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学能与热能》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能与热能》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在初中已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还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系统深入地再学习。根据课程标准,在此只笼统地将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原因归结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如此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主要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选材上尽量将化学原理与实验、实例相结合,对化学概念或术语采用直接使用或叙述含义而不下定义的方式出现,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注意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化学史实相联系。
能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本节通过对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探讨,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反应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过程中充当的关键角色,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形成将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能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同时通过【思考与交流】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热能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实例和实验,形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
⑵过程与方法: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尝试与人合作,增强团队精神;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⑷本节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能量变化观的建立。
二、教学方法及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可分为三个课堂教学单元:理论思考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实际应用教学。
这三个教学单元互相联系,同时又各自平行独立,其中任何一个单元都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课堂整体教学。本节我采用以实验探究教学作为切入点的教学思路。
这一教学思路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应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设计并进行实验用以收集、整理事实和数据,再得出结论,抽象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在第二课时中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进一步理解概念,最后应用到实际中去。整个教学过程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反应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高一学生实际,本节拟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⑴演示讲授法 演示主题→典型现象→科学结论→迁移应用
⑵实验探索法 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引出新知识
⑶设疑递进法
设疑→解难→再设疑(知识加深)→再解难(突破难点,总结规律)
为了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将零散的见闻集中化,采用演示讲授法和设疑递进法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对于另一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我采用实验探索法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和演绎的实验能力。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本节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强调四个问题:第一,目的性;第二,全面性;第三,观察与思维相结合,边观察边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第四,要有客观而详实的记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Na2O2与H2O的反应。
问题:水能生火的原因是什么?此反应除了得到NaOH和O2,还有什么生成?
这一环节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注意目的明确,淡化对反应产物的观察,注重对能量变化的观察。
2、展示素材,师生互动
展示燃烧、爆炸及电池的图片和视频。
问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都有哪些表现?
明确热量的变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一环节初步锻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问题:化学能与热能如何相互转化?
实验2—1、2—2、2—3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内教学资源,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学价值,我在这里将以上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
4、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经过分组实验,学生有了完整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理性分析。通过学生汇报、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报告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机会学习对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对实验事实和数据的处理、依据事实和数据进行抽象等科学方法。
例如: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
形成概念: 称为中和热。
使学生明确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都有哪些。
问题:
1、许多吸热反应需要加热,那么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吗?
2、许多放热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那么常温下进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吗?
3、放热反应一定都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吗?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认识。
4、问题:为什么化学反应会放热或吸热呢?
突破难点,明确规律,使学生明确化学反应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热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
5、创造思维,创新实验
为了能使实验教学进入高层次的创造性实验和创造性思维阶段,我还提出了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问题和任务,供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为选修模块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6、课堂小结和练习
⑴知识方面
⑵学法方面:回顾本课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探究过程。
7、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练习化学键知识,思考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破与立”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为下一课时的理论思考教学做好铺垫。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将于下一课时再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化学能与热能》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该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在初中已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高中选修4中还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再学习。因此本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4奠定必要的基础。从而使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2、教材的重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
难点: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化学实验体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并学会基本实验操作和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通过微观分析能量变化的过程,学会如何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并能准确的列举一些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能结合文字、图片
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获取有意义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主动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知识改变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具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二、说教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不仅动耳听,还要动手写,动口说,动脑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不仅学会,更需要教学生会学”要让学生积极动手,观看多媒体课件,分组讨论,组间评价,主动思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四、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这种情景引入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化学能与热能》说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3.教案化学能与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