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3-03 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蒲公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从而揭示出做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会用“嘱咐”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三、说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会用“嘱咐”造句。

  四、说教学难点:

  懂得做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五、说教法

  1、创设情景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创设情景谈话激趣,拨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当太阳公公、当“小降落伞们”、当那两颗小种子,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3、读书指导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精读、分角色读、默读”等对学生的读进行读书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段和课文相关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随着课文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蒲公英种子的自由、开心。

  2、细读课文,抓住重点。

  讲读第二、三小节时,可以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

  如第二小节中我抓住“嘱咐”这个词,先说一说太阳公公怎么嘱咐蒲公英,从而把握太阳公公亲切地嘱咐蒲公英种子的语气。指导读太阳公公的话时先利用课件理解“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湖泊”以及“黑黝黝的泥土”,帮助学生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从而体会太阳公公对蒲公英种子的亲切关怀。

  第三小节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大声”、“放心”、“一定”、“准会”、 “宝贝”、“百万富翁”、“得意”、“欢乐”等词语,领会两颗种子脱离实际、想入非非好自以为是的心态。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指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蒲公英的种子,和他一起思想,一起说话,一起行动,从而实现语像同构、语情同构和语义同构。

  3、突出结果,明白道理。

  讲读第四小节时, 我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学习,联系上文太阳公公的嘱咐,联系蒲公英种子面对太阳公公嘱咐的不同想法和做法,来理解他们的不同结局。引导学生体会脱离实际、想入非非并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两颗小种子命运的悲惨,感受记住太阳公公的嘱咐。并模仿太阳公公再劝一劝那两颗小种子。

  4、达标检测,了解学情。

  完成达标检测,了解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5、课外作业,延续故事。

  当又一个秋天到来时,蒲公英种子成熟了,他们又要带着一个个小降落伞飞翔、旅行、安家,这时蒲公英妈妈和孩子们会怎样道别?

  让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更深层次地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8《蒲公英》

  沙漠(金光闪闪) 湖泊(银花朵朵) 泥土(黑黝黝)

  早已gan死 早已淹死 茁壮成长

  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蒲公英》,为把这篇课文的教学说明白,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会蒲公英》是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片精读课文,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全文共14个自然段,采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了山里的母亲对孩子的殷切希望。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年级的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按照新课标对高年级阅读的要求,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我把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准备采取“自学互教,讲练结合”的教学法,运用媒体辅助,引读激趣,适时点拨,讲练结合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品读探究,圈点画注,读写结合等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并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蒲公英》是一篇优美的精读课文,属阅读教学课型,《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对本课教学我坚持”以读为本“的基本理念,运用”整体感知,理解内容,升华延伸“的教学模式,抓住”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进行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好的板书设计是作者文本的思路,教师引导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的浓缩,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做到简洁美观,既能概括课文的结构与脉络,又能揭示课文的中心,同时还体现了我教学过程的重点思路。

  以上是我的教学预设,在实际教学中,我会十分注意学生生成性的状况,做到以学定教,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赶海》一课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这篇课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我着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帮助学生领会思想感情,训练学生的语感。

  (二)、课时安排:

  全文共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第二课时:导学第2—6自然段,体会赶海的乐趣。

  (三)、目标:

  根据本课内容和三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考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学生想像,练习说写。

  (四)重、难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出了赶海的人们的活动,又通过细节描写,写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的个体活动,把抓螃蟹、捏大虾描写得生动具体,富有童趣,因此感受童年赶海的乐趣成为本课的重点。但“赶海”这一生活情景离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可能较难有真切的体验,因此,这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图片、朗读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的想象,从而感悟赶海的乐趣。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语言生动有趣,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2、情境教学法

  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样往往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更深刻。

  在本文教学中,我以语言描绘、图画展现、表演体验等不同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只有深入文本和文本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对话,才能深刻领悟课文内容。因此,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用读读、圈圈、议议的方法,以读悟语,以读促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学生在课堂上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本课第二课时,我主要分成三个板块进行教学,分别是:借助歌曲,图片激发乐趣;品读感悟,体验乐趣;拓展延伸,升华乐趣.

