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3-15 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为背景,通过探索卡通人物的秘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在教学中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竖式的形成、经历、计算的过程。如145×12先参照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格式写出竖式,这里应让学生形成习惯,数位夺得数写在上面,数位少的数写在下面,便于计算;再考虑,计算顺序即145×2,后算十位即145x×1,并正确写出积的位置,然后计算两个积的和,最后还应检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的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五、教学准备:课件(卡通图片、口算题、水果图片)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铺垫: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四位朋友,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课件出示)谈话:原来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他们每一位都带来了一个问题。

  1、首先出示胖墩墩的咖啡猫带来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题目:44×15 78×32 5×144 238×6)

  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笔算过程。

  [设计意图: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抑制到兴奋,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以开始我创设了卡通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复习了旧知识,也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可谓一举两得。]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咖啡猫的问题咱们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接着来看:孙悟空带来了什么秘密?

  这样引入新课:将课本例1、改为: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又想去蟠桃园偷桃子持,蟠桃园有145棵桃树,每棵桃树上有12个桃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1)鼓励学生自己列出算式,比较算式的特点,引出课题。激励他们自己尝试列出竖式计算。

  (2)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

  (3)全班交流反馈。

  (4)归纳算法。先小组内讨论,再师生总结。

  这一个环节,我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出笔算的基本方法。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即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展示交流

  接下来看看可爱的米老鼠给我们出了什么问题?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与目标

  幼儿教育是素质的教育,要求为幼儿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纲要中要求我们“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教育幼儿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而《奇妙商店》这一教材既是通过讲述动物们之间发生的变废为宝的故事,达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它的内容深动形象,贴近幼儿的生活感知,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共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对于教育幼儿爱护环境,扩展幼儿想象力,尝试变废为宝不显得枯燥,而十分自然和有趣,体现了语言、社会、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的相互渗透与整合,符合大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能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词“笑呵呵、不好意思、和蔼、不解、精美”。

  (2)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或得成功的感受。

  (3)激发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行为。其中,重点为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新词;难点为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激发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行为。

  二、说活动准备

  依据幼儿园活动的特点,为了给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我制定出以下的活动准备:

  1、情景设置:设置商店情景,摆放故事中由废物变成的宝。

  2、材料准备:大象伯伯及各角色的木偶;幼儿收集的废物;小推车一部;剪刀、浆糊、透明胶等材料;人手一份评比表。

  三、说教法学法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学法:

  1、情景参与法: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此活动中,我设置了商店情景,并通过木偶表演,让幼儿参与故事发展的讨论,以此达到目标中理解故事的目的。

  2、讨论法:讨论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分享。在这个活动中,讨论贯穿了整个过程,从活动开展时的对废旧物品处理的讨论到故事中废物能变成什么,变废为宝的价值及活动后讨论如何让人们都参与环境保护、变废为宝的活动中,整个过程体现幼儿的大胆探索与表达,形成探究式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3、表演法:表演在此活动中应用于对故事的完整了解环节,是通过让幼儿和老师一起讲述故事,自由表演来体会故事中表达的“笑呵呵、不好意思、和蔼、不解”等角色动态,达到更好地了解把握故事内容的目的。

  4、操作法:教育提倡应材施教的开展,在此活动中我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能力与经验选择合适的废旧材料,尝试通过制作来实现自己的设想,既满足幼儿动手的需要,又是对活动教育意义的一次提升,变“知”为“行”。

  5、评价展示法:每个幼儿都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操作后的教师印花评价及成果展示,既是对幼儿这种需要的满足,又是对幼儿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就感,使之更乐于参与这一有意义的“爱护环境、变废为宝”的活动中。

