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3-01 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课文内容:

  本文是美国作家狄斯尼的一篇小说。它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占区,他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国农妇求救。德军发现法国农妇救助了那位美国伞兵就枪杀了她的丈夫。美国伞兵被俘后设法逃了出来,奔向树林。德军立即围追他。走投无路时,美国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折身回跑,再次向法国农妇求救。法国农妇毫不犹豫地再次救助了他。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至此,作者称赞道,是两种勇气打败了敌人,即“青年伞兵智胜的勇气和法国农妇毫不犹豫为美国伞兵提供了第二次机会的勇气”,并借一位空军将军之口,对这两种勇气作了画龙点睛的诠释。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理论及课文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为: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生字词;

  2、能力目标:

  (1)了解文中情节,主要是掌握两个出其不意的情节安排;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勇气的内涵,体味幸福的深意,感受人性美的光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说教学重点:作为小说,是一种叙事性较强的文学体裁,主要特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现实生活,据此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小说的出奇制胜的情节,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法国妇女的形象。

  2、说教学难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善于把握难点,能解开学生心中的一个个结,我个人认为这一节的难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文中是如何刻画法国妇女的形象的;

  二是如何理解文末将军的话。

  二、说学情

  在说学情方面,我分两方面来谈:一是教学情况分析。本单元是小说阅读教学,教学目标是了解小说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理清故事情节。前面已学了两篇文章,分别是《空城计》和《美猴王》(注:《心声》一课没学),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小说有总体上有点感性认识,已初步了解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虽有点模糊,所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本篇小说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抓住这一点,相信学生较容易进入角色,能较好理解课文。

  二是学生情况分析。备课中,除了备教材是重要一环,但也不能忘记备学生。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接触,我觉得我所任教的七(6)班有如下特点: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语文功底相对较差,如生字会念不会拼,常写错别字,不敢大胆发言,但他们求学心切,而且有一两个同学较为积极发言,因此,在课堂中需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让这一两位同学带动全班。但有时可能会为完成教学任务也许会有淡忘差生的现象。

  三、说教法

  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关键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整体感知法

  会学。独立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在这节课中,学生要进一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因此,在这节课里面,我也采取了整体感知法。

  2、问题导读法。我在这篇文章采用了问题导读法,所设计的两个问题,都是为了理解故事情节和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其实也就是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

  3、讨论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怎样落实新课标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我想小组讨论是一个较好的方法,虽然它也有弊端,也还有其它方法,但为激活学生的思想和开拓他们的思维,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前,在必要时候我还会采用讨论法。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步学会圈点勾画法,主要是运用在人物分析上。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颀长(qi)熹微(xi)寥寥可数liao呜咽(ye)

  2.解释下面的生词。

  ()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2)颀长:身量高。

  (3)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孔:很(4)熹微:目光微明。

  (5)悉意:全心全意。(6)寥寥可数:形容非常少。

  二、导入

  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由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感人故事。

  三、正课

  1.提问:美国伞兵讲的故事从课文的哪一段开始到哪一段结束?

  讨论并归纳: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倒数第五自然段结束。

  2.提问:课文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交代故事的叙述者和主人公之———美国年轻伞兵的外貌、功勋。

  3.提问:课文最后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课文最后四段写作者听完故事后的感受,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4.提问:阅读课文,说一说,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讨论并归纳:

  (1)开头: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伞兵,美国年轻伞兵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敌占区着陆。

  (2)发展:年轻伞兵遇到德国人的追捕,一个法国女人救了他,被德国人发现,她的丈夫被德国人打死。年轻伞兵跑进了树林。德国人继续追捕他,他又一次来到这个法国女人的房子。这个法国女人又一次掩护了他。

  (3)结束:美国年轻伞兵获救。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5.请试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6.提问: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的故事与课文原故事作比较,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1)从叙事角度看:以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一个法国女人两次掩护地而牺牲了自己的亲人的故事。歌颂的主要对象是这个法国女人。而原文则是从第三者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歌颂的对象不仅有法国女人,还有美国伞兵。

