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说课稿

2021-03-12 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音乐的说课稿(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音乐的说课稿1

  教学内容:《唱脸谱》

  课题概述:《唱脸谱》是人民音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一首京歌,也是整个单元中唯一一首与众不同的歌曲,这首歌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伴奏手法与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

  歌曲的曲式结构是不带再现的单二段曲体,歌曲的A段包含四个乐句。曲作者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自然地融化在旋律中。依字行腔,韵味十足。歌曲的B段是分节歌形式,包含四个乐句。前三个乐句均为两小节,保持着结构的完整;第四句"黑脸的张飞叫喳喳"通过节奏的伸展和使用花脸托腔,将长度扩充为八小节。使全曲在高潮中完美地结束。歌词的第一部分借助一位女子的语气,阐述了外国友人对我国的"国剧"──京剧的美好印象。歌词的第二部分是一位男士对戏曲脸谱的侃侃而谈,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一张张"美佳佳"的脸谱。

  教学内容:

  1、歌曲《唱脸谱》。

  2、戏曲行当、脸谱。

  教学要求:

  1、学唱《唱脸谱》通过与一般歌曲的风格特点比较,了解京剧花脸唱腔和唱法的特点。

  2、结合《唱脸谱》的演唱,使学生了解有关戏曲行当、脸谱知识。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通过《唱脸谱》歌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目标:通过《唱脸谱》歌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京剧四大行当、脸谱、拖腔等知识;让学生感受下滑音、倚音、休止符等音乐记号在戏曲音乐中的韵味。

  三、能力目标:通过《唱脸谱》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

  2、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

  3、让学生感受体会京剧的韵味。

  教学难点:

  休止符和拖腔处的唱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作品分析:

  脸谱:"花脸"是传统戏曲中净角独特的化妆形式。是在中国戏曲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人物脸部化妆的相对固定的程式化谱式,

  教案:

  作为戏曲艺术(尤其是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脸谱不仅描画出角色的特定外在形象,而且也体现了角色的内在性格。京剧舞台上,红色表示忠义英勇,如关羽;黑色表示肃穆刚直,如包公、李逵;黄色表示勇猛彪悍,如典韦、黄三太;蓝色表示狰狞残暴,如单雄信;绿色表示粗莽憨直,如马武;白色表示阴险诡诈,如曹操。

  《唱脸谱》是一首以脸谱为歌唱题材的歌曲,全曲以生动的笔调描绘了京剧中各种人物角色脸谱的特点,旋律朴实、亲切,具有浓郁的京剧韵味,是群众喜欢的"戏歌"。

  曲式:全曲有两个段落构成。在A段歌唱开始之前,是一个富有朝气、洋溢着热情的引子,其旋律音调孕育于京剧,有浓郁的京剧韵味。给人以"源于京剧、胜于京剧"的亲切感、新鲜感和时代感。B段旋律更接近于京剧西皮男生歌唱的音调,并且较多地运用了净(花腔)的行腔特点,使其显得朴实、明快、豪爽。最后一个子长达五小节半的拖腔,使情绪发展引向高潮,尤其在fa、mi两音上的长时间延长,更具有磅礴的气势。

  行当:是中国传统戏曲中表现某些特定类型角色的专业分工。京剧艺术一般把舞台上的人物依性别、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分为生、旦、净、丑四个类型。

  教学过程:

  一、赏析与导入──看脸谱

  (一)通过课件展示几张脸谱让学生辨认

  1、学生自由讨论,并请学生回答。

  2、同学们现在回答的不准确没关系,下面咱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脸谱。

  (二)资料展示: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脸谱的知识

  脸谱的颜色(有白脸、红脸、黑脸、黄脸、绿脸、蓝脸)

  二、活动与体验──唱脸谱

  (一)引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唱脸谱》

  1、(播放视频歌曲),请同学们仔细听歌曲中涉及到的脸谱及人物。

  2、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歌词中都体现出来了)

  (二)再次播放歌曲《唱脸谱》,请学生思考问题。

  1、与一般歌曲的风格特点比较它有那些不同之处?

