外形结构特点。(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他的音箱是梯形的,两面蒙着马皮、牛皮或羊皮,以琴头似马头而得名,用两根弦拉奏。)

  听辨两首乐曲的片段,分别是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二胡演奏的乐曲,从比较识别中进一步感受马头琴的独特音色。让学生通过听、辨、说多种方式对马头琴的音色特点感受更加深刻。(马头琴的声音低回婉转,深情动人,好似马儿在向主人倾诉……)

  接着是第二板块:草原上的歌声。

  媒体画面出示多种乐器的图片,让学生很快找出马头琴。然后我深情地说:在绿色的草原上,生活着勤劳的蒙古族,马头琴的背后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嘎达梅林的故事吗?(请学生简述故事)

  播放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听时出示卡片欢快、忧伤;热情、沉静。听完后让学生根据感受到乐曲情绪做出选择。然后让学生轻声跟唱,先唱会歌曲后再唱唱乐谱,说说哪个音出现得最多,了解小调歌曲的调式特点。

  最后是第三板块: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他们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哪里有青草,就在哪里居住,因此他们的房子是可以移动的蒙古包。(媒体出示蒙古包)因此蒙古族还被大家称作“马背上的民族”。在蒙古族舞蹈中也常常有骑马的动作,他们的服装也都是为了方便骑马而设计的,如穿的鞋子是马靴。

  欣赏蒙古族的舞蹈,体会夸张而强烈的动作和节奏。让学生看后说说感受,然后再请大家分组来模仿其中的动作表演,大家给予评价。

  通过以上三个板块的学习,同学们对蒙古族和马头琴应该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时,画面停留在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并配以马头琴的背景音乐,老师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让我们记住这伟大的民族、动人的歌舞和美妙的音乐吧!以求收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我对《来自草原的故事》一课的教学构思与设想,在实际教学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或一些即时的场景,我会尽量发挥教学机智,处理、把握好,如果处理得好,那将会是本课教学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亮点,学生对教学内容也会更加记忆深刻,本课教学任务也能完成得更加出色。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是三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主题。爱是什么?该怎样去表达?则是我在这一单元学习中引领孩子思考的问题。

  《好汉查理》是这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课通过讲述一个自称好汉的调皮男孩查理在帮助一个小女孩杰西的同时,也得到杰西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互相友好的帮助中,查理也改正了自身缺点,下决心做一个真正好汉的故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尊重这种关爱的重要性。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从事件的发展中发现查理的变化。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要让大家明白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消除戴“有色眼镜”看人、给人定位的不好现象,互相关爱。

  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突破

  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和杰西各自的思想感情。

  2、理解查理发生变化的原因。

  难点理解查理在与杰西的交往中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突破

  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己多读多讨论,理解好汉查理从众人眼中的调皮孩子到小女孩杰西眼中的好伙伴的变化,从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明白查理决心做一个真正好汉的原因。

  二、教法解析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老师的问题在和同学的讨论中读懂课文。

  2、教师帮助学生理出事情的发展顺序,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体会查理的变化及原因。

  教师准备

  1、仔细研读教材,整理课文内容,精心准备相关课文问题。

  2、准备导入的多媒体课件—《好汉歌》(刘欢 演唱)。

  三、学情解析

  我班现在共有学生28人,基础都比较薄弱。尤其是阅读方面,由于地处偏远,可涉猎的范围比较狭窄,加之以前训练较少,阅读理解能力偏弱。

  三年级的学生,需要锻炼默读能力了。为了下学期更好的教学,需要在本学期最后的时间里加紧朗读、默读能力的培养提高。本课的教学中应以学生多读多想多思为主,教师应摆正心态,避免过多占用学生的时间。

  学生准备

  预习文中加拼音的字词。

  四、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播放《好汉歌》(刘欢 演唱),让学生边听边构想自己心目中的好汉形象。

  2、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好汉形象是怎么样的,针对学生说的一些不好的方面进行适当的纠正。

  3、导入并板书课题:“好汉查理”。

  4、启发学生根据题目进行思考:好汉查理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怎么了?他为什么是好汉?他真的是好汉吗?

