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说课稿

2023-06-04 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8页的教学内容。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11~20 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一方面巩固了11~20 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准备。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

  第一个例题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和观察,根据一幅图列出四道算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弄清四个算式的关系。

  第二个例题是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的数,也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好准备,同时还介绍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道理,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渗透加减法的关系,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计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道理,熟练计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节课设计是按照我校高效课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教师先揭示课堂教学目标,然后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检测性的练习。在后教环节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指导学生解决,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达标练习。

  (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知道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道理,能熟练地进行口算.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景 激趣引思

  师:同学们,瞧我们的数学列车开来了,今天就让它载着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游玩,好吗?在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难题,你们有信心依靠自己的智慧克服这些困难吗?那我们出发咯!

  复习题:

  1.看图列四个式子。

  2.填空。

  1个十和3个一是( )。

  第二部分:自主尝试 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5:10加几的加减法。

  1.10加几

  (1)看图列式。课件出示:隧道口一边放10根木棒,一边3根

  (2)讨论算法。为什么10+3=13,你是怎么算的?小组可以互相说一说。

  (3)归纳学法。十加几就等于十几。

  2.相应的减法。

  师:刚才我们看着木棒图列了两道加法算式,那你们还能根据木棒图列出减法算式吗?

  师:那为什么13-3=10呢,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十几减几等于( )。

  师:那为什么13-10=3呢, 这么难,怎么算?(十几减十等于几。)

  (二)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1.看图列式。课件出示图

  板书:

  11+2=13 2+11=13

  13-2=11 13-11=2

  2.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师:小朋友们,目前在我们学习的算式中,只有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先看加法算式,在加法中,加号前面的数叫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和。(教师边讲边板书)

  师:在减法中,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差。(请学生齐读,并指名说)

  第三部分:巩固深化 拓展创新

  口算(88页 1.2题)

  摘苹果 (课件出示苹果树,其中有6个苹果上打乱顺序写着13.14.10.3.4.7)

  师:又红又大的苹果你们想吃吗?小猴说每人只能摘3个苹果并根据这3个数字写出四个算式才算成功。请小组讨论,看谁的办法多!

  教师板书算式。

  数字七色花

  (师贴出7个花盆图,分别写上算式10+7= 14-4= 11+3= 13-2= 19-10= 15-2= 3+12=)

  (教师把写有8个数字的卡片发给8个学生,分别是17.10.14.11.9.13.15.16)

  播放音乐,学生贴花。

  拿数字16的学生发现没有相对应的花盆,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应该给他准备一个什么样的花盆呢?

  第四部分:总结收获 回味快乐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乘着数学列车去了数学王国,一路上,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四、说练习作业安排和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练习安排的是教科书第88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五的第1—5题。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例5和例6的小棒图和相应的加法减法算式。这样安排突出重点,简单大方。

  五、本节课反思

  讲完本节课我感觉在教学例5时,如果能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效果会更好,使学生进一步能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更好地明白一幅图片能列四道算式的算理。

  在做巩固练习的第一个题看图写四个算式时,数字大,不因该叫学生口头列式,因该是让学生在本上写出4个算式,这样学生就有事情可做了。本节课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不断提高。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习并掌握了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该怎样退位?这是减法中的一个难点。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把被减数517改为507,提出思考的问题: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引出本例要探究的问题“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例3是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计算原理与例2相同。课标上规定加减法一般以二三位加减二三位为主,教材没有了多位数减多位数的计算教学,但是在今后生活中会遇到多位数加减多位数,因此学生要掌握好本课,正迁移到多位数减多位数,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利。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探索被除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形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探索被减数中间是0或末尾是0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养成仔细正确计算的习惯。

  二、说教法:

  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本课教学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学校图书馆里的一个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尝试计算,再讨论,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从教学论角度讲,尝试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有利于学生发展。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主体具有主动探索的意愿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活动。本课给学生创设生动情镜,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笔算退位减法的`知识,独立尝试探索被减数中间是0或末尾是0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验和感悟用数学的成功,从而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们在进行口头表达的时候必须同时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如思考说话的内容、层次、措词甚至语言的运用技巧,等等。因此,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培养思维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本课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计算被减数中间是0或末尾是0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然后讨论交流,在交流汇报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在互动中,冲击成见、已有知识和思考习惯,从而产生新知识的。本课中,可让学生小组内说自己的算法,再组织汇报交流,相互纠错,突破难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得到知识,还有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图书馆里有许多图书。

  (课件出示)

  儿童小说 童话 科普作品

  903 685 800

  你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儿童小数比童话多多少本?科普作品比童话多多少本?童话比儿童小说少多少本?等问题。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馆里的各类图书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尽可能多的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有序思维,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习惯。】

  二、尝试探究,体会领悟。

  探索计算方法。

  1、 列出算式

  现在我们先来解决“儿童小说比童话多多少本”,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生说算式师板书:903-685=

  2、尝试估算。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

  预设:把903看作900,685看做700,结果是200;把903看作900,685看作690,估算结果是210.

  3、尝试计算。

  你们能计算出这道算式的结果吗?请同学们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尝试算一算。

  指生板演

  4、交流讨论。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再让板演的学生向全班展示。

  重点讨论:怎样列竖式?为什么要将相同数位对齐?列出竖式后按怎样的顺序计算?903-685,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应该怎么办呢?指黑板上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我感得书上把517-348中的517改为507步子较小,象上面,的教学给学生更大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演示,交流算法。

  (1)让学生说一说:笔算时,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必须从百位借1。百位退1当做10个十,再从十位退1当做10个一,10和3合起来就是13,13减5等于8.

  (2)解决第二个难点;理解被减数十位上是几.。

  小结:百位上退1是10个十,十位上有10个十,退给个位1个十,还剩9个十,十位上现在是9,9减8得1.

  (3)被减数百位上现在是几?

  2、反思问题,巩固方法。

  3、这个算式与我们上一节学过的减法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课件演示,便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小组讨论交流,经历比较深刻的数学化过程,很自然地得出了笔算的算理,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五、尝试练习,内化提升

  生独立计算练习六第4题的前3个小题,然后小组内交流。请3名学生上台板演,并向全班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说一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再让学生面向全班说,这样的形式能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利用迁移,学习新知

  如果要求“科普作品比童话多多少本”,又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1、 学生独立计算。800-685

  2、 说一说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被减数的中间和末尾都是0)

  3、 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 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计算?

  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这样想:将685分成600和85,先用100-85=15,再用700-600=100,100+15=115;有的学生会这样口算:685+15=700,800-700=100,100+15=115.不管学生用哪一种方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同时通过及时的设问和启发,引导学生理清算理,并指出这些算法不要求全部掌握。

  【一是通过比较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二是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巩固深化,形成技能。

  1、课本练习六第1题,。做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在减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比一比

  705-245 305-187 ,说说这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3、课本练习六的第2、3题。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通过比较,让学生加深理解不连续退位与连续退位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拓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册集中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集中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十几减几”,它是在学生学习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它既是为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铺路,也为学生学习四则计算奠定基础。

  2、教材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在本单元尤为重要,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之上学会计算方法。在已学过的仅为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进一步渗透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解理解题意,进行计算等等,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通过操作后的讨论,用不同的思路思考,引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两种比较方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要理解“破十法”,并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2、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十几减九和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掌握“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计算方法。

  3、用20以内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圈一圈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知道十几减九和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用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2、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我确定如下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图意列式,借用小棒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掌握运用“想加算减”和“破十法”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段抽象的知识认知过程,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中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能熟练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掌握了计算方法,并且会自主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简单的数学问题。低年级小学生共有的心理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木棒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定的教学目标和对本节课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确定,我将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一的实现。

  1、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计算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十几减九”和“十几减几”的算法教学。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在例题12—9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操作,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因为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这样学生可能不一定会想到书本上要求掌握的“破十法”,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课中及时地对学生加以点拨,发挥教师“组织引导”的作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的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我们身边存在的数学问题,从而运用个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数学思想更加根深蒂固。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课以“聪聪和明明参加元宵节游乐园”为情节,对各环节进行串联,适应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童趣,为学生主动探索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说学法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说明

