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一课<<黄豆和沙的混合>>的背景下展开教学的,前一课是观察物质混合后,特征和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分离出原来的物质。本课是观察物质混合后,特征和性质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探究活动的思维过程基本和前一课相似,也是由“观察物质变化前的特征—混合活动—观察物质变化的特征”构成。有所不同的是,小苏打和醋在混合的时候,产生一些特殊的现象,本课教学中需要对这些特殊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尝试进行合理的解释。这些变化过程的观察活动在前一课中并没有作为观察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小苏打和白醋会混合后会产生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
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过程与方法:
明确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的过程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三、教学设计: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前的观察活动——解析观察活动的内容
我并不满足于学生通过看的方式对小苏打和白醋进行观察,学生们在以前的观察活动中,已经学会了运用各种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看。闻。摸。尝等。小苏打和白醋是厨房必备品,浅尝一下对身体并无妨碍,教师事先说明这一点。让学生全方位地对小苏打和醋进行观察,了解它们混合前各自的一些特征,同时为后续的对比观察活动提供更多的内容,也更能理解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怎样?——解析对变化的预测
小苏打和白醋作为日用品,对于北方地区的学生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可能有学生无意中进行过这样的混合活动,并观察到产生气泡的特殊现象。但对我们南方地区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经验可能就少一些。因此,在预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学生们的回答可能是直接从前一课中的知识迁移而来。其实这并不要紧,关键是在于要学生在探究活动开始前养成预测和思考的习惯。
预测活动可以参照前一课的预测方法,当学生们不能预测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产生气泡,那么在他们进行混合并观察到这个特殊现象时,强烈的认知冲突随即产生。更有利于对现象的解释或说明。当学生们能预测到现象与结果时,教师则可顺势进行后续的对比观察活动。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解析学生混合实验
学生实验是科学课的一个重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开展好实验,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分组制定实施方案,为实验活动的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方案制定好以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以后产生的现象。
4、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的观察活动——解析对比活动的内容
对比活动的内容应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产生的气体进行说明,并与空气进行对比,主要通过教师实验:火柴的燃烧,认识到新生成的气体所具有的显著特点:不支持燃烧。并借助教材说明这种气体实际是二氧化碳。二是对残留液体进行观察,并与醋和小苏打的特征进行比对,认识到新生成的液体所具有的特点;三是将混合结果和前一课的混合结果进行对照,认识到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5、知识的运用
由于汽水的制做原理和本课所学的知识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在课后的知识运用中我提供了一份自制汽水的资料,让学生课余去做。这样一来既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又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 相关推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反思07-16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反思10-1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通用5篇)07-12
小苏打与白醋的邂逅作文09-24
六年级科学《小苏打和白醋变化》评课稿10-09
白醋小苏打“对对碰”作文01-08
三年科学《白醋和小苏打的混合》教案范文08-26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说课稿01-03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03-02