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以声音这种物理现象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主题,引领学生对展开研究,涉及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三要素(音量、音调、音色)、乐音与噪音等内容。
《声音的产生》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第二,想办法制造声音。教材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这两个活动皆限定发声的物体,不限定发声的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办法制造声音。在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导出本课的研究主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假设。
第三,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这是本课的主体部分,务必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感受。由于物体的振动不是肉眼都容易观察到的,因此引入间接观察法,借助于一些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活动分为三个层次:(1)直接观察感受振动。(2)借助于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3)反证实验。
在充分感受、实验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能过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因为交流的主题是二次备课,所以教学过程就不一一复述了,重点说一说,在二次备课中,对原有教案的修改于取舍,以及修改取舍的原因和依据。
本次授课《声音的产生》,采用教学参考书中的参考教案,并在此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的。之所以选用教学参考书中的参考教案,是考虑到它的广泛性,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以参考教案为蓝本来进行备课的,老教师也是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修改,形成自己的特色的。这就是我选择参考教案作为二次备课的蓝本的原因。
本次授课《声音的产生》,是四年级上册的内容。现在的四年级已经上过这一课,只好选择三年级的学生来上这一课。之所以敢选择三年级的学生来上这一课,是考虑到《声音的产生》这一课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有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就可以了,教学内容中对动手能力要求不多,以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可以胜任的。不足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在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上略有欠缺,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加注意,给予学生更好的引导。
在二次备课的过程中,我保留了原教案中第一部分,即导入新课的环节。我认为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的训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同时也是完成第一条教学目标的必要过程和手段。让学生在动手制造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声音的产生,对后续的课堂教学完成一种铺垫。
在第二个模块,“研究声音的产生”中,我将橡皮筋的实验进行了修改。原教案中是让学生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去拨动橡皮筋。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皮筋张不开,太松;橡皮筋在振动过程中顺着手指下滑;实验中手指晃动等,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了实验的效果。所以,我选用了橡筋琴,橡筋琴可以很好的固定橡皮筋,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同时实验效果也非常好。
在第二个模块,“研究声音的产生”中,我保留了钢尺的实验。钢尺的实验可以说是“声音的产生”这一课的典型实验项目。钢尺和橡皮筋一样,振幅明显,声音也不弱,学生可以直接观察感受到物体的振动与声音的产生,对于学生认识理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非常重要。所以予以保留。但也要注意在实验中提醒学生,不要连续拨动钢尺,不要过于用力,要用力压好钢尺,以避免钢尺反弹与桌面发生碰撞而产生声音。
在第二个模块,“研究声音的产生”中,我将关于音叉的实验取消了。取消音叉的实验。不是因为音叉的实验有什么问题,其实音叉的实验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只是在教学仪器的配置中,音叉的数量不多,不足以进行分组实验。音叉的实验不适合进行演示实验,因为距离的问题,学生难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虽然有人在实物投影上将音叉放入水中,借助水的波动来观察音叉的振动,但是会有一部分学生听不清或听不到音叉的声音,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在进行反证实验的时候,学生依然难以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如果音叉的数量不能做到分组,那还不如取消。
将吹塑料瓶实验中的小泡沫球取消了,原教案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小泡沫球的振动,将空气的振动可视化。但是小泡沫球与塑料瓶碰撞产生静电,吸附在塑料瓶上,根本吹不动。同样,使用细盐的方法也不行,细盐也吹不动,所以将小泡沫球取消。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多加引导。
在第二个模块,“研究声音的产生”中,我将“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部分进行了修改。在原教案中,只是在“研究声音的产生”这一环节之后,利用音钹、喉咙发声这两项实验进行反证实验。我则是将反证实验贯穿于每一项实验中,而不是单独进行。我认为,学生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中,每一项实验从正面证明了物体振动与声音的产生的关系后,立即从反方向证明物体振动与声音的产生确实有这密切的关系,有物体振动就声音产生,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与此同时,将“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环节中的音钹实验、喉咙发声实验,并入到“研究声音的产生”中去,这样可以更加地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解决突破教学重点。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阿Q正传》是高中第五册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它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阿Q正传》是千古不朽的名著,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文化蕴藉丰赡厚重,艺术手法高超精湛,作品语言幽默讽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去“杂取种种人”,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这样,就使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正传》是鲁迅对辛亥革命作批判性历史总结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鲁迅解剖“国民性”、塑造不朽的人物典型的最杰出的作品。这部小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不朽典型,深刻地画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国民的灵魂”,无情地解剖了民族根性中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的集中表现就是“精神胜利法”),从而极大地震撼了民族的良知。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阿Q的思想性格特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鉴赏小说的艺术特点,如精湛的白描手法,精彩的人物心理刻画,杂文式的笔调,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内核等。
