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的意义》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比的意义》说课稿 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小节《比的意义》,我将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方法指导、课堂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比的意义”过去是安排在小学的最后阶段“比和比例”单元中学习的,而且主要强调的是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把比的知识提前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学习,在内容的安排上,既讲同类量的比,又讲不同类量的比。一方面是由于比与分数、除法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比也是两个量比较关系的一种扩展。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学习,既能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知识、为进入中学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2、教材的结构和联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并且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分为三段: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应用,本节课执教的内容《比的意义》为第一课时。本课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但这些新概念却是与旧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比的初步知识,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再到应用的递进学习过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确定。
1、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比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了比的知识。因而可以从学生的认知习惯出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归纳概括出比的含义,进而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课标要求。
新课标第二学段目标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概括出比的意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利用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要达到这个目标是完全可行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示课题。
本节课我准备了两个实物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入比,揭示课题——比的意义。
(二)创设情境。
1、情境一:神七发射直播录象。
当神舟七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41千米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000千米。
提问学生: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学生回答出求速度用路程÷时间表示,得出算式42000÷90。 教师讲解:用除法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时,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表示形式——比。比如路程÷时间,也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42000比90。
2、情境二:神七宇航员太空漫步。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太空漫步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在飞船外向人们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的长是30cm,宽是20cm。
提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并口头解答。
教师讲解:像刚才你们提到的“长是宽的几倍”,用30÷20,我们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0比20;“宽是长的几分之几?”用20÷30,我们就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0比30。
3、情境三:盐水配制。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需要配制溶剂。比如盐水的'配制,其实,盐水的配制就用到了比的知识。
比如:在1000克的盐水中,盐有10克,盐占盐水的几分之几?学生得出算式10÷1000后,要求学生用比的形式表示出盐和盐水的比是10比1000。
(三)学生探究。
本节课通过对以上3个问题的解决,得到了3个除法算式。让学生仔细观察、相互讨论后,得到这三个算式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是两数相除。接下来引导学生根据这个特征归纳概括出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设计这个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进行归纳概括的数学方法,从而建构比的意义这一概念。
(四)深入了解。
1、比的各部分名称。老师结合42000︰90=42000÷90=1400/3向学生介绍比号、前项、后项和比值。
2、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区别。
结合例题30÷20=30︰20=3/2,并通过填写表格,让学生着重理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五)练习设计。
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与分数中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一样,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得到:a︰b=a÷b=a/b(b≠0)。
课堂练习是在学生自我建构基础上的巩固,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所进行的自我解读,更是对前面各个教学环节实施效果的检测。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第1题:填空。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xx):(xx),比值是(xx);花的钱数之比是(xx):(xx),比值是(xx)。
这是一道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比并求比值的填空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第2题:判断。
(1)小强的身高1米,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和爸爸的身高比是1︰173。 (xx)
(2)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 (xx)
(3)90班收看“神七”直播人数和未收看人数的比是6︰1,那么未收看人数是收看人数的1/6。 (xx)
设计这一道题是 为了让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联系以前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题:小刚做了一项这样的调查:
一列特快火车5小时可行800千米; 一辆汽车8小时可行640千米。
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量之间的比。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看学生是否能灵活地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打下基础。
第4题:课外阅读。通过向学生介绍黄金比,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六)总结升华。
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我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四、学习方法指导
1、教法。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通过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经验储备,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化”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进行归纳概括的数学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巩固提高及课外延伸,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2、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鉴于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课堂的主体环节中,我准备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使他们在指导下获得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
五、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根据这一理念,我准备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朋友式的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评价并指导学生的评价。
《比的意义》说课稿 2
一、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这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教材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内容,本单元的知识与方法具有上位特征,基本上是对原来概念的进一步提升,因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普遍性,学习了这些概念以后,对原来的观念和方法可以作进一步沟通和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更趋多样化,数学能力将得到有效提高。概念间和计算方法的的联系、辨析、沟通以及正确合理地计算,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内容,比的意义是本单元的起始概念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这节课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切实地理解、掌握比的意义,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标上有这样一段话: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这样思想的引领下,“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的理解,比同分数、除法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首先,本节课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提供给学生较为丰富的研究材料,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认识经验,在较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在来提炼概念。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其次,提供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除法的基础上教学比的意义,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再次,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 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另外,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的预设: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先请一组同学起立,其余同学数数这组同学有男生几人,女生几人?
