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粽》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粽》说课稿 1
我执教的是第10课《端午粽》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和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使学生在体会浓浓亲情的同时,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课文条理清晰,语言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二、说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和教学实施建议为指导,重在教给学生识字、写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而本单元教学同时又要落实“读好长句子”和“积累语言”两个教学重点。为此,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单元教学要点,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其中,识字写字,即认识13个生字、两个新偏旁,会写4个生字和积累文中的叠词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不高,朗读方法欠缺,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进而体会端午粽色、香、味的特点,便成为了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里特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图画进行阅读。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为识字、学词和朗读好课文做好铺垫。
2、示范朗读法:对于文中的长句子,在指导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范读,给学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3、引导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端午粽的色、香、味的特点,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之中,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学法指导上,一是指导学生运用已有识字方法学习和积累新的生字,二是引导学生采用动作表演、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从学生了解的元宵节、中秋节两个传统节日入手,通过出示元宵、月饼图片,唤起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回忆和对美好佳节的向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并相机进行新偏旁和生字教学。
(二)初读感知
这一环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不认识的生字。二是交流反馈,及时出示本课生字和词语,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认识字词,识记生字,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及时正音和指导朗读,体现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思路。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出示第二自然段,进行阅读训练。一是找出本段共有几句话,巩固标点符号知识。二是运用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动作表演等方式,了解本段中“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理解作者是从样子、香味、味道三方面介绍端午粽的特点。三是结合学生的理解,借助停顿符号,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写字
出示“节、叶、米”三个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和笔画特点,找出相同之处,并仿写“节”字,教给学生写字方法,让他们在描红临写的过程中用心体会,举一反三,提高写字效果。
(五)作业布置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抄写、朗读和搜集资料几项作业,目的在于巩固课堂知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从课外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板书设计主要呈现了生字的范写和第二自然段内容的提炼。力求直观明了,简洁精炼,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的训练。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端午粽》说课稿 2
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公开课我执教了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篇课文《怎么都快乐》一课,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本册书的第十篇文章,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想法,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端午粽》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的要求是: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所以本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目标:
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科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
1、会写“真、节”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二、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本身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快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有怎样的教法就有怎样的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用“听、说、读、写、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流程:
一、字词教学奠基础,好习惯逐步养成。
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已始,我就用中国传统节日导入,让孩子在节日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这种设计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复习生字时,我采用了“赛龙舟”的游戏,让识字变得多样化,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学习特点,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观察中,实践中去学习字词。“真、节”两个生字。“真”上、下两部分较窄,而中间比较宽。“节”上窄下宽,上扁下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比什么都重要。写字前我强调读写姿势,并要求孩子书写时做到:一看、二描、三写、四比较,以便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
二、朗读教学激情感,读中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这一要求,在学文时,我减少无效的讲解,增强有效的朗读。我重视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课文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段长句子比较多,对孩子来说难度有点大。在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文,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第二自然段是需要重点学习的段落,这段共三句话分别介绍了粽子的样子、香味和味道。语段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第1句描写的样子,然后由“外婆一掀开锅盖”过渡到第2句的香味儿,再由“剥开粽叶”承接着后面的味道。其中第1句粽子的样子也从“外表、里面、中间”有条理的进行介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在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时,也可以学习课文语言,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从而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抓住“外面、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的词。在朗读时,还可以借助停顿符号,训练学生朗读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长句子的朗读,切忌一直进行机械化的整齐划一的齐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的意思基础上,用朗读的方式来学习,读好长句子。
三、想象文本,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在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我引导学生,让学生想象粽子的香甜,吃粽子时的开心,想象外婆的与人和善。一年级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自己想到的读出来。运用灵动的童心去体验,既发展了语言,又升华了情感,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
部编教材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教材每个单元都编写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根据部编教材编写的这一意图,我推荐孩子在课外读任溶溶的《一朵花的童话》书,并和孩子分享了本书中的《婆婆路》中的精彩片段,激起孩子的读书兴趣。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科的教学内容,在板书时,我采用了图画的形式,在孩子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年级学生的起始阅读,重在培养兴趣,所以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为:给爸爸妈妈读《端午粽》这篇散文。让孩子在亲子阅读中,感受父母的爱,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热爱阅读,从而爱上阅读。
《端午粽》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
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四、说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
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解释二者的关系: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
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子等节日活动。
(二)、检查预习,引导初读
1.自由读课文,圈划生字,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认读生字。
3.还词入文,再分节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
(三)、重点品读,理解感悟
1.学生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解释“盼着”一词表现了外婆渴望我们回去的心情。
3.教师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的?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吗?
