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本单元的文体为演讲与书信,这篇课文是书信。这两封家书,第一封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两封信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希望儿子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十多年前,我在大学读《傅雷家书》的时候,曾深深地为傅雷对儿子那种细腻、深沉的情感所感染,为那种严肃的家风所感动。这两天我又反刍《傅雷家书两则》,觉得编者安排这篇课文可能是希望学生从课文中学会冷静、理智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懂得用“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态度对待生活,懂得父母老师的谆谆教导中的期望。
的语言平实,说理娓娓,文采不是很够,故事性也不是很强,初看有些乏味,但这样的文章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的,我觉得如果你是用一种浮躁和追风的态度去读的话,是对傅雷家书的亵渎,当然也是一无所获的!
二.说教学目标(通过多次朗读实现):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从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来确定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庸碌、凭吊、扶掖、谀词、枘凿、涕泗横流等字词的字形、音、义。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胜不骄,败不馁”才是真正的“坚强”。(通过第五版块实现)
3.体会家书平实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对子女的爱以及对祖国真挚的感情。(品味语言和体会感情通过三、四版块实现)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傅雷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希望儿子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2.理清两封信的内容,从中学会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2.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的交融。
我觉得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勇敢地退下来,适时地走进去,所以“理清两封信的内容”、“体会家书平实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等目标我都会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领悟。其次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尽量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而实现一箭多雕。所以“体会傅雷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坚强”的理解我都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
三.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我是按总的来说是“以学定教”来设计的。为了突出“语言品味的学习”和“领悟‘坚强’和‘赤子之心’的主旨”的教学重点,突破“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内涵”的教学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问题研讨法、点拨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说学法: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学法主要是诵读法、小组讨论法、圈点法。
①诵读法: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将多种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粗读、熟读、、精读、品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
②小组讨论法: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四—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具体作法可以参见《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5期广东从化中学陈惠兰老师的《优化语文学习班集体的教学实例》)
③圈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平时我就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学情以及教学准备
1.现在学生对于网络并不陌生,而一般的等级学校,都配备了电脑阅览室。上课前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章,让学生自主了解傅雷,并对傅雷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有整体而充分的了解。
2.大家可能看到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生字词和作者简介的环节,原因是每个新学期开始,我就会将整册需要掌握的生字词印发给学生,每次上新课前的早读,课代表就会带读并检测,形和义的教学随机贯穿于讲课的过程,一个单元我会再集中检测一次。这样做既节省了在堂上讲字词的时间,又充分发挥了我的五人小组的作用。至于的作者简介,教材上已有,网上亦可查,根据“只教学生不懂的,不教学生已懂的”有效教学的原则,所以不多讲。
3.本课具体操作上我主张不用多媒体,原因是情感类的文章,多读品味效果才是最佳。
五.说教学程序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讨论师生互动;通过品读揣摩使语言领悟深刻化;通过点拨归纳使知识条理化。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傅雷家书两则》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体会感情、领会主旨,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7个版块,第一课时完成前三个版块,第二课时完成后四个版块:
(一) 列举事例,导入新课:
(简述美国两个家族的八代家史事例)外国如是,在我们中国也有所谓的“书香门第”、“将门虎子”之说,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而我们现在有个“二世祖”现象,原因在许多家长就指望社会、学校把儿子培养成才,父母只做所谓的“衣食父母”,结果子女是一事无成,终日游手好闲。从家庭教育子女的角度自然引出课题:傅雷对子女的教育。
在这个环节中导语的设计要抓住一个好的切入点,材料尽可能新颖,要能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中的两封信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要想把内容概括清楚,就要注意要点(即人+事,字数允许时可加时间)不能丢,语言要简练。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第一封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高峰。两封信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希望儿子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还告诉学生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目的是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全文。
(三)熟读课文,品味语言。