  (2)从表达效果看:以美国伞兵为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更显得真实感人。而原文则能从更广泛的视野,叙述美国伞兵所无法看到、听到的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7.提问:课后练习一、l。

  讨论并归纳:当美国伞兵第一次来到农家门前请求给予掩护时,法国女人回答说:“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认为美国人是盟军,是来法国赶走德国人,解放他们的。理所当然得到法国人的保护。当美国伞兵第二次来到农家门前请求给予掩护时,法国女人再一次收留了他,并说:“哦,当然啦。快!”法国女人并没有因为第一次掩护了美国伞兵而牺牲了自己的丈夫而感到后侮,还是一如既往地掩护美国伞兵。法国女人为了和平,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不惜牺牲,包括自己亲人及自己的生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8.提问:课后练习一、2。

  讨论并归纳:我认为作者更重的是法国女人的勇气。青年伞兵的勇气是拼命的勇气,但是法国女人的勇气是一种为了捍卫和平的信仰而不惜牺牲的勇气。这种勇气更值得人们的尊敬和赞颂。

  9.提问:课后练习一、3。

  讨论并归纳:“有福气”是说明这位法国女人值得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敬重。她的信仰是捍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她懂得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必须付出代价甚至宝贵的生命。所以她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牺牲。

  四、小结

  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个法国女人为了掩护美国伞兵,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的故事。赞美了为了捍卫世界和平,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的勇气。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说教学过程

  说课稿 篇2

  说《校徽设计》设计意图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材(上册)第8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纵观小学初中整套教材,相关内容为小学二年级下册《我们班级的标志》与《认识图形标志》两课,初中一年级下册《标志设计》一课。本课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回顾,另一方面也是为以后的设计打基础。本课针对前后知识点起一个串联、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而言,课内容量颇多,难度相对较大,对于课堂的整体把握的确是个挑战,对于设计知识的引领我认为关键还在于一个“度”的把握。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与思维表达力,通过课前前测发现,学生们对于设计只停留在“好看”、“有趣”等浅显的感知上,对标志的涵义及作用意识领悟较浅,据此,我认为对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的教学,首先应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引导孩子们感受美术学科特有的艺术魅力,提供给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和独立创造的空间。从生活入手,引导孩子们去正确的欣赏发现,从生活中探寻艺术的内涵。在师生共同合作的氛围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在注意难易结合的同时还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设计一定要符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发展和认知特征才可行。

  为此,我在课堂中以“探寓意“为主线,以“激趣”为暗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具体设定为激趣游戏引“校徽”——象征意义探“校徽”——分层指导垫“校徽”——动手制作绘“校徽”——多元评价展“校徽”——总结激励拓“校徽”六个环节来诠释本课。

  在引“校徽”中,分为“猜标志”、“研组成”、“引寓意”三个环节;

  在探“校徽”中,分为设计方法的探究、色彩的探究及引领归纳三个环节;

  在垫“校徽”中,分为“创意无限”引创意、任务确定激兴趣、分步指导做铺垫、同桌互谈构思、教师示范引步骤五个环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探究到创作坡度较大,学生很难驾驭,因此在分步指导中,加入了两个小练习,一个是简笔画的练习,一个是文字变形的练习,为后面完整的校徽创作打好基础,埋下伏笔。

  在绘“校徽”中,考虑到创作需要有个性特色,因此主要采取了独自完成的方式来进行;

  在展“校徽”中,主要分为学生自评、老师点评、生生互评三方面。

  在拓“校徽”中,分为学生总结、歌谣展示、拓展延续三个环节。

  本次教案着重以下几点:1、全体主动参与性。2、设计表达实效性。3、时间合理分配性。

  在组织策略上以“情境游戏引校徽---多项活动探设计---梯度练习构创意---多元评价促内化---总结拓展体验美”来呈现本节课的内容。

  课堂中有欣赏、有讨论、有创作、有总结、有练习等,一系列有序的活动之后,让孩子总结出标志的组成、表现形式及表现手段,既而通过欣赏、探析、互助合作的方式探索设计手法及步骤,为孩子设计出有特色、寓意的校徽做好有力的铺垫。在兴趣的激发上,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猜标志”的游戏引入、“无知熊猫”动画片的创意引领;在课后拓展上,我采用了让孩子欣赏不同材料校徽,从而激起课后动手制作的热情,让孩子感受到设计的快乐与成就感。