3、品味小说意味深长的语句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4、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人思考。例如,阿Q是一个怎样的典型?你怎样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样形成的?等等。进而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和鉴赏优秀名著的能力。
5、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6、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小说深广的社会内容和阿Q精神的典型意义。
(2)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寓庄于谐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
(1)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准确概括中篇小说的情节要点。
(2)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和现实意义。
(3)品味小说喜剧的外套和悲剧的内核这一艺术特色。
(4)对小说深广文化内涵的整体把握和对教材的详略处理。
二、说教法
1、自读研读法。
学生对鲁迅的文章已有所了解。本文还相当有趣,因此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自我研读。并且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讨的成果。教师适时的给予鼓励和肯定,也要把握好理论指导的尺度。
2、导读法
在主人公的思想性上,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了解阿Q的精神本质。以及反思自己或其他人身上存在的这种精神。
3、讨论法
通过课下的研讨,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互相置疑,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启示。教师要设置好讨论题,设题要有一定的难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鉴赏能力,使之对中国国民性有深刻的认识。
2、培养学生在阅读之后的反思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说课稿 篇3
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处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活动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度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同时对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
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第一目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第二目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第三目是大汶口原始居民。
3.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兴趣,但没有预习历史的习惯,因而课堂必须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时间,加上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比较适合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分段阅读。同时七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需要教师补充太多课外知识,因而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教学难点是:大汶口文化
依据: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6.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选择: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深长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主要采取“分组学导”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一个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6—7人),然后先学后导,从学生预习课文开始,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进行信息加工,归纳整理,之后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故事法、谐音法、编歌诀法、归纳总结法、知识结构法、比较法、互议法、直观法等)。在探究中形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和适时鼓励,形成以学生为主的“自学——反馈——点拨——识记”的四环节的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创新探索的广阔空间,在保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统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打造“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真正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遵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主要采用创设历史情景、合作探究、开放式教学和激励教学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联系实际等学习形式,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激励性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本节课的图片等资料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就是要采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来创设历史情景,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并积极地进行讨论。师生平等的交流,就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较多地运用比较法等
《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7.练习内容安排: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第 页练一练:
目的:巩固基础知识
第 页活动与探究:
目的:培养深长辨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并联系现实,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第 页动脑筋: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在老师启发帮助下课堂口头完成
第 页动脑筋:
目的:这道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由学生口头回答。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2.讲新课
3.课堂小结
4.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植物与能量》是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第二课内容。通过上一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了人类和其他动物靠食物链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食物的最终来源是植物。本课围绕着植物体内的能量从哪儿来,怎样来的,以及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设计活动:
活动1、通过观察、分析、认识植物体内的化学能是怎样通过光合作用由光能转化来。
活动2、通过观看课件、阅读资料认识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意义,使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懂得保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性。根据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绿色植物可以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释放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能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
3、归纳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图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
2、观看课件,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懂得保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重点和难点:认识植物光合作用是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淀粉释放氧气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植物能量的转换,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抽象的过程,而且学生平时接触得也很少,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能量转换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原理,我制作了课件《生活中的能量》,以动画的形式呈现能量转换过程和光合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问题引入,变抽象为直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将抽象的内容变成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景。课的开始,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这个动画,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的能量,并引发学生思考植物的能量是怎样转化为小老鼠所需要的能量。
(二)动画激趣,认识植物转化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原理,我展示了光合作用的动画,利用动画很形象地从三维展现出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在平时生活中,氧气、二氧化碳、淀粉(养料),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抽象的概念。这个动画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地显示出来,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利用课件,认识能量转化
光合作用是一个能量转化的过程,光、叶绿体、水、二氧化碳,如何发生反应,转化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如何将这个植物内部的反应再现在学生面前呢?信息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动画《生命的厨师》将叶绿体在光的作用下,把二氧化碳和氧气合成为有机物。并在最后总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储存能量,同时再次验证了上节课,食物的最终来源是植物的理论。为学生的讨论与汇总提供了基础。
(四)爱护植物,培养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互动动画《老鼠憋死了》认识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任何动物都必须依靠绿色植物提供的氧气生存,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绿色植物。其次,绿色植物维持着大气成分的平衡,还可以调节气候、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让学生体会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绿色植物的意识。
五、课后收获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能把抽象的能量转化过程形象地呈现于学生,因为在课件中有了互动的环节,更能使学生感受得到不同环境下,能量转换的差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个概念,而且学生全身心投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绿色植物在地球生存的意义,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说课稿 篇5
第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要求。
《我和父母<亲情对对碰>》是思想品德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学会交往”中的第一个主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七年级学生的社会交往逐渐增多,与父母的关系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本单元主要围绕学生成长过程中感到困惑,但又要处理好的人际关系展开,对青少年的个人成长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思想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可以说是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才属性的辨证统一。其存在的价值就在于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因此,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建构和实现中,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促进课程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和途径,并寻求二者最佳结合点,努力实现这一教育目标。
课标要求:
1。1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2。1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二、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普遍的困惑,为学生确立以下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尊重孝敬父母。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爱的天平”“爱的困惑”“爱的思考”“爱的升华”等活动,学会换位思考,掌握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的方法,改善亲子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激发子女对父母真挚的情感。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关爱。学会与父母沟通,掌握化解冲突的方法,更好的改善亲子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克服“逆反” 心理。
教学难点:掌握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的方法。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学会与父母沟通,换位思考。掌握化解与父母之间冲突的方法,更好改善亲子关系。