要求学生再细读课文,找出文中有比喻修辞和哲理的句子,并对其进行品味赏析,先在4人小组内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再在全班讨论。(注意:教学设计中的比喻和哲理示例每组教师只是选择性点评,不必全部都讲。)
教师总结语言上的特色:
1.语言含蓄。(分析略)
2.哲理深刻。(分析略)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不要替学生包办,他们的回答可能不全面甚至是错误,但自己嚼过的馍馍味道就是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有效,更深刻。课堂上他们有了充分的读书、思考、作业的时间;答案是从自己的阅读中探究出来的,方法是从思索和训练中归纳出来的。这样的学习,容易暴露出师生的不足。教师从学生的疑问中、错误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给予补救。
(四)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封信,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划出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然后选择其中一句示例进行感情的体会。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感受傅雷在字里行间投注的浓浓父爱,理解他们“父子”和“朋友”的特殊关系。
2.要求学生精读第二封信,找出文中傅雷对儿子和祖国真挚感情的抒情句,并对他们进行分析,先在四—五人小组内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再在全班讨论。(教学设计中的抒情句示例教师选择性点评,不必全部都讲。)
教师总结情感特点:情感深挚。亲情是人间至情。孩子的一言一行,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的成功失落都无时无刻不牵着傅雷这位父亲的心,他对远在异国的儿子有着深深的牵挂,对儿子的不安有着真诚的宽慰。而对祖国的爱又是那么深沉和执着,儿子虽远在异国他乡,但与祖国荣辱与共。
我们现在低效的教学有“四多四少”:统一学习多,个人学习少;接受学习多,探究学习少;教师表达多,学生表达少;学习快的表达多,学习慢的表达少。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发问的精神,培养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心主动与文本交流,与别人交流,让学生充分自我发挥,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做的话学生自然就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做人。同时教师要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五)品读课文,领悟主旨。
1.从“坚强”和“赤子之心”引导学生理解的难点及主旨。
2.教师总结主旨:的主旋律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生活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本环节教师应适时的以总结利于学生知识的消化与整合,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因为我觉得课堂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但教师的指导仍应该存在,关键时候教师精辟入微的点拨和总结还是很有必要的。
(六)结合实际,拓展思维。
提问学生:你还知道有哪些家庭教育成功或失败的例子?(例子以学生列举为主,教师只作适当补充。)
(七)课后作业
学了,学生一定会对家庭教育有许多感慨,要求学生给父母亲写一封信,说说你的欢乐,诉诉你的烦恼,还可以建议父母应该怎样做。
教学后记:
1.我觉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要给学生尊重,二要让学生作主,三要让学生有选择,四要让学生合作。
2.学生有兴趣上的课才是最好的课,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西藏高原》,说课程序如下:
一、把握联系,领悟教材
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组教材是围绕“西部风情”来编写的。学习本组教材要大胆想象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感受家乡的可爱,感受生活是如此美好。这是本组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目标一是认识了解西藏高原风景优美、资源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二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西藏,热爱伟大祖国大好河山;三是理解词句,大胆想象加深课文的理解,并能在实际中运用文中的写景方法。
以上三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其中理解词句,并在实际中运用文中的写景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二、注重迁移,选择教法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课标理念,我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性学习方式,辅以课件、录音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
学习、合作探究中学习语文,引起学生对课文中西藏高原的天空、高山、湖泊的关注。在教学中为学生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学生的心灵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
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由此,我设立:“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诵读感悟、自主体验——合作探究——自悟自得”的学法导向。
四、训练思维,优化程序
1、创设情境——再现美
上课伊始,伴随《走进西藏》的音乐,大屏幕上出现西藏高原那迷人的风光。天籁般的旋律,美丽的雪域风情让学生思绪飘向那片美丽神奇、富饶可爱的雪域高原。此时,我趁机插入导语:西藏高原是个美丽神奇、富饶可爱的地方。激起了多少人对那片土地的向往与追求。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西藏,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在充满激情的导语中,既回顾了上节课对西藏高原的整体感知,又激起了学生情感,活跃了学生思维,为后面品读课文,突破难点,奠定了基础。
2、品词赏句——领悟美
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美美地畅读第二自然段,指
导学生边读边动手在文章中勾画好词佳句。老师引导:“这一段美不美?美在哪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时,我趁机出示图片,结合学生视觉上的感知,使教学更形象直观,配以图文并茂的练习。“那光洁的蓝天,像琢磨得十分光滑的蓝宝石,又像织得异常精致的蓝缎子。”这句话把___比作___,___比作___。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巩固探究结果。教学中,再让学生把这个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我遵循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范读、学生相互练读、小组赛读等方式,让学生品词赏句,眼观、耳听、口说体验西藏高原天空的美景,受到人文美的熏陶。在“你的朗读让老师和同学都陶醉了”这样的评价激励中,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朗读同时,其它同学在脑海里想象天空的美丽,去体会“好像离你很远,怎么也不能接近;又好像离你很近,只要一举手就可以摸到。”这样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调动学生整体参与意识。重视读书,重视背诵,是语文教学的精粹。熟读成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潜移默化规范学生的语言。“让我们一起背吧!”老师示范背诵让学生欣喜之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和兴趣。读背训练使学生学会了语言感悟积累和扩展知识的方法。