学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
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带有一股清香,吃起来又黏又甜。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
教师讲解: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颜色描写的词语,更
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粽子的样子。
4.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
学生回答: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教师讲解:外婆让我们把粽子分给邻居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好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这样大家都能感受幸福和喜悦。
5.教师朗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讲解: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通过教师对屈原的介绍,使同学们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教师设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有哪些传统习俗?
学生踊跃回答,交流拓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7.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全篇课文的阅读都要带着幸福喜悦的心情。
8.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在本环节,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培养。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读通的情况下再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端午节传动节日,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7个生字。
2.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书空,记住笔顺。
3.怎样写才好看?学生交流写字的要领。
4.师范写,生练写,再投影作品展评。
在写字教学时,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通过展示平台,我一笔一画的来教学生书写。虽然,这样的书写速度很慢,但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课下留意我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在日记里写一写。
3.课下搜集关于屈原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交流交流。
五、说板书
教师设计的板书,重点介绍端午节、粽子、屈原的关系。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吃粽子
六、说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有点难度,教师指导学生抑扬顿挫的方式朗读长句子,这样对于学生的朗读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端午粽》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2、联系实际,结合图文,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
3、朗读课文,学会读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上扎根细绳子。(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学写生字“午”。
(1)观察占格。
(2)教师范写,学生口述笔顺。(区分“牛”)
(3)学生书空、描红。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2、师: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做什么?
(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3、师: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盼着,表现外婆期待、高兴的心情)
4、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节、叶、米”。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师范写“节、叶、米”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
“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米”要左右对称。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指名说一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齐读画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颜色、味道。
师: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种,叶子宽大,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师:粽子颜色十分丰富,糯米是白白的,枣子是红红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师: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画线的句子。
5、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比比谁画得更好看。
6、师: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出示: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乐于分享的`人)
三、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有没有谁了解这个人物?
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6、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
四、学习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
2、学习笔顺,教师范写。(“真”里面是三横)
3、学生书空练习,教师指导。
五、回顾拓展
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
[教学板书]
10、端午粽
热爱
思念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花样多(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们都吃过粽子,知道人们在端午节都会干什么。因此,我用谜语导入时,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端午粽》说课稿 5
教材分析
《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语言生动优美,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
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端午节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叶、吃粽子等】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节的时候吃过粽子吗?能说说它的味道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播放情境课文《端午粽》。
二、初读识字
1.范读《端午粽》,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听准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第二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3)第三遍:边读边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自读效果。
(1)在朗读中你发现了哪些难读的生字词?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分开
红豆鲜肉带去知道据说纪念
①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间"是多音字(jiān中间,jiàn间隔);"总"是翘舌音。
②去拼音读。
③交流加点字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编字谜、做动作)
形近字:端-瑞、粽-宗、综。
④摘苹果识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午节叶米真分豆
1.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书空。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午、节、真"。
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节:5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扁下长,横平竖直。
真:10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4.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及握笔姿势。
5.识字练习(教师出示生字钓鱼游戏)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读课文。
①指生逐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B.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C.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端午节外婆包粽子、送粽子及端午节的由来)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查查端午节的资料,了解端午节。
《端午粽》说课稿 6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识生字卡片。
2.听写生词。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别好吃,那么除了味道好,外婆的粽
子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指名读第3自然段。
(3)指名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4)指名回答并板书:花样多。
(5)练习用“除了……还有……”说话。
(6)总结: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好吃,花样多,还叫我们带回去给邻居吃,看来,外婆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善良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启发谈话: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为了什么呢?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三、课文拓展,指导书写
1.总结交流。
(1)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那么屈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呢?
(2)课件出示屈原资料,了解其生平,以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拓展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乡端午节习俗资料,并和课文内容相对照,看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3.指导生字“真、分、豆”书写。
(1)课件演示“真、分、豆”笔顺。
(2)认读3个生字。
(3)观察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布置作业。把在本课中收集到的词语放在你的词语库里。课外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五、板书设计
材料:青青的箬竹,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10.端午粽味道:清香,又黏又甜
花样:多
意义:纪念屈原
《端午粽》说课稿 7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端午粽》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并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查找屈原的资料和端午节的习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学生自由说端午节的习俗。
3.教师:端午节,你都做过什么?(吃粽子、赛龙舟……)
4.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板书课题:端午粽)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横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2.出示词语:
端午节总会粽子中间十分红豆鲜肉带回知道据说纪念
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读。
3.谁能当小老师来领读?学生跟读。
4.出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1)按结构划分,巩固读。如,左右结构:“端、粽、知、据”。
(2)同偏旁识记:“总、念”都是心字底。
(3)图片、猜谜识记。如,“分”:分蛋糕的图片,理解记忆。大米、粽子、肉等图片。
(4)字形演变识记。如:“带”的甲骨文“”,最初的时候,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像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也指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扁平状的物体、条形的区域也常用“带”表示,如,带鱼、热带、温带。后来,“带”还可以表示随着,拿着,如,携带、带回去。
5.过渡:同学们,一个汉字可以演变出这么多的意思,我们祖国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啊!
