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生命的药方》讲述了十岁的德诺因输血不幸感染了爱滋病,艾迪为他熬草药、找医生、塞球鞋、玩游戏,始终对德诺不离不弃。表现了两个小伙伴之间,纯真、善良的友谊。正是有了朋友之间的关爱与生命的呵护,才给生活在无助、孤独世界里的德诺送去了快乐与内心的安慰。身体的疾病可以用药物来治愈,而心灵的痛苦与孤独,只有靠生命与生命的陪伴与呵护才能治愈,或许根本就无法治愈。感受艾迪与德诺之间深厚的友情与理解课题的含义,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二、说意图
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和同学们分享这份感人至深的友情,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呢?我想走的主要还是情感路线,实施板块教学,让学生感悟、品读,激发情感共鸣,深入体会“生命的药方”的含义。同时,力争在强调人文的同时落实语文工具性。
三、说设计
(一)初识不幸
简介***(认识到***的严重性,初步感知到艾迪的不幸)
整体感知(文本挺长的,设计比较开放的填空,提供给四年级学生思路,降低难度,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则是想学以致用,因为十二课接触到了小标题)。
(二)感知孤独(因为孤独,更显友情的可贵,这是情感表达、情感宣泄的基础。)
▲艾迪抽泣着说:“我很难过,没能为德诺找到治病的药。”
▲德诺的妈妈泪如泉涌:“不,艾迪,你找到了。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而你给了他快乐,给了他友情,他一直为有你这个朋友而满足……”
(矛盾冲突,以求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但只作朗读的初步训练,则考虑到学生认识的循序渐进,如果此时进行理解,那也比较空洞,是浮于表面的。)
▲德诺十岁那年因为输血不幸染上了***,伙伴们全都躲着他,只有大他四岁的艾迪依旧像从前一样跟他玩耍。
▲这天夜里,德诺冷得值发颤,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梦见二百亿年前的宇宙了,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他一个人待在那里,找不到回来的路。
(没有身临其境,设计想象策略,通过现实与往昔的对比,感受德诺内心的孤独)
(三)理解友情
随机交流
▲艾迪告诉德诺,把这些花草熬成汤,说不定能治他的病。
▲德诺的身体越来越弱,艾迪不得不放弃了计划,带着德诺又回到家乡。
▲艾迪把自己的球鞋塞到德诺的手上,说:“以后睡觉,就抱着我的鞋,想想艾迪的臭鞋在你手上,艾迪肯定就在附近。”
▲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那双球鞋。
▲他们有时还会合伙玩装死游戏吓医院的护士,看见护士们上当的样子,两个人都会忍不住地大笑。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多人交流,以体现学生的多元感知;在交流过程中有取舍地进行研读,是本文学习的需要;教师语言的融合,则是为了加强情感熏陶;)
▲“不,艾迪,你找到了。”“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而你给了他快乐,给了他友情,他一直为有你这个朋友而满足……”
(请学生谈感受应该是水到渠成,经历了友情体验的过程,才能明白德诺在孤独中,在恐惧中平静地死去是那样的和谐;同时,也领会了课题的含义,“生命的药方”在不经意间已显现在大家的眼前。)
(四)倾诉心声
(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表现,语言和情感得到了有机的整和。)
四、说反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教师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缘故,因为教师自身风格的关系,在引领学生感受孤独,体验友情策略的选择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在具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还落实得不到位;特别是选学课文该如何定位上思考得很少,于是非常肤浅……愿聆听批评和指教,求不断改善和提高。
说课稿 篇2
《我看见了大海》+《零点降生的女孩》
第二课时 说课
讲述的是一个女孩从有点迷信而自暴自弃,到树立了自信,并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的转变过程。说明了要靠自己的力量,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母亲善意的谎言体现出母爱。
《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
一位平凡的继父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一个身体畸形、又从不出家门的女孩成长为能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的人,表现了继父对“我”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无比感激之情。
《我看见了大海》
(继父深沉的爱)
一个小女孩,每逢上体育课的时候,都带着一瓶妈妈准备的纯净水;当她发现所谓纯净水就是凉白开时,她责问妈妈,母亲对她进行了教育,小女孩明白了,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感受到母亲在细微处对自己的关爱。
