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说课稿

2024-05-09 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反比例》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反比例》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反比例》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反比例》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认识了相关联的量和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要求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利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四个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记得有一个外国科学家叙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其实,这正是我们《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要求。因此,我在教学时就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采用大量的情景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大量的生活情境,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并提高了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一个展示知识生成和应用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1、复习旧知

  复习这一环节往往是新旧知识的衔接,利用复习正比例的意义,加深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为学习反比例做好铺垫。

  2、提问引入

  “同学们。当你们带着一顶数目的钱去超市购物,怎么样才能买到同一物品的数量比较多呢?”学生回答:买的东西越便宜,数量就越多。这一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单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学习反比例打下基础。

  3、事例解读,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量,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事例:

  (1)换零钱;

  (2)上班与上学;

  (3)分果汁这三个常见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量变关系。

  在这里我没有直接引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通过让学生对这几组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和以前所学的正比例意义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自学,自悟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从而加深了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让学生对正比例,反比例的异同有了明确的认识。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很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易于学生的接受。最后得出反比例关系式为:xy=k(一定)。

  4、合作探究,初步渗透成反比例量的函数图像

  教材中提供了加法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在比较探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变化关系不相同,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直观,动态地体现了“成反比”的过程,但是让学生必须明确加法表中的和是12的直线幷不表示两个加数成正比例,最后可以指明两个加数之间的关系不成比例。

  5、实践应用

  能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首要目标。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大量的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实际问题,由易到难,突出了阶梯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目的是培养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评价

  “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其后,课件出示本节要点,再次点明本节的知识要点,让学生对本节知识加以牢固。

  五、说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与生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从实际引入,采用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为同学创造了探索知识的条件,将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在与旧知识的对比中掌握了新知识;在阶梯式的练习中,巩固了新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如课堂容量比较大,课堂评价应该多样化,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予以克服。

  《反比例》说课稿 2

  反比例是在学习了正比例跟正比例的图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因为学习过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理解并不太困难,但是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就是学习难点,因为学生经常会把正比例跟反比例混淆。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一、说教材

  《反比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又一重要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以《新课改标准》为依据,综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认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的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法

  我在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采用引探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帮助下,让学生自己独立自主探究,又能与他人合作地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将采用以下基本的学习方法:

  1、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特征,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分为六步:

  1、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课开始先出现3道判断题,2道成正比例,1道不成正比例的题,起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作用。

  2、通过“游长城”和“分果汁”两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自主发现其中的规律,并逐渐领会反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获取新知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表格概括它们的相同点,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在学生了解反比例意义后引导学生讨论情境中成反比例量的原因,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消化。

  4、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意义后,让学生切实去判断24页的两个表,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学以致用。

  练习判断生活中的例子是否成反比例,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5、“有比较才有鉴别”,把相类似的问题放在一起找出区别和联系,分清异同,通过对比的方法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强记忆效果。辩思理解同样也是概念学习的好方法,在这里学生又可学到一招。

  6、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或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订正、点拨,再次总结“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最后,鼓励学生一定要多动脑、勤思考、会应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心思考,提高综合能力。

  《反比例》说课稿 3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着重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反比例函数》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反比例函数”的内容。本节课是“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节课,是继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之后,二次函数之前的又一类型函数,本节课主要通过丰富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从中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说学情

  对八年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经对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应用有所掌握,但他们面对新的一次函数时,还可能存在一些思维障碍,如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变量之间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如何从事例中领悟和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反比例函数的特征,并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

  能准确写出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五、说教法和学法

  我认为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函数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类比、转化、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亲身经历函数模型的转化过程,为学生攻克难点创造条件,同时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也考虑到概念教学要从大量实际出发,通过事例帮助完成定义。因此,我采用了“问题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跳跃。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问题情境导入法:小明假期的时候跟着家里一起出去旅游,在路上的时候,妈妈问了小明这样一个问题,说:我们到达上海的时间和汽车行驶的速度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从而引出接下来的例题与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具体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知学习做铺垫。

  (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我会出示例题,南京与上海相距约300km,一辆汽车从南京出发,以速度v(km/h)开往上海,全程所用时间为t(h)。

  根据已知条件,将该表填补完整,并提出问题:

  1.随着速度的变化,全程所用时间发生怎样的变化?