6.联系生活巩固,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三、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观察结构,说说哪些笔画需要提醒。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提示:“真”字中间有三横,长横平、长、稳,横画之间的间距大体相等。“豆”字写时要注意上窄下宽,下面的长横要舒展,托住上部。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修改。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上,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精读感悟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
2.想一想,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请用圆圈圈出来。
粽子是用、和做成的。(提示: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把话说完整。)
3.出示箬竹叶实物:同学们见过箬竹叶吗?出示图片或实物。这就是箬竹叶。你们看,尖尖的箬竹叶多像是一把剑啊!用箬竹叶包成的粽子,就再也不怕汨罗江里的鱼虾和蛟龙了。
4.引导:一个粽子还有这样的故事,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还真丰富呢!
5.出示对比句子:
①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②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枣。
你发现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①有“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等词语。②没有。)
6.这样的短语,我们在第二单元中曾经学过,你会读吗?注意读出节奏感。指名读。
7.作者为什么要加上“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呢?(颜色鲜艳,板书:颜色)
8.粽子的颜色多么鲜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齐读。
9.练习读长句子:标出停顿符号进行练读。
10.赛读长句子: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后评价。
小结:刚刚我们通过读好一个词,然后读好一个短语,最后借助停顿和标点符号,读好了长句子,这真是一个朗读的好方法。
11.作者为什么要加上“里面、中间”这样的词语呢?出示课文的图片,请同学们对照图片,然后分别再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你是从哪几个词语中知道的呢?
仿说训练:出示元宵图片。
元宵是用的糯米粉包的,有芝麻馅。
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可以把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老师可真的要给你们点个大大的赞呢!看着图片一齐读。
12.粽子包好了,就等着吃了。请你用刚刚我们学过的读长句子的方法读读下面的话。注意“一”的读音。
出示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1)读好带“一”的短语。出示“一掀开、一股清香、一口粽子”。再加上前后文的“一锅粽子”“一小篮粽子”读准确。
(2)读好关键词:又黏又甜。
(3)读好句中的停顿: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4)糯米的香气伴着箬竹叶的清香,在掀开锅盖的那一瞬间,真是香气扑鼻。我已经忍不住要读一读了。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边想象画面边做动作读。
13.姥姥包的粽子真是色香味俱全,让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感受这好吃的端午粽吧!
14.读好长句:“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1)读好关键词:美滋滋。
(2)读好停顿: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3)外婆为什么要我们分给邻居吃?
小结:如今,会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了,外婆在端午节这一天把她亲手包的粽子分享给周围的人,也是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啊!让我们也学着外婆一起来包端午粽吧!
15.用以上学到的方法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几位同学读,大家认真听,说说谁读得最好,好在哪里。
16.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教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3)补充《屈原的故事》或是视频。
(4)交流听故事的收获。
教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学生: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
教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课外拓展
1.把屈原的故事或者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查找其他的传统节日的资料。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
四、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向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端午粽》说课稿 9
教科书分析:
1、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2、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应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学情分析: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要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切不可采用范读简单的模仿来达到目标。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3、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如果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愿意与同学分享。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教学准备:
教师:“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午”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
学生:每人一套“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向家人了解端午节及其习俗。
教学时数: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在课文里把会认读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把这些字宝宝读准。
(3)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和自然段标序号情况。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
(3)自由拼读、全班齐拼读。
(4)指名拼读(学习较慢的学生)相机指导。
(二)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会认读的字宝宝我们都读准了,那么,将会它们放回到课文中,你能把它们都读准吗?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宝宝的读音。