  我的设计思路大致如此,其中难免有很多缺憾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多多指点。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课文内容:

  本文是美国作家狄斯尼的一篇小说。它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占区,他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国农妇求救。德军发现法国农妇救助了那位美国伞兵就枪杀了她的丈夫。美国伞兵被俘后设法逃了出来,奔向树林。德军立即围追他。走投无路时,美国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折身回跑,再次向法国农妇求救。法国农妇毫不犹豫地再次救助了他。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生字词;

  2、能力目标:(1)了解文章的情节,能用精炼的语言进行表述。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勇气的内涵,体味幸福的深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说教学重点:作为小说,主要特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现实生活,而本文的情节较为简单,学生容易理解。据此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法国妇女的形象。

  2、说教学难点:我认为这一节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文中是如何刻画法国妇女的形象的;二是如何理解文末将军的话。

  二、说学情

  在说学情方面,我分两方面来谈:

  一是教学情况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慷慨正气,所收入的文章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篇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抓住这一点,相信学生较容易进入角色,能较好理解课文。

  二是学生情况分析。备课中,除了备教材是重要一环,但也不能忘记备学生。我这次所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有一点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语文功底相对较差,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敢大胆发言。因此,在课堂中除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外,老师的主导作用也丝毫不能降低。首先要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一两位反映敏捷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让这一两位同学带动全班。这样做可能会造成淡忘差生,使课堂活动不充分,也可能会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拖堂。应适时而动,尽力避免。

  三、说教法

  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关键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板块教学模式。这篇小说情节容易理解,知识点和重难点都比较集中。学生基础较为薄弱,问题意识不强,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鉴于以上几种因素,我决定采用板块教学模式。

  2、问题导读法。我在这篇文章采用了问题导读法,所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为了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其实也就是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

  3、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我想小组讨论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逐步学会圈点勾画法,主要是运用在人物分析上。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心目中最佩服和最赞赏的勇气。这样既能顺势导入,也能活跃课堂的紧张气氛)

  二、介绍故事背景

  1939年德、意、日和英、美、法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蔓延全球,短短6个星期之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就宣布投降。但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向往和平的反法西斯的人民一起英勇斗争。1944年6月6日晨,盟军三个伞兵师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本文的故事就是在此时发生了。

  三、朗读——说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1.标注出生字词。(小组间解决,或留待解决)

  2.用精炼的语句概述故事内容。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很明显,就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寻读——说理解

  1课文写了美国伞兵和法国女人两种勇气,分别指怎样的勇气?你更先赞赏哪一种,为什么?

  2.就文中对法国妇女描写的语句做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或提出自己的疑惑。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一是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勇气的含义,二是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法国妇女的形象。

  五、品读——说感悟

  法国妇女遭受了失去丈夫的不幸,为什么将军却说“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有两个目的:一是将军的话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做适当的补充。二是让学生体味幸福的深意,感受人性美的光辉。

  六、小结

  鼓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有勇气。

  七、板书设计

  勇气

  狄斯妮

  法国女人      美国伞兵

  有坚定的信仰    沉着

  爱和平 有正义   机智勇敢

  赞颂了为了正义和和平而产生的勇气和信仰

  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知识是建立在学生研究了液体沸腾的条件及特点、液体蒸发条件及影响因素之后,将讨论重点引向蒸发吸热温度变化情况,为今后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本部分教学内容有如下特点:一是通过教材“想想做做”和生活实例进行分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二是书中插图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蒸发要吸收热量;

  2、知道液体蒸发时有制冷作用

  过程方法目标:

  3、通过观察和回忆体验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但温度特点不同

  情感态度目标:

  4、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液体沸腾吸热温度不变,是一个难点,同样,液体蒸发致冷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也是考点,更是教学的重点。关键是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自己得出正确结论,所以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分析上,难点是要使学生准确找到原因,液体蒸发吸热,致使液体和它的依附物温度降低。

  (四)教具准备

  在实验室里上本节课最好,每小组温度计1支,酒精一小瓶(用胶塞头滴管取用),棉花少许。

  二、 教法

  由于学生对沸腾、蒸发有了理性认识,也具备了一些实验技巧,因此本部分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合理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 学法指导

  这部分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利用讨论法、分析法,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课题引入:

  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是课标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由观察相关插图(P)并提问:人洗完澡后为什么会感到冷?就自然的引入了课题。

  (二)目标展示:

  口述:液体蒸发吸热还是会放热呢?液体的温度又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液体蒸发时会 ,液体的温度会 。

  问题是学习的开始,学生明确了目标以后,才会确定学什么、怎么学。有了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调动体验、探究、实验的积极性。

  (三) 探究指导:

  通过引入、目标展示活动,学生已经有了猜测,并在思考如何验证,教师只是提供一个探究环境,不必过多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四) 组织评价:

  先由几个小组汇报探究方法和结论,听取学生报告,帮助学生正确分析, 准确表述。强调“液体蒸发过程吸收热量,使液体和他的附着物温度降低。”学生可以直接涂酒精在手上感觉,也可以将棉花蘸上酒精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强求一致,不扼杀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再在目标板书上补上“吸热”,“降低”。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以后的一节应用课,通过研究圆周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圆周运动规律,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活体验,加深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教材处理

  教材中的“火车转弯”与“汽车过拱桥”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顺序作了对调,并把最后一部分“离心运动”放到下一节课处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3)了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2)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四)重点

  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

  依据: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课本中明确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并且对向心力的来源分析地比较仔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

  (五)难点

  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尤其是在火车转弯问题中。

  突破办法:组织学生多讨论,多做练习,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火车车轮结构等问题借助演示图片加以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

  二、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讨论法,推理法和分析归纳法。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图片,并辅以视频。

  多媒体使用说明: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空洞的语言描述得以形象地展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学法分析

  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创设情境,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问题的讨论,并归纳总结出结论。过程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帮助学生自觉、生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培养了能力又发展了智力。

  四、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课

  复习提问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相关知识,以及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来源。

  请同学举例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以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主要过程

  ●汽车过拱形桥的问题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问题1:如果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或静止时,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如何?

  问题2:如果汽车在拱形桥顶点静止时,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问题3:如果汽车在拱形桥上,以某一速度v通过拱形桥的最高点的时候,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情况,并逐步求得桥面所受压力。

  分析过程:

  (1) 确定研究对象;

  (2) 分析汽车的受力情况;

  (3) 找圆心;

  (4) 确定F合即F向心力的方向;

  (5) 列方程,得结论。

  问题4:根据上式,结合前面的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a、汽车对桥面的压力小于汽车的重力mg;

  b、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汽车对桥面的压力越小。

  问题5:试分析如果汽车的速度不断增大,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当速度不断增大的时候,压力会不断减小,当达到 时,汽车对桥面完全没有压力,汽车“飘离”桥面。

  问题6:汽车的速度比 更大呢?汽车会怎么运动?(提示,此时汽车受力、速度、加速度如何)

  汽车以大于或等于 的速度驶过拱形桥的最高点时,汽车与桥面的相互作用力为零,汽车只受重力,又具有水平方向的速度的 ,因此汽车将做平抛运动。

  问题7:如果是凹形桥,汽车行驶在最低点时,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问题8:前面我们曾经学习过超重和失重现象,那么试利用“超、失重”的观点定性分析汽车在拱形桥最高点,凹形桥的最低点分别处于哪种状态?