  “十几减9”是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元旦游园会的场景图,通过气球图中的问题“还有多少个?”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学生的不同思维过程和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例1展示的是十几减9的两种基本算法(“做减想加”、“破十法”)学生只需掌握其中的一种。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会用十几减9的一般方法(或破十、或做减想加)正确计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十几减9的知识

  为了让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减法,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第10~11页的游园图中展示的活动是学生熟悉的并乐于参与的。教学时,我充分利用用这幅游园图,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游园活动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

  a、利用气球图学习“15—9”的算法。

  我将气球图做了一些处理,将阿姨卖气球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看:先是阿姨手中有15个气球,卖给小朋友9个(9个气球从阿姨手中转到3个小朋友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引出“15—9”的算式,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

  b、利用“套圈圈”学习“14—9”的算法。

  我充分利用课件的动态优势,显示学生投圈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在投圈的游戏中思考“14—9”的算法。

  c、利用“猜字谜”的活动巩固十几减9的算法,培养学生主动提出一些简单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2、动手操作,体会“破十法”和“做减想加”的算理

  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快有慢,理解时有深有浅。为了让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我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在教学例1(12—9)时,设计的学具有两种颜色(10根黄木棒,2根蓝木棒),让学生思考,从12中去掉9,应怎么办?学生能很快从10根黄木棒中拿掉9根,剩下的1根黄木棒和2跟蓝木棒合并为12—9的结果。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较快理解“破十”的道理,从而达到运用“破十法”计算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大约5分钟)

  1、课件出示题目,生抢答

  9+5=

  9+3=

  9+2=

  9+8=

  9+7=

  9+6=

  2。请小朋友举手回答,看谁的脑筋转的最快(出示题目,指名回答)

  9+()=11

  9+()=14

  9+()=17

  9+()=15

  9+()=12

  9+()=18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的好处有三,一是对旧知有一定的巩固性。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二是为学习新知打下扎实的基础。三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大约30分钟)

  1.谈话引入

  师:“今年是2002年,元日那天,一(2)班的小朋友去公园参加了一次有趣的游园活动(屏幕显示课本第10~11页的游园会全景图)。请仔细观察,在这个游园场地上,左边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右边的小朋友在十什么?”(左边的小朋友在买气球、买风车;右边的小朋友在猜谜语、套圈圈。)

  师:“我们一块儿去看看,小朋友买了几个气球?”

  2.教学气球图。

  a.课件动态显示:阿姨两手一共15个气球,卖了9个。请问学们根据这个情节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还有几个?(2)再卖几个就全部卖完了?

  b.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怎么解答。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算式:15—9=□。

  c.引导学生看着气球图,说15—9的计算过程。学生的算法有:

  ◆看着气球图,数剩下的气球个数。

  ◆6+9=15,15—9=6。

  ◆10—9=1,1+5=6。

  ◆15—5=10,10—4=6。

  ◆9—5=4,10—4=6。

  评价学生以上算法,说明都正确,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你认为哪种方法方便?

  3.教学套圈图。

  a.课件显示套圈图。

  师:看看这边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在玩套圈圈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一人只能投14个圈,正好轮到小明投了,我们来看看他套中了几个圈?

  课件动态显示小明投圈的过程。同时配上小明的配音:我投了14个圈,套中了9个。

  b.组织学生根据以上情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是:还有几个没套中?

  c.请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独立列式解答。同时说一说是怎么算的?(学生说的算法与前面15—9的算法基本相同。)

  d.小结:刚才小朋友从游园活动中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计算来解决,大家想出了计算的不同方法,真了不起!现在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十几减9的减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板书课题:十几减9。

  教学例1

  a.出示12—9=□,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结果。对略有困难的学生,允许他们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

  b.组织学生交流12—9的不同算法。要求每个学生应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想一想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相同吗?如果不同,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学生1:通过摆学具,我先从10根木棒里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另外2根木棒合起来是3根,所以12—9=3。(请学生在投影仪下摆。学生说完后,教师在算式12—9的下面板书算的过程:10—9=1,1+2=3。)