2、反馈指导:
(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提示其他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听,在读错的会认读的字下面点上圆点。
(2)一个一个自然段指名朗读,学生就读错的会认读的字评议和纠正,小结后自由读或齐读该自然段。
(三)会认读的字音难字学习,能读准课文。
1、导语:(小结读准课文活动情况后)请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真的能读准课文。读的同学要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听的.同学要精神集中注意听,同桌读错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就在下面做个记号;同桌读完后,帮助他纠正。
出示任务:同位互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如果同桌读错了,在他读完后帮助纠正。
2、反馈指导:
提问:您帮助同桌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或:同桌帮助你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预设:三拼音的:端、间、念;舌尖前音的:粽、总;翘舌音的:肉、知。
正音后,单字开火车检查、巩固(直呼)。
3、读准课文练习。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学生自由练习。
(3)反馈指导。以会认的字音准和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为标准师生评议。
4、小结:朗读课文我们首先就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这才叫做把课文读准了。
(四)读通顺课文学习和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读准了课文,接下来我们学习把课文读通顺,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读完后给会认读的字找朋友(提示:连在一起读的就是它们的好朋友,用横线在它们的下面画出来)。
2、反馈指导:
(1)反馈订正画词情况,相机强调“连在一起读的才是好朋友”。
(2)PPT示课文词语,会认读的字注音,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端、端、端,端午节的端”。齐读,自由读。
3、“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知、据、念”口头组词。
(1)(贴出会认读的字的字卡后)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2)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或齐读)一、两遍。
(3)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4、学习读通顺课文。
(1)导语:通过课文的词语和我们组的词语,我们了解了会认读的字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有信心把课文读好吗?我们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词语间的停顿,不要把会认读的字宝宝好朋友拆散了。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2)反馈指导:通过分自然段个别指名读检查,注意指导读好下面句子的停顿: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里面有一颗红红的栆。
外婆一揭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自由朗读、齐读全文。
5、总结(该环节的学习状况及相关知识点:1、逗号、句号的停顿;2、以短语为单位读好句子中间的停顿。)。
(五)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偏旁,也知道偏旁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学习生字。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偏旁,请同学们在双横线会认读的字里找一找,我们要通过哪些字学习什么新偏旁?
2、反馈指导:
端(“立”“耑”)立字旁
粽(“米”“宗”)米字旁
3、小结讲解:同学们找得真准确!“端”字的立字旁和“粽”字的米字旁。(一边通过PPT演示,一边讲解)“立”字是个象形字,像人站立在地上,表示站立,“立字旁”取义的字,大多与站立、直立有关。如“端”本义是直、正;“竖”本已是直立;“米字旁”取义的字,大多与粮食有关,如“糯”“粉”“糕”。
4、PPT示,齐读一遍:
“端”字——“立”,立字旁
“粽”字——“米”,米字旁
5、小结:今天我们又交了两个偏旁新朋友:立字旁和米字旁。这些偏旁朋友作用可大了,他们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字宝宝,可以帮助我们牢记字宝宝。
(六)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三、图文结合,品读语句,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主题。
导语: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学习课文了,让我们齐读课题。
(一)释题
出示任务: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是通过什么给我们讲家庭、家人的故事的?(预设:端午粽)刚才通过读课文,你们知道什么叫做端午粽呢?(预设端午节吃的粽子)。
小结:对了,从课题我们知道课文是通过端午粽给我们讲家庭、家人的故事的,端午粽就是端午节吃的粽子。那么,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吧。
(二)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主题。
1、结合图画,了解课文内容。
(1)看图说话。(PPT示图画)
《端午粽》说课稿 10
一、童谣导入,说“已知”
1、师生板书“节”字。复习已学过的三首传统节日童谣:《春节童谣》《元宵童谣》《清明童谣》。
2、学习“端午”。
清明之后的传统节日便是“端午”(教师板书)了。你能给“端”字组词吗?教师相机引导:“端正、端坐”表示“身正,不歪”;“端碗、端茶”表示“用手很平正地拿着”;引申义“笔端、开端”,指“东西的一头”。而“端午”是指整个大热天的开端。
设计理念:本环节利用扩词法识“端”字。利用扩词法学习汉字,积累一些常用词语,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同时,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归类梳理“端”的字义,理解新偏旁“立字旁”的形旁意义,多方位地了解“端”的含义,使汉字的学习不浮于表层,这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得。
3、对于“端午节”,你知道(板贴: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设计理念:“知”是本课生字,“知道”是本课出现的新词。本环节利用“知道”一词统领整篇课文的教学,以三问“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来搭建本课的教学框架。这样的设计,既复现了生字“知”,也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原点、兴趣点、障碍点,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更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
4、揭示课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去了解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吃端午粽。补完课题,读课题,正音“粽”。
二、三读课文,说“新知”
(一)初读课文,学字读词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好一组与“一”相关的词语。