  2.时间t是速度v的函数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解答,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紧接着再给出几个例题,交给同学们写出函数表达式,并探究讨论这些函数表达式的特点。

  用函数表达式表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计划修建一条长为500km的高速公路,完成该项目的天数y(天)随日完成量x(km)的变化而变化;

  (2)一家银行为某社会福利厂提供了20万元的无息,该厂的平均年还款额y(万元)随还款年限x(年)的变化而变化;

  (3)游泳池的容积为5000m3,向池内注水,注满水池所需时间t(h)随注水速度v(m3/h)的变化而变化;

  (4)实数m与n的积为-200,m随n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同学们得到的答案,引出反比例函数。

  并追问:能够根据之前学习的正比例函数,试着对反比例函数进行定义。

  由此得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形如y=k/x(k为常数,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k是比例系数。

  继续提出问题,观察反比例函数的形式,判断其中x的取值范围。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补充、完善的过程,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他们的新发现,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这期间教师就是他们的合作者、引路人,边听、边问、边指导,初步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巩固练习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巩固练习阶段我会呈现一道判断题和一道练习题,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探究。

  1.判断下列表达式那些是反比例函数。

  2.写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函数表达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1)面积是50cm2的矩形,一边长y(cm)随另一边长x(cm)的变化而变化;

  (2)体积是100cm3的圆锥,高h(cm)随底面面积S(cm2)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几个题目的练习,加深同学们对反比例函数定义的理解和书写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请多个同学谈谈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以及探究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并在课后思考一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可以用反比例函数来表示??”

  通过学生的回顾,加深了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同时开放性的作业,让同学们对于生活中反比例函数的例子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理解更加深刻。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反比例》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反比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反比例》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而学生理解反比例的含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变化的量”和“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对比例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依据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原有正比例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去建构新知,最大限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感知、交流、比较、归纳等数学教学活动,探究新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初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方法与途径:在互动、探究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评价: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及意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自己去发现。为此,教学时先复习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最后深化新知。

  三、说教法

  1.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出示课件﹚

  1、复习: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2﹚、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3﹚、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2、谈话引入: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这就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出示课题:反比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共同探讨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学生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引入课题。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习新知作铺垫,也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索

  ﹙一﹚初步感知理解两个变化关系的不同。﹙出示情境﹝1﹞﹚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加法表,学生自己总结出:和不变,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乘法表”中两个量的变化关系﹙学生感知积不变,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积为12的数成一条曲线﹚

  3、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对于“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两个变量,都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但是它们的变化关系是不同的。“加法表”表示的是和一定两个加数之间的关系,而“乘法表”表示的是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积为12的数成一条曲线。﹙二﹚探索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1、出示情境﹝2﹞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把表格填写完整。

  ﹙2﹚观察发现:一行一行地看,发现了什么?再一列列地看,又发现了什么?

  ﹙3﹚寻找规律:你是怎么知道路程不变的?用表中的数据说明。﹙同桌合作交流﹚

  学生讨论反馈:

  ﹙4﹚小结:速度x时间=路程﹙一定﹚

  2、出示情境﹝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填表:

  ﹙2﹚表中有哪两种量?

  ﹙3﹚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用表中的数据说明。

  每杯的果汁量x分的杯数=果汁总体积﹙一定﹚

  3、学生合作交流比较情境﹝2﹞和情境﹝3﹞的共同点,比较概括反比例的概念。﹙1﹚比较一下情境﹝2﹞和情境﹝3﹞,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互相说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学生归纳概括反比例意义的概念:

  反比例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4、学生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主要是看它们的积是不是一定的。

  ﹙三﹚练习:讨论“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二﹞和情境﹝三﹞,在学生思考、交流合作、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反比例的概念。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

  最后又对“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种关系进行分析讨论,解决了开始提出的问题,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模仿应用,解决问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口答,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式判断。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5﹚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五道练习题,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进一步加深了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又巩固了正比例的知识。最后又通过找一找环节,学生说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了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全课总结,深化提高

