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3-15 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PowerPoint 中动画效果的设置》将分四个阶段完成说课: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分析;三、教法和学法设定;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于清华大学出版社初中版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节课。本单元主要学习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作品,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次课。在前面的两次课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在PowerPoint中输入文本,插入图片,插入剪贴画,插入文本框等基础操作,并且学会了用PowerPoint来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本节课是原有基础的一次提高课。动画效果设置是PowerPoint软件应用的一个亮点,是PowerPoint的重要功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动画效果的制作。

  教学难点:“自定义动画”对话框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设置动画效果的操作方法。并通过综合实践提高学生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生综合运用动画效果创作作品,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对自己及他人作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法和学法设定

  1.本节课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并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形式。本课教学是PowerPoint的动画效果设置,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四个环节,并借助一幅蝶恋花作品的制作过程设计了三个基本任务,让学生围绕着三个基本任务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分组合作、互助探究的形式完成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给学生提供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通过成功的作品,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本堂课在教法和学法的落实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和伙伴合作等方式,自我探索,顺利的掌握新知,完成任务。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综合练习呈现作品

  归纳小结,课后拓展

  学生活动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四年级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画图”第2到14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本教材主要是面向电脑初学者和初学画图软件的学生。《认识画图》在第一单元“电脑小画家”中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了用“画图”进行绘画,初步领略了电脑绘画的神奇,对学习用电脑绘画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画图》这一课是学生学习“画图”程序的第一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让学生学会启动与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了解“画图”窗口的组成;初步认识绘图工具箱。由于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课程来使学生认识“画图”程序,因此,本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教学,所以作为学生认识基础的第一课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启动“画图”。 在启动“画图”时,教材有一个简要的导入设计,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画图”程序,激发他们学习“画图”程序的兴趣。启动“画图”的步骤比较简单,教师需稍作演示,学生能掌握。 第二部分:认识“画图”。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由于“画图”程序是标准的windows窗口,可以简要带过标题栏、菜单栏、滚动条、最大化按钮、最小化按钮等知识的复习。重点放在对于“画图”窗口的组成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画图”窗口特有的组成部分,如工具箱、颜料盒、画图区等。结合教材中设计的连线题,可让学生加深对常用工具名称的印象。也可以让学生在画图区进行尝试性的操作,体验画图的乐趣,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工具的作用。第三部分:让同学们参照书上的图片,利用工具箱内的工具进行画图。该部分涉及直线、曲线、铅笔、橡皮、填充工具等的使用,使学生扎实掌握,正确运用。第四部分:保存并退出“画图”。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保存,并退出画图工具。如何正常退出“画图”程序?教学中可让学生自主探究,对于退出之前所弹出的保存对话框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于出现的三个按钮该如何选择?选择不同的按钮所引发的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教师进行概括性的总结,从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是初次接触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现状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四个方面:

  1.使学生掌握画图程序的启动和关闭。

  2.认识画图程序的窗口和画图工具。

  3.能够运用画图工具画出一幅简单的画。

  4.学会保存文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可以概括为:

  在画图过程中,能正确使用画图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进行简单的绘画。 本课是学习画图软件的第一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这一课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专业绘画软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教师演示、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以学生“练”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画图,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实践创新的思维习惯。

  《认识画图》这一课主要针对的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很浓,特别是对电脑绘画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四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各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重,若不能抓住同学们的思维及眼光,很难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案例”法,通过出示生动漂亮的画图成果图片以抓住同学们的兴趣,这将对之后的教学起到推进的作用。同时我并应用Web Quest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自学自练的时间和空间,锻炼学生信息处理的思维和习惯,这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学,协作学习和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明确任务,再采用“试一试

  ——说一说——练一练”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在自学、质疑中学习使用画图软件,整个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如果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知识,创造更美的东西,那将是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学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开展素质教育的最迫切要求。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得好“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的内容;“做”自己喜欢的图画。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中还安排了质疑、互帮、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情境引入,出示课题

  开课时,我直接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那么平时同学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呢?”这时大多数同学都说是用笔画的,我便顺势引入:“使用电脑也可以画出漂亮的图画。”并用课件出示:海底世界图画。然后直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这幅图画是使用windows 系统自带的“画图”软件画出来的。其实用画图工具画图很简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画图”。

  海底世界的图画色彩艳丽,图形千变万化,这是一张很神奇的图片,孩子们的目光被这幅图吸引住了。我立刻抛出了今天的课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被轻而易举地调动起来了。

