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3-08 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文章,因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上恰当指导,引导学生自学,最终提高其语文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

  3.分析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学习并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课外的民居。

  (三)情感目标

  感受民居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收集其他民居的资料。

  教学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我的整个教学环节就是以此为依据制定的。

  四、教学环节分析:

  (一).指导预习

  高年级的学生应养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但是仍然有些学生并不明白预习要做什么,因此教师还应进行指导。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明确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任务:熟读课文,做到准确,不加字、不减字;联系单元提示及课首提示,思考这篇课文我们应解决哪些问题,并试着回答;借助参考书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词;收集关于民居的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1.课前三分钟:介绍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

  这是我与学生共同收集整理的,目的是通过介绍这两种民居来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同时也为最后的拓展训练做一个小引子。

  2.学习《客家民居》

  (1)出示图片,说明这就是客家民居,它位于闽西南和粤西北的崇山峻岭中,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让学生初步了解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2)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客家民居的特色的。

  建筑特色,布局排列、文化特征。(出示在幻灯片上,增强学生印象)

  (3)请同学们试着以完成表格的方式整理课文内容。事前我曾试验性的让别的班的学生填表格,发现学生在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客家民居的情况下

  拿到表格仍有些困惑不解,因而此时要明确要求,避免学生迷茫。

  (4)小结。此部分重点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客家民居的地位。

  3.学习《傣家竹楼》

  (1)让学生回顾学习《客家民居》的步骤,同时明确表格的做法,从而让学生能更快地学习《傣家竹楼》。

  (2)学生开始活动制作表格,自学《傣家竹楼》。

  4.运用拓展

  预习中留下了收集资料的作业,但是个别学生因种种原因并未收集到资料,因而我以幻灯片的形式,把一些零散的资料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以本课学到的学习方法来整合语言,介绍民居,一方面巩固了说明方法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加深其对民居的了解。在运用时,我要求学生一定要用上打比方,因为列数字、举例子的运用依据是学生收集的资料是否详实,但是打比方所依据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想象力,因而应该重视。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自己的总结巩固学习效果。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五都镇中学的语文老师李敏,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来交流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我说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蜡烛》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深入地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因此,我给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b、了解文章中“蜡烛”故事的写作背景,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c、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感悟课文中超越国界的母爱并主动与他人利用网进行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体会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学习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但上课时不能信马由僵,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师要鼓励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情画意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以及网上讨论法。诗情画意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习和网上讨论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说课稿 篇3

  桥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题是《桥》。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感人至深的故事。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且认真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根据对教材特点的把握,我将《桥》的说课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身上那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正是文章要向我们弘扬的。

  2、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位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课文中人物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探索文本的冲动,朗读感悟法,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以及讲授法,点拨法等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因此,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自读自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程序

  (一) 开门见山,聚焦洪水

  1利用提示性谈话,提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边用笔勾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努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适时用课件出示这些句子或词语,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体会洪水的可怕。(课件出示:略)3、通过多媒体情境展示,再现文本情境,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当时的场景,并在情感体验中声情并茂地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深化情感体验,使语言、情感、精神三者和谐共振,并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抓重点词,感悟群众

  我让学生找出描写人们慌乱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人们的惊慌失措。

  (视频对学生留下的情感冲击,会使学生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情势的危急。)(三)、熟读精思,步步深入

  1、激情导入,聚焦老汉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拥向那唯一能逃生的窄窄的木桥,危险将在瞬间发生!这时,人们看到——(课件出示课文:略)生接读。(板书:老汉)2、透视老汉,深入感悟

  ①、潜心会文自读感悟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对话的过程,学生潜心会文是实现三者对话的主要环节。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怎么感受就怎么读,这是对学生自我感受的珍视,体现对学生情感的珍视。因此我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老汉是怎样的一个人?画出令你感动的词句。在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感动的原因,并读一读,怎样感受就怎样读。