男生5人,女生7人 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有关除法的)
板书: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5÷7女生是男生的几倍? 7÷5
2、出示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的长15米,宽是10米,也请大家提出问题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板书:长 宽 15÷10
宽 长 10÷15
3、以上两题都是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两种数量关系的,今天,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比。(板书:比)
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教学中的教与学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由于“比的意义”内容繁杂,在一开始,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比,初步感知比,使学生对比感兴趣,非常乐意探究知识,巧妙地导入新课
(二)充分感知,理解意义。
1、如第一题中,女生是男生的几倍,除了用7÷5来比较,还可以说成女生和男生的比是7比5。(板书:7比5)
那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除了用5÷7来比较,还可以说成什么呢?(板书:5比7)
2、国旗中的长是宽的几倍,还可以说成为什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说成什么?
3、看来大家还真聪明,很快就学会了用“比”的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再出示“神舟”五号运行材料(略)
你们会计算它的速度吗?怎样列式,板书:42252÷90
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路程÷时间=速度)用比怎样表示呢?
4、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既可以用除法,又可以用比的方法,那么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吗?(同桌互说)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揭示并板书课题:比的意义(齐读一遍)
让学生用两种求速度的不同方法,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除法应用题入手,通过复习同类量相除,不同类量相除的内容,引出“比”的概念,培养了知识迁移能力。在理解比的意义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比的意义,使学生不仅获取了新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三)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1、比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看书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2、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比与除法、分数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是这节课的难点,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回忆、思考、讨论等活动,在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找出了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看电脑屏幕,用“相当于”一词来说明比、除法、分数的联系,促使了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点理解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根据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和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得知比的后项不能是0。可以从这一个角度理解,也可以从后项是0时,2:0=?逆运算0乘任何数都不等于2,所以0不能当后项,也可以再从0:0=?逆运算0乘任何数都等于0,答案不唯一,这三个角度,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后项、除数、分母为什么不能是0。
(2)我们经常在足球比赛中看到2∶0这样的形式,它是比吗?为什么?
(四)多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练习主要分三层,第一层是复习比的意义,鸡鸭数量比和比值,数量与总价的比和比值,小强身高148厘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强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48﹕12。从同类量相比和不同量的比较,贯穿求比值。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两个量之间的比要统一单位,并且要搞清楚是谁和谁比。让学生按要求写出比,并重视理解所写出的比是哪个与哪个的比,如果换一种比法,又该怎样写,使学生理解写比必须根据要求,不能轻易改变数的位置。
第二层读出比和求比值的练习
第三层是提供一些信息,让学生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之间的比。
(五)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通过学习,让学生进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是学生自己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梳理,同样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
我们常说,数学知识来源来生活,但还得应用于生活。最后的课外延伸,渗透介绍黄金分割的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体会,并通过介绍黄金分割的妙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数学对于艺术美的价值所在。这个环节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对比的意义进行了一个挖掘。
《比的意义》说课稿 3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信息窗,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从单元的角度来看,这节课为后面列方程和解方程打下了基础。从整个年级的角度来讲,是对所学四则运算意义和数量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又是为今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在知识衔接上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并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探究、讨论、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部分。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针对“方程的意义”这节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熟悉喜爱的大熊猫入手,创设了喂养熊猫的情境,提出:管理员叔叔正要给熊猫喂米粉呢!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通过借助研究熊猫每次吃多少米粉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顺势引出天平,体现天平产生的必要性,使等式、不等式这些素材的提供有了直观的支持。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这一环节是理解方程意义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环节: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天平是平衡的,再引导学生看,老师进行演示:在天平的天平左边放1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1个100克的砝码,提出:天平怎么样了?引导学生说出天平不平衡。
2.认识等式
继续引导学生在天平的左边放50克的砝码,提问:现在天平怎么样了?引导学生说出天平又平衡了,小结: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体的重量相等,提出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天平平衡的这种现象吗?板书20+30=50。教师及时点明这是一个等式。表示等号两边的数量相等。这样,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在学生建立等式概念后,让学生上讲台操作演示其他放砝码使天平也会平衡的方法,讨论得出结论——这些都是等式。
3.认识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在学生巩固了等式的概念后,教师再借助天平进行演示:在天平左边放20克物体,右边放100克砝码,这时候天平怎样了?现在我们往左盘里加一盒重X克的物体,仔细观察这说明左右两边重量相等。用式子表示可以写成: 20+X=100。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后得出:这也是一个等式,但它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还设计了这个例子:天平的左边放两个相同的未知重量的物体,右边入100克砝码,可以用式子表示2X=100。通过天平称重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平衡与不平衡的各种生活现象,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师生在共同的操作过程中,经历了天平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深刻的理解天平左右两边质量相等,天平才会平衡,天平平衡了,就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天平的平衡情况。使得学生体验到具体的数量关系可以用抽象的符号化的式子表示,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以上我们初步认识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接下来我们再继续加深这一内容的认识。出示:根据图意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2x=150、3x+10=100随后提出问题:2x=150、3x+10=100是等式吗?它含有未知数吗?当X等于多少,等式成立?让学生思考,交流后说出:2x=150、3x+10=100也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
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我让学生分组学习,引导他们先找20+X=100,2x=150这两个等式的共同特征,然后归纳概括什么叫做方程?最后得出:像20+X=100、2x=150、3x+10=100等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让孩子在圈一圈的过程中子让的得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基础性练习:这些式子中,哪些是方程?