  超失重现象不只发生在竖直方向运动的物体上,而是竖直方向是否有加速度,与速度方向无关。

  强调:汽车做的不是匀速圆周运动,我们仍使用了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原因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对于高速圆周运动同样适用。

  汽车过桥问题,实质上是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由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mg及方向(竖直向下)恒定不变,因此当物体经过圆周上各个不同位置时,重力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作用是不同的。

  此处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竖直面内圆周运动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以外的向心力的来源。

  ●火车转弯的问题

  展示火车沿直线运动情况,火车车轮的特殊结构。

  问题1:请根据你了解的以及你刚才从图片中观察到的情况,说一说火车的车轮结构如何?轨道结构如何?

  车轮内侧轮缘半径大于车轮半径,轨道将两车轮的轮缘卡在里面。

  问题2: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时,所受合力如何?

  问题3:如果轨道是水平的,火车转弯时火车做曲线运动,所受外力怎么样?

  问题4:如果轨道是水平的,火车转弯时,做曲线运动,需要的向心力由哪些力提供呢?

  问题5:火车的质量很大,行驶的速度也不很小,如此长时间后,对轨道和列车有什么影响?

  问题6:如何改进才能够使轨道和轮缘不容易损坏呢?

  提示:从分析向必力的来源着手。

  设计 :使路面向圆心一侧倾斜一个很小的角度,使外轨略高于内轨,这样,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了向心力,外轨就不受轮缘的挤压了。

  再次展示火车转弯时候的图片,提醒学生观察轨道的情况。

  总结:

  1、如果在转弯处使外轨道略高于内轨道,火车受力不是竖直的,而是斜向轨道的内侧。它与重力的合力指向圆心,成为使火车转弯的向心力。

  2、如果根据R和火车行驶速度v适当调整内外轨道的高度差,使转弯时所需要的向心力完全由重力G和支持力FN的合力提供,这样外轨道就不再受轮缘的挤压了。

  问题7:当轨道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θ和转弯半径R确定的时候,速度多大时轨道不受挤压?

  问题8:如果火车实际行驶的速度大于此速度时,向心力应该由哪些力提供?如果小于此速度又怎么样呢?

  引申:公路转弯处路面的特点。

  ●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就教材58页“思考与讨论”展开讨论。

  然后以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宇宙飞船为例做些说明,当飞船距地面高度为一、二百千米时,它的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R,航天员受到的地球引力近似等于他在地面测得的体重,除此之外,他还可能受到飞船座舱对他的支持力FN,引力与支持力的合力为他提供了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当 时,座舱对航天员的支持力FN=0,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

  总结:其实在任何关闭了发动机,又不受阻力的飞行器中都是一个完全失重的环境。

  此处观看1分钟视频。

  说明:因为在下一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中对此类问题有更详细的阐述,所以在此处仅作简单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

  (三)巩固练习

  针对“汽车过桥”和“火车转弯”分别设计两道例题,再做两道拓展习题。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来完成,再进行适当补充。

  (五)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八节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一、汽车过桥问题 二、火车转弯问题 例题

  受力分析图 受力分析图

  计算式 计算式

  必要的文字说明 必要的文字说明

  三、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板书设计说明:板书着重给学生做出规范的受力分析和解题示范,以及展示本节课主要内容。

  六、教学效果预测

  我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正确判断向心力的来源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从容的解决圆周运动问题。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指南”的语言领域中明确指出:“为幼儿提供适宜的低幼读物,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会变的小手》是东方宝宝系列绘本。刚看到这个绘本,我就被里面一些用手做出来的动物所吸引,感觉很亲切,因为里面的一些手游戏我们小时候也玩过,现在也曾和小朋友一起玩过,但更多地是玩手指游戏和手影游戏。