  2、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这首歌带有京剧的韵味)

  (三)学唱新歌

  1、学生先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中视唱旋律,然后随教师指挥一起唱。

  2、难点突破,前半拍休止。

  3、随钢琴唱词。(体会京剧风味的流行歌曲的特点)

  4、跟视频齐唱歌曲。(加深情感体验)

  5、跟学生介绍有关戏曲行当的知识。(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6、分组演唱歌曲,小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

  三、思考与创作──画脸谱

  (一)欣赏:录音播放京剧唱段,学生思考剧中人物的脸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形象?

  (二)创作:(背景音乐播放京剧)

  1、学生在音乐声中分组画脸谱。

  2、在音乐中学生展示作品,师生共评。

  四、反馈与小结──演脸谱

  (一)学生戴自制脸谱唱歌曲,教师伴奏。

  (二)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愉快地学习了《唱脸谱》这首歌曲,学到了许多京剧中的脸谱知识,认识到了祖国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在以后不要只欣赏流行歌曲,要多听听京剧,做一个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人…

  五、结束课堂

  在京歌《唱脸谱》音乐中学生走出教室。

  音乐的说课稿2

  一、定题材,即教学内容。

  因为这次是自组教材,所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同时一定要结合新课程标准,起点要高,内容要新,方法要活,也就意味着取材是非常之难。一开始我构思了很多题目,挖空心思想。如:"2008——音乐感想""感悟’对歌’""《彩色的中国》""变拍子""模拟’宋祖英’""山谷钟声""黄土魂""旋律与伴奏""土风舞""音乐与诗歌""非洲的灵感"。好,这个题目不错,于是,我就定了"非洲的灵感"这个题目,这下选择的范围缩小了,但后来想想还是不对劲,究竟搞什么内容好呢,于是又开始想了:感受音乐,感受爵士音乐,感受黑人音乐,感受非洲音乐,好,就定了吧!

  题材定了,那具体内容呢,总要有个教学平台吧,接着想。非洲音乐的节奏很有特点,于是就开始想这方面的内容:打听想——一起打模拟再创打。非洲音乐的声音很有特点,于是就想了唱的方面的内容,光唱可不行,得有个声部:分声部想,练合声部唱,表现。非洲音乐的舞很有特点,于是稍微点缀一下,让学生来感受感受。

  二、抓细抓落实,即教学目标。

  1、抓住特色节奏,组成二部训练,突出非洲(爵士)特色。(举例典型节奏)

  2、用韵母模拟非洲的原始歌唱,用合唱表现特色情景。(举例)

  3、模拟特色律动,与合唱一起表现,感受非洲音乐。

  三、突出既新又实,即教学理念。

  1、自组教材,灵活运用。

  2、取材新颖,富有特色。

  3、层次分明,训练到位。

  四、教学过程,方法。

  1、先让学生感受音乐,看第一幅图(好不容易找到的),听特色音乐,师生一起打拍,营造氛围。

  2、猜东西:今天老师要让大家猜一样东西,让生猜。敲敲声音,再猜。让生敲敲,再猜。给出答案。听师打,引出非洲打击乐:接下去请你闭上眼睛,你听,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谁想象力最丰富。(非洲黑人在打鼓,桶当鼓)。打节奏:感受,让生来打,一起拍手,拍凳。还会怎么打——请你来试试看——一起打打看。这里的特色节奏是什么(切分,前十六分)。分声部打——合打——力度变化打(模拟情景)。欣赏非洲黑人打节奏的演出——点图片和音乐,再点课题。

  3、练。分声部听,请生想:请听老师弹的这段旋律,你觉得非洲黑人在干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分声部模唱(用气,及声音控制,模拟情景的辅导)。合唱,力度变化的训练。点出谱(小组研究)。再唱谱,唱韵母。给学生训练吧!

