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2020-12-31 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蜡烛的变化》。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一、说教材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中又有规律可循。教材选取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蜡块实验、蜡烛火焰熏烤白瓷片实验和火焰烘烤涂与不涂石灰水烧杯壁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第二部分是交流讨论,辨析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第三部分拓展探究,在六个实验中,选择几个来做一做,通过动手做,来判断是属于哪类变化。由此看出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编排思路。

  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时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归纳法,从蜡块熔化由固体变成液体,蜡块燃烧产生水气、黑灰、内壁“浑浊”等一系列现象中,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产生和不产生新物质两类,这是一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然而,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犯这样的错误,就是从一次观察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本课仅仅用跟蜡烛有关的4个实验,从蜡烛这一种物质的变化就得出关于所有物质变化规律的普遍性结论,恰恰犯了这样的逻辑错误,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我将对教材进行如下调整和处理,一是加大第一部分实验探究的分量,除了关于蜡烛的系列变化实验外,把第三部分的一些实验适当移前,如碾碎蛋壳,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等,同时找更多的关于物质变化的直观图片资料,如铁栏杆生锈、小树长高、河流拐道、水滴石穿等,在学生观察面不断拓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从而为得出关于物质变化的普遍性规律的结论。二是加强课堂的拓展外延性,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更多的物质世界的变化,并能说说变化的其他特征,如变化速度上的快、慢等,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碾碎蛋壳、白醋反应、水滴石穿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学习用归纳的方法对复杂现象进行整理和概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集体研讨”教学法进行教学。

  科学课堂的探究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浓缩。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人类同样也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本课就是把通过漫长的研究获得的认识浓缩在一节课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以动手做的研究资源、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是基础,其中包括各种有结构的材料,如蜡烛、酒精灯、蛋壳,碱、白醋、澄清的石灰水等,各种直观图片资料,如铁栏杆生锈、小树长高、河流拐道、铁杵磨成针等。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都比较简单,对于实验的操作方法除了提醒安全外,我将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实验。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从收集的广泛的现象中归纳、得出物质变化的规律。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分类”和“集体研讨”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获得大量的关于物质变化现象的认识后,请学生把所有看到的物质变化现象分成两大类,并在大家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物质变化分为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这个规律的认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经历“收集证据——概括分类——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和思考过程自行获得。

  三、说学法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实验法、观察法、互动讨论法。特别要说的是,在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分类归纳的时候,将采用唯恩图法进行分类,用直观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概括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如前面提到的蜡烛、酒精灯、蛋壳,碱、白醋、澄清的石灰水等。本课堂教学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下,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根据以上各教学要素的分析,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流程:

  1、故事导入,引生入境。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请学生讲述李白小时候的故事,引出“变化”这一话题,再请学生举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然后通过教师的叙述:“大千世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云卷云舒、草木生长、生米熟饭、平地高楼……可是,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变化”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就是2、学习探究,建构新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关于蜡烛燃烧的实验不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的带领,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图例和提示去做,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记录下来。实验活动结束后,再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短片,种子发芽、铁杆生锈、小树长高、馒头发霉、冰块化水等,然后请学生比较“蜡炬成灰”和“加热蜡烛”两种变化的不同,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用维恩图的形式给这些变化来分类,最后归纳出物质变化的类型: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这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可能对燃烧时蜡烛油的流淌有关心,但对蜡烛为什么越烧越短可能没有深入去研究。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物质变化中的原因,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在知识的建构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3、应用原理,判断解释。如果说,前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经历了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那么,接下来,对于普遍原理的应用,就是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过程,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才不断地明了和清晰。我用幻灯片形式向学生呈示和简单介绍一些物质的变化过程,请学生说说它们是属于哪一种变化。如苹果生锈、生鸡蛋变熟、铁水变钢锭等。同时,也请学生列举几种自己观察到的变化,互相说说是属于哪一种变化。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4、实践拓展,引发新思考。呈示“滴水石穿”图片,引发学生更多的关于物质变化的思考。我认为“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应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考,是否能在实践中能很好地是实现,这还是个疑问,这中间肯定也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各位专家老师毫无保留地给予批评指正。

  五、板书设计

  变化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说课稿】相关文章: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04-07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说课稿12-28

语文蜡烛说课稿04-26

蜡烛说课稿15篇12-19

六年级语文《半截蜡烛》说课稿03-12

能变化的蔬果说课稿12-0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的科学听课记录01-24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05-16

五年级下册语文《半截蜡烛》说课稿12-2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说课稿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