  (一)、借助歌曲,图片激发乐趣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本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引导学生带着迫切的心情去海边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品读感悟,体验乐趣;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通过描写浪花的句子去品读“追浪花“的场景,感受追浪花带来的趣味。

  2、默读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哪个场景最有趣?从那些地方看出这个场景的有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自渎感悟能力。

  3、导读重点场景,体验乐趣:

  (1)摸海星部分先让学生试读,通句子比较。从“摸呀摸呀,嘿...!”中体会到抓小蟹给我带来的乐趣。

  (2)抓住两个“原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动感画面。通过第一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的专注神情与“螃蟹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的鲜明对照,通过第二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螃蟹作最后挣扎令人忍俊不禁的情形。

  (3)导读“捏大虾”时,抓住写大虾样子的句子,通过图片感受大虾和武将之间的相同点,体会大虾的神气、威武,引导学生品味比喻句的精当,通过朗读想象大虾大摇大摆神气十足的样子,抓住“一捏”这个动词,体会抓住这只大虾的轻而易举,在逐句指导后,再向学生提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带上表情读,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我“只一捏“便俘虏了‘武将’”的那种得胜时的喜悦心情。

  4、指导读好“嘿、哩、咦、哦”等语气,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5、多媒体出示赶海画面,学生想象赶海还有那些趣事,引出文中“有的......有的......“句式。

  (三)、再品“趣”,整体回归。

  通过教师朗读,配上夕阳西下,沙鸥点点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情境:“我”提着“战利品”,迎着柔和的海风,沐浴着夕阳的余挥,踩着软绵绵的沙滩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极了,不由得哼起了最爱唱的歌。

  (四)、围绕趣,课外延伸。

  文中用了“嘿、哩、咦、哦”等语气, “束手就擒、东逃西窜”等成语。这些词语的恰当运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尽管全文场景描写没出现一个“趣“字。但我们读后却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让我们学习这种写法,写一写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一件事。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既理清文章脉络,又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迅速对课文建立框架结构认识,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的板书如下:

  11、赶海

  追浪花 兴奋

  摸海星 惊喜 趣

  捉螃蟹 开心

  捏大虾 神气

说课稿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光和影的现象并运用于简单的绘画作业。

  2、发展学生立体感知能力,想象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3、感知能力,想象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光影现象的认识及其在绘画中的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物体表面的明暗变化和立体感的表现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石膏几何形体、写生台、静物灯、衬布、铅笔素描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教师事先布置好美术教室,四周挂上窗帘,准备好石膏几何形体数个放在写生台上,用衬布盖好,将静物灯照在上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猜猜里面是什么?

  2、教师缓缓掀开衬布,让学生观察在灯光照射下石膏几何形体的变化,关掉灯,让学生对比观察其变化,加深对光影现象的认识。

  3、师生小结:石膏体产生了明暗变化,这就是光影变幻的奇妙现象。 课题板书——《光影变幻》。

  二、观察感知

  1、课件出示多幅光影照片,加深学生对光影现象的认识。

  2、学生讨论,说说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影变幻的现象。

  3、教师将静物灯从不同角度照在石膏体上面,让学生细心观察,了解不同角度光源变化后石膏体光影变化的特点。

  4、分析明暗五大调,重点讲解明暗交界线。

  三、教学示范

  1、师生同时演示。教师在素描纸上示范画出圆体的明暗。

  请一名优秀学生在素描纸上师范画出正方体的明暗。其余学生仔细观察用笔皴线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2、归纳两个物体相似的绘画步骤:

  (1)勾画物体外形

  (2)皴线表现一定的明暗关系。(注意:用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疏则弱、密则强。)

  (3)调整修改。

  3、球体与正方体的区别。

  四、表现创作

  1、指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进一步感受用线条表现明暗的方法。

  2、提出作业要求,选择生活中一个熟悉的物体,用铅笔把它的明暗变化细心地描绘下来,要求表现出立体感。

  3、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困难,教师帮助解决。

  材料准备(选好表现的角度,如可以看到方形物体的三个面)

  采光问题(选择光影效果明显的情况下表现)

  技术问题(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变化)

  4、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展示评价

  学生将作业粘贴在黑板上,师生进行展示评价。

  形式: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六、课题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基本的明暗表现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和变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立体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发明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照明器、静物实物、示范用纸,铅笔、范图等 。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1、课前摆放好写生台和几组静物,配上写生灯照明。

  2、揭示课题:描绘一组物体的立体感。

  二、观察比较

  1、通过实验,对比观察同一个物体,了解明暗变化与距离物体远近有关。(教师移动写生灯,学生观察分析)光照下,离灯近的物体亮;离灯远的物体暗。

  2、通过实验,对比观察同一种类物体,了解明暗变化与物体固有色的深浅有关。(观察两个橘子的明暗)

  3、小结:一组静物因为固有色不同、离光的远近不同,明暗变化就会很丰富。

  三、教学示范

  1、观察一组静物(一个罐子和一个橘子)

  2、分析学生作业构图可能出现的问题(太大会显拥挤,太小会显空旷,太偏不稳定等)

  3、教师示范画第一步骤:构图(抓住基本形及形体关系、比例关系)。

  4、分析两个物体的两大部(受光部、背光部)和三大面(亮面、灰面、暗面)。

  5、学生讨论将对象进行深浅色调排序。

  6、教师运用明暗画法皴线完成范画,小结步骤与方法:(1)定位构图(2)勾画物象轮廓(3)运用明暗造型(4)调整修改。

  四、学生作业

  1、布置几组静物,学生任选内容,进行明暗画法进行写生:

  乒乓球和球拍,笔筒、毛笔和砚台,茶杯和水果等。

  2、学生作业,教师指导(提示:要善于整体观察,整体描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问题一:画面较灰没有体现黑白灰层次。

  提示:黑白灰层次鲜明,立体感越强。

  问题二:画面只有黑白两色,物体产生切割或缺口之感。

  提示:深度是由亮部逐渐向暗部递增的,不能出现极度的明暗反差。用笔的轻重变化和线条的组织变化来表现由强到弱,由淡到浓的明暗效果。

  问题三:没有考虑外形结构特征。

  提示:渐变的过程一定要依从物体的形体特征,无论它的表面是弯曲的还是平直的。

  五、评价交流

  作业评价与小结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范坤宇。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单色版画》,出自义务教育阶段人美版七年级14册美术教科书。

  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单色版画》是初中美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前面学习了“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而版画是先要绘制线条,然后刻画,印刷的一种绘画。这节课也是对造型·表现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启后:另一方面,又为下一节手工制作、设计·创作奠定了基础,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喜欢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线条图像的表达,小学时候也学习过吹塑纸版画,对造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创造性的表现,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教学目标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单色版画的起源发展,单色版画的制版工艺与特点

  通过学习,可以独立研究,完成一幅单色版画。

  2.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与创作,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并且能更加的喜欢单色版画这种独特的绘画形式。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色版画的起源发展,单色版画的技法、制版工艺及步骤 难点:单色版画的技法、制版工艺及步骤

  二、 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

  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将运用直观感受法、分组讨论法让学生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美术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老师这里收藏了这样一本书,这是什么形式的画?

  每一幅都相当的漂亮,想要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有可能吗?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好办法?”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二〉讲授新课

  1、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①带着“你了解版画吗?了解分类吗?”这样的问题去欣赏版画作品 学生回答,教师归类

  ②欣赏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代咸通九年(868年)雕印的佛经《金刚般若经》的扉页木刻版画《祗树给孤独园》,这是世界公认最早的版画,存在英国博物馆,了解其的相关知识;了解单色版画的起源发展以及版画所用的材料分类。

  设计意图:现代教学论指出,美术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2、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①欣赏不同材料制作的版画,学生分析各种材料的不同以及制版工艺。 技法有哪些呢?

  感受各种材料制作出来的版画的特点。分小组讨论交流单色版画的步骤。

  3、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各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单色版画的方法?

  4、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①通过了解单色版画的特点,你能不能做出其他类型的版画呢?先分组或者个人设计图稿,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体验整个创作的过程。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分组创作和独立个性创作两项作业,分组创作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巩固,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5、板书

  单色版画

  分类:按照制版工艺的不同可分为:凸版画、凹版画、孔版画、平版画等 按照制版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纸版画、石版画、木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等

  步骤:构思-画稿-制版-涂色-印刷

说课稿 篇5

  一、关于教材

  1、教材的设计意图

  随着同学年龄的增加,他们对环境更加熟悉了。在对环境进一步观察中,他们会发现一些更有深度和价值的问题,对环境问题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生物与环境(二)”这一单元就是要引领同学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同学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偏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和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

  2、《课程规范》规定:

  《课程规范》十分强调生物间、生物与非生物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应用。

  科学课程要让同学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生命世界”的内容规范的确定是要让同学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生命与环境”局部具体内容则十分强调联系和应用。

  “生命世界”这局部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用名词和概念,要让同学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实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3、在教材中的位置

  生命世界——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做一个生态瓶——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平衡

  4、在单元中的位置

  整个单元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和其栖息地。

  整个单元的教学由10个主题活动组成。首先从观察熟悉的“蔷薇花丛”开始,研究“花丛”中动植物间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然后从设计和建造生态瓶开始,观察生态瓶内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研究改变生态瓶的控制条件,推测和观察条件改变后的生态状况,初步感受生态平衡的意义。最后将研究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认识引发沙尘暴的原因;在了解学习国家《野生动物维护法》的基础上,通过上网、访问、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认识了解野生生物和其栖息地;进一步关注自然界的珍稀动植物,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做一个某种珍稀动植物生存现状和维护措施的调查研究报告,并提出自身的看法和见解。

  因此,我们可以用以下脉络来掌握“做一个生态瓶”在本单元的地位:

  蔷薇花丛观察生态瓶改变生态瓶

  他们是什么关系做一个生态瓶

  食物链和食物网显微镜下的生命

  维护生态平衡

  维护野生动植物和其栖息地

  保护珍稀动物和植物

  4、教材结构

  观察认识池塘生态系统——设计做一个生态瓶的方案——制作一个生态瓶

  二、同学情况分析

  1、知识准备

  五年级的同学,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接触了解了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常见的其他生物、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的一些生物基本的但比较零散的知识;也经历体验过观察探究植物、动物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本单元前3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日常生活也听说过生态建设、生态维护、生态系统等比较复杂的生物学名词。一局部同学甚至还能对上述名词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在设计生态瓶制造方案时,同学是能够考虑到一些动植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2、同学的观察兴趣

  应该说大局部同学对于观察花草和小动物还是有较浓厚的兴趣的。制作、并长期不时地观察生态瓶里的动物和植物,对于大局部同学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的。(自己在1998年上半年,曾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对一个11岁的女孩作了不间断的观察,有趣的是,她兴趣坚持时间最长的是在自家阳台上种一棵豇豆,从下种,到收获,到植株枯萎的里,连续培植、观察95天。假如植株不枯萎,这个纪录会更高。)

  3、认知需求

  在研究蔷薇群落、农田群落后,同学自然愿意将目光转向其他类型的生物群落。

  经历了前面几个学期的观察探究,特别是本单元前面3课的学习体验,他们感受了蔷薇群落、农田群落里各种生物之间以和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是一个生态系统。还感受到在这些相互关系中最显性、最直接的食物关系。他们发生观察探究其他类型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欲望,这是我们引导同学经历“做一个生态瓶”主要心理基础。同时,也顺利地引发同学进行“观察生态瓶”等以后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教师用书》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想法

  1、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在本单元《它们是什么关系》中,同学已经认识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本主题第一局部主要是分析、理解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实际条件是我们进行方案设计的依据之一,因此必需在方案中体现出来,我认为制作时主要是根据方案进行)

  3、能相互听取意见,一起协作制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这是小组合作的一般要求)

  (二)重新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理由

  1、科学探究:能积极地参与讨论、做一个生态瓶的活动,一起协作制作一个生态瓶。(积极的参与讨论,特别是做,是每位同学对“生命世界”前期学习的回顾和综合运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设计一个生态瓶的建造方案。能在课后个人制作一个生态瓶并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这是后续学习的起点和同学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3、科学知识:理解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制作一个生态瓶的过程。(只有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才干设计出科学的方案;了解制作过程,保证了课后自身制作的胜利)

  四、重点、难点

  1、重点:生态瓶建造方案的设计。

  2、难点:在设计方案时考虑,尽量让动植物活在自然环境中一样,主要是指动植物的数量比例。

  五、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活动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同学主要用观察、设计、制作的方法来学习。其中开始与结尾两局部主要用观察的方法,第二局部主要用设计的方法、第三局部用制作的方法。

  大致是以下的学习流程:观察——设计——制作——观察

  1、观察:开始局部全班观察池塘群落的图片(影视资料),全班或小组讨论池塘群落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池塘群落的一般模型;结尾局部观察自身制作的生态瓶,进行记录。

  2、设计:以小组为单位,以池塘群落为模型,为水生动植物模拟一个人工池塘群落。以池塘群落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小组人员之间开展讨论,最终确定设计方案。其中记录员的作用相当重要。

  3、制作:根据自身小组的设计方案,按顺序制作一个生态瓶。

  六、教学预设

  (一)池塘里的生态系统

  意图:理解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池塘生态系统的模型,为小组的方案设计和制作提供必要知识准备、情感激发。

  1.出示生态池塘图片(或影视),师:同学们已经观察了蔷薇花丛、水田里的生物,老师在郊外找到了一个池塘,我们来看看这个池塘,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可能会回答:池塘里有水草、鱼、小虾、螺蛳、鸭子、河蚌、荷花、荷叶、青蛙。他们会说出池塘里的一些生物,教师逐步引导同学说出池塘里的非生物。

  ·这些生物中哪些是水生植物?(水草、荷)

  ·它们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泥沙、水、阳光)

  ·这些水生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协助?(食物、氧气、住所、躲避动物的攻击等)

  ·池塘里的非生物对生物又有哪些协助?

  2.原来自然环境下的生态池塘存在这么多生物和非生物,那我们自身能建造一个这样的小池塘吗?

  (二)设计建造生态瓶

  意图:对池塘生态系统知识以和前期学习的知识的综合运用,直接为下一环节的制作提供依据。在讨论“为生物的生活考虑哪些问题”这一环节时,突破难点“在设计方案时考虑,尽量让动植物活在自然环境中一样,主要是指动植物的数量比例。”

  1.小组讨论设计建生态瓶的方案。

  我们的生态瓶

  设计方案

  准备用什么资料

  哪些生物来生活?

  生物

  非生物

  为生物的生活考虑哪些问题?