  (二)目标驱动,导学达标

  任务一,启动“画图”

  随之,我立即出示任务一:要使用“画图”软件,首先要启动它。考虑到学生年龄下,于是我提示孩子们可以先看书,然后自己在电脑上动手试一试。我密切地观察孩子

  们的操作情况,不少的孩子能顺利完成启动画图。但是有部分孩子还是束手无策,于是我让孩子们小组内互帮互助。最后,我请一个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演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同时还要介绍自己的方法。此时我再适时补充,如果在windows桌面上把“画图”设定为快捷方式,在“桌面”上双击画图快捷方式图标就可以直接打开“画图”窗口。

  这个过程是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的一个过程。虽然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我没有因此而让孩子们跟着我亦步亦趋,实践证明,大多数孩子在看书后都能完成这一个任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稍加点拨孩子就能完成任务,何乐而不为呢?

  任务二,认知 “画图”窗口的组成

  在学生顺利启动到“画图”窗口以后,直接出示本课任务二:认识“画图”窗口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孩子们同样分组讨论,自己在电脑上不断实践。最终他们发现只要将鼠标放在工具旁边,就会显示该工具的作用。孩子特别兴奋,主动地和自己的小伙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任务三,设置“画纸”属性

  这时我对学生说:“刚才我们认识了“画图”的界面,它想得真周到,把我们所需的工具都准备好了。只不过有一样需要我们自己来准备,那就是准备自己需要的画纸也就是画布大小的设置”,引出了本课任务三:设置“画纸”属性。

  此时我依然让学生自己操作,并提醒孩子们有多种方法可以调整画纸大小,你们要多尝试,可以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孩子探究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多数孩子都不甘于只按书本介绍的方法调节画纸。最终,有少数几个孩子掌握了另一种方法。我依然记得孩子找到了另一条途径的孩子被叫到前面来演示的时候,那种快乐和自豪的神情。我们教师就是要为孩子的自主探究创设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要孩子能充分享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任务四,画一幅自己想画的画(可以模仿屏幕上的画,也可以自己创作)

  在设置好所需画纸的大小后,我出示了第四个任务,让学生尝试使用工具箱里的各种图形工具画一幅自己想画的图画。由于孩子是第一次接触画图工具,我降低了难度,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无任何羁绊。

  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我走到学生中间,引导学生处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并对各个层面的孩子多鼓励多表扬,让每个孩子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三)展示评价,分享成功

  一幅幅有个性的作品完成了,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站,然后让大家相互评价作品,最后展示了几副得星最多的作品,并让作者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评价好在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

  最后我给最优秀的作品颁发了“小小画家”的奖牌。

  在展示评价的时候,我采取了多元评价,不但让孩子们相互评定星级,而且让孩子

  们尝试多角度地评价一副作品,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在创作中求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总结本课

  1.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让学生说一说感受

  引导学生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系统的认识,通过说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社会活动《 我们不拥挤》。

  一、教材分析:

  幼儿园《指南》中明确指出:“活动选材要符合幼儿现实发展的需要,又要有利于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生活,又有助于扩展幼儿生活经验”,活动内容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机联系、相互渗透。而《纲要》中指出,社会活动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从事幼教工作几年以来,一直听到教育界“注重以幼儿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声音,同事之间也经常会为“放养好”还是“圈养好”争论不休,我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在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自主与秩序的度?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大班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也会说“谦让”“轮流”“一个接一个”“要有秩序”之类的词语,但在具体情况中,自我中心意识的本能还是会让他们不自觉地做出一些争抢、拥挤的行为。因此我选择了本次活动课《 我们不拥挤》。

  本次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结合幼儿平时的生活经验来开展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从而进一步体现《指南》中提出的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活动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主导作用,它既是活动的起点又是终点。为此我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将本次的活动目标定位于:

  1、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知“秩序”的重要性。

  2、合作探索瓶中取球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增强规则意识,自觉维护秩序生活的美好。

  根据活动目标和幼儿实际情况,我把重点定位于: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知“秩序”的重要性。难点:合作探索瓶中取球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活动能更好地开展,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倒计时器,投影仪 拥挤的情景,有序的情景,警报声。

  三、说教法、学法

  《纲要》中提出: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而教师在活动中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我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了以下教法:

  1、游戏情境法:通过玩“瓶中取球”的游戏引出活动,提高幼儿的兴趣。

  2、自主讨论探索法:通过“瓶中取球”的三次实际操作,让幼儿更进一步感受遵守秩序的重要性。

  提问法。结合几次瓶中取球的实践过程,让幼儿将生活经验和所见联系起来解决重难点。

  比较法。活动中安排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组视频案例:小朋友挤成一团滑滑梯,人们拥挤着上车;小朋友排队滑滑梯,人们有序乘车,通过两组视频的播放,让孩子在场景比较中将自主构建的规则意识进一步强化,同时能联系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反思,以此指导后面的演习行为,这也是社会性教育生活化的必然途径。

  四、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针对教学目标,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首次比赛:分析失败的原因

  1、出示装有彩球的塑料瓶,介绍比赛方法和规则。

  2、幼儿自选装有彩球的塑料瓶分成五组进行操作。

  3、记录比赛成绩。

  4、分析失败原因: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球为什么堵在瓶口?

  5、讨论解决办法:怎样让球不挤在瓶口?

  6、总结拉球方法:四个人不能同时拉球,要一个一个地往外拉。

  二、再次比赛:构建取球的规则

  1、幼儿分组尝试一个一个地拉球。

  2、记录比赛结果。

  3、分析取球少的原因:为什么一个一个拉球之后,一分钟内取得球还这样少?

  师生共同总结:拉球时不能着急,要看清楚球的颜色和拉绳的位置,等上面的球出来后,才能拉下面的球,这样一个接一个,速度才能变快。

  4、请一个小组上来演示拉球过程,幼儿观察分析:怎样才能拉得又快又多呢?

  5、总结拉球儿歌:先拉上球,再拉下球,你先我后不着急,团结协作快又多。

  三、第三次比赛:体验规则的重要

  1、提醒幼儿遵守取球规则,自主练习合作方法。

  2、分组比赛,记录比赛结果。

  3、比较三次比赛结果,进一步感悟遵守规则,互相配合的重要性。

  四、联系生活,感知拥挤危害

  1、观看录像(1):人们拥挤着上车,小朋友挤成一团滑滑梯。

  师:他们做得对吗?这样做会怎么样?

  小结:生活中如果像这样人人拥挤,没有秩序,既不文明也不安全,会带来很多危险呢!

  2、观看录像(2):人们有秩序的乘车,小朋友排队滑滑梯。

  师:他们是怎么做的?这样做会怎么样?

  小结:他们没有拥挤,一个接着一个乘车、滑滑梯,文明又安全!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处处遵守秩序。

  五、模拟演习,练习紧急撤离

  1、讲诉四川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全体学生顺利逃生的故事。

  2、讲解“地震撤离演习”的方法。

  师:当警报声响起时,我们要冷静、有序地撤离。

  3、师生共同拼搭“安全通道”,练习有序地紧急疏散撤离。

  (幼儿将小椅子拼搭成一条长长的通道,在警报声中一个跟着一个从通道里有序撤离)

  以上是我对大班社会活动《我们不拥挤》这一活动的设计思路及粗浅认识,我想一节好的社会活动课应该符合社会领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育原则。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熏陶下,不断探索,不断成长。其中有许多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本次的说课内容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本场的 1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菌”。

  2总结语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具体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加以阐释我的说课。

  3教材分析

  上好一堂课对于教材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对教材做一个简单的了解。本课节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的第二节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细菌的形态、结构以及生殖方式。学习完本节课之后同学们还将继续学习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4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学之前,对于学情的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但是思维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都较陌生,这就需要我加以适当的引导。

  5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以及生殖方式。2、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3、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将本节课的难点确立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6教学教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等教法,同时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7教学过程

  合理的教学过程对于上好一堂课起着最关键的作用。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四个环节,分别为导入新课、探究学习、应用提升、小结作业。首先在上课伊始,我会以多媒体的方式导入今天的新课。比如,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无情的残害中国人。大家边看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日本人是用什么武器使无数的中国军民惨遭毒害的呢?好,视频播放完了,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说一下,这排最后一位同学嘴一个举手,你来说。艾,这位同学说日本人用细菌作为生化武器,用抓来的中国人做细菌试验,从而让无数人遭遇了不幸。那现在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细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呢?通过这个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在探究学习环节,我会让学生首先阅读书本第 71 页,并播放巴斯德的实验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通过提问学生说出细菌是被列文虎克所发现的,巴斯德的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接着让同学们观察 72 页的三幅图,通过细菌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总结出细菌的三种类型,分别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随即我会把细菌的结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同时让学生回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把他们前后四人分为一个小组,5 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细菌和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通过讨论以及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学生会发现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质及细胞膜等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 DNA 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然后我会请同学们再次观看一段模拟细菌分裂的视频。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直观的发现细菌是通过分裂进行生殖的,并且分裂速度非常快。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在应用提升的环节,我会让他们自己画出细菌结构示意图,此时我会下讲台巡视,学生们可能对鞭毛和荚膜的结构不是很清楚,我会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让他们计算一道题:假设你手上此刻有 100 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 30 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或其他影响细菌生活繁殖的情况下,4 小时以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细菌的分裂速度。同时布置这样一个作业,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细菌有哪些分类方式?