  自读课文,掌握内容

  1、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读通句子,互相说说大意。

  2、组织小组之间正确、流利的互读课文,互相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考考对方。

  3、提出默读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画出不懂的地方或者感兴趣的地方。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查理是好汉吗?他有什么变化?查理喜欢那把刀吗?后来为什么不要了?他能变成好汉吗?

  5、小组间再读课文,想象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想法和神态。进一步体会查理变化的原因。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查理?你认为应该向杰西和罗伯特先生学习什么?

  6、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查理的看法,找出文中描写查理的句子读一读,看看自己能看出查理身上的哪些优点。和同学们共同讨论,仔细研读相关句子。

  讨论

  1、组织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好汉查理发生变化的原因。

  2、启发学生理解杰西和罗伯特先生对查理的鼓励在查理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镇上的人后来会怎样评价查理呢?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说一说。

  随堂练习设计

  读准下列汉字。

  杰出 刀鞘 背诵 陪伴 彬彬有礼 恋恋不舍

  个性练习设计

  1、写出划横线词语的反义词。

  小明是个淘气的孩子,小芳则是个( )的孩子。小明对待同学总是蛮不讲理,小芳对同学则总是( )。小明待人很热情,小芳待人却很( )。小明在众人面前总是大大方方,小芳在众人面前却总是( )。

  2、补充句子。

  A、查理是个( )。

  B、他们俩在阳光下( )。

  C、查理没有再搞恶作剧,因为( )。

  3、我能修改病句。

  A、全体同学们都去听讲座了。

  改:

  B、查理连忙赶紧说:“谢谢您,先生。”

  改:

  C、他的眼睛里喜悦地露出了神情。

  改:

  4、用“彬彬有礼”、“恋恋不舍”各说一句话。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镇上的人后来会怎样评价查理?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2、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本课总结

  本课讲述了一个自称好汉的调皮男孩查理在暑假里讲信用陪伴一个小女孩杰西的同时,也得到杰西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互相友好的帮助中,查理得到了快乐,决心改正自身缺点,做一个真正好汉的故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尊重这种关爱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故事中得到了启发。

  五、板书解析

  32 好汉查理

  查理 调皮 善良 讲信用 喜欢帮助别人

  决心做一个真正的好汉

  杰西

  真诚 热情 信任并尊重、鼓励别人

  罗伯特

  六、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从而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本文的对话比较多,教师应重点指导一下对话的朗读,引导学生在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之外,还要体会说话人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在本课的自读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发挥自主性,自己发现问题,体会人物的变化;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启发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思考,通过一些词句来理解查理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从而进一步把握课文的思想主题。

  主人公查理是一个调皮而又爱搞恶作剧的孩子,没有人喜欢他。而“好汉”是他给自己戴的高帽。然而,在他与新搬来的罗伯特一家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却变了,不再爱搞恶作剧。在与罗伯特一家人分别时竞郑重地对他的伙伴洁西说:“我要做个好汉。”是什么改变了他?这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体会的问题。

  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有两个字在我们的心中渐渐清晰:——信任。是罗伯特和他的女儿洁西对查理的信任。这个不受人喜欢的孩子,在洁西和他的第一次接触时,是那样彬彬有礼。而洁西也并没有因为他自称“好汉”而不屑,反而自然地称他为“好汉查理”。这一切让查理第一次感到被人尊重的幸福。临别时,当查理郑重地对洁西说“我要做个好汉”时,洁西那句“我从来都相信”又一次触动了查理的心。而罗伯特对查理的肯定,也让查理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就这样,罗伯特一家在无意中改变了一个小男孩对生活的态度,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正是这种自然流露出的信任和尊重,注入到了他的内心,所以影响和改变了他。

  在课堂上,我们都被这种信任感动着,更为查理的改变而兴奋着,同时也在不断思考着,于是孩子们想到了自己和身边的人。

  一个教师要教好一个班级是不容易的,要不断注重改进方式,付出辛勤的汗水……然而,更不容易的是在五个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爱的种子。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更应处处体现爱心,体现信任。这个世界因爱而存在,缘爱而美丽,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关爱,我们的孩子会更快乐的成长,也会更好的成才,成为关爱自己、关爱社会的有用之人。