  四、说活动过程

  (一)讨论废物的处理,激发活动兴趣

  在此活动中,我设计让幼儿手推废物车入场,讨论里面装了什么?小朋友们要把这些废物怎么处理?从而肯定幼儿可行性的初步构想,又为故事的引出埋下铺垫。

  (二)理解故事

  在此环节中,我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讲述故事,提问幼儿回答的单一、呆板的形式,而是让幼儿参与故事的发展,具体即通过间断性启发插问,引导观察“谁来到奇妙商店?他们带来了什么?”,想像猜测“大象伯伯会把桃核、西瓜皮、葡萄籽、各色废纸变成什么?”,及把小马的问题“用漂亮的礼物换取一堆废物值得吗?”抛给幼儿讨论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理由,了解幼儿的价值观。再引出大象伯伯的回答,借此纠正和教育幼儿,让幼儿知道爱护环境、变废为宝是一种崇高无私的行为。让幼儿在形成对大象伯伯尊敬的同时,把这一观念转化为自己言行的榜样。

说课稿 篇3

  纸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它与孩子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孩子们看的书、 画画用的绘画纸、手工纸、卫生纸、餐巾纸、各种食品包装纸等等。为了让幼儿了解纸的产生来源,感受纸的特征,探索纸的用途,以及关注废纸的再利用,懂得爱惜、节约用纸,爱护环境,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我们大二班开展了主题活动《纸的世界》。

  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七个教学活动:《形形色色的纸》《纸的由来》《纸的制造》《纸棒变变》《哪只纸船最先沉》《美丽的花手绢》《有趣的报纸贴画》。《形形色色的纸》使幼儿对纸的种类、用途、特性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概括能力。《纸的由来》和《纸的制造》使幼儿了解了从龟甲兽骨——竹简、木简——布、丝帛——蔡侯纸的纸的发展历史,了解了纸的生产制造过程,知道了了大多数的纸是以树木等植物纤维制造出来了的,通过这个活动使幼儿懂得了我们要节约用纸,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幼儿逐步养成环保的意识。《纸棒变变》是上节课节约用纸、保护环境教学目标的的延续,让孩子们废纸再利用,把过期的挂历纸和报纸,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制作出长长的纸棒,然后发散思维,充分想象创编出各种好玩有趣的游戏。在这个活动中不但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们合作游戏的能力。《哪只船最先沉》是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孩子们知道不同材质的纸具有不同的吸水性。本节课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小船”来吸引孩子们对不同材质的纸具有不同吸水性的研究,能充分调动孩子们探究的兴趣,利于幼儿对于知识的掌握。同时本次活动中设计了简单的记录表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试验后记录实验的结果。《美丽的花手绢》使幼儿学会了宣染的基本方法,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制作,创造出了绚丽多彩、五彩斑斓的花手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趣的报纸粘贴画》满足了孩子们动手操作的欲望,给了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在活动中孩子们撕撕、剪剪、贴贴,一幅幅内容丰富,充满童趣的报纸贴画呈现在眼前。仔细倾听他们的讲述,里面还蕴藏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纸的世界形形色色,丰富多彩,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遨游在纸的世界中,发现着、探索着纸的秘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北京》。这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将北京描绘成一幅多彩的图画,从这幅画里我们能读到庄严美丽的天安门,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又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天安门、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和高楼大厦。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大部分孩子还没到过北京,因此,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二、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遵照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也本着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原则,我准备采用“图文结合法”教学。“图文结合法”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图片的辅助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入角色,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丽和伟大,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将上节课积累的四字词语再现,通过指名读、齐读,为学习新课扫清障碍。

  (二)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说听后感受引出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那么北京哪里最吸引你?品读下文。

  (三)、品读文本,进入文本的情境。。

  由于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浅显易懂,加上二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字、词、句训练中,已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的过程中理解该段内容。我主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继指导课文第2、3、4自然段。在学习中注重朗读和感悟北京的美丽。

  1、品读第二自然段。(美在天安门)

  (1)利用课件展示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画面,看图体会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心地段,她的美丽和庄严。在这里我简介天安门的历史,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他们见过的庄严的场面,比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奥运会上奏起国歌,升起五星红旗的时候,都很庄严,这样学生和“庄严”交上了朋友。

  (2)庄严的不仅是天安门还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他矗立在广场中间。矗立一词比较抽象,我将在利用图片展示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让学生观察,通过图片猜测“矗立”的意思。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是呀,北京的天安门是美的,那庄严的城楼,那高耸的纪念碑,那宽阔的广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北京天安门的热爱和赞美吧。

  2、品读第三自然段。(美在柏油马路、美在立交桥)

  (1)、利用课件和插图展示北京交通的发达,环境的优美,结合画面认识“立交桥”、“图案”等词,体会“绿地毯”、“川流不息”等字词的意思。

  (2)、说话训练:

  柏油马路又宽又长,那立交桥、草坪、鲜花和车辆能否也用上“又……又……”来夸夸他们呢?