确立依据: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关爱都是天生的,但有些时候这种关爱得不到相互理解,反而成了亲子关系之间的阻碍。一旦孩子和家长产生矛盾,造成冲突,那么对孩子可能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影响。对多数青少年而言,他们不能很好的与父母沟通,不善于以积极的方式改善亲子关系,因此,确立重点为正确认识亲子矛盾,难点为学会与父母沟通,掌握化解冲突的锦囊妙计。
三、教材处理
在教材的处理上主要依据以下指导思想,即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贴近生活,情感体验,人文关怀,价值取向。所以,以课本上设计的活动方案及为依托,注重教学的可行性,我设计了一些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课堂活动,选取和补充了一部分具有新意的抒情的片段,让学生亲身体验,自学自悟。
四、资源分析:围绕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主要整合为以下几个类别:
教材资源:即课本、教学参考等
学生资源(学校资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请学生谈自己的事例,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社会资源:教学中充分运用生活素材,网络资源信息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于教学。如,选择有审美意义的Flash片段和影视片段,力求以情激学,以情明理,以情导行。
第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如果说,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载体,那么教学方法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应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统一的原则,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老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通过活动的串连,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加强“主体性”,注重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性,加强情趣性。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我这堂课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有:
1、情感活动教学法(课堂活动教学法)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较浅,且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比较乐于接受富于情趣、情感丰富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以“教得轻松,学得轻松”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以设计活动为主,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主要做到:以情激学,真情实话;以情明理,以情导行。
2、画龙点睛法(教师引导启发)
如果在教学中,只有教师唱独角戏,那无异于“满堂灌”。应尝试在谈话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学生“画龙”教师“点睛”,启发引导学生关注探究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模拟。
这种教学模式是情境―活动―体验。创设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呈现型问题情境、发现型问题情境、应用型问题情境等。构建多元互动、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和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情感、方法、能力等一体化的真实体验。如:通过“换位思考”,“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理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二、说学法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法指导突出一个“会”字,使学生做到会学――主动去学,会思――独立思考,会探究――想方设法去探索。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定立自学自悟的学习方案。
1、自我教育法。
学生课堂活动,进一步了解自己,学会初步分析自我,了解自我与他人。在本课中主要通过“爱的天平”和“自我反思”,引导学生透视自我,找出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
2、观察交流(课堂活动)学习法
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观察,积极交流。可以充分发挥和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在课堂中,学生主动去学,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当中。学生能大胆的听,大胆的说,大胆的参与各种活动,解放了学生的手,解放了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口,解放了学生的耳,解放了学生的脑。并且在课堂活动过程中,能及时暴露自己的某些思想认识问题,以便老师针对性的加以引导。这是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进而改变自己,达到爱父母、感谢父母、孝敬父母的目的,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3、音乐欣赏,美育学习。
在全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一部分学生成天在“题海”中漫游,个别家长只注重学生表面的考分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思想品德课当中贯彻美学教育,注重人文关怀,体现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同时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美的感受。在本课中,学生可以观看Flash动画音乐,学唱歌曲等,学生在美的感受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手段
选用:为优化教学效果,本课采用网络环境辅助教学。如:录象片段、Flash片段。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大脑。
第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FLASH影片(天下父母心)
设计意图:(观看FLASH,通过直观的图片及音乐展现,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自然导入本课。)时间安排:2分钟
[课堂活动一]:爱的天平
请同学们在天平的一侧写下父母为自己做过的让自己印象深刻并且非常感动的事(至少5件),在天平的另一侧写下自己曾为父母做过的、印象深刻的事(至少5件),然后进行对比,“称称”孰轻孰重。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主要通过学生的回忆和反省,引导学生体会感受父母对自己深沉、无私的关爱。同时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父母付出太少,从而增强同学的责任意识,和为父母、为家庭付出的主动意识。)
时间安排:5分钟
[课堂活动二]:爱的困惑
请你带着下面的问题,边思考边观看影视片段:“父亲的困惑”
1.女儿对爸爸说的话当中,重复最多的词是什么?
2.父亲和女儿之间难以沟通,原因是什么?
3、你和父母有过类似的情况吗?
敞开心门:请学生谈谈:在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上,你有什么烦恼
设计意图:(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了解孩子们的烦恼,交流彼此的感受。突出重点: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时间安排:5分钟
[课堂活动三]:爱的思考
请你回忆一下,你与父母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冲突。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
教师: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如此血脉相连,