  生态瓶模型图

  2.组际交流设计方案。

  (三)做一个生态瓶

  意图: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检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为课后的自身制作积累经验,为后续观察活动提供真实的资料。

  1.准备相应的制作资料,如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也可以是大可乐瓶剪去上半局部。

  根据小组讨论决定的方案制作生态瓶,贴上标签。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给生态瓶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

  生态瓶标签样本

  生态瓶名称

  瓶内生物

  制作者

  管理者

  2.小组商量生态瓶的放置与管理,观察与记录。

  (四)课后自身制作一个生态瓶并持续地观察记录。

  意图:对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观察记录落实到每一个同学身上,保证观察的时空条件。

  板书:

  做一个生态瓶

  容器:鱼缸或大塑料瓶

  生物:植物——水草、萍……

  小鱼、虾、螺蛳、蝌蚪……

  非生物:淤泥、河水、阳光……

  生物生活需要: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养料、栖息地、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美版)第三册。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本课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北京的桥,了解桥的结构、艺术特点以及用途,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欲,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北京的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学生分析: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桥的历史、用途、结构并不了解。为此,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课前作业:搜集各种有关桥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了解桥的知识,起到一个先入为主的作用。另外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线描能力,所以本课安排学生用线描的方式表现桥。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仔细品味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了解北京地区古代桥的历史及现代桥的作用,以及桥的基本结构和外形特点;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启发学生用多种绘画形式来表现北京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表现过程,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北京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认识了解有关北京的桥的知识、作用以及外形艺术特色;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北京的桥。

  四、教学难点:

  桥的不同结构表现方法以及画面组织;感受桥的造型美。

  五、教学方法: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中我采用猜谜语、做游戏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课堂并从中得到锻炼,从认识桥的历史—桥的作用—桥的结构—桥的表现方法,我采用了“循序渐进”、“情境性教学方法”、“演示法”等进行教学。

  六、教学程序:

  下面我以教学程序为框架,以教学思想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为主体说说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导入部分:

  谜语: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谜底:桥)出示板书课题——北京的桥。

  目的:我充分利用二年级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课前准备了一个关于桥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通过谜语中对桥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对桥的形状有了简单的了解。

  二讲授新课部分:

  我设计了六个环节,六个环节都紧密相连。

  (一)第一个环节:做游戏

  1.首先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

  2.出示抢答问题:

  (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那一年?谁知道我国第一座桥建在什么地方?

  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什么桥?

  生: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3)我国还有很多十分漂亮,在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桥,你们知道吗?(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幻灯片)

  生: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

  目的:课前我布置让学生了解、学习有关桥的资料还有知识,课上以抢答游戏的形式,反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并为之后的师生互动打好了基础。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同时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桥的历史和特征,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一步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第二个环节:结合图片讲解关于桥的历史(展示课件)

  我国的最早的桥梁大多是木桥,如:独木桥。

  直到人们发明了砖和铁器,桥的外形和制作材料也多了起来,从而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使石拱桥应运而生。

  提问:根据你们收集的材料,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不同材料的桥?(学生回答后出示答案)

  学生举手回答:石桥、砖桥、竹桥、藤桥、盐桥、冰桥……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设计建造了许多外观新颖、起到不同作用的桥。

  提问:那你们所知道的现在的桥都有哪些呢?(根据回答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铁桥、钢桥、立交桥、公园里的桥、过街天桥

  目的:通过对桥历史的讲解,解决了学生缺乏对桥文化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针对古代桥和现代的桥分别进行了提问,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找的资料,利用回答问题的过程,把知识相互补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第二个问题则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对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古代劳动人民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充满了崇敬。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第三个环节:桥的作用(展示课件)

  设置问题请小组讨论:北京的桥很多,它们最早的用途是什么?在现在还有什么其它的用途?

  生:在过去桥是过河的。现代桥的作用不仅仅用于便利人的过河,还可以实现四通八达、人车分流,并可以节省土地的作用。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目的:发散学生的思维,为设计桥作铺垫。

  (四)第四个环节:介绍北京桥:

  1.教师:那有一首关于桥的歌曲,你们听说过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么?