15+5=20(xx)
2x+3﹥10 (xx)
24+6y=160
3x+5y=160(xx)
6x +★=10(xx)
2.列方程。
3.想一想,填一填。
4.看图列方程。
(五)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疑问?这样的设计概括了整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今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作好铺垫。
四、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69的《比的意义》。本节课是“认识比”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分数及除法的关系,学习了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这些知识和方法都是学习本节课内容的直接基础。
本课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层次: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深入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没有对比的意义的准确理解与深刻把握,从表面上看,学生也能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化简比,或者是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上则表现得较弱,呈现出基础不扎实的弊端。因此,让学生深刻理解比的意义,沟通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排除现实生活中大量“差比”关系对本课学习的负迁移,显得尤为重要。
我做了如下的目标设定: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
2、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学课本主动建构知识,掌握自学的方法。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你知道吗?”,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数学的美。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⑴从实际的生活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
⑵采用情景引题,观察、对比、总结的`教学方法。
2、学法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此,认真观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共分四个教学板块: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活动,认识比。
(三)小组合作、深入认识比。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图片导入新课,一方面将学生关于“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旧知与经验唤醒,为学生随后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迁移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让学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为后面拓展介绍“黄金比”埋下伏笔,还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美的熏陶。这一板块的目的是唤起旧知,渗透C1、C2目标。
第二板块、自主活动,认识比:
1. 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例1的教学,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时出现的“表示两种量倍数关系”的句子,自然而然地展开引导:长是宽的 ,我们还可以说成:长到和宽的比是3比2;类似地,宽是长的 ,我们还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比3,使学生认识到:这里的“比”与刚才提到的“相差关系”不一样,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将新知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再通过对比,加强对比的有序性的理解,提醒今后他们在描述某个比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弄清谁和谁比,不能颠倒。
“试一试”的教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一步解释每个比的具体意义,从另一个侧面调用学生已有的关于倍数、份数、分数等经验,丰富学生对比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
2. 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通过例2的教学,唤醒学生相应的除法计算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明确: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是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相除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由此引入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再通过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至此,学生对比获得了全面而感性的认识。
这一板块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A1。
第三板块、小组合作、深入认识比:
对于比的意义的深刻把握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概念上,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比值的求法,它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也是对于比的意义的把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鉴于这部分的内容较多且比较零散,我让学生采取了自学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相对简单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以及比值的求法,独立自学完全能够掌握。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再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而对于较为复杂的比、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我则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交流,互相补充,完善认识,促使了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通过相关练习引出了“比的后项不能是0”,比较自然地突破了难点。
这一板块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A2,A3,B1,B2,C2。
第四板块、 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最后这个环节,先针对本课知识点进行辨析和判断练习,再计算课始三幅图中宽和长的比,不但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起到了一个梳理作用。到这个环节结束,学生对于比的概念的建构应该比较完善了。
最后通过一组资料介绍黄金分割这个有趣的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数学对于艺术美的价值所在。这个环节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对比的意义进行了一个挖掘。同时这也是一个思想教育的过程,让学生不仅感受到艺术美,更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这一板块是全面落实各类教学目标,重点是对课本知识的拓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今天的教学中我感到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最遗憾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为主,而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比较少。另外,由于我对新教育的学习刚起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教育的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有效”二字,还需要我不断去探索和研究。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更快进步。谢谢!