3、感情朗读——体验美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学习第三至六自然段。提出探
究问题:“读完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感到了我们?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些地方还不明白?”读读、议议,让你感动的地方。
让学生探究问题,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勾画“这一切倒映在清澈的湖水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是因为这里有大得像海一样的湖泊,挨着湖的是墨绿色密密丛林,还有终年不化的雪峰”就构成了这幅画面。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探究问题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导读描写西藏景美与富饶的句子及第五自然段开头的过渡句。我将通过说话练习,来学习“不仅……而且……”这组关联词,再让学生体会本句的过渡作用。这样先练后讲的体验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4、诱导想象——升华美
反复阅读中体会结尾的含蓄精妙,首先让学生诵读中自悟自得思想感情,读出赞美之情。然后质疑、探究:“为什么祖国的西藏是一个富饶可爱的地方?”回答这个问题既回归整体,总结全文,又点明了中心,升华了感情。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西藏景美、富饶、可爱,而且又一次体验了探究后收获的喜悦。基于新课标应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理念,紧扣感受家乡的可爱这一单元的重点,结合小学生好表现的特点,我设计了“我来当小导游”活动。先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介绍家乡美景,引导学生联系退耕返林后的绿山,联系三峡156水位上涨后澎溪河像湖泊,再要求课后写成小文章。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拓展了思维,又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加强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在同学们对家乡的尽情描绘中结束课堂。
五、板书设计
天空 高山 美丽 西藏高原 湖泊 资源
草原 富饶 平原
六、说课小结
本课教学是想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的巧妙结合,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动脑动手,身心愉快,实现教师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谢谢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说课是中班下学期的美工教育活动《有趣的塑料袋》。这是一节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美工课。因此,我在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上特别注意活动内容"源于生活,缘于兴趣"。根据以上的情况便生成了“有趣的塑料袋”这个活动。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日常活动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塑料袋,然而也时常看到孩子们把这些塑料袋拿出来当玩具,他们有的把塑料袋放在头上当帽子;有的拿着塑料袋当风筝;还有的用塑料袋包扎糖果。这个在成人心中不起眼的塑料袋却成为了孩子的宝贝,捕捉到这个兴趣点后,我有意识地观察过孩子的反应,发现他们对于塑料袋的玩法显得比较局限,但是兴趣依旧浓厚。当孩子遇到难以跨越的障碍或困难时,教师的帮助性介入可以大大促进其发展,从而帮助孩子拓展经验,获得知识。
二、说目标幼儿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多种方式对幼儿的探索活动进行不同的指导与参与,让幼儿在有计划的活动中,获取经验,掌握方法,全面发展。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能运用剪、贴、撕、画等多种技能有创意的装饰塑料袋。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探索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及表达能力等。
3.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剪、贴、撕、画等多种技能有创意的装饰塑料袋。
难点:引导幼儿发挥想象用多种方法装饰塑料袋。
四、说准备
首先,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 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
1、知识经验准备:对塑料袋的性质有初步的认识。
2、物质材料准备:塑料袋;剪刀、双面胶、透明胶、线、各类装饰性材料皱纸、彩纸、即时贴、音乐等。
五、说教法、学法
《纲要》里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究活动,感受尝试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我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我始终只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克服传统的说教形式,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法、讨论法、观察法、操作法、进行学习。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说说、做做、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单元第一课《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中第二节课的内容。这节课紧扣“个人礼仪”为中心,主要讲了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以及怎样养成良好的个人礼仪习惯等知识。这节课的内容是第一课的一个重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学好本课,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仪的习惯,提高礼仪素养,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情感目标:尊重自己和他人,提高个人礼仪修养水准,做讲文明、有礼仪的 人。
能力目标:自觉践行礼仪规范,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3.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个人礼仪习惯养成
教学难点: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在学校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那么,德育教育就应该放在首位。而中职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注意力较难集中,不能被动接受枯燥理论说教;再加之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现在学生对文明礼仪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内容简单灌输给学生,必须从学生实际入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竞赛,合作协同形式,组织学生讨论并布置任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使学生从感情上接受,并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德育课的学习目的。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及自主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课前准备】