①按变调规律将本文中与“一”相关的词语分成两组,读一读:一到端午节一锅粽子一颗枣一掀开一股清香一口粽子一小篮②回忆变调规律儿歌,做做动作背一背:“单独时,平平走;遇四声,向上冲,搭座山;一二三声前,往下滑,开朵花。”③去掉“一”的拼音,打乱顺序,再读一读。④把词语放回句子中,读一读。
设计理念:“一”的变调在前面的课文中已经出现过多次,从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一文初探规律,到《大小多少》中复习读法,再到第6课《树和喜鹊》中的读法巩固等等,孩子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但读错的现象还是频频出现。这篇课文中带“一”的词语共有7个,并出现在很多难读的长句子中。所以,很有必要再次进行“一”的变调规律的复习巩固。
(二)二读课文,读好长句
1、读好长句子——“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带有“一”的短语,因为之前已经落实了词语朗读,连起来读一遍即可。着重学习汉字“米”。
①“粽”字是什么旁?认识“米”字:出示图片与字源。②你知道有哪些“米”字旁的字?学生交流,同时梳理与补充:粽、粮、粗、精、粉……教师小结:米字家族比较庞大,一般都与米、粮食有关。
2、读好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设计理念:读这个长句子,先让学生思考:句子为什么有长短?使大家认识到句子长是因为内容多,然后采用内容分解法,利用插图和句子互相配合,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先写的是粽子的外面,然后写里面,最后写中间。于是,在学字、学词、读句的有效统整中,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既能促进理解,又能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①一看插图、读句子,圈出粽子的三个组成材料,读准音:箬竹叶、糯米、枣。放入句式有序说话:“粽子是用()包的,里面裹着(),中间有()。”②二看插图,自主加上形容词来说说:()的箬竹叶、()的糯米、()的枣。课文中也有这样的形容词,把物品写有趣了,请你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③发现填进去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表示颜色的词(板书“色”),都是叠词。体会表达的趣味:一句话中,用叠词的形式形象地写了粽子的颜色,把粽子写漂亮了,读起来还顺口,连起来读读整句话吧!用各种方式展示读:同桌读、比赛读、挑战读、看着句式背诵……④三看插图,利用句式背句子。
设计理念:利用插图,可以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掌握、确认事物的本质,丰富认知的内容。孩子们可以在插图中清楚地认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唤起生活前经验;也可以通过插图,认识与文字对应的新事物,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结合插图与长句,通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的'有层次引导,让儿童仔细地、有序地观察插画、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对儿童理解语言有很大帮助。儿童通过“将语言变成画面的能力”,能有效提高记忆力和想象力。
3、读好长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读读句子,这句话写了粽子的什么特点?表演创编朗读活动。
4、读好长句子——“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理解“分给”:利用教具“一篮粽子”,把粽子的图片一个个分给小朋友们,出示“分”字,像这样,把整体用刀切开或取出一部分,就是“分”。复习已学汉字:指生上台领读粽子背后的汉字,质疑释疑,同桌互读过关。
设计理念:在习字学词时,加入一些游戏元素,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活动性学习是低年级孩子的最爱。
5、写字指导:
这篇课文中有好几个字的字形就是一幅图。出示图画,学生猜字。照样子写字。
设计理念:写字就是画一幅漂亮的画!这样,将枯燥的写字指导转化为学生喜欢的写字练习,使练习变得好玩起来,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效率。同时,像这样用溯源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呈现这些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历程,满足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奇天性,引起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并在书写过程中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培养汉字文化意识。
图为常州市星河实验小学朱玲老师在“首届中国基础教育‘新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小学语文专场)”上的观摩课,内容选自“新课程资源系列”《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学与教指南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外婆的端午粽》。
(三)三读课文,梳理脉络
连起来读读整篇课文,说说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了什么收获?相机梳理板书。
三、诵读童谣,说“欲知”
1、其实,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有很多习俗呢!读《同步阅读》中的《端午童谣》。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2、学生说“欲知”:读了童谣,你想了解什么?
3、课外延学:根据这些疑问,请到课外去找找相关故事,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话端午”活动。
设计理念:在阅读中实现统整的教学。认知统整,了解除端午粽之外更多的民风民俗;诵读统整,结合《端午童谣》习得文本之外的童谣、儿歌;课外活动统整,结合学生的生活来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实现课堂教学指向生活、指向生命的“大语文”格局。
点评——理念:教学设计之“魂”
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是课堂,课堂教学的实施关键在设计。而课堂教学设计的着力点又应当在哪里?是教学过程的编排吗?不是的,应当是设计的理念。也就是说,不只是“怎样设计”,而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虽然一个好的设计为一些教师现成搬用,现在还不是个别现象,但对于更多教师来说,他们希望能够借鉴思索的并不是“设计”本体,而是这样设计背后的教学理念。如果设计本身只是“术”,那么设计背后的教学理念才是“道”。有了“术”,不等于得了“道”,只有得了“道”,才能灵动而有创意地去驾驭“术”。
品评本案的一个亮点,就在于它不只是展现设计的方案,而更在于传达这样设计的理念是什么。为了强调,设计理念的部分一律加上标题“设计理念”加以强调,并用不同字体以示醒目,还用括号标注,这是对“设计”不可缺失的理解。综观它的设计理念要点:一是节气教学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识字与阅读理解的一体化推进;三是在重点、难点处(长句子)精准发力,使阅读教学从面面俱到的传统弊端中走出来,实行“精准滴灌”;四是对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统编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五是实现阅读教学在“统整”中“跨越”的教学思想,开阔学生视野,激发生活情趣,实现从“小课堂”到“大语文”,见“真能量”。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知识、凝聚智慧、纵横信息、大开脑洞的创造性活动。真正要让教学设计成为育人之本,成为教师优课创作的“母体”,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设计”本身,而是为什么要作这样设计的背后的思想。
理念才是教学设计之魂,魂兮归来!