《比的意义》说课稿 5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 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
《比的意义》说课稿 6
一、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第一课时“面积的意义”。面积是继周长之后又一个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体时所必须用到的一个抽象的概念。本课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周长概念,初步感知了物体的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的面和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的观察、比较,使学生感知、理解面积的意义,得出面积的概念;通过对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由易到难的主动探究中使学生体会标准统一的必要性,从而让学生建立起面积的空间表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本节课的学习直接为下节课认识面积单位作好铺垫,同时也是后面学习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换算及进一步认识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所必备的重要知识基础。
二、说学生
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
我了解到学生之前已初步感知了物体的面,知道三角形、长正方形等是平面图形;同时三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观察比较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形象思维正处于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于实践,这一切对本节课的学习非常有利。
三、说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面积产生的实际生活背景,能结合实物或平面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2、能力目标:在经历抽象面积概念的过程中和经历探索、体验比较面积标准统一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迁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索、积极交流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意识,体验自主发现、成功学习的乐趣与自信。
基于以上目标,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含义;难点是体会在比较面积大小时标准统一的必要性。
所需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正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叶脉书签、透明方格纸若干
四、教法与学法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了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与能力基础,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引探教学法、类比迁移和多媒体教学法。并把“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自主发现,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数学”作为本课的设计指导思想;以“抓联系,抓类比,抓操作,抓反例,揭本质”为学法指导主线,以教法促学法,促使学生愿学—活学—会学—乐学。最后我整体构建了“创设情境,激内需——观察比较,理解面积—自主探究,发现规律—趣味练习,深化认识”五大教学板块,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需要。
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在春季运动会中三一班获得了团体冠军要为珍贵的奖状进行装帧的生活情境,提问:给奖状安上镜框要算奖状的什么?再给奖状镶上玻璃应该把玻璃铺在奖状的什么地方?让学生回忆起前者要算周长,后者是指奖状表面,那我们怎么样才知道需要多大的一玻璃呢?这个情境的创设不但复习了旧知,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面积的产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需要,有它产生的实际背景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新的认知需要。
(二)观察比较,理解面积
主要有三个环节:
1、说—摸—看—比,理解物体表面的面积
结合奖状的表面我继续让学生说一说:教室里你还看见了哪些物体的面?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你有什么感觉?观察这些物体的面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学生不能发现有的面大有的面小,就再创设一个比赛情境:摸课桌面和数学书封面,谁先摸完?激发学生思考:你觉得谁一定会胜?为什么?教师顺势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物体的表面有大小。数学中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2、看—比—说————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
这一环节我首先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再用多媒体演示给这些平面图形铺色,让学生视觉感知平面图形大小,接着让学生比:这些平面图形谁大谁小?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数学上叫什么呢?小结出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最后再让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学习请你说说什么是面积?从而完整揭示出面积的概念。
3、指—说,说—指,
化理解概念。
我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物体一边指一边说它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什么?××物体表面的面积就是指什么?从一顺一逆两方面初步检测学生对面积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至此,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完成了对面积概念的实际背景——面积概念的内涵——面积概念的外延的认识过程,这较好的体现了概念教学的一般性原理。
(三)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如何让学生理解比较面积过程中标准的一致性?如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定要选用方格作标准?是老师勉强塞给学生还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念,本着发展的眼光,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大胆选择了后者。并为突破这一难点,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
1、激发认知冲突,引发认知需要
首先,我承上一环节提问:既然面积是指物体或平面图形的大小,那么怎么样比较面积的大小呢?刚才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了圆形的面积大,长方形的面积小,那这三个图形中谁的面积最大呢?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会说凭眼睛看出来的,老师就接着问: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从而引出重叠比的方法,继续追问:那剩下的两个图形该用什么办法才能比较出谁大谁小呢?从而引发学生新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新的认知需要。
2、课件演示,启发类比
此时我恰到好处地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启发类比。让学生回忆起要知道一条线段有多长,我们可以用一个标准去铺,有几个这样的标准就有多长。同样的道理,现在要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类似的用一个图形为标准去铺呢?如果可以,又该选什么图形去铺比较合适呢?这样就即时的启迪了学生思维,为学生搭建起操作的脚手架,使学生跃跃欲试,自然进入下一环节。
3、小组合作,尝试探究
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学具铺一铺,尝试操作怎么样通过铺图形比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
4、交流质疑,达成共识
在小组汇报中,我精心设计了5个问题,构建问题连续体,层层深入,揭示本质。
A、你得到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B、你选择的是什么图形去比出来的?