  (四)共享背诵的喜悦。

  我用提示性的方法帮助学生背诵。

  在这一步的阅读教学时,我是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努力营造一种“我想读,我要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通过读书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阅读的乐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引领背诵的方法,促使背诵指导有的放矢。

  (五)、拓展练习,升华情感。

  学到这里,北京在学生心中已有一定的印象,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一个说话写话训练,要学生用一句话来赞美北京。

  (六)、小结课文,设计作业。

  其实,北京还美在有很多名胜古迹、公园等等,你们下课后可以再去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下节课请你来当一回小导游,给我们介绍美丽的北京。

  四、说教后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听老师范课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有些难理解的词语点的不是很透;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把说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蜗牛(二)》、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指正。

  课后型说课侧重于对实际课堂进行反馈、总结、评价。因此、我的说课将按照“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教的怎样?如何改进?”这样的思路进行说课。从整体上而言、我的说课一共分为六部分:教材结构、三维目标、材料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学反思。

  一、教材结构:

  《蜗牛》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第三课、本课继续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由于学生在此前饲养了蜗牛、因此对蜗牛的活动时间、吃食方式、食物种类、排泄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零碎的经验片段、串联起整体对蜗牛的认识。本课主要研究蜗牛的食物、呼吸、排泄三个方面的问题。

  二、三维目标:

  我班学生70%来自附近农村、30%是农民工子女、对实验接触很少、动手能力比较差、很难组织语言来准确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科基本要求、结合本课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3、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呼吸、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三、材料设计:

  为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我和学生准备以下教学材料:

  1、教师自制课件、准备观察记录表、水、玻璃杯、放大镜。

  2、学生准备饿了两天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

  四、教学程序:

  根据对教材内容特点的理解、本课科学探究主线为:观察—记录—讨论—总结。根据探究主线、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于是上课开始、我把熟睡的小蜗牛带进课堂、抛给孩子们一个问题、怎样叫醒熟睡的小蜗牛?这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很感兴趣、七嘴八舌的说出好多叫醒蜗牛的办法、有的孩子说把小蜗牛放在水里、有的说用蔬菜引诱它们、还有的说蜗牛怕光、用手捂住它们等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创设情境的目的。

  第二个环节:观察研究、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先安放食物、把食物排列成一圈、把叫醒的蜗牛放在食物的中间、观察蜗牛爬向哪种食物、是否吃食。待蜗牛吃食物时、借助放大镜静静地观察蜗牛进食、把观察的结果及时记录在课本上、引导学生做好观察笔记。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做好观察笔记的能力。通过观察研究、探索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个环节:活动探究、深入感知

  在观察蜗牛吃食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的蜗牛排出粪便了、这一发现很自然的就进入了本环节、然后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蜗牛从哪个部位排出粪便?它的粪便是什么样的?蜗牛又是是靠什么呼吸的?小组内共同探究。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孩子们观察蜗牛是从哪个部位排出粪便的、通过认真细心的观察、使学生明白蜗牛的吃食、排泄是生命体新陈代谢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继续观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和上节课的内容、让孩子们说出还想观察蜗牛的什么?我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使学生们的观察活动继续下去、不能随着课的结束而结束、应伴随着饲养的过程继续观察蜗牛、研究蜗牛、并提醒学生观察时写好观察笔记。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融为一体、这些方法的教学主要渗透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进行。注重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自然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不足、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整堂课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浓、在孩子们观察蜗牛吃食物时、特别是一个男孩观察的非常仔细、当他看到蜗牛的嘴一张一合地把食物吃进嘴里时、兴奋的跳了起来、当场叫上我去分享他的重大发现。还有的孩子大喊道;“哇、蜗牛也吃苹果呀!”学生对这个发现感到很惊奇、在他们的印象中蜗牛只吃新鲜叶子、而突然发现蜗牛也吃苹果、就感到是发现了新大陆。还有在观察蜗牛的呼吸时、当孩子们发现蜗牛的气孔打开成一个小洞时、高兴的喊着:“我看到蜗牛呼吸了”。最值得我骄傲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的观察活动并没有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伴随着饲养的过程继续观察、有的孩子在大街上看见我、拉着我的手告诉我、他养的蜗牛已经当上爸爸、妈妈了、看到孩子们那高兴的表情、我想这就是学生研究的一个过程和结果。