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我在课前做好了多媒体课件,安排了情景剧的排练,并布置每小组派代表准备作自我介绍。学生预习课文并查阅有关个人礼仪的资料,搜集有关公共场所违背文明礼仪的图片和常用文明用语等相应资源,发布到校园网上“德育之窗”。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一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即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引思明理、学以致用、课堂小结。
(一)激趣导入 2’
播放PPT课件,将站姿、走姿、坐姿、致意、鞠躬等标准仪态的图片展示出来,同时播放不雅姿态,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真切地了解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以加深印象,激发求知欲,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举止,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30’
案例一 多媒体展示老布什竞选演讲材料。(设计意图:我校每月举行一次演讲比赛,让学生观看了解,对自己今后参加演讲有帮助和提高。)
材料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看了这些材料,同学们有何想法?学生积极思考,发表个人意见。(设计意图:利用经典案例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关于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并分析问题:为什么个人礼仪打造良好“第一印象”,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并回答。
互动在线 一分钟专业演讲比赛,将事先设计好的表格发放给每个同学评价打分。(设计意图:既锻炼了上台同学胆量,又对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个人礼仪问题进行分析、点评,强调个人礼仪打造良好“第一印象”,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指出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进行点评小结。)
榜样力量 展示彭女士出访的部分新闻报道及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说说为什么彭女士会赢得好评如潮,这又说明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个人形象是很重要的,良好的个人形象可以提升整体素质,同时让学生明白个人礼仪的重要性。仪容之美包括仪容的自然美,修饰美和内在美三个层次,提高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并引出本课重点和难点。)
播放材料,引导探究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列举,和老师一起归纳、概括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讲解这一内容时,注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他们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明白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文明无大事,细节彰显道德,从而落实到行动上,规范自己的言行。
播放课前学生收集的相关违背文明礼仪要求的图片,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一些不文明行为,让许多平时不以为然的小事和小节,放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中就被放大了,正确与错误产生强烈的对比,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教育学生,应学会自尊自爱、加强自律、约束自己的言行。并引发学生心灵震撼,升华感情。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组竞赛(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明用语,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检查了课前作业。)
互动在线 学生表演礼貌情景剧(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既锻炼了上台同学,又加深了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运用,对其仪容、仪表、仪态也是一个很好的检验和提升。并且懂得文明礼仪习惯应从小事做起,从日常行为开始,突出本课重点。)
三、引思明理 5’
提问:1.2.3.(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在无人监督之下,能自觉遵守行为准则的人才是真正有修养的人。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懂得尊重别人,才会自觉按社会公德行事。要提高个人礼仪修养水准,就要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就必须自尊自爱、自律自强,巩固重点和难点。)
四、学以致用 5’
播放周思敏《现代礼仪知识》视频,让学生边看边练,相互指出每位同学在仪容仪表上的优点和不足。(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找出自己在个人礼仪修养方面的不足,完成课后作业①。)
五、课堂小结 3’
1.运用“盘点收获”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代表发言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又在知、信、行、三个方面进行了盘点,符合德育教育理念。)
2.课后作业
①行为训练:仪态训练、坐姿训练,走姿训练、站姿训练。
②观察学校演讲选手的仪容仪表,分别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课后讨论。(设计意图: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规范学生的言行,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六、【板书设计】
板书就像是一份微型教案,应简明扼要地将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方便他们理清知识结构。
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
七、【教学后记】
1.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本节内容通过让学生表演和自己收集素材等方式,把要学的东西和学生实际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知、信、行的统一。
2.在课堂上,周思敏《现代礼仪知识》视频不能全部观看完,所以由班主任老师在课后组织观看。德育教学工作应全体配合,常抓不懈,德育教师的工作任重道远!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说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其中3: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教学重难点。
【说策略】
本文是一篇非常有趣味的说明性散文,在介绍客家人的住宅时,用了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所以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法,教师点拨引导。设计合理的表格,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表格。
【说过程】
(一)、民居展示,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我知道的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根据前面课文的学习,自己完成表格后半部分。