说课稿 篇5

  《家乡的美食佳肴》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课中的内容。本课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全面了解家乡的饮食特点,从“吃”这一角度入手,全面探究我国的饮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我把全面了解天津的.风味小吃和地方特色菜,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上古林地区濒临渤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的饮食特点,孩子们对海鲜菜非常熟悉。另外,上古林地处城郊结合部班里有很多学生是随父母来津务工的孩子,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在了解祖国其他地区美食的时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学情的另外一特点——孩子的生活环境和经历造成对天津的一些风味小吃和地方特色菜并不是很了解,基于上述认识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开始我首先利用相声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播放了《报菜名》。片断里那些诱人的美食,带着孩子很快地进入一个美食天地。这样的导入紧紧地吸引住了学生,引起了他们学习新知的浓厚兴趣。然后,借助俗语“吃在天津”,引发学生探究家乡天津美食的愿望,顺利切入主题。

  二、师生合作、学习新知。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

  (一)、交流展示,了解、感受家乡——天津的饮食文化。

  1、在本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图片数字等的使学生领略天津地区美食的色香味以外,也努力地通过探究美食的历史、名称的来历、相关的逸闻趣事,使学生感受到“吃”中所蕴藏的文化。2、结合大港区上古林当地的生活实际,通过孩子们观赏一道道诱人的海鲜菜,观看当地以经营海鲜形成规模的古林海鲜一条街影音资料,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天津人爱吃海鲜的特点,为后面探究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奠定基础。“吃在天津”吃的丰富、吃有特色、吃出文化。

  (二)、关注全体、外地学生介绍家乡的美味佳肴及文化内涵。

  在全面了解了天津当地的饮食习惯以后,为了比较全面了解我国的饮食概况,我请班上一些来自其他地区的孩子,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美食,让本地的同学感受到:天津是一个对“吃”非常有研究的城市,同时中国还是一个饮食大国,有着悠久的饮食历史和文化!激发了了解祖国各地饮食风貌的愿望及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同学大量交流了全国各地的美食后,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们,会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呢?我借助中国一些特征明显地区的实例:如,咱们天津地区,爱吃海鲜,和地理位置有关;四川、重庆爱吃辣,和气候有关。最终使学生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正含义!

  (四)、全课小结、激发情感。

  天津真是一个美食天地,我感到很自豪.咱们中国还是一个饮食大国,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同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感到自豪!

  三、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是保证有效课堂的前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我考虑到了我们班学生外地生比较多这样一个学情,设计了让其他省市的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特色菜。这样不仅体现了照顾全体的原则,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其次我了解到学生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的困难,教师也作相应的资料补充使整个教学资料更加充分。 最后,作为渤海湾渔村的上古林的海鲜一条街,它不仅有海鲜菜的美味更是我们上古林人的骄傲,所以在本课中设计了介绍海鲜街的录像以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2、良好的课堂氛围、愉悦的学习心境是有效课堂的保证。“美食佳肴”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一个让人轻松、愉悦的话题,在教学中我注意了情境的创设和诙谐幽默语言的运用。在教学的一开始以大家喜闻乐见相声的形式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配以“隔着门缝吹喇叭”、“想不想吃”“你来做形象代言人”“馋得流口水”等幽默的语言这些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

  3、地方课程《天津与世界》——品社课教学的资源库。

  在我查阅天津饮食文化资料的时候,想到了我们的地方课程《天津与世界》。在这里我不费力气就找到了狗不理包子名称的来历、津菜的特点、天津的小吃有99种等等丰富的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这一点上看,我要感谢我们的孟老师为我们的学生编了这么好的教材,也节省了我查阅资料的时间。

  4、课前相关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为目标较好的达成提供了保障。由于学生在对天津饮食认识上的局限性,课前的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尽管上古林地区地处渤海湾,这里的学生也经常吃海鲜菜但对于为什么海鲜菜会成为我们天津的特色菜也很难说出。对于“天津三绝”天津的风味小吃等由于是农村的孩子更是知之甚少了。所以在在课前指导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通过上网查找、访问厨师、向父母询问等多种途径,进行了有目的的资料搜集,鼓励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获得真实感受,然后以文字、图片、故事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进行。