  8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呈现课堂,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我会将黑板分为两个部分,在上课伊始,我会将本节课的题目—细菌,写在黑板中间部分的正上方。在主板书部分写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细菌的形态、结构以及生殖方式,在副板书的部分画细菌结构示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易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

说课稿 篇5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并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从设疑引趣出发,使学生发现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新奇有趣、层层提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纽扣、红黄蓝绿色卡、练习题

  【说教法学法】

  本课以成功教学法为主,遵循导学自学、示学量学、施教施学、互教互学、用教用学、再教再学、查教查学七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氛围中乐学好学。同时,我还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游戏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快乐无比的游戏,一场富有挑战性的竞争,一回激荡人心的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说教学流程】

  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前几课的学习关联不大,而且知识点较多,所以我在课前的预备时间里给学生做了学习铺垫的游戏。

  课前游戏:

  1.左右训练:向左点点头、向右招招手、用你的左手拍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摸摸左耳……

  2.全班抢答:(整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例)从285到28500的大小变化(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从16000到16的大小变化(缩小到原来的1/1000倍)……

  教学过程:

  (一)导学自学

  新课伊始,我就让全班学生来读一个奇怪的数,随着课件演示:360.0→36.00→3.600→3600,学生也跟着报出不一样的数,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怎么数字没变,大家却报出不同的数?原来是调皮的小数点在捣乱。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起来了,内心产生要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大小变化的强烈愿望,此时便可以马上进入新课教学。

  (二)示学量学

  成功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我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给学生布置了预习《小数点搬家》的任务,同时完成自学表。而书上的情境图一直惹来许多争议:快餐的价格从4元一直降到4分才使山羊餐厅从没有顾客到客人如潮,跟现实生活不符。所以我不打算把这情境作为新课的引入,而是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去理解、去找原因、谈感受。

  (三)施教施学

  我故意以考学生的自学情况为由,让学生在急迫修改不合理价格的心情中主动探索小数点移动所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之所以选择巧克力和蛋糕为情境,是因为一来这些是学生平常最爱吃的零食,他们会比较清楚价格,二来这两种食物随着份量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而有较大的价格差异,这就正合我心意,让学生猜出两种价格,从而顺势探寻小数点移动两次的规律。

  教学时,我跟学生说:刚才一个不留神,调皮的小数点又跑到商场里捣蛋去了。看这里,一颗巧克力糖果的价格是50.00元,大家觉得价格合理学生会说:小数点应该向左移一位,使价格变成5.00元。

  也有的学生会说:小数点向左移两位,价格变成0.50元会有更多人买。

  就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探寻出小数点向左移的规律。

  同时我也板书出:从50.00到5.00,小数点向左移了一位,这个数也缩小到原来的1/10,列式为50÷10=5。

  当讲小数点向左移两位时,还特别要学生解释一下,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怎么知道的,再来板书小结,然后乘兴追击,让学生得出小数点向左移三位、四位等的变化规律。

  最后,用蛋糕的标价0.80元来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归纳出小数点向右移的规律。总结后让全班齐读规律来加深记忆。

  (四)互教互学

  刚蒸出来的馒头如果不给它用小火保温,馒头就容易变硬而缺乏口感。同样,刚发现的规律如果不反复操作运用,它就会很快从学生的记忆中淡化褪去。而认知规律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动手做动脑想。所以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根据题目要求来移纽扣求得数。

  我会跟学生说:小数点看同学们学习认真,一高兴,变成一颗纽扣来到我们身边,要跟我们做游戏,大家想玩吗?