《端午粽》说课稿 11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容。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来历的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精神,那么有精神的小朋友肯定也很聪明。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聪明的小朋友们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
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
预设:粽子
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将谜底揭晓了。
说到粽子,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二、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吃外婆做的粽子,尤其是外婆做的粽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端午粽》,看看稳重的小朋友喜欢吃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10、端午粽(引导小朋友一起板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出声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复习生字。
师范读。“想想文中围绕端午粽写了哪些内容?”
三、再读课文,探讨研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说一说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吃粽子的,文中哪里体现出来了。
预设:端午节。
总会:一直,总是的意思
用“一到……总会”造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外婆做了什么样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在文中找一找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
(找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这句话描写是从里到外还是从外到里?
预设:从外到里。
借助图片讲解制作粽子的材料。
(找一找这句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哪些?
青青的、白白、红红的,这样的词为AAB式的叠词。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2、这样的漂亮的粽子,它的味道又是什么样的?吃起来又有怎样的口感呢?
预设:粽子的味道——清香;粽子的口感——又黏又甜。
(用“一……就”造句。
(又黏又甜。ABAC式的叠词。这样的叠词还有哪些?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口感,小朋友们想象一下自己手中正拿着这样美味的粽子,慢慢地剥开来吃。用这样的感情,加上动作,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强调长句子停顿)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外婆做的粽子十分好吃,除了好吃,还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花样也多。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用“除了……还有……”造句。
外婆做了这么好吃的粽子,我们是怎样品尝的呢?
预设:美滋滋地吃。
“美滋滋”生动地写出了“我们”一家吃粽子时高兴又满足的心情。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怎么做了?
预设: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这说明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良、乐于分享。在学生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外婆的这种优秀品
质,要乐于与同学分享,相互帮助。
指导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课文开头说了,一到什么时候,外婆就会煮好美味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
预设:端午节。
为什么我们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的呢?
预设: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一句讲述了人们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四、课外拓展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有很多传统节日,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腊月三十。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穿新衣。
元宵节——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灯谜等。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等。
五、作业
1、向爸爸妈妈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及习俗,与同学分享。
2、端午节快到了,回家和爸爸妈妈学习包粽子,包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端午粽。
六、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材料:箬竹叶糯米枣
气味:清香
口感:香甜
好吃花样多
《端午粽》说课稿 12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图,是什么?(生:粽子)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拼音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选择自己的方式记住它。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教师巡视,对平时识字能力差的孩子要特别关注。
2小组检查生字,谁对了就是“生字大王”。
组长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绳子的实际情况,对全读对的同学奖励小红花。
师: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识字情况,请大家准备好!
课件出示要检查的字,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齐读生字。
3检查读文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读文情况。(可小组读,也可个别学生代表)其它同学听后评议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教师指名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并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仔细观察,自由讨论。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与指导性的评价。
3.指导书写:午、米、真。
师:这三个字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预设)生:“午”字的第三笔横,书写时要长一些;“米”字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笔顺,不要倒插笔顺;“真”字里面的是三横。
教师示范写,学生先进行书空练习,再在田字格本上练写。教师巡视。
4.教师出示带有田字格的生字节“叶、分、豆”。
学生仿写。教师选出写的较好的.字进行展示,并授予这些学生“小书法家”的称号。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午米真
节叶分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图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教师课件出示,要求学生开火车读。
2.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端午粽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走进课文
1.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是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通过“盼”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外婆特别想念我们,希望我们早点回家
师:是啊,过节了外婆多么希望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谁能带自己的感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一定要读出“外婆盼望团聚”的心情。教师指名读并给与鼓励评价。
2.师:你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哪些事情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谁能说一说?预设生;吃粽子、打电话问候、父母带着自己去见外公外婆..........