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五、说拓展阅读:
下面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六、说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这是省编义务教育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寻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它的下落。第2——9自然段写老人一一说出那只骆驼的情况,商人以为老人把那只骆驼藏起来了。第10自然段写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那只骆驼的情况以及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寻找骆驼。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训练和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课文语言朴实,易于理解,尤其是文中的对话部分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根据以上对本课教材的分析,以及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情况,拟定本课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如下:
1、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过失的骆驼情况的,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见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会本得的几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理解9个新词的意思,区别“过失”,“丢失”“详细”“仔细”的不同意思,
3、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
4、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5、背诵老人说的一段话。
本课训练的重点: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
训练的难点: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朗诵感悟法: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就是读对理解感悟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升华情感。
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运用读,想,找,议等方法学习课文,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时间设为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教学主要是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方法好在哪里,懂得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解决办法的道理,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出示问题:
老人和商人有没有找到骆驼呢?
[课开始用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很好的连接方式,让两节课自然地融在一起。]
(二)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引: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读课文,自由读课文,在文中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1、读后交流,学习最后一节。
出示第一节,齐读。
说说“果然”说明了什么?估计学生会说,果然说明他真的找到骆驼,和老人预料的一样。
师顺势引导说说文中老人是怎样预料的呢?
2、自由读课文1-9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预设:
①:从前,有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
出示句子,指导读出着急的语气
②我知道了骆驼的样子,让学生说出具体的样子,师板书:
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缺了一颗牙齿
③商人说老人把他的骆驼藏起来,老人说根本不知道骆驼在哪。
④从商人的话中知道老人说丢失的骆驼的样子说对了,师引导说出商人的话,并出示句子:
“是的。”
“不错。”
“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自由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是什么?(商人越来越高兴)
同桌互读对话,指名读时师随采访: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你的心里怎样想?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大面积地训练朗读对话
师生合作读对话
引:从你们的语气中,老师已经体会到商人的心情越来越高兴,但他仍然着急,后来又怎样呢?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商人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
自由读句子,说说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他很生气。
理解“忿忿的”。说说意思,并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也“忿忿的”?
[语文即生活,新课程倡导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联系实际引导感悟,有助于对词语的体会,有益于朗读的提高。以上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学生的读、议中深入理解文本。]
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句子。
引:知道的这么清楚,却说自己不知道,你们相信老人吗?(生齐:相信)那是因为你们读完了课文,我们该到哪里找答案,告诉商人呢?
3、自由读第10节
读后说说你能回答哪个问题吗?
指名说板书:脚印 右深左浅
路上 左有蜜右有米
树叶 留有牙印
用上“因为”“所以”连起来说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出示课后题3,让学生试说,指名说,齐说
[先让学生用“因为”“所以”连说,再完成课后题3,训练上层层递进,加上板书的提示,很好落实了本课训练的难点。]
引:这位聪明的老人能知道骆驼的情况是因为什么?估计学生可以说出“观察”(板书:观察)
仅仅通过观察就可以了吗?他还怎样呢?学生可能会说:他爱动脑筋,能联系看到的作出判断等。
(板书:思考 判断)
引: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怎样去找?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他的脚印去找。
引导讨论还有哪些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好?
[通过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训练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抓“不紧不慢”指导读第10节:
(说说“不紧不慢”什么意思?他为什么不紧不慢地说?)
引:听了老人的话,商人顺着脚印去找——
生齐说: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出示最后一节,齐读。
(三)课堂总结 回顾探究
师生合作根据板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总结,提高学生梳理问题和概括问题的饿能力,师及时适当的点拨、补充也可帮助学生及时差漏补缺。]
(四)拓展延伸 升华探究
找寓言故事交流谈谈从中明白了什么?
