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一篇科普童话故事。这个单元是以“环保”为主题,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课文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旅程中经过沙漠、大河上空以及最后回到森林后的所见、所闻、所言,从中感受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和森林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说目标:
针对文章的特色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认识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并体会人类植树造林的美好心愿,增强环保意识。
2、使学生在情境说话中自觉地应用课文的语言和句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内化、活用课文语言。
3、试着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内容是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句话展开的,课文不论是写伐树毁林森林变沙漠,河水泛滥成灾,还是写森林是个大水库,是个巨大的空调器,都是为了突出森林的重要性。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森林的重要性。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我把理解“乱砍滥伐 “定位难点,同时也贯穿了全文。
四、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以小云雀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语言生动有趣,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2、情境教学法
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样往往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更深刻。再教学中我多出采用了这一教法,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加深其感受。
3、扶放结合法
在教学森林“水库”和森林的“空调器“作用时,我由扶到放,给学生表格、填空等作为自学的拐杖,小组讨论交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4、圈划批注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只有深入文本和文本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对话,才能深刻领悟课文内容。因此,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用读读、圈圈、议议的方法,以读悟语,以读促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5、小组学习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多出采用小组学习法,不仅让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也让他们小组自学,这样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已经倾听的能力,这也是现在孩子最缺乏的。
五、说教学过程
整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复习导入,了解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接着围绕“森林是在是太重要了”一句展开第二部分的教学,分别通过小云雀在沙漠、大河上空和森林三个地点感受森林的重要性。最后是迁移拓展,实践 “心愿”,通过总结让学生理解保护森林必须从我做起。
(一)复习导入,了解“心愿”
教学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说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沙漠→绿洲)
紧接着,我通过“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这一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导入,不但能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自觉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精读课文,感受森林的重要性
1、沙漠
一开始,我会创设旅行的情景激发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跟着小云雀和她妈妈的步伐一起去旅行吧!他们本次旅程的首站在哪里?接着让学生读读文中描写沙漠的文字,圈划关键词语,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抓住“狂风”“漫天飞舞”等词语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接着我会出示沙漠图片和大风的声音,带领学生入情入境:你走在沙漠上,狂风肆虐,你无法睁开眼睛,此时你感觉如何?沙尘暴席卷而来,阻挡了你的去路,你感觉如何?放眼望去,沙漠中没有绿色植物的影子,你感觉如何?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像小云雀一样讨厌沙漠,朗读起来也更到位,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这样的沙漠用妈妈的话说就是“贫瘠的沙漠”。在教学“乱砍滥伐”这个词语时我会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理解没有节制地砍伐就成为“乱砍滥伐”。接着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表现出小云雀的埋怨和妈妈的心疼。最后让学生说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___________.教师相机板书:防风
2、大河上空
我会这样过渡:然而乱砍滥伐的恶果不仅仅是沙漠的扩张,让我们随着小云雀的步伐继续前进。接着播放大河泛滥的视频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浑黄的河水像――――――咆哮着向下游冲去。”联系实际理解“泛滥成灾”接着让学生读读文中描写大河的课文,找出能读懂“泛滥成灾”意思的词语,小组分角色练读。想想洪水淹没了村庄冲垮了河堤,还淹没了什么,冲垮了什么,从而感受森林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以上教学环节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伐树毁林的危害,并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表演,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精读品味,感受大水库、空调器的作用
这一环节中,我先激发学生:“森林就是森林,为什么妈妈说是森林水库呢?”让学生自由读读有关段落(第10小节),并谈谈读后感受,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大水库的神奇作用,、我出示一张表格,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森林是如何蓄水的,按照“名称”和“作用”填,同时出示大树照片,相机理解树冠、树干和土壤。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是个反问句,我会指导学生将其改为陈述句,朗读对比,体会反问句的好处。最后通过朗读体会森林的蓄水作用。
空调作用的那段则是简单的通过填空让学生复述课文,解释森林是如何做到调节温度即可。最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谈谈森林还有哪些作用,用可以、、、也可以说说森林的重大作用,最后引导学生再感情朗读课文。这也是可有要求学生要掌握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上环节中,我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多次深入文本和文本反复对话,在反复朗读过程中,领悟到大水库和空调器的神奇,从而对森林升腾起保护之情。这样,自然而然就突破课文重点、难点。
(三)拓展延伸,实践心愿
最后,我会让学生尝试写一些环保标语,并将自己写的环保小树贴到黑板上,让他们从感兴趣的活动中感受到只要人人都栽一棵树,世界将会绿树成荫。
这一部分我有效地将文本与学生实际相连接,将课文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个环保小卫士。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简洁明了,即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突出文章中心,我的板书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
说课稿 篇2
一、教学重点的定位
1、说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感受中学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进取意识。
(2)指导学生学习规划自我发展,培养自主发展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小学即将毕业,中学生活就要到来,孩子们怀揣着各种各样的向往、梦想,在迷惘中寻觅,在躁动中演绎。
2、说教学重点:
重点:初步了解、感受中学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进取意识。指导学生学习规划自我发展,培养自主发展的能力。
3、说教学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二、教学重点的分析
这是粤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毕业之歌中最后一课《明天会更好》,是学生对六年小学学习生活的回顾和对未来中学生活学习的向往。从学科角度而言,是对六年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归纳与提升。
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预设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游刃有余,从容施教。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交流谈话法、毕业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在直观中感受中学、认识中学,畅谈自己的中学梦想,从而解决重难点。
三、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以中学面面观、你心目中的中学、你为上中学准备好了吗?三个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
(一)中学面面观
1.指导学生看书87页的图片。
2.分组观看老师、同学收集有关一些中学的生活、学习的ppt图片。
(设计意图: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环境中,教材已不限于固定的文字形式,而是融入生活、联系现实的一种课内教学资源。将材料分成中学校园、中学学习、中学人物等方面,让学生观看分享,在比较中让学生感知中学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二)合作交流,分享自己心目中的中学。
1.学生分组畅谈自己心目中的中学。
2.学生交流如何克服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变化的困难,分享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畅谈自己心目中的中学,从学生的身边生活入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和向往中学生活和中学学习的快乐。)
(三)为迎接中学生活学习,你准备好了吗?