  ②、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以悟代讲,以读代讲,更能让学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触动情感的脉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领悟可能不很到位,我就适时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经过自读、悟读、范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较好地把握人物的情感,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从而真正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在学生感悟到老汉的镇定、舍己为人后,我首先用激情的语言过渡,再引导学生抓住"冲、揪、吼、凶得像只豹子"体味老汉的严格要求,接着,学生加上表情、动作,带上自己的真情实感朗读体会老汉的严格要求,品味老汉焦急、恼火背后的那颗爱民之心。

  3、走近人物,激情对话

  过渡:老汉是村支书,他爱民;老汉是父亲,他爱儿子。但在生死攸关之际,他无私地选择了大家。为了村里一百多号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儿子,留下的只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伴随着那如泣如诉、深沉悲愤、感人肺腑的背景音乐,我沉痛的交代着课文的结尾。 音乐的渲染,老师深情的范读,孩子们的感情是一发而不可收。我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再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联想:老太太正站在丈夫和儿子曾经站立过的地方,深情地呼唤着她的丈夫,呼唤着她的儿子。老太太会对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说些什么呢?如果老汉能听见老太太的诉说,他会怎么想呢?从而深入感受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达到情感的升华。)(四)、再度释"桥",领悟深意

  此刻,山涧溪流上,再也没有了那座带给人们生的希望的生命桥(板书:生命桥)。可我们却分明看到有一座桥稳稳地架在了人们的心目中,它熠熠生辉,它坚不可摧。你看到了吗?是一座什么桥?学生交流:从而理解这不是一座党员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板书:连心桥)(五)、拓展练习,情感升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孩子们在"接受感动"后,有着强烈的倾诉欲望,这既是对课文学习的积淀,更是一种真情的感动在传递和蔓延。因此,我布置了如下的练习:想象写话,祭奠的这一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整个村庄都呜咽了。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跪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四、说板书设计

  老汉 人们

  镇定 桥 惊慌

  舍己为人 有序 你拥我挤

  严格要求 生命桥 疯了似的

  爱亲人 跌跌撞撞

  连心桥

  我的板书力求达到简明扼要,抓住题眼,直奔中心,达到"高效能、简约化"的功效,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

  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yanyn.com)!肚拧返淖髡呗成钋榈厮茉炝艘晃黄胀ǖ睦瞎膊吃钡墓饣孕蜗蟆K焉南M酶褐冢阉赖奈O樟舾约海米约旱难庵鹆艘蛔恍嗟那帕骸?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共产党员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

  四、说教法

  1.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尽量挖掘文本的价值,体会语言的魅力,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媒介,给学生以多方面的感性资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交给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2.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探究文本思想美。

  五、说学法

  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思考,探究等方法体会洪水的凶猛与无情。

  六、说课前准备

  准备洪水暴发的图片及重点句子的课件。

  七、说课时安排

  我准备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抓住文中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第二课时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视频资料)。

  看完资料,同学们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预设:我想到了洪水是多么可怕,洪水又是多么的无情啊。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在洪水袭来时人们自救的文章。

  出示课件(板书:16桥)

  二、自学生字词。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生字,划出新词。

  2.交流汇报。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

  2.指名学生回答。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3.集体朗读。

  四、再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凶猛。

  1.轻声朗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雨水和山洪凶猛的句子。

  出示课件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雨水非常大?谁来读一读?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指导朗读,读出洪水的凶猛与可怕。

  3.出示课件观察画面。

  这就是当时洪水袭来的情景。看了这幅画面,这场洪水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吗?

  4.出示课件引导:当洪水突然袭来的时候,村庄里发生了什么?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5.引导:人们找到生路了吗?是什么?

  预设:找到了,是一座窄窄的木桥。

  6.引导:桥是一座窄窄的桥,人是一百多号人,水已没到了腰部,如果人们毫无秩序地抢着过桥,会造成什么后果?

  预设:(桥毁人亡)。

  7.引导:然而惨剧有没有发生?(没有)是谁扭转了局面?是谁挽救了大家的性命?