[这一节拓宽语文的学习和运用领域,引导学生积累交流,达到资源的最优组合。]
四、 说板书
找骆驼
观察 —— 思考 —— 判断
脚印 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路上 左有蜜右有米 想 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树叶 留有牙印 缺了一颗牙
[好的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能体现课文的重点、难点。我设计的板书力求体现本课的重难点,学生根据板书就可以很清晰地把握重难点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且水果的品种丰富。常见的有苹果、香蕉、葡萄、橘子、梨子、柚子等,它们大小、颜色、形状各不相同。幼儿虽然知道一些水果,但对水果的用途和营养价值等还不了解。
家长有反应幼儿在家不喜欢吃水果,喜欢吃膨化食品。因此,有必要让幼儿形成对水果的正确认识,对水果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幼儿想吃水果、爱吃水果的欲望。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相互合作的部分,目标为:
1)通过了解水果的名称用途,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感知各类水果,制作水果拼盘,品尝水果的滋味,培养幼儿触觉、嗅觉、味觉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悦心情,激发幼儿爱吃水果。
根据目标,我们把重点定位于:感知水果的外形和特征,了解水果的用途和营养价值。通过谈话—水果分类—尝水果—水果拼盘—运水果,五个环节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引导幼儿主动活动,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要回忆生活经验,将水果按颜色、形状、吃法等进行分类和制作水果拼盘,主要通过小组商量和讨论,自主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参观过果园。
2)物质准备:苹果、梨子、香蕉、葡萄、柚子、香蕉等水果若干个。塑料盘子,塑料刀子、毛巾一组每人一套。削水果的工具、牙签、运水果的小筐。录音机,音乐磁带、投影仪。布条、小礼品若干。情境创设:水果王国,背景是各种各样的水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分组交流探索的结果,分组合作制作水果拼盘,分享共同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为水果分类,主要是探索水果的外形和特征,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活动是制作水果拼盘,让幼儿在感知和认识各种水果的基础上,提升经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一个有特色的拼盘。
2.交流讨论法:在活动中,教师以水果皇后的身份让幼儿动手制作拼盘。主要采用小组讨论,集体讨论、个别讨论的形式,最大限度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交流氛围。在制作完水果拼盘后,又及时的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投影仪上,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与同伴一同分享制作的乐趣。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了“水果王国”的世界,以水果皇后的形象出现,引起幼儿的注意。并结合秋收,引发幼儿融入到说水果名称、分水果、尝水果、运水果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积极思考,动脑,以达到个性与素质的共同发展。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渠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潜移默化的让幼儿对水果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让幼儿参与水果王国的水果宴会,并通过回答问题,分水果,尝水果,做水果拼盘,运水果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沉浸在游戏的乐趣中,体验水果王国里的快乐。
3.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分水果,引导幼儿按水果的特征、外形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协商、合作、尝试不同的分法。第四次的活动中,幼儿能动手尝试制作水果拼盘,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通过对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拓展了知识面,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情境:水果皇后的邀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打扮成水果皇后的样子,把幼儿带到了神秘、新奇的水果王国,引发幼儿观察水果的兴趣。并通过回答水果皇后的问题:“你知道秋天有哪些水果?他们叫什么?有什么营养?”过度到下一环节。目标1能自然落实。
二、根据水果的特征分类(为水果王国的水果分家)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我们为每组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水果,供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通过让幼儿介绍,和集体小结的方式,巩固对水果外形特征和用途方面的认识。
三、品尝分辨水果的味道(品尝水果王国的水果)
感知完水果的分类,幼儿就会对水果的味道产生兴趣了,因此及时的提问:你们想尝尝这些水果吗?幼儿通过蒙眼睛品尝水果,这样大大增加了幼儿品尝的兴趣,这一环节充分满足了,幼儿爱吃,喜欢吃的天性。同时渗透,水果营养多,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对人体有帮助,让幼儿意识到多吃水果的好处。
四、制作水果拼盘
幼儿已经不满足品尝水果了,他们蠢蠢欲动,想自己亲手制作一盘可口的水果拼盘。我们在每组提供了各种水果、塑料切刀、叉子、盘子等工具,让幼儿动手操作,制作一盘有特色的水果拼盘。制作结束后,让幼儿进行交流分享,将制作好的拼盘放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向大家做介绍。
五、运水果
