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

2024-03-14 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 1

  一、说课标

  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新课标实施后,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加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并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学情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得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四、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发现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探索、实验、直观演示、观察、讨论等方法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有效降低难点,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法,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并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以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说学法: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引导发现的学习模式:即:提出问题 讨论交流 学生操作 实例验证 总结规律 巩固练习,这种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尝试探索、实验、直观演示、观察、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六、说教学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四个环节设计教学: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检测提升应用反馈;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新课开始,我直接引出课题——植树问题,然后出示教学目标,接着用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的间隔问题:马路上的灯柱和树木、广场上灯笼、校园里同学排队做操时的队伍,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找找自己身体上有没有间隔,从而认识什么叫间隔,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挖掘素材,以学生灵巧的小手为载体,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具有植树问题本质特征的事件很多,要想了解植树问题,必须要知道间隔的`问题。

  2、问:3月12日是什么节日?

  出示一幅校园图,提出问题:学校想在这条路上种树,你愿意来思考植树中的问题吗?

  然后出示题目:学校要在全长12米的一条路上,每隔4米种一棵树,如果你是园林设计师,你想怎样种?有几种情况?

  路长设为12米,我认为数据较小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动手操作,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情境,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3、自主探究感知。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己通过画一画得出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法;通过用课件直观地显示三种不同情况,让较差些的学生也能理解:植树方法不同,需要的树也不相同,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

  4、补充课题。

  在实际的植树过程中,“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三种情况都存在,我们必须仔细审题,弄清是哪一种情况。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师板书:“植树问题(两端都种)”

  5、介绍概念:

  师问:这里的12是什么?(师:我们称为“总长”)

  这里的“4”是什么?(师:我们也可以称为“间隔”)

  每两棵树间的这一段叫什么?(师指着“间隔”说:这是“间隔”)

  这里有几个“间隔”?(师:我们说“3”是“间隔数”)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答:

  总长÷间隔=间隔数。

  间隔数+1=两端都种的棵数。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让学生明确我们本节课只研究两端都种的情况。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学生在前面有了画图的基础,我让学生小组合作以画图的形式填表,理解总长、间隔、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探索这些数学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

  通过汇报交流,小结发现:

  总长÷间隔=间隔数。

  间隔数+1=两端都种的棵数。

  2、根据规律填一填:(两端都种)

  (1)15棵树之间有( )个间隔。

  (2)从第一棵树到最后一棵树之间有30个间隔,一共有( )棵树。

  “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最难理解的,有了前面概念的理解,再加上这两道简单的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突破学习的难点。

  3、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

  (2)自主列式计算:100÷5=20(个) 20+1=21(棵)。

  (3)指名板书并汇报想法。

  (要求“棵数”必须先求“间隔数”。用“总长÷间隔=间隔数”用“间隔数+1=棵数”)

  4、让学生看书P117质疑: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由于有前面概念和概念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解,学生已经能独立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这个例题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列式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三)检测提升,应用反馈

  1、基础练习:P118的做一做。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让学生知道已知什么,求什么?用哪些数学关系式?)

  2、变化练习:

  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学生独立做,做完后让学生说想法)

  3、选择题。

  (1)课间操时,四(1)班23个男同学站成一列纵队,如果每相邻的两个同学相距一米,四(1)班男同学队伍长( )米。

  22米 23米 24米

  (2)老师从一楼底层去某教室,每走一层楼有24个台阶,共走了48个台阶。你知道老师去了几楼教室?( )

  2楼 3楼 4楼

  这些练习题,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使课内的学习活动得以延伸,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求“总长”“棵数”“间隔”的变化练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学得更有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扩大视野:“植树问题”不仅仅用于“植树”,还有很多的问题解决方法与“植树问题”一样。

  3、总结提炼:

  (1)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说一说:老师或同学们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

  让学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同时,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两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只栽一端)。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让学生说出与例题有什么变化?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让学生课下思考,下一节来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更易于学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七、说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

  总长÷间隔=间隔数 例1:间隔数:100÷5=20(个)

  间隔数+1=两端都种的棵数 棵数:20+1=21(棵)

  答:一共需要21棵树苗。

  这样的板书设计整齐、美观、合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总之,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与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强化操作意识,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

  《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 2

  我这次的说课题目是"植树问题".它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一、说教材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认识不封闭路线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不封闭路线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

  教具准备:课件 小树 纸板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设疑激趣法、实际操作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观察辨析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谈话引入,明确课题。(利用3月12日植树节进行引入,这样既直观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并没有利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创设了一个同学们身边的现实问题情境。"我校计划在一条40米长的小路一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然后提出"一共可栽多少棵?"的问题,("可"字体现出植树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植树方案。