3.教师总结:老是听出来了端午节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是和自己父母去看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然后,亲人们聚在一起吃粽子。
4.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小作者的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边读边画。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生:粽子很诱人特别想吃一口。师:是啊,多么“可爱的’粽子,让人看了就想咬一口,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然后指名读,并及时给与评价。
(2)师:这么“可爱的”粽子,闻起来是怎样的?预设生:清香。师: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请为大家读一读。预设生: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教师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来可爱,闻起来香,那吃起来味道如何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预设生:又粘又甜。
(4)师:多么美味诱人的粽子啊!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情自有朗读这一段。学生有感情朗读,教师指名读并给与鼓励评价。
5、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外婆包的粽子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这说明了什么?用温中的词语来回答。预设生:花样多。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而且花样多,外婆还会让我们带回去一些分给邻居吃我想外婆包的不仅仅是粽子,还是一份“节日的祝福。”
6、师:为什么端午节的时候要吃粽子呢?如果有个别同学知道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简单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三、朗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和那份浓浓的亲情,也初步了解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来朗读这篇课文。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端午粽》说课稿 13
一、复习生字,书写指导
(一)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红豆鲜肉带去知道据说纪念
(二)认读生字(卡片出示)
米总间据分豆端念粽节带知肉开火车读,组词,齐读。
(三)指导书写“真、豆”
1.指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特点,观察“长横”的写法。2.观看微视频(书写示范)。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理念:生字词语的复习是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巩固,可以有效让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也为新授课扫清障碍。本课写字在第一课时基础上选择“真、豆”两个字进行书写指导,因为这两个字都有长横,为此书写指导抓住长横书写特点进行。并且通过微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观察特点,观看视频,书空练习,提笔写字四个步骤,把一年级的写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二、聚焦语言,学习表达
导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介绍粽子?怎样介绍粽子呢?
(一)理清内容
学习第二小节指名读:1.用①②③标出几句话。2.思考每句话是介绍粽子哪些方面?
指名交流(色、香、味)设计理念:
(二)聚焦”色”
1.指名读,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交流颜色词语,
3.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哪个句子写得好。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4.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5.拓展AAB式重叠的颜色词语。(黑黑的、绿绿的、蓝蓝的、黄黄的)设计理念:本环节主要进行AAB表颜色词语的学习和积累,先找特点,再通过读形式感受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接着通过朗读形式读出这类词语的韵味,最后进行拓展积累,使学生对这类词语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三)聚焦表达顺序
1.课文中描写端午粽的外形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你从哪里知道?(从外往里)
2.尝试从里往外的顺序介绍粽子。
3.学以致用,学着介绍
要求:你能学着介绍粽子的方法,按照从外往里或者从里往外的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说一说吗?(也用上表示颜色的词语哦!)
出示西瓜、火龙果
西瓜
设计理念:本句话介绍粽子的条理十分清楚,因此在这句话教学时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学习从外往里和从里往外的表达顺序,并且能学以致用,通过仿照课文表达方式介绍水果,目的是让孩子学习课文清楚的,有条理地介绍。
三、略学香、味、花样
(一)出示:认真读课文,你知道课文还从哪些方面介绍粽子呢?香:
煮熟的粽子飘出()。味:
剥开粽叶,咬一口,真是()。花样:
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除了(),还有()和()。
(二)指名交流,完成填空。
(三)拓展说话:我吃过的粽子花样多,除了(),还有()和()。
(四)图片拓展:粽子的其他花样和不同地方粽子的不同包法。
四、我来介绍粽子
(一)出示要求:端午节到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粽子,喜欢粽子,请你向他们介绍粽子。(从粽子色、香、味、花样四方面介绍。)组长分工,一人介绍一方面
组内练习,把粽子介绍详细小组展示,把粽子介绍生动
端午节就要到了,我们中国人到了端午节总是要包粽子,粽子是用()包的,里面裹着(),中间有()。粽子颜色很漂亮,而且香味十分好闻,只要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粽子的味道也很好,剥开粽叶,咬一口,真是()。粽子花样非常多,除了(),还有()和()。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尝(cháng)一尝我们的端午粽,相信你肯定吃了还想吃。
(二)学生练习,小组展示
设计理念:通过“我来介绍粽子”的形式,让学生把文中的信息进行提炼,让学
生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的内容,然后再表达出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拓展资料
1.端午节的习俗是怎么来?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故事。
2.学生看视频
六、实践活动
1.向大家介绍,推荐粽子。
2.把端午节的故事说给家长听。
《端午粽》说课稿 14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3、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能与同学说说自己是否喜欢吃粽子,说说吃过的粽子味道。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
三、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
教师:“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午”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多渠道了解端午节及其习俗。
五、教学过程
《端午粽》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端午粽》第二课时
2、谈粽子:什么时候吃粽子。(端午节)所以也叫“端午粽”。
1、初步交流课前资料。