  4、唱动结合。非洲黑人在一起还会做那些与音乐有关的情景(请生随意讲,取典型,可做的动作,一起简单地动)。点非洲舞蹈和音乐,感受。

  5、总结下课。非洲人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现代的爵士音乐最早也是起源于非洲音乐。点图片和音乐,感受,下课,师生再见,打拍出室。

  五、为什么这样教呢。

  (一)考虑到"三情":

  1、情景。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中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这就是这堂课需要的一个特殊的教学情景,有了这样的教学情景,学生的注意力肯定很集中,注意力全部集中这对我这堂课的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2、情趣。

  我们一定要做到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3、情感。

  即音乐教学"情感化",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考虑到"创造性"。

  谈到创造性,首先要谈创造性思维有了创造性的思维,才有创造性的举动。这堂课里的每个教学内容都是自己挖空心思创作出来的,很难的。然后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

  (三)考虑到"参与,愉悦"。

  首先,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开放的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从而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这中间第一要做到:人人参与,且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第二要做到:有张有弛,且有主动有促动,主动与促动相结合。然后,愉悦的音乐课堂,就是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确保学生有一个好心情,好情绪,从而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浓厚,把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本体的最佳状态激发出来。才能永远保持好奇心,求知欲,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想象力,敢说,敢唱,敢演,敢想,解放被束缚的思维,无所拘束地在音乐天地中进行畅想与联想。

  (四)考虑到"活"起来。

  要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就必须打破死气沉沉的局面,让音乐课"活"起来,使歌活,心活,情活,动作活,人更活。让"活"字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我们要会让简单的一首歌曲教学变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节奏紧凑。让课堂的信息容量比较充实。充实的容量有利于创造热烈活泼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记忆保持高度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得唱,有得动,有得听,有得看,有得创,有情感的发泄等,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让歌唱激活心灵的窗口,让律动促活课堂气氛,让多媒体诱活感官,让情感唤活心弦,产生共振同时注意活而不乱,收放自如。音乐课堂并非一味追求活,求活不求质。假若整节课让学生蹦蹦跳跳,敲敲打打,老师的调控和指导又不到位,课堂就会乱哄哄的,没什么章法。学生则会感觉乏味,烦躁。调皮的学生就会乘机捣乱,进而影响到教学。我们要注意动静结合,有张有弛。放得开,收得回。蹦蹦跳跳这种活动要,但不能太多。师生间的问答,交流,思考,互动是中层次的活。这种活动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身体的多种感官参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保持着积极的状态。这种方法要常用。最好的活就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景创设,情感体验等引发学生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的心动。心动是创造力最好的源泉和动力。这三种层次的活动如能在课堂上结合起来,运用得当,教学就会如鱼得水,收放自如。

  音乐的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听赏乐曲《森林水车》,感受乐曲主部与插部不同的音乐形象。

  2、能记忆乐曲主部主题,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结构图式。

  3、能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乐曲。

  教学重、难点:

  1、聆听乐曲,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结构图式。

  2、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以水车图片及乐曲前奏中的水车音响引入乐曲《森林水车》。

  2、如果班里有农村的学生,可请他们介绍水车的作用。

  二、听赏乐曲主部主题A

  1、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学生感受主题音乐形象,边听边看曲谱(黑板或投影上有主题曲谱)。

  教师提问:

  (1)主题A的节奏是舒缓的还是密集的?(比较密集)

  (2)主题A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小提琴)

  2、再次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并提问:主题A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回答。

  3、再次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主题旋律。

  三、欣赏乐曲

  1、初次完整聆听乐曲。

  完整播放《森林水车》乐曲,并提问:主题A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三次)

  乐曲《森林水车》中,主题A在乐曲中出现了三次。除主题A外,乐曲还有序奏、两个插部(分别用B、C来表示)和一个尾声构成。下面我们先听序奏部分。

  2、听赏乐曲序奏。

  播放乐曲《森林水车》序奏部分,学生感受音乐形象,边听边看曲谱。

  音乐的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东方之珠》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第13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之综合欣赏课《东方之珠》。本单元以"祖国统一"为题材,本课时主要包含"回归"和"盼归"两个部分,以"同为炎黄子孙"、"浓浓的思乡情怀"抒发"回归"、"盼归"、"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感。歌曲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比眷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学了《七子之歌——澳门》这篇课文,对如何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结合教材,我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人文及相关的历史知识。