  指名回答: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五、品读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1.出示课件,提问:年迈的老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样做的?怎么说的呢?请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面临危机时,老汉的神情是怎样的?(沉着镇静)谁能读出老汉的沉着镇静和威严来?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指导朗读。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的词。(冲、揪、吼)

  b.你从这些动词看出老汉当时的心情怎样?

  c.你能用生气的语气读出来吗?

  问:从"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句话看出老汉怎样的神情与品质?

  你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领悟了《桥》这篇课文中洪水的凶猛和无情,更加体会到了老支书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人格。

  七、思维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老汉说些什么?或者你想用怎样的语言去赞美老汉?

  附: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凶猛无情

  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

  老汉(老支书)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桥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感人的文章。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文章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文中用了很多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二。说学生

  现在的学生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准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性教学,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教学目标:

  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认读写生字、词,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步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烘托气氛,领会作者的表情达意;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老汉舍己为人、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舍己为人、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高尚品格;教学难点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我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山洪暴发的情景。看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刚才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交流以后再请学生看书,()指名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情况的危急?村民们在这种时候又有什么反应?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2、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可来到木桥前,人们都停住了脚,这是为什么呢?从这些地方,你能感受到什么?

  那么,老汉是怎样组织村民们过桥的?从中你又能看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并思考、交流,有感情地朗读。

  在学生交流感受时适度引领学生深究并作点拨,提升学生的认识深度。最后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再一次感受那扣人心弦的场面。

  3、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老汉的妻子,小伙子的母亲,小伙子也是老汉的儿子。同学们,读到这里谈谈心中的感受吧!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语言实践的活动。

  (二)、拓展——理解"桥"

  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从而深刻体会"桥"所蕴含的深意。"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三)、总结全文

  总结全文,回应教学目标,这时候我这样做全课的总结:一座桥一座故事,窄窄的木桥被洪水冲走了,但是全村百姓的心里却建起了另一座桥,那就是老汉和儿子用生命筑起的生命桥。

说课稿 篇4

  一、分析教纲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新入选的一篇阅读课文,它讲述的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这两样孩子们都喜欢的东西,让松鼠和小熊这两种可爱的小动物成为了好朋友,并且成了维系、发展他们俩之间友谊的纽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着上述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采用不同的形式。

  2、在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内心变化过程正是其友谊加深的过程。

  3、展示学生的表演才能,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方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的个性特点,我采用了“读中感悟、探究明理、表演体会”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读为主,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老师的导入语,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可以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能带着问题去读,这样读书就能够读得更仔细、认真。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课文,对全文有个初步印象,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而且在读书之前,我就出示了自读要求,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去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做些什么或弄清楚什么,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有的放矢。

  3、 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文的三幅插图,让学生能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课文 。而且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不让学生的思维限制于一个固定的方框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特的想象力。

  4、 整体梳理,加深印象

  阅读教学要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因此,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以后再共同回忆梳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既可以锻炼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5、 表演体会,巩固提高

  设计表演课文内容这个环节,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体会,能够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的内涵,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边动边说边演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四、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复习。下面我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做法。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腰梯形,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等的性质、判定以及相关结论的探索证明。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章是第六章证明(二)的继续,主要探索、证明有关特殊四边形的一些结论。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推理论证的方法,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对证明意义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进一步掌握用综合法证明思路及方法,能够证与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腰梯形,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等的性质、判定,并能够证明其它相关的结论。

  3.体会证明过程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归纳思想方法、类比的思想方法、转化的思想方法等。

  三、教学措施

  1.利用小组合作和学生自学,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腰梯形,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等的性质、判定。

  2.通过多媒体来展示探究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腰梯形,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等的性质、判定的应用的过程。

  3.注重对证明思路的启发,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注意提高学生的逻辑证明的能力。

  4.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启发。关注对学生探索结论和证明思路、方法等过程的评价。