教师补充:四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节遗产的节日。
2、复习生字(一会):节、念、米、叶、真。
复习词语(二会):端午节、十分、鲜肉、纪念、据说
3、听读课文
二、初识端午粽
1。听读思考:为什么端午节吃粽子。
(1)提取第五小节的信息回答。重点指导朗读长句子“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2)认识屈原。
(3)听儿歌、唱儿歌,认识端午习俗,重点补充吃粽子的习俗。
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插艾、跳钟馗舞、喝雄黄酒、)
三、品味端午粽
1、自读思考: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
2、提取第一小节的信息回答。指名读。
3、师生交流:体会关键词“一年一度”、“盼着”的意思。
四、了解端午粽
1、小组合作交流:粽子怎么包的。味道怎样。要求:划出描写粽子是怎样包的语句,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来讲。
2、集体交流——包粽子:
(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
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
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
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5)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
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6)抓动词“裹”和“包”(近义词)。
(7)抓住关键词语,指导朗读。
3、集体交流——吃粽子
(1)提取第二句话,练习朗读,师范读: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
(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一些)生读: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就能把长句子读短。
总结学法:之前学过的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四个太阳》都出现了长句子,怎样读好长句子呢。(注意停顿、注意感叹号)
(2)重点理解“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3)注意停顿,练习朗读。
4、集体交流——带粽子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
(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4)指导抓住关键词语练习朗读。
(5)同学们,课文《静夜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呢?(预设:诗歌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家人的感情。)课文《夜色》,又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预设:课文告诉我们“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不怕夜色,胆子大了。)
是啊,我们都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慢慢成长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又会让我们了解关于家庭、家人什么呢?(预设:团圆、幸福、家国情怀)
四、说说端午粽
1、拓展阅读《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班级共读书目)中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2、按照一定顺序向家人介绍包粽子的过程,尝试包粽子。
《端午粽》说课稿 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感受浓浓的端午情。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板书课题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小小吃货猜猜猜",来一起看大屏幕,看,什么节日吃元宵?--正月十五元宵节!再看,什么节日吃月饼?--八月十五中秋节!大家可真厉害,那最后一个老师觉得也难不倒你们了,端午节要吃什么呢?--吃粽子!没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一起去品尝那香香的粽子!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板书课题,讲解生字"午"。相继指导生字午的书写。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要想把课文读好,首先要把生字学会,那本节课的生字,那你会读了么?这么有信心,那让我们来看看谁读得好,生字第一关--带拼音读生字。全班齐读,小老师领读。
2、夹粽子游戏。去拼音读生字。
3、每个生字宝宝不喜欢自己一个人,于是他们每个人都找了一个自己的朋友,组成了词语宝宝,你还能认出它吗?练习读词语。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种不同的豆子,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都认识它们吗?
(2)课件出示:出示蚕豆、豌豆等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有的豆子长得扁扁的,就像是一张口,有的长得长长的,就像是一条长横,还有的短一些,就像是一条短横,还有的小小的,就像是点。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豆。
学生描红、书写。
四、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讲解"总会""盼着"理解词语,抓住词语理解句子,感受端午节吃粽子是习俗,初步感受外婆的深深的情。
(2)教师提出问题:端午节包粽子,那包粽子要用什么材料?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再看: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他们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预设:表示颜色。
指导学生说出,这是AAB式的叠词。
(5)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粽子的味道。找到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抓住词语"清香""又黏又甜"体会粽子味道。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读,进一步体会粽子的色美、清香、味美。
2、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不仅有红枣粽,还有豆沙粽和鲜肉粽。
(1)、从"不仅,还有"体会到粽子的种类多。
(2)、提出问题:那平时大家还吃过什么口味的粽子?
预设:八宝粽、豆沙粽、鲜肉粽、蛋黄粽。
(3)、现在我们一起来吃粽子喽!出示图片,进一步体会粽子的美味!
3、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从这里,你能感受到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善良、有爱心、关怀别人。
教师总结:是啊,外婆就是这样一个善良、有爱心、关怀别人的人。每年端午节,外婆都在家包着粽子,等着我们回家团圆,一片粽叶一片情,每年的端午节,少不了的是粽子,更少不了的是像外婆那样的一片深深的爱意!这就是在我们万千中华儿女心中的端午情!
4.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5、端午节不仅仅可以吃粽子,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现在我们一边听儿歌,一边端午节!
五、课堂小结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节日,课下请同学们思考下,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分享!
- 相关推荐
【《端午粽》说课稿】相关文章:
《端午粽》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11篇)06-08
端午粽的散文09-27
端午粽作文02-14
“粽”情端午05-19
端午粽教学反思04-19
端午粽教学反思05-15
《端午粽》教学反思10-26
端午的粽香作文01-24
粽香端午作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