C、有没有用其他图形去铺的?
D、能不能一个图形用正方形去铺,另一个图形用长方形去铺?
E、你发现选哪一种图形来铺既方便又比较准确?
经历这样的讨论后,学生自然发现用方形比较合适,而且要用同一种形状的图形为标准去铺才能比出其面积大小。
5、反例求证,完善认知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这个标准不仅形状要相同,大小也要一样,我出示例2的两个图,让学生先猜: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再问:用什么办法来比较它们两个的面积大小呢?然后课件演示铺方格,数方格的过程,这时老师故意说出:原来是图B的面积大,估计有学生不同意这个结论,教师正好相机再次激发认知冲突:都是用方格去比较,图A有6个,图B有24个,为什么不能说图B的面积大呢?从这里你又发现了什么?
从而最终让学生体会到:比较面积的标准不光要形状相同,大小也要一样才行。教师顺势对知识进行小结和延展:测量面积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在数学上叫做面积单位,我们下一节课将会深入学习。
可以看出在这一板块,我考虑到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和旧有知识不难发现有的面积可以凭眼睛直接比较出其谁大谁小,也能比较容易的想到用重叠法来比较,所以我对这两种比较方法进行了弱化处理。而在方格比这个难点上花足了功夫,给足了时间与空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活了思维,发展了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较好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四)回顾梳理,总结反思
新知的学习告一段落。我不忘让学生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样学到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反思,重视学法,意识到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发现了规律,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增强了自信.
(五)趣味练习,深化面积。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面积概念的认识,我组织了三个集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情感性于一体的练习。
1、课动1题——数一数,围一围。
采取教师指导—学生试数——评价反馈——同桌围、比的步骤进行。从中结合课件注重了解题策略的指导。
2、课动2.———想一想,画一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3、拓展———量一量,估一估。我巧妙地把例2中的树叶改成叶脉书签奖励给大家,与透明方格纸装在信封里。请学生估一估哪张书签的面积大呢?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个活动将比较规则图形的面积扩展到估测不规则图形面积,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得到进一步拓展训练
六、说板书。
本课板书简洁,突出知识重点。
总体上看,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通过活动、探究、类比迁移及多媒体各种教法恰到好处的运用,让学生经历了从面(形)到面积(量)的知识发展过程,也较好的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知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体现了重体验,重经历,重活动,重探究,重发现、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比的意义》说课稿 7
教学内容:
课本43—44页以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弄清比和比值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第一艘载人飞船叫什么吗?(出示情境图)
问:怎样用算式表示国旗长与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小结:长和宽的倍数关系可用除法表示。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比的意义
(1)两个同类量的比
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数学上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思考:两个数量组成比时,谁比谁,谁在前,谁在后,可以交换位置吗?为什么?(小组交流,汇报补充,深层体会比的意义)
(2)两个不同类量的比
“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算式:42252÷90,依据是速度可以用路程÷时间表示)
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问: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什么含义?(生自由发言,理解“路程比时间”表示速度)
(3)归纳比的意义。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的写法
(1)阅读课本自学
问题: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怎样求比值?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小组交流汇报。
3、比、除法和分数的联系
(1)比与除法的关系
问:比的前项相当于什么?后项相当于什么?比值相当于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
(2)比与分数的关系。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推知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做一做”。
2、练习十一第1、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延伸:
在生活中找一找,在哪里存在比?表示什么含义?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15:10 = 15 ÷ 10= 3/2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比的意义》说课稿 8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
1、 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 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与什么有关?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
例2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一方面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在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互说,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在900∶15这个比中,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几?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算算900∶15这个比的比值是几?
2、想一想,900∶20这个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两个比值60、45也就表示什么?
3、 你能说出例1中的各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
4、 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设计意图:
比与比值是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在学生初步认识比值后就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既有利于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的理解和掌握,又为后继教学区分两种容易混淆的题型“化简比”和“求比值”奠定了基础。
《比的意义》说课稿 9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自学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会正确写出两个数倍比关系的对应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正确求比值。
3、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观点。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学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出示:
我们六(5)班有男生23人,女生21人。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想什么办法对六(5)班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比较?
师选择:
⑴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多少人?