  仔细翻看绘本,一开始就给我有一种设计感。因为在书的封面上就可以看到一些小动物或一些动物身体的一部分,还有用手变出来的动物等,所以依托这些线索,可以先让幼儿看看说说,以此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翻过扉页,看第一个画面,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与封面有些雷同,但仔细观察还是各有特点的,其间“大手,小手,左手,右手,全过来!用手变出动物来。”就是画面最好的诠释,也是一场手游戏的总动员和开场白,让人感觉非常期待。之后的每个画面都是对应了一种动物和用手变出的动物造型:这是慢慢爬的蜗牛。“小蜗牛,快点儿过来!”直白浅显、逗趣的对话式的语言,能让幼儿身临其境,幼儿既可以跟随画面学一学、变一变,还可以演一演,说一说。当然,为了让儿歌的语言更加工整、朗朗上口和富有韵律感,我把书里的语言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和改编,以便更加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能更好地让幼儿掌握一定的句式,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而接下来的两幅画面,一幅是“张开五指变棵树”,一幅是“握紧拳头变座山”,它跳出了原有的变出动物的思维定式,使绘本的寓意更加深刻隽永,因为大树和山都是小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家,只有变出更美好的家,小动物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而最后一个画面中三个面带笑容的小朋友站在草地上,一个用手指着身旁的动物,两个拍手哈哈笑……他们好像在说:哇,真棒!用手变出动物来,真好玩!这样更加直白地为我们描画了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世界。

  就绘本的内容而言,是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的,也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就绘本开本的大小来说,也是很适宜幼儿开展自主阅读的;就绘本的画面来说,里面的动物是幼儿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它们形象鲜明、生动,能萌发幼儿观察的兴趣;就绘本的背景来说,也很简单、明了,对幼儿的观察没有太多的干扰,总之,本次活动的选材是对幼儿的发展有一定价值意义的。

  二、说目标:

  为了进一步落实《纲要》和《指南》的精神,我把目标制定为:1.仔细观察画面,感受小手变出的各种造型,尝试学习用“变出XX……”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发现。⒉初步感受儿歌语言的韵律美,体验小手游戏的乐趣。两条目标涉及了幼儿的态度、情感、能力多个维度,比较全面、具体、明确,操作性也较强。

  三、说准备:

  本着简单、真实、自然的宗旨,我们准备了PPT课件和《手,手,手游戏》的图书以及书袋。

  四、说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把导入、延伸活动算在内,我一共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谈话导入。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小手会干什么入手,导入课题,并通过谈话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第二环节是集体观察阅读画面,感受“变出XXX在干什么”的句式,并乐于尝试用手变出动物。第三环节先是由教师陪伴共同阅读,以养成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然后是让幼儿自主阅读。第四环节是分享交流,尝试学习用“变出XXX在XXX”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发现,体验手游戏的乐趣。第五环节是完整欣赏和学习朗读,初步感受儿歌语言的韵律美。

  可以说,以上这二、三、四、五这四个环节是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为了达成目标而服务的。近来,我们每个幼儿园都在学习《指南》。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过语言领域中的目标、教育建议的话,就不难发现,以上环节中的一些关键词和关键信息,都可以从中找到出处或痕迹:如在“(一)倾听与表达”中提出要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在“阅读与书写准备”中指出:“喜欢跟读韵律感强的儿歌、童谣”等,所以就其活动设计的理念来说,是与《纲要》、《指南》的精神相符的。

  最后两个环节是拓展活动和延伸活动。拓展活动是通过观看《手影表演》的视频,拓展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也可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手影游戏、手影表演的兴趣。最后的延伸活动,主要引导幼儿回家或回班级和爸爸妈妈、老师、好朋友一起玩简单的手影游戏、编手影故事等,以此促进幼儿的联想思维,萌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存在问题:

  1.  谈话导入环节的第一个问题不要,和课题没有关系。

  2.  完整欣赏朗读后的一个问题不要,因为与前面有重复,没有价值意义。

  3.  更注重细节,绘本中的一些符号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了解它的含义,如小狗叫的声线。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女”。

  2、模拟自选商场,设置购物情况,在环境识字同时进行口语交际,了解自选商场的售货方式,体会它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3、让学生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商品的词卡、学生自带的商品、学生搜集的食品包装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生活,谈话引入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揭示课题。

  2、认读生字:商、场。

  3、教师扮演记者采访学生,请学生谈谈自己去自选商场购物的感受。(如:商品很多,价格比校便宜,可以自由选购,很方便等等。)