  5.关注评价学生推理论证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教学重点与难点

  因为各种平行四边形概念交错,容易混淆,学生在应用时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在应用它们的性质与判定的时候,也会常出现用错、多用、少用条件的错误。因此我确定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各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和各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法学法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复习课就是习题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不落俗套,同时为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产生兴趣,能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教学时我采用操作实践、判断归纳、探究联系为主线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操作——判断、探索——推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使所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五、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己按纲复习引入新课。

  活动一:

  小组完成后,组织学生以小组间互查,(为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给学生分组)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关注的较少,再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把单调枯燥的复习溶于学生喜欢的活动中,这样不仅有效地检测了学生对各种平行四边形的判断情况,而且也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拼图活动不仅使学生对特殊四边形的认识与判定得到形象直观的理解,而且通过对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应用,增强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渗透了数学中的分类思想。

  活动二:说一说

  针对图形,组织学生说明判定方法。

  设计意图;这二个活动完成之后,学生对几种特殊四边形的判断已有了更好的掌握,而且通过两个全等三角形不同位置的变换让学生轻松直观的理解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活动三:试一试

  设计在动态中考察学生对四边形知识掌握的情况,我经过认真思考,整理组合这一例题,此题的训练不仅能达到上述目的,而且覆盖的知识点较全面,而且综合性较强,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练习时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突破难点,结合几何画板进行形象的动态演示,使学生直观上得到初步判断。通过此题的练习,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而且让学生学会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进行逆向思考。

  活动四:理一理

  请学生畅谈这节课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各抒己见,不拘形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和帮助,让语言表达更准确、更简练。

  六、教学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参与合作,积极交流,倾听他人意见等方面的表现。

  2.评价多元化。对学生个人或小组的汇报,结果展示,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评价与鼓励,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选自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十二册第四单元,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了,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全文共21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江红军过草地时饥寒交迫,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挖不到了。

  第二段(2-20)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连同大黑骡子在内的六匹牲口枪杀的经过。

  第三段(21)讲大黑骡子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

  二、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高年级识字、阅读的要求,又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

  我认为本课的认知目标是: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②体会“艰苦、燃眉之急”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及用法。

  技能目标为: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②体会“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学生在品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验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并阅读有关于彭德怀及其他伟人的文章,学习他们的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讨论、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的描写,去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意思。课时建议:由于本课凭借多媒体辅助教学,再读中感悟,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用2教时就能完成任务。

  三、教法与学法

  本课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材特点,采用下列方法:

  ①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③朗读感悟法朗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他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本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表达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朗读进行适时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教时教会学生学习本科生词,反复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会用“燃眉之急、艰苦”说话。

  第二教时:细读课文,品味朗读,增加体验,拓展延伸。

  具体环节:

  第一教时(分四个环节:)

  (一)、运用多媒体引出课题多媒体出事大黑骡子,画面转换出示彭德怀英雄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大黑骡子,明白彭德怀的丰功伟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读懂了哪些内容?有疑问的地方适当作上记号,读完讨论、交流、质疑。老师适当点拨。(这一环节分三步:一是让学生自学课文,二是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三是在班级里交流的同时遇有疑问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让学生在下节课再读课文解决。)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只在课文的重点除给予必要知道,并给学生的学习以积极的评价和激励,为下一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教时

  一、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评价

  1、教师范读课文2-20小节,学生听、体会,然后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好的表扬,不足的指出。

  2、学生评:重点评议老师是否把彭德怀十分爱大黑骡子的感情读出来,是否感受到彭德怀不忍杀大黑骡子的痛苦心情。

  3、根据学生的评议,老师把大家所说的概括成这样两条要求:

  ⑴读出彭德怀既爱又不忍心杀大黑骡子使得痛苦的心情。

  ⑵读出战士不忍杀大黑骡子的感情。

  1、学生模仿老师练读可以分小组、可以分角色读,教师住个小组进行视察,不足的帮助学生纠正。

  2、指明分角色读(课文比较长,分2-7小节、8-20小节两个小组读,其中每个小组四人个分别读彭德怀、老饲养员、战士、旁白的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体会,然后评议他们那些地方读的好,为什么?不够的我们来帮助他。