  学生2:我不摆学具,想9加几得12?9+3得12,所以12—9=3。(学生说完后,教师又在算式12—9的下面板书另一种算的过程:9+(3)=12,12—9=3。)

  学生3:12—2=10,10—7=3。(教师又板书出第三种算法。)

  学生4:9—2=7,10—7=3。(教师再板书出第四种算法。)

  c.对比、讨论上面不同的算法。

  提问:上面这些算法中你明白了哪一种(或哪几种)?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些算法都很好,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时,你认为哪种方便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课堂练习(大约10分钟)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作业。对有困难的学生则让他们先用学具摆一摆,摆好后说一说算的过程。反馈时,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如先摆好1捆零1根,从1捆里拿掉9根,再把剩下的1根和另1根合起来是2根,所以11减9等于2。)帮助他们从操作中提升十几减9的基本算法(或“破十法”,或做减想加)。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这题的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运用“破十”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思考,悟出十几减9的“破十”思维过程是:先从10个里面圈出9个,再将剩下的一个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即可得出结果。

  3.完成“做一做”第3题。

  在学生已掌握一种算法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十几减9的6道式题。

  4.完成练习二的第1、2题。

  学生完成后,让他们思考:第1题怎样算出13—9的?(做减想加)第2题是怎样算出12—9、15—9的?(“破十法”)。通过思考,进一步弄清多种算法的算理。

  5.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显示字谜图。师:这群小朋友在玩猜字谜游戏,共有几条字谜呢?有几个小朋友在猜?他们猜中了几条呢?

  课件显示声音、文字:有13条字谜,我们每人都猜中了1条。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回到第10~11页上的猜字谜图,首尾呼应,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十几减9的知识计算猜字谜游戏中的数学问题,一方面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了十几减几的减法?你怎样计算这样的减法?

  让每个学生自由地说。然后教师指着练习二第1、2题,再次引导学生概括出十几减9的两种一般方法:①做减想加②破十法。同时说明,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板书设计

  20以内退位减法

  十几减九

  15—9=

  12—9=

  10—9=1

  1+2=3

  9+(3)=12

  12—9=3

  12—2=10

  10—7=3

  9—2=7

  10—7=3

  十几减几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5课时十几减9用数学。

  2、教材简析:用数学对于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看懂图意并根据给出的信息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信息是多余的。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同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初步学会分清给出的信息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信息是多余的。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点:学会看图理解图意,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5、教学难点:理解图意,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信息是多余的。

  二、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即用数学)。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学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好的方法。

  三、说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定标。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具体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导入课题。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1、学习例5,课件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小组讨论,选取图中和问题有关的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清给出的信息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信息是多余的,多余的信息就去掉。

  4、列式计算,理解算理和算法

  5、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三测评训练。

  课本20页“做一做”和22页第3、4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说课稿 篇5

  一、读教材:

  本课是学生在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及小数的性质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两个小数的加法与减法,这节课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把整数减小数作为难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基础上,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要让学生能够理解,算式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相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让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类似于整数加减法,把小数加减法融合到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整体上说,这节课对于学生的挑战并不算大。

  二、谈设计:

  基于以上的些认识,因此,我在设计的时候就主要针对以上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识学习特点。

  1、明确目标定位 创设和谐情趣

  本节课以“帮老师解决问题“为主线,创设“送礼购书”的情节,并围绕着“书”作文章,把小数加减法的知识串联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识,并作为教学出发点,积极营造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将走出知识技能的重围,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技能,更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灵活使用教材 体现数学实用价值

  我觉得在运用教材时,教师可以有所选择,要大胆、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课本上的的例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于是我就选用与学生比较近的“购书”这一情境,让学生通过搭配找到算式,又让学生比较两种方差价,进而让学生算算如果是100元钱,又该找回多少钱呢?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的意义及方法,达到计算的基本要求,真正感知到所学习的数学是有价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3、重视学生的双基。