活动结束前,通过游戏运水果,让幼儿把水果王国的水果运回家,来延长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幼儿在吃了水果,动手制作水果拼盘后,需要运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动静交替的,因此,我们在最后一环节,让幼儿动起来,用小筐将剩下的水果运回家,并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请幼儿将剩余的水果带走,既是为水果皇后帮忙的表现,又达到了运动的效果。相信幼儿对水果会产生持续的兴趣,从中生成出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小动物的奇妙变化》是河北版三年级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这个年级段的学生一般都是喜欢玩小动物,但却不懂得爱护它们,也不懂得去仔细观察它们一生的变化。因而,捕捉和伤害动物的现象常有发生。本课课文针对儿童这一特点和实际,从正面对他们进行动物生理变化的教育。从侧面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课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人类的朋友--动物们一生的生理变化。教材的特点是:一、突出了环境教育和生态教育。二、突出教材本身的特点,选材于农村,以学生的实践探究为主。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从他们身边的动物说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积极性。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个别小动物一生的生理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去进一步的研究其他动物的一生。
(2)情感目标:感受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愿意和动物交朋友。
(3)行为目标:能善待动物,自觉保护动物,不捕捉,不伤害它们,增强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区分动物的童年和成年,观察动物的成长变化作为本科的重点。如何饲养小动物,并且不去伤害它们作为难点。
4、教具、学具:动物录像、动物图片,饲养动物所需要的工具。
二、说学情
综合课的学习氛围应该是轻松而诱人的,再加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周围不少的动物,已初步了解到动物的一些知识,但是他们的主观意识尚未成熟,不懂得去细心观察,更不会自觉地善待动物,因此,引导学生明理,指导学生行为,培养他们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身边来感受科学。
三、说教法
我在设计本活动教学时是采用情感体验模式,以境育情——明理激情——育情于行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我设计的教法有看录像听故事,动手粘图片,讨论,游戏表演,动手饲养等,这样就使教学过程更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动态性和实践性。
四、说学法
本活动的学法可以归纳为五个字:猜——看——思——议——行,这样可以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归到生活实际中来,让学生亲身体验直接实践,在玩中学,在实践探索中提高认识。
五、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的程序分三个环节。具体操作如下:
(一)猜谜激趣,入境育情
我认为猜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能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丰富想象。我在活动导入部分设计了“猜猜看”环节,出示菜青虫图片让学生猜一猜他的妈妈是谁?等学生猜出后,我再通过放映录像,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各种小动物和妈妈一起生活的场面。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们之间也有亲情。老师提问:为什么有的小动物童年和成年截然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小动物一生的奇妙变化。板书:小动物的奇妙变化
(二)走进教科书,明理激情
这一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让学生走进教科书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小动物一生的快乐生活,让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产生共鸣,真正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愿意和动物交朋友这一情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1)、收集动物的“童年故事”和动物的成长变化,
(2)、饲养小动物,观察它们的成长过程,
(3)、小动物比童年主题班会。
1、活动与体验
学生通过看录像和动物图片,从中知道许多动物妈妈和动物宝宝的知识,如:菜青虫的奇妙变化,蚕宝宝的奇妙变化等等。我借助多媒体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围绕录像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以达到认知目标的教学。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当面提出,由大家一起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问题生成卡上。
学生围绕“动物的童年故事”和“动物的成长变化”两个话题到图书室收集资料。学生把收集到的知识填写在收集卡上,最后装订成册供大家欣赏,学习。学生把收集到的动物的成长变化的知识填写在课本的表格中,并对它们小时候和长大后的样子进行比较,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做出课堂小结。
2、养殖与观察。
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并有条件饲养的小动物来喂养,每天认真观察,记录它的变化,亲自体验一下小动物成长变化的过程。强调要爱护小动物,不要伤害它们。
3、展示与评价:“小动物比童年”主题班会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会了解许多小动物成长变化过程中的奇闻趣事,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带着头饰来表演,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艺。最后评出表演最好的学生,给它们奖励。激发他们的兴趣。
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的是浙美版第七册第13课《瓶子新生代》。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五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翻开《瓶子新生代》这一课,我的脑子里就蹦出了这么两个词---“好玩、有创意”。走进这一课,我发现这一课是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美术课,是一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本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体会自然形态的美感,并以此为创意的起点,从“仿生”设计并制作瓶子,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在本册的第1课《台灯设计》已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一直有创意的台灯,在这基础上学习此课,学生已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仿生元素的运用意识,对于用橡皮泥制作物品,在上一册《杂技表演》》这课,已学会一定的橡皮泥制作方法。这种向自然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以后的美术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基于以上的解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们农村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1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观察自然,体会自然形态的美感。