⑵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多少人?
师:请同学口头列式。
⑶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多少倍?板书:23÷21
⑷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21÷23师:从同学们对六(5)班男生和女生的比较中可知,比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多少或少多少),是比差关系。用什么方法?(减法)。另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倍比关系。用什么方法?(除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把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这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叫做--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的意义”。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比的意义
⑴师:23÷21,是谁和谁比?师述:用新的数学比较方法说,求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又可以说成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比21(板书)。扶放启发:请同学想一想,仿上例(指21÷23)那么21÷23又可以怎么说呢?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21比23(板书)
⑵说一说:①苹果有4个,梨有5个。苹果和梨的关系怎么说?
②舞蹈兴趣小组有女生9人,男生4人。(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⑶师:用比的方法不但可以对同类量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同类量:师可结合上例简单说明]师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问:
①求汽车的速度怎样计算?100÷2=50(千米)(板书)
②(指100÷2)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呢?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板书)
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即每小时多少千米)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⑷学生举例举一个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不同类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⑸总结
①思考、讨论:什么情况下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
②指导学生看书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定义的?指名说一说答案,然后齐读。(划出“两数相除”点上着重号)
2、自学比的读写法、比各部分的名称、比值、比和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⑴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47页第一个“做一做”上面的内容。
⑵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①比的读写法指23比21;21比23;100比2,问:还可以怎么写?(学生练习)。怎么读?(齐读)
②比的各部分名称、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是什么?
③比值。师:如何求比值?[反馈练习]
①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是什么?8︰11=8÷11=8/11 1/4︰1/3=1/4÷1/3 =3/4 1.2︰0.3=1.2÷0.3= 4
②抢答。教师出条件,学生抢答比值。比的前项是100,后项是2,比值是()比的前项是21,后项是23,比值是()比的前项是2.4,后项是3,比值是()
③做一做a、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写出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再写出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并分别求出比值。
b、某种型号的文具盒,每1箱装12只,共计人民币72元,写出这箱文具盒的元数与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④比和除法各部分的关系整理表格:
联系区别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⑶思考
①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②足球比赛中的0︰0,是不是我们数学上所说的比?
3、继续自学两个“做一做”中间的内容⑴让学生说说通过自学,你又明白了什么?
⑵想一想,辨一辨:既可以看作一个分数,又可以看作一个比,还可以看作比值。
⑶继续汇报,完成表格联系区别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⑷反馈练习变一变,填一填3÷19=()︰()21︰100 =()/()4/23=()︰()1/8=1︰()=()÷ 8 A︰B =()÷()=()/()()︰()=()÷7=5/()
⑸找一找,比、除法、分数分别表示什么?(区别,完成表格)一种数一种相除的关系一种运算三、课堂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四、综合练习
1、讨论:小强的身高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对不对?你认为是什么?
2、看谁会动脑筋?题目:小明今年12岁,是六(1)班学生,该班共有42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再保险公司上班,年薪15000元;小明的妈妈每月工资800元,他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看谁会动脑筋,能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的量,自己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并说说这些量之间的比)。
板书:比的意义23÷21相23比21(23︰21)21÷23 → → 21比23(21︰23)100÷2除100比2(100︰2)
《比的意义》说课稿 10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知识的迁移,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自主探究,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推导化简比的方法正确化简比。
教法:
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要把两个量进行比较。举例说明,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2、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按学习指南自学。
学习指南:根据题意可以怎样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2、汇报自学情况
3、教师指导:
长是宽的3/2倍,我们又可以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是长的2/3,我们又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比3。
4、苹果有4个,梨有5个。
提问:苹果和梨的关系可以怎样说?
尽量找学困生回答。
5、教师总结:刚刚我们比较了两个同类的量,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用比表示,而且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6、学生举例。
请学生举出一个可以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尽可能让学生多举例子。
学生互相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7、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后,说说比的含义。
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3比2 3:2
2比3 2:3
100比2 100:2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比的各部分名称
15:10=15÷10=3/2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教师重点指导:
(1)关于“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你怎样理解?
(2)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比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课堂检测:
1、完成教材第4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
四、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比的意义》说课稿】相关文章: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1-16
比例的意义说课稿05-17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2-04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12-23
小数的意义说课稿03-08
分数意义说课稿12-03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01-04
小数意义说课稿12-31
《分数的意义》的说课稿01-06
小数意义说课稿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