  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收获?把你们的收获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思本课学习所得,把自己的收获告诉同学。这一过程,是知识再现的过程,又是再次学习、巩固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P26、1.2题。

  《反比例》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反比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教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又一重要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以《新课改标准》为依据,综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说教法、学法

  我在教学时就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采用引探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分为四步:

  a)通过“分果汁”和“游长城”两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自主发现其中的规律,并逐渐领会反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获取新知奠定基础。

  b)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表格概括它们的相同点,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在学生了解反比例意义后引导学生讨论情境中成反比例量的原因,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消化。

  c)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意义后,让学生切实去判断24页的两个表,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学以致用。

  练习判断生活中的例子是否成反比例,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五、说作业设计

  作业是“练一练”第2题

  作业的设计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反比例》说课稿 6

  一、教材

  (一)说教材

  《反比例的意义》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2页例3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教学了成正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例”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用它解决一些简单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学时先复习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最后深化新知。

  (二)说教学目标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基于此,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反比例的特征,能够正确判断反比例关系。

  (四)说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成反比例的量),例3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三种量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进一步抽象概括反比例关系式:xy=k(一定),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

  (五)说教学具准备: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采用引探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在生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不仅能形成正比例关系,而且还能形成另外一种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量关系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出示课件。

  高度(厘米)302015105

  底面积(平方厘米)1015203060

  体积(立方厘米)

  提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本题与教材第39页例1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表中的两个量是高度和底面积。

  高度扩大,底面积反而缩小;高度缩小,底面积反而扩大。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

  (4)计算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乘积一定。

  小结:那我们就说水的高度和体积成反比例关系,水的高度和体积是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提问:高底面积和体积,怎样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板书:高×底面积=体积)

  (5)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他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6)、比较归纳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课件出示成反比例的量改变规律的图像与成正比例的量改变规律的图像

  设计意图:比较思想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普遍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是把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分析,综合而后肯定它们之间的同异,从而得出必定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成反比例的量》是继《成正比例的量》一课后学习的内容,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相似之处,比较合实用比较法。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相似的内容,可以从知识的差别中找到同一,也可以从同一中找出差别。帮忙学生把新知识深化拓展。

  (三)巩固练习。

  1、生活中,哪些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举例说一说。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3、完成第43页做一做。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揭示课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你要提示大家注意什么?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反比例》说课稿 7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设计本堂课。

  一、说教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的内容,本节课的学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也是对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为后期学习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说学情

  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所面对的学生特点。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有着较为丰富的学习经验,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相关性与易混淆性是本节课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画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能从图象中得到反比例函数的相关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反比例函数图象探索性质的研究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动手操作,观察图象的过程中,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画反比例函数图形,并抽象出性质,而画反比例函数图形,并抽象出性质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使之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课程中我注重教学设计的紧凑合理,调理清晰。各项活动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通过PPT呈现以下三个问题:

  1.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图象是什么?

  2.请写出两个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3.函数图象描绘的步骤有什么?

  以此来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图象特征以及描点法画图象的步骤,而学生随机举例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我也会挑选一两个板书到黑板上。这时我再抛出一个疑问:能否将老师在黑板上列出的这两个函数画出来?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递进式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旧知,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且开放性的先让学生自己书写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后面研究反比例函数性质提供画图象的具体函数。)

  (二)新知探索

  描绘图象,总结特征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等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自己探讨,再结合老师的适时引导以及讲解,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以及函数增减性与k之间的关系。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练习

  在合作交流,探究性质环节,我会通过PPT呈现填空题、选择题、画图题等三种形式,让学生通过选一选什么样的图象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填一填反比例函数的相关性质、画一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以此来巩固新学的知识。这些练习题我会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之间相互批改,我再进行统一讲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类练习题,是想通过习题来检验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采用学生自己做自己评价的方式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四)小结作业

  在作业布置方面,我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学习一下教材中的例题,学习其解题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答题过程,并说明会在下节课伊始进行小组分享和检验。(设计意图:运用开放性且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布置作业,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第二课堂。)

  七、说板书设计

  课程板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本节课的板书精简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本课时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认识。

