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读小学六年级时,本应对六年级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性的体系,然而,却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运用和掌握仍然模糊不清,或出现不同单位的错位运用,或出现相同单位的模糊使用,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我仔细分析了教材和调查了学生之后,发现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知识属于空间观念方面的内容,学习比较抽象,难掌握;二是教材编排上没有很好地沟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系统性的甄别。因此,我尝试设计此课。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为通过复习旧的知识,能学到新的知识。纵观当前的复习课,无论是阶段性的复习,还是六年级的总复习,教师通常的做法是简单的复习旧知识,进而布置大量的练习,最终,只要学生会做题就可以了,丧失了复习课应有的意义。于是,我尝试改变。
1.在这堂复习课中,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知识都是学生已有的,学生学过了,并应用其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大可不必再去做过多的重复。课始,我直接引导学生:“我们学过哪些常见的量?有哪些计量单位?”由于很长时间不接触有关量的知识,学生有些遗忘了。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尝试让学生自己整理学过的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勾起对旧知识的回忆,接着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知识再现出来,交流展示整理的结果,加深印象。
2.复习课应该不仅仅是对旧知识的简单回顾,更重要的是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展示用不同形式整理的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后,我还注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提问“你能举例说明1米大约有多长,数学上是如何规定1平方厘米的.大小?”等,让学生体验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建立相关的概念。把计量单位的意义这一学生自己整理时易忘记的知识点特别揭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此有了理论上的认识和科学的表述。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同伴互助等形式,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了不同的单位,并能够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单位,掌握了相邻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在名数的改写整理时,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方法,并进行归纳概括。
3.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仅仅做到这一步,还是显得有些单薄、浅显。通过“线、面、体”知识的介绍,学生明白复习是个伟大的工程,不仅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并在系统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还是今后新知识学习的一种扎实的底蕴。教学过程中在经历梳理常用计量单位同时,学生也进一步弄清了各种量的计量单位及进率,明确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构建了系统的知识网络。也通过选择一些幽默的复习题材,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在生活化的复习应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一节课下来,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是全程的参与,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深层次的参与。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随着教师“听力风暴”的不断启动,倾听认真,能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地思考状态,师生、生生之间能够彼此交流和分享见解,学生也不断涌现智慧的火花。
同时,教学中也存了许多不尽人意,总结了以下几点:
1.在分散难点,个个击破的同时,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如:对比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比较肤浅,不够深入。
2.在教学组织方面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在交流汇报时,不能主动提出意见或问题;教学过程中课堂驾驭能力也略显不足。我意识到在自己的备课过程中、课堂上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学生,是我应该思考和改进的方面;如何把握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跟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设计教学也是应该努力追求的方向。
3.在以后的教学中,设计习题时,考察的内容应该是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应当注重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的基本认识。关注学生的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本节课的习题设计形式有些单一,这样容易给学生带来厌倦、疲劳感,需要改变习题呈现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资料补充时间过长,课堂教学节奏不够紧凑,造成超时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课前预设不够完善;在时间的把握上不够精准。
5.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些着急,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当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不能立即回答,我就代替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在此也暴露出学生对旧知识已经遗忘了很多,单凭一节课、两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板块知识结构只是个结构而已,具体的、细节的知识,还需在综合复习的过程中慢慢巩固。
学海无涯,丝丝缕缕却又永无止境。我的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常见的量》说课稿】相关文章:
常见的量教案10-18
《常见的量》教案11-26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11-11
常见的量的复习教案10-18
《量一量》说课稿08-27
《测 量》说课稿07-08
《变化的量》说课稿06-22
《量的计量》说课稿08-18
《变化的量》说课稿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