《母亲的纯净水》
(母爱)
主要内容
课文
第五单元 : “爱”的主题
教材分析
设计理念
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教学思想指导下,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 创建这一核心,体现跨越式课堂教学容量大,长文短讲,让有关联的课文结合起来学习的特点,围绕本单元的主题,抓住课文的情感线,引领学生体会重点语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结合点:
《我看见了大海》和《零点降生的女孩》这两篇课文都是父母用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使孩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紧紧围绕本单元的主题,抓住课文的情感线,引领学生体会重点语句,从而理解课文,感悟“爱”、体验“爱”;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到父母都是非常爱自己孩子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培养学生一颗感恩的心,并达到让学生的内心产生奋发向上强大的驱动力,用实际行动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未来。
1、通过对重点语句理解,理解《我看见了大海》和《零点降生的女孩》这两篇课文的内容,感受继父对“我”海一般深沉、博大的爱及我对继父的怀念、感激与愧疚之情;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使我懂得要树立自信心,把握自己的命运,感受母亲爱“我”的不同方式,感受爱的伟大与无私。
教学目标
2、让学生明白这两篇课文结合的原因。
3、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结合继父为我做的事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继父对“我”的爱。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对“……骗局……”、“看海的意义”两处的探究,进一步地体会继父对“我”的爱是那样的无私、伟大。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
2、能熟练使用网络平台及留言板。
3、文中的内容离学生实际较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方法及策略
1、通过《我看见了大海》和《零点降生的女孩》两篇文章一起学习,找出两篇课文结合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精讲14课让学生们知道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从而理解课文,可以以点带面,让学生在自己阅读文章时会理解课文。
2、专为本课制作的扩展阅读资源和PPT文件
资源准备
1、北京版第十二册教科书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深入情境,品读感悟
扩展阅读,感受爱的力量
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谁还记得8岁前的河子是一个怎样的女孩?15岁后的河子又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检查并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回顾,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深入情境,品读感悟
以继父讲海的故事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一)品读继父带我看海的准备,鼓励我独自生活 (第一、二次听海的故事)
(二)探讨“我看见了大海”的真正意义,理解课文主旨。
(三)在海的故事里感受父爱。(第三次听海的故事)
投影:自学提示,默读14——26自然段:
继父是怎样帮助河子成为自食其力的人的?请用——画有关语句,把感受批注在书上。
(一)品读继父带我看海的准备,鼓励我独自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听继父讲海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继父为什么给河子讲海的故事。是在帮助河子树立生活的目标】
全班交流
“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
“我”的眼前豁然亮了,心里想:( )。
设计意图:在全班交流中老师第一次讲海的故事学生美美地欣赏佳句,并让学生与文中人物展开对话,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河子,此时你会想些什么?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河子听了继父的话树立了生活的信心,有了生活的目标。是这样深情的语言,给了河子生活的希望,给了河子生活的力量和勇气。让学生体会到继父的良苦用心。这一环节为解决两个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随着学生交流师配乐讲海的故事(第一次听海的故事)
(1)师有感情地朗读 (2)创情境配乐讲述
(3)生补充大海景色 (4)假如你是河子,会想些什么?