  二、联系生活,交流展示

  1、听说大家搜集了许多商品包装袋,也认识了部分汉字,请读给同伴听。

  2、学习小组的组员互相交流。

  3、将学生搜集的包装袋贴在展示板上。

  三、走进生活,情境识字

  1、创设情境。

  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自选商场的商品,有面包、牛奶、糖果、方便面、火腿肠、牙膏、毛巾、洗衣粉、铅笔、脸盆、牛肉干、尺子、作业本、铅笔盒……

  2、谈话:小朋友,现在我们这儿便是自选商场了,你们瞧,这个自选商场的东西也不少。

  3、学习生字:东、西。

  4、教师出示词语卡片。

  miàn bāo niú nǎi huǒ tuǐ chánɡ yá ɡāo máo jīn

  面 包 牛 奶 火 腿 肠 牙 膏 毛 巾

  xǐ yī fěn qiān bǐ chǐ zi zuò yè běn

  洗衣 粉 铅 笔 尺 子 作 业 本

  5、教师要求:哪一小组最快记住的词语,便能拿下词卡,作为提货单,凭提货单马上可以拿到相对应的商品。

  6、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拼音认读词语,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最快记住词语,对小伙伴提醒什么?

  7、巩固字词:小组派代表认读卡片,凭卡片现场选购相对应的商品。

  ⑴ 认读注音的词语。

  ⑵ 认读不注音的词语。

  ⑵ 认读词语中的生字。

  ⑷ 怎样记住汉字“本、笔”?(“本”用“木”字加一横的方法记;“笔”用出示毛笔引导识记。)

  ⑸ 把认读的字词读给同伴听,读给其他学习小组的组员听。

  ⑹ 到教室四周找相对应的商品。

  8、商品分类。

  哪些商品摆放在同一货架上。

  ⑴ 指名摆词卡(面包、牙膏、铅笔、牛奶、毛巾、洗衣粉、火腿肠、作业本)。

  ⑵ 读词。

  9、小结:商品分类摆放,人们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

  10、出示句子:“在自选商场买东西真方便”指导朗读。

  四、热爱生活,拓展识字

  1、环境识字:教室四周中还摆放了许多商品,上面有些字大家可能认识也可能不认识,现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商品包装或商标上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学习伙伴,也可以请教老师。

  ⑴ 生挑选商品,并认读商品包装上的汉字。

  ⑵ 生到讲台上,找一找相对应的词卡贴在商品上,并读一读。

  2、教师采访“购物”的学生。

  你选购了什么商品,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

  3、指名生去认读上课时贴在展示板上的食品包装中的汉字、词。

  4、布置任务,课后延伸。

  小朋友们课后再去搜集商品包装袋或商标带到学校,贴在展示板上,当小老师教其他小朋友们认字。

  5、总结:在生活中,只要小朋友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会认识更多的字。

  第二课时-自选商场教案说课稿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认读商品名。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复习女字旁,说说你认识的女字旁的字还有哪些?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

  注意自学方法:把不会拼读的词语用铅笔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自由决定用怎样的方式学习。(如:一个人一个人轮读,没轮到读的同学认真听,并用笔做出别人读得不对的地方;每个小组成员都当一次小老师,带小组员读,不会读的,互相帮忙等等,只要是对学习有帮助,怎么合作都可以。)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学习情况

  请2个小组的同学读一读。评议。

  注意长句的停顿:我和妈妈/从货架上/选了一些食品。收款的阿姨/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

  4、理解课文:

  师:你们认真读了课文,读懂了什么呢?

  生:他们是从货架上选东西的。

  师:对,他们是自己直接从货架上选的,不需要售货员的帮忙。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还知道了,自选商场里收钱时用电脑算的,而且算的很快。

  生:在自选商场买东西很方便。

  师:对啊,自选商场里商品的摆放是向顾客开放的,只要你想买,你可以直接从货架上选,然后到收款台付款,非常方便。

  三、看录像,做实地演习

  1、看在自选商场购买商品的录像,让学生对自选商场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2、学生表演在自选商场买东西。

  四、指导书写“尺、毛、巾、牙””

  1、找一找,找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2、看一看,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想一想每个字的笔顺,再书空。