  3、大家分角色有感情齐读课文。(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交流。学生对课文理解得到升华,领悟把握了语感,从而从整体上对科文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及形象等形成了内化和积累。)

  二、学习第三段

  理解“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含义。

  三、总结

  延伸激发学生看有关于红军长征途中伟人的故事。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内容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本课内容属于“生命世界”领域的“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生物的繁殖”范畴。具体要求如下:知道繁殖是生命的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知道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在教材中,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的第六课《动物的卵》的一个课时——鸡卵的研究。一至五课重点探究植物的繁殖,而本课是探究动物繁殖的第一课,与第七课一起帮助学生建立起“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四年一期的学生,经历过凤仙花的种植及观察,对植物的繁殖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植物的根向下生长并长有根毛,能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顺序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探究并得到新知识,并能对一些结构的功能做出合理的.推测。

  关于本节课的研究对象——鸡卵,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如:鸡蛋含有营养物质,鸡蛋可以孵出小鸡,鸡蛋里有蛋白和蛋黄等。但没有将鸡卵作为繁殖结构进行系统的观察,也不知道鸡卵的结构与新生命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宏观上来看,本课内容属于形态学范畴,是一节典型的观察课。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历以观察为主、解剖为辅的学习过程,对鸡卵结构的知识进行内化,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及推测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核心概念。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鸡卵的结构由外到内主要包括卵壳、气室、卵壳膜,卵白、系带、卵黄膜、卵黄以及胚盘,它们在鸡卵发育成小鸡的过程中都有各自的作用。

  2.小鸡由鸡卵发育而来;

  过程与方法:

  1.用解剖和观察实物的方法了解鸡卵的结构特点;

  2.根据鸡卵各部分的结构特点推断其在发育新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的能力。

  4.培养学生根据物体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相关功能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解剖和观察实物的方法了解鸡卵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以鸡卵各部分的结构特点为依据推断其在发育新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教学、视频《鸡卵内的21天》、实物投影仪。

  2.演示材料:培养皿一套,煮熟的鸡卵一枚,生鸡卵一枚,镊子一把,放大镜一把。

  3.分组材料:每组培养皿一套,生鸡卵一枚,镊子一把,放大镜三把、实验记录单一份。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观察任务

  (二)指导观察方法 分组观察鸡卵

  (三)汇报鸡卵结构 推测功能作用

  (四)总结延伸

  七、授课效果教学反思

  导入环节利用鸡卵孵化的视频,让平时作为食物的鸡蛋变成较为陌生的繁殖结构,较好的激发学生对鸡卵结构的探究欲望,试教时更有孩子在视频结束后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同时,也达到了直入主题的目的。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课的一篇精读课.课文讲述了一群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去北海公园划船的情景.通过所见的美景表达他们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学习教导学生爱父母.爱党.

  选这篇课文是有两个目的:1是教导学生爱父母`爱党.2是掌握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本课教学目标

  1在轻松环境下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掌握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拓展思维培养起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

  1采用多种方式教学,让学生轻松、易懂的掌握知识

  例如:采用放歌去、分组朗读比赛、挂图……

  这样不但让学生逐步熟悉课文,也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2讲解重难点,采取特殊方式

  例如:以艺术美字讲解

  3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1以学生为主,老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例如:学习过程中{朗读、默读课文时,学生自主发现错误,并由其他成员解决,达到互补互促,共同提高

  2举一反三,当场演练,当长掌握。

  四说教学程序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拓展知识

  导入:同学们看过赛龙舟吗?知道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每年又是何是举行的而划船最重要的一件工具是什么?(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桨)导出今天的课题(:板书:《让我们荡起双桨》)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中的事物导出课题,并由提问方式发展思维,拓展其知识面]

  (二)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拓展知识面]

  (三)

  (1)放歌曲,初步熟悉课文,解决生字词,并从中体会感情基调。

  [设计意图:符合小学生心理,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达到初步熟记课文]

  (2)分组朗读课文,学生自行评价。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记课文,并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让学生都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3)默读课文,别出新裁地借助课文例子,详细讲解重难点

  例如: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填图)

  由此引出借景抒情的方式,老师讲解,并要求学生当场演练。

  [设计意图:根据心理学中的遗忘规律遗忘随着时间成正比。所以让学生及时掌握]

  (4)学生提问题,并互相解决,老师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活跃思维,合作学习]

  例如:学生:鱼儿怎么会望着我们?