“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
随着学生交流的深入让学生配乐有感情的朗读海的故事(第二次听海的故事)
【设计意图:再一次听海的故事理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二)探讨“我看见了大海”的真正意义,理解课文主旨。
当我穿行于闹市时,当我熟练地做着家务时,当我受邻居的委托替她照看孩子,并得到每月40元的报酬时,我突然明白了继父的“看海”的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河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使河子能像健全人一样自食其力,能自由地在社会生活的海洋中遨游,这就是继父的“看海”的真正意义。
(三)在海的故事里感受父爱。(第三次听海的故事)
1、理解了看海真正的含义后师生一同深情地朗读海的故事
“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
然后老师追问:此时此刻作为河子的你,还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理解继父对河子的良苦用心。
这一环节又分三部分进行:
2、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无数次,我站在继父的遗像前 ,悄声对他说:“ 伯伯,我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
让学生读最后一段,发挥想象,说说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发挥想像,说出河子的内心独白。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思维、情感的火花得以碰撞,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河子对继父的感激之情,体会继父的伟大。
3、品读15课,感受爱的力量
师用语言导入15 课:爱可以让一个畸形、胆小的残疾女孩自食其力的生活,爱还可以创造什么奇迹呢?让我们再来读一篇爱的故事。
出示自学提示(理解课文,感悟母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填表。
感受到了什么
改变“我”的事情
现在的“我”
原来的“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凭借这个表格,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课文的重点语句。
扩展阅读,感受爱的力量
师:爱的力量是神奇的,让我们走进资料城再一次感受爱的力量吧!把最感动自己的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阅读量,针对这两篇课文的主题进行升华,感受爱的力量神奇与伟大。】
总结、提升情感
师总结:爱可以唤起一个人对生活的渴望,并且改变人的命运,创造奇迹让我们都来做个有爱心的人,让整个世界都充满爱。
【设计意图:教师将对这节课的情感总结、提升到让大家都做有爱心的人,使整个世界都充满爱。】
板书:
14 我看见了大海 15 零点降生的女孩
自暴自弃
畸形胆小
爱
(善意的谎言)
自食其力
自信成功
设计意图:1、体现“爱”的主题:这个“爱”包含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包含了孩子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激。2、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3、 两篇课文的结合点一目了然。
整个板书简洁、凝练,是内容和主题的浓缩。
教学流程图:
课件
开始
复习导入
生回答
出示学习任务
生读课文想,思考
生反馈
理解看海的意义
感受父爱
再读一篇爱的故事的文章
课件
出示学习任务
理解课文
为什么把这两篇课文一起学习
结束
读资料
【教学设计特点】
本教学设计以“情”为主线,抓住继父对河子的爱,以及河子对继父的感激,两情交织,由浅入深,走进文本,引领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感悟继父的伟大。教学中力求体现朴实、扎实、以情感人。
本节课老师的教学语言充满激情,方法指导有针对性,重点突破层层深入,语言的训练扎扎实实,拓展阅读为学生进一步感受爱的伟大,爱的神奇。
谢谢!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我看见了大海》+《零点降生的女孩》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有三幅图。第一幅图,小兔站在南瓜的边望着大南瓜想:怎么运走呢?第三幅图,南瓜已经运到家,土妈妈奇怪的文小兔是怎么运回来的,小兔平静地告诉了妈妈命。小兔究竟是怎样运南瓜,是第二幅图,这幅图是一个空缺,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说出小兔运南瓜的方法,指导什么办法好事本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说一说一、三幅图的内容,通过想象补充第二幅图的画面。
2、动脑筋想出小兔运南瓜的办法,能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清楚,并能对别人的办法进行评论。
3、做到用普通话与别人交谈,态度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能发扬团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知道小兔运南瓜的哪种办法好,好在哪里,并说清楚
教学难点:
能对别人的办法进行评议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听故事吗?你听过那些故事?
(这个故事我也听过,我也很喜欢。
噢,这个故事我没有听过,那天你能讲给我听嘛?我相信你一定讲得很好。)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听故事。那么同学们你们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边一个小故事给你的朋友听嘛?今天折合可我们就来边一个小故事,只要你能过认真地听,我相信你一定能能编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来。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上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讲故事。
从前,在一座大森林里,住着小兔子一家。春天的时候,兔妈妈带着小兔在一块空地上种下了南瓜。到了秋天,果实成熟了,小兔的生日也到了,兔妈妈非常的热情,兔妈妈想熬些南瓜粥招待客人,就让小兔去地里摘南瓜。(贴图:小兔)小兔蹦蹦跳跳地去了,来到南瓜地里一看,哇,好多的南瓜,它摘下了一个南瓜。
2、提问:你们瞧,这是一只怎样的大南瓜?
(出示课文插图一)从小兔子站在南瓜旁边你看出了什么?
3、(出示课件)小兔看着这大南瓜,着急得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动作。你们现在就是小兔,快想一想你会想什么?
