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2021-02-21 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1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

  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小练笔《假如我能去西湖》,唤起学生的认知,提高语文素养。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2

  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 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 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六、教学准备

  西湖风景图、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和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七、课时安排

  我用一课时完成。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赠刘景文》吗?谁能站起来大声地背一遍呢?

  (学生背诵交流,教师评定。)

  2.谁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学生回答:苏轼。教师给与肯定、鼓励。)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课题。

  引领学生读题,解疑、点拨。

  4.师简介作者: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古诗的魅力,感受古诗语言的精妙、简约之美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找到新知和旧知的支点,达到学习的迁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古诗

  1.要求学生自读古诗,并随文识字,解决字词难题,读通读顺。

  (学生读书,教师走进学生相机指导。)

  2.出示课件:古诗文

  (1)指名朗读古诗,训练学生朗读,顺便解决字词难题。

  (2).男女生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训练朗读,指导朗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4).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这样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不同层次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精读古诗,品读意境美,赏析佳句。

  1.指名学生读古诗文,其他同学思考:听懂了什么呢?这句话写了什么意思呢?

  (学生交流,教师评点。)

  2.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诗文大意,先自己说,后和同桌交流,解决疑难。(培养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4.训练学生熟读成诵(给足2分钟时间),交流背诵训练(达到当堂训练、集体训练)

  这样的环节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交际能力和训练记忆力,又达到集体训练和当堂训练的目的。)

  (四)、美读古诗,体会意境美、语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师再度示范读,以有效指导朗读。

  (2)、学生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增强读的效果和能力。)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大文豪、书画家、诗人苏轼,仅仅用了28个汉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正体现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魅力——简约精妙,同时字里行间里也流露出作者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也可见他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学习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课堂总结是想让学生更加明白一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明确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给学生内心的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六)、拓展升华,学以致用。

  同学们,请你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运用你们学过的语言,恰当地用上一些美词美句,来描写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的美丽景象吧!要让读者一看、听者一听就能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1.学生习作练笔。

  2、交流习作,师生评定。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对比写,让学生明白对于同一种景物的描述,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写法及表达方式,达到同构异想,找到知识的原点和支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运用表达和实践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3

  内容与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中的两首——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潋滟晴方好, 毕竟西湖六月中,

  山色空蒙雨亦奇。 风光不与四时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 接天莲叶无穷碧,

  淡妆浓抹总相宜。 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一首由景入手,然后抒发感受,第二首则相反,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然后写景。两首诗都是描写西湖夏季的景色,均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因此,定课题为《西湖组诗》。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诵读为基本方法,做到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共六部分

  一、导入新课。由学生背诵《忆江南》《望天门山》等写景的诗词导入新课,自然引也对西湖组诗的学习。由旧知过渡到新知,温故知新,亲切自然。

  二、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生自读——读通诗句——根据注释自学、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在品读过程中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抓住“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出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犹如一块巨大的宝石,熠熠生辉。以及雨中西湖的朦胧、神秘。让学生边想象边诵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西湖”的共同点:一是都在杭州;二是名字均以“西”字打头;三是两者都娥娜多姿、温柔娇美、天生丽质。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淡妆浓抹)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成了赞美西湖的巅峰之作。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随着学生对西湖组诗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感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

  三、学习第二首。(出示诗)

  西湖自古美名传,无数文人都赞美过它,由此转入对杨万里的《晓出净慈诗送林子方》的学习。

  1、学生读通诗句。

  2、然后说说如果根据诗意画一幅画,你会用怎样的色彩,画成什么样。引导学生抓住“接天、无穷碧”想象荷叶之广袤,视野之宽阔;抓住“映日、别样红”感受花之鲜艳,这是对学生进行说和想象的训练点。比如:荷叶的描写,由一片绿叶到一湖绿叶,直到水天相接处,蓝天、碧叶、红花相映成画。让学生在丰富想象中感受美,并用读表现出来。六月西湖,碧叶红花妆扮,浓妆艳抹,品湖之浓艳,这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学习第二首,既是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加深理解,又以此句抒情。

  四、拓展补充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我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钱塘湖春行》。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及春天西湖的美,再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加深理解。

  2、为全面感受西湖美,体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妙,再欣赏雪中西湖、秋之湖、月下西湖的美景。(板书:秋、雪、冬)此时,学生完全感受到西湖“晴阴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画屏。(板书:皆成景、入画屏)

  五、赛诗会

  举行跨时空的赛诗会,教师语言铺设情境,学生以不同诗人身份吟诵四首古诗,既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深化对诗的感悟,又把同一题材的诗串在一起,便于记忆。

  六、最后,以超市的形式出示作业,给学生选择余地,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下。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相关文章:

1.《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2.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3.《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4.《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范文

5.《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说课稿

6.《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范文

7.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说课稿

8.《饮湖上初晴后雨》

上一篇: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课稿 下一篇:《捞铁牛》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