技能目标:能用泥塑的方法,从“仿生”的角度对瓶子进行创意设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联想能力。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从“仿生”的角度设计制作一只独特的瓶子。
教学难点确定为:形成观察自然、向自然学习的思维方式。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大板块: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美术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本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小组探究学习法 :
在让学生欣赏同龄人的泥塑瓶子时,我采用了小组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研究手中泥塑瓶子的制作方法以及它模仿了什么自然物,这样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实现三维目标。。
2、欣赏观察法:我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了各种瓶子和自然物,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自然物的主要特征,抓住他们的主要特征进行表现。 (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 )
3、合作交流法
在欣赏同龄人泥塑作品时,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制作方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启发法、练习法、评价激励法等等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大板块是说说教学准备: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课能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我在课前应准备一个花瓶、几个孩子制作的泥塑瓶子,橡皮泥一罐,制作好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并且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四至五人为一小组坐在一块儿。学生应在课前准备一罐橡皮泥。
接下来,我来说说第四大板块:教学程序。我分为5个环节来说明。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了解瓶子文化。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先和学生玩一个给两张照片找茬,仔细观察两张照片中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发现第二张照片中少了一个花瓶时,我再从袋子里拿出那个少了的花瓶,然后跟学生一起探讨花瓶在中国的文化内涵。对于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本堂课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
第二个环节:欣赏瓶子,拓宽创作思维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瓶子,让学生认识到瓶子的范围很宽广的,为下一步的创作奠定基础。
第三个环节:引导启发,明确创作方向。
我先出示橡皮泥,让学生说说自己能用橡皮泥制作什么物品,并说说在制作中用到了哪些技法。接着我请一学生上来跟我比赛用橡皮泥做瓶子。我是用盘的方法做了一个蛇形瓶子,然后引出课题《瓶子新生代》。这里让学生边说自己会制作的东西,制作方法,对泥塑方法进行了复习。接着让学生跟我比赛谁做瓶子速度快,这一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示学生今天是要从仿生的角度设计一只独特的瓶子,明确本节课的方向。
第四个环节:欣赏作品,探究制作方法
然后请学生翻开书32、33页,说说最喜欢哪个造型,并说说原因,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巧妙地模仿自然物这一角度来欣赏交流。在交流中我抓住牛这一瓶子造型进行重点交流,让学生明白仿生时可抓住自然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抽象加工,不一定要那么写实。紧接着,我给每一小组发放一只同龄人做的泥塑瓶子,让他们小组进行欣赏探究,派代表说说它借鉴了什么自然物,还发现哪些制作技法。学生在交流时自然掌握了多种泥塑的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重点,通过借鉴同龄人的优秀作品,获得新方法、新思路,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铺垫,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形成观察自然、向自然学习的思维方式。
第五个环节:欣赏自然物,提供创作素材。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外形特征名显的自然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他们的主要特征,为下一步的制作提供模仿的素材。
第六个环节: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我先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么多的泥塑瓶子和自然物,他们准备模仿什么来做一个瓶子。接着让学生两人合作或单独完成一只有自然物得到启发,用橡皮泥制作一只有创意的瓶子。对于学困生我会适时给他们指导,特别是一些细节处的衔接。
第七个环节:展示评价,交流经验。
展示,作品欣赏以点带面。作品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欣赏与肯定,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本堂课的教学 展示评价环节中,我把学生的作品摆放在阶梯形的展台上,这样的展台便于学生清楚欣赏到每一件作品,也让展示整体化。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大家一起围在作品四周,一起欣赏作品。让学生找一找优秀的作品,由作者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夸一夸它的优点,提一点更好的建议。此次活动将欣赏评价变得游戏化,生活化,让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我来说说第五大板块:板书。
我这课的板书是这样的:这个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理解教材的难点, 便于学生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实用】说课稿集合9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