4、精彩演绎。现在你就是小兔,那个组的代表愿意来表演一下,把焦急的心情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教师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画龙点睛试的评价,尤其把一些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全班教学。
二、想象过程,并说具体
1、四人小组讨论:小兔到底是用什么办法的呢?我们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合理。(出示课件)要求小组内每人讲一种方法,并且要表达清楚。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a把南瓜当轮子滚动。b请小动物帮忙抬。c用绳子栓住拖。d看到小朋友骑着车子想到用自行车推找车子运。e请大象用鼻子运。f把南瓜当作船,划回家。g拿刀子切开,再运回家。
3、说说你是怎么想出这种办法来的?
4、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办法.学生评点:哪些运南瓜的办法比较好?为什么?同学们可以针对自己的想法和同桌相互质疑,交流自己的看法。
5、议一议:那种运南瓜的方法比较好简单、省时、省力?为什么?再没有人帮忙,没有工具的情况下那种办法比较好?
三、了解结果,增强学生探究过程的愿望
1、(出示第三幅图)小兔把这么大的南瓜运回了家,我们来看你从图上你看出了什么?(观察兔妈妈和小兔的表情)兔妈妈的眼睛瞪得很大它问话时用的是什么语气?小白兔又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同桌分角色练说。
2、同桌表演(要求边说边做出动作,还要有表情)
3、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评一评小兔和兔妈妈之间口语交际的过程。可以评语言表达,也可以评神态、动作,说说他俩的表演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学生通过评判,对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过渡:小兔运回了大南瓜,又得到了妈妈的夸奖,特的心里美滋滋的。
四、课后拓展:编故事
1、选择一种自己认为好的方法,联系图1和图3,编一个完整的故事。
2、作业
(1)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画在课本的留白处。
(2)找一个好朋友,把你编的故事讲给他听,也听听他讲的故事。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
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重点讨论我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第一单元的主体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为以后讲述认清基本国情、肩负使命等内容打下基础。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去认识什么是责任、自己该承担什么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责任,是基础中的基础。
2. 学习与能力目标要求
(1) 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自己的责任由明确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
3. 教学重难点
(1) 关于责任的概念
(2) 关于责任的来源
(3) 关于谁对我负责
二、学情
由于年龄及认知的不足,学生中会存在以下问题:对责任的概念模糊,认为责任是成人、职业人员的道德要求,认为只有法律规定的才是责任;一些同学不能全面认识到承担责任既会有回报也会付出代价;对承担责任的回报斤斤计较;因此,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责任,学会评估承担责任的回报和代价,理解无私奉献的行为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法
1. 讨论式教学:实际相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2. 情境式教学:针对“谁对我负责”的问题,采用情境式教学,让学生来分析,教师来归纳总结。
3. 体验式教学:在学习不同角色意味着不同责任时,通过让学生体验担当不同角色,理解自己的责任,并懂得不同角色意味着不同责任。
四、学法
1.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辩论,通过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观点。
2. 探究学习:针对教材中的案例,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 引言内容:阅读,提问:(1)小方面临的问题是什么?(2)你认为应该有谁来决定做哪一件事?为什么?(3)如果你是小方,你会如何决定? 明确:(1)在履行责任的时候,往往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冲突。(2)应该有自己做出选择,并且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3)当多种责任发生冲突时,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选择。
2. 新课教学:
学习“我的角色 我的责任”
(1) 看课本活动一,提问a这个少年应该赔钱给店主吗?(做错了事,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b爸爸应该为孩子支付赔款吗?(应该,这是父亲的责任)c你赞成爸爸的决定吗?你觉得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爸爸的要求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事很有帮助的)
(2) 请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思考a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负责?b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是否感到自己的责任也在逐渐增大? 讲述:从走上自立的路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随着年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也逐渐增多,那么,什么是责任呢?