  当然像这样的计算课,学生计算的基本技能是必须要达到的。如果不会算,那么任何东西都是空谈,学生的有效性学习更如空中楼阁。而这种技能的`达成,我想更多的是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达到。因此,我也设了一些练习加以巩固,当然,这些练习渗透于实际运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4、重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本来在这节课上,我设了这个环节,在比较两种方案相差多少钱时,我想让学生估一下,在付100元后应该找回多少钱?我也试图让学生进行估算,但都没有体现。总之,这方面的体现是非常欠缺的。实际生活中,我们确实很需要这样的估算,比如在付钱时,总会估计一下多少钱再付。

  5、练习的设计层层递进。

  在设计练习时,我也是分考虑学生的认识特点,注意层层推进。从刚开始的有小点可以对齐,到后来整数加小数,在减法时,从借一位到后来的整百减二位小数,连续的借位,对学生的挑战是逐步上升。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本课是六年级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2.教材分析:本课是分数的运算得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了“通分”和“约分”的情况下进行的,紧接着本课后的内容是“分数的乘法”、“分数的除法”以及“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因此本课在这其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掌握好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对提高学生的运算准确率起着举重轻重作用。

  3.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能利用法则进行计算

  (2)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概念,掌握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方法。

  (3)利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计算带分数加减法

  4.教学重点:异分母加减法

  教学难点:利用异分母加减法则计算带分数加减法

  二、说学情

  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对学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知识点,知识量比较大,包含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带分数相加减以及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对学生来说计算量比较大,考核的内容也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一旦学生懂得了方法,那么就是在计算过程中个人计算能力的锻炼了。

  三、说教法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环节让学生体会归纳总结。首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学生会计算同分母加减法的算式,引导学生将异分母加减的算式转化为同分母的算式,利用刚刚学过的知识点通分。这样对学生来说接受的比较自然。第二带分数相加减,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学过带分数与假分数的互化,将带分数转化为假分数然后再按照同分母或者异分母分数加减算式的法则进行计算,在学生自己体会归纳计算题目。同时带分数代表一个整数与一个分数相加,利用这样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推导出另外的计算方法,即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的方法。最后是举例两道关于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题目,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特点,然后采用交换律计算来体会计算的简便。

  四、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件中的动画演示自己归纳、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概括的同时,自己尝试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条思路。

  3、充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增强合作学习的合作精神。

  4、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充当老师的角色,自己出题,学生自己解答。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分数加减法的历史,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分数加减法

  2.在ppt上展示一组算式,让学生根据分母特点,首先将算式进行分类,分为两类:一类是同分母算式相加减,另一类是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学生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算式,再引导学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通分,来推导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3.带分数相加减的算式。带分数相加减有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先用两种方法分别计算每道题目,然后体会计算过程哪种方法更适合相应的题目

  4.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首先展示两道题目,让学生观察每道题目的特点,并利用整数加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计算题目。

  5.板书设计:

  2.4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2.带分数相加减

  3.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包括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连加、连减三个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搭好阶梯。

  学情分析

  相对整数加减运算而言,分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学生对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有一定基础。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基础,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的算理及含义,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点

  能够正确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

  教法学法

  数学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首先课件出示分数,你能说说它的分数单位吗?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怎样表示?为下面学习分数的加减法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归纳方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例1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含义,明确算理,探索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中我创设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小红一家人分蛋糕为情境,体现分数加法的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学生联系整数加法,利用类推的方法,就能理解分数加法的含义:分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含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接下来教学计算方法,提供给每一位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思考、计算,然后再合作交流计算的过程和想法,归纳出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在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指导学生规范地写出计算过程。最后,利用直观图,学生可以看出结果4/8就是1/2,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有了例1的基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例2分数减法的教学,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分数减法的含义:已知两个分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分数,求另一个分数的运算。并归纳出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观察例1和例2,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总结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一般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巩固内化、回归生活

  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此环节设计了三组题,基础题、中等题和思维训练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我还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练习题,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力求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便于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课后反思

