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教学活动选自辽师大出版的《幼儿园探究式课程》托班下册,课程是以托幼教育一体化为指导思想,依据托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编写。本活动通过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来引导幼儿在感知颜色的基础上学习按颜色特征进行分类,为此我确立了本节活动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分辨红色和黄色。
2、按颜色进行分类。
3、在玩中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点与难点:
活动重点:是让幼儿认识和区分红色、黄色。
活动难点:是在活动中按颜色进行分类。
制定这个活动重点难点是依据托班年龄段特点,以及认知接受能力而定的,最终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收获。
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红色和黄色雪花片,红花篮和黄花篮卡片
二、说教法
根据托班幼儿特点,本次活动我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首先引入情景,通过幼儿观察,找到生活中看见自己喜欢的颜色。
2、游戏法:与情景贯穿,通过玩中学,学中玩加深幼儿对颜色的认知。
三、说学法
1、观察法: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寻找自己喜欢的颜色。
2、操作尝试法:提供红黄颜色雪花片,尝试进行按颜色分类。
3、游戏法:教师代入幼儿进行情景,进行分类游戏加强幼儿对颜色分类认知。
四、说教学过程:
1、首先教师创设情景,宝宝们我是魔法师,我要把这个房间变成多彩的糖果屋,变变变!哇!好美吖!你们看看糖果屋里都有什么颜色,“引导”幼儿发现身边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知。
2、出示红色黄色雪花片,引导幼儿进行颜色分类。
3、玩一玩
教师再次代入情景,教师变成花篮妈妈,让与自己同色的花宝宝来找花篮妈妈,对找对的花宝宝进行拥抱鼓励,换颜色进行游戏。
最后,教师变成红黄花篮,拥抱所有宝宝们。带宝宝们回家随着教师思路自然有趣的结束活动,活动后把操作单和卡片投放到活动区。供幼儿继续游戏。操作。让幼儿通过练习对活动进行延伸。
活动结束后,提示幼儿把玩具放到玩具盒内,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养成习惯。这也是很重要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聆听!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中班的科学活动,中班的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每天早上小朋友抹着不同的宝宝霜来到幼儿园,就会伸出小手让别的孩子闻闻他的小手香不香,看着可爱的孩子们,可以看出他们对气味很敏感,但是气味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它又是无处不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选择这一课题是让孩子们感觉到气味和鼻子的嗅觉功能是分不开的。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知制定了以下目标:
1感知几种气味,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能用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我把这一点做为本节课的重点;
2判断气味,给气味找朋友;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3感知鼻子的用途以及保护鼻子的方法。
三 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中,因此在活动中我采用了“提问法、观察法、操作法、交流讨论法”等来进行教学,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孩子们自我保护的能力。
四 说学法: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讨论法和操作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讲述鼻子闻到了什么,符合心理学所说的“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提高”。
五 说教学准备:
新《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以达到预先设计的目标,在此活动中,我做了以下准备:
1经验准备: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不同的气味;
2物质准备:香水、风油精、醋、酒各一瓶,装有香水、风油精、醋、酒的稀释液气味瓶每组一套;用空气清洗剂在教室里喷出一个清香的空气环境。
六 说教学流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带领幼儿随音乐进入弥漫着香气的教室,激发幼儿的兴趣。
今天的教室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香香的)
你们是怎么知道香香的呢?(用鼻子闻到的)
你们还用鼻子闻到过什么味道?(可以让个别孩子回答)
2进一步引导幼儿感知鼻子的用处:按组分发气味瓶,引发幼儿兴趣。
老师给你们每一组都发有有趣的瓶子,你们有什么方法知道里面藏的是什么呢?它们又是什么味道呢?(引导幼儿用鼻子闻气味,并请个别幼儿说说闻到的是什么味道)
出示香水、风油精、醋、酒问幼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又是什么味道呢?请幼儿闻闻并回答:我闻到的味道是香香的,里面装的是香水;我闻到的味道是酸酸的,里面装的是醋,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再次让孩子们闻闻气味瓶,告诉孩子们,气味瓶里也装着这些东西,请你们闻一闻,然后把气味瓶送到和它一样味道的朋友那里去好吗?幼儿自主操作完成第2个教学目标。
3引导幼儿讨论鼻子的用处,扩展经验:
你们在家里或别的地方还闻到过什么气味?你最喜欢闻什么气味?不喜欢闻什么气味?为什么呢?请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气味,鼻子能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气味,还能帮助我们呼吸。完成第3个教学目标。
4总结:鼻子不仅能闻到各种各样的气味还能呼吸,引导幼儿回忆碰伤鼻子或感冒时的感觉,谈谈保护鼻子的方法:
鼻子里有许多细细的血管,很娇嫩,容易受伤,出血,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自己的鼻子,让它健健康康的,平时不能挖鼻孔,鼻子痒时要轻轻的'按压,流鼻血时不要慌张,首先坐下来,头不要过分仰,以免血液流到喉咙,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两侧鼻翼,暂时用嘴呼吸,请大人帮忙处理,用药棉塞住出血的鼻孔并用冰毛巾敷额头。完成第4各教学目标。
5结束部分:户外体验:
在音乐声中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到户外体验用鼻子呼吸新鲜空气的感觉。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曲胡笳救孤城》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历史故事,赞颂了刘琨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课文开篇先交待了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北部边疆很不安宁。在这种情况下,刘琨驻守晋阳城,勇气可嘉,也为下文智退敌兵做了铺垫。
课文接着写匈奴骑兵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晋阳成了一座“孤城”。此战,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晋阳守兵不过两千,而匈奴骑兵则有5万之众。在刘琨沉着指挥下,守城将士“利用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尽管如此,由于“援兵未到”,加上“城里兵力减弱,粮食在减少”,“孤城”晋阳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琨不能不“急得团团转”。