  不足的地方、孩子们在研究蜗牛吃食物时、有个孩子沮丧的把我拉过去看告诉我:“老师我们给蜗牛准备了这么多的食物、它怎么就是不吃呢?”我根据孩子们的这一发现、了解到他们准备的不是饿了一两天的蜗牛、所以它没有很强的食欲。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观察、操作、探究、所以以后在准备教学材料这一块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还有观察时、虽然可以让学生放开的去观察、但是在收的时候有点儿累、所以在组织教学上有待加强;再有实验后的卫生方面做得也不好、实验结束后我发现孩子们把给蜗牛准备的食物乱仍、在以后的教学中、试验卫生方面也需进一步的培养。以上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

  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对我的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我将本课设计为以美术为切入点的综合性艺术课,借助实物游戏、线条游戏、音乐欣赏、美术作品欣赏、即兴绘画表演等手段,将艺术领域里的绘画和音乐等进行自然的融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美术,探索不同于单纯美术课和音乐课的新型艺术课教学方法,获得艺术课的教学实践经验。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美妙多变的线条》是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美术第四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本单元是以“人际关系与生活”为主要取向的课程,“点线色 你我他”是单元的主题。本单元共四课,均以“人”为媒介,以学生熟悉和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线条的运动变化以及线条对人类情感的表现。

  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它随着儿童涂鸦的开始,便陪伴着儿童成长,成了许多孩子表达内心世界的手段,这种用线来表现儿童内心世界的东西一旦被引上正规化的道路,将完成用线

  造型的环节。用线造型的训练在儿童美术实践中被了解、掌握、运用,能帮助儿童充分的展现自己的创造性,开发儿童的潜能和智力能力。一二年级学生处于幼儿期向儿童期发展中,儿童的美术活动主要体现为游戏性。因此,美术课不要过多的讲绘画知识和造型原理,教学要求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记忆、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本节课,我准备运用大量的美术游戏、音乐游戏帮助孩子们了解线条的节奏感,大胆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优秀的个性化的儿童美术作品。

  2、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要求,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A、认识各种直线、曲线及其作用;

  B、感知线是绘画语言之一;

  C、培养学生线控与线性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A、在游戏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感受听觉的“线”,激发记忆与发现的兴趣;

  B、在比较中体验线条的美感;

  C、在创作中训练线的表现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A、感知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及其美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B、能与同学合作交流,学习人际交往;

  C、能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提高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知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及其美感,体会线条表现出的情感。

  难点:学会用不同的线表达自己的情感。

  4、课型:造型·表现

  5、课时安排:一课时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 教 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准备采取以下教法:

  (1)“启发引导法”,根据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我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

  示教学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演示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与实物、多媒体教具的交替使用,用语言渲染演示,用演示形象地说明讲授的内容,把演示与讲授有机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边议论,以获得最佳效果。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本节课的全过程主要是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说 学 法

  线条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与工具,在艺术领域中既有视觉的“线”又有听觉的“线”,理解它们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不同节奏的线条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节课,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准备的大量实例、音乐等课件演示和参与体验性学习活动,产生“记忆”与“联想”,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形象地认识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条以及绘画中的线条,感受听觉的“线”,发展创造思维,陶冶艺术情操,学会人际交往。

说课稿 篇7

  我讲授的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思想(含教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含教育技术的应用)四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这节课。

  教材方面:

  本课主要介绍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的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 主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在历史的发展中,春秋战国 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争鸣局 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阶 级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在教材上,本课既依附于了第7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8 课《大变革的时代》提供的时代背景,又为后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和汉武帝的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了铺垫。诸子百家的思 想对古代社会和当今社会都有这重大影响。是本册课本的重点。

