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3-13 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直接影响到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而且本节课也为学生将来学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和第十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做了铺垫。所以这节课就显得比较重要。在教材本身丰富的实验探究基础上,我添加进去几个利用干冰来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得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2、能力目标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及安全教育;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

  ? 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所以在本节课上,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再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三法:情境引入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四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形成新知→归纳总结,反思交流

  →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利用了干冰升华这一性质,做了一个“神奇”的实验:干冰吹肥皂泡

  (二)合作探究,形成新知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演示实验内容:

  实验(1):教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

  实验(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使紫色石蕊小花变色实验。通过学生观察这组实验,根据紫色石蕊小花变红的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以生成碳酸,拓展延伸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碳酸类饮料。

  (2)学生分组探究内容:

  实验(1):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振荡;

  实验(2):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3):向紫色石蕊试液里通入二氧化碳,然后加热;

  实验(4):向澄清石灰水里通入二氧化碳。

  第(1)个实验通过现象让学生感知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第(2)个实验不仅两次让学生感受到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还能证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第(3)个实验通过观察石蕊的变色,从而体会间接观察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第(4)个实验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初步认识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为以后学习碱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归纳总结,反思交流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经过小组交流合作后得出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再依据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结合生活经验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几组画面和播放视频让学生感知二氧化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教会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四)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一系列习题巩固二氧化碳的性质,例如:如何证明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解释著名的“死狗洞”为什么人没事,而狗却死亡;为什么为了让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等等问题。在巩固中深化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认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能升华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不可燃不助燃;不支持呼吸;




CO2+H2O=H2CO3? H2CO3 = CO2? + H2OCO2+Ca(OH)2=CaCO3? +H2O

  本节教学中,应用三法:情境引入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按照四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形成新知→归纳总结,反思交流→练习巩固,应用提高,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

  六、课后反思

  谢谢各位评委,祝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说课稿 篇2

  一、文本分析:

  《翠鸟》一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它毛色鲜艳、叫声清脆、动作敏捷,令孩子们十分喜爱,以至于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这个念头,把翠鸟当作朋友。这篇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文本文字优美,写法特点鲜明,是培养学生语感、指导学生写作的好范文。

  二、学情分析:

  本人所在三(6)班的孩子纯真而富有爱心,特别喜欢小动物,可以预见对学习本文将会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又是一群活泼的小淘气,较活跃,但精神常常不易集中,对单纯的解读文本有一定困难,故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直观与趣味性。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思维敏捷,表现欲强,要充分利用其起带动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鉴于以上的文本及学情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读课文上,在读通读好课文后,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而体会写法则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根据文本特点及本班学生实际,在教学本文时我将摒弃生硬的讲授写作特点的做法,采用朗读感悟、角色体会的方法,以读促学,以读代讲,在熟读、品读中体会翠鸟的可爱、作者精妙的写法,让学生自主感悟翠鸟的美、文字的美,并培养起爱鸟、爱自然万物、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意识和感情。

  五、课时计划:

  本文我计划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读通读透课文,感受翠鸟的美,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第二课时主要进行角色体会,换位研讨,领会写作方法,培养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六、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目标:

  1、自学14个生字,能自主选择重点或难学字与同学交流。

  2、读通读透课文感受翠鸟美、文字美。

  3、培养展示自我的欲望,努力使学生愿读、爱读,乐于与他们分享成功快乐。

  第二课时目标:

  1、通过角色体会,进一步感受文本美、鸟美,培养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2、进一步品读研讨,领会本文写作方法。

  七、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一)、赏图激趣,引出课题,探究“翠”之所在。

  教学伊始,我会给学生们展示一组色彩鲜艳的翠鸟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课题。课题中的“翠”字恰好是生字,且是难写字,所以在板书课题时,我会以请教者的口气向学生讨教:“翠字怎样写呢?请大家给我做小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翠”的“羽”部是不带钩的。

  接着我以这一“翠”字做探究点,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翠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样弄懂这个字的意思的?”学生可能会回答是通过看图弄懂的,也可能回答是通过读课文弄懂的,或回答是通过问别人弄懂的,也许还会有其它的回答,我都会加以肯定,让学生懂得这些就是获取知识的好途径、好办法。