1、找原因:又为什么会出现“爱的冲突”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寻找发生冲突的原因,理解父母。)
教师提问:
2、识危害:如果不解决冲突,有什么危害
影响和谐的亲子关系,破坏正常的亲子沟通,严重的会伤父母的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清冲突的危害,意识到要解决亲子之间“爱的冲突”)
教师提问:
3、献妙招:化解爱的冲突
教师:请你谈谈平时与父母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你是如何解决的?
课堂讨论:学生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
教师引导小结:化解冲突小锦囊:沟通是化解冲突的良策。课本P49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帮助学生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突破难点:学会与父母沟通,换位思考。掌握化解与父母之间冲突的方法。)
时间安排:22分钟
[课堂活动四:]:爱的升华
1、观看影片:(1) “妈妈我能帮您干活了” (2)感动中国20xx“田世国”为母捐肾的感人事迹
设计意图:(通过动人片段,起到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父母爱的升华。)
2、自我反思:
自己平时对父母不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思考自己在日常行为中对父母不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
时间安排:8分钟
[作业布置]:心动行动
行动一:在家中设立一本“沟通记录本”,作为亲子双方沟通的桥梁;
至少设计两个栏目:“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和“孩子我想对你说”
行动二:回家之后主动化解最近与父母之间发生的矛盾。
行动三:坚持每天都为爸妈做一件小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常与父母换位思考,体验双方的心理状态,互相理解,消除隔阂;并把内在的情感化作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时间安排:1分钟
结束本课:欣赏歌曲《让爱住我家》
学生聆听《让爱住我家》这一朴实又动人的歌曲,
回顾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反思自己的不足,想象自己晚上所要做的“作业”。
设计意图:(歌曲展现的就是一个亲子之间互相礼让,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典范。学生在歌声中再次体会“理解与沟通”。引导学生把内在的情感化作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时间安排:2分钟
第四:说过程反思,效果预计
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有意地设计了一些铺垫和引导,既巩固旧有知识,又为新知识提供了附着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活动的有效性,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由此解决亲子之间冲突问题,化解了亲子之间的矛盾,教师起 “导”的作用,关注学生的“学”。
活动设计注重心灵体验,强化正信息,刻意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对达到三维目标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活动设计,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新课程理念;环节安排合理、紧凑、有效;整个课堂的设计,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能充分体现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因此,教学效果将很好地达到三维目标要求。
当然,一堂课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及性格特点,他们往往“明理”但却无法“践行”,也就是不能把对父母的爱持之以恒的落实到行动当中。因此,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需要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从日常的点滴事情做起。在课后要及时的加以引导,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继续跟踪情况,同时也要请家长参与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当中来。
说课稿 篇6
一、教学指导思想:
1、使学生了解简单的技巧运动知识,体会并掌握“连续前滚翻”动作,学会“采集果子”游戏。以“小刺猬学本领”为主线通过“小刺猬学自卫”“小刺猬采果子”等情境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发展创造思维、探究、分层教学等新的教学理念。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锻炼意识及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
连续前滚翻是二年级技巧练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一年级前滚翻的基础上进行的巩固提高 。这项内容即符合这一时期儿童柔韧性最佳期生理特点,也是儿童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通过练习,能够发展身体柔韧、灵敏等素质,提高身体的协调、准确、平衡能力培养儿童勇敢、坚毅、果断和相互帮助等精神品质,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藏头,提臀,蹬地, 团身正确地完成滚翻动作。
2、教学难点:协调而连贯地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前滚翻。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简单的技巧运动知识,基本学会动作方法,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尤其是协调性、柔韧性,提高平衡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锻炼,克服困难,团结奋斗的精神。
五、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师语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上一节“小刺猬学本领”的体育课,请同学们扮演小刺猬的角色好吗?”。通过语言引导,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练的积极性。
二、采用“小刺猬热身”的情节,安排了二项活动。一是仿生练习:学生在走、跑练习中进行模仿各种小动物形态;使学生在欢乐与愉快气氛中积极参与活动。二是“小刺猬学做健身操”(自编自创垫上徒手操),安排了以活动颈、肩、腰、团身为主的四节垫上徒手操。为垫上活动做好充分的专项辅助练习。三是“小刺猬玩耍”在垫上做滚动练习,发展学生滚动能力,复习和提高滚动技巧,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的滚动作概念;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在新授“连续前滚翻”(小刺猬学本领)这一环节时,为了达到连贯、协调、平衡的教学目标,在主教才的学习过程中打破了以往讲解——示范——练习 的单一形式,采用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练习方法。以小刺猬学本领为情境主线,采用“小刺猬自卫”|“小刺猬逃生”“小刺猬采果子”等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去认知动作,感觉动作、达到基本掌握动作的目的。
(一)、小刺猬自卫:要想解决连贯性的教学重点,就必须保证第一个前滚翻的正确性,换句话说,第一个前滚翻做完后必须保持前滚的惯性,否则无法连贯。坡上前滚翻就是保持增加前滚惯性的练习手段。并且采用了一帮一练习和教师、优秀生的形体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使教学难、重点一一解决,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预计的教学目标。
(二)、激励限制前滚翻:做完坡上前滚翻后,我每人奖励一朵大红花,戴在头顶稍前的部位,并要求他们滚翻时不许碰掉红花。用红花兴做表扬激励得手段,既提高孩子们练习兴趣,又把红花做为藏头的限制物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在教师讲解、启发、辅导下,学生边练习边思考:怎样才不碰掉红花呢?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悟出藏头、团身的道理。给学生留有自由的空间,发展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方法。