  教学目标方面:

  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孙武七个人所属学派 及 主张,重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通过列表培养学生用图表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掌握列表梳理知识的方法。 通过学习理解各大家的思想主张,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 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了解各家的积极进步思想,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2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 :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教法和学法方面:

  关于人物,重点在于对孔子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资料,加深学生对 人物的认识。 关于主张,理论性很强又是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初一的学生理解很困难,这也是本课的难点,在教法上突破难点的方法就是:通俗讲解,精提炼,阶段分解记忆, 降低记忆难度。指导学生学习要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在建立人物与主张之间的联系方面,用列表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记忆。

  教学过程:

  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以旧引新的复习导入法,由第7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和第8 课《大变革的时代》的政治军事纷争,经济社会的变革引出许多思想 家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治世治国的见解。这种导入从交代了历史背景原因入手, 水到渠成。

  新授部分,我主张按课本顺序,先介绍孔子,因为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在刚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好,有利于掌握重点知识,我们可以 用身边的历史激发学生整堂课的兴趣。 关于孔子首先要将“孔圣人”,“世界文化名人”等信息传递给学 生。

  其次作为思想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我们可以概括为“仁”、“为政以德”。讲 解时强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包含一切美德,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尊 敬老师,团结同学,孝敬老人”等等,都是“仁“的范畴。“为政以德”就用“体 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来解释,再加上“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来补充就可以了。

  另外,关于孔子的教育成就是重点中的重点,他的教育成就可概括为:创办私 学;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四点。对其内容的解释可让学生联系实际发 表自己的认识,学生刚刚在语文课上学过《论语》应该能有所理解。随后要不失时 机的号召学生去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强调孔子还有很多优秀的思想都收集在《论语》中,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封 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倡导同学 们多读《论语》。 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还有一位,被孔子称为“能上天入海的的龙一般的人物” 那就是老子。介绍老子的思想主张,可概括为:事物有对立面,能够互相转化来记 忆。对于这两句哲学观点,学生很难理解,用《塞翁失马》故事来说明。 孔子的言论收集在《论语》中,老子的言论收集在《道德经》里,对比强化记忆。

  第一部分讲解完后,我们最好进行一次小巩固,降低记忆难度。

  讲到第二部分百家争鸣时,要注意过渡,孔子和老子开创了儒家和道家学派, 发展到了战国时期,他们的主张引起了其他对时事有不同见解的思想家的争议出现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关于各思想家的主张我们可用表格概括

  关于诸子百家的主张我们还要精提炼便于学生记忆

  墨子的主张可概括为:“兼爱”、“非攻”,

  孟子的`主张可概括为:“春秋无义战”,“仁政”治国,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三点。

  庄子的主张可概括为:“无为而治”。

  韩非的主张可概括为: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孙武要记住著作:《孙子兵法》,和军事格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分析观点时,墨子的“兼爱”“非攻”用课本的话说明白就行了,不必拓展多,孟子的自然资源持续利用,需要拓展联系生活实际。关于庄子的“无为而治”理解起来有难度,需要老师讲解通俗。 庄子的“无为而治”有积极的一面,它阐明事物发展要顺其自然,我们应该按规律办事,可用“揠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其正确性。 关于韩非的主张,要强调得到秦国国君的赏识。 对于孙武的军事思想可作适当的拓展,因为那个征战的年代,军事占有重要的 地位。 在逐个分析主张后再进行对比分析来体现百家争鸣。 这正是争鸣的具体体现,但这些思想家争的是治世治国的道理,也正说明他们 都是有思想的心系天下的勇士,都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倡导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的下一环节是巩固复习,在帮助学生记忆方面,不知哪些老师有记忆的高招。在学生巩固之后,我们用探究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当时的社会,你认为谁的 观点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哪些观点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关于课堂小结我主张采用根据板书梳理知识的小结方式。 关于板书用前边我们所列的表格就可以了。课堂练习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我们选题时要精。

说课稿 篇8

  人人都向往温情的友谊,如何让友谊之花遍开,让友谊之树常青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友谊桥》这一课吧!