  技能目标:欣赏《东方之珠》,能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并在学唱、思考、讨论、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情感目标:能够用歌声体验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我将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设置为:突出本单元"祖国统一"的思想教育主题,深刻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

  四、说教法:

  现在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学习共同体,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探索。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在教授本课时,我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运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体验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而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

  五、学情分析:

  这节课我是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的。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由于本校地处农村学校,学生的知识面普遍较窄,音乐素质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接受音乐的美感与音乐知识。

  六、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教育主题为:用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期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音乐是情感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音乐的美感。本课时包含"回归"和"盼归"两个部分,因而本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听、唱歌曲《东方之珠》,并在学唱、讨论、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深刻体验歌曲中"依恋祖国、渴盼回归"的思想内涵;在师生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里,通过实践、对歌曲的再表现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七、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尔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创设情境,就好比是一把打开学生知识大门的钥匙,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的进入学习。

  教学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同时提出问题:"这是发生在什么时间的一件什么事?"众所周知,多媒体课件非常直观、形象,而且视觉冲击力强,它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能够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从而将他们的`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相信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而且能够自然而然的记住"香港回归"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学生也对香港产生了好奇心。紧接着,我对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相关历史稍作介绍,使学生对香港有个感性的认识。

  2、"走进香港"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香港一定充满兴趣。这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导游的身份,结合图片带领学生"游览"香港,让学生对香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引出本课的课题——《东方之珠》。

  3、欣赏歌曲《东方之珠》

  (1)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随着多媒体画面完整地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音乐所表现的意境。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声像一体、形神兼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对音乐所描绘的景象产生联想和想象。通过视听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借机引导:"这么美丽的地方,作者是怎样描述它的呢?"

  待学生欣赏完后,让学生谈谈对歌曲的感受,并适当的给予肯定。

  (2)熟悉旋律,教师自弹自唱,学生跟着哼唱。(师生互动)

  (3)分析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以下问题:

  A、把你听到的优美抒情的旋律,用横线画出来,并用个符号表示这部分。

  B、把你听到的比较激昂的旋律,用波浪线画出来,并用个符号表示这部分。

  C、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描述了什么?

  D、歌曲中最能够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是哪个部分?如何理解其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渴盼统一"的思想感情,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这首歌曲是作者在香港回归之前创作的,香港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被英国占领了150多年,不能与祖国母亲团聚。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离开自己的妈妈那么多年,心情会怎样呢?请个别学生谈谈感受,以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体会"思归"、"盼归"的情感。尤其是歌词中"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多次的强调,深刻地揭示了香港同胞同为炎黄子孙,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之情,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亲爱的祖国。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部分中,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交流、合作、探讨、学习,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出看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5、实践活动

  《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1)在充分了解香港的基础上,教师弹琴,男女对唱表演,高潮部分大家一起唱。

  (在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里,通过对歌曲的演唱,再表现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6、拓展

  (1)欣赏香港回归十周年主题曲——《始终有你》

  (简要介绍香港回归十年间的变化)

  7、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8、趣味作业,展示个性

  (1)爱写作的你,不妨写写你"游"香港的感受;

  (2)爱画画的你,不妨画一画你对香港的印象;

  (3)爱搜集资料的你,不妨到网上搜一搜与香港有关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这样的趣味作业,在很大程度上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了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培养了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音乐的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激动人心、奋发向上、慷慨激昂的进行曲,也是中国的国歌,曲调线条流畅振奋人心,内容在本册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能为以后歌曲欣赏打下基础。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感受欣赏并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连贯歌唱并从中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学习三连音。

  结合本课实际,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突出以上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学习团结斗争的民族精神。

  2、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红色音乐,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说教法

  根据胶南市音乐“‘双主’活版块”唱歌课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重点采用:激趣诱导、引导感受和体验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观看、聆听、演唱等一系列活动中促进学生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参与意识和群体意识。

  三、说学法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想以音乐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核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发现、创造、表现音乐美和享受音乐的乐趣。讲求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中,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渗透必要的音乐知识,为学生更好的欣赏、感受、表现音乐作理论上的储备。