(三)、夹物前滚翻:为突破教学重点,根据学生不同的错误动作,采用身体不同部位夹物练习,克服分腿、团身不紧等。在练习中感觉身体各部位动作姿态。通过学生间互帮互学,使学生一步步正确地完成动作,一次次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前滚翻蹲撑---前滚动:让学生在头脑里产生连续滚翻概念,熟练连续滚翻技巧。(在垫上正中画一条直线或放上标志物,约束学生直线滚动)。
(五)、连续前滚翻:基本练习后,以看谁采的果子多为手段,把学分成四组,可在坡上做也可在平地练习,可做两个或三个以上滚翻。让学生自定目标,既提高了学生学练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理念。整个过程既有练习和完成动作时的身体感觉,又有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后的喜悦和情感体验。很好的进行了成功体育教学。
四、游戏“采集果子”
在游戏“采集果子”的安排上,设计了“发现果子”“安全上岛”“ 采集果子”等几个小情节;教师通过语言表诉,让学生通过游戏去想象和体会身临其境时的紧张、刺激的心情和采集果子的欲望。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练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教师激昂的调动性语言;紧张、刺激的音乐;同学们积极的参与,组员间默契的配合、各组间紧张的竞争,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把本课推向高潮。通过游戏练习,启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活动能力;更深刻体会出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五、结束部分
安排以交替步为主的小舞蹈,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身心得到放松;同时培养了美感,展示了自我。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时间像小马车》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课,教学课时为一课时。这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歌曲,形象生动地模仿时钟“嘀嗒”走动的声音,感受小马车“由远到近”和“由近到远”的声音变化,体验和表现声音的渐强、渐弱,提高学生的节奏感。通过歌曲的学唱,引导学生懂得人的成长离不开时间,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遵守时间。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程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唱歌曲《时间像小马车》,感受小马车“由远到近”和“由近到远”的声音变化,体验和表现声音的渐强和渐弱,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编歌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懂得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
过程与方法:采用演唱、乐器演奏、形体表演的艺术形式掌握歌曲的学唱并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唱歌曲,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歌词;教学难点则是认识声音的渐强与渐弱,并体验和感受其音乐效果。
二、分析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能关注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了解最基本的音乐表现要素,初步感受声音的强、弱、快、慢在音乐情趣的表达中所起的作用。
三、说教法
遵循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体验快乐求知的原则,我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
四、说教法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指出教师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要教给学生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不依赖老师教的目的。本课学习我主要采用几下几种学法:
1、练习实践法:教学中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给歌曲配上动作这一环节,通过练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
2、对比听赏法:通过对比,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声音的渐强、渐弱。
3、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五、说过程
(一)观赏动画 创设情境
(1)播放歌曲《谢谢你 小闹钟》,学生跟随音乐进入教室。
(2)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刚结识的新伙伴小闹钟——‘闹闹’吗?今天它和主人老夫子要去旅行了,我们看看他们是乘什么交通工具去的吧?”(通过谈话、观看课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3)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听听小马车奔跑的声音吧!”(播放小马车由近到远、由远到近的声音)
师:“有谁发现刚听到的马蹄声有什么变化吗?”引导学生感受声音是慢慢变化的,说出小马车离我们越来越近时声音变大;离我们越来越远时声音变小;点出音乐知识,了解生活中声音的“大”“小”在音乐中用“强”“弱”来表示。启发学生发现声音的逐渐性,介绍渐强和渐弱两种记号。
(4)师:“老夫子和闹闹出发前想跟我们做个节奏游戏,你们想玩吗?”介绍游戏玩法:用哼唱法以一组一组加入再一组一组退出的形式唱出XX X | X XX 这条节奏。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其它方式来演示(如用手击拍节奏、用打击乐器敲出节奏)这个环节让学生创造声音,体验声音的渐强与渐弱。
师:“老夫子和闹闹准备出发了,你们能用自已喜欢的打击乐器为小马车渐近渐远的场面配上合适的声音吗?(播放无声动画)这个环节设计主要是根据二年级学生好学、好动的特点,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音乐基础知识。
(二)学学唱唱构建新知
(1)师:“闹闹和老夫子到达旅游景点‘音乐王国’,他们先到‘音乐吧’参观,刚踏进‘音乐吧’的大门,就传来一首好听的音乐,闹闹和淘淘陶醉在这美妙的音乐中,你们也想听听吗?”(播放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
(2)师:“老夫子和闹闹想跟同学们来个比赛,看谁先学会这首歌,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我抓住学生好强、好胜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首先跟老师按节奏读歌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其次播放音乐学唱歌曲,在学生掌握歌曲后,师范唱(唱出强弱对比的地方)
5 56 7 | 1 23 4 | 55 | 5 – | 处用渐强的声音唱
6 54 3 | 5 43 2 | 5 56 7 | 1 – | 处用渐弱的声音唱
并且激励学生用渐强渐弱的声音唱一唱歌曲,丰富学生的歌唱表现,并加强前面的教学效果。
(3)师:“除了全班一起唱,还可以采用什么演唱形式来唱呢?”如独唱、小组唱、接龙唱等;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巩固歌曲。
(4)师:“同学们和淘淘、闹闹都学会了这首歌了,他们还夸我们唱得棒呢!你们瞧!他们手上拿的是什么?(出示打击乐器如:沙锤、双响筒、响板)原来他们想为歌曲配上伴奏,你们想不想也试一试?”分组讨论、合作、分别使用不同打击乐器。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其它艺术形式来表现歌曲,如给歌曲配上动作,演一演,唱一唱。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发挥、展现自已的个性。
(三)合作创编拓展思维