  4、教师范写。

  5、学生描红,临写。

  说课稿 篇8

  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采山》。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歌曲《采山》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2/4拍, 一段体结构。歌词生动形象,曲调欢快、活泼,生动描述了小朋友在濛濛小雨中采山的愉快心情

  2.设计意图: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音乐审美体验的整体把握。以“采山”为主题,通过多媒体创设“走进大山——在山中(向大山问好、采蘑菇等采山活动)——告别大山”的音画情境并以此为主线,运用多样方法、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把一首简单、短小的歌曲,创编成丰满、立体、有音乐情境的多声部歌曲,并用歌声来塑造、表现音乐形象。

  二、教学目标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歌曲学唱,使学生学会用歌声表达情感、表现音乐,体会“采山”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2.在音乐情境中启发学生用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欢快地演唱歌曲,并为歌曲配上引子和声响,完整演绎。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多媒体创设音乐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动中、乐中”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学会用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 教学准备

  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来创设“采山”的音乐情境,将活动内容与画面、音乐相链接,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还需准备钢琴、歌片、红色水性笔等教学用具。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组织教学激趣导入(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山图片,通过提问:这是什么地方?想不想去看看呢?等问题激发学生走进大山的愿望。

  环节二:创设情境初步感受

  这个环节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法,通过PPT课件将枯燥的发声练习、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融合在有趣的“走进大山、模仿山中声音、采蘑菇大赛”活动中掌握。从而为歌曲学唱及情景演绎作好铺垫。

  片段一:“走进大山”。(点课例片段)看着山林画面听着采山音乐,学生仿佛置身于“走进大山”的情境中进行投情表演,不仅激发学唱热情,还聆听熟悉了歌曲。

  片段二:“模仿山中声音”。通过模仿山谷回声(演示“哎罗??);雨声(点读)、小鸟声来启发学生进行气息、声音的训练,并通过”山林二重唱”(课例片段)练习尝试为歌曲加入二声部的声响伴唱,为歌曲演绎做好铺垫。

  紧接着我用课件创设了“采蘑菇比赛”的游戏活动(点),让学生先找出蘑菇大小、两朵一组的排列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按大赛要求合着音乐1、2、强、弱的节拍采蘑菇,(点音乐表演、点击“跳起舞的蘑菇图”)以此激发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主动感受歌曲两拍子的特点。接着(点)通过合着《采山》音乐“拍击蘑菇舞蹈节奏型”,(点拍演示)感受、认识十六分音符(点)。

  随后,引出歌中(点)重难点句第三句的学唱,(唱演),菇 0 采来 蘑菇 | 嫩又 鲜 0 |”,启发学生在读、模仿、跟琴唱的过程中掌握0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环节三:学唱歌曲,深入体验

  这一环节主要是启发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唱好歌曲。那么什么叫“采山”?山上有什么可采?有没有采过山?对于现在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很少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肯定会影响学生演唱时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学多媒体在这一环节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通过欣赏课件中丰富的野果、(点)野菜、野花等画面,使音乐与学生生活经验链接,每一张图片都引来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哇”的赞叹声!最大限度激发了孩子们学唱歌曲的热情,增进对歌曲主题理解与情感表达。

  此外,歌曲学唱中,将歌片与音乐通过多媒体同时展示给学生,不仅便捷、直观、清晰,更能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环节四:表现歌曲,拓展提升

  这块内容是对整节课内容的综合运用表现。即通过课件提示学生在演唱歌曲前加一个回声的引子,(点完整歌片)并在演唱中加入前面已练习的“鸟、雨声的伴唱,然后进行唱、跳、表演的综合演绎。最后,师生在即兴编唱“大山??再见??”的歌声中告别大山,结束本堂课。

  我执教的这节课,在08年浙江省音乐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得到专家的好评,制作的录像课在o8年浙江省信息技术与课例整合评比中荣获二等奖。总而言之,学生在这样的音乐课中获得的不只是会唱这首歌?用怎样的声音唱好歌?的经验,而是更多的音乐创造意识与审美体验。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

2.【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3.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4.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5.【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6.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7.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8.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9.【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