  整节课我尽量做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能回答老师的绝不包办代替。在教学时,充分让学生自己探索,充分让学生去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动手用图示法验证结果时,应该让学生板演一下,会更加直观。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小鹿的减法》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着“做人的道理”为主题设置安排的。每篇课文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小鹿的减法》这是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鹿造桥,每天坚持从太阳升起忙到月亮出来,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终于成功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坚定的信心,坚持到底,一定会获得成功的道理。文章情节动人、语言浅显通俗,符合学生阅读的水平。本单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随文识字,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默读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并且要在教学中让学生逐步形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生在学习第一篇《古诗两首》时已有了初步的培养和训练,本课的教学更是继续训练、形成方法的关键。针对以上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随文认识10个生字、指导书写2个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2年级(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说明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再加上随文识字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因此本课的知识目标设置为识字写字。

  2、能力目标:培养朗读能力及默读能力,并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能力目标的设置也是体现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朗读是理解文章、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素养重要的一部分。而针对二年级的学生,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只要有毅力,就一定会成功的道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驻足语文课堂,最美的享受莫过于沉浸在对课文的朗读了。当学生深入文本角色,启用丰富的想象,调动全身的感官,声情并茂地将一段段静止的文字读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时,文本之意与读者之情和谐共振,语文课堂最大的亮点便得以凸显。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要把“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其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做减法了,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我们常说的“文道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的训练要求以及二年级学生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的难点设定为:理解“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做减法了,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四、说教学流程

  对本课的教学我共设计了四个大环节

  第一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生字搭桥”的游戏复习本课生字,以此集中学生注意力。通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

  第二环节是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第二自然段至第九自然段是本篇课文的重点。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找小鹿造桥的句子,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细考的好习惯,当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来想象小鹿第一天造桥都做了些什么?通过学生得想象,小鹿造桥的辛苦得到了具体的诠释,学生对小鹿造桥的辛苦了得到了较深刻的了解和体会。这时再用大屏幕出示小鹿说的话,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体会就水到渠成了。这也就是《课标》里要求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朗读课文。同时,让学生找到獐子的话,体会獐子对铺路的态度,与小鹿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体会感悟小鹿造桥的坚定,充满自信。借助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小鹿减法”的深刻含义,让学生充分

  认识两个小动物的形象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一步在读中体会感悟,理解獐子与小鹿做事态度的不同导之最后结果也不同,进而引领学生说自己明白了什么道理,也就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了深化。

  在这一环节教学重点地体现了教师对教学重点的体现,值得特别指出的是:

  1、通过“累”字做文章,体现对语言文字训练和朗读指导的重视。

  (1)文中有一句描写小鹿造桥辛苦的句子“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在这里,我们抓住“累”字来做文章。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读出“累”的感觉来。在学生练读的过程中总结朗读方法:要读好“一直”、“浑身”、“汗淋淋”才能读出“累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想象小鹿造桥这一天都做了什么,学生通过转换角色想象将“累”具体化。然后教师再抓住“一直忙”让学生从“时间”将“累”量化。通过这层层深入的品读,学生了解了朗读的方法,对小鹿的“累”有了具体深切的感受,此时再读这句话学生的读就“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了。

  (2)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说话练习。

  小鹿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榴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有了深切的感受,就能恰当地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词语进行说话练习。

  而后,教师提示除了“累得”,还能怎样说呢?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进行说话练习。这样紧扣教材又层次分明的练习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2、通过情景引读的方式来理解“减法”的含义。

  教师描述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的情景,学生朗读小鹿不辞辛劳、一日不停地造桥的情景。师生们在如情入境、将“减法”在深情朗读中得以生动的诠释了。这样的设计更好地体现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比起老师反复地讲解要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总之,本环节的教学活动设计本着《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儿童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情感。设计以朗读和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其中依据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穿插的随文识字和语言文字训练使得本课的教学更显“文味”。

  第三环节是拓展延伸、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延伸,我让学生说想对獐子或小鹿说点什么?说说鼓励我们坚持不懈的名言警句。学生在进行这样的联想延伸之后,我联系实际,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小鹿”或“獐子”夸一夸或劝一劝。这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这不仅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正确的培养,更是书本上的知识和认识转化到成生活实际的指导。这正体现了《课标》中要求的: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说课稿 篇9

