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在平面几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被安排在初中数学第二十四章,属于一个提高阶段。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又是本章的一个中心内容。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后面学习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对圆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但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平面几何问题上,学生还是依靠事物的具体直观形象。加之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认知水平大都停留在表面现象,对亲身体验的事物容易激发求知的渴望,因此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的教材的地位、作用,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我将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性质及判定。
(2)通过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
(3)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4)体会事物间的相互渗透,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用数量法刻画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突破难点的策略: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操作实践,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配合几何画板直观演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学法教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根据新课改理念及学生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启发诱导,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整堂课紧紧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展开,并充分发挥几何画板、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功能辅助教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3分钟)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海上日出》的朗诵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抽象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直线和圆),营造探索问题的氛围,从而引出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标要求。
(2)动手操作,探求新知(20分钟)
a.学生动手实验——探究位置关系得出概念
美国学者说过: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做过的能学会。可见实验法在教学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从这一思想出发,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把课前准备好的圆卡片,在纸上移动,再现日出的整个过程,并归纳其公共点的个数变化情况。然后提出问题:你能由此归纳出直线和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你是怎样区分这几种位置关系的?如何用语言描述位置关系?教师层层设问,让学生思维自然发展,教学有序的进入实质部分。由于动手操作环节的铺垫,学生很容易能够从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通过学生演示归纳,师生共同得出有关概念。教师板书讲解内容并总结:可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特别强调相切中“只有一个交点”的含义。
b.讲练结合——运用定义法、引出数量法
在学习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学生自然就得到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一种判定方法:定义法,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直观简单,因此教材上没有相应的练习。于是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用定义法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局限性,当公共点个数不好判断时又该怎么办呢?你能类比之前所学的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加以说明吗?从而引出用数量关系刻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学习。
c.类比总结——探究第二种判定方法
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类比迁移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较容易想到画图、测量等实验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教师适时指导,再利用几何画板重复演示得出结论:①d>r,直线L和⊙O相离;②d=r,直线L和⊙O相切;③d<r,直线L和⊙O相交,也就是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并强调:既是性质也是判定。
在动手操作,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定义的形成与给出过程中,在练习中发现定义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出对数量法的学习,让学生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验证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更加直接而自然,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也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3)巩固练习,提高能力(10分钟)
为得到及时的反馈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而这个时段的学生因疲劳,注意力易分散,我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首先设计了一道填空题:看谁抢得快
1、(P96练习)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设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d:
1)若d=4.5cm,则直线和圆,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2)若d=6.5cm,则直线和圆______,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3)若d=8cm,则直线和圆______,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这道题同时运用了数量法和定义法的判定,解题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找出d与r并进行比较,从中体现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2、Rt△ABC中,∠C=90°,AC=3cm,BC=4cm,判断以点C为圆心,下列r为半径的⊙C与AB的位置关系:(1)r=2cm;(2)r=2.4cm;(3)r=3cm。(P101习题24.2第2题)
3、在Rt△ABC中,∠C=90°,AC=3cm,BC=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
(1)当圆C与线段AB相交时,r;
(2)当圆C与线段AB相切时,r;
(3)当圆C与线段AB相离时,r;
解题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两个问题的不同与联系,再进行求解。通过这两个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变式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加强个别指导。
(本环节的练习难度层层加大,其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题目和变式题目的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通过提问方式进行小结,交流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再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位置关系、两种判定方法、三种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巩固学习效果。3、2、3)
(5)作业布置课后延伸(2分钟)
必做题:
1.阅读教材100-101
2.P112练习2
选做题:如图,已知∠AOB=β(β为锐角),M为OB上一点,且OM=5cm,以M为圆心、以
2.5为半径作圆
(1)⊙M与直线OA的位置关系由大小决定;
(2)若⊙M与直线OA相切,则β=;
(3)若⊙M与直线OA相交,则β的取值范围是。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2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圆》这一章,是学生平面几何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何在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直线型图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思维和方法,深刻领悟几何学的学科观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圆》这一章的框架图:
2、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8章的有关几何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概念和几何直观,具有研究几何图形的思维和方法,有了上节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铺垫,学生对于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不会感到陌生。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三个方面的目标:
1、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2、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3、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够从几何和代数两个角度分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使用了几何画板来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阶段:复习旧知,引入课题;探索归纳,得出结论;拓展运用,巩固新知;归纳小结,提高认知。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提前准备好的学案上,只有一个O,如右图,
按照相应要求作图:
1、作点P
2、过点P作直线
对于问题1的预案: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形式,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为接下来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
对于问题2的预案:
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将上述所有的情况分类:
提问1:分成几类:
提问2: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根据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可以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分为三类:相交、相切、相离,板书相关概念。
(二)探索归纳,得出结论:
刚才是从几何的角度(交点个数)探究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这阶段将从代数角度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数量化:
借助几何画板,让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圆具有轴对称性,直线也具有轴对称性,所以这个组合图形本身就具有轴对称性,其对称轴是过圆心垂直于该直线的,考虑到对称轴与直线的这种垂直关系在运动的过程中具有不变性,所以我们在考虑用数量来刻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要找的几何量一定是和这种垂直关系密不可分的,因此,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就会被考虑,然后先让学生猜想,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加以严谨的证明验证猜想。
本章的研究主线就是圆的对称性,此环节的设计正符合这个研究逻辑,所以我认为此环节的设计是我的一个亮点。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已知圆的直径是13cm,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是d
(1)若d=4.5cm,则直线与圆_______,有______个公共点
(2)若d=6.5cm,则直线与圆_______,有______个公共点
(3)若d=8cm,则直线与圆_________,有______个公共点。
2、已知圆的半径为r,直线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若d=r,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
A、相交B、相切C、相离D、相切或相交
3、在中,AB=5cm,AC=3cm,以C为圆心的圆与AB相切,则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
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使学生初步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三)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知识层面上: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
相切
相离
公共点的个数
2
1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
d d =r d>r 公共点名称 交点 切点 无 直线名称 割线 切线 无 方法层面上: 经历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布置作业:学练优P59,60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了解圆的切线的概念。 3.掌握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性质。 (二)过程目标: 1.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通过让学生发现与探究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 (三)感情目标: 1.通过图形可以增强学生的感观能力。 2.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及判定。 教学难点: 有无进入暗礁区这题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有一定难度,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日出是怎么样的?屏幕上出现动态地模拟日出的情形。(把太阳看做圆,把海平线看做直线。)师:你发现了什么? (希望学生说出直线与圆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如果学生没有说到这里,我可以直接问学生,你觉得直线与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直线与圆三种不同的位置图。(如图)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希望学生回答出有第一个图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第二个图有一个公共点,而第三个有两个公共点,如果没有学生没有发现到这里,我可以引导学生做答) 二、讨论知识,得出性质 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已知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分别是相离、相切、相交时,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有什么关系 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圆的半径为r让学生讨论之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离时,dr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切时,d=r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时,d知识梳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图形公共点d与r的大小关系相离没有r相切一个d=r相交两个d 三、做做练习,巩固知识抢答,我能行活动: 1、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如果直线和圆心的距离分别为(1)d= (2)d= (3)d=8cm, 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让个别学生答题)师:第一题是已知d与r问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下面这题是已知d与位置关系求r,那又该如何做呢?请大家思考后作答: 2、已知圆心和直线的距离为4cm,如果圆和直线的关系分别为以下情况,那么圆的半径应分别取怎样的值? (1)相交; (2)相切; (3)相离。 师:前面两题中直接告诉了我们是直线的问题,而下面的这题是在三角形中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看题:考考你。 3.在Rt△ABC中,C=900,AC=3cm,BC=4cm。 (1)以A为圆心,3cm为半径的圆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以A为圆心,2cm为半径的圆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以A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师:同样地第一题是已知d与r问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下面这题是已知d与位置关系求r,那又该如何做呢? (2)以C为圆心,半径r为何值时,⊙C与直线AB相切?相离?相交? 第3页(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后,再请个别同学说出答案) 总结:作题时要找出d与r中哪些量在变化,而哪些没有变化的。 比如日出就是r没有变化而d发生了变化。不管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 总之d,r和位置关系中,已经两个都可以求第三个量。 四、联系现实,解决实际 在码头A的北偏东60方向有一个海岛,离该岛中心P的15海里范围内是一个暗礁区。货船从码头A由西向东方向航行,行驶了18海里到达B,这时岛中心P在北偏东30方向。若货船不改变航向,问货船会不会进入暗礁区?让学生完整解答。 五、归纳总结,形成体系师:这节课你有何收获?请个别学生回顾知识,教师再总结完整。 六、布置作业,课后巩固分层作业: 1.基础题:作业本(2)P21; 2.自选题:如图,一热带风暴中心O距A岛为2千米,风暴影响圈的半径为1千米.有一条船从A岛出发沿AB方向航行,问BAO的度数是多少时船就会进入风暴影响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 2. 初步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灵活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知识迁移的能力; 2. 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解决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关注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主动探索,勇于发现。