  学生回答:听说过,叫《北京的桥》。

  教师播放《北京的桥》的歌曲片断。

  学生欣赏歌曲。

  2.北京古代的桥:

  (1)金水桥:天安门前的金水桥,通体的汉白玉,连接成五坐并列的石桥。

  (2)沁芳庭桥:处在大观园中轴线上,白石为栏。

  (3)颐和园里十七孔桥:犹如一道彩虹,凌空飞架在昆明湖上。

  (4)北京芦沟桥: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始建于金朝,全长267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柱头上均雕有大小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5)颐和园玉带桥:都是大型石拱桥。玉带桥全部用玉石琢成,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始建于金朝,全长267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柱头上均雕有大小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3.北京现代的桥:玉蜓桥、天宁寺立交桥、复兴门立交桥、三元桥、过街天桥。

  目的:利用听《北京的桥》这首歌曲过渡到介绍桥,我使用了“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环境,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在介绍北京的桥的过程中,我是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介绍的,这样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桥的变化。古代的桥我选择的都是外形美观、各具特色的古桥,金水桥的选择,抓住了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了崇拜之感并增加了民族自豪感。现代桥梁首先介绍玉蜓桥是因为我校李玉蜓桥比较近,学生对玉蜓桥的印象非常深刻,对玉蜓桥的造型也比较了解,所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能够拉近桥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有亲切感。过街天桥的选择是为了加重桥的现代感,过街天桥的介绍突出了他的特殊的功用,从而向学生渗透交通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我选择的桥基本上都是大家所熟悉或见过的,因此学生如果对那些桥有了解我就让学生来介绍这些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第五个环节:桥的结构特征

  1.小组讨论桥的结构:每组分别拿出材料袋里面的古代桥和现代桥的图片,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拿出图片,进行观察,分组讨论分析桥的结构,进行总结,并汇报结果

  2.教师根据学生发表的结果,播放课件,出示答案:桥身、桥墩、桥栏、桥洞、桥面装饰物。

  3.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出示课件,进行对比)

  学生讨论结果:相同点:桥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桥梁的桥墩粗细的变化、护栏的变化、桥灯的变化、桥的装饰的变化。

  4.教师展示图片,提问:说一说古代的桥与现代的桥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5.巩固学习:通过拼图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桥结构的认识。

  学生到黑板上面按照桥的结构把拼图拼正确并且完整,如果遇到困难相互帮忙。

  目的:我把桥结构的分析作为本课讲解得重点,只有清楚了解桥的基本结构,才能更好的设计桥、创作桥,并能更好的体现桥的功用性。这个环节我选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分析桥的图片,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从中发现桥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汇报讨论结果的时候间接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事先制作了一些桥的结构的拼图,请学生到黑板上按照桥的基本结构亲自动手拼一拼,并且讲一讲各部分得结构和名称,这时候就可以针对桥的各部分的作用进行渗透,加强学生对桥结构的理解。

  (六)第六个环节:桥的绘画

  1.教师请学生充当小桥梁设计师,想一想怎样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现这些桥。

  学生:假设自己是桥梁设计师,开始构思。

  2.范画:老师根据学生地拼图,用线描的形式示范作画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学习线描表示方法。

  3.欣赏书中学生作品。

  学生:欣赏学生作品,拓展思路。

  目的:让学生充当小设计师的角色,能使学生有自豪感,树立信心,使学生能够认真思考将要用什么方法进行绘画。我运用“示范法”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巩固桥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直观的示范过程中明白将要采用的作画步骤。有一些孩子在画画时容易出现画面内容不够丰富、构图不够饱满、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的现象。在这个环节中,我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指导。

  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体验美术作品的美。

  三布置作业部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难度不同的作业要求,认知能力一般的孩子完成作业(1),能力较高的孩子可以完成作业(2)。

  1.

  (1)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一座你熟悉的或喜欢的北京桥。

  (2)自己设计一座北京未来的桥。

  目的:通过创作,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目的: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给与学生适当的帮助。

  四评价总结部分:

  1.学生画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互欣赏。

  2.师生评价作品。

  目的:通过作业展评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养成学习─评价─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共同评价,发现作品的优秀之处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

  五知识拓展部分:

  2.教师引申人们“心中的桥”:

  (1)电话——沟通的桥:出门在外,想和家人、朋友联系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打电话。电话仿佛是在地球上的千家万户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

  (2)家长——成长的桥:爸爸妈妈用他们的爱连成桥让我们茁壮成长。

  (3)捐资助学——希望的桥:有些小朋友因为没有条件,不能上学。如果我们可以出一份力。就像是架起了一座希望的桥,让他们也能得到教育。

  目的:知识拓展我选择了看不见的桥,这些桥比较特殊,是人们心中的桥。这样选择是想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也会有许多看不见的桥,这些桥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让生活变得根美好。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家有女初长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五方面展开说课。

  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京出版社七年级下学期收录在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由于富有时代气息,又与学生的学习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学生很感兴趣。文章中所展现的母女的冲突与和谐,就事件的叙述和描写层面而言,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于文章中的女儿,学生往往会急于对号入座,并简单地将女儿的成长归结为女儿自己的选择。对于母亲的反思和感悟,则会一厢情愿地理解为父母不应干涉孩子的成长。母亲所起的正面作用学生可能会理解不到位,甚至产生误解。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女儿健康向上生活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母亲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