(3) 看课本活动二,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家庭、学校、社会各领域选择一个角色,探讨这个领域中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填写课本表格。归纳小结:责任应包含两层含义,责任就是一个人应当做的或者不应该做的事情(课本P5划线)。
(4) 看活动三,理解责任的来源。提问:a材料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上级领导、消防队员、部队战士、医生、民政部门等)b这些人物分别承担了哪些责任?(略)讲述:在救灾的过程中,这些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责任的来源(课本P6划线)
(5) 看活动四,分组讨论,下面的责任来自哪里? 明确:a法律规定、道德原则、传统习俗 b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公民的身份 c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职业要求、上级的任命 d法律规定、职业要求、道德原则 归纳:许多责任不只一个来源。
(6) 认识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看活动五。填写卡片,然后分组讨论,明确每个角色应承担的相应的责任。归纳:我们在社会中生活,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课本P7—8划线)
学习“谁对我负责”(难点)
(1) 活动六,设计情境。a小含忘带作业本,请组长帮忙打掩护。思考:组长应该打掩护吗? b组长没有打掩护,老师要看小含的作业本。思考:小含是回家拿还是叫家长送来?c小含打电话,结果爸妈都没空。思考:小含很困惑,谁应该对她负责? 填写表格,明确:应该首先是自己对自己负责,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负责。(课本P9划线)
(2) 思考:哪些行为是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为什么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明确: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如果不能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自己负责,你就永远无法长大成人。(P9—10划线)
(3) 看活动七,思考材料中问题,明确:生活中有些责任本该有你承担,却由其他人替你承担了。引出下面要学习的“他人对我负责”。
(4) 活动八,哪些人对“我”成长和生活承担着责任?思考:除父母、老师、警察,还有什么人? 讲述:除了家人,很多人也在为你的成长和生活承担着责任。这些责任更多的来源于职业道德,对于这些人,我们应心存感激。 归纳:认识到他人对我负责的同时,我也应对他人负责,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感。
(5) 活动九,阅读五个情景,讨论不负责任的后果由哪些? 明确:不承担责任总会造成一定的后果,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更重要是是背离了做人的基本要求。从整个社会来说,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因此,一个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6) 小结: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脱离了社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更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我对自己负责,说到底,也就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
(一) 我的角色,我的责任
1. 责任的含义
2. 责任的来源
3. 角色不同,责任不同
(二) 谁对我负责
1. 自己对自己负责
(1) 负责任的表现
(2) 不负责任的后果
2. 我对他人负责,他人对我负责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通过不断练习,熟能生巧,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提高。选择这篇的目的我认为有两个:一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二是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二、说目标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根据学生实际,围绕新课标的精神和修订教材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力求突破重点: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体会作者对老班长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三、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1)、教学前,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简介时代背景,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课文。(2)、从课题入手,直引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金色”的含义,抓住中心,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老班长的两“笑”、我的三“哭”,并以两“笑”三“哭”为突破口,读中感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老班长的外貌、行动、语言、神态的词句分析,进一步体会老班长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四、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本课侧重指导快速阅读的方法。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文,课中交流呈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抓住重点句感悟全文。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快速阅读”指导上,借助引导学生勾画两“笑”三“哭”,揣摩体会,悟出方法。通过训练,学生悟出快速阅读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说程序
在教学程序上,我主要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课前铺垫。了解课文背景,寻找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及,为课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二是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即快速阅读——勾画——体会。快速阅读的对象是全文,勾画的对象两“笑”和三“哭”。体会的对象是老班长的崇高品质和作者的敬爱与怀念之情。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人深;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
在教学环节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紧扣课题,设置悬念,使快速阅读有目的的进行。
1、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由课题引出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鱼钩?鱼钩隐藏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问题。
(二)互动交流,勾画重点,仔细研读,提高快速阅读的质量。
1、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
2、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悟,引导提出本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的主要人物是老班长,而题目为什么是“金色的鱼钩”?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引导勾画老班长的两“笑”和“我”的三“哭”,读中感悟。
首先让学生快速找到老班长让我们喝鱼汤的前后笑了几次并勾画出来。让学生比较前后两次“笑”有什么不一样,通过读来体会老班长忠于党的事业、舍己为人的内心活动和崇高品质。
第一次是: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一点。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钩了,又跑啦!”