从而领悟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变化着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研究及运用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 问题 情景 利用多媒体放映落日的动画。引导学生从公共点个数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两方面体会直线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 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学习7.7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通过观察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得出直线和圆相离、相交、相切的定义。 2、观察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r的大小变化,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由圆半径和点与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来判定,总结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定。得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例1(课本第89页例) 例2 如图,正方形ABCD,边长 为5,AC与BD交于点O,过点 O作EF∥AB分别交AD、BC于 点E、F。以A为圆心, 为 半径作圆,则⊙A与直线BD 、EF、BC位置关系怎样,说明理由。 学生观察、讨论、概括、总结后回答 学生讨论试解看清条件与图形做出正确的判断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深刻理解直线和圆的概念做好铺垫 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来得到新知识 从多个角度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反馈 训练 应用 提高 练习1:教材P.90中1,2. 练习2:在Rt△ABC中,∠C=900 ,AC=3 ,AB=5,若以C为圆心、r为半径作圆,那么 (1)当直线AB与⊙C相切时,r 的取值范围是 (1)当直线AB与⊙C相离时,r 的取值范围是 (1)当直线AB与⊙C相交时,r 的取值范围是 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答,互相帮助、纠正 培养了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 小结 提高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指导学生回答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6 厘米,⊙O的半径为r厘米,当圆心O从点A出发,沿着线路AB一BC一CA运动,回到点A时,⊙O随着点O的运动而移动.在⊙O移动过程中,从切点的个数来考虑,相切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写出不同情况下,r的取值范围及相应的切点个数 布置作业 1、课本第101页7.3 A组第2、3题 2、课余时间,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找出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实例,说给大家听。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 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并能够灵活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类和化归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概念。 2.难点: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及判定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复习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目的:让学生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类比,以便更好的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由日出升起过程当中的三个特殊位置引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 (目的:让学生感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 二.定义、性质和判定 1.结合关于日出的三幅图形,通过学生讨论,给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定义。 (1)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2)直线和圆有唯一的公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3)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2.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 如果⊙O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 (1)线l与⊙O相交 d<r (2)直线l与⊙O相切d=r (3)直线l与⊙O相离d>r 三.例题分析: 例(1)在Rt△ABC中,AC=3cm,BC=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 ①当r= 时,圆与AB相切。 ②当r=2cm时,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③当r=3cm时,圆与AB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④思考:当r满足什么条件时圆与斜边AB有一个交点? 四.小结(学生完成) 五、随堂练习: (1)直线和圆有种位置关系,是用直线和圆的个数来定义的;这也是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重要方法。 (2)已知⊙O的直径为13cm,直线L与圆心O的距离为d。 ①当d=5cm时,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②当d=13cm时,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③当d=6.5cm时,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目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的应用) (3)⊙O的半径r=3cm,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d,若直线L 与⊙O至少有一个公共点,则d应满足的条件是( ) (A)d=3 (B)d≤3 (C)d<3 d="">3 2.直线l与圆 O相切<=> d=r (上述结论中的符号“<=> ”读作“等价于”) 式子的左边反映是两个图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右边是反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四、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授-------巩固练习-----学生质疑------学生小结------布置作业 [提问] 通过观察、演示,你知道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讨论] 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升起的照片 [新授] 给出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 [类比] 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讨论它们的数量关系。通过类比,从而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定理及判定方法。 [巩固练习] 例1, 出示例题 例1 在Rt△ABC中,∠C=90°,AC=3cm,BC= 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1)r=2cm; (2)r=2.4cm; (3)r=3cm 由学生填写下例表格。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公共点个数 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半径r关系 公共点名称 直线名称 图形 补充练习的答案由师生一起归纳填写 教学小结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归纳问题的能力。然后老师在多媒体打出图表。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归纳、演绎、类比的思想方法,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产生于生活的思想,并且将新旧知识进行了类比、转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转变了角色。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相关文章: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08-27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范文07-05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08-08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05-23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02-28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反思09-28 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教学设计05-07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通用7篇)05-18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3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4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