  这篇童话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群有着不同肤色的蜡笔娃娃的争吵,到后来他们听从了紫娃娃的劝告,联手共同描绘了一道象征友谊的彩虹桥的故事。全文共十三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的重点是蜡笔娃娃们为炫耀自己的长处而引发的争吵,第二个部分叙述的重点是在紫娃娃的提议下所有的蜡笔娃娃共同合作,画出了令他们惊叹不已的美丽画卷。文中没有空洞的说教,孩子们通过阅读、比较、表演、感悟,就能够照见自己的影子,自然而然的懂得其中蕴藏的道理——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追求真挚、美好的友谊,珍爱我们的集体。

  我打算本课分两课时完成,在这里我着重分析第一课时。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意图是通过学习,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多彩的童年,感受童年的无限乐趣,并且《新课标》中对低年级阅读提倡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能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学时,应抓住蜡笔娃娃们情感、态度、言语、行为的变化,引导学生多方位的朗读二~七个自然段感悟蜡笔娃娃的争吵是因为只看到了自己的本领大,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引发学生迫切地想要去认识友情。将图画与八~九个自然段的学习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看看,说说,演演的形式中去发现友谊,体验友谊,从而激发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领悟友谊的真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让孩子们建立友谊,感受合作的快乐。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具体情况,我将“通过在研读蜡笔娃娃们的对话和认字、识字中,品味语文学习的乐趣”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如何让孩子们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学会与他人合作,追求真挚的友谊,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友谊桥》一文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

  出示CAI课件:蜡笔娃娃们合作画的一幅画,在学生欣赏的同时,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对这幅图画的感觉,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小组合作检查字音。出示CAI课件检查生字和生词的读音,谁读对了就可以过桥。

  三、细读课文。

  品读感悟,认识友谊。

  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如小组读,师生合作读,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赛读等等。以教学蓝娃娃的话为例,先老师范读蓝娃娃的话,请学生评价,你听出来了蓝娃娃说话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抓住词语“傲慢”,鼓励学生谁还能读出傲慢的语气,并进行现场的表演。男女生再次赛读蓝娃娃的话。

  (设计意图: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此,要想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美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以群体和个体的形式读蜡笔娃娃的争吵,并进行自我评价,引发他们想要去寻找蜡笔们争吵的原因,从而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创设角色,发现友谊。

  在这部分教学中,创设了一个角色"智慧老人",演演当小蜡笔们争吵的时候,智慧老人会怎样劝说小蜡笔们?过渡到紫娃娃的话,通过读紫娃娃的话,领悟到不能只说自己的本领大,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学生变成了一个发现者,首先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角色"智慧老人",使他们亲身参与到童话中,让他们来劝劝小蜡笔们,接着过渡到紫娃娃的话,通过读紫娃娃的话,领悟到不能只说自己的本领大,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升华情感,体验友谊。

  出示CAI课件,再次欣赏蜡笔娃娃们的画,谈谈当你再看到这幅画时,自己有什么新的感受吗?引导学生带惊叹、欣喜的语气读第八~九自然段,体验小蜡笔的感受。

  (设计意图:本单元教材编写的意图是通过学习,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多彩的童年,感受童年的无限乐趣。所以我将"品味乐趣,感悟友谊"作为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开课时先用CAI图片,让孩子们欣赏蜡笔娃娃们一起画的"蓝天、白云、青山、小溪、麦田……"询问孩子们对图画的第一体会,当学到课文的第九个自然段时,再次将图片拿出,继续引导学生看图,因为在前段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尤其是读蜡笔娃娃争吵的对话中和扮演智慧老人的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和体验,再次看到图画的时候无疑是情感的一次升华。这时他们再聊的不仅仅是图画很美了,他们会谈到自己受到的思想的启迪,即对友谊的自我理解。在此时教学的难点得到了突破。在这个片段教学中,给学生充分和开放的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

  四、识字、写字。

  合作创新,建立友谊。

  小组合作学认生字"娃、肤",比比哪一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效率最高。师范写,生评价。描红,相互欣赏。