  有学生知道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并讲解给他听,达到互相学习。

  (5)老师提问,补充学生遗漏的知识。

  例:最后一段“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谁”————谁{父母、党}

  [设计意图:通过这句话教导学生爱父母、爱我们的祖国,爱党,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6)总结(1)回顾课文所学内容。

  (2)谈谈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复习一遍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拓展其思维]

  (7)作业:

  (1)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可采取任何形式:唱歌)

  (2)用借景抒情的方式写一段你的经历

  [设计意图:及时复习,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8)重放歌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结束课文]

说课稿 篇9

  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螺旋传动》,选自中国高教出版出版的《机械基础》(第二版)第五章第四节。

  下面我从教材、学情、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本课,我准备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普通螺旋传动;第二课时,差动螺旋传动。我今天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螺旋传动应用的很广泛,在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主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机构知识对普通螺旋传动组成、应用形式、移动件运动方向的判别、移动距离和速度进行分析和计算,为后续差动螺旋传动的学习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和任务

  1)知识目标:

  (1)了解普通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

  (2)掌握普通螺旋传动移动件运动方向的判别

  (3)掌握普通螺旋传动移动件移动距离及移动速度的计算

  2)能力目标:

  (1)提高观察、思考、分析交流、评价和归纳的能力

  (2)初步运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体验和感受机构应用魅力,增强专业兴趣

  (2)养成协作学习的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掌握普通螺旋传动移动件运动方向的判别

  (2)掌握普通螺旋传动移动件移动距离及移动速度的计算

  2)难点:

  普通螺旋传动移动件运动方向的判别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教师演示教具:千分尺等。学生人手一份导学案。

  二、学情分析

  中职二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归纳、分析能力,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对直观对象比较感兴趣,逻辑推理能力略有欠缺。

  本节课主要借助视频动画,帮助学生对机构的运动进行分析、探究;通过观看机构的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说学法

  以自主探究为主。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演示动画视频,全体学生参与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思维碰撞,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

  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旧知回顾、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合作学习,归纳新知、实际应用,内化提高、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首先,旧知回顾。

  通过提问,回顾螺旋传动的基础知识。

  第二步,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视频动画,展示常见普通螺旋传动机构的运动过程。

  第三步,合作学习,归纳新知。

  精选四种普通螺旋传动形式的动画及教学模型。

  学生观看教学演示,结合教学案,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出螺旋传动形式的相关知识。

  第四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精选螺旋传动的典型例题,巧妙设疑,有效营造浓厚的探讨气氛。合理利用教学案,小组成员间互查互纠,学生自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步,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用列表形式,对新旧内容、同类内容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能力体系。

  最后,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布置书面作业、阅读作业和拓展练习,巩固学习效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普通螺旋传动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普通螺旋传动

  (一)、传动形式分类及应用

  1.螺母固定不动,螺杆回转并作直线运动。

  2.螺杆固定不动,螺母回转并作直线运动。

  3.螺杆回转,螺母作直线运动。

  4.螺母回转,螺杆作直线运动

  (二)、普通螺旋传动直线移动方向的判定:

  判定方法:

  (三)、直线移动距离或移动速度

  理论依据:

  移动距离: L=N×Pn

  移动速度: v=n×Pn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由常见的螺旋传动机构的应用创设情景导入,以视频、图片等媒体展示螺旋传动常见机构为切入点,通过合理运用教学策略,让学生带着问题(任务),进行观察、讨论,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并认知、构建新知识,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运用教学案,学生课前就本节内容进行充分预习,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训练和课后练习,可以及时巩固学习效果。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学目标