  学生的知识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合理的利用。所以在设计植树方案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工与合作,通过说一说,画一画,贴一贴、数一数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同学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当学生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后,老师选择三种不同的方案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案,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并说一说。(这一环节利用实物感知,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出其中的规律。)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这样几个相同点:小路的长度,每两棵之间的距离,小路被分成的段数。还有一个不同点:棵数不同,这时候老师就问:为什么不?当学生说到方案不同时,老师再追问一句:哪里不同?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发现:

  方案一:两端都栽

  方案二:只有一端栽

  方案三:两端都不栽

  接着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方案一:40÷5=8 方案二: 40÷5=8 方案三:40÷5=8

  8+1=9 8-1=7

  下一步就是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异同,他们会发现,每种方案都有一个相同的算式:40÷5=8

  究竟40÷5=8表示什么意思呢?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给予纠正并介绍两个新词"间隔"与"间隔数",同时可以借助五指加强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通过观察分析得出,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8,而方案一种了9棵树,方案二种了8棵树,方案三种了7棵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观察,他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只有一端栽: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刚刚发现的规律,也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我又设计了一道例题"为了让孩子们的乐园更漂亮,幼儿园打算在20米长的小路旁摆一些花盆,一共需要购买多少盆花?"这道题只告诉了路的总长度,留给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更广,同学们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更多一些。每两盆间的距离可以是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可以只在一旁摆,也可以两旁都摆;可以两端都摆,也可以只在一端摆,还可以两端都不摆。这道题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4、回归生活,实际运用。

  根据上一例题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植树问题并不仅仅是植树,就像摆花盆也属于植树问题,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老师可以提示,让他们知道挂灯笼、爬楼梯、安装路灯、锯木头、敲钟、排队等都属于植树问题。然后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我用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向同学们呈现了几道练习题,其中包括:栽树、安装路灯、爬楼梯、锯木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总结。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数学,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规律和奥秘,就能解决更多的难题。

  《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 3

  大家好!我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

  一、说教材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以及环形,方阵问题等,这节课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教学简单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交流讨论、动手画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究新知,发现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能力目标: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数形结合、一一对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情感目标: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交流讨论、动手画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究出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法,找手上的数学知识,发现了手指的奥秘,在生活中有间隔的事物中也有这样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放手让学生交流讨论,再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引导学生以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发现规律。

  五、说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通过谈话接近与学生的距离,树立自信心,找手上数学知识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在这个环节里我创设问题情景,先师生讨论植树前需要考虑些什么,通过什么来准备树苗的数量,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再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怎么分间隔,最后放手让学生设计,通过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3、汇报交流,验证关系,得到规律。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汇报交流,得到三种植树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再回到之前的.间隔事物,验证关系,得到规律。

  4、图文并茂,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这里三个生活实例,旨在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深挖教材、大胆尝试

  钻透教材,源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深挖教材背后的意图,教材当中先出示两端都栽,然后引入到两端都不栽,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我给一条12米的小路栽树,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设计自己的植树方案,从而出现了多种植树方案,通过学生植树方案的汇报及观察其数据,使学生明白在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距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三种规律,然而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同时,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七、教学反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教法,这节课我没有太多的学具、教具,也没有做花样太多的课件,旨在从身边出发,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还有不成熟的地方,衷心希望各位行家多提宝贵意见,我一定虚心接受!

  谢谢大家!

  《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媒体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三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

  (2)师: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米尺看作是这条小路,在小路的两端要种就是在小路的两头要种。

  怎么解决?(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但数据太大,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

  ①假如路长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 5

  一、说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

  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

  出示要求:

  (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2.过度语:

  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5.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 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五)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

  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 6

  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媒体使用、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标实施后,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例1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本节课不但是建构知识的基础,而且起着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两端都种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建立物体总个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二、说学生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分类学习,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三、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学生模拟“种树”————探究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实践的活动过程,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内涵。

  四、说媒体使用

  为更好地发挥多媒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运用多媒体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在突破难点时运用在黑板上泡沫条、小树苗模拟栽树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两端栽树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

  2、运用课件播放,逐步演示小路是20米、25米、30米时的栽树情况,便于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数。

  3、在课堂检测时运用多媒体呈现,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在矫正达标时,运用实物展台直观呈现学生检测练习,节省书写时间,便于其他学生看清楚。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游戏:找手指上的数学。我们的双手不但会做事情,还隐藏许多数学问题。