  教学目标:

  1、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2、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程序:

  1、 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它是我们知识树的哪颗果实呢?请大家来看看。(出示知识树)

  师:小数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的代数部分中代数的知识。它分为意义、法则、顺序和性质四个部分。本节课我们研究意义和法则。

  (导入部分明确本部分内容在小学段的地位,使学生纵览全局。

  2、目标。

  了解小数加减意义;

  理解掌握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灵活运用法则计算;

  养成仔细读题,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应达到的`要求,适宜教师思考、理解。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象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制目标也是可行的,学生自己定制的目标适于大多数学生接受。不过学生定制的目标有局限性,高度、深度达不到要求。本节课的目标是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的,说明教师的调控课堂能力不强,放不开手。

  (3)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习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习惯)

  (6)、延伸。

  师: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是以整数加减做铺垫的,那小数加减是为学习什么做铺垫的呢?

  生:分数加减法。(突现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师:小数加减法也为加减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整数、小数加减混合、四则运算等做了铺垫。我们不仅学习中要用到,生活中也要用到。(点明知识的作用,明确了学习目的。)

  (7)、回归。

  师:你学习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师:看看你摘到了智慧的果实没有?(出示知识树)

  (8)、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作业本73页

  推荐作业:假期中调查在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小数加减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和家长、同学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学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法与减法,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小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二、说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先创设了一个简单的购物情境,第一个问题是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引导学生把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中来。并着重比较“把小数点对齐”和“把末尾对齐”这两种算法哪一种正确,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真理。第二个问题是组织学生继续探索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试一试让学生明确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讨论在计算时的注意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和归纳计算方法。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能正确列出竖式来进行计算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合作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按如下教学程序进行教学: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首先采用媒体出示一副小明、小丽和小芳三位同学买文具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观察并说说各种文具的价格。接着我引导学生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交流。可能提出“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最后我适当选择一些问题,采用媒体出示,引导列式: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口答列式:4.75+3.4=这是一道小数加法的计算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小数加减法。这部分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商品的价格,产生买卖商品的欲望,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小数加减法,同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二、尝试计算,探索新知。

  我先让学生观察4.75+3.4这个算式,然后引导思考: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学生试着在本子上列竖式进行计算。我巡视不同的列式方法,并请学生在投影上展示自己的列式方法:一种是小数点对齐,一种是末尾对齐。等学生计算好后引导观察: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算法哪一种正确?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对这两种算法的看法,然后集体交流想法:我认为小数点对齐这种列式方法正确,因为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这部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为什么?可以让学生讨论后交流。接着我示范把竖式板书在黑板上,强调小数点应对齐等细节。学生观察。接着我出示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这是一道减法,你会计算吗?请同学们列出竖式,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在本子上,然后引导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学生交流我是采用小数点对齐来列式的,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强调: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也要小数点对齐,媒体出示列式方法并计算出结果。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并交流自己的列式方法,明确小数点对齐。接着引导提问:你能把计算结果进行化简吗?学生尝试化简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小数末尾的零可

  以去掉,这是小数的性质。最后引导比较,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得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都要数位对齐,都是满十进一。小数在计算时应小数点对齐,计算的结果要进行化简。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练一练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点,整数的小数点在右下角,计算的结果应化简。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六、说教学特色

  综合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课的教学特色是:

  (1)通过创设了一个买卖物品的'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体会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小数加减法应小数点对齐,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

  (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通过练习的分层设计,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弥补学生思维的不足,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说课稿 篇11

  一、教材分析: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 、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 、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1 、首先与学生互动谈论合肥本地今日的气温,了解合肥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提问:合肥今天的温差是多少度?你是怎样计算的?

  2 、自然过渡到乌鲁木齐的温差的计算问题,在学生列出算式4 –(– 3)后引入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板书课题)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思考: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乐趣.同时这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索.