  在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新课程如一股春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走进了每一位师生的生活。我校从去年秋季开始选用了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多来,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刻苦学习、大胆创新,探索了一些适合本地教学实际的有益途径,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学生已经学习了8和9的加减法后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节课将为今后学习文字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教材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动,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旨在因地制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同时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按照新课标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所提出的要求,本节课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够正确掌握算理,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计算。2: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3用同一幅情境图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部分练习用什么计算方法去解决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教学重点是掌握算理并正确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二、说教学设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新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特征来设计的,选择山区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以童话故事的形式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因为学习的材料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本节课共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新设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活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播放“森林的早晨”的录音,问学生:“谁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听过看过的大森林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后我出示森林的画面,学生看后发出由衷的感叹:“森林真美啊!”我趁机激发学生的情感,问:“你们有什么感想?”他们纷纷发言:“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大森林。”这样就引发他们新鲜、亲近等情绪,使学习过程的起始阶段对学生就有一种吸引力。

  第二个环节是合作探究,体验发现。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能力,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取得成功。在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大量的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实现从不知到已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具体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1,主动探究,体验加法的含义。

  出示“蘑菇”的情境图,问:仔细观察后,你知道了什么?(左边有6个蘑菇)你是怎么知道的?(数出来的、左边蘑菇上面写了个6字)你还知道些什么?(右边有2个,小问号问我们一共有几个蘑菇?)那谁来帮小蘑菇算一算?你是怎么想的?(把左边的和右边的合起来,就是用加法,把2加6等于8,也可以是6加2等于8)小学教学,设计,网小朋友真聪明,小蘑菇为了感谢你们的帮助,邀请你们去看小鹿跳舞,引出下一个数学问题。

  2,小组合作,体验减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小鹿图,使9只和右边跳舞的3只小鹿引起学生的注意),你看到些什么?说给同桌听一听,(一共有9只小鹿、左边的在看右边的3只小鹿跳舞)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学生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图画表示的意思,提出:(不跳舞的小鹿有几只?)怎样列式计算,又怎样算出得数的。汇报结果,尝试小结后问:你能看算式再编题吗?(跳舞的有几只?)这一设计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相互交流,充分运用想象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去尝试创新。

  3,教学“做一做”。

  用童话故事的形式与第一步串联,让他们和鸭妹妹们作朋友,在故事中教师运用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尝试欲望,用学过的“凑十法”让学生在书上快速而正确地独立填写算式及得数,然后比一比谁最棒。

  利用“小猴子”和大家赛一赛的情境引出下一数学问题,我在此将已知条件和问题全部删掉,让学生看图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其他同学解决,我启发学生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仔细的观察与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在这一逆向思维的过程中,图画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感性材料,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不断的反馈交流,学生自己在脑海收集整理出了一些相关信息,经过取舍,提出了不同的数学问题。对稍有困难的学生我用爱心和信心去帮助他们,使他们树立自信的风帆。从一图二式过渡到一图四式,体会一幅图可以列出二道加法算式和二道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都是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自主完成的,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且学有所得,不仅学到了自己想学到的知识,而且还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个环节是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大多是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较差。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情趣,要灵活多变,并富有挑战性。我依然用童话故事形式,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如:练习八第6题设计成小动物和小朋友做“对口令”游戏;第1题设计成“钻山游戏”,第4题设计成“篝火晚会”的形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游戏中他们尝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第四个环节是小结收获。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还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样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激励他们热爱自然、净化环境、保护“地球”——因为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的新课标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精华】说课稿合集10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合集五篇

2.【精华】说课稿合集10篇

3.【精华】说课稿合集八篇

4.【精华】说课稿合集8篇

5.【精华】说课稿合集4篇

6.【精华】说课稿合集9篇

7.【精华】说课稿合集九篇

8.【精华】说课稿合集6篇

9.【精华】说课稿合集7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