  因此,在学法指导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练习、等学习方式,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胶南市音乐“‘双主’活版块”唱歌课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营造氛围。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做为前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开始上课时我请学生欣赏《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时,都会放什么歌曲吗?学生回答,之后我揭示课题。一开始我并没有让学生聆听歌曲,而是让学生了解国歌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一定情景,扩大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从而引入本课内容,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反复聆听,适度表现。新课标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吴斌老师也曾经多次指出:真正的音乐是不用教的,是听出来的。本堂课上,我会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聆听音乐。并且每次都会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去听赏,避免学生因反复聆听带来的逆反心理。基于此,我将这个环节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环节:

  (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让学生从歌词和音调两个方面来感受歌曲的风格。

  (2)深入聆听,体会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组织学生聆听伴奏来朗读歌词,并展开简短讨论,让学生体会情感来实现本课的教学重点。

  (3)琴声引导学唱歌曲。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电子琴让学生跟琴声分句唱词,运用听唱法来完成歌曲的学唱,并给予必要的提示,最后完整的初唱全曲。

  (4)学生质疑,在学生学唱歌曲的同时,找出自己不会唱的小节,例:歌曲中反复出现的三连音和休止符以及歌曲开始的弱起,都将在这一环节中加以解决。

  通过第二环节的处理,让学生达到“唱会歌”的目的。

  3、艺术加工,陶冶情操。“唱会歌”不一定要经过教学,但“唱好歌”必须经过教师的引导才能完成。借助上一环节中对《国歌》歌词的讨论理解,引导学生将歌曲要表达的情感自觉自信的表达出来。这其中包括对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以及进行曲的风格特点等进行处理。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达到“唱好歌”的目的。

  4、情感升华,陶冶情操。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借助前几环节的铺垫,学生基本能按照歌曲的要求来演唱歌曲,在此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为祖国奋力夺冠,站在领奖台上,奏响《国歌》,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进而想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雄壮的乐曲声中,正以无比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进。这样一来,在升华学生情感的同时,也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最后,全体起立,多媒体播放天安门广场现场升旗仪式,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在学生更富感召力的演唱声中,结束本课。同时也达到了音乐课的终极目标——“会唱歌”!

  音乐的说课稿6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示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局部,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和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洁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集中体现了画面感和音乐故事片特有的音乐特色。

  指导同学自读本文,应引导同学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音艺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课堂教学可采用朗读品味赏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同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同学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

  1、掌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同学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德育目标

  引导同学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

  揣测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难点

  揣测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和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教学方法

  1、朗读品味赏析法

  2、讨论法

  3、点评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研习课文,整体感知;欣赏品味,鉴赏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说话训练,体现鉴赏的个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示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二、资料助读

  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局部,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偏重于听觉表示;“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时的银幕画面,偏重于视觉表示,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和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三、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

  2、掌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四、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同学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同学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同学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局部,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艘艘对玛丽亚的议论。

  五、欣赏晶味,引读提高

  1、师生一起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晶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身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同学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耸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同学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和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一起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同学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只表示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洁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同学自由发言。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洁欢快,自由自在;她自身快乐,也总是给他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扮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扮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明确:玛丽亚闯进来时的一连中动作要匆忙,慌张、快捷:在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的注视下,玛丽亚的表情应由羞愧转为无奈。

  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同学自由发言,师生互动,一起探究。

  生1: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生2: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和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侧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示或无法表示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示,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同学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示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和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和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洁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同学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扮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幼稚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扮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示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六、说话训练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音乐之声》曾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一度风靡美国,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同学回答。