  五、课后练习。(任选一题)

  自由组合创作一幅画,写写感受或收获。或是排演一次课本剧,写写感受或收获。

  (设计意图:当孩子们经历了认识友谊―――发现友谊―――体验友谊这三个过程以后,对于"友谊是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该联系实际来体验一下,友谊的魔力了!于是安排了一次小组合作识字和选作的练习,让学生有了实践的体验。)

  不要只说自己的本领大,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2、友谊桥

  板书设计

  我觉得板书是我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在板书的设计上我抓住低年级孩子喜欢图画的特点,瞧,蜡笔娃娃发生争吵的时候,他们脸上带着难受的表情,当他们听了紫娃娃和智慧老人的劝告后,一起合作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蜡笔娃娃们开心地笑了,合作令人多么的愉快呀!学生通过板书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友谊给人带来的快乐。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探究、发现和创作的完成,势必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和人性美的熏陶感染,我想这就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最后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探究、体验、实践中更加的精彩;愿我们的孩子在创新、合作、个性中更健康的成长!

说课稿 篇9

  一、 教学内容:

  一年级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第11课。

  二、 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第三单元爱心行动篇。爱心的培养,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现在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只知受人关爱,不知去爱别人的现象,本单元以爱心为主题,编排了《小手拉小手》、《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乐于爱。让他们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的成长。《小手拉小手》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遇到困难应学会求助,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在互助中学会爱,在爱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地成长。

  三、 设计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学期,班级开展了“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活动,班级即将成立互助中心。前期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爱心标志,制定了成员守则。这节品生课,就是与班队活动相整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怎样互帮互助,明理导行,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即以活动促教学实效,以活动促自主发展。

  四、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求助及互相帮助,培养儿童爱同学、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2、了解并学会求助他人时要用的文明用语,培养与同学团结友爱的精神,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3、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帮助他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理导行。

  本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课堂学习中的一个困难,忘带画笔。这一小困难,如何解决、如何向同学求助。别的同学又如何帮助解决困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二)——爱心互助,行为辨析

  通过“忘带水杯”A、B两组情景剧的辨析,“一把雨伞”小组讨论后的几种不同做法与结局,进一步明确“求”要有礼貌,“助”要尽我所能。

  活动(三)——情感热线,升华道德

  以小朋友喜欢的卡通形象“爱爱鸽”做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启发学生交流,说出助人后的快乐和被人帮助后的幸福,被别人帮助和助人后的感受,只是表述出来才能升华为道德的内驱力。

  活动(四)——成立互助中心

  表演唱《小手拉小手》,上口的儿歌,表达了被人帮助后的快乐感受,通过吟诵儿歌,既把本课的活动推向了高潮,又整理了全课的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又深化了示题。最后老师推出 “爱心花”,同学们可以把平时帮助别人的事添入每一片爱心花瓣,真正使互帮互助之风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五、 教学反思:

  要改变长期以来传统思品课的弊端,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就必须让我们的课“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加深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这样做才可能达到此项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在本堂课中,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例如通过创设“忘带画笔”这一生活情境,让“爱心”回到生活,回到课堂、回到身边。增强了学生兴趣,体验到“爱”的乐趣,充分提高了学生体验的主动性。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兴趣是学习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如在“忘带水杯”两组情景剧表演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感悟,辨析小品中两人言行,展示出学生对别人的爱心,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实现生生互动的自我教育目的。品德与生活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表演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把音乐、班队、品德进行有机地整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看来,教师巧妙选择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鲜,得到锻炼,让课堂充满活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学生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家庭、社会中,与家长携手并进,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全课尾声中布置与同学共同填写“爱心花”图:把每天为他人所做之事填入到花瓣中,并将此项习惯持之以恒,使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精华】说课稿集合9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集合8篇

2.【精华】说课稿集合6篇

3.【精华】说课稿集合7篇

4.【精华】说课稿集合10篇

5.【精华】说课稿集合九篇

6.【精华】说课稿集合五篇

7.【精华】说课稿集合4篇

8.【精华】说课稿集合5篇

9.【精华】说课稿集合9篇

上一篇:《美丽的集邮册》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