  5不足之处:我觉得在探究饮食中所蕴藏的文化方面,我虽然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体现得不够突出例如饮食特色和什么有关的时候学生们只总结出了和地理位置、气候等。其实还有历史典故、风俗习惯、传说等;还有由于孩子的实际生活情况,他们对于调查得来的资料,运用起来,比较生疏,造成了交流的困难。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大都是学生汇报,老师补充的形式。

  希望各位老师,在看完后,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6

  《实话实说话“流行”》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精神生活的追求”的综合探究课。它从学生普遍喜欢的流行音乐入手,从一对祖孙看待流行音乐而产生的矛盾引出对“流行”的思考,并站在青少年学生的视角抛出一系列关于流行的话题,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从自我生活体验出发尽情地交流与讨论,要求学生在“说”和“话”中感受流行对自己的影响,分析追赶潮流的利弊,最终学会审视自己的审美观和鉴赏力,学会正视兴趣差异和代际差异。因此教材为学生深入探讨流行这一话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面向同一个事物,思考我们的认识同小时侯的差异,体察生活阅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归纳自己同长辈在生活情趣、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比较自己与他人、团体或媒体对某一问题意见的差异,尝试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解释。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就身边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现象,分析流行与经典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从青少年的视角观察当今社会流行事物存在的利弊及对自身的影响;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年龄群体对各种问题的看法是存在差异的,并尝试分析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调查、整理资料、归纳总结,学习调研能力和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实话实说”与讨论,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晰看待问题要用正确的态度,分析事物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既看到事物的利,也要看到事物的弊,树立正确分析事物的观点。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能够围绕话题积极思考并从多角度畅所欲言;难点是:分析、整理和归纳各种观点,对如何正确对待流行现象形成一定的认识能力。

  本节课属于以学生说为主的综合探究活动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运用:

  1、演示法,即学生把已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包括实物、图片、文字等)以资料呈现或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为交流和讨论奠定基础;

  2、对话法,即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口头交流自然而然地引出相关话题,并使学生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畅所欲言;

  3、讨论法(主要指辩论),集中围绕学生最感兴趣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流行事物或现象,设置问题或辩题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主要采用学生说、小组讨论、辩论的形式,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展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采用学生自己评价、互评互判互补,感受流行对自己的影响;学生联系实际,分析追赶潮流的利弊。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抓住中心,我还选用了流行音乐、流行视图,同时调动学生多渠道收集各种资料。

  课堂教学是完成上述构想的最佳途径,因此围绕上述构想,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流行;自主学习,综合探究──畅谈流行;整合知识──感悟流行;延伸拓展──关注流行。依据这一逻辑顺序,层层递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流行

  播放几首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片段,如BOBO组合的《光荣》,吴克群的《为你写诗》,周杰伦的《夜曲》,让学生猜一猜歌名或歌手;接着学生自我推荐或全班推荐并由2~3位同学当场清唱自己拿手的流行歌曲。

  (设计意图:以猜流行、唱流行歌为切入口,参与性强,容易激起广大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为学生能畅所欲言话“流行”作铺垫。)

  【提问】除了流行歌曲以外,当今社会还有哪些流行的事物或现象?(此问题的设置为第二部分畅谈流行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话题。)

  学生可自由发言,同时展示自己已准备好的反映流行事物或现象的图片、实物、文字等资料,可一边展示一边讲解。

  【讨论】根据调查分析,你们认为中学生这个群体范围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流行事物或现象是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组选一位代表公布讨论的结果,然后教师最终确定选择率最高的一种或两种流行事物或现象作为第二部分的畅谈话题。(讨论时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选择;同时通过选择使话题集中起来,而不至于后面泛泛而谈。)

  (二)自主学习,综合探究──畅谈流行

  畅谈流行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本环节中采用多方面设计谈论话题以及用辩论形式开展讨论。从而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试着从不同年龄层、不同角色去思考问题。

  设计一:以流行穿名牌为话题。

  出示情景:王明是一名初一学生,家境贫困,父母辛苦工作供其读书。刘洋是其好朋友,家境富裕,其父是一公司老板,因此刘洋的衣服基本是名牌。这让王明很羡慕,可家境的贫困又不能满足其要求。随着身边同学越来越多的名牌衣服,王明失眠了……王明偷了同学的衣服!