然后,课文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详细描写了一天晚上,刘琨登楼巡察,面对冷月、荒漠……他发生一声声长啸,惊动了匈奴兵营。刘琨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让人取来了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对着匈奴兵营深情吹奏。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骑兵的思乡情。匈奴将领眼看将士们无心恋战,就连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课文就此戛然而止,显得简洁传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结果,又点了题。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教师只需针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做强调;在词语理解上,学生已经掌握不少方法,课前已经能通过预习自主学习词语。在课堂中,教师更应做到在词语的运用和表达方面下功夫,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词语的理解上。
学生通过四年多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感悟的能力。作为老师除了继续提供一些学习方法之外,还更应注意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上的层次性。不仅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吃得下,也要保证学习能力较强学生能吃得好。
因为这是一篇历史课文,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能力、兴趣。做到让学生不仅能进入文本,更能从文本中感悟到主人公的品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
这些词语的理解并不只是单纯的理解,可以说这些词语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从引出课题对“闻鸡起舞”一词的理解;到整体感知各种方式对“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的理解;然后运用这些词语进行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在研读课文时,还将“凄厉、凄婉”进行比较;通过观看录像知道“四面楚歌”的意思。真正发挥词语的作用,而不是只为理解而理解。
目标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把课题补充具体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朗读方面有整体感知的读;有理解后的感悟读;有融入自己感受的情感读;有老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读……多层次的朗读训练旨在让学生披文入情、以情悟文。因为课题一看马上就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因此只要把课题说说具体就是文章的
主要内容。
目标三:能在研读课文中感悟孤城凄凉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这是整篇文章的难点。因为故事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处理这两方面时,都设计了对关键词句的品读。如“孤城”的“孤”到底是什么意思?“冷月”的“冷”这个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凄厉、凄婉”的比较等。另外这些词句的品读都穿插一定的能力训练:概括能力:说说孤城的原因;想象表达能力:说说刘琨当时的想法;说说匈奴士兵听到悦耳动听、哀伤凄婉胡笳曲时想到了什么?使得整个文本的把握更显深度。
目标四:知道四面楚歌的故事,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和智慧。
四面楚歌的故事通过观看录像,出示句子:项羽的部下听到楚歌,想起了家乡和亲人,军心动摇,战斗失败。并能根据这个道理总结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原因。在对主人公刘琨的感受和认识方面主要是通过资料的介绍,文本中描写刘琨句子的反复诵读,以及出示诗人陆游对刘琨的评价: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使学生真正感受刘琨的勇敢和智慧。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多样化教学,拓宽文本的广度
这篇课文与西晋历史有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我们经常说语文教学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处理这篇课文关于一些历史资料方面的教学时,通过以下几个手段:
胡笳这一乐器的认识和对西晋背景的介绍,通过看图、阅读史料的方式来认识;一段生动形象的录象使学生对“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文中适时插入的古诗品读,既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又契合了整篇课文的基调,唤起学生的旧知和对古诗文的热爱;最后,《空城计》的推荐延伸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渠道。一篇课文的容量也由此扩充。
(二)多角度训练,增加文本的厚度
课堂短短的35分钟始终提醒我们的是:这堂课你重点训练什么?怎么训练?在处理本教材时,我重点训练学生概括、想像说话、以及推敲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全文的概括,对孤城原因的概括;对刘琨无计可施时刘琨想法的补白,对匈奴人思念亲人与家乡的内容补白;对“冷月”、“荒漠”等词的推敲,“凄婉”“凄厉”两词的比较……
此外,这样的训练不是单一的,而是与朗读紧密结合。有整体感知的读;有理解后的感悟读;有融入自己感受的情感读;有老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读……多层次的朗读训练旨在让学生披文入情、以情悟文。
(三)为课文补白,挖掘文本的深度
仔细研究文本,会发现课文在某些地方运用了略写的手法。如刘琨在城楼凝视远方,只写了景,而没有写刘琨当时的想法,这一声声长啸也不知从何而来。因此在学生结合上文,知道晋阳城成为一座孤城的原因后,再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环境,指导他们想像,长啸由来的原因就十分清楚了。
另外,匈奴人听了胡笳曲后就退兵了,课文只用了“思乡之情”四个字解释原因,对学生来说太过简单。因此,我还原给学生匈奴人在草原上的生活,与战争时的生活做对比,通过想像说话训练,真正理解匈奴人退兵的原因,感受胡笳曲的魅力,从中切实感受刘琨的智慧。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同事: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颈鹿和小鸟》也就是(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除法”的第一课,它是在本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基础上的后续教学,在这之前,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已有了初步的体会,会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本节课通过长颈鹿给小鸟准备房子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6-9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就是能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教材是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展示的是一幅情境图:上面有这样的数学信息“42只鸟”,“6只小鸟住一间房子,我要为它们准备几间房子?”然后是:想一想“如果来了48只鸟,长颈鹿需要准备几间房子?”再后来安排的是口算练习,最后是;数学故事“分草莓,”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拓展练习。
鉴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我选用的是情景教学模式,把整节课串成一个。
请各位领导和同事提出批评指正,谢谢。
【【精华】说课稿模板四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