  初一两端式教学已经进行了近一年,无论是班级君朋小组的建设还是配套进行的激励评价方式都趋于成熟和稳定。我们班君朋小组有10组,每组4人,以期中、期末统考成绩为依据,平行分组,每组均分相差分值在1分以内。组内兼顾性别差异、性格差异和层次差异。按照组织能力和责任感的强弱安排君朋组长,按照学科能力的高低安排学科组长。另外,同桌之间也有君有朋。任课老师根据君朋组的表现在课堂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科组长和君朋组长负责及时记录在评价记录单上并在当天予以反馈。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施和不断改进,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能够较为自如地以君朋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讨论,并有意识地发挥“君”对“朋”的指导作用,以此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抓住作者在生活中对“教育女儿”的体验过程,指导学生理解作者教育子女观念转变的根本原因。

  2、理解“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这一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解读,掌握提取、筛选、概括信息和体会语句言外之意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父母对儿女真挚而无私的爱。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母亲对女儿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母亲对女儿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中母亲对女儿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歌手熊美玲《心甘情愿》歌词导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引出

  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趣启思。

  (二)君朋互测:

  设计意图:发动君朋小组的力量,掌握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解题:“我家有女初长成”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解读题目,明确对象。

  2、面对年轻的女儿,作者的感悟是什么?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抓住主旨句,找准切入点。

  (四)君朋合作,深入探究:

  1、作者曾经怎样“像做盆景般来设计”女儿的形象呢?最初的结果怎样?文中体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主旨句关键语句入手,深入解读文本,探究文

  本,分析“我一度对女儿很失望”的原因是源自于女儿没有心甘情愿地

  被自己“像做盆景般来设计”,因为“生命是无法预定和复制的”。

  2、“女儿一下长大了”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母亲对此的态度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寻找到文中的过渡段,并学会抓住标志性词语,

  提取关键信息。

  3、女儿生活是否是“健康而又向上”的?试从女儿的生活轨迹和个性特点两方面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孩子的自我成长虽然很重要,但她的成长

  与母亲的引导息息相关。

  (五)质疑探究,畅所欲言:

  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切身感受说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到怎样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分析和自己切身体会的结合,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自我的发展是有前提的,母亲对女儿“健康而又向上”成长的规划和引导至关重要。

  (六)拓展延伸:

  链接材料,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教育子女也要因人而异。盲目效仿有可能适得其反,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七)教师小结:

  1、表扬优秀君朋组,颁奖。

  2、结语:

  设计意图:表扬激励,升华情感。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8

  一、教学内容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112“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烙饼虽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家务劳动,但里面蕴涵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想却是深刻的,教材的编排目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烙饼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从而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思想,让学生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可以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能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烙饼问题”学生是陌生的,而且“烙3个饼”的最佳方法与实际生活是有距离的,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如何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掌握,初步感受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呢?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烙饼这一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特别是“烙饼的数量与时间之间的规律”的探究是本课的难点。指导探究“三张饼”的最优化方案是本课的重点。

  四、学具、教具准备

  学具为每组学生三个饼,为攻破三个饼烙法提供实践操作材料。变抽象为直观。在教具的安排上,我同样安排了“三张饼”作演示用,并以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相辅,进一步增加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策略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以学定教、教服务与学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在突破本课重点时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探究最佳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时优化思想的应用。体现“做中学”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由引——帮——放的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探索、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烙饼问题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并利用多媒体将知识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

  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设计了六个板块的内容:

  第一二个板块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目的有两个:一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二是为本节课的难点做铺垫。

  第三四板块是自主探究,优化策略。

  这一部分内容通过“操作感悟——抽象内化——巩固应用”三个片段,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沿以下四个步骤:“两张饼的烙法(基础)→三张饼的最佳烙法(难点)→双数饼、单数饼的烙法(提升)→最佳方案、双数饼:两张两张烙;单数饼:两张两张烙+最后3张饼交叉烙(优化)进行探究。

  1、探索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优化的数学思想只能是“渗透”而不能“明透”,也就是说只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理解,而不能仅仅靠传授。因此,本课中蓄势----为探索最佳方法打基础的方法,自认为运用得恰到好处。例如,围绕“烙2张饼最少要花6分,为什么烙1张饼与2张饼所用的时间一样多呢?你们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烙2张饼是用足了空间,而烙1张饼浪费了空间和时间,为探索烙3张饼埋下了伏笔。