1.组织学生交流中学的学习、生活要注意什么?
2.组织讨论中学的学习方式与小学有什么异同?。
3.每人畅谈自己的毕业感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为上中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让学生学会了解自己的,正确认识自己优点和不足,善于学会调节,学会适应新环境,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适应能力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我结合教学内容有序、系统地进行板书,既体现学生深刻感知和情感的变化,又能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易对比,通过板书能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中学的学习生活,希望学生能积极面对,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板书:
学习环境变了 改变学习方式
中学 注意
生活环境变了 自我调节生活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万以内的加法(二)”。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生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
根据该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法则,能正确计算万以内的连续进位加法。
2、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知识迁移类推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难点:掌握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法则。
设计思路: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了进修附小进行”慈善一日捐”的这样一个情景。出示各班捐款情况统计表。
班级 301 302 303 304
捐款 78元 85元 96元 129元
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来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的问题都依次写在黑板上)
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慈善一日捐,把熟悉问题从情境中提出,一方面有效激发学生计算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计算的实际意义。学会从熟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利用“慈善一日捐”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帮助人的良好品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301班和302班一共捐了多少钱?(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之后解决)
交流反馈
然后让学生重点说一说在计算这类题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以此来突破本课的重点。
在这个设计中,我运用迁移,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因为之前学生基本掌握了加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我采用尝试、讨论、比较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这样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解决303班和304班一共捐了多少?
让学生先估算,再计算
反馈:着重解决百位上是原来的1加进上来的1是2。
B如果303班的捐款变成了196元,那么这题怎么解决(先估算再计算)
生总结做题时的注意点
在学生理解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后,需要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和内化,所以让学生计算96+129和196+129,学生会根据法则计算三位数加法。接着让学生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要点,从而巩固进位加法的法则,并掌握新的知识。此外标准还提出加强估算,在计算时,我还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学生解决剩下的问题,一个人列式,两个人笔算,最后一个人说他们是怎么算的,再依次交换角色。
2、练习四第四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枯燥的计算练习具体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单词的程序性训练,提高合作探究的群体性和有效性。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体验。
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方面也进行回顾整理,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加深对教学重点的认识,促成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下面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六、说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初一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
七、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贤哉,回也!”时,只要老师引导一下,学生就知道这是一个判断句。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深入理解。
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教学依据: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八、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 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 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 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 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九、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二章》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三课时,第一课时熟读课文和学习并理解前三章;第二课时学习并理解四至八章;第三课时学习并理解九至十二章。本次说课内容即针对第二课时而设计。由温故知新导入,然后通过朗读、翻译、点拨、理解小结等环节学习四至八章,再板书总结,最后做题学以致用。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温故知新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出示)
1、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的一部书,共___篇。
孔子是春秋时期__国的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家,___ 家。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不亦说乎? 说: 人不知而不愠,愠:
不亦君子乎? 君子: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四十而不惑,不逾矩。惑: 逾: 矩:
3、翻译下面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教学一开始通过温故知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从而做好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指导。
(二)学习理解
【朗读】
点明学生读这五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读熟文章,便于后边的学习。
【翻译 】
1、学生自由翻译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四至八章,不会的标注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训练学生独立翻译的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不会翻译的词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点拨】
提问学生后,老师对于学生翻译中存在的字词句进行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老师的点拨强调重点,解决难点。
【理解】
同学们,熟悉了这几章大意后,下面我们从几个问题来理解。
(出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则告诉我们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互动1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则告诉我们怎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互动3题)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仍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则语录中,孔子赞美颜回有怎样的品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什么?(互动2题)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理解这五章内容。
【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总结本节课学习了的学习方法、求知态度和修身做人。
(三)学以致用
1、做感受1题(1)、(2);
2、做感受3题(1)、(2)。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做练习来检查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难点)
3.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3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yuè )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 )不习乎 不逾矩(yú)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
一箪食(dān ) 好之者(hào) 曲肱而枕之(gōng) 博学而笃志(dǔ)
(2) 看注释,查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时习(时常地复习)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吾十有五(“有”通“又”)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指独立做事情)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五十知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不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人不堪其忧(忍受)知之(指学问和事业)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饭( 吃饭)疏食饮水(冷水)曲肱(胳膊)而枕之
于(对,对于)我如浮云 必有我师焉(于此,在其中) 择其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逝(流逝)者如斯(这,指河水)夫,不舍(舍弃)昼夜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博学而笃(忠实,坚守)志,仁(仁德)在其中
3.整体感知:
查找资料,说说你所知道的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也可以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论语》的故事。
【预习检测】小组检测:“预习导学”2。 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根据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
2.与小组同学一起找出哪些句子讲的是有关学习方法的;哪些讲的是学习态度的;又有哪些是讲品德修养的。分别在书中做标记。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品德(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
3. 课文中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抄在下面。
【随堂检测】
1.比一比,看谁课文背得又准又快。
2.完成课后练习二,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拓展延伸】完成课后练习四,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自己的体会。
【布置作业】
1.完成校本作业。
2.熟记下列名言,并试着在写作中运用。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课稿4篇】相关文章:
2.说课稿
3.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