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3-08 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绒花》,下面就教材、 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五方面谈谈我的课堂教学构思: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采用四三拍子和中速,格调优雅恬静,情绪起伏不大。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教学目标和我对教材分析,我制定如下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热爱影视音乐,初步了解多声部合唱。

  2、能力目标:学会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雪绒花》,并用和声效果演唱两个声部的《雪绒花》。

  3、情感目标:体会主人公演绎《雪绒花》的情感并能以满怀热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说学法: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顺利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准备引导学生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听唱感知,整体把握音乐。主要是通过听、唱的手段来感受内涵、体味情感,让学生理解感受影视音乐的作用。

  2、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另一种风格的影视歌曲里充分调动积极性,了解影视歌曲在电影中所表现的情感及作用。

  3、亲身体验,验证结论 将自己探究中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践,从而实现能力目标。

  说教法:

  1、视觉法:

  在乐曲欣赏的同时,配以电视剧照,给学生视听结合,这样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影视音乐。

  2、体验法:

  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准备创设情景,让学生以相同的剧情体验恰当和不恰当的音乐对表演的作用。

  教学环节:

  在对教材具体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制定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导入环节:

  上课后,重温《音乐之声》故事概要并提问有一首歌曲在电影中出现两次,并有不同情感的歌曲是什么?

  2、新课环节:

  1、带上自己的理解朗读歌词,再听伴奏朗读并思考其节奏型。

  2、用手打出3/4拍子,并分析3/4节奏的速度情感。

  3、按各自嗓音条件分高低声部,跟钢琴学唱二声部歌曲《雪绒花》。

  3、深入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对剧情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我选取了歌曲《雪绒花》在电影《音乐之声》中两次出现的不同效果来让学生对比分析。

  欣赏《雪绒花》插曲一:上校和他的孩子们,还有家庭教师,一场家庭派对上演。《雪绒花》的欣赏与思考:在演唱速度,力度和音乐情绪上是怎样的?体现一种怎样的氛围,

  总结:优美、抒情很温馨的家庭氛围。

  欣赏《雪绒花》插曲二:在剧末,二次世界大战时,奥地利被德国占领,上校一家面对敌人枪口,在晚会上又唱起了这首《雪绒花》。这段音乐,慷慨激昂,歌曲使人的心都沸腾了,全场一起高唱 令人震撼,歌曲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唤起奥地利人们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4、拓展环节:播放影片中另一首插曲《do re mi》,进行比较,分析其节奏型,比较两首风格情感。

  5、创编环节:

  完成歌曲节奏型改编游戏,巩固节奏乐理知识,并调动同学能动性。

  小结:总结今天所学到的歌曲,《雪绒花》这首歌曲,总结优点,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一册第5课《寻找秋天》。(课件)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

  1、教材和学情分析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3、重点教学过程

  【教材和学情分析】(课件)

  《寻找秋天》是课改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短文,文章讲的是几个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秋天、发现秋天美丽景色的内容,反映了少年儿童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

  全文一共5句话。结构清晰,语言优美,便于学生积累、运用,感悟语言的魅力。

  文中对秋天色彩的描写真实具体,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与感悟。也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感知思维。

  学生对生活中秋天的景色已有直观地感知,为理解文中句子所描写的景象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课件逐条显示)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颜色各指什么。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寻找”“野外”的意思。

  3、学习课文写法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讨论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件)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颜色各指什么。

  2、通过讨论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

  3、学习课文写法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教学过程分析】(课件)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二、品读文本,深入感知。

  三、指导背诵课文

  四、总结收获 拓展延伸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课件)

  这个教学环节分两个步骤完成:(课件)

  (一) 情境导入: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昨天,明明帮助甜甜找到了丢失的帽子;天气凉了,妈妈从衣柜里为你找出了一件薄薄的毛衣……我们都有过“寻找”的经历。有一天,王老师带领她的学生到野外去寻找秋天。他们找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吧!”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二)复习词语:以闯关的游戏形式进行。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复习课文中的生字,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老师分三组出示检查学生的读音。要求是读准红色字的读音。

  1、第一组出示:王老师 小文 小方 小力

  【设计意图:这组词中出现的带点字是文中的生字,需要学生掌握牢固,同时这几个人物也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使学生巩固字的同时又加强了对人物的印象。】

  2、第二组出示:寻找 野外

  (1)读准字音 (2)理解“寻找”的意思

  理解 “寻找”一词时,分层预设:

  第一层:说说“寻找”是什么意思?初步肯定 “寻找”有“找”的意思。

  第二层:词语搭配,出示——寻找( ),预设“寻找(秋天)、寻找(衣服)等”引出“寻找”是“仔细的找,努力的找”的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发现逐渐理解“寻找”的意思,同时为后文理解“寻找秋天”做好铺垫。】

  [1][2][3]下一页

  3、第三组出示:重点读准红色字音 颜色 蓝色 黄色

  提问:你能用上其中一个词说一句话吗?(预设:我喜欢黄色的花;秋天是红色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将词与课文中的句子相对应,回顾文中的句子,加深印象,同时训练学生用词造句的能力,为后文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品读文本,深入感知。(课件)

  主要分三个步骤完成:(课件)

  (一)步初读课文,划分句子(课件)

  1、边读边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句话?标出序号。

  【设计意图:1、读书要有明确目的,培养学生边读边写的读书习惯。2、经常性的训练】

  2、看看你在数话中会发现什么?

  (预设:发现有:“ ” ? )

  追问:冒号、引号什么时候用?问号表达什么样的语气?

  文中那句话用了问号,找出来读一读。出示句子“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

  【设计意图:认识冒号、引号、问号并渗透用法,在句子中体会问号表达疑问的语气,为今后的语文学习积累语文知识。】

  (二)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课件)

  在这一环节又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理解第一句话:

  我是这样设计的:

  1、回顾你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说一说秋姑娘给你带来了什么礼物?(出示:稻田图并配有短语:(金色)的(稻田)

  2、班级交流:把自己寻找到的礼物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秋姑娘给我带来(黄色)的(菊花)。

  秋姑娘给我带来(红色)的(枫叶)

  秋姑娘给我带来(绿色)的(松柏)

  师小结:同学们寻找到这么多秋姑娘送给你们的礼物,你们真太棒了!看来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有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一方面,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进行语言训练;另一方面,在拓展与延伸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留心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生活的情趣。】

  3、听范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第一句话:出示第一句话“有一天,王老师带我们去野外寻找秋天”。

  在理解这句话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边听边想课文中还有谁在寻找秋天?目的让学生通过听的过程中能找到有谁在寻找秋天,突出认识人物 “王老师带我们”)

  指名读:要求让大家听清是谁带我们去野外寻找秋天的。

  第二层次:王老师带我们到哪儿去寻找秋天?重点突出“到野外”并理解“野外”这个词的意思:理解的方法,一通过结合句子和学生生活实际理解;二是借助图片比较理解。(课件)最终理解“野外“是指远离居民居住点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生不会查字典,词汇量也很少,因此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非常适合这个年龄的孩子;比较理解又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比找区别理解词义。】

  指名读:要求突出王老师带我们去哪儿寻找秋天。注意停顿

  第三层次:王老师带我们到野外去干什么?(重点突出“去寻找秋天”)

  【设计意图:这三个层次的设计突出了低年级阅读教学句子教学的特点,在分解感

  知句子的过程中知道了谁、去哪儿、干什么。】

  4、小结:通过学习这句话,我们知道了这一句话中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我们清楚的知道了这句话告诉我们谁到哪儿去干什?(出示课件“谁、去哪儿、干什么。”)

  5、指导读:第一让大家听清谁去哪儿干什么?停顿适当

  第二体会高兴心情读。

  【设计意图: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低年级阅读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需要循序渐进。】

  6、说话训练:设计拓展练习:让学生仿照句式,独立说一句话。

  (预设:如果学生有困难我会这样处理:

  首先设计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让学生补充内容将句子写全。

  例:(谁 )去图书馆买书。 我去(哪儿)跳绳。 小力去超市(干什么)

  这三个填空分别让学生填出谁、去哪儿、干什么。这样就降低了难度

  【设计意图:这样的说话练习让学生体会句子结构,规范学生语言,进行语言训练。】

  第二步:理解课文第2—4句话

  在理解这三句话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回忆有关内容。(课件出示蓝色 黄色 红色)

  (预设:小文说秋天是蓝色的;小方说秋天是黄色的;小力说秋天是红色的。)

  2、讨论问题:为什么说是蓝色的、黄色的、红色的?