  《反比例》说课稿 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6页的例4~例6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的第4~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学习方法学习反比例,从中感受学习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写出正比例关系式。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本练习本的张数一定,装订练习本纸的总张数和装订的本数。

  (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一定,播种的总公顷数与播种的天数。

  (3)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4、回想一下,我们怎样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引导学生归纳研究成正比例的量的学习步骤和方法是:先把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列成表,再观察、讨论表中的变化规律,归纳变化规律,并用关系式表示。学生回答时,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列表──观察──讨论──归纳──用关系式表示。

  二、导入新课

  教师:这节课我们用同样的学习方法来研究比例的另外一个规律。

  三、进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同学们刚才在解答准备题时,知道“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不成正比例关系,那么,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又成什么比例呢?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前面掌握的学习方法,先列个表来分析。

  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例4: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如下表:

  工效(个)102030405060…

  时间(时)603020151210…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回答以下问题:(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3)还可以从表中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讨论后,先抽问第1问和第2问。引导学生说出表中有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这两种量,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工作效率不断扩大,所需的工作时间反而不断地缩小。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规律呢?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说因为工作总量一定,每小时做的工作越多,所用的时间越少。例如要种8棵树,如果每小时种1棵,要8小时;每小时种4棵,只要2小时;如果每小时种8棵呢,只要1小时就够了。

  教师:尽管一个量在扩大,另一个量反而缩小,但是每小时加工的个数是随所需的加工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每小时加工的个数与所需的加工时间仍然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你们还发现些什么规律吗?

  学生任意说表中的规律。如每小时加工数从10扩大到40个,扩大4倍,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从60小时缩短到15小时,缩小了4倍;每小时加工数从60个缩小到30个,缩小了2倍,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从10小时扩大到20小时,扩大了2倍。

  教师:还能发现哪些规律呢?比如说用每竖列的两个数相乘,看看它们的乘积是否相等,想想这个乘积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每竖列的两个数的乘积相等的规律。如:

  10×60=600,20×30=600,40×15=600,…

  这个600实际上就是这批零件的总数。

  教师:能写出关系式吗?

  引导学生写出: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2、教学例5。

  教师: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例5:用600张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张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先填写下表:

  每本的张数152025304060…

  装订的本数40…

  教师:同学们先填写好表中的数据后,再用前面的分析方法,独立分析表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同桌进行交流。

  学生分析后指导学生归纳:

  (1)表中每本的张数和装订的本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装订的本数随着每本的.张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本的张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张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

  (3)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每本的张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张数(一定)。

  教师:我们上面研究了两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这两个问题的一些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教师:凡是符合以上规律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叫做成反比例的量。(板书课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一样,成反比例的量也可以用式子来表示。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怎样用式子来表示反比例的关系式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x×y=k(一定)。

  教师:请同学们相互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

  学生先相互说,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3、教学例6。

  教师:请同学们用上面所学的知识判断一下,在播种中如果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学生先独立分析,然后再交流讨论,最后抽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分析出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总公顷数有“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总公顷数”的关系,由于总公顷数一定,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指导学生完成第16页“做一做”。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4~7题。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小结后教师再对全课知识进行归纳,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完成练习三的第8题。

  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学习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列表──观察──讨论──归纳──用关系式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X×Y=K(一定)

  例4:例5: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

  每本的张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数(一定)总张数(一定)

  《反比例》说课稿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时《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2、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能正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0.01×50=720÷800=816-315=0.42÷6=

  50×0.03=30×0.05=11+0.05=0.3×1.1=

  8.9-1.2=8.2-0.7=460×10=322-85=

  130×50=0×0.01=7.2-3.5=0.2×60=

  288÷12=147÷30=790+104=0.12×5=

  150-7.4=720÷300=1.4×0.6=

  二、情境引入: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谁能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让学生举例描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

  师:我们已经能根据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那么今天我们学习成反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情境图:把体积相同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玻璃杯中。

  师:猜一猜水面的高度会不会相同?