  然后要求同桌轻轻倒出信封里的数字卡和纽扣,并强调游戏规则:同桌两人轮流玩,一个人移小数点的时候另一个要认真检查。在这里,体现了同桌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两人中成绩较好的一方在操作时起示范作用,当轮到另一方移时,就算遇到困难也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正。

  练习的处理我也是作了细心安排的,如:

  (1)把618缩小到原来的1/10,生移小数点得61.8。(强调整数的小数点在个位的右下角)

  (2)再把61.8缩小到这个数的1/100,生移小数点得0.618。(小数前面数位不够要补0)

  (3)接着把0.618扩大到这个数的10倍,生移小数点得6.18。(小数点向右移,最前面多余的0要去掉)

  (4)最后把6.18扩大到这个数的1000倍,生移小数点得6180。(小数点向右移,后面数位不够要补0)

  同时,为了让学生把规律和算式联系上,以便往后的灵活应用,我还让学生根据给出来的式子摆得数。

  6180÷100=61.8,61.8÷1000=0.0618,0.0618×10000=618

  (五)用教用学

  通过合作学习后,优生把规律理解得更好了,学困生也渐渐有了头绪。此时我准备了选择题让学生独立做,题型主要是反复巩固规律,最后的两题还有一定程度的拔高。而怎样使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最快地反馈给我呢?我想到了一种全新的反馈手段:答题时让学生举色卡。

  于是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四种颜色的答题卡,先让学生默读理解题意,然后听指令迅速举出自己所选的答案。颜色是眼睛最易分辨的,这样我就能一眼看到谁对谁错了。而马上得到反馈的最大好处就是我能立刻抓住这些出错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从而逐渐提高学习效率。

  (1)把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

  10倍,100倍,1000倍,10000倍

  (2)把8.7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

  3)把4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

  扩大100倍扩大1000倍,缩小1/100,缩小1/1000

  (4)把0.1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

  扩大100倍扩大1000倍,缩小1/100,缩小1/1000

  (5)把一个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可以通过把小数点()得到。

  向左移动两位向左移动三位向右移动两位向右移动三位

  (6)把0.06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

  扩大100倍扩大1000倍,缩小1/100,缩小1/1000

  (7)把最大的三位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0,得()。

说课稿 篇6

  《麻雀》,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练、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亲子”、“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麻雀》是第八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该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一要真实,二要具体。学习《麻雀》一课,是让学生在熟练运用“读课文,想画面”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叙述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进而认识到内容真实、具体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并激发出热爱生活,懂得母爱的伟大和爱护弱小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同时担负着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自主学习及创新精神。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12个生字及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育方面:

  懂得母爱的伟大和热爱幼小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发展方面:

  1、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2、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第4、5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母爱的`力量)

  教学手段:

  1、多媒体电脑,课文录音带,收音机,电视机

  2、引疑、导析,读、思、画、议结合法

  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电脑出示有关简介作者的资料,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图片、动画和课文片段,结合教学的需要,投影出示思考题、练习题及课文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边读边画边思,并通过让学生自问自答,互问互答,小组、集体议论,引疑、导析,读、思、画、议结合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大胆创新。

  教学程序:

  第一教时,在简介作者后,放手让学生按“预习”的提示和课后思考题2的要求,读课文,想画面,并通过议论,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的角色及每个角色的特点,了解课文的段落及事情发展的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然后以课后练习题3的填空题为重点,让学生读、思、画、议,体会课文是怎样把小麻雀的弱小写具体的,进而引导学生熟读、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分散和突破教学的难点。

  第二教时,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怎样把老麻雀与猎狗搏斗的经过写具体,真实地表达“亲子”、“母爱”是无与伦比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先小结第一段并过度: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被烈风吹到地上,一只猎狗慢慢地走近,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小麻雀正面临着生命的危险,突然发生了什么事呢?老麻雀怎样出现的,怎样跟庞大的猎狗搏斗的呢?以此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接着,让学生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思考上面的问题;再让

  学生自由朗读,按习题2(投影出示:找出课文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提出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的要求和例子,边读,边画,边思,并反复读有关的句子,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广泛收集,发现材料,再通过汇报有关句子,集体议论,解决习题2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掌发现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分四人小组进行读,思,议,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并进行互相比较,加以综合。然后进行汇报:通过自问自答、互问互答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相互启发,深入探究老麻雀保护幼儿的急切心情和敢于与敌人作殊死搏斗的无畏气概,进而领悟“亲子”、“母爱”力量的强大,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非形式化的主动发现,探究创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能力。同时,经过反复的读、思、画、议,学生对课文的每个角色,特别是对老麻雀这个主要角色的神态、动作及果敢的形象和“亲子”、“母爱”产生的巨大力量,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真正领会到写文章怎样做到真实、具体,与此同时,学生根据板书的重点词语,记忆和背诵课文的重点段,就不会感到困难。再学习课文第三段和总结课文,谈体会也就水到渠成。