  问题设计:

  1、你觉得王明该不该追逐潮流穿名牌?

  2、有人认为,经济条件是穿名牌的前提,因此刘洋穿名牌是无可非议的,你是如何看待此观点的?

  3、你认为中学生穿名牌有可能出于哪些原因?

  4、你喜欢穿名牌衣服吗?为什么?

  5、在追求穿名牌衣服上青少年学生与其父母亲有可能存在哪些分歧?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可以就全部问题讨论,也可就其中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讨论。每一小组应做好分工,推选一名学生作小组代言人,就自己小组的观点作总结发言。其他小组在第一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作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完成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的体现)

  1、你觉得王明该不该追逐潮流穿名牌?

  2、有人认为,经济条件是穿名牌的前提,因此刘洋穿名牌是无可非议的,你是如何看待此观点的?

  3、你认为中学生穿名牌有可能出于哪些原因?

  4、你喜欢穿名牌衣服吗?为什么?

  5、在追求穿名牌衣服上青少年学生与其父母亲有可能存在哪些分歧?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可以就全部问题讨论,也可就其中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讨论。每一小组应做好分工,推选一名学生作小组代言人,就自己小组的观点作总结发言。其他小组在第一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作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完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体现)

说课稿 篇7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十几减9。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十几减8、7以及今后的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作好迁移准备。例题首先结合猴子卖桃的生活情境,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了15-9的版式。接着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算法然后通过想想做做安排看图计算、移动卡片、题组比较等练习形式,激发兴趣,巩固十几减9的算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十几减9的算法。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已归纳出十几减9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有关习题。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

  先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题及9加括号等于十几的题目,让学生计算,通过复习旧知,即巩固了口算方法,又为新知识的迁移找准起点,为正确顺利地迁移作好准备。

  第二环节:创设情景,探索算法。我将分3个层次来组织学生探索新知。

  第1层次:从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小猴子卖桃的情景,共13个桃子,小兔弟弟买走了9个,接着老师问:你自己根据卖桃的情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怎样列式?你会解答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9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十几减9。这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取问题和算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想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第2层次通过操作,理解算理。我估计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学前教育早,能很快得出得数,也有的学生思维较慢,针对学生情况,我鼓励学生借助小棒摆一摆,拿一拿。

  ①学生独立操作,边操作边说。

  ②同桌交流。

  ③师生交流、讨论。

  ④汇报计算结果。体会不同算法。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并对几种算法进行比较。13111111111=4 ,109+3=4 1336=4 因为9+4=13所以139=4 这一环节设计,给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互相交流中让每个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使同伴之间的思考方法得到互补,学生在感悟十几减9的不同算法后,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口算。

  第三层次。巩固算法,得到强化。①提问:还有哪几道是十几减9的题目呢?谁来举例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49 179 169 189 159 199 119 129

  ②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算呢?算完后和小组内同学交流一下算法。这里,通过让学生举例,完善了十几减9的所有等式,进一步探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和条理性,逐步掌握了算理。

  第三环节:深化应用,形成口算技能。这里我设计了以下3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十几减9的口算)完成想想做做1、2、3,主要巩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

  2、移动教学卡片、媒体演示,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练习。随着数字的移动,学生边说出减9以后的得数,这样可以反复练习,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把所有十几减9的算式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出来,让学生先填出每道题的得数,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比较这些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算式的排列规律,进而体会,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灵活进行计算。

  这3个层次的练习,形式多样,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在学生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优化了思维,形成了口算的技能。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内容,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整理的过程,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计算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本节课,我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观察、操作、交流、比较、推理、归纳,充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曾听到很多老师都说,字理识字在低年级段比较容易实施,而相对于高年段来说则比较困难,怎样因材施教,让高年段的字理教学“活”起来呢,今天我就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生字“ 韧”的字理教学,说说我的一些做法。下面是我教学流程:

  同学们请默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这段中的“韧劲”是一个生词,你是怎样识记和理解“韧”字的?是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记住它的字形,左边一个“韦”,右边一个“刃”。

  可是同学们,你知道左边的“韦” 原来表示的是什么吗? “韦”原来意思是经过去毛加工制成的柔皮,韦作偏旁时可表示皮革。 这是金文的韦字后来演变成小篆,为了书写美观方便,就简化成了今天的楷体书韦。

  右边的“刃” 就是——刀刃,这是甲古文中的刃,它就像一把刀(课件刀)这上面就像刀柄,而这下面像刀背和刀锋,后来演变成了小篆,这是今天的楷体书。

  而刃表声兼表意,跟“韦”合起来,表示皮革坚固,用刀刃都难以割断,所以“韧”,它是会意兼形声字。韧有柔软坚固的意思。同学们,你还认识跟“韧”字形相近的其他字吗?(有草字头的纫,有心字底的忍还有单人旁的仞,车字旁的……)

  同学们,韧它有柔软坚固之意,让你想到了跟韧有关的哪些词呢?(柔韧、韧性、坚韧等)

  如果单单从字面上理解,课文中的“韧劲”是什么意思?(是一股用锋利的刀刃都难以割断的劲!这是一股柔韧坚固的狠劲!)

  那这股韧劲是如何的难以割断?请同学们联系上文中的句子说一说。(这是一股经历过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的的劲;这是一股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的劲;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地起死回生的难以割断的韧劲!)

  这股韧劲又是如何的柔韧坚固?请大家再联系本段说一说。(它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的柔韧坚固的劲;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的狠劲。)

  同学们,古今中外,像具有这样用刀刃都难以割断的,柔韧坚固的狠劲,现实中这样的人有谁?(司马迁他发愤写《史记》,谈迁他厄运打不垮,还有海伦凯勒,张海迪等等)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公正,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面对命运,我们每个人都要有那股用锋利的刀刃也难以割断的韧劲!

  以上就是我对“韧劲”一词的教学设计,我分三步走,先理解词语的本义,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语,加深对词语的感悟和认识,最后拓展到现实生活中去理解运用。生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会体现它们的含义,只有放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不孤立开来,不为单纯的字理而字理,不为单纯的识字而识字,这些词的意义学生才能真正的去领悟、理解和运用。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 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因材施教,让高年段的字理教学活起来。

  我的说课完毕,欢迎大家能给予指导,谢谢!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封书信,作家巴金爷爷在信中,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地勉励,抒发了自己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给人以人生启迪。

  这封回信又能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们的信给巴金爷爷带来了温暖,巴金爷爷表示感谢。第二自然段写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巴金爷爷带病写了这封回信,代替他与孩子们见面。第三自然段写巴金爷爷无限热爱祖国和同胞,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仍要让子的生命开花。第四自然段写巴金爷爷认为自己的时间有限了,他十分珍惜每分每秒。第五自然段写巴金爷爷希望给孩子们爱惜时间,好好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孩子们的祝福话。

  课文内容真实而具体,语言从容而舒缓,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仁者的风范,恬淡而温情,读来真切感人。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由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书信格式;

  3、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激发学生为社会增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呢感情。

  2、掌握书信的格式。

  3、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激发学生为社会增添光彩,为他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结果的愿望。

  4、体会“生命开花结果”的意思,并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巴金爷爷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信中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他的哪些希望?要求边读课文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读后小组讨论交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中巴金爷爷说了什么。

  3、精读课文,加深感悟。主要抓重点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真诚关怀,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享受。

  第一自然段要抓住“争前恐后,讲不停,好不热闹”三个词语,让学生想象四十多个孩子围着巴金爷爷叽叽喳喳说话的热闹场面,想象孩子们在信中可能会说些什么,从而感受巴金爷爷从信中得到的温暖。