  2、学生的自主探索是需要动机的,如果总是在教师的命令之下被动探索,那么效果是不会好的。要让学生主动探索,产生探索的源动力,关键就是要把握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的全过程中。本课中,探索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就是运用了“初步尝试暴露问题,再引导重新操作”的策略,学生的探索积极有效。例如,在探索最佳方案时请学生回忆一下,“1个饼和2个饼都要用6分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操作,谜底终于被慢慢揭开----原来只要不让锅浪费空间,就可以做到时间最少。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渗透数学优化思想,不是靠几道题目的讲解和练习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在运用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应用意识。本节课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以探索到的具体某次烙饼的最佳时间为终极目标,而是重点引导学生在后继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自觉应用。例如,探索了3张饼的最佳方法,在讨论烙5张饼时,学生想到了把5分成2张和3张进行思考,因为都有前面的结论和方法,只要6+9=15分就可以了,而不是拘泥于“零起点”去进行从头探索。同样,在7张、9张时推广应用,逐步探索得出规律。

  第五六版块是总结内化,拓展应用。

  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烙更多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推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尤其是,本课的点睛之笔还在于课末的生活化应用。众所周知,烙两个饼、三个饼是研究统筹思想的精典范例,但如果仅局限于此,还不够深刻,至少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课末我安排了“为妈妈设计烙饼方案”的环节。通过围绕“要烙 15 个饼,怎样烙时间最省”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把 5 个饼看成一份”,从而把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构建起烙饼策略的数学模型。

  六、教学中的困惑

  《课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在人人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应该体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但是如果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实际,即便这样时间最短又有什么意义呢?以烙饼为例:为了体现时间最短,在烙三个饼子时,先烙1号2号的正面,然后把其中1号翻个面,另一2号则拿出去放一边,同时把外面的3号饼放进去烙,两分钟后,1号饼熟了拿出,同时把锅里的3号翻个面、把外面的2号饼再放进锅里烙,如此折腾确实花费的时间是最短的,在时间上来说确实是最优化的策略,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没见过一个饼子没烤熟,只烤半边,然后放一边凉一会再烤另半边的做法,应该说在理论上是最优化策略,在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能不能换一个既贴切生活又能渗透优化思想的例子呢?

说课稿 篇9

  一、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下)《岩石与矿物》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本课主要是让同学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培养同学观察岩石、研究岩石的兴趣。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是起始作用,为后面《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各种各样的矿物》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沛的准备。

  本课以“石头展览会”活动为切入点,课前鼓励同学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观察时指导同学综合运用多种观察器官研究“我的岩石”的特征。然后让同学自身选择一种规范给这些岩石分类。“观察岩石”目的在于让同学研究不同岩石的个性特征,“给岩石分类”目的在于让同学研究一些岩石的共性特征。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很好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同学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同学充沛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2、同学分析各种各样的岩石(说课稿)

  其实同学对岩石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各种岩石,但有时越是熟悉的事物同学越不容易发生关注,同学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更多的奥妙,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课前让同学收集岩石资料,以便增加课堂岩石标本的数量。我期望通过本课教学后,当同学捡到一块岩石时,不会随便看过后就随手扔掉,而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对它进行研究。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各种各样的岩石”属于探究性观察,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同学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观察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同学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虽然对探究性观察在三年级下册局部单元同学才有所涉和,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

  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同学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示应给予充沛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身的教学行为对同学发生积极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同学展开一系列观察活动,探究岩石各方面的特征,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在收集岩石标本过程中,同学容易将水泥块或砖瓦当作岩石而带到课堂上来。这就是我布置区分岩石这一环节的原因。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局部:区分岩石——介绍岩石——观察岩石(讨论观察方法、观察、描述)——岩石分类。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同学运用多种感官和常用工具对岩石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并对小组内各种不同岩石进行比较分析,建立起“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特征”的初步感性认识。

  另外,本课的观察资料也非常重要。事先我让同学自身准备各种岩石(教师不指导),自身也准备常见的岩石标本(凝灰岩、页岩、砂岩、花岗岩、大理岩、滑石)和非岩石(砖块、瓦片),以和一些简单的观察工具:放大镜、小刀(也可能钥匙和铁钉),观察记录纸等。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岩石是一种天然的物质;知道每块岩石都有各自身形状、颜色、组成颗粒和纹路等方面的特点;知道有些岩石可以根据一定的规范可以分成一类。

  科学探究:

  1、同学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进行岩石的观察活动;根据岩石的不同特征,提出多种岩石分类规范,用规范对岩石分类。

  2、通过一块岩石的观察活动,让同学经历“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过程,提高观察方法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搜集、观察岩石的愉悦情感,激发同学进一步研究岩石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各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各种特征,并选择一定的规范对各种岩石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能比较地准确描述岩石的颗粒结构和纹路特征。

【【精选】说课稿模板9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模板八篇

2.精选说课稿模板8篇

3.精选说课稿模板三篇

4.【精选】说课稿模板五篇

5.【精选】说课稿模板九篇

6.精选说课稿模板5篇

7.【精选】说课稿模板4篇

8.【精选】说课稿模板8篇

9.【精选】说课稿模板5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