  通过板书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层次顺序。

  2、体现作者是怎样具体地记叙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3、帮助学生记忆课文的重点段,以突破背诵的难点。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同类色与邻近色》 ,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同类色与邻近色》 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十四册 第 3 课。

  在此之前, 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色彩方面的基础知识, 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 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 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同类色和邻近色,学习运用同类色、邻近色 表现画面内容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运用同类色或邻近色完成一幅色彩构成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运用同类色、邻近色创作给人的 美感,了解色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加对生活的热爱,提高生活的 审美品位 本着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 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同类色和邻近色知识,掌握运用同类色和邻近色的方法, 感受同类色与邻近色的色彩美。

  难点:区分同类色与邻近色

  二、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 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导入新课(2~3 分钟)

  导入新课: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 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 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 个环节。

  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 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突出小组之间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 主动思考和讨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 学生的实际、 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 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 的知识兴趣华。

  三、课堂小结: (2~3 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 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 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同类色 和邻近色的概念和特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 成良好的个性。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 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同类色和邻近色 一、概念 二、特点 三、区别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和管理的教学方法,以?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 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 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理解课题,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情境再现,练习表达。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习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语文( )号,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 2 课《 三月的原野 》,我将从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三月的原野》节选自萧红的《小城三月》,作者真实地描绘了北国初春原野独特的景象,同时传达出对生命的渴望,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抒发了春天到来时的欣喜之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悟能力,且乐于表达和交流,但要完全透过文字感悟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还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课我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析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边读边想象,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理解“ 蛊惑”、“胀破”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价值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品悟原野上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春天到来时人们的心情。 教法与学法:教是为学服务的,选择适当的教法,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品悟法,想象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品、悟”(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学习本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享受审美乐趣。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个成功的导入,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所以开课伊始,我从诗词导入,课前播放《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欣赏歌曲,通过歌曲感受春天的气息。

  二、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

  我将让学生先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找出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来读一读。

  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根据上一环节的回答,我将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引导学生品析以下词句。

  品读句一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让学生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引导学生抓住“透出”“转折”“欣幸”等词语来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再引导学生抓住孩子和妈妈的对话,来感受初春到来时人们的喜悦之情,体会到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然后让学生通过“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接着,我将通过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天气------都有意思”这句话的含义,先让学生读一读这句话,然后问学生:你从哪些景物的描写感受到“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我将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帮助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引导学生抓住静态描写:小草、蒲公英;动态的描写:羊羔的叫声,河水在流,乌鸦、杨花在飞;有颜色的描写:变黄的榆树,白色的抢根菜的籽儿的景物描写,并借助多媒体播放这些景物每天的生长变化,来感受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变化的欣喜之情,感受到春天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也仿佛听到了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的脚步。这一切都让作者觉得是那么的有意思,激发学生和作者一起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带着这份情感再读“天气--------都有意思”。

  品读句二

  学生可能“河水发了,奔放地向下流”这句话并不一定能理解,我将通过多媒体播放河水融化时的场景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苦闷又奔放”的意思,以此感受春天的活力,并通过读把这种活力表达出来。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学生对“春天带着强烈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就很容易理解了。我将通过问学生春天带着什么样的强烈呼唤,让学生联系上文的静态、动态的景物描写,来理解春天的盎然生机,“这头”、“那头”分别指的是那头?帮助学生理解春满大地,感受到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的季节,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带着这种喜爱之情齐读全文,以此让学生再次感受春天的生机盎然。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课文学到这儿,我将设计这样一段结束语。让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春》,或搜集一

  些诗句,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个板书,我是按文章的主题线来设计的,该板书力求简洁清晰,使学生一目了然就能对文本有所感悟,有所思。

  3、 三月的原野

  惊喜 呼唤

  希望、生机勃勃

【说课稿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合集

2.【精选】说课稿合集

3.说课稿范文合集

4.说课稿合集九篇

5.说课稿合集五篇

6.说课稿合集6篇

7.说课稿合集四篇

8.说课稿合集4篇

9.说课稿合集8篇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下册《陈嘉庚办学》说课稿 下一篇: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