  生:不相同。

  师:高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高度的大小与量杯的底面积有关,底面积大水面就低,底面积小水面就高。

  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三、建构模型:

  1、教学例3:

  师:出示量杯的底面积和高的数据。

  高度(cm)302015105

  底面积(平方厘米)1015203060

  体积(立方厘米)

  师:你能求出水的体积吗?

  生:用底面积乘高。都等于300立方厘米。

  学生观察表内数据,小组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三个数量中哪个量不变?

  (2)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

  师引导学生总结: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追问: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学生自己尝试总结汇报:x×y=k(一定)

  师:看刚才的算式里x、y、k分别代表什么?

  生:x代表底面积y代表高k代表体积。

  2、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追问:我们该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呢?

  生回答,补充完整。

  四、解释应用:

  1、判断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思考题: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2、做一做:运一批货物,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如下表。根据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完成表格后,你有什么发现?

  五、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师引导学生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反思:

  《成反比例的量》是在学习《成正比例的量》之后学习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主要从四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上课时,以学过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先说一说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并要求说出它的特征来;让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再说说你是如何来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了一定的铺垫。利用“把体积相同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玻璃杯中”这一情境,引导学生猜测水面的高度会相同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规律。引出问题: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有了一些疑问,相信学生们会急着想要解决呢!我就顺势提出让学生们自己研究寻找答案,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别人的发言及时补充和发表自己看法,这样既学会了思考,又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接着对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进行比较,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迁移,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还增强了自主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拓展,深化提高。

  在理清了新知识的知识脉络之后,再来进行相应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尤其是出示两种量,让学生们来判断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这样更有利于夯实成反比例的量的概念,与正比例进行有效的区分,并让学生来陈述理由,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评价,激发兴趣。

  这课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学习效果较好,为了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一是人人能自主积极参加新知的探索与学习;二是大家能充分合作,发挥出了各自的能力;三是大家学会了如何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四是很多同学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后,有一种快乐感和成就感。

  不足之处:课上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在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数量间的规律,探求出数量间的反比例关系,让多名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突破本课难点,课堂效果会更好。

  教学策略分析:

  一、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策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王老师以学生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借助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新知的起点,开启对成反比例的量的探索,让学生在实例和数据分析中,主动建构起成反比例量的意义及判断方法。从而更进一步积累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二、渗透函数思想的策略

  变量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变量的概念是函数思想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变量,发现变量,明确变化规律,使学生能用变化的眼光去认识事物,观察世界。这节课王老师在引导学生研究“把体积相同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玻璃杯中,水面的高度会相同吗?”这一问题时,借助表格,通过计算,列举出两种变化的量在一定的情况下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自觉的观察、分析、概括,让学生自己发现: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老师通过具体、直观的事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认识了成反比例的量,悄然无声地渗透了函数思想。

  三、渗透符号思想的策略

  在学生通过研究认识了成反比例的量后,为了清晰、简洁的表达这样的一种关系,王老师鼓励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三种量,用字母公式表示成反比例的量的关系。让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关系借字母公式在学生心中建构起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正确分析、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也会自觉的将有规律性的问题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公式去表示,潜移默化的向学生渗透了符号化思想。

  《反比例》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例2教学是反比例意义的应用,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的。那么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发现、归纳出一种用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4、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5、教具准备:

  小黑板、课件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强调的是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也是以数学活动贯穿始终的。整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以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进行,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数学活动氛围。

  (一)、联系生活,习旧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理念,课始我设计了“生活用水、包装图书等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组织学生整理信息,判断题中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下面的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有用水收费和包装图书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1)我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我出示思考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通过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什么都可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在这当中教师要逐渐打开学生独立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自己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以指点和总结,这样做的目的,学生理解问题的水平不一,叙述表达方式不同,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参与到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体现了策略的多样化。

  2、在比较中体会知识的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

  3、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性。

  变式练习的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紧接着完成书中的做一做,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中,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鼓励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

【《反比例》说课稿】相关文章:

反比例说课稿推荐03-10

反比例函数的说课稿设计01-12

《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说课稿05-18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说课稿04-03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说课稿范文01-08

反比例函数复习课的说课稿(精选12篇)03-23

反比例的意义09-19

《反比例》教案03-07

反比例教学反思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