第二次是: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然后让学生勾画出文中“我”的三次“哭”。分析我为什么会哭?体会“我”的“三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2)、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
(3)、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4、抓住重点,直奔中心,深入领会。
教师质疑,“我”为什么小心地把鱼钩保存起来?“我”说生锈的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金色的光芒”是指什么?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来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5、感情朗读,体味情感。让学生找出最使自己感动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老班长的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六、说板书
在板书设计上,主要体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三个特点。
老班长两“笑”
板书:金色的鱼钩
“我”三哭
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分析:
《枫树上的喜鹊》是一篇童话故事,这篇课文叙述的线条简洁、明快,情节简单、干净,语调较为活泼,符合儿童的心理特 点和阅读接受能力。但是这篇童话又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一般 的童话大都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讲述者是置身事外的。而这篇童 话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穿插叙述的方式,把一个带着童 真、童趣的眼睛去看待周围事物的孩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童话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以创造童话。
二、说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他们已经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
三、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 “渡、蔽、拼”等 7 个生字,会写“伞、 抬、姨”等 8 个生字,会写“喜欢、好像、抬头、说话、童话、 阿姨、对岸、游戏、发明、字母、上升”等词语。
2、在故事情境中有滋有味地朗读,体会“?” 、 “! ” 、 “??” 的作用,感受课文富有童趣的,纯净透明的语言。
3、创设故事情境,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并借助“?” 、 “! ” 、 “??”来表达。
4、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明白童话故事的真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交流积累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识字、写字能力。
2、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对话,能用不同的语气表 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省略号、破折号等,了解标点的作用。
五、说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 “渡、蔽、拼”等 7 个生字,会写“伞、 抬、姨”等 8 个生字,会写“喜欢、好像、抬头、说话、童话、 阿姨、对岸、游戏、发明、字母、上升”等词语。
2、 在故事情境中有滋有味地朗读, 初步体会 “?” 、 “! ” 、 “??” 的作用,感受课文富有童趣的,纯净透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很多老师。你看, 连森林里的小枫树也赶来了。谁愿意和它打个招呼?她看到小朋 友这么热情,还带来了它的朋友——喜鹊。对喜鹊了解多少,学 学叫声等。
2、教学“鹊”字。
3、齐读课题
4、过渡:枫树上的喜鹊发生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朗读要求:
(1)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通过拼音认识文中的生字。
(3)圈出文中你还不认识的生字。
(4)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试试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与 同桌讨论。
(5)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检查同学的预习情况,如果有不会的, 同桌教一教。
(2)教学生字,可以用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方法来识字。 渡-氵=度 冈+刂=刚 懂-忄=董(班上有这个姓就更好) 母+扌=拇
(3)去掉拼音宝宝再读一读。
(4)把生字带到词语中读一读。
(5)把词语带入课文再读一读,看看还有不认识的生字吗?
3、再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齐读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汇报。
(4)师小结。 我们村的渡口旁有一棵枫树,枫树上有一只喜鹊阿姨,喜鹊 阿姨生了六只喜鹊弟弟,他们一起在树上学习、游戏。我非常喜 欢他们。
三、生字书写。
1、观察生字,看看有哪些生字需要提醒大家。
2、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姨和教”的笔顺。
3、练写,点评。
4、同桌相互交流,左中右结构的“游”字各部分所占的位置。
5、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6、再评议。
四、作业。
1、书写生字和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细读课文, 在故事情境中有滋有味地体会 “?” 、 “! ” 、 “??” 的作用,感受课文富有童趣的,纯净透明的语言。
2、照样子创设故事情境,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并借助“?” 、 “! ” 、 “??”来表达。
3、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明白童话故事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中都有些什么?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认识枫树。
(1)找出描写枫树的句子读一读。
(2)读一读描写枫树的句子,这里把枫树比喻成什么?
生:很大又很高的绿色太阳伞。
(3)师:枫树和太阳伞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能遮荫,枫树遮蔽了村里的渡口。
2、认识喜鹊。
(1)认识喜鹊阿姨,我像童话书里一样称呼她为喜鹊阿姨。这里体现 了我的什么特点?
(2)我也像童话书里一样称呼六只小喜鹊为喜鹊弟弟。多么天真活泼 的孩子。
3、在介绍枫树和喜鹊的时候,我用了两个“我喜欢极了” ,从这里可 以看出我对枫树、对喜鹊怎样的感情呢?