师:“老夫子和闹闹开心极了,因为他们学会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接着他们又来到‘音乐王国’的另一个地方——‘创新区’。这里的景色可美了,有翠绿的树林,有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有一群可爱的音乐精灵,它们可厉害了,个个都是创编歌词的高手。你们瞧!多热闹呀!他们在讨论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引出题目“时间除了可以像小马车”之外,还可以像什么呢?“哦!原来他们讨论的内容跟我们学的歌曲有关呢!你们想加入他们的讨论吗?”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拓展创编思维,引导他们联系自然界与生活中的声音为题材进行创编,因此出现了“时间像河流”、“像小树苗”、“像小花猫”等学生作品,例如“时间像河流”这一作品学生是这样写的:“时间像河流,哗啦啦啦,哗啦啦啦,向前流;时间流走不回来,时间流走不回来;哗啦啦啦,哗啦啦啦,大家爱惜它。”从学生的创编中看出他们巧妙将生活与音乐融为一体。
(四)导行明理升华情感
(1)师:“老夫子和闹闹这次旅行的收获可不少呢?学会新歌,模仿歌曲创编歌词,本事可大了!最生要的是他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时间跑了就不能再回来了,要懂得珍惜时间,遵守时间。聪明的小朋友,你们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了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已的观点,体会时间的宝贵。
(2)师;“老夫子和闹闹还给我们带来礼物,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古诗)原来是一首与时间有关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惜时》
晋·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无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五)评价总结课堂延伸
(1)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多用鼓励、赞许的语言对学生加以肯定,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2)总结:“你们看,老夫子和闹闹骑着小马车来接我们下课了,让我们带上歌声跟他们去旅游吧!”(出示课件)全班学生在歌声中离开教室。
(3)延伸:在生活当中能用声音的强、弱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
本课堂的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巧妙将音乐与生活融为一体,这也是本堂课的闪光点,更是新课标、新理念提出的新要求。
说课稿 篇8
一、设计理念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顺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材分析
《精打细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数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之后,学习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
三、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及其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针对本班的学生对于整数除法计算知识掌握比较好,基础知识扎实,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但需要在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下,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方法
基于对课标的理解教材学生的分析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在讨论解决问题策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计算方法多样化。再在总结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最后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巩固深化。
五、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掌握算法,探究算理,来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能力目标:利用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
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与交流的情感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除法的意义,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理解并掌握被除数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教学关键: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我利用课件引出让学生帮我选择到哪家超市买鲜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估计、猜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得出品质相同的话,我们自然要买便宜的,统一学生的认识,引入新知,渗透生活要精打细算的思想。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思考会想到:可以先分别求出两个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把问题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寻觅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独立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思维也是有差异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算法,在汇报时让学生对几种算法进行展示,交流,辨析,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通过几种算法的总结比较,引导学生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对算法进行了合理的优化。帮助学生建立了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数学模型。接着我出示了两道相似题目的练习,对于接受快的学生有提高熟练程度的作用,对于接受慢的学生有逐步熟练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试一试
7.427= 1.25= 13.815
第一题是商的中间有0的小数除法;第二题和第三题是整数部分为0,除的时候还需要补0再除的小数除法,可以先放手给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再让学生讲明计算方法。充分相信学生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能迁移出类似的小数除法。如果学生对于练习不能全部接受,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估计每题的商,然后再进行计算。
3小诊所: 题目没有定,想从学生那里找些资源。以学生的错例 为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 开放题:(根据时间灵活练习)
小明在献爱心活动中,准备把72.72元零花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你认为小明会捐给( )位小朋友,每个灾区小朋友( )元钱。
联系生活实际, 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四、总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本节课进行多方面的反思与回顾,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课外拓展:
找一找生活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注重学生生活实践,并且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体现课改精神。
【【必备】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