  (预设:因为小文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秋天的天空特别蓝,像用水洗过一样;小方说秋天是黄色的,因为秋天大多数树叶都变黄了;小力说秋天是红色的,因为秋天黄栌、枫树等树木的叶子变红了。等等)并出示三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

  秋天是蓝色的、黄色的、红色的。

  【设计意图: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思维,调取生活中积累的材料,使文字所描绘的景色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加深理解。】

  3、填空练习:蓝色的(天空) 黄色的( ) 绿色的( ) ( )的( )

  【设计意图:前三个是课后的习题,充分利用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仅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因素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的生活,进而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步:讨论“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吗?

  预设:五颜六色 五彩缤纷

  并试着填空出示:有一天,老师带我们到野外去寻找秋天。

  ( 刘旭东 )说:“(秋天是酸)的”。

  ( 小叶 )说:“( 秋天是又酸又甜)的”。

  ( )说:“( )的”。

  秋天到底是什么( )的呢 ?

  【设计意图:所填内容既是对讨论内容的考察也是对学生进行说话的训练,同时为后面背诵课文做铺垫。】

  (三)步配乐朗读全文,升华情感(课件出示)

  第三环节:指导背诵课文(课件出示)

  第二次利用刚才的填空(出示),让学生填出课文中的内容。逐渐达到会背。填空:有一天,老师带我们到野外去寻找秋天。

  ( )说:“()的”。

  ( )说:“( )的”。

  ( )说:“( )的”。

  秋天到底是什么( )的呢 ?

  第四环节:总结收获 拓展延伸(课件出示)

  1、学生总结收获

  2、师从两个角度总结本课收获

  3、仿照课文练习说话:寻找冬天、寻找春天

  总之这节课我努力体现两方面:

  1、突出词语教学。

  2突出句子教学。

  3、充分利用课文及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中数学教材第 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 突出重点

  难点: 通过 突破难点

  关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 学情分析:(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 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三、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XX是一门培养人的XXX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X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XXX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5. 布置作业。

  针对XX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XXX

  六、说小结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XXX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 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

  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4

  1. 教材的内容分析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化学概念,物质的量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不断使用。

  《课程标准》关于此部分的内容标准要求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对于这些“工具性”的概念,《课程标准》淡化了对于概念本身的理解和相关关系的推导,着重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

  2.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因而“物质的量”单元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桥梁,并且从物质的量的角度出发,建构讨论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以及溶液组成的新话语体系。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物质的量”与生活中的其他“堆量”作类比,引导学生认识引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意义,并且着重对这些概念进行应用。

  3.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是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 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地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4.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涵义;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5. 教学流程简单介绍

  6. 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量

  1涵义: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符号:n

  3单位:摩尔 mol 二、阿伏伽德罗常数:

  1 定义:0.012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 2 符号:NA

  23-1

  3 近似值:6.02×10mol

  4 与物质的量n和微粒数N的关系式:n=N/NA

  三、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 2、、公式:M=

  m-1

  单位 g·mol n

  3、有关摩尔质量的相关计算

  7. 教学反思

  这样一节课,能够做到练习实际,让学生体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但是在整个设计中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不断完善。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课文层次清楚,过渡自然,用“更加奋发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词句,承上启下,转承自然。另外课文首尾呼应,前文写外国学生因偏见而出言不逊,后文写那个学生,因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躬道歉。文章前后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文章。

  二、说目标

  为了顺利完成本课教学,我准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的识、写,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结合本篇课文的内容,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我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后为国争光。

  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其中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有眼不识泰山”的意义,通过探究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分为以下几块:

  1、复习导入,改题设疑。

  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励志”的意思。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估计学生会误认为“励志”就是“立志”。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深入理解,若是将正确的解释硬塞给学生,学生不容易一下子转过弯来。我准备将错就错,将课题改为《徐悲鸿立志学画》,在熟知课文内容之后再作打算。

  2、围绕问题,自主探究。

  我让学生围绕上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即“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他努力的结果如何?”,自主阅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中碰撞观点,融合智慧,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学习课文,重点探究

  首先我提出问题:“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准备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外国学生神态、语言的有关语句“很不礼貌、冲着”“你们中国人就是到了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来体会外国学生对徐悲鸿、对中国人的侮辱。随后品读描写徐悲鸿的语句“徐悲鸿被激怒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让学生换位思考,揣摩徐悲鸿的内心世界,通过交流,学生明白:此时的徐悲鸿已经下定决心刻苦学画,要为中国人争光。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感知人物形象。