三、品读领悟,体悟情感。
1、现在请孩子们仔细地读一读 4-12 自然段。
(1)找出写喜鹊语言的句子。
(2)喜鹊在忙些什么呢?
2、汇报交流展示喜鹊在忙些什么。
(1)喜鹊在忙些什么呢? 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唱歌, 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做游戏 ,一会儿教他们学 喜鹊阿姨自己发明的拼音字母?
(2)仿写拓展 。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
(3)体会这里的“?”的作用。
说明喜鹊忙的事情远不止这些,其实还有很多,还没有列举出来。那 同学们来帮他列举一些吧。
(4)学生汇报。 如:一会儿教他们捉虫子,一会儿教他们飞翔?
3、交流喜鹊语言的句子。
(1)找出句子。
A “鹊!鹊!鹊! ”喜鹊阿姨教到。
B 喜鹊弟弟也跟着学“鹊,鹊,鹊??”
C 问喜鹊弟弟: “鹊!鹊鹊鹊?”
D 喜鹊弟弟一起快乐地回答: “鹊!鹊鹊!鹊鹊鹊! ”
(2)体会每一句的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
(3)体会句中的“?” “! ” “??”的作用。
4、身临其境,分角色模仿喜鹊的叫声,上台展示。“鹊!鹊!鹊!” “鹊,鹊,鹊……”“鹊!鹊鹊鹊?”“鹊!鹊鹊!鹊鹊鹊!”
四、拓展延伸。
1、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喜鹊还会说什么……
(1) 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创作童话。
A 我看见喜鹊阿姨找了一条虫子回来,站在窝边。喜鹊弟弟一齐叫道:“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B 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嘴里,叫起来:“鹊,鹊,鹊……”
我知道,她是在说:“ ____________ ”
(2) 课堂交流,师给予评价
2、口语交际情景中延伸省略号的作用与用法。
(1)举例造句。
(2)指导朗诵。
五、主题升华。
这是一群跟我们一样有着童真童趣的小喜鹊,热爱自然,享受生活。他们的世界同样也充满了童话的纯真,你们喜欢么?好,相信我们的孩子更是活泼有趣的“小喜鹊”,我们也能创作出美丽的童话。
六、作业。
1、找像这样有趣的童话书读一读。
2、再读课文,体会“?”“!”“……”的用法。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立方根"。这一节课是第十章数的开方第六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求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运算是数学的基本运算之一,在根式运算、解方程及几何图形解法等问题中经常要用到。学习立方根的意义在于:
(1)它有着广泛应用,因为空间形体都是三维的,关于有关体积的计算经常涉及开立方。
(2)立方根是奇次方根的特例,就像平方根是偶次方的特例一样,立方根对进一步研究奇次方根的性质具有典型意义。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开立方、立方根的定义,记住正数、零、负数的立方根的不同结论;能用符号 表示a的立方根,并指出被开方数、根指数,会正确读出符号 ,知道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
2、能依据立方根的定义求完全立方数的立方根。教学重点是:立方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求法。在教学中突出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对比,弄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做既有利于巩固平方根的概念,又便于加深对立方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
在课堂的引入上采用了一个求立方根的实际应用问题,已知体积,求正方体的棱长。由实际应用问题是学生易于接受。再对已学过的相似运算---平方根进行复习,为接下来与立方根进行比较打下基础。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为他们布置了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看书。自己找出立方根的基本概念。关于立方根的个数的讨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考虑到这个结论与平方根的相应结论不同,采用了先启发学生思考的办法,用“想一想”提出有关正数、0、负数立方根个数的思考题,接着安排一个例题,求一些具体数的立方根,在学生经过思考并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出结论。
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强调:用根号式子表示立方根时,根指数不能省略;以及立方根的唯一性。考虑到如果教学计划提前完成,我在练习卷之外,还准备了一些易混淆的命题让学生判断、区分,巩固所学内容。
本节内容设计了两课时完成,在第二课时进一步深入学习立方根在解方程,以及与平方根部分的综合应用。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指教。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介绍作者资料。
(二)、读诗文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悟诗情,想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学生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入课堂。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
上完了这节课,觉得还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动力。今后,我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