  2、引出“间隔长”的概念。

  随机请一行同学站起来,不断增减学生,让学生边观察边说,几个同学几个隔,老师发问,哪个间隔长,引出“间隔长”的概念。

  (初步感知什么是间隔数,间隔长度。为下面的发现规律打下基础。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像同学们排队这样的问题,数学家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这一环节,用意在于先突破教学中的知识点,理解间隔,间隔数,初步感知间隔数与物体个数的关系,并且起到规范学生语言的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二)学习新课:我精心设计了这样4个小环节。

  1、化繁为简,解决问题。

  例题1:通过创设在100米小路一边植树,每个5米栽一棵的现实情境,提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的问题,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让学生去画图验证时感知100米太长了,可以将100米转化成20米等小的数据研究。

  (1)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线段图画一画、小棒摆一摆等学生自己喜欢的、比较形象的方式,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初步感知到在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这样设计,我并不强调(两端都栽),本意在于,先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思维环境,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在一段路栽树时的不同方法,让思维如花般绽放。

  (2)小组汇报:(抽取数学模型,猜测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边模拟栽树,边板书,边汇报。

  点明:今天主要研究一下像这样的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从上面多种方案中,抽取两端都栽的数学模型加以研究。)

  (设计意图:生本教学改变了教师是课堂的主人这一传统现象,变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小组汇报就是把课堂还给孩子,孩子们通过分工,小组共同把他们的发现汇报给全班,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分工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台下的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汇报的小组进行交流、补充、纠错,纠正和完善了知识点。)

  2、课件播放:

  在前面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又通过课件演示20米小路,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的栽树过程,通过进一步的拓展:如果小路是25米呢?30米呢,逐步演示。

  (这个过程是重点,必须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数,因此,利用课件直观形象地加以演示,)学生的思维顿时茅塞顿开:啊!原来棵数与间隔数还存在这样的.关系,但是学生,只是直观看到的,还处于比较朦胧的认知状态,不理解。再者,只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之间的关系,不具有说服力,因此,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验证活动来证明规律的存在。

  3、验证规律,再次感悟解决植树问题的策略。

  是不是在一段路种树,两端都要种时,间隔数与棵树之间都是这样的关系呢?接着我恰当的组织学生进行又一次的操作活动:请同学选择任意路长、和间隔,去自主验证。(通过全班学生的验证、使验证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而且,让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和求知欲得到再次激发,迫切的需要知道自己猜测的正确与否,自主地寻求验证的方法,从而也向学生渗透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策略。

  4、引导学生用数学的形式,列数学算式。

  学生把刚才的规律,转化成数量关系,从而列出:20÷5+1=5(棵)这样的算式。

  (这个环节我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建立了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悟到解此类问题的策略。)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由复杂问题到简单问题再到发现规律,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一方面为了巩固之前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不仅用来解决植树的问题,还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本课练习安排了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找生活中的有关“植树问题”。

  如:安装路灯、排队问题、楼梯问题、封闭中的花坛种花问题等等。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

  这是我们且末县的车尔臣大桥,(课件出示图片)在河中间有6个石礅,每个石礅间的距离是3米,从第一个石礅到第6个石礅之间的距离有多长?

  (设计题图:通过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同时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1、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不少问题,你们看,老师把大家的发现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课件出示)小树苗,栽一栽,两端都栽问题来,间隔数多1是棵数,棵数少1是间隔数,怎样求出间隔数?全长除以间隔长。

  2、师:植树问题中的学问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五)布置作业:教材第109页第3题。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我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了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

  《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1、剖析教材。

  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了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的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情形,例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国一端栽,或是两端都不栽。本单元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根据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等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3、课时安排:本课为第一课时。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中简单规律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认识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探索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现象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开支的习惯。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这个内容之前,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由于这种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学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原型,因而也比较容易体会到探索规律的乐趣和成功感。

  四、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分四个流程进行教学推进

  1、情境导入

  “用以改变和净化我们生存环境的‘植树活动’里面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发现了?”

  设计意图: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实践。

  2、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1。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寻求可行性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数学猜想。

  2.动手绘制线段图,通过线段图来理解题意,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学生汇报,初步建模。大多数学生在这一环节意识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让学生明白任何科学的结论都要建立在普遍性的基础上。

  3.学生自己解决路长和树的间距,比较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进而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给全体学生创设水到渠成的境界

  4.重新审视例题1的不同解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探索出的规律解决他们认知的矛盾,这个矛盾在此自然而然的化解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豁然开朗。

  3、巩固练习

  4、课堂小结。

  • 相关推荐

【《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相关文章:

植树问题说课稿12-14

植树问题说课稿12-12

《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通用9篇)03-26

《植树问题》说课稿(8篇)12-13

关于植树问题的说课稿12篇03-06

《植树问题》说课稿(通用11篇)01-22

《植树问题》小学数学说课稿12-07

《植树问题》说课稿(通用15篇)03-28

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通用8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