  最后,我让学生再思考:“为什么不叫绿鸟,而要叫翠鸟呢?”引导学生感悟音韵的和谐美。

  过渡语:同学们真聪明,我们还没正式学习课文,同学们就懂得了这么多知识,如果我们认真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一定能懂得更多。有信心吗?下面我们就到课文中去,看谁学得更好。

  (二)、熟读文本,感受鸟美、文美。

  1、录音范读:

  南方的学生说普通话容易带上地方音,且本人普通话也不甚标准,加上本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有困难,故我决定利用录音朗读作示范,降低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同时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并让学生先从听觉上感受文章的美。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听完录音,我向学生煽情:“这位阿姨读得真好啊。不知同学们能不能读得像她一样好,或者读得比她还要好呢?”并明确初读的任务:“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谁不仅能把课文读通顺,而且还能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会,读准它的拼音,记住它的字形,等会我们比比谁学懂的生字多。”

  学生自读自学完后,我布置二人小组互查互助:“把你会读的生字词读给你的同桌听,同桌不会读的字请你当小老师教教他。两个人都不会读的做个记号,等会向其它同学或老师请教。”之后抽样检查哪个二人小组自主学会的生字多,加以表扬奖励。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有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对这个学习任务,自主学习是可行的,教师起的是帮导的作用。

  这个环节控制在5分钟以内。

  3、细读课文,感悟鸟美、文美。

  自学生字后,我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学课文:“同学们真能干啊,不用老师教就把生字学懂了,真了不起!请你再把课文读上两三遍吧,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看谁懂得的最多。”

  学生充分地读了之后,我安排四人小组进行学后交流,让学生学会从他人处获取知识与经验,同时也起到帮助学困生读懂课文的作用。

  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我引导学生寻找支持自己意见的依据,并引入到相应的段落或句子,进行品词品句的训练,引导学生谈个人对文句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环节,我准备了可灵活切换的课件,以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句,深入感受鸟之美、文之美。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时,我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三)、竞读、展示读。

  待学生读透、读懂文本后,我组织学生开展竞读或展示读活动,在进一步品读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展示自我、乐于与他人分享成功快乐的品质。

  第二课时:

  对于第二课时,我重点说说三个主要环节:

  (一)、角色体会,培养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通过开展采访活动,进行角色体会:学生扮演翠鸟,教师以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身份对翠鸟们进行采访。我设计了下面三个采访问题:

  (1)、翠鸟们,你们长得真漂亮啊,能否自我介绍啊?

  (2)、你们叼鱼的本领很高,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叼鱼的?

  (3)、你们还想向我介绍些什么呢?

  (4)、你们还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吗?

  前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文本,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并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改述课文的能力。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说说课本中没讲到的,自己懂得的有关翠鸟的知识,让学生感受课外学习与积累带来的好处。

  第四个问题通过学生与鸟换位的思考,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审视现状中人和动物的关系,内化地衍生出爱鸟、爱自然万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二)、换位研讨,领会写法。

  本文的写作特点十分鲜明,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好范文。但对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写作方法是十分抽象的概念。为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我采取与学生换位的办法,将采访活动转移到请教的角度,把学生推到自主研究的地位,让学生把从文本中间接得到的写作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方法,从而领会到写作的方法。

  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请求:

  (1)、回去后我要写一篇介绍你们的文章投到报社发表,你们这儿有没有现成写你们翠鸟的文章供我参考啊?谁帮我读读?

  (2)、我的文章该怎么写才写得生动、吸引人呢?请大家帮帮我好吗?