  音乐的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下面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保卫黄河》是人教版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唱歌课。它是冼星海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歌曲为2/4拍,全曲采用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铿锵有力的节奏,快速大跳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形象地刻画了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它以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高唱着民族的赞歌,也描绘了抗日英雄们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要有所了解,还应该对本学段的学生情况有一定的把握,接下来我就来简单的分析这一阶段时期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逐渐向初中生过渡,他们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渴望更深一层了解音乐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更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聆听、直观演示,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这一时期有的学生已经进入变声期,在教唱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嗓子。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聆听学唱《保卫黄河》,感受歌曲描绘的黄河风貌及抗日斗争场景,学习中华儿女们的顽强斗争精神。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加强对轮唱的认识,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轮唱及其特点,能够背唱歌曲,并能完成二声部轮唱,注意力度的变化。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背唱歌曲。难点是了解轮唱及其特点,完成二声部轮唱。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聆听法、表现法、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在本环节我采用了音频导入的方式。通过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并提问:在这首歌曲中都听到了中国的哪些地方?学生进行自由抢答。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总结:有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就跟其中一个地方有关。从而引出新课《保卫黄河》。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好的开展接下来的新课教学。

  第二环节为初步感知环节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首先,我会为同学们播放歌曲《保卫黄河》,并提问学生听完是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回答。通过初听,学生大致可以说出音乐的力度坚定有力,节奏短促跳动。随后复听歌曲并提出问题:歌词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自由回答,我会进行总结:刚开始描绘了黄河两地的面貌,随着歌曲高潮的逐步迈进,描绘了抗日英雄拿起武器,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场面雄伟、激昂、热烈。对于这样的一部作品,学生对于曲作者也会想有一定的了解,我再趁热打铁,介绍一下冼星海:他是人民音乐家,广东番禺人,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和管弦乐曲,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歌曲唱遍全国,其中《黄河大合唱》被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而《保卫黄河》选自《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

  通过初听、复听及提问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歌曲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学唱歌曲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环节,我将选择使用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背唱以及学习二声部轮唱的方式展开我的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我会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帮助学生打开嗓子。

  其次,我会范唱歌曲,学生小声跟唱,体会我所演唱的歌曲力度。接下来,我弹奏钢琴,学生视唱乐谱,并自主找出节奏比较难唱的地方。一般情况下,会发现乐谱中有很多切分音和附点节奏需要把握,我会带领学生单独练习这些地方,并提问学生歌曲中休止符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我会进行小的总结:是为了凝聚巨大的力量,有层层推进的感觉,表现了人民武装的不断壮大和抗日浪潮的不断高涨。学生熟悉了乐谱,就带着歌词完整演唱,并尝试着背唱歌曲。

  最后,我会带领大家学习二声部轮唱。先通过听的方式以及我的一个总结了解轮唱及特点。接着,通过一个口号游戏的方式体验一下轮唱的演唱方式。学生了解并练习了以后再融入到歌曲中试着轮唱第一句,并注意每个声部的力度处理。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轮唱的结尾两声部一定要同时结束,我会单独请学生练习结束句,先唱的声部到“保卫华北”的地方可将这几个字重复唱一遍。之后,就是学生完整进行轮唱。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课堂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会表现歌曲,更全面的掌握新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的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识,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我会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黄河大合唱》的其他几个乐章,然后进行总结: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第六乐章《黄河怨》以及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演唱形式,如诗朗诵、混声合唱等。最后,我会请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编创小活动。每个小组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将《保卫黄河》演出来,可以用诗朗诵、可以用其他演唱形式,可以用舞蹈等。之后,小组上台表演,进行组组互评及教师点评。

  这样做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带领每一位同学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当中,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兴趣。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一个好的结尾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一环节,我会进行一个情感的升华。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保卫黄河》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凝聚了中华儿女抗日必胜的决心。过去人们不怕牺牲,保卫着我们的祖国,才有现在我们的美好生活,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为建设美好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在作业部分我将会布置一个开放性作业,请同学们课下聆听《黄河大合唱》的其他乐章。

  七、说板书设计

【音乐的说课稿(通用7篇)】相关文章:

1.音乐说课稿(通用10篇)

2.音乐说课稿(通用7篇)

3.音乐说课稿(通用5篇)

4.小学音乐说课稿通用版

5.音乐《牧童》说课稿(通用5篇)

6.小学音乐说课稿(通用5篇)

7.中班音乐说课稿(通用6篇)

8.音乐的说课稿

上一篇:初中音乐雪绒花说课稿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师优秀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