  第二自然段要认真体会巴金爷爷当时已87岁了,他有病,手不听使唤,一支笔在手中有千斤重,但还是艰难给孩子们回信的情景。抓住两个“多么”充分领会巴金爷爷思念孩子们的情感。朗读课文时语速要平缓一点,让人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第三段找出文中的几组反义词,如“杰出”与“普通”,“失败”与“成功”,“奉献”与“享受”等,加上重音朗读。要抓住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感悟。如:“我写作不是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这句话既写出自己创作的动力,还蕴含着所有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成功,是源于作者心中充满无限的爱,只有爱才能感动读者,拨动心弦。再如“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巴金爷爷自认为“平平凡凡走过了这一生”其实并不平凡,他笔耕不辍,为人们留下一篇篇优秀的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爱。小组讨论:我们生存需要什么?要使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我们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懂得:为别人奉献爱,为别人付出精力,为别人花费时间,同情别人,生命才会开花结果。“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为“社会添上一点光彩”为别人奉献“更多的爱”让生命更有意义。体会巴金老人的品质是多么的高尚。

  第四自然段通过精读,读出巴金爷爷珍惜时间,让生命开花结果的情感。

  第五自然段,用亲切的语气,把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真诚关怀的情感读出来。4

  4、本文是以书信的形式写的。指名说出熟悉书信的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五、教学反思

  1、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前,留意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课上,留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课外资料阅读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阅读理解与感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巴金爷爷信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2、师生互动与对话应是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所以,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在课堂教学上,都要十分留意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与组织好师生间的互动与对话。在教学中,学生对信中重点语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能积极相互交流与讨论,特别是在本文对话环节流露出真挚的感情。

说课稿 篇10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3课《新型玻璃》。我将分以下四大板块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新型玻璃》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能力的发展的状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3、体会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创新设计,发展语言及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5、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

  同时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教学难点为能正确区分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文的内容特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本课中主要从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来体现,我将创设一个让学生推销新型玻璃的情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问题教学法,教师针对本课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理解课文,最终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同时,也更加深入的理解本课的知识。在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中,会重点体现这种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带着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去学习本课。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学法有: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阅读法,培养学生爱学语文的兴趣,进一步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自学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三、说电教媒体的使用

  通过制作媒体课件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本课件是由PowerPoint制作,用于展示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使课文中所讲的东西不再只是凭学生想象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能亲眼看到,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中将有所体现。

  四、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我所思考的新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构建新的课堂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场所;让课堂成为学生激情燃烧的火场;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的加工厂;让课堂成为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改变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大占天下的局面,把活动引入课堂,把训练贯彻课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活化课堂教学。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以做推销的方式,介绍一种玻璃。看同学想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个过程教师运用了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

  (二)确定目标,自主阅读

  要把这些新型玻璃推销出去,得首先学好课文,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学习了解有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怎么学?读课文、想、勾画、圈一圈、收集资料……)

  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学习方法)

  (三)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教师适时点拨,强调结合实际和收集到的资料谈)。

  3、我在这一部分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情况,让学生想帮老师的家里选择一种新型玻璃。(这里教师运用了问题教学法)

  4、你们推荐的玻璃除了家里可以用,还有哪儿可以用?(练习句式: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

  5、你们推荐了这么多的玻璃,请用“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说给老师听。

  (四)发挥潜能,创造设计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你自己学得怎么样?(学生自我评价)

  2、布置作业: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对于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够突出教学模式,体现教学方法。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五、说板书设计:

  夹丝网防盗璃

  夹丝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这个板书是采用了放射式板书的形式,简洁,概括性强,把本课所涉及的几个新型玻璃都列举出来了,由“新型玻璃”出发,进而放射的推出其他类型的玻璃,更便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记忆。

  在这次说课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更是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精华】说课稿汇总10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汇总10篇

2.【精华】说课稿汇总7篇

3.【精华】说课稿汇总8篇

4.【精华】说课稿汇总5篇

5.【精华】说课稿汇总6篇

6.【精华】说课稿汇总4篇

7.【精华】说课稿汇总八篇

8.【精华】说课稿汇总九篇

9.【精华】说课稿汇总9篇

上一篇:《小数乘法》说课稿 下一篇:《真分数和假分数》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