  (三)、拓展探究,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

  文本是教学的载体,也是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至课外的一个桥梁,课内的学习是有限的,而课外的知识却是无限的。所以,在学完本课后,我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文本中走出去,到更广阔的课外领域中吸收更多的营养,通过设计下面两个作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1)、网上及我们学校图书馆里有不少介绍翠鸟和其它动物的文章或书籍,你们可以去看看,一定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有位三年级的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后,做了一个“翠鸟之家”网站。同学们可以向他学习,也试着做一个网页或出一份手抄报,技术上可以向电脑老师或美术老师请教。比一比,看谁的作品做得更好。

  八、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板书:

  12 翠 鸟

  外形:美 动作: 快

  第二课时板书:

  12 翠 鸟

  (外形)——(叼鱼的本领)——(住处)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性质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教材的编写更注重提出“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倡导语文课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女娲造人》是一篇阅读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阅读能力一般,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共6个单元,22课,其中以散文和记叙文为主的有3个单元,写动物小说1个单元,议论文、散文和现代诗歌1个单元,童话、神话、寓言故事1个单元,《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它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掌握课后生字词“揉”、“莽莽”、“蓬勃”、“澄澈”“神通广大”等词的字音和含义。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阅读,清楚女娲的形象,领会其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2)、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课文想像力丰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2)、感受文中洋溢着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女娲身上的母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

  三、说教法

  1、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朗读速读法、指导归纳法、比较阅读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改写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将重要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节省教学时间。

  3、教师尽量少讲。

  这则神话属于自渎课文,内容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熟悉情节、分析形象、体会情感、写写片段。

  四、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打算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师加以点拨,让学生分析形象、感知情感。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做好书间笔记,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另外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想像力的激发上,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及反馈练习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师板书“人”字,问: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那你知道万物之长的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人类又是怎么诞生的?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但在科技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人是“造出来的”,是由谁造出来的?

  补充板书——女娲造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女娲造人》,看看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顺便简单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检测字词

  【设计意图】:想通过投影检测学生对字词的预习和掌握情况,落实字词关,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一。

  2、关于神话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并记录神话体裁的特点,进而对本课有个宏观的把握,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二。

  3、生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问题思考:

  ①、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

  ②、女娲如何造人的?

  ③、女娲想出了一个怎样让人类长久繁衍生存的好办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一个配乐朗诵,旨在营造一种课堂氛围,便于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内容并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三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其他学生学会带任务听读,以问题驱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完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任务。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过渡:这么生动感人的神话,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还离不开鲜明的人物形象。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故事的主角:女娲。

  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

  (1)、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形象)

  试用:“这是一个()的女娲”说话,并说出依据。

  (2)、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语句,然后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按照指导方法阅读、思考、圈画、归纳,做好书间笔记。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通过阅读文本归纳女娲的形象,把握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及女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教给学生圈点勾画,随时批注的读书方法。

  (四)、对比阅读,拓展迁移

  请学生看课后“阅读提示”,学生齐读《风俗通》片段。

  师:大家更喜欢哪个?

  ——很明显,课文内容更丰富、更生动些,想想:袁珂是凭借什么把《风俗通》变的如此生动呢?

  ——想象

  对,正是因为有了作者大胆新奇的想象,这个古老的神话才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下面,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就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过程以及女娲的形象进行另一番大胆而新奇的想象,来一次《女娲造人故事新编》。

  投影提示:造人原因、造人方法、造人过程、女娲形象任选一个细节想象。

  【设计意图】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笔训练,锻炼写作能力,培养想象力以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此环节教学中师要注重观察、巡视,若写作有难度师可适当出示范文,加以引导。

  (五)、作业布置: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识字与写字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第一个作业题布置的是课后生字词;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就有神话故事,因此第二个作业布置了课后推荐阅读篇目,又因为担心课堂时间紧张,大部分同学的写作片段得不到展示,因此第三个作业将课堂练笔布置成一篇小作文,以实现人人达标。使课堂教学任务有布置、有反馈、有指导、有落实。

  1、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

  2、推荐课后阅读:《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

  3、课后继续完成《女娲造人故事新编》。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本节课板书主要书写三个问题:造人原因、过程方法、繁衍生存方法,以及女娲形象的高度概括,用简洁的文字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清文章情节,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 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四、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五、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精选】说课稿模板四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模板八篇

2.精选说课稿模板九篇

3.【精选】说课稿模板五篇

4.【精选】说课稿模板九篇

5.精选说课稿模板5篇

6.【精选】说课稿模板4篇

7.精选说课稿模板三篇

8.精选说课稿模板8篇

9.【精选】说课稿模板六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