  课文的456三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主要讲了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教学这部分时,我主要采用“品味语言、畅谈感受、诵读体会”的教学策略,抓住“每逢节假日、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从勤奋临摹、生活清苦两个方面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同时我还通过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徐悲鸿这样刻苦学画呢?”再次体会人物为国争光的可贵品质和顽强毅力。

  课文的78两个自然段从两个方面直接或间接来说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我引导学生从“优异的成绩、轰动了巴黎整个画界”体会徐悲鸿努力所取得的成功。再抓住外国人向徐悲鸿道歉的有关描写“非常震惊、鞠了一躬、我承认中国人很有才能、我是‘有眼不识泰山’”体会徐悲鸿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中国的人的成功,并通过前后文前后对比阅读,体会徐悲鸿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实为中国人争光了。

  4、推敲课题,培养语感

  学完课文之后,我再让学生辨别课题“励志”改为“立志”是否合适,通过研读、交流,学生明白了徐悲鸿到法国留学,拜达仰为师,已经立志成为一个画家了,而这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用立志并不恰当。而且“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含有“下定决心”的意思。对于课题的揣摩,不仅更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5、畅谈感受,升华情感

  首先,我简单介绍了徐悲鸿一生所取得的杰出的艺术成就,并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他的作品。“面对着取得如此突出成就的画家,面对着这位为中国人争光的画家,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在直观画面、畅谈感受中,学生完成了对人物丰满、立体的感知。

  随后,我总结全课:“徐悲鸿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励志,得益于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接着,我让学生诵读有关爱国、立志、勤奋的名言,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内涵,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6、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多地了解人物,通过更多地渠道学习语文,我还布置实践性、生活性强的语文作业:登陆有关徐悲鸿的网站,继续了解这位绘画大师的艺术人生;收集有关名人立志的故事,班队课开展“名人立志”的故事会。在活动性强的作业中实现着在生活中用语文、学语文的新课标的理念。

  板书:

  徐悲鸿励志学画

  勤奋 爱国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分析:

  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认读汉字和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ai、ei、ui》是复韵母教学的起始课。学生刚刚完成单韵母和声母的学习,对学习复韵母已有一定的基础。这课共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三个复韵母ai、ei、ui及其四声,每个复韵母配有一副图。第二部分是声母和ai、ei、ui的拼音练习。第三部分是音节kai、gei、hui的书写格式。第四部分是认字,配有图画和句子、儿歌,这节课是本课教学的第一课时。

  二、说目标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拼音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实际,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读复韵母ai、ei、ui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初步练习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能正确拼读。

  3.掌握ai、ei、ui标调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去尝试、去发现、去合作、去探究,

  使他们亲身经历整个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学习拼音、进行拼读的兴趣,使他们乐学、愿学、主动地学。

  由于复韵母ai ei ui是由两个单韵母合成的,学生容易发成两个单韵母的音,学生对复韵母的发音方法掌握不够,因此我将掌握3个复韵母的音、形、四声及标调方法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复韵母既不能读成两个音,也不能不表示口型变化的过程和拼读音节作为本课时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容易引起学生厌学情绪。要让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就要变无趣为有趣。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综合用了情景教学法,游戏法等。同时渗透了观察法、迁移法、自学尝试的学法。

  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将本课的难、重点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本节课,我使用的教具有拼音卡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复韵母ai ei ui

  1、学习ai 。创设情境,引出ai,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师生互动情境中悟到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ai的发音。 再读ai的四声,读四声前先让学生想声调标在谁得的头上,这一环节,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的确有难度,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老师教学生标调歌,帮助理解记忆。然后按着顺序读四声,再倒过来读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学习ei 。这一环节我从孩子们熟悉的掰手腕游戏入手,引出ei,这样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就很能吸引孩子,孩子能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在活动中掌握读音,巩固读音。鼓励学生根据标调歌判断帽子该谁戴,然后读ei的四声。

  3、学习ui 创设打电话情境,引出ui. 然后再看图。图上有一位小女孩围着围巾。“围巾”的“围”, 韵母也发ui的音。观察ui由哪两个单韵母手拉手组成的? 谁会读? 然后再指名读,齐读。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知道复韵母声调的标调方法。再回忆标调的儿歌“要是i u 一起来,谁在后面谁就戴”,在读ui的四声。

  (三)指导书写

  (四)巩固训练

  (五)游戏《找一个朋友碰一碰》,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活动中初步尝试声母与复韵母的拼读。

  (六)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说课稿 篇7

  一、设计思想:

  1.本课围绕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版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的阅读课文《一朵云》的教学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教学,以期达到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知识掌握的完美结合。

  2.本课准备运用新课程倡导的引导式学习模式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文地位和作用:

  《一朵云》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阅读文章。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想象联想”,这也是本册教材的训练重点,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学生的想象作文的写作方法也能得到较好的训练。

  三、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一)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五年级学生已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学重点已不是识字写字,而整个小学高段语文的重难点教学内容集中在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上。此时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语文基本素养,加之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想像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所写的七件趣事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有关云的知识也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喜欢读,也容易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用过多的指点,只要求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二)、教材处理:

  1、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借一朵小小的白云之口,讲了自己为宇宙和人类做的几件好事,表达了作者愿为宇宙和人类奉献爱心,努力服务的美好愿望。本课想像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所学知识较为简单,所以,在本课中,我着重让孩子自学、自读、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儿童有丰富的想像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想像能力转换到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上来。因此,在本课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简笔画,让学生想像自己如果是一朵云还会干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并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清楚。

  3、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问。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导学阅读”教学模式——“六引:引趣、引思、引议、引评、引练、引展”。

  2、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

  3、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探究精神、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趣――乐学新知,明确目标。

  在我小时候,我常常在晴朗的日子里仰望天空,望着一朵朵变化无常、快速移动的云,心中总想着它们要干什么?要飞到哪里去?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白云,跟在他们后边玩耍。同学们,假如你是一朵白云,你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想像回答)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一朵云干了什么趣事?

  (板书《一朵云》)在本课中,我们的学习目标有以下三点:

  (多媒体展示每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三个生字,认识本课三个生字;理解“逍遥、干涸、龟裂、耷拉、枯萎、祈求、拯救、永恒、惬意、气喘吁吁、浑身解数”等词语;掌握“龟、解”的不同读音及意义。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以物喻人借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体会课文中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3、学习作者爱宇宙、爱人类、为宇宙和人类奉献爱心、努力做事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设计意图:任何有目的的学习都是学习者有意识的注意为先决条件。当学习者处于注意状态时,他们的注意指向学习目标。学生一但有了注意和预期,就有了学习动力,也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说课稿 篇8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 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教具: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

  二、新课教学

  1. 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通过转动纸板f和改变入射角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线是在法线的两侧还是在法线同侧?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说课稿 篇9

  我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我将以此为基础从教材地位和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重点和难点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地位和内容分析

  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来研究几何问题。直线作为最常见的几何图形,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应用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直线的方程是是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对后续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从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识记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了解其推导过程

  2、会根据已知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方程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会根据已知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方程

  难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本节课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

  2、学法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职高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思维习惯还有待教师引导。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把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1、温故知新

  上课前复习特殊角的正切值以及斜率的求法,为研究新课打下基础。

  2、创设情境

  直线是点的集合,求直线方程实际上就是求直线上点的坐标所满足的一个等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探究的过程变成一个问题来进行。

  问题:已知一直线过一定点 ,且斜率为k,则直线是唯一确定的,也就是可求的,怎样求直线L的方程?

  3、探求新知

  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在此基础上,找学生在黑板上讲解其推导过程,师生共同点评。

  注: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要说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也要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是一一对应的。为以后学习曲线与方程打好基础。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点就可以。不必做过多解释。

  教师点明:上述方程是由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确定的,叫做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方程.

  4、深入探究

  问题1:X轴所在直线方程是什么?与X轴平行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注意点斜式的特殊情况。

  问题2:Y轴所在直线方程是什么?与Y轴平行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注意点斜式直线方程的使用范围:即在斜率存在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

  问题3:如果直线L的斜率为K,且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0 ,b),求直线L的方程。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教师说明:我们把直线L与Y轴交点(0 ,b)的纵坐标b叫做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这个方程是由直线的斜率K与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注:(1)截距可取任意实数,它不同于距离。

  (2)斜截式方程中的K和b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3)斜截式方程的使用范围和斜截式一样。

  5、应用举例

  求下列直线方程:

  (1)直线经过点P(1,2),倾斜角为

  (2)直线经过点 、

  学生相互讨论,自主完成。教师深入学生中,了解其思路,纠正其错误,并规范书写过程。

  6、反馈练习

  P53:3、4,B组2

  7、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8、布置作业

  必做题:A组2(2)、4

  选做题:B组1

上一篇:《端午的鸭蛋》课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