  二、探索规律,归纳结论

  在学生提出可以用4 –(– 3)计算乌鲁木齐的温差后,教师鼓励学生充分探索计算4 –(– 3)的方法,得出结果为7。

  在学生得出4 –(– 3)=7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4 –(– 3)=7与4+3=7这两个算式及其结果.

  在学生对有理数的减法计算提出初步的猜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后,教师设问:

  只有4 –(– 3)=4+3=7这一个例子,你能不能断定这个猜想成立?

  引导学生通过列举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特例,如:正数减去正数、正数减去零、正数减去负数、负数减去正数、负数减去零、负数减去负数、零减去正数、零减去零、零减去负数等.

  最后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活动经验自主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师板书这一法则)学生得出结果的方法可能不一样,教学中只要是合理的都应鼓励。

  如采取逆运算的方法,或利用温度计直接数读数的方法等。

  对4 –(– 3)=7与4+3=7的观察、比较,是进一步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基础.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算式的规律,帮助学生探索其中的`内在关系。

  思考:从提出猜想到得出正确得结论之间有一个探索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做数学”的过程,教学中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交流。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不断列举不同代表性的特例,在合作交流中彻底理解有理数相减时总成立的一般法则.而这个“举例”过程,正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正是一种对数学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归纳可能不规范,教师可请学生互相交流、补充使之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例题讲解,即时反馈

  1 、师生共同完成P53例1,其中第(1)小题教师讲解,其余各题请学生完成.

  在完成例1后,教学中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及时处理P54 “随堂练习”.

  2 、师生共同完成P53例2 、 P54例3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并熟练利用减法法则进行减法运算。

  教师讲解第(1)小题时要点明算理,规范解答。

  互动交流式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体会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例2 、例3是实际问题,它们的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四、拓展应用

  师生一起分析P55的习题第5题.在弄清题意后,请学生填写方阵图.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找到“每个数都加上的同一个数”是什么,这就是有理数的减法在这个实际情境下的应用.

  另一方面,本题也提供了一个三阶幻方的一般填法,拓展了知识面,并为“试一试”的思考。

  五、课堂总结

  多媒体出示总结性问题:

  1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 、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六、布置作业

  1 、课堂作业:

  P54—55习题2.6第1 、 2 、 3 、 4题

  2 、课外思考:

  P55习题2.6试一试利用课堂作业及时反馈本课重、难点。

  利用课外思考给部分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数的加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编排了“小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第四单元刚学习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对小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层次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本课是学习这两个层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小数的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以表格、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小数计算中比较单一、严肃的学习面孔,使鲜活的体育活动和看似机械演练的小数运算融为一体,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当得数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小数的书写更简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二、说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行动,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3、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调动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4名,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具备积极探究的能力,对本节课的教学较感兴趣。

  四、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本堂课我通过谈话、结合图片多次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提问的意识。

  2、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我准备组织两次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计算方法。

  3、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根据素材给出的若干信息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办法。

  五、说学法

  1、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观察质疑法:充分利用教材所给信息,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尝试探究法。引导学生对两组难易程度不同的题进行自主尝试,从而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算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两种算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出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的盛况。

  通过教师讲述“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的盛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并以简练的语言切入课题。

  阅读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计算——————引出小数的加、减法。

  (二)围绕问题,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算法、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我是通过以下办法突出教学重点的:首先向学生展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成绩,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例如:第一轮后中国队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算法,紧接着再出示练习题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三)归纳小结,交流算法

  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2、从低位算起。

  3、计算结果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4、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为了检验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情况,我又设计了几道判断题,来进一步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四)分层深入,突破难点

  本课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通过以下办法突破教学难点:首先进行基本题的练习,然后再进行提高题的练习,这样分层练习,才能突破难点。

  (五)拓展练习,解决问题

  通过出示拓展题、让学生阅读信息,提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最后再进行升华练习,进而解决问题。

  七、说板书

  板书采用归纳整合形式,理清学生思路,宏观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板书如下:

  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 相关推荐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设计03-16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精选11篇)11-23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教学反思12-07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01-25

《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通用6篇)11-18

数学《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12-05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精选11篇)11-18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精选19篇)04-19

关于《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通用9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